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疫情什么时候能彻底结束? 第1页

                 

user avatar   gai-yong-hu-yi-bei-yong-jiu-jin-yan-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03年非典并不是我们人类战胜了它,而是当气温变的炎热后自己突然消失了.


而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再加上17年后的今天,现代社会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及病毒对炎热气候的适应程度.

我觉得新冠会和人类长期共存,且新冠会迫使各个国家收紧出入境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甚至可能改变今后你我的生活,国际的形式,甚至人类未来的走向。

大胆预测新冠将会长期伴随类人文明左右,周期以五到十年为一个单位,在被压制和小规模的爆发中迎来阶段性的大流行,且长期如此.这就是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的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原因。新冠无法像流感那样季节性防御,也无法像艾滋病那样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杜绝卖血,遏制桃色交易,宣传必要的预防方式把其传染渠道降到最低,因为新冠病毒的先天条件就决定了其多变的特性和便捷的传播方式。

未来也许会进化出高传染低致命性,成为感冒发烧一样的常态化疾病最终永远伴随人类文明,也可能进化出高传染高致命特性,最终像西班牙流感,埃博拉,鼠疫,肺结核,天花一样让人类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是这都不是你我,甚至不是中国可以决定的。

因为从传染的角度上讲,新冠是否能彻底杜绝并不取决于防疫最好的国家,而是防疫最差的国家是否能跟上脚步.

但很遗憾的是,我们内部自身已经出现了懈怠,代价就是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德尔塔毒株造成的小规模爆发,而境外以印度为首的部分国家更是形势严峻,同时新变异毒株“拉姆达”更是迅速蔓延至全球29个国家地区。

紧迫的形势已经到了让每一个人类都不得不严阵以待的程度。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出国旅行将会处于冰点期,出国留学受到国际形势和国际疫情的双重影响更是雪上加霜,至于彻底击败疫情目前来看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

悲观的说,如果新冠病毒变异出类似艾滋病,狂犬病这种临床出现过长潜伏期同时具有高致命性的属性,可能会是人类这个种族自启蒙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我认为这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我们对目前对手的挑战几乎束手无策。

以上,祝各位安好

请注意防护,共勉。


user avatar   chen-shi-xie-hou-zhu-yi-chang-xi-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些天,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了一篇Science:

我下载了预印版,读完后脑子里产生了比较吓人的想法:

新冠病毒可能要陪伴人类很久,很久了……

根据论文中的描述,

无论是否能研发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会陪伴人类到2025年。

那么,2025年以后人类能摆脱新冠病毒吗?

不,只是到时我们就已经习惯了这种隔离的生活方式了…………

具体来说,

1、被我们寄予厚望的疫苗,作用很可能会非常小!

因为人类感染者产生的抗体有效期可能只有40周(<300天),比疫苗的研发周期都要短!

如果疫苗不能起作用,那么新冠将会变成一个10-50倍致死率的流感,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复爆发收割人头。

2、未来各国的策略,就是尽可能采用疏离措施,把感染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确保医疗体系不崩溃。

3、新冠会长期成为老年人类的头号杀手,而人类整体的医疗支出会大幅上升,预期寿命会降低。

现在看来更可能的情况是:以后的每一年,病毒都会呼啸而来,直到地老天荒.……

没想到人类还没攻克癌症、艾滋病,而大规模传染病就已经成为新的挑战……

这下我终于理解为什么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了!

——————————————————————

没想到那么多阅读量,那我就接着说啦!

一、论文的思路和方法

这篇paper的题目是:

翻译过来就是“预测大流行后的新冠病毒会如何传播”

顾名思义,论文先假设各国能成功把这波疫情大流行控制住,然后预测未来病毒会如何传播。

注意,这篇文章不是预测最近几个月的感染人数,而是预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五年,甚至更长)疫情的爆发情况

果然从视野上,哈佛大学的论文就跟外面那些妖艳的paper不一样!


但是,一个问题是,这篇文章是在3月初就已经发布了pre-print版本,所以数据主要是基于2月份中国、伊朗和韩国的数据,并没有统计之后一个月欧洲和美国那种惊心动魄的大爆发,那么他们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呢?

