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基辛格的 《论中国》? 第1页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回答: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点出了中国的国际战略思维里面对于“势”的关注。

虽然很多人很喜欢书中一些片段的文字,但我觉得真正关键的是其中对基于“势”的战略思维的系统性的阐述。

即便很多中国人,也常常没有理解“势”的重要,或者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了“势”的存在,却并不习惯于从“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这就导致很多人常常只是单点地看待问题,从一个点上吃亏还是占便宜来理解问题,从一个时刻的力量对比来计算应该做何应对。

对“势”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战略思维与欧美战略思维的根本差异。

那么,什么是“势”?

“势”可以理解为趋势,事物自然发展的方向。

水自然会从高出往低处流,人总想从低收益的岗位走向高收益的岗位。这就是势。

对抗“势”,或者老话所说的“逆势而动”,永远是事倍功半,还非常容易陷入失败。

反之,顺应和利用“势”,或者老话说的“顺势而为”,更容易成功,而且事半功倍。

更重要的是,中国并不止于“顺势”,也注重对“势”的控制,可以称为“造势/破势”。

也就是说,当“势”并不有利于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尝试通过种种手段来改变“势”,使得“势”变得更为平缓或者直接改变“势”的方向。

如果你留意的话,中国政府关于国家战略这块的“八股文”里面,时常会出现关于“势”的描述。

70年代末,我国政府判断“和平和发展”是国际“大势”,于是从80年代开始我国毅然缩减大裁军,大幅度削减军备和军事投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去。要知道那时候冷战都还没结束,这个举措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你带着冷战时期的认知,就不可能放松军备。更何况后来海湾战争震撼了中国军界几乎所有人。所以无论是根据前几十年的国际斗争经验,还是当时的国际力量对比,这时候放松军备是非常反直觉的。但是这个判断又是无比正确。

单纯的军事发展固然能保证国家安全,但是长期的国家安全有赖于长期、大量的军事投入,而这样的投入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基础,又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归根结底,要获得长期的国家安全,最终必须要有好的经济发展。而国家的钱又是有限的,投入军事的钱,就不能投入经济发展,只有投入军事技术的钱才可能对经济产生一点间接的、缓慢的影响。

所以,这里有两个关于“势”的判断。第一,要获得长期的安全、繁荣和稳定,必须建立经济持续发展的“势”。第二,国际政治当时的“势”是走向和平和发展,因此在拥有核武器作为最后安全后盾的情况下短期内削弱军事投入是可行的。

最终虽然那十几年军队水平下降,军事装备人才断档。但是后来,尤其是200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实力上升,军事投入又提升上来,军事力量可谓突飞猛进。如今不但补上了之前的课,甚至达到了90年代不敢想象的水平。

有人把这段历史称为“安全冒险”,但从结果上看这确实是极为高超的战略。

————————————————————

基于“势”的战略动作,有时会让不从这个角度思考的人无法理解。

比如说很多人就看不懂对印、对越两次自卫反击战的意图。因为其他国家的战争,要么就是想侵占土地,要么就是想通过更替政府或者签订城下之盟来获取政治利益。

中国打的这两仗,既没有获取领土,也没有要求对方政府签订和约。即便是很多国人都看不懂。

基辛格就点破了这两仗背后的战略思考——“破势”。

通过对印自卫反击战,摧毁了印度在国际上的政治和军事声望(当时印度可是“打过二战的发展中国家大佬”),也就摧毁了印度侵蚀西藏的国际舆论支持,同时破除了印度人用以安慰自己的“中国不会敢于与我展开军事斗争”的妄念。印度对西藏蚕食的“势”就被破掉了。世界可以(至少暂时地)尊重一个强盗,甚至予取予求,但没有人会尊重一个虚弱的强盗,甚至会一起下场分而食之。(俄乌战争的发展亦是如此)

