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孙子兵法》中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战争论》中却说主力会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第1页

  

user avatar   shi-feng-60-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把《战争论》对战略决战的重视和“不战而屈人之兵”对立起来明显是被绕迷糊了。其实《战争论》前面的章节已经充分论述,战略的目的是促使媾和,而促使媾和的方式有三,其一是令敌人无力抵抗,其二是令敌人感到获胜希望不大,其三是令敌人觉得打下去代价过高得不偿失。这其实已经蕴含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克圣还把疲惫敌人而非消灭敌人作为消耗敌人力量,从而为媾和创造条件的特殊方法,而且“就应用广泛这一点来说,它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至于为啥克圣花那么大篇幅来计较主力会战,那是人家的屁股问题。他写《战争论》的时候,欧洲是维也纳体系维系下的和平。这个体系哈堡很满意,路易来点赞,沙皇哈拉绍,霍亨索伦也复议,但最不满意的就是克圣。克圣是什么人?沙恩霍斯特最得意的弟子,格奈森瑙的亲密战友,普鲁士的雅各宾党,狂热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臭骂普王是民族叛徒的《三个信条》执笔人。这帮人的政治理想是统一德意志,消灭容克地主取消农奴制,实现比美国英国更加激进的自由民主。他们是维也纳体系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之一,沙皇说“真不知道是否有一天要帮普鲁士国王镇压他的军队”,霍亨索伦王室在拿战结束后费了很长时间搞“去革命化”。

如果克圣的屁股和霍亨索伦王室坐在一起,想要维持维也纳体系,那《战争论》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既然克圣的立场是维也纳体系的反对者,最终目的是干死哈堡统一德意志,那克圣当然要强调主动进攻,强调主力会战,甚至于强调发动群众打人民战争。实际上拿战时期这帮人就一度计划搞“北德意志全民起义”,差点没吓得国王心脏病发作。

所以题主不如问问《论持久战》或者《十大军事原则》为啥不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


其实吧,个人意见,年轻人不要读什么孙子兵法,更不要读战争论!

这两本书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其试图以辩证法的方式在哲学层面上去发现总结人类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以理论工具去驾驭军事斗争实际。

读这种书,你进行的不是实操层面的学习,而是哲学层面的思考。如果你头脑里没有足够的基础养料——扎实的基础知识,充足的实践经验,广博的史料掌握,严格的思维训练,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军事天赋——你根本无法从中吸取营养,甚至反而会在思维的迷宫中越陷越深。

这就像你去和一个日常生活中连二元一次方程都用不上的买菜大妈感慨数论的高深玄妙,这完全是鸡同鸭讲的事情。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孙子兵法中最著名的教条之一:以正合,以奇胜。可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孙子粉们却搞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理论:以奇合,以正胜。即以少数奇兵迟滞,拖延敌方行动,掩护主力部队袭击主要目标。战国时期的大量战例都是以此为指导原则的,效果显著。日本人声称这完全符合孙子兵法。

怎么理解?有人说,这是日本人对孙子兵法因地制宜的改造。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是地形崎岖且纵深极小。一方面,少数部队利用地形杀袭扰迟滞敌大部队是行之有效的经验之谈,另一方面,主力部队一次投机成功就可能造成决定性成果。在这种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的大环境下,大家自然倾向于集中主力偷鸡摸狗,而且确实有效。

还有人说,这是对奇正定义有差别导致的。日本人是按照主力和辅助的划分来定义奇正的。人多的就是正,人少的就是奇。但孙子兵法当中对奇正的定义其实是正面为正,侧翼为奇。所以无论你是用主力刚正面还是偷鸡摸狗,都不矛盾。

更有人说,从辩证法的角度说,奇胜也好,正胜也罢,都是矛盾的一体两面,对立统一,奇有机会就奇胜,正有机会就正胜,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你看看,就六个字的文本,就能扯出这么多南辕北辙的淡。

当然对于那些孙子大粉们来说,这些根本不是问题。比如李二直接一句“孙子十三篇,无出虚实”,被认为是古来对孙子最精妙的总结之一。只是这句话只能属于李二自己。教员笔下的自古知兵第一人,自然有本事把十三篇读成一句话,再把这一句话化为万千光彩,纵横天下。所谓厚书读薄,薄书读厚。但是对于其他人而言,拿到这句话还是一头雾水啥都搞不明白,最多就是拿出来装个逼。

