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托洛茨基为何会在同斯大林的权力斗争中失败? 第1页

     

user avatar   wwlxl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的托洛茨基没看过旧约,完全就是书生意气。

-

苏联的建构者不是列宁,而是托洛茨基。

-

列宁属于保守主义,托洛茨基是疯子。

-

慈父最大的特点就是奉行实用主义,假如斯大林活着苏联执行私有制寡头政治,一点都没有违和感。谁解散了资本主义的头号敌人第三国际?答:斯大林。谁斧劈了资本主义的第二号敌人第四国际的领导人托洛茨基?答:斯大林。是谁为了党内斗争团结苏联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改组苏联共产党?答:斯大林。是谁抛弃了列宁的电气化共产主义,改走大炮优先的托洛茨基版计划经济?答:还是斯大林。是谁手握雄兵,与美国可以分庭抗礼时却选择了韬晦不前?答:斯大林。斯大林凭借一己之力就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能完成的任务,斯大林推举的大国民族沙文主义者赫鲁晓夫把苏联从肉体和精神上彻底干净的予以消灭。

-

在斯大林手里,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斯大林死后苏联经济环比是下降的。假如斯大林活过来,不要说阻止苏联解体,就是打美国都没有什么问题。

-

在苏共内部有两个理论见长的人,一个托洛茨基,一个是列宁。托洛茨基是苏联红军的创建者,长于吹牛,根据托洛茨基的说法,当时列宁是不打算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列宁打算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肝胆相照,长期共存,结果托洛茨基的手枪走火了,于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就被武装暴动推翻了。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容许市场的,村长在中国一五计划经济论述中有讲,计划经济要的不是机械化,计划经济要的是资本金,要的是剩余价值,要的是钱。计划经济要的不是贫农斗富农,假如大农场可以提供比集体农庄更多的剩余价值,计划经济是容许大农场和私有化,计划经济和私有化并不冲突。

-

讲第一个资源的概念。苏联是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从三个概念开始讲。第一个是代入时间概念,当时苏联的地质勘探非常落后,当时的中俄都是贫油国,学地质学都知道有一个海相成油理论,而当时的中国和俄罗斯大部分领土不属于这一理论。第二个概念,在苏联计划经济以前,苏联的金属资源和非金属资源都是稀缺的,是苏联花大力气在地质勘探领域超常规的投入,才奠定了钢铁、煤炭、石油、有色的工业基础,那种说沙俄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是因果倒置的说法。还有俄罗斯是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丰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你把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和他的资源保有总量一对比,你事实就就可以预估出俄罗斯对地质勘探的投入严重不足的结论。第三个概念是地大物博。地大物博这个词形容俄国当然很不恰当,他没有温带,也没有热带,这就导致他生物资源极度匮乏。

-

讲计划经济,你就要懂苏共内部的斗争,并不是谁掌握了真理,而是谁赢得了斗争,谁就有话语权!!!计划经济里面有四大流派,他们分别是托洛茨基、列宁、斯大林、布哈林。游戏是这么玩的,计划经济是托洛茨基提出的,但当时列宁有点招呼不住托洛茨基,于是列宁就联合其他党人斗托洛茨基,最后列宁赢得了党内的斗争,于是一五计划实际是按照列宁的社会主义电气化思路设计的。

-

接着列宁死了,于是变成了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斗争,托洛茨基长于理论,斯大林长于整人,斯大林说他是支持布哈林的,于是联合布哈林整托洛茨基。其实你们听听他们的主张,你就知道布哈林和托洛茨基谁会赢了。布哈林说:要亦步亦趋的学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优先发展轻工业,最后积累资本发展重工业。托洛茨基说:要组成劳动军,剥削农民,剥削工人,优先发展重工业。你想苏共党员一听,一个说要改善我的生活,一个说要剥削我,还劳动军改造我,但凡神志清醒一点的都会支持布哈林。布哈林斗赢了托洛茨基,然而最后赢的斗争的却是斯大林。斯大林在流放托洛茨基以后,斧劈托洛茨基。而布哈拉,兔死狗烹,然后斯大林开始执行托洛茨基的计划经济模式。布哈林于是就被叛党了,最后布哈林还写了一个无字的遗嘱。苏联特别的搞笑,正反两面都是坏人。这就是布哈林的政治觉悟,他就是想不通,先知倒下,谁排先知后面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么没有自觉意识的人居然是苏共领导人之一。

-

列宁死了以后,苏联事实进入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斯大林的计划经济就是抛弃电气化,开始走机械工业优先的发展模式。那他的钢铁、有色、能源跟不上怎么办?托洛茨基的办法就是大量出口粮食,进口技术、原材料、机械设备,斯大林的办法就是投入大量地质勘探的费用,优先寻找石油、黄金、白银、钻石,出口石油等原材料换取外汇,优先获取原材料、技术、设备,当时的苏联主要向德国出口。

-

在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拉之后,斯大林开始布局计划经济,在执行中又分两派。一派是保守派,右派,他们的主张就是有多大锅下多少米,那就是优先发展能源,能源产量决定钢铁产量,钢铁产量决定有色冶金,有色冶金决定特钢规模,特钢规模决定机械制造业的规模,机械制造决定军工产量和质量。另外一派是激进派、左派、机会主义分子,斯大林属于这一派,他们认为,执行右派的观点,金字塔上面的军事工业规模就太小了,这不符合喜欢伏尔加的俄罗斯人的胃口偏好。他们想的是一步登天,先发展机械加工,至于能源、有色、钢铁他们可以慢慢跟进,他们用进口特钢的办法解决国内基础工业落后的问题。这样做的效果到底怎么样?有三个版本,一个是苏联人对外宣称的100%到位,还有一个内部宣称的74%按时完工,还有一个德国援助苏联的工程师评估,有50%按时完成,但你们要知道,就是50%,那也是非常夸张的。不存在秋原说的以粮为纲,以铁为纲,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保守派的以特钢为纲,特钢需要钢铁和有色作为基础,而保守派的观点最后并没有得到落实,所以说苏联以钢为纲就比较搞笑了。

-

斯大林对于机械工业跟不上国家发展的步伐,他的办法就是进口,他的钢铁、有色、特钢也跟不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怎么办?斯大林的办法就是进口。问题是如何物质代偿这些资源?斯大林的办法就是地质勘探,大量的挖掘黄金、白银、石油、钻石,用这些资源换取外汇,从外部解决苏联发展的内部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物质代偿的思路。苏联的技术、原材料、机器设备大部分都是从德国获取的,因为当时的情况是西方国家封锁德国,德国获取原材料只能通过苏联,而苏联也被西方国家封锁,苏联获取技术、设备、工业半成品,也只能通过无私的德国。

-

秋原讲:指标、协调、互动。指标是有的,指标不是古比雪夫的指标,指标是斯大林的指标,古比雪夫的指标是:煤3,钢2,机械1,斯大林的指标是煤1,铁2,机械3,苏联所谓的指标就是破坏指标。还有一个就是协调,苏联计划经济实践最缺的就是协调,协调就应该是布哈林当苏共书记,事实上布哈林是苏联的叛徒。最后就是互动,苏联计划经济从刚开始的原则,到后面的反原则,我不知道他是从那里看出来的互动。

-

怎么解释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托洛茨基利用资本主义特点,发展公有制经济,这样解释比较准确一些。但你们要注意,理性和人性是两个东西,人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反理性。

村长经常被问怎么看计划经济,怎么说呢?从发展方式来讲,计划经济是后发国家的权宜之计,什么叫计划经济?就是只长胡子,不长个子。就是只发展重工业,不投入固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轻工业、农业,即使是重工业,也不是成比例发展,而是优先发展机械工业,让黑色和有色冶金追赶机械工业。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讲,计划经济完成或者替代了很多工业革命的职能。假如说市场经济是全面发展,那计划经济就是偏科体育。从哲学层面讲,你适用于私有制经济学逻辑(狼奶),搞公有制经济建构主义,本来方向就错了,你走的越远,死的越快。

-

1、列宁经济学。

-

一网友讲了个粮食安全的问题,大意就是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会出问题,他有信心。信心的基础是什么?他的信心基础是感觉,是认为,只主观感受。然后一个网友,他讲他家里有三亩地,他说他决计是不会饿死的。村长大概讲了一下,意思就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是粮食补贴,美国是三千亿美元。中国78年至今,在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多少?答:是零。那种天上掉粮食和天上掉馅饼一样可笑。但是你们懂的,做梦的人只要信,这个梦就不会醒来。

-

苏联战时经济,第一步就是没收劳动生产资料,然后是统一分配,乡镇一级组成农械所一类的机构。驴、牛、骡子这些大牲口都会被统筹,作为一个社会的备用力量。根据苏联的经验,会优先保障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什么叫现代化?什么叫羊吃人?什么叫容克资本?什么叫计划经济?说糙点,就是计划经济的结果就是农业人口饿死了,我们这个社会就进步了。

-

从农民那里拿到粮食,是一个苦差事。第一个就是派出搜粮队。但你们要懂搜粮队他并不懂政策,懂政策的话,你还要派出宣传队,这就需要从城市人口中选择。最先派出的就是工人,因为这个时候的工人已经被训练好了,饿死工人还是饿死农民,工人兄弟早想好了,这就是阶级,这就是觉悟。接着是警察和军队,你们懂的,到最后就是警察和军队也要进驻搜粮队和宣传队。第二个是收储的技术性问题。苏联在这期间发生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说粮食收上来以后,因为不会保存腐败了,粮食还没有接穗,由于工作队不了解情况提前收割了,粮食收割下来以后,长时间存放没有脱粒,因为工作队不懂农业生产。第三个问题是富农不愿意卖粮。由于收购粮价越来越低,富农开始不愿意卖粮食。这个时候就要搞政治运动,联合贫农强迫富农出卖粮食。发动贫农就要搞土地运动,比如说土地确权和耕地私有化。土改以后的结果就是20%的富农要交出80%的粮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富农有对土地进行资本投入。贫农的土地是没有产出的,或者说产出是不划算的,因为贫农不会种地。你们想一个问题,贫农为什么是贫农?第四个问题是无偿征收粮食的问题。伴随着粮食征收体系的扩大,征收的效率开始下降。这个时候就没钱买粮食,那就只能无偿征收了。这个时候,富农就开始暴动了。你们要懂的,富农没有组织。所以只是极个别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展开的暴动,这样的暴动很容易就会被镇压下去。富农也不能全搞死啊,不然谁生产粮食?这个时候贫农已经没什么政治价值了,所以要加大贫农的粮食统筹数量,但贫农生产不出来富农那样多的粮食,最后只能被饿死,于是苏联式的大饥荒就爆发了。贫农饿死以后,一部分土地事实上是交给了富农,这样粮食的产量开始逐年提高,但贫农却在这个他想不通的逻辑中被凋敝式的饿死。于是土地开始进一步向富农手中集中,这个时候为了更高效的统筹粮食生产,粮食会从无偿征收变成付酬,接着是粮食价格按照市场支付,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好转,粮食价格会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粮食补贴。

-

限制粮食流通到市场的两个客观因素,第一个是运力的问题,苏联的运力长期不能满足需求。第二问题是仓储的问题,由于国家统一调配粮食,导致苏联社会的仓储由原先的富农、市场储备变成了国家统一储备,这个时候对仓储的需求就大幅提升。苏联有着全世界最牛叉的粮食仓储系统,难道还不够?正确,还是不够。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产粮省由于生产粮食不划算,从莫斯科套购粮食的可笑事情。就是由于粮价太低,有些产粮省生产粮食根本不划算,所以为了完成指标,直接从莫斯科买粮然后交给莫斯科,这样反而更节约农业投入资金,也更符合经济规律。由于苏联计划经济并不是追求经济效率,导致工商业生产无法产生资本,导致工商业补贴农业的投入非常少,所以产粮省并不愿意生产粮食。最后出现大面积的农民消极怠工,然后整个国家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只能从最高效的经济部门外部物质代偿,那就是出口黄金、钻石、天然气,然后进口粮食。

-

2、斯大林经济学

-

开讲斯大林经济学。前面列宁经济学,他最主要发展的是农业、电力、基础社会、交通,他的核心目标是电气化。到了斯大林经济学就成了重工优先,扭曲重工业发展计划,机械工业为主。你像苏联发展经济最大的困难就是资本的问题,苏联前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从苏联逝去的资本家手中继承的固定资产、设备、现金,但这些资本发展经济是绝对不够的。

-

斯大林经济学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苏联计划经济的二五时期,一个是苏联计划经济的三五时期,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二五时期。计划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生产效率这种断崖式的提升。他对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可以达到每年25%,正常的经济,社会生产效率每年提升1.2%。

-

二五期间人工工资。和社会生产效率提升对应的是工人的工资,苏联工人的工资你不能说他没有提升,但相对而言人工工资的提升明显落后于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最后导致劳动产出和劳动报酬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真空地带,苏联工人开始大面积的消极怠工。消极怠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列宁经济时期的消极怠工,他不请假他就不上班了,他甚至拒绝劳动,列宁的办法就是不劳动不得食,抓人、流放、枪毙。苏联有一个契卡,他的全称就是苏联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在列宁时期,消极怠工是可以枪毙的。到了斯大林时期,工人还是不愿意劳动,但他们的花样就多了,比如说我各种理由请假不上班,或者他上班给你磨洋工,还有就是破坏机器,我下班走的时候忘了关机器,第二天机器就坏了,我又能休息几天。再或者他给你生产残次品,你看我也在上班,但我没有什么工作的热情,生产出很多的残次品。

-

讲斯大林经济学就需要很多东西做参照,第一个参照物就是列宁经济学。列宁经济学或者战时经济,他当时面临的就是物质匮乏,资本稀缺,所以他在投资时就要投资那种收益高,风险低的项目。到了斯大林时期,他要做的就是全面推列宁经济学。斯大林不是说过一句话:中国优先发展轻工业,所以那个国家想蹂躏它就可以蹂躏他,所以苏联要坚定的走重工业的发展道路。到斯大林执政的时候,苏联的电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你们要知道斯大林这个电力增长已经比列宁时期电力行业发展的速度慢的多的多的多了。还有这个煤炭、采掘,斯大林时期,第一年是百分之百的增长,此后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他这个煤炭、采掘增长,比起列宁时期,也是慢的多了。

