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苏联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 第2页

        

user avatar   yicai3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经历了70年社会主义大发展后,1989年,在和平时期,苏联对糖和肉类消费进行了配给制。配给数字显示苏联人均肉类摄入量是1913年沙皇时期的一半(你没有看错)。苏联百分之4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989年西伯利亚矿工罢工的原因之一就是抗议像肥皂这样的生活基本物品的短缺。在一个拥有大量森林面积的国家里,连厕纸都出现了短缺。三分之二的家庭没有热水,三分之一的别说热水了,连最基本的自来水都没有。苏联的住房极为短缺,一个典型的四口之家一般要在一个8×8(之前没标单位,现在又看了一遍,是8x8英尺,也就是差不多6平方米,恐怖。。。)的单个房间里住上8年,才能住上稍微好一点的房子。。住房短缺严重到了百分之十七的家庭被迫为此分居的地步。

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工业化后,苏联的民用商品产出在世界排名在50-60名左右,其制造的商品出口数量还不如瑞士,台湾,香港和韩国;不仅如此,种族隔离下的黑人平均每人的汽车拥有量都要高于苏联。苏联唯一领先世界的是其人均酒精摄入量,其每年纯酒精摄入为17.6升,把世界各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在环境方面,百分之70的苏联空气的污染含量达到了最高允许含量的5倍,数千平方英里的土地遭到了放射物污染。百分之30的苏联食品含有危险杀虫剂成分,600万英亩的农田因为侵蚀而无耕种。差不多每天有一百万桶石油被泄漏。

在公共服务方面,三分之一的医院没有自来水。医疗用品和器具极为短缺,为了得到治疗,贿赂行为十分普遍。在土库曼共和国,三分之二的医院没有室内水管。 在乌兹别克共和国,百分之50的农村没有自来水,百分之93没有下水道。 在塔吉克斯坦,只有百分之25-30的学校学生身体健康。 百分之21的学生所在的学校没有中央供暖,百分之30没有室内水管,百分之40没有下水道。

与之在差不多同一起跑线的日本,其“工业化”的程度也远远超过了苏联。在80年代,日本大型电脑的拥有量是苏联的13倍,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是苏联的60倍。

在十月革命72周年之际,一群苏联抗议者在红场打出了这样的一个横幅,值得深思:

Seventy Years On The Road To Nowhere


资料来源:

[1] Zbigniew Brzezinski, The Grand Failure, NY 1989 p. 237 For facts about Soviet society cited below cf. also “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in the Soviet Bloc,” special issue of Survey, August 1987. Richard Pipes, “Gorbachev’s Russia: Breakdown or Crackdown?” Commentary, March 1990 Walter Laqueur, The Long Road to Freedom, Russia and Glasnost, NY 1989.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28, 1989.

[2] Robert Heilbroner, “After Communism,” The New Yorker, September 10, 1990


[3] “No other grea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so systematically ands so long poisoned its air, land, water and people. None so loudly proclaiming its efforts to improve public health and protect nature so degraded both. And no advanced society faced such a bleak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ckoning with so few resources to invest toward recovery.” Murray Feshbach and Alfred Friendly Jr., Ecocide in the USSR. NY Basic Books


[4] The USSR in Figures for 1987 p. 254


[5] Figures from Brzezinski, op. cit. p. 36 and George Gilder, “The American 80’s” in Commentary September 1990 Gorbachev cited by Gilder


user avatar   zhang-yi-chao-41-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都说苏联农业差,但事实并不是如此,特别是对斯大林时期农业的污蔑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即使刨除失去了 芬兰、波兰、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以及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地区和国家在沙皇俄国崩溃后独立)的情况下,

但事实究竟如何呢?本穷恰好找出了一本《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1750-1993年》(欧洲卷第四版),这本书最大的优点首先是尽可能的给出了逐年数据,其次是给出了不同数据的统计口径,尤其是考虑到领土变动的影响,给出了不同数据对应的领土范围。后一点对评价斯大林时代的农业尤其重要,因为只需要对近代欧洲历史有最简单的了解就可以知道:沙俄不等于苏联。沙俄在一战之后分成了至少6个国家——苏联、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另外还有一小部分领土(比萨拉比亚)落到了罗马尼亚手中。)

