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 40 多年前的青蒿素仍然是中国目前为止唯一的原研药(Me New)呢? 第1页

     

user avatar   yao-dong-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现在有一款创新药,说明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十年前就开始了,需要的基础理论二十年前就开始研究了,相关研究人员三十年前就进入大学学习了,四十年前他们的导师已经在相关领域小有成就了。

这是积累的结果,不是有钱就能立刻有的。


user avatar   yk-tan-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很简单,中国原本有很好的科研体制,可惜这套对科研人员来说梦幻般的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变得七零八落

40年前我们的科研单位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青蒿素、人工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两弹一星、运十大飞机,40年后呢?图片误用、综述抄袭屡见不鲜,生化环材甚至物理天文航空航天成为劝退学科,被讽刺为大国宫酱,甚至连中小学老师、普通公务员都比科研人员地位、工资高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对药品行业来说,药品行业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是暴利行业,但是科研并没有暴利。药品行业暴利到底流向了哪里

1.资本 当年各大地方药企改制,厂长只用了很小的代价就将企业据为己有,现在他们个个身价百亿

2.销售 市场经济下决定药品销量的并不是疗效,而是对销售的投入。前苏联研发的阿比朵尔合成路线简短廉价,首次合成时间和首次上市时间也远早于同类产品。可惜因为没有请药代,一直默默无闻。在中国,药代的工资、收入远比上海细生所的助理研究员高,这就是市场经济导致的资源错配。

3.权力 各大医院领导,甚至管药房的都是药代们贿赂的对象。淮安市淮阴人民医院一个药剂科科长就能受贿几千万…..

而科研人员只能分到残羹剩饭。药品研发需要的钱其实并不多,我虽然不是医药行业的,但是我也略知一二。拿青蒿素来说,青蒿素研发的核心步骤是屠呦呦发现并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这一步的花费并不会很夸张。他需要的不过是材料、设备的费用,加上屠呦呦本人的工资,市场经济满打满算几百万就够了。而医药代表们口中烧钱的所谓的三期临床试验,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益输送的过程,在中国完全可以有低成本的解决方式。然而私营的医药公司宁可化上千万去行贿一个药剂科科长,也不愿意投入研发。

但是我并不会责怪私营医药公司,市场经济下这些公司都是逐利的,雇佣药代获取的利益比雇佣科研人员要大太多了。是市场经济扭曲的价值导向迫使医药公司这么做的。

基础科研本来就是政府的事情,需要大量财政拨款来保证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营。但是科学的春天过后,大量科研机构改为差额拨款甚至自收自支,研究所甚至要靠卖雪糕卖酸奶来维持正常运营。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直接将医保收归财政,拿出10%,投入新五二三项目 药品科研行业自然可以重塑四十年前的辉煌。


user avatar   liu-yan-14-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5年的问题了,当时和现在的情况差别很大很大很大。

关于中国创新药的内容,我觉得可以归到一个破局者身上

——毕井泉,2015年上任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

他上任前面临的局面是,2005-2015年,中国医药产业几乎停滞,积压了2万多件药品申请,期间几乎没有新药上市,如果正常审核,大概需要十年以上时间才能审完。

因为,

再往前的局面是,2004年药监局受理10009种新药申请,砸钱就能进,临床数据造假,加价、回扣再正常不过了。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10日上午在北京被执行死刑。

——可以理解当时这个问题下面各位答主为什么这么绝望。

2015年是中国医药行业最黑暗的年份,也是光明即将到来的时候。

破局:解决挤压申请问题——722惨案

2015年7月22日,食药监局发布公告,对申请上市的1622个药品注册申请,要求企业自查,数据不真实的要主动撤回。

多数企业还以为这是闹着玩,一个月后,

8月20日,仅有20%撤回申请。

9月,核查开始进入到未撤回申请的1000多种药品的近600家临床试验机构承接者:包含大三甲在内的医疗机构和CRO。而且,主管公立医院的两大部门卫计委和总后勤部卫生部,也加入了食药监局的核查队伍中。

11月,结果陆续公布,同济、协和、301赫然在榜。

动真格了。

85.5%撤回。

积压问题解决

曙光:44号文——国发

2015年8月,国办印发《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

发文机关:国务院

一、主要目标
(一)提高审评审批质量。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体系,使批准上市药品医疗器械的有效性、安全性、质量可控性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解决注册申请积压。严格控制市场供大于求药品的审批。争取2016年底前消化完积压存量,尽快实现注册申请和审评数量年度进出平衡,2018年实现按规定时限审批。
(三)提高仿制药质量。加快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制剂与参比制剂质量一致性评价。
(四)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优化创新药的审评审批程序,对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加快审评。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
(五)提高审评审批透明度。全面公开药品医疗器械注册的受理、技术审评、产品检验和现场检查条件与相关技术要求,公开受理和审批的相关信息,引导申请人有序研发和申请。