-

这里面有一个特例,那就是斯大林或者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对苏联石油的增长那是非常用心的。列宁时期石油也有增长,但没有斯大林时期增长的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斯大林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这个地质勘测。列宁时期没有这些钱,就是有钱也不会投入地质勘探这样高风险的领域。到了斯大林时期,斯大林对地质勘测勘察的这个投入,费用增长了百分之三百,所以他的石油增长从一开始就增长的特别的快,第一年百分之一百,此后每年都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为什么要讲这个石油勘探,这是为了此后斯大林式的经济大跃进开辟道路。斯大林为什么那么疯狂的找石油?这里面有一个政治斗争的原因,斯大林属于激进派,相对于斯大林的是保守派。斯大林的激进派搞了一个苏联式的洋跃进。斯大林经济(二五)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这个机器制造行业,这个机制造行业涉及到这个政治斗争,你要知道机器制造行业它每年都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增长,不是说那一年是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每一年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而你生产出来汽车、拖拉机、坦克、飞机、载重货车、轮船、火车,你给他从那里加油?这就是斯大林重点发展石油开采的原因。

-

简单提一下苏联的钢铁和有色冶金。苏联称之为有色冶金和这个黑色冶金,黑色冶金就是钢铁。苏联的钢铁和有色冶金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但苏联重工业的重头戏并不是钢铁,而是另外一个行业,那就是机械制造。计划经济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就是这个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与机器制造这两派争夺这个经济资源的问题。冶金派(保守派、右派)认为,你得生先产出钢铁、有色金属,然后才能用钢铁、有色金属生产出特钢,才能用特钢生产出机械,所以资源应该优先配置于这个钢铁和有色冶金。翻译成中国话就是以粮为纲,以铁为纲。机械制造(激进派、左派)这一派就不这么认为,机器制造这一派的人认为,苏联需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应该把大量的经济资源配置到机器制造行业。你们可能没听懂啥意思,说白了就是经济发展的保守派和跃进派在争夺政治势力,然后支持机械制造这一派的就是所谓跃进派,左派、跃进派、机械派就是斯大林的人,而且斯大林支持这些人的主张,这些人的主张也是斯大林经济学的全部内容,这些人最后赢得了政治斗争。

-

事实上苏联机械制造超常规发展,已经超过了他能承载的能力,导致了一个什么情况?导致他的机械制造无原材料,虽然苏联从外国进口了一百三十多万吨的粗钢用于机械制造,但机械制造的企业只完工了70%,机械工厂只能低负荷的生产机器。这个机械制造从卫国战争来看的话,的确是对这个国家的经济或者是斯大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你们要知道的,这个斯大林经济发展理论本身是有问题的。他导致了什么情况,经济跃进导致了很多这个建筑用的钢材全部都用于机械制造,导致这个国家很多工业基础建设都被停掉。但是你们知道,这个时候,谁手里掌握军队,谁手里掌握警察,谁手里掌握宣传部门,谁就是对的,所以经济跃进这一派最后不但打败了这个经济保守那一派,而且还获得了话语权,还把他成功的打成了右派。事实上,支持机械制造这一派对苏联经济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但你们也要注意到,机械制造这一派对于后面打赢卫国战争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假如当年是冶金派赢了,卫国战争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那就不得而知了。乔布斯说胜利只属于偏执狂,或许斯大林就是这一类人。

-

捎带手的提一下,与机械制造对应的是苏联对电动机的发展,苏联保持每年在百分之一百以上的增长。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斯大林经济学有着很重要的机械化的特点,可以说他有点刻意忽略电气化的意思,或者说不重视。

-

你像苏联的计划经济,他原先的设计不是设计的那样,原来设计的时候,就是重工业百分之五十,轻工业也是百分之五十,然后在重工业里面,优先发展这个钢铁和冶金行业,然后才发展这个机械制造行业,大意就是说我有多大的锅,我就下多少米。但是这个后面他在执行的时候就出现了偏差,就是这个轻工业向重工业倾斜,并不说轻工业没有发展,他的这个轻工业五年增长了百分之一百,然后你看那个冶金,还有机械制造,这些都增长百分之四百、百分之五百的样子,就是说他原来设计的时候构思是五比五,在重工业优先的情况下,就成了九比一,然后在执行的时候,又出现了机械工业优先的头重脚轻情况。

-

在轻工业领域,他主要发展的是食品、纺织,他还单列出来一个行业就是衣服和鞋帽,苏联的衣服和鞋帽并不在纺织行业内计算,这是和其他国家不同的一点,需要大家注意。苏联的轻工业滞后,只是相对滞后,并不是没有发展。还有就是苏联这个轻工业布局,他为了腾地方,他们大量的轻工业从这个主要城市迁出来,纺织工业主要向这个棉花产区迁移,皮革工业主要向高加索还有中亚这些畜牧产区迁移,食品工业主要向产粮省迁移。

-

接着是苏联的重工业发展思路。苏联原来的思路是电力、煤炭、石油优先,接着才是黑色冶金、有色冶金、水泥优先,第三个层次才是机器制造、化学、建筑材料。但在实际执行时,是机器制造、石油优先,然后是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第三梯队是煤炭和电力,化学、建筑材料等被制约的太厉害了。二五计划的时候,计划预定目标都基本完成了,他没有完成的就是他的这个建筑行业,还有就是基础设施行业和机械制造行业,还是前面那个机械制造行业超常规发展的问题,导致大量的钢材被这个机械制造行业挪走,导致建筑材料钢材出现巨大缺口,然后导致建筑材料无法正常保证,等你运到的时候,苏联已经到了冬天了,苏联修建筑有一个季节性的问题。苏联初期机械化程度非常的低,他大量地使用这个劳改犯和工人,使用大量人工修建基础社会和厂房,导致他的基础设施和厂房投入的成本特别高,而建筑材料无法按时运到工地,就只能停工,导致工程无法按时完工,这样造成浪费和损失也特别多。

-

斯大林在斯大林经济中,投入了两百一十三亿卢布,其中一半的钱就是用来新建新型大型企业,另外一半的钱用来改扩建原有的企业,导致他这个建筑工程的比重特别大,而他的建筑材料不够用,导致大量工程未能按时完工,即使所谓完工的企业,是否完工也是存疑的。事实上斯大林这一派的经济政策是不如他们所说的那个保守派的经济政策,但是人家吹的时候,就会毫无保留,人家说当然说好得很。二五(斯大林经济学)计划里面,冶金由于资源分配不足,也近百分之五十没有完成。煤矿百分之二十没完成,他这个机械倒是按规划完成了,但是因为这个枪里没子弹,所以这个枪是打不出去的。很多机械厂由于没有钢铁原材料,斯大林经济学规划的那些机械厂还是开工不足,斯大林想的办法就是外部物质代偿,他从外国进口了一百三十万吨的钢铁,甚至从这个建筑材料里面挪用钢铁指标,用于完成生产机械设备的指标。但这就导致了前面的那个结果,新的机械生产工厂没有建筑钢材还是建造不出来,这样就导致了机械制造行业的超常规发展影响了机械行业的超常规发展。在机械制造行业,他自己说的是完成了百分之一百(宣传),事实上只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六(内部数据),而这个百分之七十六到底完成了多少,只有激进派自己心里清楚了。另外一个影响机械制造行业推进的方面,就是它这个前期的统筹工作没有做好,导致他的水泥,还有木材,还有这个后面的钢材,缺口很大。而俄罗斯这个建筑施工的时间特别短,你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把这些东西提供上,只能导致工程延期。根据黑材料,苏联有一千多工厂有一半没有完成,没有完成也不准确,应该是没有按他说的时间建成了。

-

斯大林经济学,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他建了一千多个新工厂,这些工厂主要是德美英法援助的技术,然后斯大林这些工厂的标准比列宁时期新经济修建的那些工厂,标准要高的多的多。西方经济学他主张经济聚集,西方有一个国家他反对经济聚集,那就是德国,德国由于长期的自由市,导致他不存在英法那样的集权中央,所以也不存在经济聚集。德国人的经济理论就是竞争优于经济效率,所以德国制造质量很好,但价格也高的夸张。苏联国土面积太大了,列宁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在苏联搞了四个工业中心,那就是莫斯科、基辅、乌拉尔、远东地区及其他,他还是走经济聚集的道路,此时苏联重点建设以基辅为中心的工业区,开始筹建乌拉尔工业区。斯大林说他的新工厂要比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那些工厂先进的多,而事实上也的确先进得多,因为它是新建的工厂,还有德国、美国、英国的技术援助,他的这个工厂设计的时候的确比英法德美要好很多。

-

苏联人的机器设备高速增长,前面不是讲了一个机械和冶金的关系,他们还有一个机械制造行业和农业的关系。他大量生产拖拉机,他这个拖拉机和汽车大量生产,他的拖拉机生产出来以后很快就完成了苏联的机械化,然后这些拖拉机厂干什么去?事实上,这个苏联二五计划以后,他就已经严重的拖拉机产能过剩。

-

二五计划出彩的就是石油开采。斯大林把石油勘察的费用提升了百分之三百,对苏联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进行了一次石油储备的普查,要知道这可是风险投资。苏联经济资源配置不合理,后面这个石油资源开采出来以后,石油炼化这一系列的基础设施都没有跟上。斯大林用多开采出来的石油换取德国的钢铁、技术、以及机械制造推进无力导致的机器设备缺口,有谁能拒绝黑色黄金的诱惑?随即,斯大林把一个官僚主义弊害的悲剧表演成了一个无心插柳的喜剧。负负得正,两个错误合在一起等于正确。

-

你们知道斯大林两个口号,一个就是:技术决定一切。这个技术是斯大林从外部物质代偿得来的,说白了就是从希特勒手里换来的,苏联和纳粹德国在二战前还有一段蜜月期。苏联同英国、法国、美国都有这个技术换市场,然后用这个技术改造苏联,因为有了这个技术,苏联的社会生产效率提升速度特别快,这就是斯大林说的技术决定一切。

-

后来斯大林又搞出来一个干部决定一切。就是苏联从外部物质代偿换来的这些技术,这些高精尖的设备大量进口以后,苏联的工人不会用,苏联的高级工人也不会用,这必须要那种德国式的产业工人才行,但是这个苏联的工人不是专业化的,所以苏联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说白了就是他所谓的干部。苏联二五计划时期,开始推行全民教育,大概培养了一千多万产业工人和四百多万知识分子。

-

苏联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学英法美德,修建那种大型联合企业。对于当时的苏联已经学开这个托拉斯,组建美国那种超大型垄断企业。然后苏联的联合企业,核心工程就是那种水电站,先修水电站,冶金工业修在水电站旁边,然后机械工业将自己建造在冶金工业旁边,然后形成这样的联合企业。

-

苏联一五期间投了大量的落后钢铁产能,在二五期间,苏联规模化(6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从四座增长到六十多座。苏联一五时期,主要投产的是五十到六十万吨的煤矿,苏联在二五期间投的都是两百万吨的煤矿。

-

这个苏联二五计划以后,莫斯科周边经济占比达到百分之十八,乌克兰经济占比达到百分之二十四,苏联这个最大的工业园区是一个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这一带,经济占比达到百分之二十七点八的样子,然后就是远东啊,其它一些地方,大概是百分之三十的样子,这样弄下来以后,苏联就达到了他所谓的那种均衡式发展吧。为了达到斯大林经济学的这个布局,其实斯大林早就把这个发展莫斯科的钱投向了这个乌拉尔山地区,在乌拉尔山地区建立了大型联合企业,就是水电煤炭冶金机械联合企业。莫斯科周边工人数量、经济总量、工业产品,是逐年下降的,而乌拉尔山地区居民、工人数量、工业产品、财富总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而且上升速度非常惊人,因为斯大林把苏联一半以上的资本投入到建设乌拉尔山地区。斯大林时期在乌拉尔地区投入的资金是列宁时期的十二倍。乌拉尔地区事实上从苏联的第三工业区,顺序成为苏联的第一工业区。苏联这种经济布局,是为了考虑打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反西方侵略。他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设计的。斯大林经济学,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推翻了原先的列宁经济学这些经济原则和经济理论,斯大林经济学应该说是比这个列宁经济学先进,比这个保守派的经济学落后,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吧。计划经济就是用这个技术提升效率后,增加这个资本金这样发展,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也是他不能产生自然法则下的技术。

-

斯大林经济学的核心就是机械制造业,机械制造业最核心的衡量指标就是工业产出,苏联二五计划以后农业机械每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九,电力工程就是电动机能每年能增长百分之四十八,增长最多的还是汽车,汽车每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三。然后你对照机械制造行业投入的资本金,你会发现机械制造业每年增长的速度超过百分百,然后效果并没有设想中的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冶金跟不上,然后他很多设备没有原材料,他也生产不出来。比较搞笑的是和产量不相符的是夸张的产能,苏联农业机械制造的能力名义增长了十五倍,金属车床生产能力增长了九倍,涡轮机的生产能力增长六倍,发电机增长了十三倍,然后拖拉机和汽车增长二十七倍,基本上就和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这些主要的工业国生产能力差不多了。

-

苏联经济就是这样的特点,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然后这个重工业里面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这个比例又失调,然后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你看他这个汽车、拖拉机夸张的生产能力,但他冶金工业跟不上,所以生产不出来。他这样做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就是它这个国家的机械化水平比美国和德国都要高,当时苏联的这个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一,而当时的美国只有百分之十七点八,德国只有百分之十二,这个美国是第一大工业国,德国是第二大工业国,苏联应该说是第三大工业国。二五计划完成以后,苏联的机床数量就已经超过美国,而且这个机械工业优先发展,导致他大量产能过剩,美国、德国的机床是十年更新一次,而苏联是五年更新一次。为什么?任性、有钱、产能过剩。

-

与二五新建工厂对照的是原来一五期间改扩建的落后产能,以苏联某汽车厂为例,一五期间生产六百辆汽车,二五期间每年可以生产二点四万辆汽车。代入这一变量,二五期间,苏联计划经济之重工业之工业之花机械制造,到底取得了多少成绩,村长内心是存疑的。

-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不重视电气化,虽然他的电气化增长速度非常的快,但是和他对机械制造的热情和对机械化的尝试比较的话,还是不够重视,苏联与德国、美国在国力上的差距也主要体现在这里。苏联的涡轮机增长了六倍,水力发电机增长了五倍,这个涡轮发电机增长了九倍,变压器增长了七倍,这个电力发动机增涨了五倍。但你们还要注意到苏联此前的基数就不大,对比苏联在其他行业的投入,完全就是不重视。

-

一五期间,列宁经济学主要发展就是电力,还有一个能源,它主要发展就是莫斯科周边地区,到二五期间苏联发展能源、电力已经不受制约,但他的电力和能源的投入,比起一五反而下降了,这就导致了苏联整体性的缺电,也影响了苏联对二五计划的执行。你像中国如果要搞这个计划经济,那他就不是要机械化了,按照苏联这个逻辑,中国应该搞得电气化,就是拖拉机电动的,收割机电动的,撒农药的飞机电动的,因为中国缺石油。

