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司马师怎样养三千死士而不被发觉? 第1页

     

user avatar   huai-gou-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养死士都成套路了:收养自己死去部下的遗孤,包一个有矿的地盘,挖矿种田,铁矿打兵器,收成囤粮草,赚多赚少都花钱养着,跟他们说,你爹忠于司马家,为国牺牲,我司马家养你们一辈子,但是你们别说是我的人,不然朝廷哪天抄司马家连你们都要陪葬。所以山庄名义上是心腹经营,提拔心腹儿子在身边做人质。挑个儿子娶心腹女儿做老婆,出了事要死两家一起死。真到了去乡下杀你死士那一天,已经是釜底抽薪,你朝廷大官都捂不住证明你大势已去。

战阵上伤残的老兵都有兵册记录,兵册就在军部,司马师查一下没有家庭赡养的就暗地派人接回庄园里养老,教孤儿们武艺,战场技术,教他们忠义,教他们司马家有多好。这帮老兵本来就是司马家部下,天下也没别的活路,苟好了下半生有口热的吃。

庄附近的县令郡守都安插/腐化成自己的人不用说了,所以一般养死士都在自己老家养,当地举孝廉怎么举都是自家人。人口搞成战争迷雾,户籍册子上就一家五十几口老百姓,一头牛三只猪。该抽丁上税都别含糊。没事也别搞圩日市集,信息封锁高筑院墙,墙外都是狮子老虎别出去哈。给这些孤儿安排的老婆也要是孤儿,没有亲家往来避免消息流动,这样庄客们对司马家依附性更强。借他们爹的名义催他们给家里留后,笼络人心+人质。庄里人才的偶尔提拔几个出来占官位,当家臣,古代门阀日常操作。人才流动死士们才有盼头。他们只会觉得好好练武忠心耿耿可以出人头地,不知道自己是死士。

是的,不能被别人发觉你养死士,最好也别让死士知道自己是死士。不论什么朝代,没真到生死关头别闲着没事叫人家去死,太不吉利了。咱们这儿的人不信“七十二处女等你来玩”的童话。

别的工作都是运营,古代版摩尔庄园,自己玩不好那就花钱找专业代练。那个年代也不是单司马家搞,舍得花钱就行。姜维阴养死士也被史官写了小作文,我觉得姜维可能真的是纯粹照顾战争遗孤。他在蜀国就一个老外,造反的话朝廷里根本没有牌面支持他。

真要搞事情的时候,如果心腹跳出来:司马家恩重如山,我们为司马家反了吧兄弟们,跟我去砍天子啊。。。。这个缺心眼心腹你早点丢矿坑里埋吧。

得这么层次递进地说:唉,许都有个臭贪官曹爽老爷,搞得我们魏国乌烟瘴气的,你们老爹拿命换来的天下就这样糟蹋,司马老爷心疼啊,跟他在朝廷上扭打成欧洲油画。现在曹老狗说我们庄是司马老爷的小王国,说司马老爷养我们在收买人心!现在他要找人把我们庄夷为平地,把我们全拿去活埋!司马老爷求情圣上,拿全家人头想保我们,结果曹爽借口打猎把我们皇帝给挟持了!唉,这碗酒都给我干了,以后天下不知道乱成啥样呢,多吃几口肉吧兄弟们。做哥哥的说句掏心底的,在座的都是忠义后人,蒙受国恩,怕死的怂货拿点干粮跑吧,司马老爷亲口吩咐了,无论如何都要大家好好活着,他死后好跟你们老爹交代。不过兵荒马乱的你没户籍出门就是死,你爹知道了估计要羞得棺材板滑盖。心怀忠义想做事的兄弟跟我偷偷分拨进城,城东守门的大胡子是自己人,你的兵器被发现了就撇一下嘴巴,小声说句忠义无敌,混进来在司马府前大槐树下集合。来,再喝一碗,喝完了随我去救皇帝,救魏国,救天下百姓!到时候兄弟手上都画个X做标记,别听坏人蛊惑,坏人有变变果实能力,说什么都别信,司马老爷叫砍谁就砍谁,你们知道吗?这年头皇帝老儿都有假冒的。。。。。。