因为他们找了其他4种冠状病毒作为新冠的“参考物”。

我来解释一下,

这其实是非常普遍的思考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经常用这种方法来得到一些很难获得的数据。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参照物进行测量


具体到这篇论文,作者一共找了四个备选的β冠状病毒属作为参考物,它们分别是:

① SARS

② MERS

③ HCoV-OC43

④ HCoV-HKU1

SARS的病死率9%,MERS的病死率可达36%,而HCoV-OC43和HCoV-HKU1 则只能引起普通的感冒症状,病死率极低。

用“病死率”和“传染性(R0)”两个指标来描述四种冠状病毒的位置:

如果看传染性,新冠与OC43和HKU1接近,但如果看病死率,则远远高于后两者
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OC43和HKU1的传播情况建立冠状病毒的模型,再模拟预测新冠病毒在未来的传播。

作者通过美国呼吸和肠病毒监测系统(NREVSS)拿到2014-2019年五年的抽样数据,以此确定HKU1和OC43分别在流感季中检测为阳性的比例。

接下来的工作就很简单了,只要通过美国门诊流感监测网络(ILINet)可以获得ILI(也就是流感)每周就诊的数据,结合这个数据就可以知道HKU1和OC43的就诊数据。

再通过CDC(美国疾控和预防中心)的FluView Interactive网站,就可以获得美国整体的流感数据,同样也就按比例获得了OC43和HKU1的感染者数据!

接下来的工作就更简单了,相信每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都能做到:

只要构建一个“发生率模型”,把OC43和HKU1的传播数据代入模型,确定模型的参数,就可以预测新冠在未来的传播情况!

这个“发生率模型”需要考虑3个参数:

1、季节性传播参数

HCoV-OC43和HCoV-HKU1主要在温带地区冬季爆发,说明冬季的气候和人类生活习惯可能有助于冠状病毒的传播。

也就是说,不同季节新冠的传播能力可能是不同的。

2、免疫力持续的时间

HCoV-OC43和HCoV-HKU1免疫力只能持续大约40周,而SARS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可以相对更长,但由于缺少具体的数据,所以无法准确判断。

免疫力持续的时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

3、交叉免疫程度

很神奇的一点是,不同的β冠状病毒可以诱导相互之间的免疫反应。

当初祸害人类几千年的天花,就是死在了牛痘这个猪队友的交叉免疫之下!

如果对于“交叉免疫”这个概念不理解的话,我可以打一个比方:

比如你买了郭麒麟的皮肤,就不光能获得郭老师的父爱,还很有可能获得于谦老师的遗产!

调整以上三个模型参数,再通过计算机模拟,就可以得到OC43和HKU1两种病毒的传播数据,结果发现与实际的传播情况拟合得非常好!

所以,这个模型是非常靠谱的!

虚线代表模拟数据,实线代表真实数据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想必各位已经非常清楚了……,就是把发生率模型应用在新冠肺炎的预测中。

二、论文的主要结论

1、新冠病毒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扩散!

在论文的设置的所有季节,SARS-CoV-2 都!爆!发!了!

但前文说过,不同季节还是略有差异,比如秋冬季相交时的疫情会非常猛烈,而冬春季相交时的疫情则爆发和缓,但持续时间比较长。

新冠在秋冬之交的爆发会更猛烈一些

具体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模拟结果如下表:

新冠病毒在四季均有可能爆发,但烈度会有所不同

2、如果感染者痊愈后不能获得长久的免疫力,那么新冠肺炎将会和其他的人类冠状病毒一样,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不停爆发。

抗体的有效期将直接影响未来新冠病毒爆发的频次

1)如果抗体的免疫力只能维持40周,那么新冠必然每年都会爆发一次(这种情况下的群体免疫策略就是一个彻底的笑话)。

2)如果抗体的免疫力能维持104周(两年),那么新冠会2、3年出现一次大爆发,但每年也仍然会有小规模的疫情出现。

以上两种情况,意味着抗体起作用的周期与疫苗研发的周期相当,或甚至远远短于疫苗研发周期,那么疫苗研发就必须成为一个常态性工作,永远持续下去,尽可能地帮人群建立抗体。

未来每个人每年都要至少注射一次疫苗!