-

3、三五计划

-

解释一下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一战后,苏联欠了英国玖拾亿美元的债务,英国欠了美国玖拾亿的债务,但是你们懂的,英国他手里有一个东西,那就是金本位的英镑,英国当时控制了很多赚钱的美国公司,套路就是利用金融危机时买入美国公司的股票,在高位时抛出,这个套路其实今天的美国金融界还在用。当年苏联突然宣布,欠外国的所有债务全部都不还了,这下英国就尴尬了。英国尴尬的是他欠美国那玖拾亿的债务还不还了?当然的还,所以只能联合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国家进攻苏联,苏联的办法到是很简单,那就是我不和你打,你爱占那座城市你就占着去,钱我总的就不还了。最后多国干涉苏联,毫无结果,苏联赖账成功。苏联是不是还不起欠英国的钱了?苏联可以还的起,苏联就是不想还,因为他要干一件事情,那就是计划经济。苏联扣扣搜搜从资本家、国王、地主的口袋里搜出来20亿卢布,这就是计划经济起家的基础。

-

理解列宁经济学,其实很简单,就是骗贫农斗富农,然后联合富农饿死贫农,然后农业就现代化了。列宁其实思路要比斯大林高远,列宁经济学侧重于苏联的电器化,而斯大林经济学侧重于机械化,重点搞苏联的机械工业。斯大林经济学就是典型的左倾机会主义,尤其是在制订苏联计划经济方面,但我们用斯大林的话说,我们不应该苛责胜利者。

-

苏联赖掉了90亿的债务,这个盖子是盖不住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那只能是迟早的事情。1929年的金融危机爆发,斯大林心里当然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斯大林这个时候已经明白,世界战争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了,毕竟社会主义者比小资产阶级更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规律。

-

斯大林在多个场合公开讲,苏联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就可以打败所有的西方国家!当然这个所有也包括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德国的发展模式是陆权经济发展理论,而俄罗斯的土地面积是德国的数倍,资源总量是德国的数倍,假如2018年俄罗斯重启计划经济,那德国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入侵俄罗斯,难道他还有第二个选择?

-

还是接着斯大林经济学继续往前讲。斯大林的三五计划还是继续二五计划的套路,只不过这一次目的性就更明显了,斯大林发展那么多没有冶金配合的机械制造业,目的很简单,那就是生产飞机、大炮、坦克、机关枪。

-

截止卫国战争,苏联一共建造了11200多个现代化大型企业!(对照中国一五计划是156个项目。)而且建造这些企业的思路就产业集中和大,大到什么程度,美国当时的托拉斯和德国的鲁尔区已经吼不住苏联人了,苏联人已经从技术和指标上方方面面都在超越美国人和德国人,问题是这才仅仅是第三个五年计划啊!经过两个半五年计划,斯大林操刀的机械制造业产值涨了四十倍,事实上已经具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而配合二五计划的三五计划,那就更直白的把国防经费从18%一口气提到了32%,这是要弄啥嘞?这就搞的希特勒很尴尬,要知道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国防开支(23%)都差苏联一截。希特勒终于坐不住了,苏联人统一世界,还是德国人统一世界,这是一个大问题,希特勒默默的同意了巴巴罗萨计划。

-

第一个还是农业问题。三五计划的时,苏联已经不需要羊吃人的资本启动金了,他更多的是需要农业生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伴随着苏联农业的全面机械化,苏联农作物的产量开始稳步提高,但这对于苏联领导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经过重新丈量土地以后,斯大林发现,他们果然私藏了很多土地,于是重新合作社的改革,通过合并合作社,推行机械化,良种改良,强化劳动纪律,提高劳动报酬,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社员给以实物奖励,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措施,使农业连续大丰收。三五计划执行后,苏联耕地面积增加了三倍,产量增加三倍,谷物、经济作物、蔬菜、饲料的比例更加合理。

-

第二个是工业问题。三五计划重工业投资占比,非但没有降低,更是达到夸张的84.5%,机械加工业还是被超常规的加强,这已经是斯大林经济学的重要特征。三五期间,有三千多家新式企业投产,不论是数量、技术、规模都要比一五、二五投建的企业先进的多。

-

能源工业。苏联人对石油的热衷程度还是不减二五,一批新的油田被发现,新的采油技术被创造,新的石油采掘设备从外国进口,新的炼化厂修建成功。苏联的原油工业达到新的高峰,年产原油三千万吨。在电力方面,相对其他行业发展明显较慢,相对于列宁经济学的一五计划,电力工业明显不受重视。即使如此,苏联的电力工业还是达到了480亿千万时,轻松超越德国、英国、法国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大有超越美国之势。人生自信一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斯大林对煤炭行业也是过于自信,投入开发的热情明显滞后于一五、二五,1940年产量1.65亿吨。能源不够的时候,苏联还有奇招,那就是用木炭和碳泥凑数。

-

有色冶金。苏联对有色冶金的投入还是不够,生铁作为工业的粮食,只有一千五百万吨。有色金属的勘探、采矿、精炼投入还是明显不足,还有一个奇葩的问题就是苏联的有色金属分布还不均匀,并不是按照苏联原先的四大工业区设想分布的,他主要分布在乌克兰工业区,当然这还不是最尴尬的,最尴尬的是希特勒第一时间就占领了这里,这就导致二战一开始,苏联人就要依靠进口解决有色冶金的问题。虽然后面在中亚、西伯利亚发现了对冶炼特钢极为重要的有色金属,因为开采、交通、冶炼滞后等原因,一直是制约苏联基础材料和武器工业的一大心病。这也是苏联坦克为什么打不过德国坦克的主要原因,因为他的材料从一开始就不过关。

-

机械制造行业。其他行业每年有100%的增长,也就是五六倍的增长,而苏联的机械制造行业的产值居然增长了五十倍,这还是能源不能正常供应,钢铁和有色不能保证,德国人入侵的情况下做到的。讲一下斯大林发展机械制造行业的目的,他的目的是生产大炮,在军事史上这叫大炮主义。

-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同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

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抢救性的转移了一千五百多家企业,大部分迁往乌拉尔地区。苏联军工产品占工业产品的比重,从26%直升至68%,苏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一个计划经济转型成为战时经济。当时的苏联,优先保障军事工业使用铁、有色金属,其他行业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被批准使用铁和有色金属。这个时候苏联着急了,发现枪(机械工业)里没有子弹(钢铁和有色),于是开始大力发展钢铁和冶金行业,但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还是靠英美国施舍。由于苏联的举国体制,在乌拉尔地区的大量投入,乌拉尔成为苏联事实上的第一大工业区,苏联最主要的兵工生产基地,占据苏联工业产值的25%,军工产值的40%,机械加工的70%,由于乌拉尔地区只有钢铁矿,煤炭产量明显不够,所以只能从外地调运煤炭,于是就形成一景,挖煤救苏联。伴随着乌拉尔地区的超常规发展,大量大型企业和联合企业迁入,电力供应也成了问题。搞电,你还是得先搞煤炭。战争期间,乌拉尔工业区向苏联提供了全国58%的生铁,53%的钢铁,51%的成品钢材,17%的煤炭,28%的电力。

-

西伯利亚地区。伴随着乌拉尔工业区的强势崛起,另外一个工业区也在超常规发展,那就是西伯利亚工业区,西伯利亚工业区的投资增加了75%,重点发展黑色冶金、铁合金、铝等部门,并新建了一批机床制造厂、重机器制造厂、运输机器制造厂。

-

其他地区。事实上苏联在远东、中亚、哈萨克斯坦(苏联把中亚和哈萨克斯坦是分开命名的。),按照先前计划经济的思路,开始部署新的工业据点。虽然优先部署轻工业,但这里的重工业发展还是非常迅速的,这里的工业发展速度在短时间内就超过了40%。

-

武器生产行业。你们继续反思,斯大林为什么那么极端的发展机械加工工业?其实斯大林主义者他们心里有一笔帐,那就是他们的机械制造业不是为经济配套的,而是为了军工,所以不需要那么多冶金行业,他们原先预计的是生产一千五百万吨钢材,然后全部给机械加工行业,继而转变为大炮和坦克,这样一千五百吨就够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希特勒会抢先发球。

-

在战争初期,希特勒的坦克是斯大林的两倍,飞机是斯大林的2.2倍,大炮和迫击炮是苏联人的125%,德国步兵都是自动武器,而苏联很少有自动武器。希特勒在此前已经秘密完成了全国动员,经济已经转型为战时经济。最重要的是德国已经占领了苏联最重要的乌克兰工业区,包围了苏联的列宁格勒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兵峰直推莫斯科城下,此时的苏联人在炸机器、矿井、厂房和转移设备,苏联人对经济目标的破坏也是非常的绝,你想德国人的能力都恢复不了。

-

伴随着苏联主要工业区的沦陷和苏联人自己彻底的破坏,苏联的冶金能力损失65%,但是苏联人军工获得的金属反倒上升38%,主要原因就是他拆飞机卖零件,很多设备钢材和国家储备全部进入军工领域,生产出来的金属优先保障机械行业,机械行业优先保障军工行业,金属材料其他行业原则上是不容许使用的。伴随着西部主要工业区的沦陷,此时的乌拉尔工业区和西伯利亚工业区明显力不从心,办法总比困难多,苏联人的办法就是民转军,纺织工人、农民在经过短暂培训后,你现在是军工厂职工了,不同意抓掉。原来是八小时工作制,现在是十二、十四小时工作制,原来是五天工作制,现在是七天工作制,原来可以请病假,现在是不可以请假的,战时劳动纪律的执行,使苏联短时间内,有限的产能集中爆发。民营企业转军工企业,一些并不复杂的产品从军工企业转为民营企业生产,换言之,是民营企业转制为军工企业。伴随着美英国对苏联新技术的援助,苏联军工企业在职工仅增加1%的情况下,产能暴至200%。对于卫国战争,苏联最稀缺的资源就是资本,但在军工领域,苏联优先保障资金的使用,这也为苏联在后面对德国的经济战中取得胜利,铺就了一条道路。单位成本的问题,伴随着坦克、大炮、飞机的批量生产,苏联单位成本实际是下降的,飞机单位成本下降60%,重型坦克的成本下降67%,大炮的成本下降50%,在同样预算的苏联军工中,苏联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军用品。对产品工艺的改进,众所周知的AK47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就是简单的锻造,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快速大批量的生产这种武器。还有T34坦克的生产,你像苏联的工艺已经很次了,但对于苏联人而言只有更次,没有最次,苏联人想到的办法就是锻压坦克部件,你像现在的德国还在搞什么激光焊接,当年的苏联人家一张钢板直接一个冲压,一个坦克炮塔就成型了,还焊接个毛线。德国的社会生产效率事实上就已经是最高的,再提升的空间不大,德国的工人甚至还能休假,德国的目标是生产精工产品,苏联的AK47、T34在德国人看来,那就是垃圾,但你要懂,这个垃圾多了,就能冲破东方战线。

-

苏联对重工业是极为重视的,对重工业中的机械工业那是重点关注,对机械工业中的军工生产,那从原来的五年计划,已经变成了后来的一年计划,再从一年计划变成月计划,月计划的制度是由国防委员会亲自制定和监督执行。

-

苏联人还学会了美国人的流水作业,大大提高了他的落后产能的生产效能,即使如此苏联人还对美国式流水作业进行了改革,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能。从刚开始的不懂组织生产,到后面的长期作战,苏联已经总结出一整套的组织生产方法,比如说轮班工作,流水作业法,劳动竞赛。你说苏联对他的工人进行了同社会生产效率同等的物质奖励,这是假话,你说他大幅提高了超工作量工作的劳动工资这也是假话,因为苏联在战时的资源是有限的。但苏联在劳动总量提升方面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重奖劳动竞赛的模范劳动者,于是把整个工人队伍的劳动总量就提升了一大截,在给与物质奖励的同时,还给一朵小红花,苏联宣传机构在宣传劳动模范的时候,是不会在乎油墨钱的。吼吼吼。

-

几方面的叠加,使德国在战前两倍于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在战争的第二年迅速发生逆转,苏联的军工产能已经超出德国两倍。1942年,苏联生产了2.47万辆坦克和自走火炮,1943年,苏联生产了2.4万辆坦克和自走火炮,1944年,苏联生产了2.9万辆坦克和自走火炮,1945年,苏联生产了2.26万辆坦克和自走火炮,而德国这个时候已经力不从心了,因为他面临的是美国每日每夜的战略轰炸。不要说扩大产能,就是保持目前的产能都是问题,最尴尬的是德国没有石油,他发动战争的源动力是煤制油,而美国这个时候把德国的煤制油项目全部给起底了,德国一修好,美国人就来轰炸了。事实上德国人也开始模仿苏联人的生产方式,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他的战时经济,国土面积,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可开发程度,远不能和苏联相比。德国在战争中把军工生产效能提高了四倍,而苏联则从战前德国军工的半数,在极短的时间内提升了十六倍,这也是苏联最后能赢的原因。

-

再玩到后面,苏联的新式装备,动力是虎式坦克的一点五倍,是豹式坦克的两倍,火炮口径比虎式坦克大50%,这仅仅是苏联战时军工的一个缩影,假如战争再拖两年,你能看到更为夸张的军工产品。此时,苏联人已经掌握了冷铸模、冲压替代焊接、自动焊接等一些新工艺,假如苏联人愿意生产更大、更强的坦克,理论上并无问题。

-

苏联在苏芬战役中的惨败,让苏联明白了自己军工的落后,苏联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简单的多了,口径增加一倍,威力增加四倍,原来生产75毫米口径的火炮,现在直接上105、125、155火炮,事实上这种思路也影响了全世界陆军的建军思想。苏联在后期,主要生产一种叫203毫米的火炮,只不过出厂以后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大家不是很了解。苏联在1942年,生产了2.4万门火炮,生产了喀秋莎火箭弹3237具发射载具。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从没有列装自动化武器,到战后苏联生产了1200万支卡宾枪,610万支冲锋枪,95.45万支机关枪(含重机枪)。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1944年生产了9480万发炮弹。

-

海军建设。为了节约资源发展陆军,苏联更是变态的停止了军舰的建造,也为苏联陆军的超常规发展奠定了基础,你们要知道海军是非常、非常费钱的。

-

伴随着,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德军被迫撤出乌克兰地区,乌克兰地区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为苏联计划经济补上了最后的短板,作为一台战争机器,以战争机器的审美标准看,苏联完美极了,已经橙色逆天了。

