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世民的军功是否被夸大? 第1页

  

user avatar   qiu-ju-luo-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谢 @玛莉蓓尔 邀。

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虎牢关之战前,没看到柏壁之战前。

下面是武德二年刘武周南侵、李世民请战之前的山西局势图:

非专业美工,配色什么的大家多担待。

**此处重要提醒:不想看长篇大论的,建议可以从这儿直接跳到最尾,有惊喜!!!**

看看敌人距离当初李家渡河入关的龙门渡口多近了?距离“关中大门”蒲坂津/潼关多近了??李渊下诏“放弃河东,谨守关西”是激将法???换你不逃命我都要点赞了!(没别的意思,换我我也逃……另注:龙门因为“失而复得”,所以图中没画宋金刚攻陷龙门的过程。)

山西是唐朝的老根据地,经营多时根基深厚,太原强兵数万、食支十年,而刘武周一开始只有二万人的小本生意,就这还有五百骑兵是突厥爸爸赞助的——要论“大势”,怎么看都是唐朝不在话下,刘武周以卵击石吧?然而刘武周宋金刚攻克太原,拿下临汾,一路推进到运城隔着黄河向关中问好,只用了短短7个月的时间,唐朝的地盘呢?大势呢?

看看图中被画上蓝色叉叉的各种红色系唐朝援军——注意只是援军,当地州县兵败我是没画的——唐朝先后往山西派了四拨援军,前两批关中军全军覆没之后,后两批都是从河南的济源和陕州抽调(然后全军覆没)的了……


于是我们再把上面那张图往东南拉一拉,来看看与此同时洛阳那边的情况:刘武周入侵山西期间,河南的原瓦岗控制地区要么被王世充攻占要么投降王世充,因为图太小,没能完整画出窦建德是怎么从河北一路杀过来的——

对军事不熟悉的人,总是很难理解战场上“失势”意味着什么兵败如山倒,从失势到完蛋并不需要太长时间,李自成从西安打到北京也就是一年,当然你可以说刘武周和李闯一样根基不深坐不稳京城,但大明照样是死了回不来了啊。

然后,李世民出场了,河东齐唱破阵乐,虎牢一战擒二王,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拿下了上述图中所有的地盘。

社稷一戎衣,当如是。

=========字数和点赞数双双超预期,梳理了一下想要说的重点=========

受现代研究方法的影响,许多人喜欢总结历史规律,喜欢宏大叙事,这没有错;但是,历史是由无数个细节串联起来的。过分强调所谓的“大势”,将事件细节的动态发展过程全都归为历史必然,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历史虚无主义。就像赤壁、淝水的战术错误确实不能改变“黄河经济”时代北强南弱的总体格局,但却结结实实地改写了这两个王朝的命运。

站在后人的视角上,总是很容易把局势的动态变化想得太当然:回到“敌人站在龙门蒲津隔着黄河朝你招手”的那个节点来想一想,如果此时有人出来说,给我三万兵马,让我去五个月收复山西、一年问鼎中原——你会不会把这人当疯子给轰出去?

前几天刚看到一个类似问题下的回答我很赞同:所谓大功,是改变事情原有的走向。如果唐朝真的执行了“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的战略,上党和豫西尚在坚持的唐军会崩溃,王世充窦建德就能趁机抢地盘外加完成猥琐发育,那么等到唐朝自认为缓过来的时候,关外会面临怎样的一个对手就尚未可知了。

李世民的对手弱吗?那是李世民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个潜在的对手:突厥。

洛阳虎牢之战,发生在武德三年7月~四年5月,而就在武德三年11月,突厥的大可汗处罗死了。

有人说这是唐朝的国运,我不否认,但是,武德五年,突厥继任的颉利可汗就发动了大规模的南侵。

若不是李世民完美利用了外敌仅有的这一年“空窗期”,实现了战果最大化统一了北方,如果等到突厥缓过劲儿来,中原还是割据状态,突厥还可以上下其手,那么届时别说唐朝,整个中原地区会是个什么局面,只怕是根本无法想象。

之前还有人奇怪,为什么武德后期突厥年年大举入侵,之前不是一直走代言人路线谁给的钱多支持谁吗?

阿史那咄苾:我也很想问这个问题啊!能坐地竞标收保护费谁乐意亲自下场去撕啊?!妈蛋为什么我接管个内政的功夫你们那边一下子就铁板一块了呢??!