也许是这篇论文的结论太丧,于是四位作者又给了一个最乐观的情况下的预测:

3)如果人类获得的免疫力是永久性的,新冠的感染率会大幅下降,病毒会消失五年或更长时间。

最乐观的预测:疫情从明年开始彻底消失

但是,

众所周知的是,RNA病毒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变率非常高,因为复制RNA时很容易出错,这也造成了RNA病毒对环境极强的适应性。

比如HCoV-OC43和HCoV-HKU1就只能维持大约40周的免疫力。

所以,这种最乐观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三、人类的“幸运”已经结束了

潘多拉的盒子打开,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五年、十年,甚至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这意味着:

彼此间的隔离将成为常态,人与人之间日常的交际会显著减少,甚至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很多风俗习惯也会彻底消失。


未来的服务业将受到极大的抑制,人们会压缩非必须的服务业需求,除了医疗、教育等必须的服务需求外,其他都将尽可能地抑制。

例如对于人类的旅游业、餐饮业、院线、商业地产等等以及其他一切服务业相关行业可能都是重大的打击,可能彻底改变旅游业的业务逻辑。

又比如NBA的收入结构可能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人类体育运动最吸金的产业,可能会变成网络游戏。

这类观众密集的体育赛事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了

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服务、VR、AR产业将迎来一波大发展,行业估值的逻辑已经完全改变了……

所以,时代真的变了,你准备好了吗?

—————————————经历一周,终于完结了!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永远不能了。

最近有证据说美国的白尾鹿已经“群体免疫”了,60%+的白尾鹿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其他野生动物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野生动物可没有什么防疫政策,因此新冠病毒在野生动物间会永远流传,而且会时时和人类互传。

而人类呢?目前没有任何能在正常情况下把 R0降到1以下甚至1.5以下的方法,意味着新冠每一次从野生动物传到人类,就会开始快速爆发,造成大量重症和死亡。

这里“人类”指的是美国的人类。老鼠、白尾鹿是过不了太平洋的。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是开眼了评论区?我不知道这么多人对体制内的人有这么高的怨气?这份工作是我自己考上的,我没托关系没找人,辛辛苦苦准备笔试面试,我也没抱怨什么?工资低是低,我来之前也知道,做好了心理准备,实习期2000,转正2500,一年工资能全部发完才不到5万,实际情况是绩效已经两年没发了,第一年工资就是2000*12=24000。我就图离家近,上班骑车5分钟,别说什么补贴了,一个月给交50块钱话费算吗?

而且基层领导也辛苦,都2021年了,别用哪种老思维看待体制了,领导比一般人员更辛苦,一般人员起码还能请个假,领导除了婚丧嫁娶,一律不准请假,出县就要给县政府办和县委办报备,我们书记镇长每天都在工作真的是每天,哪怕我们周末偶尔休息一天,领导也在工作,因为领导的上面还有领导。而且很多工作真的需要领导一项项去落实,不落实就会有差错。

我就是想说基层的很多人很辛苦,不只是gwy,包括各疾控中心,各乡镇卫生院,从去年防疫到今年打疫苗。35度的天穿着防护服采集核酸,在座的键盘侠们可以去试试,看看你们能坚持多久,天天接种疫苗到半夜12点,多少人能受得了。

你们知道疫情最可怕的是什么吗?是不可控,因为你那天排查的时候冷不丁就冒出来一个高风险回来的人,人家不当回事,到处串门走亲戚,出门不戴口罩,拿着核酸阴性证明当挡箭牌。这样的人,我们已经排查出好几个,遭殃的就是他的左邻右舍,他一个小区的居民。

你指望有的人自己上报自己的行程做梦吧!有的人看到郑州这么多感染病例,第一时间就是拖家带口回老家,回来也不上报,也不主动居家隔离,照样出门吃喝。万一他是病毒携带者或者无症状感染者,等发现的时候估计已经传染一大堆人了!

以下原答案。

基层人员已经快崩溃了!