沙俄时期粮食最高产量是8600万吨,而沙俄确包含了五分四的波兰领土 及整个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人口也接3亿。

而1937年的苏联仅谷物产量就达到9700万吨,整整超过了沙俄最高产量的三成。

像《大国崛起》等片子中就说了谎,说斯大林死时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一直都还没有超过沙俄。 的确斯大林死时的1953年粮食产量只有8300万吨,但那是经历了二战后的恢复期,同时苏联可没有像沙俄那样有五分之四的波兰领土及整个的芬兰!其次在斯大林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实现了机械化,农村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这样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是惊人的。


苏联七八十年代的粮食产量在2.1亿吨左右,最高记录是2.3亿吨,一般时期人均粮食产量是800公斤左右(就连很多不停贬低苏联农业的资料、文章中,也能算出苏联人粮食产量也是800公斤,可他们是不是糊涂了!这个数字是今天中国人均粮食产量400多公斤的近两倍),这样的农业差么?


很多人指责说苏联消费工业轻工业差,佐证就是苏联解体后中国用衣服、罐头、食品就能换大飞机、高性能车床,但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消费品的库存及折旧时间通常只有几周到一年时间不等,而苏联解体后,大家都知道的俄罗斯的开工率只有苏联时期的十分之一不到,如果今天中国或者美国休克,开工率只有十分之一不到,你说今天的中国、美国休克了会不会出缺罐头等换飞机的情况?

至于工业,下面引用一下英国人帕克的超级大国美苏1980年对比的一些数据:

钢产量:苏联14800万吨,美国10380万吨,是美国的143%

  发电量:苏联12950亿度;美国24750亿度,是美国的52%

  石油产量:苏联60300万吨;美国43000万吨 ,是美国的140%

  天然气产量:苏联4060亿立方米;美国6000亿立方米,是美国的 67.7%

  商品煤: 苏联65300万吨;美国78400万吨,是美国的83.3%

  家用轿车产量: 苏联133万辆;美国658万辆;是美国的20.2%

  塑料:苏联360万吨,美国1386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

  化学纤维:苏联117.6万吨,美国390万吨,是美国的30%

  化肥:苏联2480万吨,美国224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11%

  水泥:苏联12500万吨 美国770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62%

纺织品: 苏联71亿平米,美国40亿平米,苏联是美国的178%

联合收割机:苏联11.3万台,美国3.18万台 苏联是美国的355%

  拖拉机:苏联55.7万台,美国27万台,苏联是美国206%

  粮食产量:苏联18910万吨,美国263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71.7%

  肉制品产量: 苏联150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56.2%

  奶制品产量: 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 苏联是美国155.4%

  棉花产量:苏联332万吨,美国238万吨,苏联是美国139.5%

  捕鱼量:苏联920万吨, 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些人不是从历史看待苏联,而是从冷战宣传的笑话演议看待苏联。人均粮食产量800公斤到1吨的苏联要饿死人,现在人均粮食产量400多公斤的中国、德国等就应该全国饿死光。苏联的粮食产量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中上游的水平,而人均肉类消费量是世界前几位的。苏联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与美国一样都是75公斤,人口也一样,如果说苏联饿死多少,那么美国就应该饿死多少。

——————

自己看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俄罗斯政府的数字,如果说社会主义的苏联说谎,资本主义的俄罗斯该不会了吧。

Таблица 3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основных видов сель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й продукции (тысяч тонн) (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Росстат,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2009, с 458 )

  表.3 俄罗斯历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千吨)(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俄罗斯统计年鉴2009,458页)(译者注,此表中1970年,1980年和1990年的数字仅代表当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С.Ф.С.Р)的粮食产量,并非全苏联的粮食总产量)

  [img]

review.youngchina.org/w

[/img]

_________________

Потребление мяса и мясопродуктов, молока и молочных продуктов на душу населения

俄政府网站上的

  第一行是资本主义俄罗斯联邦的,下面的是分地区的我就不列了。

1990年,包括下水和猪膘油的肉类,人均消耗75公斤(今天的中国才50公斤左右),到2000年俄罗斯只有45公斤,而今天的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不到50公斤