(写到这突然有种强烈的感觉,李世民简直就是颉利宿命的克星,估计颉利打这儿起就记恨上李世民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的“行为决策理论”认为: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影响,人们做出的决策都是相对满意的,并不存在基于完全信息计算出来的“完美决策”。这句话同样适合历史上那些军事家的行动思路——

复盘历史,我们会发现所有的胜仗都有“战机”,大多都是“抓住机会顺下来”的,很少有绝对意义上的死磕,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所谓大功也不过如此嘛”的感觉;但是,对于身处其中不带上帝视角加buff的人来讲:你能确定这是机会吗?你能确定现在出手就是最佳时机吗?如果现在不出手,以后局势肯定会朝着更好而不是更差的情况发展吗?——随便几个问题都让人感觉CPU要烧。

能够抓住转瞬之间的战机、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制定出正确的战术、如走钢丝般一以贯之地A上去“趁敌病、要敌命”的,都是逆天改命的神人。等到敌人病好之后被一口反噬的例子比比皆是,互相犯错以至于大乱个几十数百年的亦是常态。

况且,就算占据大势、迟早统一,你能保证笑到最后的一定是你吗?三国确实是北方势力统一的,南北朝也确实是关陇势力统一的;然而等到统一的那天,北方已经不姓曹了,关陇也已经不姓宇文了。

在争取“动态博弈主动权”这件事上,从来没有嫌太快的道理。

能够实现“速统”,无论是对李唐王朝一家,还是对天下百姓,都是极大的幸事。

-------------------------------------------------

说到这里,经评论区提醒,补充一段“虎牢关之战”的具体分析,来看看这种“动态细节决定历史走势”是如何真实发生在每一场战役里的:

关于评论区说到的“窦建德是想‘趁你病,要你命’,李二才是逆天改命的那个”——题主是否知道:“洛阳虎牢之战”开始前,虎牢关并不是唐朝的,而是王世充的?甚至,虎牢关是李世民的“洛阳包围圈”计划中,最后一个拿下的关隘据点。

(之前没说到这点,是我把熟悉的事想当然了,不好意思……)

这张“洛阳之战示意图”还没有画完,不过用在这里刚合适——

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洛阳东北的虎牢关(图片中部)、以及黄河北岸的河阳(孟州市)、怀州(沁阳市)等大片开阔地带,都仍处于王世充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唐郑交战的前线对于河北方向来讲,仍是“门洞大开想来就来”的状态。

这是武德四年1月,东征开战半年,李世民拿下了洛阳城北面的青城宫,真正推进到了洛阳城下(由此也能看出,虽然都说李世民“坚壁不出”,但实际上大战小战还是不断发生的);

而武德四年2月,窦建德就在山东菏泽俘虏了孟海公,然后挥师上洛。

可以说,直到这个时点,窦建德“趁着唐郑交战之际先迅速消灭周边势力扩大地盘,等他俩打得差不多再去坐收渔利”的战略都是十分成功的,尤其是消灭孟海公只用了三个多月,还获得了大片的山东良田,绝对算得上是成果颇丰的闪电战。

相反,此时刚过完22岁生日的李世民正在经历他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洛阳城久攻不克,唐军士卒疲惫士气低落;“战略包围圈”尚未合拢,河北有个随时会来的大敌;多位心腹大将皆劝班师,手上还有一封皇帝命令他班师的密敕……

然而,就在武德四年1~2月,李世民打了生平最壮烈的北邙山之战(就是冲击敌阵身陷重围、飒露紫中箭牺牲的那一战),歼灭了王世充最后的野战精锐,吓退了黄河北岸的郑军,拿下了河阳、怀州,夺取了洛口,并通过洛口王君廓与早先游说荥阳的李世勣“东西夹击”的方式逼降了虎牢关,合拢了伊洛平原包围圈,彻底扭转了对河北方向的局势!

当3月春花盛开,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过来的时候,李世民和他的玄甲军已经在虎牢关上严阵以待了。

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一战而定。

历史的机遇,就是这一个月。


说实话,写上面那段的时候,我甚至想过“如果”李世民在1月退兵,那么他会不会像现在的其他失败者一样收获一批忠实的“洗地党”——强攻洛阳伤亡惨重,退兵是为了手下好;河北十万大军的不确定因素太大了,不保守万一被人一波带走就惨了;皇帝让我回去我能不回去吗?甚至可以是:关陇集团只是松散的政治联盟,先后背叛了西魏北周隋,唐朝根本经不起大败!