-

能源工业问题。苏联在战争一开始,就面临断油的问题,好在大款美国人有油,苏联长期出口石油,所以在一些口岸有大量的石油储备,在远东和西伯利亚虽然也发现了石油,但仍不能作为战略物资使用。德军进入高加速地区,石油设施还在苏联人手中,不到最后一刻,苏联人是不会破坏石油设施的。苏联人将生产出的汽油重新灌回地下,并在里海秘密修建了一条石油管道,向中亚地区输送原油和汽柴油,后修建了连接乌拉尔区和中亚的铁路运输线,伴随着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事实上苏联人已经恢复了石油供应,事实上苏联已经可以踩下战争加速的油门了。

-

关于援助的问题。你的拳头越大,你的朋友就越多,关于中国人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驼峰航线,可事实上美国援助中国的物资(十亿美元)还不及美国援助苏联的零头。援助苏联的还有芬兰、伊朗、英国,苏联人自诩外部援助对卫国战争的帮助不大,但你们要懂在苏联最困难的时候,能动用的资本只有外援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你说外援无用,只能呵呵呵呵了。

-

4、四五计划

-

前面讲了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从苏联公布工业项目完成情况(100%),到内部的公布工业项目完成的情况(70%),再到德国人对苏联工业项目按计划完成的信息(50%)反馈来看。计划经济的成就并没有苏联最高当局说的那么夸张,但计划经济独有的发展方式对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时间内转型成为一个工业国,还是非常有用的。

-

二战打残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苏联。当时的苏联,军事工业做了很大的准备,但还是没有准备好,于是就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被打成一片白地,苏联人破坏的非常彻底,彻底到德国人重建的成本高到德国人都不愿意投入。德国人走了,德国人临走又踹了一脚,你不是破坏吗,我给你继续破坏一下。苏联人重新利用乌克兰工业区的成本非常的高,换做市场经济他是不愿投入这样一个工业区的,不过这一次是不计成本的计划经济和苏联人,他们的资金是没有利息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煤矿大量的积水抽出来,这个积水多到什么程度,你就想象一下把青海湖抽干。新建一个工厂的投入很大,但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一个工厂的代价更大,这些废墟你的拉走吧,有些苏联人、德国人炸了一半的工厂你的继续炸吧,炸完你还得拉走吧,你说地基你挖不挖开重建?还是的挖开重搞。但这些,对于苏联人和计划经济而言都不是问题。卫国战争无疑是惨胜,从沙俄时代开始,苏联就一直在攒私产,一个卫国战争,苏联物质损失6790亿卢布,不同程度被破坏的工业企业有31850个,被德国人抢走的资源、农产品、交通工具更是不计其数。这个时候苏联能拿出手的现金流大量减少,苏联四五计划主要是恢复战争中被破坏的企业,超过一半的资金用于建设乌克兰工业区。

-

铁矿石储量顺序排列,乌克兰(300亿吨,曾经苏联的第一大工业区)、俄罗斯(250亿吨)、巴西(210亿吨)、中国(210亿吨)、澳大利亚(180亿吨)、哈萨克斯坦(83亿吨)、美国(69亿吨)、印度(66亿吨)、委内瑞拉(40亿吨)和瑞典(35亿吨)。高品位矿主要分布在巴西、澳大利亚、印度,且大都具备露天开采条件,开采成本低、品味相对较高,这三个国家也是全球主要的铁矿石供应国。

-

相对于工业区的建设,苏联人最大的损失是人,卫国战争苏联一共填进去两千七百万人,当时的苏联也就一亿六千万人口,这两千多万主要是俄罗斯族,这也为后面苏联民族中俄罗斯人口比例过低埋下了伏笔。对于计划经济而言,这两千万人是有组织的工人,是主要的劳动力,是成熟的工人,这对于苏联而言无疑是重大的损失。第一个,你要培养出来两千万成熟的劳动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苏联计划在第四个五年计划培养460万产业工人,实际上他只培养出三百四十万产业工人。这个人的缺口,在后面几个五年计划都痛苦的折磨着苏联。

-

计划经济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编制计划经济并监督其执行。二是物资、技术供应。三是新技术用于国民经济。伴随着计划经济越来越复杂,需要新的部门来制定和更高层级的权利,所以在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基础之上改组为苏联部长会议国家计划委员会。并成立了新的保障机构,一个是国家国民经济供应委员会(苏联国家供应局)和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国民经济应用新技术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国家新技术委员会),在新机构成立之初,明言要克服和解决经济发展中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废除战时经济,实行货币改革,废除商品、食品配给制,启用新的价格管理办法和经济核算机制。

-

四五计划对农业的投入的再次启动,苏联上一次大规模启动农业投入是在一五计划,此次共计向农业投入3390亿卢布,每年平均投入677亿卢布,从这个计划的构想看,苏联的四五计划设计的目的是为此后若干个五年计划铺路。所以四五计划的重头戏就是: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设施,还有苏联人说要克服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的这个机械工业。1946年恢复和重建的企业有800个,1947年1100个,后逐步扩大规模和速度,四五期间一共恢复和投入企业6200个。四五计划在钢铁行业投入的资金是187亿,是三五计划的四点五倍,大幅提升;石油行业领域的投入是197亿,是三五计划的四倍,大幅提升;煤炭行业的投入是265亿,是三五计划的6.5倍,大幅提升;建筑行业投入161亿,是三五计划的五倍,大幅提升;森林、木材加工行业投入82亿,是三五计划的四倍,大幅提升;在化学工业的投入是63亿,是三五计划的两倍;电网建设的投入是130亿,是三五计划的2.5倍;轻工业投入71亿,是三五计划的一点五倍;食品工业投入136亿,是三五计划的二点五倍;机器制造投入是280亿,是三五计划的140%,大幅回落。

-

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的重头戏就是重建乌克兰工业区,单靠乌克兰工业区的工人建设乌克兰工业区,估计一百年也建设不起来,苏联从全国各地抽调工人、物资、资金去建设乌克兰工业区,终于在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初步使乌克兰工业区达到了战前115%的生产水平。相对于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和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增长的速度明显放缓,乌拉尔工业区和西伯利亚工业区在苏联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白俄罗斯、莫斯科、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得到恢复高加索地区、伏尔加河沿岸、中亚、哈萨克斯坦都有长足的发展,各加盟共和国都有一倍的增长。

-

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建筑材料不够,水泥、建筑用钢、木材,以及在建设中,优先考虑机械工业、重工业的建设,优先考虑乌克兰工业区的重建,乌拉尔工业区和西伯利亚工业区的扩建,不能很好的保障基础建设和建筑领域的材料供应。在建筑领域,机械程度非常的低,导致占用大量宝贵的人力、物力。行业工人的素质非常的低,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推广的速度非常的慢,导致建筑行业经济效益低下。为此,计划经济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就是转包,向外承包工程,转嫁成本,四五计划的工程承包已经达到了93.5%,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

重工业产值的断崖式下跌,伴随着经济恢复和军事订单的减少,1946年机械行业产值比1945年下降39%,虽然机械行业的投入并没有减少,但产值却在大幅减少。四五计划预计机械行业产值的增长是200%,实际增长只有135%。机械行业的增长目标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钢铁和有色行业的掣肘,乌克兰工业区的有色冶金还在恢复的过程中,导致很多特钢无法按表生产出来。机械行业虽然在重工业的比重下降,但他的质量则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苏联在四五计划实制成功250种新型机床,1000多种专用机床和组合机床,23种自动机床和半自动机床,建立了26条全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四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可以独立生产2000多种机床。高精尖的机床和专业机床比计划前增长了11倍,完成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让苏联工业暴力美学登峰造极的,就是苏联又试制成功了34种锻压机,你说吓人不吓人。

-

四五计划完成时(195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为8520万吨,基本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超过一战前1913年的水平。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四五计划总共为农业提供了58.6万台拖拉机和9.3万台联合收割机,解放了大批的劳动力。冶金设备产量增长3.7倍,轧钢增长5.5倍,石油设备增长2倍,涡轮钻机增长十倍,联合采煤机增长五倍,汽轮机增长1.6倍,电气设备增长两倍,柴油机增长十二倍,大功率(100千瓦)电动机增长3.8倍,拖拉机增长2.7倍,汽车增长一倍,联合收割机增长2.6倍,牵引犁增长2.1倍,播种机增长4.5倍,中耕机增长2.1倍。伴随着重型机械、农用机械、动力机械的大幅增长,军工、机车、汽车的比重显著下降。

-

由于这个时候,苏联还是斯大林主政,苏联的计划经济还是对电气化不够重视,苏联本身在电气化方面投入的基数就比较少,结果现在投入增长的速度还是不够,导致四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各主要工业区缺电严重,发电水平仅仅是恢复到战前水平的170%。与此同时,四五计划建成了苏联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

能源方面。高加索地区、莫斯科周边、乌克兰工业区的煤矿逐步修复,乌拉尔工业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中亚、远东的油田逐步投产,四五计划使能源产业逐步达到战前130%的水平,与此同时木炭在能源中的占比进一步下降,从15.4%下降到了9%,看样子苏联人打算长期煤炭不够,木炭凑数的方法,再或者说苏联的木材太好获取了。四五计划完成后,苏联煤炭开采量达到2.6亿吨,石油开采达到3700万吨,木炭开采量达到一亿立方米。

-

总言之,四五计划没有一五、二五、三五那样紧张的国内外局势,苏联经济中政治斗争的成分明显减少,计划经济的主旋律就是恢复与奠定此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基础,苏联经济完成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user avatar   zhang-zhuo-zhen-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托洛茨基败给斯大林按照自然历史趋势在1922年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苏俄的权力结构:顶峰是包括5-8个委员与候补委员的政治局(political bureau)。次于political bureau的是常设的中央委员会,到1924年,中央委员从1920年的20多人慢慢增加到40人。正式的中央委员在20年代中前期常年徘徊在20人左右。法理上苏俄中央委员会是苏俄决定一切party事务,政务的最高常设权力机构,政治局的全称是"中央委员会政治局",political bureau从法理上代行中央委员会的权力,political bureau委员兼任中央委员。著名的political bureau,组织局Orgburo,苏俄中央书记处都是中央委员会的附属机构。中央委员会可以否决political bureau的决议,罢免political bureau成员乃至开除其布党党籍。著名的两例:1924年Stalin因为获得中央委员会多数支持才能做出永久保留列宁遗体的决议。而政治局多数委员与列宁夫人对此是持反对态度的。1957年zhenbian,赫鲁晓夫正是召集了中央委员绝地反击,不但否决了主席团(political bureau1952年改为主席团)罢免他的决议,而且罢免了密谋推翻他的主席团成员。当然,理论上布党代表大会权力高于中央委员会,可惜布党代表大会几年召开一次,几百上千的代表很难临时集中起来。苏俄历史上也没见过因为某事突然召集布党代表大会的先例。

布党中央委员会权威高于political bureau。被西方抨击为totalism的布党,一旦布党中央委员会,特别是中央委员会全体成员出席的会议(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就是一锤定音,political bureau与总书记也无法反对。中央委员会连伟大导师伊里奇同志的提案都否定过,在列宁时代威望高如伊里奇也不能如通常想象中的发号施令,也需要走法定程序——耐心说服中央委员会表决同意。既然中央委员会权力这么大,谁来制约它?苏俄1920年成立了对中央委员会有一些制约与监督作用的机构即中央监察委员会,不巧的是二十年代中央监察委员会首脑是斯大林。苏俄二十年代权力斗争史上经常出现一个“力度”极大的会议“中央委员会与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新反对派与季托同盟成员被宣判为反党集团的决议以及撤销季托加的political bureau委员与一切职务的决议就是走联席会议的法定程序。

托洛茨基所在的革命军事委员会,从主席副主席到委员的任命都经由中央委员会决定,先知1925年1月被中央委员会停职。

苏俄历史文献存在让读者晕头转向的各种“委员会”,其中有一个叫“中央执行委员会”或“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机构容易被人与中央委员会搞混,或误以为这是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机构。不是这样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是苏维埃的中央机构,中央委员会才是布党的中央机构,前者力度影响力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提并论。在1917年,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有几百名成员,布党中央委员会只有十几位成员。在苏联史上布党凡出现重大决议必然出现中央委员会或者中央全会。简而言之苏俄的三元政体结构:布党(party),苏维埃(议会),人民委员会(政府),布党中央委员会是真正领导。

从各方资料中提取出的1921年的正式中央委员名单如下,1922年也几乎没有变化:

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布哈林,加里宁,捷尔任斯基,奥尔忠尼启则,古比雪夫,李可夫,托姆斯基,莫洛托夫,安德烈耶夫,拉狄克,丘巴尔,施略普尼科夫,伏罗希洛夫,伏龙芝,雅罗斯拉夫斯基,彼得罗夫斯基,拉柯夫斯基,米哈伊洛夫。

这23人是布党绝对核心。苏俄军政人士成为布党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是极其荣耀的经历。我看过十月革命参加者的自传,凡哪年当选布党中央委员,传主必专门提起。例如图哈切夫斯基1934年做了中央候补委员,在其自传中特别提起。

1921年候补中央委员:古谢夫,乌格拉诺夫,基洛夫,皮达可夫,斯米尔诺夫。

1921年斯大林分子大量进入中央委员会。上面名单中公开的该派苏俄正式中央委员:斯大林,奥尔忠尼启则,古比雪夫,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丘巴尔,安德烈耶夫,雅罗斯拉夫斯基,米哈伊洛夫。暗藏的斯派分子以及其政治盟友:加里宁,捷尔任斯基,伏龙芝。斯派势力12人。托洛茨基派:托洛茨基,拉狄克,施略普尼科夫,拉科夫斯基4人。算上候补委员(候补委员有讨论权无表决权)对比是15:6。可以窥见1921-1922年在布党中央斯的地位。

我没有列出1922年及以后的中央委员名单,原因如下:

1.1922年之后托洛茨基在苏共中央力量日渐衰微,还不如1921-1922年。相反1922-1924年有更多的大家熟悉的斯大林拥护者进入中央委员会,如卡冈诺维奇,米高扬,布勃诺夫;

2.本文对比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较量,1922年-1925年与斯大林结盟的布哈林派,季诺维耶夫派中央委员未算在上文的“斯派势力”中,所以实际上托洛茨基当年的处境更加不妙;

