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一个不求上进的弟弟怎么办? 第1页

  

user avatar   han-hua-yu-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亲姑姑家的弟弟,他比我小六岁,去年读高一,中考的时候考了170分,满分450分。

然后家里给他各种拖关系,我姑父来找我爸,让我爸爸在托另一个人,再让另一个人找校长,反正一来二去,钱没少花,腿没少跑,脸没少舍,我弟弟算是有高中可上了。

然后,在他高中开学两个月左右的时候,被勒令退学,原因是……打老师……

具体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烫头,班主任不让,他就顶嘴了几句,班主任就让他请家长,他直接抄起板凳就扔了过去(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么详细,因为他从头到尾都在监控下面……)

然后我弟弟就退学了,我姑姑和姑父每天愁的茶不思饭不想,他呢?呵呵,他趁这一段时间,又把一个小姑娘肚子搞大了……搞大后人家来找他,他直接不认帐!据说后来还是打胎了。

辍学大约半年后,姑父又找到我爸爸这里,让他给拖关系再去找找人,而且还想去原来的高中(因为那是重点高中)。

我姑姑四十多岁人了,来我家每次都哭的跟一个泪人似的,我爸也于心不忍,就想再帮帮他,又折腾一个月,学校决定给我弟弟一次机会,然后他老实了半年,然后……又被勒令退学了,他又把英语老师打了,这次把人打进医院了,公安局坚定为轻微伤,花了几万块钱私了了……

然后他打人的原因是……英语老师看到他搞对象,把这事报告给了年级主任,被他知道了……

现在我弟弟天天和一群小流氓混,家里也管他了他,不给他钱就砸东西,上个月我妈和我说,他半夜凌晨喝多了回家,带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女孩,姑姑说了他几句,他直接把我姑姑给打进医院了。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道题又是一个幸存者(受害者)偏差的例证。

在当下有一个上小学或者初中的弟弟,就说明了这个弟弟肯定不是在今年才全面开放的二胎政策下出生的。那么换句话说就是,本题以及很多下面答案里谈到的这些家庭,全部都是在先有了一个女孩(姐姐)的基础上,又顶着各种压力再生了一个孩子(弟弟)。那么很显然,这些家庭一开始就是怀着「重男轻女」思想的典型家庭。这也是为什么这道题本身聚集了那么多类似的答案的原因——因为一开始,这些答主的家庭背景其实都是类似的。

请注意,这里我所说的仅限于是本题下面很多答案里的家庭,并不是泛指所有生了一女一男的家庭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评论里有说农村的情况,我知道在很多农村地区早已经默认一胎生女孩可以生二胎,但是这种「默认」不恰恰证明了重男轻女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到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潜规则」的地步了吗?

这样的分析已经说明了很多情况。父母顶着巨大压力诞生的男孩,很难想象会不被宠爱和溺爱。这些家庭的父母一开始就如同是不理性的赌徒一般,扔了一个骰子没摇到自己想要的数字,于是咬着牙赌上一切又扔一次,结果中了!那么此时你想让他们平等地对待两个骰子,可能吗?他们当初为了生这男孩所承担和付出的一切,都会转化为对这个男孩无可救药的珍惜和宠爱。同时,女孩在他们眼里的价值急剧下降,甚至被很多家长潜移默化为「生男孩所需要付出的前置成本」。于是,在家庭意义上,姐姐被合理地沦为了弟弟的附庸。

义务永远伴随权利。姐姐在沦为附庸的条件下,早已经失去了合理管教弟弟的权利,又如何才能承担管教弟弟的义务?这样的义务绝不是一种亲情的表达,反而是一种强制的奴役——只有奴役才会只强调义务而忽视权利。这种家庭奴役其实也出现在其他社会问题里,比如在印度,童工是非法的,但是家庭作坊里使用作为家庭成员的儿童劳动却是合法,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合理的。而在中国,我们很多所谓的传统家庭文化其实模糊了很多法律早已经界定清楚的道德底线。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念更进一步节制了司法体系对这种奴役现象的管束,「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观念进一步节制了媒体力量对这种奴役现象的关注,如此一来,在我们的执法系统和媒体力量没办法如同美帝一样真正深入到家庭内部的条件下,我们也只能继续纵容和默许这样隐性奴役的滋生。