我知道,因为既定事实先入为主,无论我怎么说都会有人觉得荒谬——但看看上面这些理由,哪一条不是似曾相识?

能力一旦不同,优势劣势也会随之发生转换:代入能力弱的指挥官来想一想,唐军对洛阳的多路分兵包围就变成“劳师远征难以协调”了,而窦建德就从焦躁轻敌变成“携胜军之威一鼓作气”了——这种论调,是否也是相当地熟悉?

况且我还没说:不知后勤党们看到没有,图中东侧的绿色平原地区,河南河北江淮,“核心产粮板块”一片都不在唐朝手上。当然了唐朝可以有四川这个“血源地”,但蜀道之艰难不用我说都知道。

退回去“从长计议”,拖一个月,窦建德就来了,再拖一年,突厥就来了:窦建德是曾经亲自把萧皇后送到突厥去建立流亡政权的,不是没策划过联合突厥大举入侵,再加上还坐拥稳固的东都洛阳城、整个大运河漕运和肥沃的平原产粮区……

或许有人觉得我对窦建德和突厥太过瞧得起,但是,当主动权不在你自己手上的时候,你又凭什么要求外部环境不朝着最差的方向发展?

幸好,李世民从来不是这种把理由留给自己、把锅甩给别人的弱者——

“洛阳不克,师必不还” “若不速进,贼入虎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经营了大半年的战场形势,势成时至一举收拢,实现战略合围,不给对手机会,就是这么自信!

如此大心脏的一个人,不去做一个帝国朝阳期的领袖,简直没有道理。

-------------------------------------------------

另外就是其他答主提到的,虎牢关之战前,唐朝从太原起兵攻入关中,到拿下陇西占领豫西,也有李世民的功劳:围攻长安前收降关中平原西部,消灭横跨秦陇如芒在背的薛秦,拿下新安、宜阳获得对洛阳的主动权,李世民都是首功。

最后就是许多人喜欢讲的“政治”因素:李唐虽然打着尊隋的旗号进京,但是隋朝的王统并不只有长安,还有东都洛阳的皇泰主杨侗,以及逃到江都的真皇帝。后来王世充通过“禅让”获得了洛阳的政权,窦建德消灭宇文化及得到了江都兵变后逃难过来的宰相班子。李世民虎牢关一战,不仅消灭了两个割据势力,更重要的是收回了前朝的全部法统,这种意义是其他战役完全无法比拟的。


总之就是:不要把前人竭心尽力赢得的局面当成自然而然发展出来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在,都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应当。


最后的最后的彩蛋:与开头那张“柏壁之战防御阶段示意图”对应的反攻阶段示意图,来感受一下什么叫做秦王破阵——

有哪些「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例? - 秋菊落英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780

李世民的存在,对于唐朝来说,在那个尚未开发出“战略性武器”的年代,就是最大的战略性武器。


user avatar   chao-dian-ci-pao-55-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user avatar   da-tang-jun-shen-li-yao-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这个问题下面竟然没有人提尉迟敬德吗?

著名的“三次救主”了解一下?

第一次,李世民征洛阳期间亲侦敌阵猝遇单雄信,尉迟敬德横刺之落马:

因从猎於榆窠,王世充出步骑数万来战,贼将单雄信恃其骁悍,领骑直入,以趋太宗。敬德乃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中之。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围,因率骑兵与王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等,获排槊兵六千人。——《册府元龟·帝王部·推诚》

第二次,河北对阵刘黑闼期间,李世民为了营救李世勣身陷重围,尉迟敬德率领敢死队破围而出:

又从讨刘黑闼于临洺,黑闼军来袭李世勣,太宗勒兵掩贼,复以救之。既而黑闼众至,其军四合,敬德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太宗与江夏王道宗乘之以出。——《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李世勣:真正的名将敢于直面最黑的黑历史,“发现我的笑容成长在你哭泣里”就是写给我的没错。)

第三次,在玄武门当天射杀了正要勒住李世民脖子的齐王元吉。

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嗯对,之后“擐甲持矛”地去“保护”李渊的也是他,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就不说了。