等到了许都,这帮死士拔刀出来之后,脑子热的忙着砍人,脑子冷静的惊然发觉除了听司马家的命令,别的选择都是死路一条,砍不赢就是死。

这就是死士。

------分割线-----

给和我一样喜欢三国的朋友们推荐一部国产漫画《火凤燎原》,主角是司马家死士哦。


user avatar   liu-si-yuan-80-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三千死士,根本不是扎堆私自养下来的。

古代再闭塞,这三千人往哪一放,都不可能不被人发现。

这三千个人是在高平陵之变那天,集结的。

换句话说,这些死士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用处。

打个比方吧,我是一个魏国穷困潦倒的小痞子,虽然继承了祖上家传的咏春拳,但完全维持不了生计。

这个时候司马师找我来了,一个月给我十万块钱,就是为了跟我交个朋友,这下好了,我娶了媳妇,开了武馆,收了徒弟,还养了好几个小妾。

这些都是司马师给我的吧,那天我和司马师喝醉了酒,还跟他说,以后有事了,需要兄弟了,刀山火海。司马师也醉醺醺的说,以后真有事了,还得要哥哥帮忙啊。

我并不知道司马师要造反,也不知道朝廷是谁说话算。

后来有一天,司马师给我写了封信,七月十五,起事逼宫,共图大事,同享荣华。

我的一切都是司马师给我的,而且成功了还有大官可以做,我有啥理由不去?

退一步说,如果我真的没去,这些年白拿人家这么多东西,人家家里是当朝太傅,能放过我?

仔细想了想……徒弟们,抄家伙,跟我上!升官发财就在今天了!!我要打十个!!!

ps:没错了,右边第五排戴口罩的那个大个就是我了,当时的我故意站在了高手汲布哥的旁边,这样就算真打起来,也不会太惨。


user avatar   dai-wan-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探讨一个说法,就是中护军隶属于领军,我看到很多回答都持这个观点。

这个记载出自《宋书·百官志》:"魏初 , 因置护军 , 主武官选 , 隶领军 , 晋世则不隶也 。"《晋书·职官志》也沿用了这个说法:“魏初,因置护军将军, 主武官选 , 隶领军 , 晋世则不隶也 。”

但是,除了这一处记载外,就目前的可见史料,没有任何例证能表明护军隶属于领军,反而还有相当多的疑点。

《宋书·百官志》:“文帝即魏王位 , 魏始置领军 , 主五校 、中垒 、武卫三营 。 ”

《晋书·职官志》:“文帝践祚, 始置领军将军 , 以曹休为之 , 主五校 、中垒 、武卫三营 。 ”

如果按照《宋志》、《晋志》的说法,护军隶属于领军,为何同书中关于领军的职权记载不包含护军营?

《魏略》:“玄既迁,司马景王代为护军。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

《魏略》既无护军隶属于领军的记载,还称其“总统诸将”,若护军确系隶属于领军,不应该是领军总统诸将吗?

通过《三国志·蒋济传》:“迁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齐王即位,徙为领军将军,进爵昌陵亭侯。”的记载不难看出护军将军虽然位次于领军将军,但应当是同一品级。

所以我认为护军与领军只存在职权范围的差异,没有隶属关系,护军掌外军,也就是统领宫城之外的禁卫军,领军掌内军,负责宫城内的宿卫。高平陵政变时司马师“晨会于司马门”也可作为佐证,司马门为皇宫正南门。


同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护军/护军将军的地位在司马氏专政之后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在贾充出任中护军时期,自正元三年起的十年间,曹魏中领军一职于史无载。

少帝反抗司马氏时,屯骑校尉司马伷望风而逃,按理说屯骑校尉隶属于中领军,领军还未出现中护军就贾充从宫外入内,可以推测贾充是以中护军一职行领军、护军之权。

曹髦死后,司马炎也是以行中护军的身份迎接曹璜的,“使持节行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北迎常道乡公璜嗣明帝后。”说明在这一时期,中护军已经能够代表朝廷,不再位次于领军。

到西晋时期,护军职典禁军已经明确写入诏令,还“置四护军以统城外诸军”,地位和职权进一步提升。


总结起来就两点:

