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输出这么弱? 第1页

                    

user avatar   lizhin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文娱禁区多如牛毛,稍微不注意就犯禁。一部有质量的作品投资动辄超过百万和千万以上,而作品必须要过审才能上线回本赚钱,但是能不能过审根本没有人能保证。这就类似于买彩票,两块钱、五块钱你可以拿去去买彩票,但是五百万,一千万,你敢拿去买彩票靠中奖?更横跨商业公司根本就不是傻子,他们会为了小概率去赌身家吗?想想几近年以来的优质作品;《战狼2》有南京军区力挺,《湄公河行动》有公安部力挺,《人民的名义》有最高检,你们想一下没有这些后台这些优质作品能拿到准生证吗?真能和观众见面吗?大家又再仔细想一下,又有几个公司能有这后台呢?

在必须安全过审的大前提下,请问什么题材最安全?什么敏感点最少?什么过审率最高呢?那当然是偶像剧,恋爱题材最安全了。所以资本宁愿在恋爱题材上朝男男发展的耽改,也不敢碰其他题材。因为相比耽改,其他更容易犯忌。不然这么多年为什么过审了这么多耽改剧?

要想文化发展,文化输出,首先就要给文娱各类题材,各类作品生存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其他类型的演员出头,其他演员出头了,自然就会把流量颜值这些人的焦点分散给其他人。比如《人民的名义》的达康书记吴刚,育良书记张志坚,这些老演员在当时不是也很火吗?本质上是作品火了,其他类型演员自然就火了。根本不需要你出来禁止这个那个,也根本不需要你出来批驳这个那个;因为观众就会用脚投票。

文娱四处是禁区,让观众只能看清汤寡水的偶像剧,相当于其他类型演员不能出头,根本上就灭掉了其他演员展示的机会。这样的情况下,仅剩的电视剧观众,可不得只能奔着颜值流量去嘛。

不解决根子问题,也不敢谈根子问题,我们别说文化走出去了;先让文化各类题材活下来吧。每天在细枝末节的地方禁止这样那样,却不谈内在问题,还想为什么文化输出不行。请问有没有想过给各类题材文化生存的土壤?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个很多人并不知道的冷知识——现在全球第一大文化产品出口国,是中国。

这是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日前就全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文化产品最大出口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4年至2013年期间,尽管全球经历了经济衰退以及电影、音乐等产品在消费者中大规模向基于网络平台服务的转移,文化产品贸易在此期间仍然增长了一倍,显示了文化产业的强劲恢复力。与此同时,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文化产品的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601亿美元,而美国为279亿美元。

而到2019年中国的文化出口额已经到了将近1000亿美元,依然是全球第一大文化产品出口国。

所以真正反直觉的问题是,中国不是没有“文化输出”,但为什么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品出口国,出口额是美国的数倍以上,最后却没让人感觉到“文化输出”?

简单总结一下,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多数人对文化输出的理解过于狭窄。无论是提问者,还是下面90%以上的回答,几乎默认“文化产品”=影视产品、出版物、网络文学等产品,也就是虚拟产品。但实际上,这类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占比不大,只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人可以通过下载或者是在线观看的方式说看到这些东西,所以才让其有了广泛的影响力。而中国的“文化出口”,除了一部分是影视、出版物外,大多数其实是工艺品、美术品以及相关的文化服务,只是这些东西并不为人所熟知。

第二,大多数人认为文化只能通过影视、出版物等形式进行传播。然而,目前全世界能大规模进行影视、出版物输出的国家只有美国,日韩的影响力主要还是局限在东亚、东南亚地区。那德国、法国、俄罗斯这些国家在很多人心中的固有文化形象是怎么来的?比如说德国人的严谨、负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国的实体工业产品进行了代言。而日韩文化在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伴随着其经济的不断扩张,或者说是依附在其产品之上的。一个经济弱但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比如说俄罗斯,是很难进行单纯的文化输出的。