3.我没时间做一个不漏地逐年列举苏俄中央委员与候补委员名单做这么细致的工作,这么做对本文的结论没有影响所以意义不大。

从郑异凡的书中无法提取出全部中央委员,因为此书暗中贬斯扬托布,书中“不小心漏掉”了1921-1922年几个元老级中央委员,其收录的一些“十月革命元老”连候补中央委员都不是(他们后来的反斯乃至死于大清洗经历是其被收录的重要原因)。相反,一些虽然参加过十月革命,但是倾向或明确支持斯大林的,或在斯大林时代活的好好的没有被清洗的列宁时代中央委员,比如乌克兰苏维埃主席彼得罗夫斯基,苏联科学院院士布党历史学家雅罗斯拉夫斯基,谢尔盖耶夫(即阿尔乔姆,他1921年意外去世后遗有一子被斯大林收养),资历极老的老布党古谢夫,马特维·穆拉诺夫(此穆拉诺夫muranov是斯大林分子,不是托先知好友莫斯科军区司令尼古拉·穆拉诺夫muralov),女革命家捷姆利亚奇卡,列宁秘书邦契—布鲁耶维奇等未收录。

凭什么说哪位中央委员是斯派分子?依据是斯大林传记,其中是托洛茨基的“斯大林评传”是极好的参考。斯大林,奥尔忠尼启则,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不需要说明。其余斯派委员的证据:

托派在布党中央势力不振源于1921年的中央委员选举中,托派3大佬在某人操纵下不幸落选。原中央委员会托派分子有6人,落选的3个席位被斯派分子顶替。1922年负责干部任命的组织局也变成斯某人一家独大。

拥有中央委员会与中央监察委员会多数支持的斯大林在1922年的苏共中央bug到如上程度。有了以上背景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苏联官方文献经常称布党为“列宁斯大林的党”,已知这个词汇在苏俄30年代流行,不知道其起源于何时,猜测应该起源于20年代中晚期,根源可以追述到1922年。当时苏联人都知道“官方文献中的布党决定如何如何,布党认为如何如何,这个党其实就是指代斯大林”。

1922年斯又成了伊里奇口中"掌握无限权力"的总书记。

1922年的红军。托洛茨基最引以为豪的身份是"红军之父",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考察1921-1922年的苏联红军。简单来说苏俄红军三大派系:托,斯,伏。斯派与伏龙芝派1921年开始联合。

上表来自网络,推测是从cccpism网站整理出的。漏了两个军区:军区级的西方面军,军区级的土耳其斯坦方面军。

苏俄20年代中前期9大军区司令:

北高加索军区司令伏罗希洛夫是铁杆斯派;

红旗高加索集团军司令叶戈罗夫国内战争历任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斯的亲密战友与助手,苏波战争一起背锅;

基辅军区司令亚基尔是西南方面军头号大将;

乌克兰军区司令伏龙芝是国内战争著名统帅,图哈切夫斯基,布柳赫尔,别洛夫的顶头上司。

一些文章说图哈切夫斯基在国内战争中是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击败高尔察克,邓尼金等等。用意容易猜到:为了反斯,过分突出大清洗中遇害的图帅的战功,以彰显斯残害大功臣的邪恶气质。这些文章喧宾夺主之处在于:图哈切夫斯基长期是伏龙芝的部下,击败高尔察克之役图是东方面军南部集群/东方面军司令伏龙芝属下的第5集团军司令。击败邓尼金主力的最关键战役是1919年10月-1920年2月主要由叶戈罗夫与斯大林指挥的南方战线8个集团军以奥廖尔为中心发起的向心突击,叶戈罗夫是南方面军司令。兵峰直指莫斯科的邓尼金大军在此役后被切为两半,一蹶不振。图哈切夫斯基这时方才取代被慈父干废的高加索方面军司令绍林,任代理方面军司令消灭邓尼金在高加索的余部。其担任方面军司令比伏,叶晚。他在20年代中前期军中地位低于伏龙芝,伏罗希洛夫,略低于叶戈罗夫。

斯派与伏龙芝派占了5个军区:

北高加索军区:建立在第一骑兵集团军司令部基础上;

乌克兰与克里木司令辖区:一个合并了哈尔科夫军区,基辅军区,敖德萨军区,囊括克里木地区的超大军区。1920年起直到该军区再次拆分为止,先后担任该要职的是伏龙芝,叶戈罗夫与亚基尔;

红旗高加索集团军:外高加索军区前身。斯派气息浓厚的南方面军第11集团军发展而来,见下文;

西方面军:著名的“白俄罗斯军区”前身,历史沿革:西方面军->西部军区->白俄罗斯军区。1921年司令叶戈罗夫,1922年司令图哈切夫斯基;

土耳其斯坦方面军:“中亚军区”前身,国内战争归伏龙芝指挥,1922年司令科尔克。

托派掌控3个:莫斯科军区:军区司令穆拉诺夫;

伏尔加河沿岸军区与西伯利亚军区:军区司令姆拉奇科夫斯基。

旧军官中间派掌握1个军区: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员是军事专家出身的旧军官吉季斯将军。该军区斯派略占优,斯大林1919年5月是第一次彼得格勒保卫战的英雄,托先知是该年10月第二次彼得格勒保卫战英雄。叶戈罗夫在1921年担任过彼得格勒军区司令。斯大林走卒中央委员古比雪夫的弟弟,国内战争英雄尼·古比雪夫任师长的著名铁师1922年驻守彼得格勒要冲喀琅施塔德要塞。彼得格勒也是1925年之前亲近斯派的季诺维也夫的老巢。

在托洛茨基的斯大林评传中那个内战结束后即在红军“失去影响力”,“沦为二流”的斯某人1921年命令红军两个集团军(第11军与第9军一部)占领格鲁吉亚,后在此建立外高加索军区。详情可以参见知友的文章翊珹:内战中的边缘人(三)——格鲁吉亚军和人民卫队(下)


1922年在红军中托派单独对斯派有优势,对斯伏联盟没有优势。

斯派与伏龙芝派为什么会联合?

第一,伏与斯都是老布尔什维克(伏是1904年bolshivek),相对1917年入党的先知共同语言更多;

第二,伏龙芝与斯派大佬们关系紧密,伏的东方面军有很多斯大林分子:方面军政委古比雪夫,东方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古谢夫,以及柯巴1904年起的老朋友与格鲁吉亚同乡叶努启则(也有译做叶努基泽,他是斯大林妻子娜佳的教父)。古比雪夫与叶努启则对图哈切夫斯基的提升帮助较大,伏龙芝与伏罗希洛夫是多年好友。多依彻与一些文献断言伏龙芝是季诺维也夫追随者,我想知道来源是什么。国内战争表现怯懦,在红军几乎没有影响力得季诺维也夫何德何能可以指挥得动伏龙芝?

第三,1920年国内战争最后一役击败弗兰格尔。伏龙芝任重建的南方面军司令,率领东方面军精锐,主要整合了斯大林的原南方面军系统部队发起了克里米亚战役,为国内战争基本画下了句号。斯伏两派将领(例如布留赫尔与布琼尼,伏罗希洛夫)并肩作战结下了友谊。

最后有先知的神助攻:

格伯乌首脑捷尔任斯基在1922年被斯“招收”(语出先知著作"斯大林评传")。

综上,1922年斯的势力相对任何竞争对手体现出明显优势。

很多书上说什么三驾马车以季诺维也夫为首,我对此不敢苟同。由上可见当年三驾马车的政治,军队,内务部队资源人脉到底是谁带来的,1922-1923年季加掌控的资源加起来都没有另一位多。

先知现“搏一下”甚至翻盘的转机,源于1922年底,1923年初的伊里奇对斯感观的突然恶化(根源与伊里奇疾病有关)以及由此而来的列宁遗嘱事件。

先知有三败:

1.1921年在工会大讨论中锋芒毕露被伊里奇判定为路线错误,于是在1921年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中大败亏输;

2.与伏龙芝关于军事理论的大辩论,表现过火得罪众人。惹毛潜在盟友,在本该是最有优势的军队中影响力大减;

3.1923年不合时宜的发起46人签名事件反“官僚主义”。使本已显露分裂痕迹的三驾马车重新团结起来。1924年更是不明智地发表“十月的教训”,公开奚落季加当年的工贼行为,以及约瑟夫的疑似护国主义言行。

综上,1921年后先知不做为可能会更好些。但以他高傲的性格,让他不做为,满足于做加强版的伏罗希洛夫,还不如让他去死。




在红军有很大影响力的托先知当年为什么不发动兵变夺权?因为留给他的时间窗口很短,只有1923年3月到1924年4月,这段时间由于伊里奇遗嘱,约瑟夫处于低谷期影响力下降。托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天赐良机?除了众所周知的先知高尚的品德使其不愿做出趁人之危举动,以及其一贯服从布党纪律外,有以下因素:

第一,伊里奇的威慑力,只要导师还在世托不敢冒险兵变。现在知道1923年4月至1924年1月逝世伊里奇已经病得不省人事,而当时人没开天眼,万一导师恢复了怎么办?不巧的是先知打猎打坏了身子(身体是revolution的本钱,老对手约瑟夫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可曾掉过链子生过病?),在伊里奇逝世前后也不幸病倒了,病势严重以致伟大领袖葬礼都参加不了。于是错过了最佳时间窗口。

第二,1922年后托在红军中优势已经不明显,大部分军区司令员被换掉了(见下文),但1922-1924年莫斯科军区司令穆拉洛夫是其心腹。掌控首都卫戍部队的托未必不能冒险一搏,历史上也有总体不占优势的政变者利用禁卫军于中枢发难突然夺权的先例。托想发动首都zhenbian有以下风险:

风险之一:格伯乌主席,德高望重的钢铁侠二号菲利克斯同志已经倒向约瑟夫。甚至有病中的伊里奇被格伯乌监控——被禁止与不利于其养病的人士往来——形同软禁一说。如果连伊里奇都能被监控,穆拉洛夫与托洛茨基能逃过格伯乌法眼?

风险之二:布党是party指挥gun传统的建立者,party的威望超过具体司令员。想调动深受伊里奇同志关怀教育,服从纪律的莫斯科军区官兵逮捕三驾马车首脑形同反party兵变,难度很大。穆拉洛夫在国内战争期间下辖于东方面军,当年的方面军司令老上司伏龙芝此时正在莫斯科主事,穆拉诺夫有勇气犯上吗?

最后,伊里奇逝世后莫斯科军区司令很快换人:1924年4月在伏龙芝安排下,莫斯科军区司令与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对调——穆拉洛夫调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伏罗希洛夫调任莫斯科军区司令。对穆拉洛夫来说对调是撤职的前奏——1925年他被免去了北高加索军区司令职务,从此这位列宁时代的莫斯科军区司令再未担任苏军要职。新的北高加索军区司令是西南方面军将领乌博列维奇。

军队与格伯乌都听令于约瑟夫,如此一来即使玩阴谋季加托也不是对手,1924年之后需要担心兵变与突然被捕的不是约瑟夫,而是先知与季加。所以可以理解当年季托联盟伊始,季诺维耶夫与加米涅夫为什么怕得要死,偷偷留下遗嘱申明一旦他们去世一定是非正常死亡而且是约瑟夫所为,这两个怕死鬼还劝托洛茨基也这么做。(季加猜对了一半,十年后他们最终死于约瑟夫之手,当然不是暗杀,而是被“公开审判”羞辱后明正典刑)。约瑟夫再一次展示了二十年前一九零几年代在高加索表现出的黑白通吃实力。1925年他已有通过强力部门一举解决反对派的实力,但还是选择花费更多时间在党内合法斗争中击败对手。1925年眼见在政治局与中央委员会都不占优势,季加新反对派选择在布党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发难,希望利用自己“德高望众”“声名显赫”的老布党身份向似乎不那么“官僚主义”的基层广大普通代表呼吁,结果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上败得拉垮(据说被“充斥代表大会的stalin党羽”的嘘声与倒喝采声赶下台)。约瑟夫最终也没有用军队“替反对派解除武装”。

1925年列宁格勒军区原司令员吉季斯将军退役。新任军区司令是约瑟夫提拔的军中新秀,未来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

莫斯科军区司令伏罗希洛夫接任病逝的伏龙芝的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军区司令换成伏罗希洛夫提拔的巴济列维奇。

北高加索军区司令换成乌博列维奇。

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司令换成谢佳金。

乌克兰军区(乌克兰与克里木司令辖区)司令换成亚基尔。原司令叶戈罗夫被派往中国任武官。

西伯利亚军区司令换成佩京。

上述将领的履历见下图。佩京在国内战争期间担任过西南方面军参谋长(国内战争1919年起,斯大林去哪个战线,他也跟随到哪里任参谋长,但三十年代还是在劫难逃)。科尔克是西方面军出身的将领,以后再详述。

斯大林系又一猛将乌博列维奇。南/西南方面军历次重大战役的参与者,方面军司令候选人,与科尔克,图哈切夫斯基一起被红军总司令谢·加米涅夫誉为三大杰出战术家之一。乌克兰与克里木武装部队司令伏龙芝的助理,图哈切夫斯基的好友与证婚人,朱可夫上司的上司(朱的直接上司是铁木辛哥,而乌博列维奇比铁木辛哥级别高)与老师兼同龄人——乌博列维奇比图哈切夫斯基还年轻。请注意西南方面军第14集团军,该军军长们与斯过从甚密,在斯大林时代皆升任军中要职,历任军长:伏罗希洛夫,叶戈罗夫,亚基尔,乌博列维奇。乌博列维奇死于大清洗后,Stalin一次对梅赫利斯说:"你们要像乌博列维奇在世时那样培养军队。”

1925年苏联军区司令大多出身于南/西南方面军,北高加索军区,甚至参加过察里津保卫战。

约瑟夫在国内战争的履历:1918年担任过北高加索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南方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19年被中央委员会授权“集中指挥西方面军”,1919年-1920年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政委。约瑟夫在国内战争的各战场时间线:1918年6月-10月在南方战线,1919年5月-9月在西方战线,1919年10月至1920年8月在南方战线/西南战线。南方战线1919年10月编制为8,9,10,11,12,13,14集团军外加第一骑兵集团军,1920年初南方战线分为东南方面军(即高加索方面军)下辖8-11集团军,西南方面军下辖12-14集团军。可以参看这些集团军编制与大百科中的人物辞条。换句话说,他曾是上述军区司令们的大首长。


user avatar   yang-yun-fei-30-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澄清一个问题,托洛斯基并不是败给斯大林的,因为那时斯大林根本就没什么资格作为托洛斯基的对手。