  1990年,牛奶和奶制品消费,人均消耗387升是当时的世界第一位,而到2000年只有215升,

  注意,1990年的时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起1988年已经发生了急剧下降,如果对比1988年和2000年的话差距会更显著。


user avatar   dayuan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转自微博:白桦与红霞

【苏式审美】苏联航天宣传画两幅。

图一化用古希腊神话“阿波罗金马车”。化太阳神阿波罗为宇航员加加林,化缰绳为红星。

图二化用古希腊雕塑“萨摩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像”。女神展翅欲飞的姿态喻指航天事业,女神的身份则喻指胜利。 ​​​



【中式审美】


user avatar   leng-feng-99-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日最新回答】 文字论述和图片较多,慎入



习惯了将苏修与美帝作比较,换个思维而作为当今第二强(自封)的天朝中国可以与当时毫无争议第二强的苏修帝国比较一下就明了,首先谈一下苏联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现在也有类似的问题,只不过不同的是中国的结构是低端制造业太多,而高端制造业等过少,当年苏联差不多是相反,苏联的重工军工那是刚刚的——安系列飞机、苏霍伊系列战机,米格系列战机图波列夫系列轰炸机客机、伊尔系列飞机等等,有人戏说苏联生产不了高级卫生纸,但苏联能生产最先进的大型军机,我想不是苏联生产不了,而是苏联看不上或者不注重,(如同美国不是造不了衬衫裤子)如果苏联愿意,完全没问题,可以引进在西方呆不下去的这些低端企业。苏联的企业是活力缺乏——毕竟大多是重工军工企业,中国的类似企业80-90年代比苏联更严峻,而且即使现在相对较好了,中国的大多军工业重工业依然缺乏活力,而且世界上大多军工企业重工业都是活力远不及轻工业,这本来是正常的事情,不过是苏联当年比较突出而已,结果到了某些专家嘴里变成了非常严峻到了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




中间插入一下苏联解体的核心原因,其实苏联解体的最大原因,是他的国体问题,他采用的是松散的加盟共和国体制,而且这个加盟共和国体制对于主体俄罗斯来讲非常扯淡,可以说是硬生生的从俄罗斯那里划出一个乌克兰来,乌克兰历史上是基辅罗斯的核心地域。也是近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0世纪前后,东斯拉夫各部落在今乌克兰地区结合形成古罗斯部族﹐并建立了基辅罗斯国家。可以说乌克兰本来是沙俄的发源地之一,沙俄的老基地,本来最多也就是俄罗斯的一个邦,结果那群蛋疼的人,非要搞出个乌克兰,仿佛是划得越细越好,据说后来斯大林曾经一度取消了加盟国,变成联邦中的一个邦。结果后来没执行下去。苏联时期,我们宣传的好像是苏联大俄罗斯主义,其实如果你仔细看,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大俄罗斯主义最多也就在斯大林时期(不得不说格鲁吉亚人斯大林比俄罗斯人更像俄罗斯人,更为俄罗斯服务),后来赫鲁晓夫甚至把属与现在俄罗斯的一部分关键土地划给了,至今俄罗斯人都有意见;可见当年与其说苏联搞大俄罗斯主义,不如说苏联更像是通过压抑甚至牺牲人口占了60%的俄罗斯人的利益,来迎合其他族人,但是从形式看,其他族人又感觉好像苏联是俄罗斯至上一样。其实换句话说如果继续按照斯大林的做法,虽然看上去比较残忍,但对于苏联却是解决长期问题,毕竟斯大林那一套是真搞融合,将苏联各族融入主体的俄罗斯族——当年美国就是这样对待印第安人,其实美国对待印第安人和黑人比斯大林对待苏联其他各族更加残暴,美国人是明码标处印第安人头皮值多少钱、黑人折算成2/3(也许是1/2)个白人。。。斯大林至少没这么残暴。然而我们很多人今天却去吹嘘美帝而大骂斯大林残暴。也许是无奈,毕竟后来苏联又吞并了不少国家,可见领土吞的越多越快不见得是好事,不搞加盟共和国体制,难以进行,总之,苏联自己蛋疼继续搞加盟共和国,再加上苏联看上去是大俄罗斯主义,其实是压制了人口最多的俄罗斯人,此举导致各个加盟共和国都不满,应该说俄罗斯人最不满了(事实上俄罗斯人解体后反而变得大俄罗斯主义了,而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的经济没有那么差,不过是生活必需品缺乏,是叶利钦让个美国人搞的“休克疗法”,导致了俄罗斯经济的大衰退,大量财富涌入了寡头手里,沙皇普京到现在还在为叶利钦收拾摊子),最后解体,其他什么腐败、什么经济问题,都不过是加速解体进程而已。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需要值得重视,尤其是很多多民族的大国,应该吸取教训,而不是被那些的专家忽悠了是神马根本不存在的“苏联搞大俄罗斯主义”。最终,怎么说呢?苏联解体从长期来讲对中国有利,但过早解体,如果晚8-10解体对中国最有利。而俄罗斯身上割出乌克兰后,对中国也是最有利,乌克兰是以后中国最佳军工合作伙伴,如果不是乌克兰那里有技术,我们更多受制于俄罗斯。