通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摧毁了苏联在东南亚的战略信用,越南终于理解如果自己和中国完全敌对那么绝不会有谁愿意来救他,同时,战争摧毁了大量北部的工业设施。后续的两山轮战也牵制了越南的大量武装力量,使得越南统一中南半岛的愿望完全落空。如此一来,越南在苏联支持下在中南半岛不断扩张的“势”就被破掉了。而这次破势又基本遏制了苏联力量向外扩张的“势”,因此巩固了中国所判断的“和平和发展”的大势。在此之后,中国就开始大裁军,把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发展上,通过经济发展来建立自己的根本大势。

这两仗既实现了战略目的,又避免了不知如何结束战争或者陷入长期治安战的泥潭。都是非常高明的战略手笔。

相比之下,本次俄乌战争就完全是军事冒险,不断添油,战略目的变来变去。

如果是中国站在相同的位置上,可能会聚焦在乌东的新纳粹部队上,一开始就投如绝对优势兵力,把第聂伯河以东的饺子包好,灭掉(而不是把大饼摊到基辅去),然后回国。一方面更为师出有名、政治正确,另一方面证明给乌克兰看,北约国家救不了它。

————————————————————

当年钓鱼岛、南海也是一样。

当年好多人激愤于日本侵占钓鱼岛、东南亚国家侵蚀南海。好些人喊打喊杀,觉得不打一仗就不行了。还有好些人跑到岛上去“保钓”,感觉非常悲壮、勇敢。

但是这些人当时就没看懂,谁是“顺势”,谁是“逆势”。

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能派出的海巡船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中国能投注巨资扩张岛屿,变成前进基地。现在在看看,钓鱼岛局面如何?南海局面如何?

这就是“势”的力量。顺势的一方是没道理掀桌子和激化矛盾的。顺势的一方只要坐在船里顺势而下,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所以你看到,当年有些反华分子跳出来摇身一变,变成了激烈“保钓”的极端分子。就是为了激化矛盾。(当然保钓人士里还是有很多真的爱国人士的)

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才是根本的“势”。这个问题中国早就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势”造起来,很多两难问题迎刃而解。有人问,投入航天的钱能不能用来扶贫?经济发展起来了,为什么不能两个一起要?

再比如,好多人觉得台湾老一辈对中国有感情的人都快老死完了,对中国的认同感日益降低,所以要赶紧武统。但是,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认同比例真的能决定统一的“势”吗?

真正决定这个的“势”,难道不是中美经济、军事的实力对比吗?

眼看着中美经济、军事差距越来越小。很明显我国是“顺势”呀。还是那句话,顺势的一方没道理需要掀桌子、激化矛盾。顺势的一方最关键的要务,就是确保这个势不改变,避免各种突变的风险,确保事物沿着这个势自然发展下去。

你看俄罗斯虽然看起来杀伐果断,但本身的经济、科技停滞不前,最根本的“势”是往下走的。所以08年、14年动了武之后22年又要动武。因为俄罗斯现在在安全上是“逆势”的。他的国力在衰弱,原来能撑得起来的安全边界越来越撑不住了。逆势的一方总会更倾向于掀桌、激化矛盾,有强烈的意愿去冒险。

所以你看,当年搞出“购买钓鱼岛”闹剧的,是处于“逆势”的日本,而“顺势”的中国一直在试图淡化钓鱼岛问题。

总而言之,从“势”的角度看问题,就能更容易理解我国的很多战略动作。这是极为高超战略思想。不要因为一时一地的得失或力量对比就匆忙下结论要如何应对,“造势”和“顺势”是更关键的考量。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本书在国外一出版我就买过,觉得写得不错,政治站位很高。我还引用过他的观点为什么有部分观点认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失败?