苏共总书记这个职务早期是没有什么权力的,包括政治局也是一样,更加类似今天负责总务杂物的办公室主任这么个活,或者换一个翻译法叫秘书长再感觉下成色。

打个比方,联合国五常里面的四常合伙决定取消第五常的地位,这个决议是联合国秘书长宣读的,不能因此说是联合国秘书长在斗争中战胜了这个第五常。

托洛斯基的边缘化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这人不会做人又自视甚高,把其他大佬都得罪了,大家集体排挤他,斯大林这时只是被其他大佬们推出来当枪当出头鸟的;第二个是1917年那种嘉年华式的革命浪潮已经开始消退,人们已经厌倦无休止的辩论集会喊口号,大家更加关心现实问题怎么解决怎么填饱肚子。托洛斯基意识到自己大势已去,是有一次准备在中央会议之前给自己拉人装声色,在庆祝五一的游行队伍前撒传单喊口号发表演说,结果队伍如同看烧饼一样的看着他就无声的绕开了他。而在1917年的时候,他每天对十几万几十万人发表十几个小时的演说引起欢呼不断,时代变了。

至于说斯大林为啥从办公室主任成了一把手,就是因为布党奇葩的认为人事任免工作属于不重要的杂务,也归他管,慢慢的他就把各个岗位上都换上了自己人,最后投票表决的时候……


user avatar   liu-xi-37-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常见的说法是托洛茨基不会拉拢人,而这正是斯大林最擅长的。斯大林拉拢了政治局内除托洛茨基以外的所有人一致对付托洛茨基,这种情况下托洛茨基非常孤立,孤掌难鸣。这确实是事实,但忽略了更深层的权力布局实质。

在斯大林拉拢之下临时组合的“七人小组”当时确实掌握了大权,孤立和围困托洛茨基。但是以布尔什维克相对较为民主的组织和论战传统,以托洛茨基在党内、军内的威望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远见卓识,他的回归和上升几乎是必然的。(参见邓……)即使是在大清洗前夕,已经通过各种手段打败原政治局内所有顶层领导人和实力派元老而成为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还是因为自身粗暴专断的性格和不得人心的政策而面临被党代会废黜以资历、威望远远比不上托洛茨基的基洛夫取代的局面。斯大林这个“只会做辣菜的厨师”有多不得人心、几乎唯一能与列宁并列的德高望重的托洛茨基有多大可能性东山再起,可想而知。

所以领导层的分化组合不是托洛茨基彻底失败的关键。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人事安排的权力掌握在斯大林手中并完全被他无视任何原则、党纪、国法地滥用于巩固自身权力、打击对手。

列宁时期相对民主的、尊重同志的、讲原则又有弹性的政治氛围被彻底破坏了。斯大林的阴谋诡计、暗箱操作、任人唯亲取而代之。托洛茨基没有及时认清和适应这种转变,他还是通过光明正大地辩论方式处理分歧、冲突,并且在受到打击时仍然服从党的纪律。他没有认识到,在斯大林那边,这已经是你死我活、不择手段的权力斗争。

在列宁时代,高层的分化组合下的一时失势并非致命的,而是很有组织底线、很有弹性的公开、正当的党务活动变化和调整,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等都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受过批评,这都是正常的。

当列宁病重,不能视事,这种情况就变化了。民主、弹性、公开的党内斗争变成了阴谋诡计、排除异己、你死我活的不可逆的权力争夺。掌握人事权的斯大林破坏了所有原则,尽可能地在党组织中安插自己人,这不是习惯于光明正大的党内辩论的托洛茨基所适应的。

前期斯大林依靠人事权人为地把自己变成“多数派”,巩固了自身党内地位,掌握了强力部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缺乏威望和领导力,倒行逆施,失道寡助,四面楚歌,然后就开始武力镇压,用强力部门开展大清洗,将布尔什维克的精英从肉体上消灭。斯大林几乎是为了自身权力毁灭了整个布尔什维克。

所以最关键的是人事权和强制力。

2月27日


以下是两部书中的片段,从中也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斯大林如何通过人事任免权和组织手段来逐渐侵蚀和掌控各部门权力,操纵选举、辩论和投票。

很多人想当然地、人云亦云地、听风就是雨一般地认定托洛茨基失败是因为其理论观点不切实际、不得人心,但却忽视权力布局的实质。理论之争是表面化的东西,斯大林一步一步安插“自己人”、逐渐掌控了实际大权才是他胜利的实质过程。所谓的论战和投票早就徒有虚名了,不复列宁时代的公正、平等。

《被解除武装的先知》(伊萨克·多伊彻):










《斯大林传》(斯维亚托斯拉夫·雷巴斯、叶卡捷琳娜·雷巴斯):

3月24日


user avatar   wang-zhong-lin-26-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都有人觉得反对民族主义是不接地气的行为,何况当年就嚷着世界革命的先知了,在理论上就不如“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斯大林受欢迎

加上先知个人性格也有问题,他主张民主,主张斗而不破,实际上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不服吵架,吵火了就宣布绝交

然后他就把除了他儿子以外的几乎所有人绝交了个遍(

这毛病他在苏联时犯,跑路了一样犯,第四国际的都受不了他这暴脾气,何况原来在苏联时

就算没有斯大林,随便换个人想搞他都是轻轻松松,因为他就是这么不招人待见

然而搞走是一回事,用他的方法又是另一回事了,斯大林赶走了先知,却仍然要用他的方法


最后,我怀疑这群托派是要气死我然后继承我的冰镐


user avatar   wang-jin-88-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觉很多回答都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托洛茨基或许根本没有认识到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

(最近突然多了很多赞,不胜惶恐。原回答时间线不够清晰,现在加上了。)

  1. 22年斯大林担任总书记后开始架空列宁。列宁多次作出有利于托洛茨基的决策,但托洛茨基只是在“垄断”问题上和列宁配合作战,其他方面几乎无所作为(被打倒后倒是把所有细节都一一想起来了,早干啥去了。。。);
  2. 斯大林在政治局和组织局(类似中组部,你懂的)忙着扩权,托洛茨基在莫斯科郊外忙着打猎;
  3. 列宁转而支持另外两大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出手打击斯大林,但23年3月最后一次中风后就停止工作了。中风前列宁频频写信,从私人关系到农工检察院再到书记处工作各方面谴责斯大林,并抄送托、季和加。这时期几乎找不到斯大林负责的任何机构未被列宁严厉批评(斯大林为何会负责这么多关键机构?这一点值得深思)。列宁还明确要求托洛茨基纠正斯大林在格鲁吉亚问题上的错误,但十二大上斯大林还是占了上风。1923年9月季诺维也夫成功改组了斯大林多年来控制的组织局,托、季和布哈林进入的组织局。布哈林是斯派,但只当选了组织局候补委员,托季是委员。不过托洛茨基根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甚至连组织局的会议都没有参加过。季诺维也夫下了一盘大棋,结果是斯大林更牢固地掌控了这一机构;
  4. 24年初,列宁逝世。别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都在莫斯科抬棺、治丧,托司机开着他的火车到处乱跑,养病(之前打猎把身体搞坏了。。。。);
  5. 斯大林拉拢季,加的时候,托洛茨基向二人大开嘴炮,公开翻十月革命前的旧账,潜在盟友变成了直接对手;
  6. 中央全会上,斯大林纵横捭阖,托洛茨基在一边看法国小说;
  7. 25年苏共十四大,季,加二人和斯大林产生裂痕,托洛茨基再次冷眼旁观;
  8. 一年后季诺维也夫彻底失势。先知同志这时候才想起伸出援手。然而和季的这次联合,不仅不能带来任何实利,而且极大地损害了自己的政治声誉,斯大林称之为“阉割者的联合”;
  9. 接下来,托季联盟和斯大林斗争的主要方式是 a).发布声明 b).向已经被斯大林掌控的中央委员会写公开信 c).组织一群战五渣进行和平示威游行。真的是没眼看啊。。。。


不要说斯大林,换任何一个对手,托司机这么玩都是找死,能成功就怪了。


布哈林曾号召,发财吧!推荐一下回答里的一些参考资料,新经济政策万岁!苏维埃万岁!






(20年4月22日更新)

很高兴看到这个话题可以得到大家的持续关注,但最近有些高赞回答否认列宁支持托洛茨基,感觉有必要更新一下我的回答。这里我不尽量讨论列宁和托洛茨基主张的对错,重点是列宁是否“支持”托洛茨基,后者是更容易厘清的问题——你一定要问列宁,托洛茨基支持不支持,列宁不支持他呀?他现在当军事委员会主席,列宁怎么不支持主席?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托洛茨基自成一派,和列宁主张不大一样,这毫无疑问。其他回答列举列宁对托洛茨基从思想到党内活动的一系列严厉批评都基本属实。但在列宁去世前一段时间,主要是22年以后,他对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点被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佐证材料在公开发行的列宁全集和苏联官方的解密档案中随处可见,以下仅举例一二。

1922年末,新经济政策已经执行一年多了,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有所缓解,农民叛乱的危险大大降低,布党内部开始争论是否应该停止“退却”和如何“进攻”。对此,托洛茨基的观点一直是用国家掌控的经济力量(而非行政专制手段)来战胜新经济政策中滋长的资本主义因素。起码这个主张,列宁是完全支持的。

1922年12月13日 列宁致托洛茨基:
不管怎样,恳请您再即将召开的全会上出面维护我们的共同观点,即保留和加强对外贸易垄断是绝对必要的。由于上次全会在这方面通过了与对外贸易垄断完全背道而驰的决定,又由于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让步,我认为,正如我在给弗鲁姆金和斯托莫尼亚科夫的信中所说的,在这个问题上一旦我们失败,我们就应该将问题提交党代表大会。为此,有必要向参加即将举行的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党团简略地陈述一下分歧所在。如果来得及,我就把它写出来,如果您也这样做,我将十分高兴。在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会给我们造成前所未有的危害,而反对的理由无非是指责办事机构不完善。而在我们这里办事机构不完善到处都很突出,由于办事机构不完善就取消垄断,岂不等于把小孩和水一起从澡盆里泼出去。


1922年12月15日 列宁致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同志:我认为,我们已经完全谈妥了。请您在全会上声明我们两人意见一致。我相信,我们的决定一定能通过,因为在十月全会上投反对票的一些人,现在正部分地或者完全地转到我们这一边来。  
万一我们的决定通不过,我们就向苏维埃代表大会党团声明,要求将问题提交党代表大会。  
那时请通知我,我也将寄去自己的声明。  
附言,如果这个问题在这次全会上被撤销(我想是不会这样做的,而您当然应该以我们两人的名义全力反对这样做),那么我想,还是应当向苏维埃代表大会党团提出,要求把问题提交党代表大会,因为继续动摇不定是绝对不能容许的。  
我给您送去的全部材料可以在您那里放到全会开完以后。  

这封信中讨论的关于“垄断”问题,是针对10月6日斯大林在中央全会上通过的一项列宁认为是破坏了对外贸易垄断制的决议(贸易垄断是托洛茨基一直强调的)。列宁先是自己写信给斯大林并转发中央委员会,公开批评,然后联络托洛茨基,要求他在下次中央全会中推翻原决议。这是新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个具体的问题,问题本身不存在过度解读的必要。

但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再三强烈建议在托洛茨基不能说服中央全会的情况下,二人要甩开中央全会,转而诉诸全党代表大会。类似内容的信列宁在15日还发了一封,这里不重复引用了。列宁设想的的这种情况如果成为现实,会是怎样一种情景?“苏联之父”+“红军之父”在全党代表大会上大战“三驾马车”?想想都刺激(26年十五大上这一幕倒是变成了现实,托季联盟大战斯大林布哈林)。好在托洛茨基根据列宁的指示,在中央全会上就成功推翻了原决议,因此也就不存在诉诸代表大会的问题了。

列宁于21日致信托洛茨基:

好象仅仅调动了一下兵力,就一枪不发地拿下了阵地。我建议不要停顿,要继续进攻,为此要通过一项提案,即向党代表大会提 出加强对外贸易和改进对外贸易的措施问题。这件事要向苏维埃 代表大会党团宣布。我希望您不会表示异议,也不会拒绝向党团作报告。

可以仔细揣摩一下此时列宁的心态,是什么导致他再三向托洛茨基提议采取这种近乎于”派别活动“的行动?我的看法是,一方面,他十分信任托洛茨基,但对方迟迟没有答应提交代表大会,把列宁逼成了复读机(起码公开资料中,托洛茨基致信列宁只是就事论事地谈论“垄断”,对进一步行动避而不谈),另一方面显示列宁对22年斯大林在中央全会的影响力也有了严重的估计。


不光是垄断问题,这一时期托洛茨基对于整个新经济政策的论述都得到了列宁的高度肯定:

而这段时间,列宁对斯大林的态度则截然相反。事实上,自从22年春斯大林在十一大上担任总书记,彻底掌控组织局和农工检察院以后,列宁就屡次对斯大林的具体工作提出尖锐批评。到了23年,斯大林处理民族问题不当引起列宁不满,随后又辱骂列宁妻子克鲁普斯卡娅更是引起他的愤怒。3月5日,列宁同时给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写信:

尊敬的托洛茨基同志: 我请您务必在党中央为格鲁吉亚那件事进行辩护。此事现在正由斯大林和捷尔任斯基进行“调查”,而我不能指望他们会不偏不倚。甚至会完全相反。如果您同意出面为这件事辩护,那我就可 以放心了。如果您由于某种原因不同意,那就请把全部案卷退还给 我。我将认为这是您表示不同意。
致最崇高的、同志的敬礼!


(抄送:加米涅夫同志和季诺维也夫同志)尊敬的斯大林同志: 您竟然粗暴地要我妻子接电话并辱骂了她。尽管她向您表示同意忘记您说的话,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还是从她那里知道 了这件事。我不想这样轻易地忘记反对我的言行,不言而喻,我认为反对我妻子的言行也就是反对我的言行。因此,请您斟酌,您是同意收回您的话并且道歉,还是宁愿断绝我们之间的关系。
顺致敬意!

3月6日:

除了信本身的内容,还应该特别值得注意,这些谴责斯大林的信件都抄送了布党其它高层,属于组织层面而非个人关系的公开批评,显示出列宁对于斯大林彻底的不信任。然而三天后,列宁第三次中风,从此失去了工作能力,历史没有给他继续发难的机会。

23年4月,十二大召开,会前一天托洛茨基向中央委员公开了3月5日列宁给他的那封信。然而,手握尚方宝剑的托洛茨基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斯大林大获全胜。而且斯大林的胜利不仅仅在于通过十二大确立了他的民族同化政策,在中央委员选举上,斯大林得票数与列宁并列第一,为386人中的384票,加米涅夫为第24位,季诺维也夫32位,托洛茨基35位(上届为第2位)。

以上信件均引自中共中央编译局出版的《列宁全集》(第二版)



不少人看了我回答后就去质疑托洛茨基能力,认为斯大林上位对苏联是幸事。关于这个问题我说一些私货,不足为据。

斯大林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苏联灭亡。后来赫鲁晓夫拨乱反正的过程反过来动摇了苏共的合法性。这个锅也还是斯大林的,因为不能指望接班人都有邓小平一样的政治智慧。况且大清洗中,近百万人失去了生命,数百万人被判刑、流放,其中大多数是无辜者,斯大林给苏联带来的危害,已经被历史所证明,何幸运之有?