第三,文化输出一如经济的输出,都是从高向低倾销的。我们觉得美国、日韩的文化产品影响力大,是因为其文化输出伴随着经济输出,在这个共振之下,我们自然会觉得其影响力大。而中国的文化产品的出口,主要的对象则是第三世界国家。比如越南、泰国以及众多的非洲国家,是中国电视剧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只不过,大多数人并不在意对这些国家的输出,只是觉得我们不反输出到日韩,就是我们的失败。

但从实践上来看,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非常难。按照梁漱溟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民族的生活样法”,这也就意味着你想要自己的文化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你的生活样法至少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在普通人的眼里,所谓的“生活样法”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活的物质水平,其二是生活方式。而在现实中,有些国家不占第一样,有些国家不占第二样,而有些国家则是两样都不占。

在说到所谓“文化输出”的时候,很多人不妨想一想,日韩也好,欧美也好,其进行“文化输出”最成功的作品,是不是仍然是反映当代生活或者至少是以当代生活为背景的作品?日本的大河剧、韩国的古装片以及大多数欧美历史题材的作品,有多少人看呢?从根本上说,这种文化“输出”其实也是其作为整体的生活方式的输出。而那些两样都不占的国家,比如伊朗、印度、土耳其等等,其实他们国家不乏好的影视作品——比如前两年印度有个叫《厕所英雄》的电影,拍的也还不错,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看到这部作品时大家想到的并不是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而是“哈哈,三哥真是落后,都2020年了还能为了建个厕所折腾出这么多事来”。

其实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国出现过。比如当年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在国际上其实知名度不算低,但在很多影评人眼里,这些人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满足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落后和封闭现状的一种想象。无论这些批评是否有道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很多作品如果是因为揭露了本民族文化中的历史弊病——特别是这些弊病中有相当多还是封闭落后的因素——而为其他人所欢迎,恐怕即便是作品受到欢迎,大多数人也不会高兴。这正如这几年每逢春节前后,总有些山东人拜年磕头的视频成为网络热门,但这些人却并不会觉得这是山东文化的成功输出。

当然,真想要搞文化输出,也不只是发达的经济和所谓的“自由创作环境”就可以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德国、法国无一不是发达国家,文艺创作的自由度也不低,但是文化产业也并不算强,我估计看这个问题的人里面,能看过澳大利亚影视剧的应该没几个吧?在目前的世界中,唯一能成体系进行文化输出的国家,也就是美国。之所以有些人还会拿日韩说事,是因为日韩在本土之外最大的影响地区就是中国和东南亚。你到印度、埃及这些地方去看看,日韩文化的影响力并不比中国大多少。

其实对于很多中国“文化输出”的误解,与中国人对科研体制、经济体制的误解一样,都是不把穷人当人的结果。很多人一说中国科研体制烂透了,以后读博一定要出国,潜台词就是我要去德国、美国、日本,而不是我要去冈比亚、刚果金和阿富汗。一说中国的文化输出差劲,就是中国的影视剧到了美国没人看,但对中国影视剧在埃塞俄比亚、越南、泰国等地的热播视而不见。

这恰恰正如 @通吃岛岛主 所说:

不过,对于他所说的这个观点,我倒并不认同。

原因也同前面所说一样,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的影视剧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那就说明即便是被很多人吐槽的中国的文化体制下,也依然能生产出受“外国人”欢迎的作品。只是,这些东西的影响力无法向上发展,没办法满足很多人对这些东西反输出到发达国家的期待。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即便是德法英这些发达国家,其文化产品想要直接输出到另外的发达国家其实也都是很难的,因为这些国家本身都具有很强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也不需要外来的作品进行填补。如果认为只有将文化产品大规模售卖到这些国家才算成功,那这就离不开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而这至少是需要几十年的才能完成的任务。

另外,不妨再说一个有趣的冷知识,现在全球第二大电视剧出口国是土耳其。但之所以大多数人对土耳其电视剧闻所未闻,是因为土耳其的电视剧的出口对象是巴尔干、阿拉伯、拉美、中亚和东南亚,主要受众也是穆斯林群体。这也就是说,如果以盈利为目标做文化出口,其实并不算难。一个地区强国,只要经济发展的还不错,对于周边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力也是很大的。但如果你不指望土耳其能成为与美国一样的文化出口国,那也不要指望中国。

