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渲染称「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已成中美对立最前线」? 第1页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话有两个意思,非常的日本。

第一个意思,日本在最前线,稍不注意就会挨打,而且是两边的混合双打。此刻日本急需一个老油条首相,那就是--

第二个意思,日本在最前线了,粑粑你得多给支持呀,比如让一个对你最孝顺的人当首相,在派几个大兄弟来壮壮声势。

安培这样说,背景是拜登上台后虽然继续王八拳胡抡,但并没有和中国撕破脸掀桌子扔板砖。日本作为中美对抗焦点也就没什么直接危险,嘴里喊着反对中国霸权,实际干着在中国的买卖。

话说日本就是比欧洲聪明,欧洲那边的论调是中国不自由不民主压迫人,既容易被打脸又会惹毛中国上下。而日本喊的是反对中国霸权,而中国就没有霸权,所以口号喊的响亮但中国的反映却很平淡。


user avatar   a-sa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安倍大概率是为了今后的“三进宫”做铺垫。

本来去年辞职那会儿,我就说肯定是装病跑路,不想在中美对峙、疫情失控的状态下背锅。

但如果说安倍就此退出政坛,未免也太小看他的野心。只要未来国际局势有一些比较明朗的变化,老狐狸马上就会东山再起。

可想要保留足够的政治资本,就需要维持一定的存在感,因此我们看到了这个表态。

别说现在把日本形容为最前线云云,就算说更加刺激的话也不奇怪,反正他又不是首相,说啥也不用负责。

他的话有什么实际意义?那自然是没有的。

但通过这种以在野身份表露“忧国忧民”,甚至于一副比起菅义伟要明显更加激进的态度,就能有效吸引眼球,再出山的时候也不会是个“过气”前首相。

而至于日本是否有能力在中美冲突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来带大家看两个新闻:

1.日本政府应对疫情,要求国民控制各种外出行为,然后官员们自己聚餐到半夜。

2.日本新冠疫情状况又隐约要开始失控了。(当然比欧美强太多)

3.我们在钓鱼岛附近继续常态化转悠。

不管是面对疫情,亦或者是来自于中国的所谓“压迫”,日本拿出什么有效措施了吗?

别闹,还是想想怎么把奥运会平平安安开完吧。


user avatar   58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考虑安倍个人问题,安倍是在10年代就提出四国联合的人,他不会不知道中美对峙的结果。

事实上从历史去看,德日在二战后崛起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处在冷战前线,吃到了冷战红利,同样中国也吃到了。

我们想想,日本修宪步伐在上个世纪还非常慢,一进入新世纪怎么突然加速了。对中国来说,日本在胁洋自重,对美国来说,日本也在养华自重。

表面看中日关系就像是过山车一样,好几年坏几年,但经济从来不受影响,中日在许多问题上实际在共同克制。

现在也是日本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火中取栗是肯定的。可只要没打起来,或者说打起来也没引火烧身,日本的利益就能实现最大化。

当然从世界体系角度看,日本抱紧美国是必然的,也不必抱怨或恼火。美军都驻在日本了,还能指望日本投入中国怀抱?何况作为半核心国家,维护美国霸权有助于维护自身全球分工的既得利益。尤其是中国崛起它只是东亚老二,美国霸权它就是东亚老大,孰轻孰重它门清。


user avatar   yuan-shi-wei-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家说的是大实话。

很多话台上的人不能说,台下的人反而能说。

这话,对内是提醒,对外是表态。

中美博弈,在东亚地区的交锋,日本首当其冲。

因为不论是地缘政治,还是军事,还是经济,日本都是中美对立的最前线,甚至比台湾都靠前。当然,别的地区也别想跑的了。

美国丢了日本,美国就要全部退出西太平洋,中国丢了日本,第一岛链突破就不用想了,也别想走出亚洲了。


日本现在之所以还表现出倾向于美国,就是因为美国还在保证对日本的核保护,而中国并没有表现出来会给予个别战略合作伙伴之外的人核保护。


异地而处,也要理解日本的心态。

两个大人物打架,你一个站在大街中央被拉扯进来的小人物,一个说跟我干打对面我给你治伤外加照顾家人,另一个说跟我干我给你五百块钱,你会选哪一个?

只是小打小闹蹭破点儿皮你会选哪一个?

而要是看上去大打出手的架势会死伤惨重呢?