再看当年苏联如何强大。从航天领域看,那个类似美帝GPS的格洛纳斯系统,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很多,我想如果大家客观点看待,中国即使再追赶10年都难以到当年苏联鼎盛时期的航天水平。





再看航空方面,我们更多关注到战斗机,当然战斗机更出风头,如美帝的F15/16,但其实从战略角度来看,大型运输机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空军力量,而大型飞机比小飞机更能体现一个国家航空工业水平,大型飞机比小飞机复杂的多。在看看大飞机方面,现在中国和当年苏联的差


距,1967年苏联就列装了最大起飞重量/最大载重为250吨/80吨的安22(虽然是螺旋桨),1982年首飞了400吨级的安124(至今都是世界量产化使用最大型的飞机),70年代列装了图22M3中远程轰炸机,1981年首飞图160战略轰炸机(跟美帝B1同一档次,世界上除了美帝,到现在为止只有苏联生产了喷气式远程战略轰炸机)。

再看中国现在,最大量产化的运输机是Y9(最大起飞重量/最大载重为66/20吨),不仅载量低的可怜,速度也不如40多年前同为螺旋桨的安22,而轰炸机方面,中国现在还不得不用H6,这种东西的前身就是苏联1955年服役的图16.运20估计还得用毛子的发动机。而Y20不过是运力介于伊尔76和C17之间的200吨级的大飞机,跟30年前苏联就首飞的400吨级安124差距多大呢?






再看海军,也许中国海军是近几年进展发展最快的部队了吧,大量新型驱护舰潜艇,航母下水到舰载机起降更是用了短短2个月时间完成创造了奇迹。也许今天中国可以说自己在两栖登陆舰方面已经超过当年的苏联,在航母方面也可以说自己超过当年苏联(那个8万吨的苏联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毕竟没造出来,所以只能用辽宁号姊妹舰库兹涅佐夫做对比),在护卫舰方面也可以说自己超过了当年苏联,但在驱逐舰方面恐怕就不能这么说了把!在潜艇方面也不能这么说吧,在核潜艇方面,093/094也就是当年苏联70年代的水平,比起苏联最先进的落后一截,至于传说中的095/096/097,最多是处于研发状态。






至于中国的杀手锏部队二炮,和当年鼎盛时期苏联的战略火箭部队,恐怕没有人会自大到说中国二炮比当年苏联的要强







这还仅仅是国防科技方面,如果加上其它,如国民素质,高等教育水平,诺贝尔奖,体育(奥运奖牌金牌数量)等能源等,当年苏联完全可以依赖自己,而中国呢?能源大部分依赖外国,而交通线在美国人手里控制!至于那些什么高级卫生纸、什么化妆品、什么家电。。。。之类的低端东西,中国在20年前就远超苏联了,显然那个东西对于一个国家的实力而言没什么意义!至于GDP总量中国也早就超过当年苏联了,可那能说中国实力超过当年苏联吗?相对实力更是不如,虽然当年苏联鼎盛时期GDP最大占到了美国的60%,但关于GDP中的骨骼和质量(装备制造业、飞机等高级尖端行业)一对比,显然中国与现在美国的差距,比当年苏联和美国的差距大的多。

原苏联是个“科技大国”,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很多领域,如数学、物理、化学、宇航、核技术和微生物学等,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苏联的科技不可否认的很大部分没有像美帝那样转化为生产力而是————————战斗力!!!(我并非皇俄派)

就常被人诟病的软实力方面,是谁将共产主义的赤旗插遍了半个地球?