我就摘出来目标这一段。

前两点,解决历史问题。

第三点,解决现存问题。

第四点,创新药。

第五点,合规性问题。

问题、解决方案、未来发展,都指明了。

(这份文件写的非常好,泥萌可以去看看,后面是不是文件中的方向)

但还不够,药企懒惯了。

2016年2月,国办发布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规定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不予注册。

不注册=不能用

不去做一致性评价=玩蛋去。

促成这一结果的,还是市场。

2016年、2017年两年,资本大举进入临床试验机构——一个可能的“死局”,在市场的参与下盘活了。此后,加入ICH也让中国的临床数据得以嫁接全球药品监管体系,数据互通后,中国与全球的互动也多了起来。

创新:资本入场,Me Too到Me Better

2011年创立的百济神州是标志性事件。

中国成长起来的风投和创新药研制结合。

百济神州2014年开始先后7次融资,总额近300亿。

出国海归的研发产品也终于有了资金支持。

时间的朋友们纷纷站了出来投资。

他们出成果也刚好是

2015年左右。

Me Too形成了产业链。

先License in(产品引进)早期管线

再利用国内大规模患者群和成熟CRO公司快速推进临床、商业化。

再谈判进医保。

VIC模式。

各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园也越来越多,北京大兴、上海张江、苏州是三大代表。

现在,可供licsense in的早期管线已经越来越少了。

于是源头创新开始了。


中国创新药才刚刚起步。

来吧。

以上所有内容摘自:

希望大家能点进去原文,看完。


user avatar   feng-zhong-de-du-m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间线上发现反复刷出这个问题,看了问题日志最近被人打捞了,那我回答下算了。


如果论first首先 本维莫德乳膏 治疗银屑病 37年来全球第一个新药 是绝对够级别的。

其次 安柯瑞,重组病毒溶瘤抗癌药,后来居上,世界第一个批准的,也算first in class ,不过疗效不太好。(但效果好的要再过10年后才出现。)

再其次 Me-better 获得 突破性疗法认定、孤儿药认定、这样的药,现在也不少了。


青蒿素是特殊年代我们根本不对外发论文。现在只要发现潜在的作用机理,都马上论文刷的飞起来,全世界大家一起跟进。不可能再有藏着掖着好几年全开发成功再公开的好事了。

所以现在顶了天也就first,first in class。

青蒿素其实也是first in class,我们就是因为始终盯着外国类似物成果,发现南斯拉夫同行从72年公开初步成果,到他们研究到77年,终于得到了正确的分子结构,已经快赶上来了,所以急急忙忙在78年初公开发表青蒿素药物成果。

并且后来复方青蒿素走向全世界,也是瑞士诺华买下以后,另外补做整套临床试验认证。

至于说原研药(Me New)的概念,当然是包括 Me-Too,Me-better,虽然比first in class还是差一点。但也属于原研药(Me New)的概念。

获得 突破性疗法认定、孤儿药认定、这样的药,现在也不少了。

百济神州BTK抑制类靶向抗癌药 百悦泽,泽布替尼胶囊,zanubrutinib 在2019年1月获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最近刚刚在国内批准上市。

2020年5月,亚盛医药:HQP1351(奥瑞巴替尼)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和快速通道资格, 用于治疗对现有TKI治疗失败的特定基因突变的CML患者。

2020年9月,万春医药,美国FDA授予注射用普那布林浓溶液 突破性疗法认定, 用于预防化疗对非髓性恶性肿瘤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020年9月,君实生物 FDA授予 特瑞普利单抗 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鼻咽癌的治疗。

2020年9月, 荣昌生物 维迪西妥单抗 获得 FDA突破性疗法认定, 适应症为HER2表达的(IHC 2+或IHC 3+)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

2020年10月,基石药业 舒格利单抗 获得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单药治疗成人复发或难治性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ENKTL)。

2021年3月 康方生物/正大天晴联合研发 FDA授予抗PD-1单抗药物派安普利单抗(AK105)突破性疗法认定和孤儿药资格,用于三线治疗转移性鼻咽癌。


user avatar   wo-dao-bu-liao-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就要说一个根本问题,科技研发与工业发展,到底是先挣钱还是先砸钱?

