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恒大10年内会倒闭吗? 第1页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房地产开发商靠什么赚钱?

有人不假思索的回答,靠开发地块卖房子赚钱啊。

对,也不对。

靠卖房子确实能赚钱,但赚的很少,开发商的利润率其实被压制的很低,真的是一个辛苦钱。

但这些年开发商能获取暴利,发了大财,也确实是靠卖房子。

开发商靠卖房子能赚多少钱,要考虑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房价的波动。

如果房价原地不动,开发商的利润是非常微薄的,如果能躺着赚大钱,政府也会强力管控。

但如果房价暴涨,那就不一样了。

每一个开发商,都持有天量的土地储备,以保证公司开发进度的可持续。

年销售额1000亿的房地产商,有三四千亿的潜在房子等待开发,这很正常。

卖1000亿的房子,按10%利润率算,也就赚100个亿。

多,但也不多。

因为如果房价翻倍,手里捏着的潜在房子,本来只能卖三四千亿,现在可以卖6000~8000亿。

这一下子,就是3000~4000亿的利润。

和这么庞大的利润相比,100亿算个毛线啊。

因此,在所有的房地产公司里,最重要的部门不是质量部门,甚至不是销售部门,而是投资部门。

谁能拿到地,谁牛逼。

开发商成功拍下一个地块,那是要庆祝欢呼的。

都是购物行为,你去商场里买个手机,不会特地开个派对庆祝一下吧,为什么开发商买到地就要庆祝?

因为地块这东西,买到就是赚到啊。

房价上升后,储备土地的恐怖增值效应,让中国所有的开发商盈利模式变得异常单一。

整个公司所有的架构,都是为了尽最大努力去储备土地,杠杆拉到极致,销售回款只要能勉强维持资金链就行。

所有的部门,都围绕增大公司土地储备这个目标去努力。

在保证资金链不断裂的前提下,能囤多少地就囤多少地。

卖房子才能赚几个钱,囤地才是发财之道。

每年开发一部分出来卖钱,那是为了维持现金流,以保证自己可以拿到高额的贷款。

现在国家出了新房限价政策来遏制这种行为,但过去没有。

在过去的20年里,谁敢囤地,谁敢极限囤地,谁发财。

开发商的身家从几亿到千亿只用了十几年,靠卖房子那点辛苦钱,怎么可能发家这么迅速呢。

赚的,都是土地和房价暴涨后增值的钱。

因为所有的房地产商都是靠这个逻辑发家的,所以他们才对土拍如此的痴迷,在政府几乎明着说房价肯定不准涨的前提下,依然疯狂的去抢地。

如果你是开发商本人,靠这个办法赚了十几年的钱,从区区一桶金变成了几十亿身价,你也会继续这么干的。

论玩杠杆,论吃时代红利,地产商是行家里的祖宗。

但这种发财的逻辑,因为恒大的陨落,彻底改变了。

恒大地产,不是中国最有钱的开发商,但却是中国囤地最多的开发商,土地储备行业第一。

根据恒大的公开财报,截止2020年12月31日,恒大总土地储备项目798个,总规划建筑面积2.31亿平方米。

2020年9月,恒大副主席夏海钧表示:

如果去化37%,能实现6500亿元的目标,如果去化超过50%,能够实现8000亿元的销售目标。

按这个数据反算,恒大的总土地储备是1.6万亿元。

这公司,规模真的很庞大。

2021年8月,恒大地产的董事长换人了,从许家印变更成了赵长龙。

从这一天开始,许家印的地产时代,正式结束。

与此同时,恒大地产的法定代表人也换人了,从柯鹏变更为了赵长龙。

赵长龙何许人也,能从许家印手里接过恒大地产?还顺便接了法人代表?

随便一查,结果发现赵长龙身上背着几千条企业风险信息,简直多到吓人。

这么一个人出来当恒大地产的董事长和法人,而许家印和柯鹏在这个风口浪尖紧急卸任,怎么看都有找背锅侠的意味,很难不让人引发种种联想。

就算这种种联想全是错的,董事长和法人紧急换人,怎么看都不可能是一个好兆头。

尤其是在恒大欠钱逾期,多处工地停工的新闻铺天盖地的背景下。

为什么繁花似锦的恒大突然就开始大面积欠钱了?