待我朝什么时候超过或者与美帝并驾齐驱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当年的苏修有多么流弊


手机党写了这么多,知友也看了这么长,觉得有点道理点个赞呗


user avatar   ning-meng-q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技什么的都就不说了。

苏联开创了双休日,全民普选(每个公民,包括女人都有投票权是苏联开始的),医疗福利,住房福利。怎么样,这套东西都是苏联搞出来的。

没有苏维埃的倒逼,别以为欧美的资本家会对工人稍微仁慈一点。

有点夸张的说,虽然说苏联已经不存在了,但今天我们所生活世界的框架,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苏联搭建的,不管是我们东方人还是他们西方人。

就像法国思想启蒙和大革命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框架。

有人说苏维埃是一场最伟大的社会试验

有人说苏维埃是一场最疯狂的社会试验

好吧,就冲双休日,我给满分:)


user avatar   dong-sydney-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我特地在quora上看过生于前苏联时代的俄国人的回答。参照他们的说法,苏联在最顶峰的70年代,物质生活水平上类似我国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但和我国一样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很大。精神文明上类似我国现在,上层内部争论不休,对外对民间管的还是很死的,文艺创造力不够,民间自发性的爱国,但是对上层意识形态宣传也就是围观的态度。

在城市生活方面,大多数的苏联人住着类似我们“筒子楼”的“赫鲁晓夫大厦”。这些公寓每户只有一个房间,既用作卧室也作客厅,一层楼里的几户人家共用一两个公共卫生间。如果有谁家里是干部,分到了大房子,那么全家从爷爷辈到孙子到三姑六婆都过去挤在一起,爷爷奶奶住一间,爸爸妈妈住一间,有几间卧室就有几户小家庭,这点很像改开初中期的我国。还有一点我们中国人很熟悉的,就是苏联城市里的学校以数字编号,十以内和一百左右编号的学校是招收特等生的“特设学校”,孩子们为了能考上这些名校,恶补课外班,大家拼成绩拼爹挤独木桥。

在爱国心态上,在70年代初时苏联人都坚信他们将战胜美国,社会主义将在20年内取得胜利。而到了70年代末期的时候,大家已经逐渐对革命事业失去了热情,不怎么相信苏联能战胜西方世界了。

在科技方面,苏联民众对自己的航天工业非常自豪。当时,民间不少科幻文学和影视创作都是围绕着航天工业展开的,其剧情之脑洞,设定之精彩,服装之倾奇,不逊于今日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可以说,科技是苏联人日常文化最热门的话题,大家热烈讨论的氛围用“我们的未来一定是星辰大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然而,此时苏联和西方关系开始缓和,不少来自西欧的消费品进入了苏联人的视野,比如奔驰宝马车,奢侈的服装和化妆品等等,苏联人也逐渐认识到在日常物质消费上,西方是领先苏联的,所以慢慢对上层“赶英超美”这类口号也就淡然直至忘却了。

对于世界局势,苏联人都知道美国在世界各地挑起战争,批评越南战争是每日新闻的头条,学校和工厂里贴着不少支持亚非拉解放的画报。苏联当局邀请越南共产党领袖和游击队英雄来苏联做报告,此外还有很多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革命人物,政府号召大家努力生产支援越南。反之,大部分苏联人对阿富汗战争的详情不甚了解。当局的报道侧重于描绘当地的贫困山民在苏联干部的帮助下推翻了地主阶级,苏军顾问配合政府军围剿山中流窜的宗教反动势力云云。不少驻阿富汗苏军来自中亚,由于距离遥远消息闭塞,俄罗斯人开始时并不了解事实。80年代中期开始,驻阿苏军士气开始低落,开始有传言说不少官兵竟然伙同当地土匪贩毒到欧洲,大众对阿富汗战争的看法急转直下。