从6月初到现在,一天都没休息,先是安全消防隐患大排查,连续两周,全镇所有自建房,门市房,出租房,一个不落的排查一遍。

然后就是汛期防汛,本来以为一人一个月值三天班就行了,没想到郑州这么严重,全员在岗,河堤巡逻,台风烟花来的时候,大雨下了一晚上,全镇所有男的去街上巡逻值守,清理下水道,老旧小区排水。

防汛结束以为终于可以过个周末了,台风刚走,郑州疫情又爆发。昨天县里镇上连夜开会,封村,所有人员下村排查中高风险返回人员。

一天的时间把全县所有人员排查一遍。

真的崩溃了,赶紧结束吧!


user avatar   cainmus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汪教授,你的人生中有重大的变故吗?这变故突然完全改变了你的生活,对你来说,世界在一夜之间变得完全不同。”
“没有。”
“那你的生活是一种偶然,世界有这么多变幻莫测的因素,你的人生却没什么变故。”
汪淼想了半天还是不明白,“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嘛。”
“那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偶然。”
“可……多少代人都是这么平淡地过来的。”
“都是偶然。”
汪淼摇头笑了起来,“得承认今天我的理解力太差了,您这岂不是说……”
“是的,整个人类历史也是偶然,从石器时代到今天都没什么重大变故,真幸运。”

随着新冠的降临,这个偶然结束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原来是做IT系统集成工程的,其中有一个核心的概念指标:“高可用性”,这个指标与成本相对应。达到一定的目标之后,再往上提升,成本是巨大的,因此设计目标只能达到最高可承受的成本为止,再高的要求都不得不放弃。

比如说家里上网,一年之中大概累计有一个小时故障断网,可用性是99.99%,俗称四条九。这样的可用性,对于用户来说已经很好了,每月只需要付几十块钱的费用就可以享受上网,很多短暂的网络中断和丢包,用户也几乎察觉不到。

但是如果用户要求是99.9999%(六条九),一年只允许30秒的累计故障或中断时间,那就要求连设备维护的时间都不允许了,也不能断电,所有的故障点都要冗余,以及配套可快速切换的高端设备,几百万花下去都未必能一定能保证六条九的高可用性。

这个高可用性每增加一个9,成本都不止十倍速地增加,而是可能千倍万倍地增加成本。支付宝有一次断网十几分钟,影响很恶劣,为了能够避免这种事故,谁能够提供可验证的工程上的解法,花100亿他们都是愿意的。

现在疫情防控的要求已经不止六条九了,一亿人都不能有一人感染,相当于九条九。实现起来的成本是巨大的,是非常困难的。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劣质信息占99%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什么时候得到遏制,人类才可能从恐慌中有所解放。

这两年流行的不是病毒瘟疫,是全球焦虑大发作,传播基础是移动互联网这个高新技术。

前沿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社会,这是个非常严肃而可怕的问题,但无人理会,事实上也难以预测,因此,必须高度警惕高新技术的盲目使用。

好的方面是,或许这个平台导致的恐慌,可能会释放一部分国际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巨大精神压力,希望这次板块破碎,不要再次走入“战争释放压力”的极度恶循环。

参考值:英德不平衡➡️“新媒体的报纸+高科技的电报”的渲染鼓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user avatar   cruz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在前面:我不知道答案为什么这几天会开始被人点两下赞同,然后有一些评论。我是一个自说自话的人,不喜欢跟人较什么劲。站在大家的角度这个问题其实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很敏感,你们看得过眼点个同意,看不过眼就点踩。不要来试图教育我,纠正我,威胁我,恶心我,我选择删回复。我也不需要比我更偏激的回复,我是为你们好,再偏激可能就踩线了。没必要,不至于。我又不想火。

结合时事多说一句:

老坛酸菜,天津盒饭吃了都没事,国家完全可以相信中国人的体质。

以下原答案


只要国家想继续,疫情就不会结束。

西方国家的路径是:追根溯源-严防死守-认清事实-药物继续研发-躺平

中国的路径是:严防死守-打疫苗-动态清零

从大环节看我们和三四年前没有策略上的改进,就是严防死守。不管社会矛盾多尖锐,在管控这块至少是不惜代价不计成本。

和西方国家的重大分歧和转折点在于:

我们对新冠的认知依然是洪水猛兽,西方国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无奈也好有意也罢基本选择共存。