看完后我就想有没有其他写得不错的关于中国近当代政治的英文书。于是我在国外图书馆走马观花式地翻阅了外国学者关于中国政治的专著,至少翻了好几十本(搞不好上百本)。我的办法是看一眼目录,快速看看我觉得会翻车的章节,如果看到瞎扯淡内容就弃书。我发现除了基辛格,其他所有人的书都通不过这一测试。有些书光是目录就翻车了。

悲欣交集。喜的是美国政治精英幕僚的认识能力竟然已经烂到这种地步,悲的是很多中国精英还在仰视他们。

悲喜之余又感慨,在对华认识方面,基辛格在美国真是鹤立鸡群。

于是又想看看基辛格的其他著作,结果发现一本妙书(基辛格所著)“核武器与外交政策”。看着看着我猛然一拍大腿,哈哈哈,美国对外安全政治的底裤被我看穿了!基辛格你这个大美奸,这种东西你怎么能写?这不是暴露了美国统治阶层最深层的恐惧了吗?

突然之间,我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我联想到我少年时读“赫鲁晓夫回忆录”的种种困惑。一下子串联起来,全通了!!!为何赫鲁晓夫那么怕美国,为何毛那么不怕美国,为何毛的不怕使赫鲁晓夫那么惊恐,为何毛的有些言论那么邪门,为何基辛格在“论中国”里这么推崇毛。甚至,关于冷战后中国为何敢于军事裸奔式豪赌拼经济(已故山高县的看法,我也赞成),我也怀疑与之有关。

谢谢你,讲大实话的基辛格。

总之,基辛格不愧是美国诸葛亮,可惜美国雍正尼克松遭奸人所害后,政坛只剩下袁绍袁术。多读读诸葛亮的书吧,从“论中国”开始。


user avatar   eidosp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本书我没看完,看了一些觉得和《叫魂》一样,是站在西方视角下的中国,而且是俯视。

特朗普的上台可谓是把《叫魂》的结论彻底推翻了,当然也不能怪作者,毕竟谁都有时代局限性。

其实我承认,让我去研究印加帝国我估计也会觉得对方“不过是落后的部落”,包括印度,也未必能做到平视。

这种视角的结果就是,并不能真正的解释中国的运行模式。这本书的最大价值,是告诉中国人美国是怎样看中国的。看了之后我觉得庆幸美国人这样理解中国。


说实话,最近美国的对华政策出自美籍华人手里,反而比之前的策略更加精准一些,虽然没多大用,虽然短期来说华为的损失巨大。显然按中国的史观,朝代末期的美帝国遇到新生的中国,是横竖都没有什么好办法的。尽管美国采用了相当强的进攻型策略,但实际上并不能在长期上起作用。所以说,尽管最近美国出的是下策,但起码是策了。

换言之,走进电梯里无论你站着蹲着还是倒立,只要按好层数就能到终点。美国把国力上升期间的现象解释成什么三权分立或者“天才的宪法蠢才都能执行”,那纯粹是因为没有历史才会又如此奇葩的结论。这就好比年轻人胡吃海喝照样健康,年老人就算符合健康膳食照样便秘,两者的区别其实只是年龄。

年轻的清帝国遇上沙皇俄国还能战,老年的清帝国遇到年少的日本帝国都能拉稀,这种你非要说个制度原因啥的,其实那都是结果。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现状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如果真想了解中国,还得看史书和毛选,道德经和周易,这些才是中国真正的规则。

当然,如果只是说当成一种参考,论中国可以看。


user avatar   nai-er-qia-q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wu-yue-du-zun-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ma-yue-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xpdav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qianr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wwlx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一暑假两个月,七月用十天旅游,八月干什么呢?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中国建设缅甸铁路计划? 
  能否通过迁都来促进西部稳定? 
  《中国制造2025》会对中国整体经济形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为啥感觉美国现在恨不得中国彻底废掉才甘心,中国现在对美国有这么大威胁吗? 
  国外的亲戚说瑞士的山比中国的五岳更好看,该怎么反驳? 
  为什么中国用减税来刺激经济,而日本用增税来刺激? 
  中国是否会发展“上帝之杖”武器系统? 
  中国有哪些良心品牌? 
  不知道浙江省的省会算正常吗? 
  为什么 2016 年从开年至今国内外发生了如此多大事件? 

前一个讨论
歼- 20 发动机研发院所官宣「我国已经具备了解决航空发动机非常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什么?
下一个讨论
生孩子的费用,老公要我拿彩礼支付,怎么办?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