一、护军掌宫外禁军且并不隶属于领军,司马师完全有条件在宫外禁军中发展死士。

二、司马氏专政后护军地位职权不断上升,我认为与司马氏依靠中护军一职夺权成功的关系较大。


user avatar   jin-zhen-63-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建议在题面里加上司马懿或者改成司马家,司马懿不知情或者没有参与养练死士的可能性近乎为零,他本人的权力和物力更是养死士的一个最大筹码。所以在分析此事可行性时,只考虑司马师的官职和能力并不全面。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司马懿总不会在起事前夜才惊喜地发现自己多了三千兄弟(摊手)

另外,关于养兵方式,我同意 @辛慕山 的看法。几个分散的小部队,每处有人负责接应传话,还是可以组织起来的。并不是三千家三千户人人分开。更何况这是一支战力强且专业的军队,不是松散的临时军,日常的分散甚至是集中训练是不会没有的。

当然,藏匿养兵难度当然很大,但是不代表就不可能。最后的赢家司马氏空前绝后的事情不止这么一件,会演又会藏是家传绝学,三千死士是家族演艺录中的一章而已。

另外,关于消息走漏风险,不需说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家的信息保护意识是贯彻到女人次子的:

助演嘉宾张春华:

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见之,后乃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而亲自执爨。

剔透心肝司马昭:

《魏氏春秋》曰:(郑)小同,尊贵乡公时为侍中,尝诣司马文王,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如厕还,问之曰:卿见吾疏乎?答曰:不。文王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酖之。

无论是婢女还是同事,宁杀不留后患,信息保密做到这个份上,还担心会瞒不住么?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司马氏家族文化了。

综上,这件事情难度虽大,但涉及到的隐瞒、表演、保密等技术,司马家各成员早在其他事件中便有充分体现。当然,这些都是猜测和推断。毕竟此事史料奇缺,无论如何分析脑补也要多过现成资料,所以就权当锻炼检索比较分析能力罢。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一件事情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那么它可能就是不存在的。我的观点是,不完全排除司马师有养在民间的死士的可能,但是数量一定远远小于三千。高平陵事变跟随司马家起兵的,绝大部分应该都还是军人。

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一语,出在晋书的景帝纪: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晋书的编纂,一直为人诟病。三千死士,还是在洛阳养的,然后还要做到「众莫知所出」,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任务。

晋书中,还有一处养死士,是淮南王司马允:

初,愍怀之废,议者将立允为太弟。会赵王伦废贾后,诏遂以允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都督如故,领中护军。允性沈毅,宿卫将士皆敬服之。
伦既有篡逆志,允阴知之,称疾不朝,密养死士,潜谋诛伦。伦甚惮之,转为太尉,外示优祟,实夺其兵也。

同样是中护军,同样是密养死士,司马允真不愧是得了景帝的真传。而司马伦的应对策略,就是把司马允转为太尉,剥夺兵权。虽然这前后两句话之间不一定有很强的关系,但是很可能就揭示了这个所谓「密养死士」,其关键是兵权。

三国志中关于诸葛诞,也谈到养死士的问题:

诞旣与玄、扬等至亲,又王淩、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衆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魏书曰:诞赏赐过度。有犯死罪者,亏制以活之。」

诸葛诞在扬州养死士,也是众人皆知。并且来源也挑明了,就是犯死罪的囚犯、轻侠,诸葛诞赦免了他们养着。这是真的数千死士,然而这个也不是秘密。

袁绍传中也有一些记载:

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绍叔父隗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

袁绍养死士,赵忠都知道了。但是袁绍这个应该就是权贵子弟的飞鹰走马,和轻侠、恶少年相结交。因为当时袁绍尚未出仕,还没有独立养死士的财力和名声——就算是养,也不能规模很大。并且袁绍这种行为,连赵忠也都知道,可见也瞒不住谁。

这些「结交豪侠」的行为也称为阴结死士。比如在韩曁传里面,无非县乡内的仇杀,就是勾搭一两个亡命之徒而已,不具备军事意义。

同县豪右陈茂,谮曁父兄,几至大辟。曁阳不以为言,庸赁积资,阴结死士,遂追呼寻禽茂,以首祭父墓,由是显名。

类似的还有姜维:

「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

「不修布衣之业」,说的还是姜维在没有发达之前做的事情。和韩曁的例子比较像。

查南史和北史:

有吕僧珍传、萧正德传和崔巨伦传。吕僧珍是在萧衍身边,光明正大的养死士:

武帝临雍州,僧珍固求西归,得补邔令。及至,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

萧正德传说:

既累试无能,从是黜废,转增愤恨,乃阴养死士,常思国衅。……蓄奴僮数百,皆黥其面。

吕僧珍更类似于一个弱化版的隋唐演义中徐茂公,帮助萧衍赞画和筹备力量。这个阴养死士是小范围内公开的,而萧正德好像做什么什么不行,最后能当皇帝完全靠侯景。

崔巨伦传有:

结死士,夜中南走,逢贼,俱恐不济。巨伦曰:「宁南死一寸,岂北生一尺!」

这更像是姜维和韩曁的那种,联络几个豪侠跑路。

所以看史书上的例子,养死士大约是:

  1. 规模比较大的,其实就是养私兵(诸葛诞、司马允、吕僧珍),这个前提都是要有军权,并且很难保密;
  2. 规模比较小的,就是和豪侠结交(姜维、袁绍、韩曁、崔巨伦),这些基本上不具备军事意义;
  3. 一直没有发挥作用(萧正德)

像司马师这样在民间散养死士三千,还是在都城洛阳,和高平陵短暂而迅猛的发动非常的矛盾。以古代的通讯技术,如果提前动员,几乎不可能不泄露;如果当天临时动员,根本就来不及。像电视剧里面这样,根本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司马师有韩信、吴起之才,勉强说得过去,但是看后期司马师执政统兵,虽然确实不差,但是也并无多么神异之处,更没有留下什么「司马师兵法」、「晋景帝问对」之类的读物。所以这「三千死士」应当就是其在洛阳城内结交的对曹爽一派不满,对司马家较为忠诚的军官。

「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应该是后来以讹传讹、神化司马家创业史的段子。和下面这段应该属于一样的可信度:

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 葬峻平陵。

如果青龙二年的司马师都有心颠覆魏朝天下,可能养三千令行禁止的死士在民间也没什么不可能的吧。


user avatar   jiao-zi-you-fang-zhang-xian-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发觉的人干掉就行了。

郑玄有个孙子叫郑小同,他是怎么死的?郑小同去拜见司马昭,司马昭有机密公文尚未收拾而去入厕,司马昭返回后,问郑小同有没有偷看公文,郑小同说没有,但司马昭仍然不放心,于是将其毒杀。 司马昭在杀害郑小同时曾说:“宁我负卿,无卿负我。”

小同诣司马文王,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如厕还,谓之曰:“卿见吾疏乎?”对曰:“否。”文王犹疑而鸩之,卒。

由此可见司马家杀知情人已经是传统艺能了(司马昭的老妈就巾帼不让须眉,曾经亲自杀了一个丫鬟)。知道司马家养了死士的,要么是司马家的死党,要么已经死了。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反贼召集了3个绝对忠于自己的中反贼。

每个中反贼又召集了3个绝对忠于自己的小反贼。

每个小反贼又召集了3个绝对忠于自己的禁军基层军官。

每个基层军官带着20个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的铁杆弟兄,再裹挟百十个不明所以的普通士兵。

这不就差不多3000了?

这些中小反贼都是大反贼一手带出来的,而且大反贼上位,他们也跟着水涨船高,估计早就把龙袍裁好了,就等大反贼一声令下呢。

立国家之主赢无数,愿意做这笔投资的人大把大把的有。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养死士,蓄亡命,突出的是想谋反,而不是这些人真的蹈死不顾。

唐陈子昂 《上军国机要事》:“臣欲募死士三万人,长驱贼庭,一战扫定。”

现代人看到死士两个字,就过度联想。实际上这里的死士,就是地痞流氓而已。“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很多人就会联想到特工,联想到刺客,联想到杀手,联想到特种部队。实际上,所谓阴养,就是司马师结交黑社会头目,在史记中这些头目就是豪侠,虽然时代不同,但是相通的。而后这些头目动员许昌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参与这次行动而已。当然这些人不会是主力,只是壮下声势而已。所谓散在人间,古代也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尤其是首都,只能是本地人。才会有“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其实孙中山组织的多次起义,也是借用黑社会的力量。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