诚然不是所有国家都玩得起“全员”系列,比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从严防死守到躺平的过程中发表的电视演讲,归根到底一句话:既然搞不定,咱也玩不起,只能选择躺平呗。而且似乎也没那么可怕,要做好共存的准备。

我们国家是秉承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非要把病毒掐死在某个区域。这已经成了全球唯一一份案例。其实即便是清零,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明我们掌握了清零的医学方案,只不过是用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要么挂点滴自愈要么嗝儿屁。如果有特效药,那就比核武器还核武器。驰援大军有些阵仗我还以为发生埃博拉病毒传播事件了。

对于西方部分国家疫情已经结束了,经历的时间短,思想开放,也就那样。各行各业都在报道新冠时有发生,上到总统总理,下到黎民百姓。前阵子爆出曼联全队上下19人感染,联赛给他们调休了一轮,接着踢不也就那样么。前两天超级碗决赛,那人密密麻麻的哟……感觉又危险又欢乐,美国人稍微好点极个别还带口罩。英超联赛这直接躺平….

所以这玩意儿咋说呢,羡慕呗,多少年没旅游了。坊间关于严防死守的梗也很多,天天数字也很丰富,听过就算数,麻了呀兄弟,我现在对中招都没那么恐惧,对中招以后给周围人群带去的不便才恐惧。港真的我中招他们还能善待我给我隔离我本就该隔离,他们甚至不敢靠近,那也算了。我周围那些所谓密接者这可真可以给你折腾的够呛,一顿操作能给你整蒙圈了,你要有什么反对意见,也不说反对了不同意见吧不配合一下,真直接荷枪实弹伺候。结果查下来一点事儿没有,就是嘴犟闹的。

所以你要问啥时候结束,现在都下不来了,投入如此巨大难以计数的资源,一夜宣布算了躺平这是不可能的,少说再两三年吧,起码得来个逐渐躺平的过程。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把感冒每天大肆夸张渲染,有一例就封锁排查,只看感染不看住院率和重症率,那么感冒也永远结束不了,人们每天生活在本可以没有的焦虑和不自在中。

我认为要相信疫苗,相信国产疫苗,至少我们自己要有这个信心。没有疫苗时候,完全放开是荒唐之举;对于普遍接种疫苗的地方,这就是感冒。

现在别再拿前疫苗时代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说事了,更别鼓吹“疫苗无用论”。

既然打了疫苗,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可以极大降低,即便感染也只是像感冒一样,那就不必害怕了,更不需要盯着“感染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各处不开放、盘查给人造成麻烦。

相信国产疫苗,首先自己就要有配套措施,使大家脱离敏感、对安全有信心如果接种疫苗以后仍有那些流于形式的阻碍、繁琐,会使大众对疫苗的安全有效产生误会,以至于有了“疫苗无用”这种无知观点。另一方面,一味追求“零感染”的标准而继续种种限制措施,而不是尽可能降低住院率重症率,会导致“疫苗无用论”和过度敏感愈演愈烈。

事实上,这个病毒不可能真正“清零”结束,这就像追求感冒零感染一样荒唐。

目前应做的,是尽可能更多人接种疫苗。接种疫苗的人是安全的,不应该生活在媒体制造的焦虑中,也不应承受一些因疫情防控为借口的懒政造成不便和过激行为。

我认为应按地区来算,凡是疫苗接种率超过常住人口95%的地区,都完全取消管控,使人们的生活回到疫情以前——没有强制口罩、健康码、调查盘查、隔离检测、道路场所关闭等等。接种率低的地方继续管控。这样也能促进大家主动接种疫苗

为了让暂时没接种疫苗的人安全,在全国疫苗接种率还不够高之前,应严格进行进出口和出入境检疫、消毒,待疫苗接种率高以后在完全“开门”。但国内可以放开,尤其是接种率高的地区可以完全。

“群体免疫”的思路没错,只是执行靠全民疫苗还是靠放任感染有区别而已。靠全民接种疫苗,就能以最小代价完成,这比靠感染或是严防死守更好。

疫苗至关重要,群体免疫是对的,只是应该建立在普遍接种疫苗的基础上。

——

疫苗本来就不是为了“零感染”,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款疫苗敢做如此保证。它可以极大降低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对打了疫苗的来说,也许感染也只是无症状或像普通感冒一样。不必害怕。