以前的地产一哥是万科,后来换成了碧桂园,什么时候突然变成恒大了。

不声不响间,恒大的土地储备居然成了全行业第一。

2018年,万科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全方位降低自己的负债。

而与此同时,恒大在全方位的增加自己的负债。

一瞬间,万科和碧桂园就被恒大给甩后面去了。

因为在2017年,恒大准备借壳深深房,从A股上市,找了1300亿资金当战略投资入股。

根据和1300亿战投方签的协议,恒大在2018到2020年,要实现净利润不低于500亿元、550亿元和600亿,然后每年分配至少68%的净利润给战投方。

另外,恒大承诺最晚要在2021年1月31日前重组上市,否则战投方有权要求恒大以原有投资成本回购战投方的股份。

这条件听起来很诱人,稳赚不亏,于是大笔资金蜂拥入账,关系不好你还拿不到恒大的战投名额。

于是,1300亿就这么到账了。

你以为这是恒大背了1300亿负债么?

当然不是,这是恒大增加了1300亿的本金。

恒大以前的负债率是90%以上,也就是1块钱干10块钱的事情,到了2020年底,那也是1.5元干10块钱的事。

拿了这1300亿本金后,恒大杠杆一上,直接就能干1.3万亿的事情。

毕竟从纸面上,战投方是在入股恒大,而不是借债给恒大。

因此,2018年万科喊着活下去的同时,恒大在疯狂的扩张,到处上杠杆,把这1300亿用最快的时间变成1.3万亿。

只要恒大能上市,这1300亿的股份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抛售,和恒大没有关系,所以恒大依然有千亿级的资本金,银行依然可以按规矩贷给恒大万亿级的资金。

只要资本操作一切顺利,很快就可以凭空变出万亿体量。

要是侥幸再吃到一波房价翻倍暴涨。。。

同志们,一瞬间,身家就可以翻几十倍啊。

我刚才说,论玩杠杆,论吃时代红利,地产商是行家里的祖宗。

现在你应该可以理解了。

这种极致杠杆的玩法,在任何行业都是死路一条,你要是敢用这么高的杠杆去开工厂,保证你骨灰都不剩。

但是在房价持续暴涨,最短不超过5年就一定会翻一倍的历史中,敢这么玩的房地产商都发财了。

只要能撑住5年杠杆不爆,自己就能瞬间碾压那些胆子小的同行,远远的把他们甩在身后,实现阶级跃升。

这个操作思路,其实和某些极端炒房客,如出一辙。

2020年,中央出台政策,严管房地产红线,遏制地产商的无序杠杆扩张。

中国恒大三道红线全中,资金链的综合危险度位居全国第二名。

资金链如此危险,被央行点名,全方面贷款受限,这种大事不可能没有风声,恒大是不是应该提前甩卖资产以求保命呢?

并没有,因为恒大和1300亿的战投方签了协议,2021年1月前肯定要上市,否则就要还钱。

但由于中央对地产行业的严管,恒大上市已经成为了不可能,找谁通融都没用。

这1300亿是不可能还的,一旦抽离了这1300亿资本金,恒大的负债率就会攀升到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值。

100%的负债率听起来很可怕?

那1000%的负债率你见过没?

任何银行看到了这样的负债率,脑子没毛病都不可能继续贷款的,只会选择尽快抽贷。

抽离这1300亿资本金后,紧随而来的一定是万亿贷款的抽离。

整个恒大帝国,瞬间就会全部消失。

因此,在三道红线出台前,恒大逆向行之。

2020年上半年,恒大半年的拿地金额超过了2019年拿地总金额的一倍半,接近于碧桂园和万科集团同期的拿地金额之和。

这是最后一搏。

正常经营已经是死路一条了,索性疯狂冲刺,借疫情后美国大放水的机会,再博一把。

赢了,满盘皆活,自己一战封神。

输了,也和不博没有区别。

撑了半年,中国的房价居然没有应声暴涨,只有深圳这样的局部城市在蹦跶。

2020年9月24日,恒大撑不住了。

这一天,一份《关于恳求支持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的情况报告》的截图刷屏网络,里面写着如果恒大无法借壳上市,那么就需要支付1300亿的本金,会直接导致恒大资金链断裂,引发系统性风险。

什么叫系统性风险呢?