如果你学的是理科、工科、医科并了解行业的运行原理。那就不难理解一句话: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整个现代化工业体系都是先砸钱,再挣钱。没有钱砸,你就做弥天大梦吧。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肯定不止这一个,其实是只有这一个得到了美国的认可,这件事的主要原因还是意识形态壁垒。这次疫情就可以看出来,就算是口罩这么简单的东西,就因为中国先使用过,美国人在疫情紧急的情况下,用了好长时间才接受了戴口罩的有效性。如果是形势没那么严峻,或者效果没那么突出的情况下,接受就会更慢一些。

青蒿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发出来的,九十年代卖给瑞士诺华,在2009年才获得FDA批准,2015年获诺贝尔奖,历时长达半个世纪。


user avatar   mi-diao-xuan-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

@袁霖

邀请

我国有不少自己的新药啊,有数量庞大的中成药,还有各种在我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药物,不过看它们的批准文号,大多是05年以前批准上市的,当时药监局的环境就不说了吧。

所以,问题是,我国为何没有受到世界范围认可的创新药

主要是,我国的科研模式,与开发新药的模式不符合,科研投入不够

根据

@胖鱼

提供的图,可以看出,2013年,全球研发投入前十的制药企业研发投入在40-100亿美元,那么它们当年获批了几个新药呢?很可能连4个都没有,也即是说,平均研发一种新药,投入在10亿美元以上。

并且,据我所知,这些公司其实自己做化合物筛选及非临床研究的并不多,你在表中所看到的这点钱,其实大部分投入到临床研究上了,而化合物筛选及非临床研究多是由第三方实验室完成的,那部分的研究费用,还没写到那个表上。

所以,几年前我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过,欧美国家研发一种新药,平均需要10亿美元,需要耗费10年的时间

上图是2014年全球制药企业科研投入前25名

而国内的制药企业呢?2014年67家上市制药企业公布了研发投入,总共53.56亿元,约为。。。。。呃。。。。不到9亿美元,照这样看,罗氏公司一年的科研投入,可以抵得上670家国内制药企业了。并且,按照10亿美元-10年的原则,这67家企业加起来也不能研发出一种“欧美概念的新药”来。

那么欧美药企投入那么多在研发领域,到底图个什么?

从上图可以看出,销量最大的药年销售额在百亿美元以上,而科研投入最大的罗氏公司也不负众望,占据了榜单的4、7、8位,单是这三种药品年销售额加起来已经远大于其科研投入。

根据专利保护原则,从申请专利保护开始(申请了专利保护才能进行临床研究)到专利到期,一共20年的时间不批准其他企业仿制,研发周期约10年,那么这个药可以独家销售10年,如果每年平均卖到50亿美元,专利到期以前就可以卖到500亿,是研发投入的50倍。

中国市场2014年销售额的数据却无法找到。

从上图最右一列中也可以看出,销售额比较大的药品,适应证也是特定的,比较集中在感染、肿瘤、内分泌、心血管、自身免疫、哮喘等领域,这些领域的用药具有特点是患病人群多,用药时间长,替代药物少,治疗棘手等,目前新药研发主要亦集中于这些领域。并且公司研发部门“术业有专攻”,比如上图中的吉列德,基本专攻病毒感染领域,规避了平白投入资金到不擅长领域的风险。而你如果开发的新药都是用于治疗“咳嗽咳痰、头疼脑热、痛经肾虚”等这样的疾病或者说病症的,竞争者太多,替代药物太多,不可能有很好的预期利润。

至于一些“老药新用”,比如研究发现黄连素可能有降血糖的作用,或者二甲双胍可能有预防卵巢癌的作用(此处仅作文章论述之用,不作治疗指导,请按照说明是用药)但必然是没人愿意开发的。因为进行新适应证的临床研究一样需要投入10亿美元,耗费10年,然而没有专利保护,二甲双胍10元1瓶的国产药照样会挤占你的市场。而不做临床试验意味着不会修改说明书,写进指南什么的更是希望渺茫。

综上所述,中国的制药企业科研投入少,非良性竞争过于激烈,加上研发方向与全球市场需要不符,短期内仍然很难研发出“重磅炸弹”,从制药研发及整个制药业发展来看,尚不及印度。中国制药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可能会有人惊叹以上企业的暴利以及年收入的巨大,我想说,人家是企业,就是要追求盈利为第一要务,不受你们的道德绑架,你不服你也可以去跟他们竞争,谢谢。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说法肯定是错的,但是其中的一些概念还挺复杂。