要说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大概就是不太符合题目中“无论兴衰”的要求,因为李世民没有给过尉迟敬德衰败的机会。

只有当唐军众将都怀疑尉迟敬德投降的诚意时,李世民会将尉迟敬德引入卧内,对他说:“大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

当尉迟敬德果真救主报恩,李世民会在战斗结束憩于古丘的间歇,对他说:“天诱我意,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

当闲来无事,李世民与玄甲军众将漫步汜水滨顺便考察敌营时,会独独对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贼见我而还,上策也。

惜字如金的史书从未记载那天天气如何,但是每次看到这句话,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一定是一个晴朗得可以奋衣而云翔,回雕戈于日光的四月天(别想多,真的是阳历四月。)

以及,当尉迟敬德回朝之后遭人构陷,被高祖李渊“下狱讯验,将杀之”,李世民会不顾自身亦处于猜忌之地,跑到高祖面前去“固谏”,终获保释。

这大概就应了那句著名的心灵鸡汤:没有人值得你为他去死,因为值得你为他去死的人是不会让你死的。


不过呢,在尉迟敬德的生平事迹中,最为传奇的不是三次救主,不是背锅逼宫,而是一场“无关生死兴衰的小事”:

王世充兄子伪代王琬,使於建德军中。乘隋主所御骏马,铠甲鲜华,出於军前。太宗眄之曰:“彼之所乘,真良马也!”敬德曰:“请往取之。”因与高甑生、梁建方两三骑直入贼军,擒琬,引其颈、持其肘以归。贼众无敢当者。——《册府元龟·将帅部·勇敢》,并《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没错就是这个虎牢关决战当天「阵前夺马」的故事。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最为传奇,是因为:

战场厮杀,是将军之职;

临危救主,是部下之命。

“阵前夺马”属于哪一种???

若说“两军对阵,气势为先”吧,然而先声夺人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比如窦建德派人来“请选锐士数百”先小试一个回合的时候,就可以陪他玩玩嘛!何必非要选择如此高难度如此挑战想象力的玩法?

这就好比什么呢?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值红得发紫的小甜甜布兰妮刚刚发表了《Oops I did it again》(暴露年龄系列)。其中间奏部分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

  • 男主:Britney,我有东西要送给你。
  • 小甜甜:哦,好漂亮……等一下,我记得那老太太不是把它给扔到海里去了吗?(冰山撞船梗,指露丝将“海洋之心”丢入海中)
  • 男主:是的,我下去帮你找回来了。
  • 小甜甜:Oh you shouldn't have…

当年尚不能理解歌词的我,听完之后满脑子就记住了这一个经典句型 "Oh you shouldn't have~~~"

你品,你细品。

“岂可以一马丧猛士?”——李世民如是说。

实际上心里是不是甜到爆炸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后来尉迟敬德会变得那么轴,直至在国宴上因为座次问题当着李世民的面大打出手。

天下太平已久,那一段“只要敢冲上去干仗就能牢牢占据主君身边最重要的位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李世民再也不需要尉迟敬德为他栏枪夺马了。

这对于当年主君亲口盖章“天下有我们两个人就能搞定”犹在耳畔的人来说,的确很失落吧?

好在后人并没有忘记尉迟敬德。

北宋名臣田锡在其《鄂公夺槊赋》中用一句「非太宗不能得我之死力,非我不能赴太宗之指踪」高度概括了尉迟敬德的一生。直到现在这种认知依旧是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心中对尉迟敬德的形象注解。


这是某著名直男引战论坛前几天搞的投票贴,尉迟敬德如果泉下有知,想必会非常开心。




  

相关话题

  南北朝时汉人大族对出仕鲜卑北魏已经习以为常,为何他们不像范文程那样被今人呼为汉奸? 
  如何客观评价安禄山? 
  李世民魂穿同龄的岳云会怎样? 
  如何评价大将军何进? 
  如果发现新大陆的是中国,而不是西方,世界该怎样发展?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世界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天宝年间唐军战力如此之差? 
  《石壕吏》中杜甫本人为什么不会被当作青壮年被「捉」走? 
  为什么古代的皇帝都认为天下和人民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而不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为何古代大多数人都如此的讲义气? 

前一个讨论
如何在八个月内把中性笔字迹练工整,飙手速可以保持?(在答题卷上)?
下一个讨论
《苏武传》中的苏武为什么不吃羊?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