现在已经知道的,疫苗对于变异依然有防护作用

之前被自媒体吹上天的感染可怕、致死率、后遗症等等,都跟已经打疫苗的人没关系了。严控封锁是好办法,仅在没普遍接种疫苗前正确,因此当时英国和特朗普的做法都是荒谬;现在是疫苗大规模接种的时候,别再拿前疫苗时代的思维套用

我国有能力生产并免费普及疫苗,不需要那些浪费社会资源、使人恐慌和不便的举措。疫情以前也没见过因感冒病例就草木皆兵的,流感都没有如此影响。显然,是早期媒体和流言造成的过激反应。继续不可持续的方法会造成社会问题,人们疲惫恐惧诸多不便,而对打疫苗的人这是毫无意义的麻烦,还会让一些人失去对国产疫苗的信心。

目前看来,病毒是绝无可能完全消灭的,对于有疫苗的地方它也是不值一提的。这不是战争,也不存在胜败,就像人类从来没消灭感冒但也从未被感冒击败。人们只是不需要生活在恐惧中而已。

要求别太苛刻、太完美,就像之前对感冒无法做出“清零”这种既没必要又没可能的期盼一样。

反对的请想一想,以前感冒有这个待遇吗?人类何时消灭过感冒,又何时惧怕过感冒?谈病毒色变,有一例就动辄封锁排查,为了个打疫苗后像感冒一样的病毒而改变人的生活,这才是向病毒投降的行为。

想杠先看清楚了:

回答里写的是“打疫苗的”,别拿没打疫苗的死亡率和后遗症说事!

坚持不打疫苗者另说


user avatar   mr-anderson-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9.23更新

我今天三针科兴了,放着辉瑞莫德纳,我身土不二。

美国承认国药科兴了,欧洲应该快了。

又可以出去浪喽!


2021.9.20早晨更新。

对我来说就是结束了。

人在泰国,深沟高垒,闭门不出一年多。

感谢国家,感谢党,春苗行动两针科兴。

我女朋友不吃肉,俄罗斯疫苗两针卫士。

她确诊,烧三天38度,没咳嗽没其它,一周转阴。我啥事没有,约不到核酸检测,等有检测了,测了直接阴性,也不知道我这是感染了自己好了还是没感染。

顿时觉得天地广阔,我开始旅游,开始野炊了。下馆子,看电影。我要把我失去的统统补回来!


去他娘的新冠,去他娘的隔离。

现在等第三针,打完又要出差搬砖了。


我们先来定义什么是疫情。

如果定义为新冠病毒存在,那永远不会结束了,除非哺乳动物都死绝。

如果定于为新冠不再影响社会生活,那就取决于科技突破。而科技是否真的突破且应用到实际取决于国际关系。

先看天花怎么灭的。有人说是因为有了天花疫苗,天花疫苗是碰巧有个牛天花猪队友。这也对也不对。技术上是对的,操作上就算有疫苗也得有人去打是不是




                 

相关话题

  7 月 28 日 31 省份新增 98 例确诊病例,其中新疆 89 例,北京 1 例,目前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西安 2 名防疫人员殴打市民,警方通报称「对两人拘留七日并处二百元罚款」? 
  如何看待美记者称很多美国人不相信新冠存在? 
  12 月 8 日,江苏南京出现 1 例新冠阳性人员,目前当地疫情防控情况如何? 
  11 月 7 日 河南新增 18 例本土确诊病例,目前具体情况如何? 
  从 6 号文「鼓励」到 11 号文「尽力」,南京关于「居家办公」的措辞变化说明了什么? 
  钟南山谈中国防疫政策的可持续性:「中国零传播政策并非成本过高」,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自 3 月 14 日起吉林禁止本省人员跨省、跨市州流动,这意味着什么?吉林疫情还有多久能控制住? 
  疫情期间基层无休止加班如何得到解决? 
  12 月 19 日陕西新增 24 例本土确诊,其中西安 21 例,西安多区学校通知停课,当地情况如何? 

前一个讨论
孙杨谈退役时痛哭:「希望从事游泳推广,让更多孩子接触游泳」,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下一个讨论
三根表针,两两互为 120° 是几点?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