当然,以上说这么多,并不是说当下的文化管理政策没有问题。我想表达的只是文化产品输出的复杂性,这并不是靠单一的放宽政策就能改变的。或者说,如果有些人真的认为中国的文化产品输出力不足只是政策问题,那么如果我们让中国的作家、漫画家在国外发表作品,就可以改变这个问题吗?归根结底,文化管理政策影响的是文艺创作的自由度,而不是文化输出的成效,这是本质上不同的两个问题。就拿土耳其来说,自从其国内政变失败后,土耳其近年来的世俗化程度已经逐年减弱,创作者受到的管制和约束远比中国更大,但这并不影响土耳其成为世界第二大电视剧出口国。而德国尽管有着更大的创作自由度,但其经济更多靠的是工业品,单就“文化输出”这个效果来说,却还不见得有土耳其大。

在文化输出这方面,其实很多西方国家都挺上心思的。比如我当年上法语课的时候,就知道法国有专门的法语联盟,负责在全世界传播法国文化,基本上国内各地稍有点名气的法语培训机构,也都会跟法语联盟攀上关系。此外,德国有歌德学院,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也是模仿这些学院成立的。然而,单就知名度来说,很显然这些机构的传播效果并不怎样。难道这个锅也能甩给这些国家的文化政策?

总的来说,文化输出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骂几句政策就能解决的。何况,说一个世界第一大文化出口国文化输出弱,无论如何也是站不住脚的。中国的文化出口更多的问题集中于结构不合理、利润低以及品牌认知度弱三个方面,而这个问题要解决,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政策的放松。


鉴于一堆人在这里跟我掰扯中国给外国代工的文创产品,比如动漫玩具、创意T恤、波斯地毯之类的玩意儿,也算作是出口额的,不妨来看看商务部公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到底那些产品能算到文化产品里,这里介绍的一清二楚。

比如关于动漫产品:

25. 动漫产品
重点企业标准:
1.年出口额30万美元以上,有相对固定的出口渠道;
2.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国际市场开发潜力。
说明:
动漫产品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不包含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游戏、玩具等衍生产品。

如果真的是按照某些人幻想的,只要跟文化沾点边的工业品,都能算到文化产品里去,那也正是太瞧不上商务部这群人的脑子了。

至于到底什么东西算纺织品,什么东西算塑料制品,什么东西又算文化产品,与其靠自己脑补,不如打开商务部的进出口商品目录,看看到底是怎么统计的。

至于有些人一看到说一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拿“赢麻了”来玩梗的人,基本也是预备役二极管。我在这里说的也很清楚,中国的文化产品层级低、利润低,虽然出口额高,但是利润与影响力还不能与美国相比。然而,与此同时,如果只把欧美当人,亚非拉地区不当人,看着中国文化产品在这些地区与日俱增的影响力而不顾,只知道拿“赢麻了”玩梗,这也不是一个有脑子的人该说的话。

客观看待中国文化产业以及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既是分析相关政策和市场行为的基础,也是寻找商业机会的突破口。不管你们如何瞧不上中国的文化输出,但至少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了对东南亚、非洲这些国家的文化出口之中,人家挣到的US dollar 是实实在在的。比起一群在这里动不动就骂中宣广电,然后不把这些国家的人当人看的人来说,在文化输出上,反倒是他们做得更好一些。


user avatar   ji-sh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直截了当地说,是相关主管组织机关单位水平的极度低劣和不作为。

首先一个问题是,文化部门应该有什么作用?

综合我看过相关的研究书籍和演讲题材,姑且总结出三个方面作为标准。

第一,塑造一个共同认同和健康的价值取向。

第二,塑造一个典范生活方式。

第三,促进国内文化产品的发展。

如果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该部门在他应当执行的职能上完全失能,组织本身的存在已经完全丧失了意义,简而言之,到了应当解散的时候。


第一,在塑造共同认同和健康价值取向上,该部门几乎是以一个食腐动物的态度来对待问题。我们的共同认同几乎完全构架于老一辈人物的工作成果上,而价值取向上几乎完全空白,媒体和有关部门只会无数次复读老一辈人基于上个时代社会状态所撰写的口号,而本身毫无产出。