(司马昭)及诛曹爽,帅众卫二宫,以功增邑千户。

建安十二年,曹操将护军改为中护军,领军改为中领军,并令其掌管禁军,宿卫皇室,地位颇重。后来曹魏进一步改其名为护军将军,掌管选拔武官,隶领军。蜀汉、东吴都有此职位。

史书只不过为体现司马师搞阴谋,写了一笔,并未提及这三千人的作用,一堆人脑补这三千乌合之众是政变主力,想象力也是够丰富的

如果史书褒奖政变,那么就该写成许昌百姓箪食壶浆,主动加入反曹爽斗争中。而史书给了深谋密策,阴养这些词给司马氏父子。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国民户才八百万人。

到了西晋就变成了两千五万人(实际上更多)

你猜其中的差额是什么?


user avatar   magicfir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情况可能并没那么复杂,因为司马师当时担任的职位为中护军。而中领军的职务则是司马懿的死党蒋济担任。

要知道司马懿在魏明帝曹睿时代历任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军方重职,在曹芳继位的时候更是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是军方第一实权人物。

而同时中领军和中护军一正一副,职能为“总六军之要,秉选举之机。”也就是说这个职务的主要职能是掌管禁军,总统诸将,主武官选举。是有权决定禁军的低级武官职位的选拔和升迁的实权位置。

而蒋济从太和二年(228年)任中护军,后迁护军将军,景初三年(239年)开始担任领军将军,直到司马懿升迁太傅之后才取代司马懿担任太傅,中领军的位置让给了曹羲。而司马师则在中护军任上干了十年时间,从景初年间(237年三月-239年)到嘉平元年(249年)。在任上“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按照军官平均服役时间20年计算,当时应该禁军系统内有一大半的军官是经过蒋济与司马师手上选拔升迁的。

也就是说司马懿在军中混了几十年,而蒋济司马师也在禁军中掌管升迁十年之久,按照当时门阀士族相互举荐的制度风气,任内怎么可能不提拔自己的心腹朋辈进入禁军系统?因此禁军有大量亲司马的军官班底就十分合理了。

而曹爽兄弟在正始六年(245年)八月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兵众统交中领军曹羲,同时由曹训担任武卫将军掌禁军宿卫,等于将禁军掌握在了曹爽一族手上之后,曹爽肯定得清洗一遍禁军系统中的司马一族势力而安插自己党羽,因此必然有大量的司马氏党羽被清洗出禁军,要么投闲置散,要么安置到屯卫乡军去。

这些被动了奶酪的人当然不可能对曹爽一族有什么好印象,同时司马氏不翻身的话,他们自然也就翻不了身。而司马氏要准备搞政变,当然不可能放着现成的这些有能力有人脉的职业军官不用。靠这些人为基干,拉出3千人的军队作为政变的班底,就是最合理的安排了。

所以高平陵事变中司马师召集的三千死士,应该就是之前被沙太出禁军系统的司马一系军人。这些人本来就是禁军体系的各层将领,在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后策动部分禁军内支持自己的部队,然后派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接管曹爽的亲军,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接管曹羲的禁军,这些禁军体系下的军官把原本麾下的士兵全拉回自己麾下,整个禁军就被司马氏接管下来了。




     

相关话题

  《三国演义》里没有塑造成功的女性形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刘备长坂坡撤退的时候,为什么就确定江陵一定能接纳他呢,当时江陵守将是谁呢? 
  如果你穿越到三国时期潘凤身上,刚回过神来就听见韩馥说: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该怎么办? 
  诸葛亮为什么一伐时候不军屯? 
  曹操为什么喜欢睡人妻? 
  拒绝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究竟是不是诸葛亮的失算? 
  三国时期名将后代都怎么样了? 
  司马懿如果在刘备帐下,那阿斗会不会被“禅让"给他? 
  诸葛亮明知姜维是大才,怎么到去世时,都没对其重用? 
  赤壁之战曹操没有输?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印度人那么自信?
下一个讨论
在男性比女性力量大的前提下,女性带一天孩子和男性搬一天砖,哪个更累人?还是不相上下,同样累人?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