这份文件里说,恒大有61.7万套已售但未交房的商品房,涉及204万业主,上下游合作企业8441家,还有各路金融机构接近500家,总共涉及近万亿的有息负债。

刷屏网络后,恒大强烈否认这份文件的真实性,于是我就不放截图了。

但9月29日,恒大宣布和1300亿战投里面的863亿签订了补充协议,战投方同意把持有的恒大股票转为普通股,长期持有。

换句话说就是自愿放弃恒大无法上市后要求恒大还钱的权利,这钱恒大不还了,算你们正式入股。

这863亿里,最大的一家是苏宁电器的200亿。

张近东讲义气,不让许家印还钱了,两人现场喝了交杯酒。

2021年7月,苏宁电器资金链断裂,张近东辞任董事长,移交股权。

这么够义气,也没救活恒大。

因为搞定了800亿,还有接近500亿,同时还有三道红线。

于是在2020年下半年,恒大的拿地节奏紧急减速。

但,已经来不及了。

恒大用了所有的手段来进行资金腾挪,不过资金窟窿怎么都堵不上。

什么高息理财啊,打折卖房但不给网签啊,能用的招恒大都用了。

为了能尽快降低表内的有息负债,恒大甚至大量拖欠到期应兑付的商业承兑汇票,把钱拿去先还给银行,把自己从三道红线里抽离出来。

这边降了几千亿的银行有息负债,那边多了几千亿的商业汇票不兑付,整个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但大面积的商业承兑汇票拒不兑付后,看到新闻的银行也不傻,谁敢继续给恒大发贷款,自然是收回一笔是一笔,恒大的资金链压力一点都没有缓解。

撑到2021年8月,苏宁电器资金链断裂一个月后,恒大终于也撑不住了。

政府组织了大量企业和恒大洽谈,注入6000亿流动性,尽全力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

但这6000亿不是白给的,是要用恒大地产的优质资产去换的。

其他企业资金也都很紧张,不是来做慈善的,恒大必须给一个很低的价格,割肉甩卖,这才有成交的可能性。

等恒大资金危机解除后,估计自己也不剩啥了,当年辉煌庞大的恒大地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在许家印紧急卸任恒大地产董事长时,恒大副主席夏海钧在2021年8月11日,减持恒大汽车和恒大物业的股票,套现超过一亿港币。

减持很正常,但这位恒大副主席减持的时间点,却是恒大汽车的股价从70块钱跌到10块钱的时候。

这是有多悲观,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而2021年8月,整个中国房价最能蹦跶的深圳,法拍房集体遭遇寒冬。

根据公开信息,以8月17日为例,深圳一半的法拍房都是流拍的待遇,连一个出价的人都没有,哪怕价格已经明显低于市场价。

恒大的这最后一搏,彻彻底底的失败了。

如果房价在2020年暴涨,上涨势头由深圳蔓延全国,那么恒大就彻底的活了,不仅能活,而且能直接成为真正的中国房企老大,一切资金危机都会全部消失,也不会给社会带来任何系统性风险,就和5年前,以及5年前的5年前发生的故事一样。

但对中国而言,即便这么做能救活恒大,5年后也会出现第二个恒大。

到时候涉事房企的规模,可能就会膨胀到5万亿,乃至于10万亿。

炸一个,比炸今天的5个恒大还要厉害。

因此,我们绝不松口,牢牢的摁住了全国的地产市场。

把杠杆加到极致,赌房价涨一波的恒大,最终还是炸了。

中国土地储备最大的房企炸了,对其他所有的房企都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今年8月,所有的房企拿地都突然谨慎了,土地流拍情况开始出现。

因为,土储最多的企业一定发财这个定律,被打破了,极致上杠杆的恒大,用一种壮烈的死法,告诉了其他地产商,此路不通。

在过去,房企是靠极致上杠杆,用极限手段拥有最多土地储备,坐等房价升值来赚钱的。

炒房客的发财模式也几乎是一样,无非是双方的现金流来源不同。

现在房企都已经看到了恒大的下场,开始兔死狐悲。

那么,2018~2020年疯狂上杠杆的炒房客,你们看到了恒大的下场么?