所以孙子这样的书,是给李二、猪八、教员这些戎马一生的战略大师总结升华其一生军事经验,或者给利德尔·哈特这样的军事战略学研究人员构建理论大厦用的。其他一些同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行业虽然也能用得上,但同样需要阅读者具备深厚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水平。如果你已经从业多年,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总结和感悟,那么再来读孙子兵法,自然就能领会到其中精妙的思路,并借此提炼自己的经验积累,提升理论水平和层次。如果你是根本没有工作经验的人,除非你真的天赋异禀,否则就算你把13篇全背下来,也不过是水论文的时候多填点字数罢了。

至于战争论更简单,非专业人士请自行绕路。

《战争论》俨然是一座充满着哲学理论的迷宫,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利德尔哈特

因为《孙子》13篇是孙武写完了拿去进献吴王的,本身的逻辑叙述是完备的,而且文采飞扬可读性非常好,一般人就算读不懂也不至于被绕进去,但《战争论》却是一部半成品。克圣在柏林军校校长任上摸鱼写了3000页手稿,这个时候波兰大起义爆发,普鲁士启用克圣去炮兵部,随即又调任波兰边境当参谋长,镇压起义。眼见摸鱼摸不成了,克圣只得把手稿打包,然后在上面写上:

在我死后人们将会发现的这些论述大规模战争的手稿,像目前这个样子,只能看做是对那些用以建立大规模战争理论的材料的搜集。其中大部分我是不满意的。而且第六篇还只能看做是一种尝试,我本来准备对这一篇进行彻底改写并另找论述的方法。
但是在这些材料中一再强调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对考察战争来说是正确的。这些问题是我经常面对实际生活、回忆自己从经验中和同一些优秀军人的交往中得到的教益而进行多方面思考的结果。
第七篇是谈进攻,这些问题只是仓促地写下来的。第八篇谈战争计划,我原打算在这里特别阐述一下战争中的政治和人的有关问题。
我认为第一篇第一章是全书惟一已经完成的一章。这一章至少可以指出我在全书到处都要遵循的方向。

结果不幸言中,克圣上任参谋长才几个月,普鲁士爆发霍乱疫情,克圣和他的总司令格奈森瑙一同中招,两个人都挂了。

所以《战争论》这本书,读者看迷糊了才是正常的。你要觉得自己看一遍就看明白了,要不然你是超天才,赶紧去国防大学报道,要不然就是你弄错了什么。

当然这也没什么丢脸的。近200年来学术界对于《战争论》的解读本来就拐过几个发卡弯。这么多学富五车或者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都被绕迷糊过,你一个业余爱好者绕晕了头也没啥稀奇的。

如果你作为一个爱好者要研究《战争论》,那么这里建议,先把拿破仑战史读完,而且最好多读几个版本交叉着看,先成为一个拿战专家,再看《战争论》,这样晕倒的样子比较优美一点。


user avatar   acomlf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者谈的不是一回事儿!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在《孙子兵法·谋攻篇》里提出的理论。是指导国家进行斗争博弈过程当中的战略执行的思想框架。在谋攻篇里谈的主要还是战争执行过程当中认识已方力量并科学的使用的方法。所以其实是一个方法论的总结。

而《战争论》里提出主力会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已经是在第四篇《战斗》里提出的理论了。而《战斗》是对战争的执行进行理论说明的思想框架。也就是说是大国博弈过程当中的最后手段的执行层面的东西了。

所以两者的立意,层面都不一样。不可能混为一谈


user avatar   ao-xue-fei-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就写呗,当个娱乐




  

相关话题

  为什么洛克希德马丁经常生产那么不靠谱的东西 还能成为军工巨头? 
  面对「向广岛丢原子弹是正确的」的论断,核爆的受害者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苦难? 
  为什么高句丽威胁这么大,没有在隋末大乱时逐鹿中原? 
  为什么很多抗日剧中,日本军官都叫川岛? 
  中国与印度如果在藏南开战,谁将赢得战争? 
  历史上有哪些赢了战术却输了战略的军事案例? 
  子弹的杀伤力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二战时期有哪些让人惊叹的神操作? 
  克莱斯特,霍特都担任过装甲集群指挥官,他们的能力与古德里安相比如何?(主要看战绩)? 
  林彪多大当军长的? 

前一个讨论
纳粹德国的「宽轨」铁路计划可行性究竟有多高?
下一个讨论
中国现在高铁行业的前景怎么样?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