一旦有一天,中美的竞争转变成了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就是中美第一战的主战场,那日本的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作为大国竞争前线的小国,都极其害怕自己有一天成为了神仙打架殃及池鱼的那条小鱼,这种担心可以理解,而且极为合理。


所以,中国单纯的在经济政治层面发力不行,到了这个时代,中美双极化已经形成,作为其中一极,和另一极全面竞争,就要有和另一极一样的魄力才行。

只有这样,某些人的心态才会转变过来,不然,他们心里总是会有些担忧,害怕自己这个小卒子会是被白白牺牲的第一个。


user avatar   hereistoky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关注NHK新闻最近的措辞,会发现它已经把心态调整成“美国与中国,为对等关系强国”,日本与韩国之类,只是被摆在蚊帐之外,探不到里头究竟的位置。


相比较之前,日方一直在坚持着最后的尊严,死守“美国+日本”共同对抗中国。而这一变化,最明显是从“美国没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开始的,媒体反应整整齐齐的表现为中美一个梯队,我们这些咋办


包括被赵老师点名“甘愿仰人鼻息,充当美国的战略附庸”。官房长官加藤胜信在例行记者会上对此表示反驳:“作为日本政府,完全不能接受(日本是美国的战略附庸)那样的发言”。


日本网民们一个赛一个的人间清醒:

●中国人民共和国日本自治州或美利坚合众国日本州必须选一个呗。

●嗯,人家说的也是事实。

●日本本来就是美国的不沉航母,遭到赤色国家攻击时的遁甲。啥属国不属国的,顶多是美国的军事装甲之一罢了。

●美国和中国斗,美国赢了,我们就是日本州,中国赢了,我们就是日本自治区。


而更早些,是日本舆论松口,怨怼石原慎太郎当初的钓鱼岛国有化之举,愣是把本可以暂时搁置的争议问题,搅和乱了。变成现在中方越来越勤快地去相关海域巡逻,还告诫附近日本渔民离开。

等于日本国内在承认捅了钓鱼岛的篓子,是个大大的错误


傻缺的,还抓了中国船长,当时民间可是一阵叫好。被迅速释放时,还骂政府软骨头。

亏得放得快 。纵观兔子这些年来的大手笔,的确就是“就等你方来打响第一枪”


现在,安倍是以半政府姿态,在公开场合承认了一个事实:牌桌上,是美国和中国在博弈。

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地区的命运,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结局随这场博弈而变化。日本如何站队,要看美日安保条约到底能保它到什么程度?代价值不值?


之前川宝一边说安倍是他好朋友,一边说不能为日本白白牺牲美国大兵的命,合着条约也不保它。现在看拜登咋说,到底还有没有个不会朝令夕改的死契。


user avatar   di-ta-ye-qi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user avatar   william-lim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也理解也不理解。

十几、二十年前左右,我还在大学里混日子。那时候也没啥智能手机,晚上熄灯后,要么睡要么就是听收音机。忘了是北京广播电台的那个频道了,节目之间有段音频片花,大致是这样的:古典的北京,“一句京剧唱腔”,现代的北京,“几句英文词儿的Rap”。好像还有几个排比句,不大记得了。

相信网友们都看出来了,问题还是在于“现代的北京”。它赤裸裸的向包括我在内的听众传递了这样的文化现代观——西方的、流行的。

也因此,网上对文科生的那种模糊的偏见我也有。你想,这些专门从事文化传播行业的人尚且如此,既不打算创造、也不打算引领,既没文化,也没有志气。

所以,我在网上碰到那些鄙视理科生没文化的观点时,我都轻轻翻过页面。毕竟,对于一个搞技术的人来说,如果鄙视我们的人能创造出有吸引力的文化作品,咱也是乐观其成呀!

这就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按理说,文化的创造者理应在未知的、未曾到过的地方探寻不一样的可能性,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在陈旧的、充满偏见的形式上展现自己的文化品味,看起来就像是几年前有人搞出来的比基尼京剧。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这种文化心理简直不要太普遍,这也不只是文化领域的问题。你看,我们搞个篮球真人秀,现场DJ都要用飙英语的方式烘托气氛。这早就是大众心理了。

所以我说,这又是能理解的。说白了,这是文化落后这个基本事实的果,而不是因。




  

相关话题

  特朗普被曝 2 月就知道新冠病毒「致命」,却坚持淡化疫情威胁,你怎么看? 
  我们近期经历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 
  华为都被欺负成这样了,国人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了,比如,抵制iPhone? 
  东部战区回应美舰过航台湾海峡称「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反制一切威胁挑衅」,释放了什么信号? 
  如何看待哈工程和哈工大被 MathWorks 禁止使用 MATLAB? 
  如何看待特朗普表示考虑「封杀」阿里是路透社的假新闻? 
  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恨日本人吗?是怎么做的? 
  喜欢日本是否等于不爱国? 
  美国历史上对中国最友好的总统是哪一个? 
  今天是第 93 个「八一」建军节,你有什么话想对「最可爱的人」说?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货拉拉 CEO 发长沙事件反思信:「难辞其咎,不逃避尽力做好」?其还可以从哪方面进行安全提升?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大学生酒后强奸女同学被判三年,获缓刑四年这一判决?有哪些法律依据?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