论房地产的储备,你们有恒大多?

真以为只有地产商会破产?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恒大地产的董事长不再是许家印了,炒房客的末日也快来了​


user avatar   liang-gui-rong-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聊聊对恒大的看法吧。

针对网上的传闻,今天恒大在官网一一进行回应,并发布声明称,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与盛京银行开展金融业务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恒大也坦承,针对个别项目公司存在极少量商票未及时兑付的情况,集团高度重视并安排兑付。恒大最后强调,成立25年来从未出现借款利息晚付、本金逾期归还的情况。

恒大在声明最后还强调,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成立25年来从未出现借款利息晚付、本金逾期归还的情况。对恶意造谣者,恒大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这些传闻由来已久,最开始的,是去年11月恒大的1300亿战投资金到期,网上流传的一篇求救信。但不久恒大辟谣,并且实现债转股。为了这1300亿,深圳高层出面协调了不少资金,当年万宝之争,恒大帮助万科免受宝能的侵吞,最后协调了深圳地铁入股。深圳将恒大从广州请来,该出手的时候还是出手了。

恒大的难,其实是房地产行业的一个缩影。做过房地产信托融资,都清楚,除了央企国企地产商,哪家地产商不缺钱。房住不炒以来,监管层面对房地产围追堵截,三道红线限制地产高负债运营,银保监对银行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限制,购房贷款限制,非标信托融资、私募基金融资等等,都一个个补漏洞。地产商降低负债的方法,也只有销售回款了。

在“三条红线”的监管压力下,包括恒大在内房企纷纷采取多种方式加大降杠杆力度,杠杆调控初见成效。6月3日,恒大集团一年一度的战略合作伙伴交流会,许家印在会上说,“6月30日前,恒大至少要实现一条红线变绿”;通过实施“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的发展战略,6月底恒大的有息负债有望从去年最高的8743亿降到6000亿以下。恒大销售回款如何?克尔瑞上的统计很直观了,名列前茅。

除了销售回款,恒大找钱的方法还很多。地产公司不能上市,但旗下其他子公司是可以的。恒大物业、恒大汽车分拆上市。汽车港股上市,基石投资者包括了香港富豪刘銮雄的妻子陈凯韵、腾讯、红杉资本、云锋基金;物业上市,引入235亿港币战投,包括中信、光大控股等大型央企,还有前面的云锋、红杉、腾讯和周大福。去年,经手过一个项目,上海虹口区的旧改。项目对面,就是恒大在上海的总部。当时虹口区政府在恒大和保利之间,选择了恒大,当然条件也有,让恒大把汽车工厂设一个在上海。6月11日,恒大集团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凌逸群和恒大集团总裁夏海钧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石化董事长张玉卓和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携双方高管出席活动并见证签约。

机构给的钱是真金白银,不管恒大以后十几年会不会真的出事,但至少最近的几年,还是有不少机构没有很悲观的。

从盛京银行2020年披露的年报看,关联交易正常,当然明显违法监管规定超过10%单一集中度发放关联关系贷款,或者超过净资本15%对关联方授信,个人认为可能性很小。按照一级净资本700多亿来计算,单一授信集中度最多也就100-110亿元。这里核心是怎么界定“授信”,以及同业投资里面房地产占比。

从盛京银行年报看,同业投资科目项下摊余成本投资里面SPV投资大于830亿元,这部分从过往业务看容易隐藏部分关联交易项目,但是自从2017年开始的监管风暴,个人认为当地监管早已经把这部分资产扒开来看过,如果存在严重的关联方融资问题,也就不会2019年批准恒大增资扩股成为盛京银行第一大股东。

2019年以后的监管因为BS银行事件对关联方融资更加严格,这种背景下恒大直接从盛京银行套现可能性不大。

但是从业务创新角度,恒大仍然可以通过上游供应商间接向盛京银行融资,融资主体和融资用途实际也是受限的,比如反向保理ABS,部分机构可能不对核心房企授信,从而规避单一集中度和关联交易认定。

土储方面,由于土地储备规模较大,以及今年上半年土地市场溢价率较高的情况,恒大放缓了拿地节奏。目前,恒大可售住宅土储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同时,在深圳、广州大湾区还拥有的大量旧改项目,后面还是有子弹的。