70年代对苏联普通家庭最重要的产品就是“拉达”牌小轿车了。很多青年家庭攒上五六年的工资买拉达。而一般消费品短缺也是事实,或者说,并不是没有吃没有穿,而是购物没有选择,买不到你心仪的东西。比如,买肉,除了食堂供应,很难在市场上买到猪牛羊等不同品种的肉,市场上某天统一只供应一种肉,你就只得买这一种。一方面,轿车开始进入家庭,另一方面,大家为了买到想要的东西得在几个不同的市场间穿梭,于是乎产生了不少开车赶场子买东西的笑话段子。总体而言,到8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是充裕的,但一切在80年代末突然剧烈恶化。

苏联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别很大,莫斯科,几个大城市与其他的地区是两个世界。莫斯科供给很充足,商品数量和种类都不缺,还有丰富的文娱生活,但在莫斯科以外地区这些则是空白,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贫乏。所以,民间有很多揶揄莫斯科的段子,抱怨首都居民的优等生活,比如说这个段子:“别人解决运输的方法是把东西送到你身边,我们解决交通运输的问题是把所有东西都运到莫斯科,然后你自己想办法跑到莫斯科去”。

国际交流方面,90年代以前,在苏联旅居的外国人很少,如果是西方人那就更少了。外国人都聚集在莫斯科。由于内陆地区不如莫斯科发达,当局限制外国人前往几个大城市以外的地区。有意思的是,那时苏联和东欧的影视剧常会出现来自非洲和南美的演员。

说到交通和城市发展,莫斯科等大城市的公交便宜到近乎免费。大街上车很少,只有公交车,送货的卡车,环卫车,和领导干部的座车,即使70年代后期家庭小轿车开始普及,解体前也只有一部分城市家庭有车,交通拥堵绝不存在。国家会为高干家庭,高学历人才和演艺明星配发高级的国产轿车,这些车普通人是不可以购买的,但可以在婚礼时租用。对于车,一方面,对普通人而言,家里有车是很长面子的事情,能呼朋唤友开车去度假是当时最时髦的娱乐; 另一方面,社会又奉行平均和平等的价值观,炫富是一种低俗而不可接受的行为,最受尊重的人物是干部,科技工作者,甚至诗人和艺术家。家境优渥的青年会装低调,把车停在几站路以外坐公车去上班,生怕被人议论是非。

电话和电视等电器在当时还不普及,普通人家看电视得去食堂和工人俱乐部。有人回忆,当时一个班的同学里只有几家装了电话,学校就把家里装了电话的家庭统一编了一个通讯录,有通知时就打电话到那几个装电话的学生家里,嘱咐那家的家长和孩子去通知附近其他的家庭。

一些讽刺苏联的段子确实真是苏联人自己编的,不是西方人杜撰的,特别是涉及商品短缺和领导人日常的,原因是70年代时苏联社会的文化氛围已经颇为松驰了,到了80年代时言论控制已经形同虚设。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物和商品开始进入苏联,苏联人也很羡慕西方多兹多彩的物质文明,但同时又相信国家宣传,认为美国是世界和平的破坏者,西方物质生活充满了犯罪和腐败。

最后,关于性。苏联时代官方的性观念很保守,连大学美术课里人体写生都是禁止的,西方60年代的性解放思潮远未波及东欧和苏联。在大众眼中,婚前性行为还是一种禁忌,婚外情更是少见而不容于社会,大多数青年人在二十岁出头结婚生子。但是,对于少年少女早恋啥的,大家却也都觉得能接受,影视剧里常爱反映少男少女间的情愫。中学里,地下一层的更衣室被称为“心碎地下室”,因为常有少男少女在那里分手。对于裸露,苏联人也不抗拒,毕竟东欧国家还有天体沙滩呢!美好和充满艺术感的人体会得到认可,如同今日中国各类地下的“国模私拍”,各种以艺术为名的地下脱衣社团在苏联民间颇有市场。80年代,苏联开始引进一些西欧的影视剧,间或着都有露点和xx情节,播放时性爱场面会被官方删减,但前戏和其他场景如更衣洗浴时的裸露则被看作“正常的”,大家不觉的是个事。70年代末期开始,东欧电视剧中对性的描绘越加开放,苏联本土导演也开始尝试在剧作中拍xx情节的,只要不过于露骨不涉及意识形态,当局也表示容忍。然而,解体前的89年,苏联出现了反映性工作者的影视题材,其中女性角色着装之朋克之暴露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部苏联电影。不过当时离崩盘也不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离奇的是,1967年的一期花花公子杂志是在东欧和苏联拍摄的。除去一些幻想性的文字描述,可感受到当时在苏联和东欧,至少在大城市里,这些女性的装束打扮很潮,生活也颇为有情调。如有兴趣,可搜索 " Girls in Russia and other iron curtain counties".