这些媒体在社会问题上,几乎完全是一个反应式的处理模式。他们本身毫无思想,毫无逻辑,毫无方案,只是出于本能处理那些已经发生的事件,并在事情结束的末尾通过口号来彰显自己“正在这些问题上努力”。用一个洋文词组来形容就reactionary。

值得一提的是,reactionary这个词在英文里也有反动的意思。


第二,在塑造典范生活方式的时候,该部门一向以奇谈怪论著称,他们只会以一种清教徒式的价值观盲目地批判当代青年人基于当前物质充裕度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而在面对真正严重的消费主义问题上毫无作为。

他们以一种卫道士,清教徒,“圣愚”式的取向,去对青年人和少年人口诛笔伐,全篇是以傲慢的态度漠视各地方差异和具体事务境况,以一种机械运动式的结构从贫乏的词库里搜索古旧的观点,然后不加辩驳地扣在他人头上完成打标签的过程。

在这些人的设想中,青年人口的理想状态在完全利他的(理想状态),机械的(面对工作),浪漫的(面对生活),苦修士式的(面对工作压力),享受欢愉的(面对消费市场总额),没有立场的(面对社会矛盾),信仰坚定的(面对国际问题)。

或许一个人的立场会面对多个问题有不同的变化,但他依旧有一个内在逻辑运作,而不是这样精神分裂。


第三,在文化产品的建设上,该部门充分诠释了两个成语,“鼠目寸光”和“尸位素餐”。

按照经典的艺术门类(不考虑电子游戏)来看,大众接触最多的文化产品无外乎图书,电视,电影,音乐和新媒体。而在这任何一个领域,我看不出这些部门有任何一点作用。图书市场(哪怕是广义地扩展到网文领域)的连年萎靡是个毋庸置疑的现状。电视剧和电影领域几乎是完全放任不管野蛮生长。音乐市场产品产出的愈发低劣我想也是一个所有人能达成的共识,以致于诞生出了粉丝多重购买这种野蛮而丑陋的营销方式。而新媒体领域方面也只会反应式(reactionary)地一刀切,而毫无任何具体的规划和思想。

在这些领域中的几个典范产品,就算不考虑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单纯只讨论经济利益。《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和《流浪地球》等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影片幕后,我看不到文化部门有做过什么努力。甚至于连我国本来和文化产品毫无瓜葛的公安部门和部队起到的作用,也远比有官方大得多。

另外,最近看到最近相关方在剧本杀这一产品上的群魔乱舞,我实在是忍不住想要大笑出声。


最后也不想说气话,用一句口头禅来总结一下。

“水平低就别多事,犯了错就去改,脑子笨就多看书,人蠢是没得救的。”


user avatar   tong-chi-bo-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做外宣研究的。先声明,我极讨厌当下的文化政策,它们中的大部分对文化发展的正面作用可以忽略,阻碍作用却很大。这个态度看我往期回答就能知道。

但是,实话实说地讲,针对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输出这么弱”而言,这个题目还真不一定成立。现代社会,成功的文化输出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第二,有持续盈利的能力。

中国的文化输出不算强,但相比之下,也不能说“这么弱”。因为,其实能进行文化输出的一共也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

不信你想想,除了美日韩以外,哪个国家有大规模的文化输出?英国也能算有一些,但不成产业。法国靠着吃老本也有一些输出,但大都并非流行文化,对海外大众的影响有限,盈利能力更有限。意大利类似,输出的是奢侈品和古代文化,但这些严格来说都不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德国基本上没有文化输出,除非你硬要说元首的愤怒、良心下水道这些算是。当然,法国和德国在战后出了一些影响世界的哲学家,但那也是80年代以前的事情了。西班牙仗着自己在西语区老大的位置,对前殖民地有一些文化输出,但也非常有限,对其他国家的几乎可以忽略。至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他们已经被美国文化入侵得丢盔弃甲了,几十年以来他们的批判学者都在控诉这一点。