至于恒大购房的纠纷,什么坑骗老农,这些就挺没意思了。这种事情在地产里面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碧桂园造房子,还经常出现楼塌了的事故,工人出事也不是一两次了。对于购房者或者普通建筑工人来说,恒大碧桂园是好公司吗?肯定不是。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压根不影响我对碧桂园放贷。金融机构看的是钱多久可以回来,看的是我这笔生意能不能赚钱。加快周转也好,降价卖房也好,总之你回款的速度快,我的贷款拿得回来就行。至于房子后面倒了,造成多少人员损伤,金融机构压根不关心,房子倒了不影响我收回贷款呀,都是以后的事了,机构只关心眼前的这笔项目,有没风险,有没收益,这就是资本。

所以,如果是从购房者、员工或者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去看,恒大确实不能说是一个好公司。如果从资本的角度,金融机构的角度,现在的恒大的业务可以接,也可以不接,毕竟额度也没了,自己公司风控怎么看就怎么做吧。如果是投资者,底层是恒大的项目,不妨建议先回避,毕竟是投资,小心驶得万年船。

所以,恒大会不会倒闭?没人有能力现在就百分百就打包票下结论吧,个人认为还是继续观察,现在还说不准。这个传闻也不是一两个月才有的,恒大依然还在那。

让子弹飞吧。


vip.jianshiapp.com/down (二维码自动识别)


提前偿还了美元债了。

更新一波吧。

整篇下来,观点很清楚了。恒大最后到底如何,个人没有明确把握是倒还是不倒。综合公开信息披露的情况看,不是很乐观,但也不至于要抢救,所以个人意见是让子弹飞,再观察观察也不迟。对于底层是恒大的产品,倒数第二段明确黑体字注明:建议回避。有不认同的观点很正常,也欢迎自己写一篇答案。

但有极少一部分人,明明接受过高等教育,却无视黑体字部分,把“让子弹飞、再观察观察”,理解成“洗白”,观点极端,非黑即白。只要不是认同恒大一定要倒的,就一律是洗白文。

一上来就发泄情绪贴标签,留言吵架的同志。

恕拉黑不送。


user avatar   jfly200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恒大人心彻底散了

恒大理财一把手杜亮5.31把自己700多万从恒大金融取出,许家印老婆7.8取2300多万。恒大众多高层的钱,每人几百万不等,据说也都提前兑岀了。留下恒大中下层员工战岗,人均几十万。总额400亿,当然这400亿里面还有恒大员工以外的人投的。

试想:现在恒大高层给中下层员工开会,讲心灵鸡汤,布置任务,员工没有一记老拳揍高层脸上,就是非常高素质的员工!日常工作怎么可能正常开展。

恒大高层己无脸面对员工,当然高层许杜等人自己压根不在乎有没有脸是另一回事。但这样的员工队伍,公司己彻底完全的失去继续经营的基础。

讲真,我现在非常希望我是恒大一名员工,在恒大金融里有个十万八万的,兑不出来,可以正大光明,名正言顺的去和许杜这些渣子去斗!以上真不是我说风凉话,以人格担保。

许杜等人刷新了我对人品下限的理解,我们多数人之所以不成功,没有做大官发大财,原来是脸皮太薄,厚黑学没入门。


user avatar   yun.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程潇可以不捐钱,但不可以说“捐款不是攀比”,别人可以说,她不行。

她是什么职业呢?不是演员、不是歌手、不是舞者,而是“流量”,一个靠粉丝打投、公司营销、热度炒作等“攀比”手段吃饭的职业。

天底下有成千上万个职业,农民、工人、警察、医生、消防员、清洁工……他们都可以不去和别人攀比,但唯独“流量”不行!

你们流量,出门穿的衣服要攀比,录综艺的咖位要攀比,镜头里出现的次数要攀比,粉丝集资的数额也要攀比,这些令人羞耻的地方都攀比了,到了捐款的时候,你凭什么不攀比?

前几天,乐华年会,程潇和粉丝们,恨不得和孟美岐、吴宣仪攀比到精修图上的每一个像素,怎么到了孟美岐捐款100万元驰援河南的时候,就好意思说“捐款不是攀比”了?