1、Me new

原研药通常指是me new类型的药(实际上并不是的)。美国的FDA是国际上最认的一个标准,它把新药分为三大类。

me too

就是跟已经有的同类药(结构类似)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一般指仿制药和同类药了。

仿制药不是原研药,但是同类药是原研药。因为它的官能团跟已有的药是不同的。属于新的物质。

中国在这个方面有一个捡漏的治疗肺癌的。

整体来说中国仿制药不如印度,很少进入欧美市场。

me better

一般指同一类药,药效更好,或者某个方面比较好,各有优势的。

me new

新药理机制的第一代药物,这一类药里的第一个。或许药效不是最好,但是它是第一个。

以青蒿素为例子。

青蒿素治疗疟疾不行的。后来用了双氢青蒿素,双氢青蒿素也不是最好,后来陆续改进了多款。但是都是青蒿素这类药。

上面三类药中,中国完完全全无争议的me new 的原研药就是 青蒿素系列。

me better有几个,最有名的是“凯美纳”。

2、化药与生物药

根据FDA的标准,药分为化药与生物药。生物药主要是大分子药,诸如疫苗等。

目前的新冠,中国产的疫苗绝对是原研药。

由于时间紧,几乎所有的药都不可能走完流程。

总之,此次的新冠疫苗的问题搞得很政治化。

3、CFDA的特色新药

这里就有中药的问题了。

中药的原研药就太多了。比如电视里那些人天天讲的违背祖宗的决定……

这些人的就是原研药……

其实反观很多中药就是类似组合方式的原研药,是基于中医三观的原研——相似观、整体观、辩证观。

具体就不展开,展开得罪人!

4、原研药与专利

药物专利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大部分情况下原研者与专利并非都是同属于一个人或者组织。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法律异同。

比如青蒿素系列。

专利就不属于屠奶奶。

比如格列卫,就不是诺华独立研发的。

5、能赚大钱,是资本家研发新药的动力

如题。

同理如果不是特殊情况的要求,都可以赚大钱,就没有动力去研发新药。

比如跟步长一样,一家三代都是骗子的中药公司,还有康美一样的财务造假不用研发新药都可以发财,而且不受制裁,根本没有动力研发新药。



user avatar   guiyum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中国没有华尔街

======分割线,上面是原答案,感谢@吃完 的鼓励======

先说基本结论:

1、美国有华尔街,药厂在没收入、没产品的情况下,就可以上市募资,把新药研发风险分散给全社会了

2、美国药品没有政府限价,都是药厂自己定价,所以才可以把药品定价定那么高,从而回收研发成本

3、美国FDA是技术专家,有能力,并且有科学的工作方法,能够承担创新的监管风险。

首先说什么叫新药。

一般通俗说法,新药要分三类:

  • me too
  •  这一般指仿制药和同类药了,难度比较低
  •  但中国仿制药甚至不如印度,很少进入欧美市场。这算产品质量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 me better
  •  这里一般指同一药理机制下的同一类型的药,但肯定是新分子实体,药效有少许区别,但某些小细节比同类药好一点点,通常就是同类产品,但各有千秋
  •  或者指同一药理机制下,新一代产品,这就比较有优势了
  • me new
  •  这里一般指,新药理机制的第一代药物,first in class
  •  甚至是某个疾病的第一个药,那就很不得了
  • 中国目前啥情况呢?基本都是me too,偶尔一两个me better,例如浙江贝达药业的“凯美纳”,算自主国产新药了。

第二,说说中国为啥没有me better和me new。

me better和me new显然指新分子实体,就是你第一次发现这个分子可以治病。那这风险就大了去了。化合物库里那么多个分子呢,一个个筛,然后筛出几个靠谱的,再慢慢尝试改进。终于有苗头了,拿到动物上去做实验,效果可以,那就上人体实验,I期II期III期临床,这一路下来,整理材料送FDA批准(中国的是China FDA)。

这个过程,基本上10年吧,成本上10亿美元是保守估计了。

哦对了,就算你花钱花时间了,到了III期临床了,也经常可能没达到实验终点。

这些投入都是打水漂了。

试问:

在中国,哪个公司有这实力?
有这实力的,有几个有这耐心?

为啥不去搞房地产?