这么算来,最近十年中国的文化输出甚至可以说跻身全球前列。以电视剧为例,近年来大陆的热播剧在很多国家挺火,有媒体公司专门做译制、推广等工作,也获利不少。不过国内的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一点,因为输出成功的这些国家集中在东南亚、非洲等第三世界。但我国人民脑海中的“外国”基本上指的就是发达国家。

问题是,发达国家本身就文化产品过剩,其国内人民看本国的东西都看不过来,外来的文化产品自然就很难打入。

现在流行文化输出最强的国家是美国,以好莱坞电影为首,流行音乐、美剧、游戏、NBA等配套,能够大规模输出美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到全世界。

第二档应该就是日韩。日韩能输出的工具其实非常有限。日本基本就是动漫+游戏,韩国则是男团女团。但他们把这几个产业做得非常大,传播极广,盈利能力极强。以这几个工具为媒介,日韩的各种文化都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所以中国现在缺的其实就是这么一两个成功的支柱型产业。只希望相关部门少添乱,不帮忙也就算了,别天天帮倒忙。

(有人可能会说日剧韩剧,日本流行音乐什么的。这些对中国的输出挺成功,但在世界来说影响非常有限。)

最后还是那个老生常谈。本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不一定能输出成功,但如果连本国人民群众都不喜欢,这个文化产品100%无法输出。自己都不喜欢,凭啥让外国人民喜欢?你花再多钱包场、送票、雇观众、打广告、开孔子学院也没用啊。

所以,现在的问题其实不是“为什么文化输出这么弱”,而是“为什么国内文化产业这么弱”。先别想着怎么输出了。等到每年都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的时候,文化输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user avatar   zcw-gaizhi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朝鲜有很多专门演npc的职业演员,一个游泳池,长期没人去,一旦有外国人去参观,就有一群身体丰满的美少女过去游泳,一边游泳一边对着外国人挥手,微笑。

你让外国人相信这是真的?一些白左的朝鲜爱好者可能真信,我们吃过见过的中国人,肯定是不信。

要让我们这的相信相信,就得这里天天都有这么快乐的大姑娘游泳才行。

你自己关起门来搞自己的东西,偷偷摸摸弄出点东西来给别人看,说这是文化输出,对于他们来说你就像那些朝鲜演员一样可笑。


最近韩国的《鱿鱼游戏》,全世界都挺火的,去年日本的《弥留之国的爱丽丝》,也火到了全世界,这些电影都是网飞出品的,拍出来全世界都能看。可是流媒体被拒之门外了,你还输出个啥。。。。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一旦稍微有一点点影响力,就会过不了审,国内都生存不下去了,更别说输出


user avatar   m3xiao-mo-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去问赵构,为什么南宋军队这么弱,他会说嘿嘿,弱得好啊,就该弱


user avatar   Air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假设鸟山明的《龙珠》诞生在中国。

网络舆论:鸟山明老师为什么放着我们日本那么多历史人物不画,要去画中国《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呢?我们自己没有织田信长吗?这不是弘扬别国文化吗?鸟山明老师你不爱国。

官方下场痛批:我们日本人不要崇洋媚外,羡慕隔壁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我们日本人有自己的和服,武士道精神,文艺创作者应当以弘扬日本传统文化为重。

龙珠,卒。

假设任天堂的《超级马里奥》诞生在中国。

网络舆论:为什么马里奥是一副白人水管工的形象,不穿和服?是不是在暗示驻日美军?为什么碧琪公主是金发,不是我们日本人的样子?岩田聪你难道是行走的50万?

马里奥,卒。


假设《三国演义》是现代作品,完稿于2021年。

央视小编发文: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我们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三国志》才是真实的历史,《三国演义》应当整改或全网下架。

三国演义,卒。

————————————————

说正题,要输出文化,一方面要有包容的心胸接纳和融入世界文化,而不是排外;另一方面对本土文化产业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指导也容易培养出吃官饷的废物,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编辑:这答案突然火了就多说两句吧。

1.质疑我政治立场的,你们自己往前翻。我懒得说。

2.不管是好莱坞还是日漫,精品都是踩着无数的垃圾作品大浪淘沙出来的。一个精品多的市场,首先要对垃圾作品足够宽容。当一万个蔡徐坤开始内卷时,真懂音乐的那个自然更有优势。

