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韩寒炮轰高考作文很蠢这件事? 第1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不明白,人生中相当多任务就是写命题作文。大家平时不断地强化写命题作文能力,其实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工作,而高考作文就是对写命题作文能力的检验。

为什么说人生充斥着命题作文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大多数人都需要基于自己的立场,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理念。比如在职场写年终报告,这就是典型的命题作文。在年终总结中,你要突出自己这一年内工作努力,和同事关系融洽,以及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的篇幅内,准确地表达工作(学业)努力、职场(友情)融洽以及求知欲,这显然是写命题作文要求的主要能力。

除了这些命题,哪怕是一些应用文,我们也需要表达一些常见的主题。比如给上级写汇报,呈现自己努力,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要表现业务形势的急迫,给下级部门布置任务,说明任务的艰巨,努力、急迫、艰巨,这些显然都是显然是命题,所以说哪怕写应用文,其主旨其实也是指定好方向的。如果写命题作文功底深厚,可以在通知、汇报、年终总结中将这些内容准确的表达出来,那么领导很有可能就让你负责单位,你的职场也会顺利很多,因此说写命题作文是个人职场基本能力。

除了职场,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是充满固定主题。比如教育孩子诚实,这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此时你和孩子谈话,就和中小学写难忘的一件事一样,要通过某件故事让孩子明白诚实的重要性。同样向女朋友表白求婚,这也是人生固定的内容。如何表达你对她的爱呢?显然这又是“难忘的一件事”,你要让女朋友明白她是在哪件事上如何触动到自己,自己又如何因为这份触动而产生对她的爱慕。

从教育孩子到表白求婚,人生中充满着许多固定而永恒的命题,教育本身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训练孩子准确的表达这些主题。通过考察不同人对同个命题的表述,我们可以筛选出那些会采用出人意料题材、别具匠心故事结构、充满节奏感的文字的少数天才,也可以考察对绝多数人准确表达命题能力的教育成果。当然,对于那些表达能力突出的人,他们可以脱离普通职场,不写年终总结了。他们可能成为广告策划、影视编剧,或者像韩寒一样,成为作家。可广告、影视与文学本身表达的,也是那些为数不多的永恒的主题而已。

因此说,教育本身具有筛选人才和培养能力两项任务。如果将语文教育重点放在训练巧妙的使用题材、结构或者文字韵律,这些个性化技巧上,而不是放在准确地表达生活主题,这些大众更需要的能力上,那么这样的教育目标就会买椟还珠,且对多数人不公。


user avatar   hu-jing-70-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都没搞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高考作文不是要你搞文学创作,它本质上只是一个人才选拔机制的一部分,考察的是考生对语言文字的基本运用能力。 韩寒用文学的标准去要求高考作文,好比用赛车的标准要求驾照考试,那完完全全是搞错了节目。

既然是选拔,那就要有一定的规范,标准,第一要有利于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就能判断一篇作文体现出来的能力。第二要体现出评价体系的客观性 ,公平性,有利于学生们的参照,学习。为什么高考作文不能写诗歌? 那就是因为这个东西太具有主观性,好坏完全取决于阅卷者一时心情,是完完全全破坏公平的行为。

这个道理就像以前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你以为古代那么多士大夫都是处女座,非要你起承转合的写够八股,实在是因为科举是国家抡才大典,要有一定之标准来体现公平性,尽量不以考官的个人意志来影响太多。

所以高考作文和文学创作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文学需要自由的创作,高考要求你三四十分钟必须写出来。 文学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高考作文要有一定的范式。文学欣赏需要泡杯茶细细品味,高考阅卷却好似骑马打仗争分夺秒... ...

极少有人能在几十分钟内写出什么文学名篇,这个道理谁都懂,考官也懂。但在同样的时间内写出一篇条理通顺,主旨明显,词句流畅的作文却是可能的。 我们再假设一下,作为数百万考生中的一个,你是希望高考作文有一定的套路可以反复练习提高呢,还是希望作文根本没什么标准,考场上全靠自己曹植附体祖坟冒烟?

还是让文学的归文学,考试的归考试吧。


user avatar   bai-ru-bing-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为什么传承了两千年的《四书》没有被设置为孩子的必修课? 
  如何看待四川下发通知要求小学考试降低难度,平均分不低于满分 95%? 
  如何看待给天津几个区小学配餐的某公司涉嫌食品安全问题? 
  为什么传统思想父母就是伟大的? 
  为什么同样是一份全国卷,2016年福建的高考分数线如此低? 
  如何看待 2016 年全国 25 省市高考统一命题? 
  大学选的是计算机专业,高中拼死学的化学、生物,现在一点用场都派不上,这是不是资源的浪费? 
  你见过最有心机的小孩是什么样的? 
  如何看待河南一老师将含有学生本人的姓名和照片的成绩排名发家长群引不满? 
  台湾地区 7 分上大学是真是假?台湾地区的大学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大学生相比谁更有竞争力? 

前一个讨论
如何比较周杰伦、罗大佑和李宗盛的音乐水平?
下一个讨论
足球界的经典段子有哪些?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