历史同样证明,托的理论素养和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都非常强。但我想这不等于他来领导的苏联会比斯大林更好。历史没有给托实施自己经济政策的机会,而搞经济建设是很复杂的事情,我们不能凭空断言他的经济方案是否比斯大林更有效。从个人的领导风格来看,他即使战胜了斯大林,也只能成为弱势的领导者(别看他嘴炮无敌,托在面对政策争论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妥协性,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过程就是一个例子),很可能最后还是斗不过季诺维也夫和布哈林。这样的内耗一旦持续,国家长期无法形成坚强稳定的领导层,苏联将难以抵抗德国法西斯。


再更新一次干货。这次抄抄书,内容是神仙吵架,都是些引人入胜的历史细节。

(18年3月11日)


布哈林抨击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时间不详:

换言之,我们在政治上对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提出的基本指责是,它忽略了所有的中间阶段,而这恰恰是不断革命的特点;在这些不同的革命阶段中不同的阶级各自完成自已的任务并互相取代,这些不同的阶级要求我们提出适用于这些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服务于一个目标的持殊口号;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革命。而托洛茨基同志却把最后面的、终端的环节提到最前面来,而这时却不具备这样做的任何前提。他跳过了一系列中间阶段,如果我们党听从托洛茨基同志的主张,而不是像它实际上领导的那样去领导革命,那么我们干脆就会掉进无底深渊。不管多么离奇,实质上托洛茨基同志扼杀了不断革命思想,因为如果把“结尾”放到“开端”上去,那就没有过程,没有过渡,没有“不断革命”了。

1925年在一次会议上,斯大林打算对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采取组织处理,布哈林表态赞成。加米涅夫愤怒地指责布哈林:

23、24年时你曾反对对托洛茨基采取这种处理!

(当时是加米涅夫主张处理托洛茨基)

对此,托洛茨基当即神补刀:

他如今已经开始乐于这样做。

这件事也反映了列宁逝世后党内发生的一些微妙变化。


1926年党代表会议上,斯大林辛辣地讽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

季诺维也夫有时夸口说,他会把耳朵贴在地上,(笑声)当他把耳朵贴在地上的时候,他就听到历史的脚步声。很可能事实上真是这样。但有一点还是应当承认的,会把耳朵贴在地上并听到历史的脚步声的季诺维也夫,有时却听不到某些“小事”。也许反对派确实会把耳朵贴在地上并听到像历史的脚步声那样了不起的东西。但是不能不承认,反对派会听到了不起的东西的同时,却听不到这件“小事”:党早已不理睬反对派了,反对派已一筹莫展了。这一点他们却没有听到。

说得粗一点,加米涅夫是给托洛茨基当打扫道路的清道夫的角色(笑声)。当然,看到列宁研究院院长给托洛茨基当清道夫角色是可悲的,这倒不是因为清道夫的工作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加米涅夫无疑是一个高明的人,我以为他可以从事其他更高明一点的工作(笑声)。但是,他甘愿担任这个角色,当然,他完全有权这样做,这是没有办法的。


会议上,倾向于世界革命的托季联手批判斯大林、布哈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则更加精彩:

布哈林:

争论的是,如果我们撇开国际事务,我们是否能够建设并建成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争论的是,我国革命的性质。

季诺维也夫:

如果撇开生理学规律,那就可以说,我们的布哈林同志还可以活两百年,并且会一天比一天变得年轻,变得聪明起来

托洛茨基:

请听,如果我们撇开国际事务我们能不能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如果撇开,的确能够。但撇开是办不到的!全部关键就在于此。(笑声)如果撇开天气和民警,可以在正月间裸体走在莫斯科街头。但是我担心,如你们要这样做,无论天气和民警都不撇开你们。(笑声)

拉狄克: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当然,而且只要我们愿意,同样可以宣布在一个县里甚至一条街上建成了社会主义。

布哈林:

再重复一遍:争论的是关于各种内部力量的问题,而不是和国外有联系的危险。也就是说,争论的是关于我国革命的性质。

托洛茨基放大招,完爆布哈林:

我国革命从什么时候起和国际条件无关而具有独立的性质呢?我肯定说,如果没有两个国际条件,即第一,如果没有大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金融资本;第二,如果没有推动我国无产阶级斗争的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世界上就不会有我们所知道的我国革命。现在有人却对我们说撇开国际环境,在我们家里来建设社会主义?这完全是形而上学的态度。这是不能撇开世界经济的。什么是出口?内部事务还是国际事务?要在国内收集出口产品,似乎就是内部事务,而要输出到国外去,似乎就是国际事务。什么是进口?进口好像是国际事务,因为要到国外去购买商品,但输入国内似乎又是内部事务。(笑声)请看布哈林同志的主张撇开国际环境的全部理论,在哪怕是进口和出口这种小问题上立即破绽百出。

1926年底共产国际执委会上,斯大林抨击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在政治上的摇摆:

你们是否注意到整个反对派,特别是加米涅夫,避开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决议,像猫儿避开热粥一样?(笑声)为什么他们那样惧怕这个根据季诺维也夫的报告并在加米涅夫的积极赞助下通过的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决议呢?为什么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对于这项决议连提都不敢提呢?难道这项决议不是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吗?难道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不是我们辩论中引起争执的基本问题吗?事情是这样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在一九二五年赞成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决议,后来则背弃这项决议,因而也就背弃列宁主义,转到托洛茨基主义方面去了,现在他们惟恐被人揭穿,对于这项决议连提也不敢提了。因为两者必居其一:或者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决议不是列宁主义的,那末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既然在表决时赞成了这项决议,也就不是列宁主义者了;或者这项决议是列宁主义的,那末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既然背弃了这项决议,也就不再是列宁主义者了。

1927年,托洛茨基抨击布哈林在新经济政策上的摇摆:

小小的布哈林膨胀成了一副巨大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讽刺画。今天说“发财吧!”,明天又喊“富农滚开!”这对布哈林是很容易的。他只是大笔一挥就行,反正他不会有什么损失。


1927年八月,十五大前夕,托季联盟提出了自己的纲领,其中有一段攻击力爆表,应该是是托本人写的:

斯大林集团的明显错误是:不把全部真实情况告诉党、工人阶级和农民,反而掩盖事实,讳言敌对势力的增长,不许那些追究和揭发真实情况的人开口……党被迫根据官方的“说明”和注解来判断我们的不同意见,而这些“说明”和注解往往既不真实又极无知,令人作呕……在组织方面,政治局实际上隶属于书记处,书记处隶属于总书记,这早已是一个既成事实了。列宁在他的遗嘱中所表示的最大的担心——斯大林不够忠顺,担心他不按党的方式使用他所掌握的“极大权力”——已经得到了证实…....斯大林分子为了顺利实行他们的策略,以一种官僚式的自欺欺人的态度,完全不让党——实质上就是如此——参加政治决定,这样来避免它的抵抗。斯大林官僚机构做出决定并且行动起来,尔后让党批准它的决定。

1927年9月,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监委联席会议,斯大林通过“吹捧”托洛茨基的个人能力论证其犯了路线错误:

一般说来,是否可以在一个拥有百万党员、富有革命传统的党内“攫取”权柄呢?如果可以,那末,为什么托洛茨基没有能够“攫取”党内的权柄,窃取党内的领导呢?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托洛茨基没有取得领导的意愿吗?托洛获基为争夺党内领导已经跟布尔什维克斗争二十多年了,难道这不是事实吗?为什么他没有能够“攫取”党内的权柄呢?比起我们党内现在的一些领袖来,难道他是较为逊色的演说家吗?作为一个演说家,托洛茨基比我们党内现在的很多领袖都要高出一头,这样说不是更对吗?托洛茨基尽管有演说的技巧,尽管有取得领导的意愿,尽管有才干,结果还是被排斥于联共(布)这个伟大的党的领导之外,这是什么原因呢?托洛茨基有意把原因归于:我们党(在他看来)是一群盲目跟着党中央跑的只会表决的乌合之众。但是,只有那些鄙视我们党并把我们党看做贱民的人才会这样说我们党。把党看做一群只会表决的乌合之众,这是党内的没落贵族对党的看法。这表明托洛茨基已经丧失了党性的感觉,丧失了辨别的能力,看不出党不信任反对派的真正原因。


1927年12月,苏共十五大,托季联盟的骨干(托、季、加米涅夫、皮达可夫等)98人被开除党籍,斯大林乘胜追击:

我尤其不大相信季诺维也夫或加米涅夫这种人的刚毅精神,(笑声)他们昨天还大骂托洛茨基,而今天就和他接起吻来了。在我们党的每次严重转折关头,总有部分老的首领从布尔什维克党的车子上摔下去而让位给新起的人物。同志们,转折是一种严重的事情。转折对于那些在党的车子上坐得不稳的人是很危险的。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在转折时保持平衡的。每当车子转弯的时候,你总会看见有些人从车子上摔下去的。


十五大初步击退了托季联盟后,斯大林立马召开了一次党中央联席会议,讽刺道:

联盟,他们倒是凑成了,而且倒也凑得富丽堂皇,可是结果呢,却和他们对联盟所抱的期望相反。当然,从算术观点来说,他们本来应该得到更大的力量,因为力量相加得出的是更大的力量;但是反对派分子没有想到,在算术之外还有代数,而在代数方面却不是任何力量相加都得出更大的力量,(笑声)因为问题不仅在于力量相加,而且要看被加数前面是什么符号。(鼓掌多时)原来他们算术很行,代数却很差;他们把力量加在一起,不仅没有扩大自己的队伍,反而把自己的队伍弄得小到极点,弄到瓦解的地步。过去季诺维也夫集团的力量何在呢?在于它对托洛茨基主义的基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是,既然季诺维也夫集团放弃了自己对托洛茨基主义的斗争,可以说,它就阉割了自已,使自己失去了力量。过去托洛茨基集团的力量何在呢?在于它对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1917年10月所犯的错误和现在所重犯的这些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是,既然这个集团放弃了对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倾向的斗争,它就阉割了自已,使自己失去了力量。结果加在起的是一些被阄割者的力量。(笑声,鼓掌多时)

至此,斯大林大获全胜,托、季、加三位革命领袖的政治生命基本宣告结束。但这并不能使慈父感到心满意足,另一场更大规模也更加残酷的斗争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以上内容整理自《苏联高层决策70年》,邢广程著。

同时参考了网文: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泪洒刑场_徐振泽_新浪博客


user avatar   qia-shi-we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托洛茨基的后半生主要关心两件事:其一是著书立说,戳穿斯大林下山摘桃子的俄国革命史,论证只有自己才是列宁唯一的知心朋友和可靠战友。其二就是经营第四国际,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他自己的革命方针才靠谱,斯大林的沐猴而冠只会将革命引向失败。

第一件事比较成功,主要是斯大林的功劳。后者的历史发明工作有赖于封闭的“楚门世界”,对布景以外的观众无能为力。他的特工虽然能够在肉体上消灭托洛茨基,却阻止不了托洛茨基释放的信息腐蚀“楚门世界”的布景。历史发明只能依靠隔离和消毒,不能依靠反驳。反驳也许能够证明敌人在污蔑,但自证伟大的过程不可避免会带出许多背景资料,跟“楚门世界”的布景极不协调,造成的腐蚀作用比敌人的污蔑本身还要大。

托洛茨基的第二项工作证明他与其说是成熟的政治家,不如说是虚荣的文学家。政治家懂得他的成功和失败主要是时势和机会的产物,跟他个人的英明和愚蠢关系甚微,发明的历史要让外围支持者相信,却不能把自己骗住了。第四国际在斯大林的铁桶江山内无法立足,只能在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由保护下颠覆资产阶级,自欺欺人的性质实在无法掩饰。其实,即使他自己的革命史版本也已经预示了自己的命运。只是他像人老珠黄的当年交际花一样,沉浸于自我催眠的陶醉当中,忘记了读者的感观跟作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托洛茨基的《俄国革命史》的基本目标是突出三大重点:布尔什维克的英明策划,列宁和托洛茨基的英明决断,小人物斯大林的卑鄙抢功。结果史料自己会说话,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俄罗斯帝国在战争压力下自行瓦解,落入了一系列摘桃专家的手中。托洛茨基摘了克伦斯基的桃子,斯大林又摘了托洛茨基的桃子。每一位摘桃人都嘲笑前任的愚蠢,谴责后任的卑鄙。在这条流水作业线上,冷酷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成色不断上升,自恋的知识分子成色不断下降,稳定只有在底线无法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才会来临,否则些微的抄底空间都会诱惑新一轮的觊觎者。

达达尼尔海峡关闭,断绝了俄罗斯帝国百分之九十的外贸。斯托雷平的经济奇迹具有天然的弱点,现在必须付出代价。

粗线条地说,1905年革命证明俄罗斯很难和平调整而不导致帝国和社会的解体。斯托雷平明白自己的限度,在尽可能避免国内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将经济发展的路线绑在一战前的经济全球化路径上。俄罗斯帝国是当时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甚至英国人都觉得未来霸主非俄罗斯莫属。然而俄罗斯的外贸依存度不仅超过欧洲列强,而且超过了印度和中国。列强享有技术优势,落后国家享有高耐受性。俄罗斯处在尴尬的中间地位,脆弱性和依赖性比两者都高。

三十年的和平发展也许会给它自动调整理顺的机会,但沙皇的外交政策和臣民的大国幻想没有给它留下这样的余地。俄罗斯的补给系统迅速瓦解。协约国从北冰洋航线运来的武器堆积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海岸,没有足够的交通工具运往两京,更不用说前线了。俄罗斯是唯一不缺粮食的欧洲国家,然而军事工业委员会愚蠢的价格管制和铁路工会的飞扬跋扈却经常使市民和士兵陷入面包恐慌。一个德国师相当于一个俄国集团军,很快就变成了东线的定律,抹去了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给中欧留下的“俄国压路机”威望。