3.许多艺术作品确实有“意识形态”的私货。但是反击的最佳方式是做个不同意识形态的精品怼回去,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尚气》你不爱看,可以自己拍个《国会山战役》《死亡的60万人》或者《can't breathe》《喷射战士拜振华》一起上映,让观众自己去甄别哪个作品更好。但如果又做裁判又做运动员,直接把人家全禁了,容易养不思进取的懒人。


user avatar   zhong-gong-d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一直感觉,在上面看来,我国文化产业的第一要务不是“输出”,而是“教化”。不是对外,是对内。

也就是从基本层面上来说,上面希望我国的文化产业首先应该对内引导我国公民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至于文化产品能不能输出,其实并不重要。当然也有可能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如何进行文化输出。亦或是,相比于文化的输出,我们更致力于利用文化产品达到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传统社会中“礼法 ”“教化 ”这一套思想理论依然延续了下来。

可能从上层的角度看来,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的文化产品,“奶头乐”的性质更强一些。虽然不能说欧美日韩没有意识形态输出这一套,但是他们的文化产业更多地是基于市场经济这一套体制。

最近这两年,我有种感觉,就是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趋于收缩。也就是说本来我们在世界上就是被输出的一方。现在因为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我们更多地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抵御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也就是说指望着“奶头乐”输出,在当下是走不通了,因为我们正在批判“奶头乐”。而至于这种越来越趋于守势的文化环境能不能进行文化输出,我其实挺悲观的。

我这里所谓的奶头乐不仅仅指的是大胸大屁股,顶胯,吃桃桃,骂大街。也包括一切所谓的没有正向教育意义的内容。因为按照某些理论来讲,不能起到“教化”作用的文艺产品不应该公开,最近的政策也提到了要“防微杜渐”,因为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当然,这又涉及到老生常谈的文艺作品分级的问题了。不过,在当下国际国内复杂的环境下,我也是持谨慎态度的。

最后再补充一句,在上面看来,我国文化产品的第一目标是“教育”,而不是“娱乐。

文化和政治总是不分家的。在我国尤为明显。

就我这个80后所经历的。我感觉我国在改开后,文化产业“百花齐放”“百无禁忌”经历了两个时期 第一是1980--1990年代 第二是2000—2010(或者到2015)年代。而我国在1990—2000年代有过一段时间在文化领域的收缩期。其实大家可以回顾一下那两个时代我国的对外关系如何。如今只能说我国在文化领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文化收缩期(每一次收缩期都伴随着一些题材被封尘)。因为内外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化输出”这玩意,得目标国接受才行。

而美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文化,是有极强的提防的。孔子学院都如临大敌,更何况当代文化了。

比如电影,2021年票房前20的电影,美国有12部,中国有8部,美国的电影基本都在中国赚了个盆满钵满。

但所有的8部中国电影,在美国的票房占总票房的比例,都是0~0.2%。而美国电影,中国票房占比,动辄20%~30%甚至40%,根本不对等。中国在文化上过于包容,而美国文化过于封闭。




                    

相关话题

  为什么德国多使用圆珠笔(油性墨圆珠笔),而国内却流行用中性笔(中性墨圆珠笔)? 
  现代希伯来语和古代希伯来语完全一样吗?如果不是,区别在哪里? 
  中国许多公司摆在门外两侧的那些动物像,不同的物种分别代表什么? 
  有哪些中国输出至国外的文化? 
  蒙古族的主体能否说在中国? 
  日本政府是否存在利用ACG文化减少国家人口这样的行为? 
  你心目中的中国 TOP10 博物馆是哪个? 
  佟姓的人大部分是满族或者锡伯族吗? 
  有哪些原本只是一个小消息,但回看发现是个惊天大新闻的例子? 
  《原神》抢走了日本人在二次元的文化话语权,这应该算“文化输出”还是“文化掠夺”? 

前一个讨论
元朝和清朝,哪个对传承到现在的中国,在领土疆域方面做的贡献更大?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满清误我华夏三百年”这句话?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