再说,万一真搞出来一个新分子,药审中心那帮官僚敢不敢批?

你搞出了个新东西,别人都没搞出来?你咋这能耐呢?你说有效就有效?万一上市后大规模应用死人了咋办?(美国有不少上市后撤回的案例。)我这乌纱帽还要不要?

现在药审中心可是终身负责制,如果出了事,就算退休了,也要抓的。

他们是绝对不敢搞这种创新的。成了好啊,失败了,谁负责?你们搜搜新闻,上面说的贝达药业,是有习总亲自批示的,是浙江的药厂,习总的政绩啊。

第三说说美国的情况。

1、美国呢,人家首先有华尔街。

没钱?上市啊,找股民要钱。对,人家没收入,没产品,只有一堆研究数据和专利,就能上市!中国呢!哈哈哈!!!

所以你经常可以看见小药厂或者小生物技术公司,临床试验有了好结果,或者FDA新批了什么批文,那股价立刻蹭蹭涨,翻好几倍都没问题。

要是试验失败了,一天跌80%,甚至过几天直接破产的,也是有大人在。

但好在,人家的股市,大部分投资者都是机构投资者,雇一堆分析师,天天搞分析,而且都是投资组合,所以某一只股票损失了,不会跳楼。中国要是这样搞,都是散户买这种股票,那估计天天有人跳楼。

这就是华尔街的好处,风险给整个社会来承担,高投入高回报。

2、美国药品不限价,尤其是专利药

你们知道抗癌药(指的是专利药)每年费用多少么?基本5万美元,十几万的也遍地都是,比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用的那个药,14万美元/年的费用。某些孤儿药(治疗全美患者人数在20万以下的疾病的药物),定价可以到40多万美元。最高有100万的,但那确实太贵了。

中国这样搞,行吗?

即便发改委批了,报纸上还不把药厂的老板祖宗十八代都骂一遍啊?吐沫星子都可以把药厂淹了。

3、美国FDA是技术专家

  •  FDA虽然是监管方,但他们批不批一个药,主要考虑的是science问题,临床试验到底有效没,有效就批。
  • 他们不仅自己有内部专家,还找一帮外部专家来评估,绝对有实力去判断到底这个药是不是靠谱。你再看看每年中国FDA都招的是什么人。
  •  而且法律规定必须在药厂提交材料后多少天给结论。这有确定性啊,你不怕自己几十亿的投资在人家手里捏着,你要送点礼什么的。所以都可以预测出来某个药什么时候上市,搞金融的,最怕不确定性了。否则股票没人敢买,那自然药厂也没法募资,这个良性循环就起不来。

user avatar   fengz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雄指挥人们去讨伐恶龙,人们不畏恶龙奋力向前,可英雄却在人们背后架起了冒蓝火的加特林。

可以把我私底下当傻子,但你不能明着面骂我是笨蛋,还硬要告诉我不把鹿当马是因为我无知。

得了吧,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现在的经济日报,九成九的媒体都是为了那一小部分人群服务,它们需要什么就报道什么。

很多人把这些官媒当作真知,却不知人家把他们当枪使,需要的时候大力呼吁,不需要的时候一脚踹开。而人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就开始不听,不闻,不理了。

这次怎么拿到手机的,看过直播或者录播的应该都清楚,如果说不是拼夕夕紧急公关,打死我都不信。

几百人或者几万人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媒体罔顾事实,在一个充满诱导欺骗的流氓app遇见了一丁点质疑,它就连忙跳出来开始洗。

恶心啊!啊呸呸呸呸呸!




     

相关话题

  你会瞧不起你身边生化环材专业的朋友吗? 
  为什么目前在生物质精炼研究中主要研究目标为木质纤维素、而蛋白质却很少? 
  如何看待肺癌患者国内求医被「判死刑」赴美后好转可跑步? 
  研发新药真的需要数十亿美元吗? 
  医药公司愿意研制治疗极度罕见病的药物吗?会如何盈利? 
  这两道有机化学合成题怎么做? 
  各个恐龙的寿命分别是多少年? 
  你愿意给中药临床试验捐钱吗? 
  人体会因运动、健身使睾酮素升高而导致寿命减少吗? 
  美国承认乌克兰有生物研究设施,美乌正在努力防止研究材料落入俄军之手,美在这个时间点承认意味着什么? 

前一个讨论
长颈鹿没有声带,怎么发出声音?它们是怎么交流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美剧《权力的游戏》S05E10 ?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