user avatar   liberta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该说,相对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苏联的发展水平还差不少,虽然个别领域比如数学、军工很强大,但整体上仍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

但同时,如果是相比同时期的中国,苏联的领先优势不是一点半点。

拿1987年,苏联危机出现前一年为标准,根据下图中gapminder网站提供的数据(图表也是Gapminder软件截图),当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美国人均GDP是31954美元,苏联是12654美元,中国是1530美元。当年美国收入水平是苏联的2.5倍,但苏联是中国的8.3倍,显然苏联的收入水平更接近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同年,日本的人均GDP(PPP)是22376美元,韩国是7612美元。按照同样的计价方式,中国在2015年仍然没有达到苏联在1987年的水平。

(下图中圆圈大小代表人口数量,颜色则代表区域,黄色为美洲,橙色为欧洲,绿色为中东,红色为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浅蓝色为南亚,紫蓝色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再拿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说,1987年,苏联25-3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都是11年,同年美国是13年,而中国的男性是7年,女性则只有5.4年。苏联在教育水平上完全就是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比德国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还要高。2012年,中国的25-3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3年和8.9年。

不过,因为计划经济下很多时候人民的消费受到限制,生活水平可能没有那么高。

比如当时苏联在1989年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43.4辆,而当时收入水平类似(比苏联高20%)的葡萄牙在1990年则是185辆。今天的中国与解体前的苏联收入水平类似,千人汽车保有量是125辆。


user avatar   liang-gong-chun-ri-xiao-shun-n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脱离时代、地域和阶层谈苏联多好多烂都是耍流氓。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楼上苏粉描述苏联生活水平高的大都是后三十年三夫时代的图片、资料等等;而苏黑列举出来的内容(段子不算)大都是斯大林时代的压迫和灾荒。

其实玉米控、勋章帝、地图头三个人都是在斯大林时代吃过苦头的人,他们对轻工业和农业等和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产业的重视很大程度上都是对斯大林时代人民受苦的补偿。

只是这种补偿总有一种“我决定你需要什么”的意味,给出的恩惠可能人民消受不起。比方说苏联为了让谷价低廉,对谷物的补贴如此之大,以至于农民用小麦喂牲口比用稻草还便宜。

此外人们往往会忽略,苏联是个随着地域和阶级的改变贫富差距极大的国家。一个塔吉克农民肯定比不上一个欧俄的工人,欧俄的工人和某科学城的天体物理学家更是天渊之别了。

苏联不是个货币经济国家,所以可能很多社会阶层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没被金钱量化,大家看不出来有多大。工人和天体物理学家可能收入数字上差别不大,但顶层的天体物理学家可能享受着自己决定做什么工作的自由、外国的奢侈品、儿女在教育方面的特权和照顾、安全的保障、住宅的环境、工作的满足感、嘉奖和荣誉等等;而欧俄的矿工则要忍受一成不变的生活、消费品的匮乏、长队的消磨、换一块板子要申请半年的住宅、以及环境的污染等等。


user avatar   xbj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达到能经得起民主斗士们的折腾。

俄罗斯谷物产量一度降到苏联末期产量(不含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三分之一,就这样折腾还饿不死人。


user avatar   xia-er-xie-fu-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代人说没有用,还是让50年代留学苏联的中国学子来回答吧。

以下内容摘自《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苏联大学的设施格局,和国内相比有很大不同。学校的校区没有院墙,对社会人员完全开放。有时,市区的街道就从大学里穿过,学生宿舍和居民楼混杂在一起。大一些的院校,其校园会覆盖几个街区,被称作“大学城”。校区里,除了教室和宿舍外,还有礼堂、体育场、俱乐部、电影院、游泳池、食堂、邮局、银行、理发店、咖啡厅、舞厅、书店、商店、食品店,一应俱全。”

