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对陈绍禹和秦邦宪,我们一般称呼他们的化名,王明和博古,而张闻天则不称呼他当时所用名洛甫? 第1页

  

user avatar   guang-nian-fei-j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革命时期的化名可不是QQ网名,翻翻党史文件,王明博古这些名字直接就写在会议决议上和回忆录中,化名用的比真名多,已成习惯了,张闻天文件上和众人的称呼里也一直是洛甫,题主的疑问在红军时期是基本不成立的。解放战争前后张闻天就恢复张闻天这个名字了,之后的各类文件里里自然不会叫他“洛甫”了,随着时间推移,张闻天这个名字的印象就会越来越深,对于近几代人来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集体记忆塑造。(但是和张同代的人回忆录中提到张闻天时,尤其是涉及到红军时期,多半还是叫他洛甫,习惯的力量可见一斑。)

而王明在建国一年不到的时候就去苏联了,此后再没回来;博古牺牲在解放前,死于空难。这两个称呼习惯也就沿续下来,毕竟一旦提起这二人,基本都是在说红军时期以及之前的事,那时候他们基本不用真名。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我能想到的原因,使用习惯背后还有其他政治和历史背景原因,不做赘述。有些人觉得只叫秦邦宪陈绍禹化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误不愿提起,臆测的成分太多了,没有证据,另外还有说了真名就会促使别人探究这段历史这种毫无逻辑的论断,徒增笑耳。


user avatar   fritz-ju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典型的资本裹挟,这种片拍出来,我可以非常直接地说,它是利用我党百年这个历史事件作为热点,来达到他收视率爆表的目的。

五大书记这个没啥说的,特型演员,算是经过不少电视剧的锤炼,演技肯定没啥问题。问题在于,五大书记聚在一起开会的目的是什么,是商讨国事,有各自的见解,各自不同的理论,不然也不会说共产党会议多,现在变成了教员的一言堂,其他四位等于变成了教员的手下,完全没有这回事。就拿周来说吧,周的定位是教员的战友,生死伙伴,以及在政治上可以并驾齐驱的人物,而不是单纯地传达教员意思的人,包括刘也是一样。当年的任弼时那可是风云人物,典型的工作狂,刚正不阿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物,现在教员在说,他在写,那还叫五大书记吗???

后面的林彪就不说了,于和伟演技很不错,但是不适合这个角色。林彪46年在东北局批彭真的时候,那可是雷霆万钧,历史上也是相当的一个狠辣的人物,被于和伟演成憨憨了。林彪在东北党当政军一把手的时候,敢搞一言堂,打仗精于算计,非常重视战术和战斗纪律。到了这里,林彪喊两句爱国口号,遵从中央的口号,就完事了,这是扯呢?电影版辽沈战役里有个细节,林总在说大兵团作战,纪律非常重要时候的那个狠辣劲,于和伟演不出来。

接下来就希望三大战役部分,拍得好看一点吧,其他没啥期待了。




  

相关话题

  在《拿来主义》里,鲁迅为什么要骂梅兰芳出国表演? 
  有哪些背叛出身的历史人物?包括背叛家族、阶级等? 
  关于西安事变,张学良在后来的几十年人生中,是否后悔过? 
  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哪些历史人物? 
  怎样评价黄皓这个人?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能得到庙号「英」? 
  外蒙古地区独立对中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有什么关于李世民的冷知识? 
  为什么武则天能当上皇帝? 
  被篡改的历史教科书在日本的普及率大概是多少?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2021年江苏警校分数线完胜军校?
下一个讨论
对德国队中锋缺乏各位有何看法?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