1916年12月,彼得格勒省宪兵局报告:“凡是接近军队的人势必会留下完整和确凿无疑的印象,军队的士气彻底瓦解了。”1916年12月,鲁兹斯基将军说:“北方战线是成功鼓动的老巢。”此人后来在逼迫沙皇退位的将军会议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邱吉尔和高尔察克重新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的冒险计划相继失败,俄罗斯帝国已经在劫难逃。

军队的士气取决于后勤补给,后勤掌握在自由派企业家的手中。自由派企业家依靠“护国派”工会组织生产,三者形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格局。军工企业的工会在全国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不到七十五分之一,却足以勒住军事工业委员会的咽喉,正如军事工业委员会勒住沙皇和政府的咽喉。托洛茨基看到社会民主工党的主流派没有勇气忤逆爱国主义的话语霸权,不肯充分利用天赐良机,忿懑之情溢于言表。

“精力充沛的金属工人格沃兹杰夫为首的护国主义分子本来处于少数,却得到了自由派资产阶级和官僚集团的支持,从而将工业爱国主义的代表硬塞给无产阶级,格沃兹杰夫后来在革命联合政府中担任劳动部长。”托洛茨基说。

这里必须补充一点,布尔什维克和社会民主党其他派别的分歧不仅限于理论和政策方面,阶级和民族的先天烙印比观点差异更难弥合。布尔什维克大多是知识分子和国际主义者,护国派大多是进城农民和排外主义者。布尔什维克领袖大多是犹太人、高加索人、波兰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列宁(犹太人)、托洛茨基(犹太人)、斯大林(高加索人)、捷尔任斯基(波兰人)就是极好的例子。护国派的领袖几乎都是大俄罗斯人和生产线上的劳动者,“脱产干部”寥寥无几。能说会道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如果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虽然不一定斗得过同样充满浪人知识分子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但吃定笨嘴拙舌的护国派工人大老粗还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沙皇的禁令将他们隔离在国外,客观上造成了一线工人出人头地的罕见机会。

最后,还是德国人完成了各派宣传人员无能为力的任务。军队在德国先进武器的教育下,变成了好战的和平主义者。也就是说他们宁愿向养尊处优的大后方居民开战,强迫这些看人挑担不觉沉的家伙分享自己的痛苦,也不愿意继续发动毫无指望的进攻,白白地牺牲自己。1944年的法国军队之所以迫使政府单方面议和,也是出于同样的心态。

俄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极不成熟,表现为他们对话语的迷信。他们将自发的革命先锋称为逃兵,仿佛相信仅仅依靠舆论的力量就能约束失控的武装人员。布尔什维克一开始就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深信不疑,因此在关键时刻不难轻蔑地踩过多愁善感的陈词滥调,正视和利用冷酷的事实,实事求是地将逃兵称为自发的革命先锋。

托洛茨基也承认:直到当时,布尔什维克只是比其他党派更加嘴硬而已。“在组成中央局的三个人当中,曾经在国外居住过很长时间并且和列宁关系密切的施里亚普尼科夫在政治见解方面是比较成熟也比较积极的。可是施里亚普尼科夫本人的回忆录最好不过地证明了,如此重大的事件是三人团无法胜任的。直到最后时刻,这几位领导人还认为,事件只不过是一次革命的游行示威。一连串这种示威当中的一次,却无论如何都不是武装起义。维堡区领导人尤卡洛夫无可辩驳地证明,根本感觉不到党的各中心领导有什么创意。”

首届苏维埃选出孟什维克齐赫泽和苏哈诺夫主持事务,但真正的权力一开始就掌握在士兵手中。军事部长古奇科夫无法节制他理论上的部下,像小孩一样痛哭流涕。逃兵或英雄在工兵苏维埃“一号命令”的鼓励下,不再畏惧军官。于是,逃亡有增无已。

三月底,第五集团军司令德拉戈米洛夫将军致信鲁兹斯基将军说:“战斗情绪低落。士兵不仅丝毫没有进攻的愿望,就连防御所需的一般性抵抗精神都降低到威胁战争结局的程度……广泛支配军队一切阶级的政策……迫使全体军人都在等待一件事——停止战争回家去。”阿列克谢耶夫将军通报说:四月第一个星期,西方和北方战线大约有八千士兵开小差。他致信古奇科夫说:“我以极其震惊的心情,阅读那些不负责任的报告,说是军队情绪良好。他们居心何在?德国人不会上当,对我们却是致命的自欺。”古奇科夫大发闹骚说:“极其危险的停战行动开始了,直接抗命的纪录也出现了。”军令必须经过军队组织和公开会议的讨论,有些部队无人愿意听取发动进攻的言论。

革命军队害怕德国人,但并不害怕俄国人。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刚刚成立,就下令封闭保皇党报纸,恢复出版物审查。委员会计划武装十分之一的工人,用人民警察代替职业警察。所谓人民警察,就是平民人人都能自己拿起武器执法的意思。职业警察是官僚机构的一部分,也就是《法兰西内战》要求大家彻底砸烂的对象。这项任务是由克伦斯基完成的,这时列宁还被他的大多数同侪当成疯子。“报界指责民警使用暴力,征用财产和非法拘禁。毫无疑问,民警是采取了暴力,它就是为此而建立的。不过,它的罪行其实是:它的暴力对象是那些不习惯和不愿意成为暴力目标的那些阶级的代表人物。”

这时,布尔什维克还没有夺取政权。列宁上台后,人民法庭或革命审判随即取代了职业法官。人民法庭的意思跟人民警察一样,就是任何人都能为革命行使私刑而不受法律约束的意思。十月革命与其说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创造者,不如说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扩大者。早在列宁指挥的布尔什维克水兵驱散立宪会议以前,文武百官和苏维埃代表就已经处在专政的威胁之下了。斯坦凯维奇经历了二月到十月的风云变幻,觉得真正的转折点不在十月而在七月。在此期间,列宁接受德国资助的丑闻曝光。然而克伦斯基需要布尔什维克的支持,反对米留科夫和科尔尼洛夫,审判无疾而终。

托洛茨基明显觉得,这段经历证明自己通过了历史的考验。此后他每一次身陷逆境,都会情不自禁地重摆黄金时代的pose,仿佛这些姿态具有巫术效力,能够召回当年的成功。然而,历史无情地玩弄了他。他的后半生酷似理查德·费曼描绘的太平洋土著,因为觊觎美军飞行员赠送的糖果,用木头雕刻无线电通讯器材,希望这些法宝召回银色的巨鸟。土著无法理解,巨鸟不是为他们而来,而是为二战而来。只要二战没有结束,他们没有假耳机也能得到糖果。一旦时过境迁,他们虽然有假耳机也得不到糖果。

人之常情,就是把自己的因缘当成自己的英明。托洛茨基未能免俗,直到历史最终将他吞没。


user avatar   zhou-yuan-qing-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多数情况下

正义是不会最后战胜邪恶的

梦想是不会被用奋斗实现的

努力是不会获得理想回报的

爱情是不会白发相守到老的

……这才是人间的常态。


user avatar   yang-xiao-yi-51-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让我们来看一下列宁同志的评价。

托洛茨基同志发表《工会的作用和任务》这本小册子是不是派别活动呢?这种活动,不管它的内容如何,是不是对党有害呢?认为彼得格勒的同志们进行了派别活动的莫斯科委员会委员们(当然,托洛茨基同志除外),对这个问题特别喜欢保持沉默,布哈林同志也是这样,不过,他在1920年12月30日以“缓冲派”的名义发言时,却认为自己不得不作如下的声明:

  “……当火车有某种倾覆趋势时,缓冲器就不是那么不好的东西了。”(1920年12月30日辩论记录第45页)

 这样说来,是有着某种倾覆趋势的。然而,对在什么地方、什么问题上有着这种倾覆趋势,以及这种趋势是如何发生的这些问题,有觉悟的党员怎么能漠不关心呢?

  托洛茨基的小册子一开始就声明,说“它是集体工作的成果”,说参加编写小册子的是“一群负责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会工作者(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团委员、五金工会中央委员会委员、运输工会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说这是一本“纲领性小册子”。而在提纲第4条末了,我们还看到这样的话:“本次党代表大会必须在工会运动方面的两种趋势之间作出选择。”(黑体是托洛茨基用的)

  如果这还不算是一个中央委员在建立派别组织,如果这还不算是“某种倾覆趋势”,那就请布哈林同志或他的任何一个同道者向党解释解释:俄文中“派别活动”和党的“倾覆趋势”究竟还有什么别的含义??有的人愿意“缓冲”,却又故意无视这样的“倾覆趋势”,难道还能有比这更奇特的失明吗??

  说来叫人难以置信,在中央委员会两次全体会议(11月9日和12月7日)对托洛茨基同志的提纲初稿及其所主张的党对工会的整个政策,作了空前详细的、长时间的和热烈的讨论之后,一个在19个中央委员中至今仍独持己见的委员,竟然在中央委员会之外拉帮结伙,把他们的“集体”“著作”当作“纲领”发表,并且建议党代表大会在“两种趋势之间作出选择”!!托洛茨基同志在1920年12月25日宣告说有两种趋势而且只有两种趋势(虽然布哈林在11月9日已经以“缓冲者”的姿态出现),这就非常明显地揭露了布哈林派所扮演的真正角色,说明它不过是最恶劣、最有害的派别活动的帮手——这一点就用不着我说了。这是附带的话。不过我要问问随便哪一个党员:要求对工会运动方面的两种趋势“作出选择”,搞这样的进逼和袭击岂不是头脑发昏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吗?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三年之后的今天,党内竟会有一个党员,就工会运动方面的两种趋势问题发动这样的“袭击”,这岂不是太令人吃惊了吗?

  不仅如此。请再看看这本小册子里的比比皆是的派别攻击吧。在提纲第1条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对“工会运动的某些工作人员”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架势”,这些工作人员被说成是“倒退到原则上早已为党所肃清的工联主义立场上去了”(大概,在19个中央委员中,代表党的只有1个人)。提纲第8条危言耸听地谴责“工会工作者领导层中的工会保守主义”(请注意,把注意力集中在“领导层”上,这才是真正的官僚主义态度呢!)。提纲第11条一开始就极其委婉地、有根有据地、切实地(怎样才能说得更客气一点呢?)“暗示”出,“大多数工会工作者”只是“在形式上,即在口头上承认”俄共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

  大多数(!!)工会工作者只是在口头上承认党的决议——我们面对的是何等有权威的法官啊!

提纲第12条说:

  “……许多工会工作者日益激烈地和不妥协地反对结合的前景…… 托姆斯基和洛佐夫斯基两位同志就属于这样的工会工作者。不仅如此,许多工会工作者拒绝接受新任务和新方法,在自己一伙人中间培养小团体的排他情绪和敌视本经济部门的新工作人员的情绪,因而实际上支持了工会组织中的工人的行会习气的残余。”

  请读者仔细地再把这些论断看一遍,并且好好地想一想吧。这里面“妙语”可真是多得惊人。首先,从这种言论的派别性的角度来给它一个评价吧!设想一下,如果托姆斯基发表一个纲领,责备托洛茨基和“许多”军事工作者培养官僚主义习气、支持野蛮制度的残余等等,那么托洛茨基会怎样说呢?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布哈林、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谢列布里亚科夫等人,既然没有看到——简直没有注意到,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些词句的激烈性和派别性,没有看到这里的派别性要比彼得格勒同志们的宣言严重好多倍,那么他们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

  其次,请仔细考虑一下这种对待问题的态度吧:许多工会工作者“在自己一伙人中间培养……情绪……” 这是彻头彻尾的官僚主义态度。请看,全部问题在于托姆斯基和洛佐夫斯基“在自己一伙人中间”培养的是什么“情绪”,而完全不在于群众、千百万群众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

  第三,托洛茨基同志在这里无意中道出了他和“缓冲派”布哈林等人小心翼翼地加以回避和掩盖的全部争论的实质。

 全部争论的实质和斗争的根源,是在于许多工会工作者拒绝接受新任务和新方法并且在自己一伙人中间培养敌视新工作人员的情绪呢?

  还是在于参加工会组织的工人群众理所当然地提出抗议并且不可避免地决心要抛弃那些不愿意纠正无用而有害的官僚主义极端行为的新工作人员呢?

  争论的实质,是在于有人不愿意了解“新任务和新方法”呢?

  还是在于有人空谈什么新任务和新方法来拙劣地掩饰他对某些无用而有害的官僚主义极端行为的庇护呢?

《再论工会、目前局势与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


user avatar   wage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因为客场作战,干扰太大

托先知是什么人:

托洛茨基同志,正像他在交通人民委员部问题上反对中央的斗争所证明的那样,不仅具有杰出的才能。他个人大概是现在的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又过分自信,过分热中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

“我只提醒一下,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十月的那件事当然不是偶然的,但是此事不大能归罪于他们个人,正如非布尔什维主义不大能归罪于托洛茨基一样。”

那么斯大林了?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职位,这个人在所有其它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这一点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想,从防止分裂来看,从我前面所说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相互关系来看,这不是小事,或者说,这是一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的小事。”



你说,在布尔什维克的地盘上,一个才能杰出、狂妄自负、热衷事务的行政方面、没事就反对(列宁领导的)中央的非布尔什维克主义者,怎么能斗赢一个除了粗暴这个性格缺点,没有其他任何原则错误的共产党员了

所以,托先知之所以输,完全是因为选错了斗争场地啊

当然,先知要是在工会争论打败了列宁,得以推动他那套工会军事化的路线,进而把布尔什维克变成官僚窝的话,就可以化客场为主场,然后战胜斯大林



ps:总结下列宁在《给代表大会的信》对提到的人的评价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十月的那件事(“工贼行为”)当然不是偶然的

托洛茨基——自负、反对中央、官僚、非布尔什维主义

布哈林——从来没有学过辩证法、从来没有完全理解辩证法的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

皮达可夫——官僚、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不能指靠他

斯大林——粗暴


————————托粉神奇脑回路的分割线——————————

反对中央我自豪

杰出才能我骄傲

不能归罪要牢记

性格粗暴不可饶





     

相关话题

  中国的伟大在于哪里? 
  怎么打脸德棍? 
  什么是“十七世纪的普遍危机”? 
  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高颜值的名人? 
  如何看待2018年5月24日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与台湾当局断交? 
  为何历史上的佛道论战多以佛教取胜告终? 
  十九世纪末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谁的生活水平高? 
  此次俄罗斯打击乌克兰的官方理由是什么? 
  苏联为什么解体? 
  古人有想过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明明是上游券商禁了GME等一系列股票,大家却都怪Robinhood?
下一个讨论
领导喜欢提拔老实人吗?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