你脾气这么横,当初萨德期间,给韩国军队慰问的时候怎么不用呢?


另外,有意思的是,这位最近热播的剧口碑都快被骂裂了,这位出来说过一句话吗?对于自己作品丝毫不关心的她,怎么一沾钱,反应就这么大呢?


另一个类似的:


user avatar   fang-di-chan-wan-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很希望是UFO,但是现在更倾向于是投影。

这个梯形是海湾大厦的截面。ABCD四个点,如果D点没有灯,只有ABC有灯,那么三角形区域是黑的,因为光线无法进入该区。如果发挥一下空间想象,三角形区域从地面到天空(一个柱状区域)都是黑暗的。

注意:如果D点有灯,那么天空的投影将是梯形。

这是从侧面看大楼。B灯距离大楼比较近,那么经过大楼反射,将形成射向天空的光。如果灯离大楼足够近,那么反射后的灯光几乎贴着大楼(垂直于地面)射向天空。没有光的区域形成三角形的阴影。



当时的气象条件是一片比较平整的云层在大楼的上方,并且云层几乎平行于地面,这就形成了一块幕布。

为什么手机拍摄会有云挡住阴影,因为拍摄者不是在阴影的垂直下方,而是斜下方。看图就明白,一片薄薄的云朵恰好挡住了拍摄的视角,但是又没有挡住大楼投影,这样从拍摄者看,完整的三角形投影在云朵后面若隐若现。

如果有条件去大楼实地看,可以发现:

(1)D的位置没有灯。如果开灯,那么投影就是梯形,不是三角形。

(2)灯的位置非常靠近梯形大楼,这样通过墙面反射的光才会切出边缘清晰的三角形。

上海朋友可以实地去大楼看一下周边灯光布置,可以验证或者反驳本条回答。

如果D点有灯,或者灯距离大楼比较远,那么空中就是UFO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由于医疗水平的不发达,想要生娃其实并不简单,难产而死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且即便养大了以后也有夭折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是日本独有的。生育率真正大幅度提高是二战后的事情啦。


user avatar   zheng-zhuang-go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给纪检委办案提供了一个思路:

凡是嘲讽、阻碍《人命的名义》、《扫黑风暴》等剧播出的领导干部,都要优先查一查。

作为一个贪官,还是要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流下该流的鲜血。

贪官也要有贪官的“自觉”:正义不会缺席,违法犯罪者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user avatar   wan-dou-gong-zhu-bi-de-d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签了信托协议,而且是自愿签的,所以刑事上找不毛病。这只能民事上,合同纠纷上的问题。

律师没有采取强迫,诈骗,等非法手段要求赵总签订信托协议,委托其管理股份转让。这个信托协议是赵总资源和律师王某欠的。而在签订信托协议的时候,也还没有发生王某预谋转移他人股份的情况。

所以这个案子说白了,就是赵总错误的信任了王某,错误的给与了王某过多的权利。而王某时候利用这一点,没有履行合同的约定,把股份转移给了他人。所以这还是合同纠纷范畴的案件。

而且公司注册地在国外,是加勒比法庭受理的案件,咱们也无法用我国的法律来探讨这个问题。


user avatar   ray-8-64-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干了就应该鼓励的。。我知道很多会说台积电。。。但是只要国内有旺盛的代工需求。。离芯片生产就又近了一步。。毕竟这是市场前景。。有前景就有资本愿意烧钱做。。。


没做的原因是诱惑还没有盖过风险,。




  

相关话题

  恒大表示「有关恒大破产重组的言论完全失实」「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目前情况究竟如何? 
  如何评价任泽平加入恒大 125 万月薪? 
  恒大集团公布最新三种兑付方案,投资人可选择组合兑付,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如何看待广州恒大获得第八个中超冠军? 
  假如恒大破产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2020 赛季中超广州恒大 5:0 大胜广州富力,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如何看待中国恒大称正在与第三方投资者探讨出售资产,意味着什么?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恒大还能挺住吗?我该怎么办? 
  恒大为何失败? 
  假如恒大破产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前一个讨论
高架桥桥墩很大,但真正与桥面接触的部位却很小。这是为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网传90后1.7亿人,仅1000万对结婚?此数据真实性如何?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