“苏联的学生宿舍里,房间面积一般比较大,但最多安排住四人。走廊两端分布着公共厨房、洗漱间和卫生间。厨房里有四孔煤气灶,学生们可以自己做饭。宿舍里还有二十四小时供应热水的洗澡间。”

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习的许宝文:“我们的宿舍是一人一间,两间一套,共用一个淋浴间和一个卫生间,中间还有一个小门厅。每个房间大约有七、八个平米。一个双人沙发,也是床。一口书橱,一张桌子和一个壁橱,用以挂大衣放被褥。雪白的床单、被单、枕套每10天一换,全都浆过熨过。两座结构对称的宿舍楼与主楼直接相通,在两座宿舍楼的地下一层各有一个大食堂。小卖部在宿舍楼每隔五六层就有一个,可以买到面包香肠和牛奶之类的食用品。每层宿舍楼内有好几处共用的厨房,地下二层有洗衣机和烘干机。总之,一切生活问题,不用出大楼就可以得到解决。这样的学府,真可谓是天下第一了。”

在莫斯科铁道学院学习的陈国藩:“看到商店里有卖收拾干净的鸭子的,厨房里还有烤箱,就心生一念:何不试试烤一只烤鸭呢?买来鸭子清洗干净,在腹中塞入所有找得到的调料,再把鸭脖定型成一个优雅的角度。没有糖色,烤不出诱人的焦黄色怎么办?就在烘烤的过程中一遍遍往上淋酱油汁,直到出现满意的颜色为止。经过反复尝试,居然烤出了黄澄澄、香喷喷的“北京烤鸭”,大家一尝,都赞不绝口,说和全聚德的没什么两样。”

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进修的盛中国:“我的烹饪特点是化繁为简,化平凡为神奇。比如做‘葱油饼’。在莫斯科到处都可以买到罗松面包。我在中间的开口处抹上肥油、葱花,经过烤箱烘制,就变得又香又酥,口感和国内做的葱油饼没有什么两样。”

“中国留学生在苏联和当地居民一样享有免费休假待遇。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为期十天到十五天的免费疗养,其中有多个休假方案供学生们选择。既有黑海海滨的阳光沙滩,也有南方高加索的山地风情,还有城市郊区密林中的幽静木屋。


留苏学子续大我:“一到疗养地,工作人员马上对同学们进行了细致的身体检查。检查完毕,工作人员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提出饮食、运动,以及治疗的建议。”

“苏联人非常珍视夏季海边日光浴的机会,渴望晒出一身古铜色的皮肤。因此在海滩上,无论男女老幼,所有人都无遮无盖地暴露在日光下,任凭盛夏炽烈的阳光灼烤。续大我他们在大海畅游后,也学着苏联人的样子晒太阳,不料身上大片大片地起了水泡。后来问了当地人,才懂得“晒了不游,游了不晒”的道理。”

“我们来的时候称了一次体重。休养一个月离开时,又称了一次体重,每个人都长了几斤肉,个个满面红光。”

1953年,中方八名实习生走进了苏联“吉尔”汽车厂:“在高大的厂房里,一排排巨大的机床发出轰鸣,自动完成原料充填、加工、传输的过程;在生产线上,几十台机床连在一起,只有一个人在操作台上按电钮,被加工完毕的零件就不断流出;总装配线上,仅用两分钟就装成一台汽车。一名司机神气地跳上汽车,汽车喇叭一声长鸣,车就开走了。”




        

相关话题

  杜聿明46年就能坐五十万东北国军的司令,为什么48年在东北只是副司令?在徐州是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 
  有什么一听就感觉被洗脑的小语种歌曲? 
  《世说新语》中名士的行为放到现代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请详细说明 
  网上流传全国范围内房价下跌的说法,是怎么一回事? 
  未来中国的行政区划是否还会有重大变动? 
  林语堂设计的汉字打字机的原理是什么? 
  2020 年,你亲身经历了哪件事情让你感觉「参与了历史」? 
  为什么到现在还在有人推崇儒家学说? 
  岳家军余部投降金国的说法有没有历史依据? 
  如何评价三国里潘凤? 

前一个讨论
如何让精致利己主义者甘心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奉献?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最近俄罗斯要求北约部署退回1997年以前?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