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日语里面「濱」新字体「浜」字为什么在翻译成中文时变成了「滨」? 第1页

  

user avatar   ChauGienW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浜」是日本新字體,其原形作「濱」。

「滨」是大陸簡化字,其原形作「濱」。

中日之間的現行漢字標準,若是要互相作溝通,必須要用其原形做連接。

溝通之後就是:

浜(日)——濱(原形)——滨(中)

再比如日本新字體的「芸」、「沪」、「糸」字,也必須用其原形作溝通,才能與中國現行規笵字聮繫起來:

芸(日)——藝(原形)——艺(中)

沪(日)——濾(原形)——滤(中)

糸(日)——絲(原形)——丝(中)

所以日語裏的「芸能界」不能想當然地讀成「yún néng jiè / ㄩㄣˊ ㄋㄥˊ ㄐㄧㄝˋ」,日語裏的「沪過」不能想當然地讀成「 guò / ㄏㄨˋ ㄍㄨㄛˋ」,日語裏的「金糸雀」不能想當然地讀成「jīn què / ㄐㄧㄣˉ ㄇㄧˋ ㄑㄩㄝˋ」。

同樣的理由,日語裏面的「横浜」也就不能讀成「héng bāng / ㄏㄥˊ ㄅㄤˉ」。

「浜」和「滨」,只是中日兩國在選擇簡化字時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互相轉寫時千萬要慎重。

按:「沪過」現在更常用的是「ろ過」,將「沪」用假名代替,一定程度反映當代日本人漢字識讀能力下降了。

我們來看臺灣日據時代建造的設施「飲料用井戶水過裝置施行認可 指令第一一七號 布袋出張所」(地址:

飲料用井戶水沪過裝置施行認可 指令第一一七號 布袋

作中文轉寫的時候就保留了「沪過」而沒轉寫成「濾過」,這是不對的。若是其初衷是爲了保留日語原文的話,那末「戸」、「装」、「号」等字也不該轉。


看到一些日本地名在中文語境中沒有轉成中國規笵用字,其實有些彆扭的。

比如日本的「糸魚川市」,轉寫成大陸規笵字應該是「丝鱼川市」,而不是「糸(mì / ㄇㄧˋ)鱼川市」。

有「絲魚川」出土的刀具銘文爲證↑


又比如韓國的「曺」姓,其實就是「曹」姓,只不過他們用了自己的韓國標準字。轉寫到中文語境裏頭,應該用「曹」。

比如 Running Man 這一集的字幕,應該用「曹」字。

又比如《太陽的後裔》最開頭出現的「責任出品人」的名字,轉寫成中文語境應該是「坰洙」而不是韓國漢字的「坰洙」。

這些字幕製作者,大多不太瞭解日韓漢字規笵,所以沒對這些字進行轉寫,而只針對日韓漢字中與「繁體字」一樣的字進行了轉寫。

所以他們知道韓國漢字表示的人名「曺圭賢」的「賢」字需要轉寫成「贤」,卻不知道「曺」同樣也要轉寫爲「曹」。

就說到這兒吧,再多說該曝露筆者的日常愛好了。

在別人關注劇情本身的時候,筆者更關注的是其使用的漢字字形,職業病又犯了。

摔棹=(╯‵□′)╯︵┴─┴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中国从北到南很多地方称「香菜」为「芫荽[y(u)án sui]」,但「香菜」似乎成为了标准词? 
  日本人会不会认为汉字“破坏了日文的纯粹性”? 
  日语から在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起点时也可以使用汉字「故」来表示吗? 
  除开字数不同的原因,为什么日本名字一听就知道是日本的? 
  你认为日语和韩语应该属于同一个语系吗? 
  日本人会不会认为汉字“破坏了日文的纯粹性”? 
  为何有时电子设备上「门」会显示为「⿻冂丨」? 
  日专生考n3再考n2会很菜吗? 
  如果中国崛起成功超过美国和历史的盛唐强汉的地位,日韩会不会后悔自己废除了汉字? 
  韩国首都的中文名「首尔/首爾」由韩国提出,那么在韩国有无将「首爾」用作「서울」的汉字表记的情况?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香港法官几乎都是英国人」这种现象?
下一个讨论
原始汉藏语是原始阿尔泰语+原始南岛/壮侗/苗瑶语形成的克里奥尔语吗?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