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高欢为什么不称帝? 第1页

  

user avatar   xian-yang-nei-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王不称帝,无非两个原因,第一无益,第二有害。

无益在于,高王是东魏说一不二的统治者,而且是公认的,所以不需要再借助拔高自身的地位来建立统治合法性。

需要这样的往往是位置不稳的,比如宇文护篡魏,陈霸先仓促称帝。

题主所说的侯景问题,侯景叛东魏原因恰恰是他钦服的高欢去世了,他并不否认自己与高欢的君臣名分,这个靠君臣名分解决不了。

有害在于,即使魏末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浪潮,但魏室在北方广大地区仍有人望。在西有西魏,南有梁朝的情况下,高欢需要借助匡扶魏室的名分团结更多人。称帝只能破坏这一局面。即使在高洋称帝时,东魏内部也有大量反对称帝的声音,不过由于高洋正需要拔高自身来建立统治合法性,所以他只能强上马而已。


user avatar   qing-hu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称帝,高欢也是本势力的一把手。

没统一之前称帝反而会影响他对西魏方的政治攻势。

高洋要称帝,在于他不是本势力无可质疑的一把手,所以要称帝立威。


洋以告娄太妃,太妃曰:“汝父如龙,兄如虎,犹以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汝独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洋以告之才,之才曰:“正为不及父兄,故宜早升尊位耳。”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称帝是一个一次性的立威的大杀器,要留到关键的时候用。

在无可无不可,模棱两可,心有疑虑的时候,仪式感,也就是定君臣名分还是很重要的。称帝就是一个让文武百官和自己确立君臣关系,同时昭告天下改朝换代的超级大仪式。

称帝的机会,一个家族只有一次,老子称了,儿子就没法称了。在高欢之前,无论是曹丕、还是司马昭给出的例子都很说明问题。

曹操挖空了汉朝的朝廷,可以说后期汉朝的疆界,都是曹操打下来的。曹操在一天,手下的这些文武百官都没有太多争议的奉曹操为首。而曹操称公称王的这段时间,也不断的在应付各种汉臣的叛乱,为曹家称帝扫清道路。从权力来说,曹操和称帝没有什么区别;从虚名来说,掩耳盗铃的保持一个汉臣的身份,也有助于自己的心理平衡。

这个时候曹操在王的基础上再称一次帝,对于他的威望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儿子就只能继承,不能完成从汉到魏的变化,这样对曹丕是不利的,曹操生命倒计时了,曹丕继位之后,用什么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呢?其他人都会觉得曹丕的一切都是从曹操那里继承的。

所以在自己威望过剩,并且还当了一辈汉臣的情况下,无论是虚名,还是实惠,曹操都有动机把「称帝」这个动作留给自己的儿子。

曹丕继位的时候就发生了扑朔迷离的曹彰问玺事件,而曹丕本人也并没什么太大的功德,这个时候发动称帝,可以尽快的树立一波君臣关系。一旦禅让大典举行了,君臣名分定了,魏国就算是成立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始讲三家分晋的时候,就提到了「名实之争」,可以说名和实在古代的宫廷政治中一直都是关键。当自己很有实力的时候,名分不名分是无所谓的,双方是替代的关系;但是当自己实力不足的时候,名分和实力之间就存在互补关系——往往需要借助于名分,来完成自己的实力积累。

曹操自己不当皇帝,让曹丕来当,就是想把禅让这个高光时刻让给曹丕来做,让天下人知道曹丕是魏国的开国帝王,汉献帝是跪在曹丕脚下听封的。曹操自己来做,就是浪费了这个特殊的树立威信的时刻。

同样的道理,司马昭也是距离皇帝一步之遥,但是朝堂也已经遍布了司马家的亲信,司马昭当人臣,当人主区别并不大。但是这个高光时刻对于司马炎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

说回高欢,东魏一开始,就是直接由高欢的霸府来统治的,比之曹操的蛀空汉庭,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汉献帝好歹还是有自己的文武百官,里面也不乏人才;但是东魏开国皇帝元善见就是高欢拥立的,从一开始就没有实权。

在关中有西魏的情况的,如果高欢自己篡位,那么就是放弃了魏室这块招牌,把正统拱手让给西魏;而自己称帝之后,权力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这才是真的「慕虚名而处实祸」。

不仅仅高欢没有称帝,高澄开始也没有称帝,后来想禅让了被暗杀了。高家每一次权力的更替,都是对高家权势的削弱——可以参照司马师早亡让司马昭做出了多少的折衷——原因很简单,大家一开始服高欢,是因为高欢真的带自己打天下,有君臣之分;高澄和高洋凭借着血统继位,其他的元老重臣为什么要听呢?大家都是东魏的臣子,又不是高家的私班。

于是等到高家第三任家主,高澄的弟弟高洋继位之后,又面临着需要称帝来弹压人心的局面了,于是高洋废掉了元善见,自立为帝。


说到侯景,侯景这个人野心很大,高欢在,他能为高欢所用,高欢不在,除非把他软禁在京城,否则反与不反,都在侯景自己的决断。侯景不服高家的后人,有自己称帝的野望,对这样的人,君臣之分是压不住的。君臣之分能压住的,是那些首鼠两端的人,这些人没有太多的坚定的主见,但是看那边势头大就想着加入谁,他们才是主力军,才是称帝想要震慑的对象。




  

相关话题

  《资治通鉴》写南北朝时,奉南朝为正统,比如称刘宋君主为“帝”、北魏君主为“魏主”等,但是行文中又经常? 
  苻坚为什么一意孤行要伐晋? 
  为什么东汉不防备外戚? 
  北齐的历代皇帝是否被史书有意抹黑? 
  如何评价《晋书》? 
  为什么我很不喜欢萧道成? 
  为什么刘家能出刘秀而曹家出不了曹秀? 
  如何评价西陵之战? 
  如何评价北周齐王宇文宪? 
  北周武帝杀宇文护为什么没演变成北魏孝庄帝杀尔朱荣的后果? 

前一个讨论
哪位近代的作家把和妻子相识相恋过程写的信出版?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居民热衷移民澳大利亚,却不愿意去美国?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