我国的传统家庭文化中并不全都是重男轻女的糟粕思想。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非常繁盛的大家族,它们内部的管理制度非常森严如同当代的公司企业。但这些家族内部,家规的执行是绝对的,这样就如同是在家庭内部又重新树立了一套基于法律体系,虽然区别于外部世界的法律,但是也有监督和约束个人行为的意义。因此在这些家族中,姐姐对于弟弟管教的权利是受到家规保护的,是合理且合规矩的。

凭心而论,绝大多数的姐姐其实并不介意管教弟弟,但这样的管教一定要基于公平和公正的立场上,并受到家长的支持和肯定。最怕的恰恰是那些家中既毫无规矩,家长试图树立权威却又肆意偏袒甚至要求姐姐牺牲个人利益的情况。没有公平和公正支撑的家长权威就是一切家庭混乱的根源。

一言以蔽之,家庭,可以是守护幸福的港湾,也可以是掩饰奴役的堡垒,而家长的立场决定家庭对于子女而言是港湾还是堡垒。

倘若是生于堡垒之中,就不要过于奢望外部的援助。虽然反家暴法去年年底被通过,说明了政府的确在关注隐蔽于家庭内部的各类问题,但是家暴毕竟是约束显性暴力层面的法律,更多时候缺乏的恰恰是对很多隐性暴力和奴役的管束。这是一块没有人愿意去碰触的阴影,因为其中纠葛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甚至反被援助者责怪。因此我理解短时间内在中国,针对家庭内部的隐性奴役现象不会有任何制度层面的调解空间和手段。题主等被奴役者想要解决问题,只能靠自己。

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也遵循着上述分析的逻辑,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彻底打碎当下由封闭的家庭环境构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重新树立一个由法律为底线构建的新的平等且合理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把弟弟从家庭的环境中剥离出来,投入到一个家庭无法影响的系统内重新管教。最适合的系统莫过于军队,因为相比其他系统,军队可以更加彻底且合理地断绝家庭的影响。比较之下,如果只是单纯的去外地打工和上学,家长仍然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威遥控姐姐来为弟弟进行各类不合理的服务,维系现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第二种就是让姐姐摆脱掉原有的附庸的身份,以独立的人格获取管教所必需的权利。这就要求姐姐不仅要做到各方面独立,甚至要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超越所有其他家庭成员。这种超越来得越成功,这种管教的效果也就越好。当然,这里必需指出,这种超越不是指在维系原有家庭关系条件下的超越,因为如果维系原有的关系,姐姐无论成就了多少也永远只是被家庭利用的工具,因为她并没有摆脱附庸的身份。摆脱附庸的身份就意味着打碎原有的家庭关系,这一点和第一种方案是一致的,因此请不要有任何「一边继续做孝顺女儿一边还能做威严大姐」的幻想。说的极端点,这就如同是一个被锁链拴住手脚的奴隶,还幻想着能有管教主人的自由。


第三种,也是最消极被动的一种,就是熬。熬到什么时候呢?熬到父母失去行使权威的能力的时候,或者更进一步,熬到父母都不在了的时候。这一种的逻辑没啥好说的,但恐怕也许是很多姐姐们选择的一种方式。它其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父母不在之后,颠覆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努力又会被亲情进一步限制,弟弟也许并不会因为父母不在而突然浪子回头,但姐姐可能却要因此进一步肩负起外界赋予或者自己内心选择的照顾弟弟的新的道德义务,哪怕这样的义务会摧毁所有颠覆原本的不合理的权利和义务的可能性。换言之就是,姐姐可能会发现,越是熬,越无法摆脱这样的义务,弟弟也越是不成器。

最后,看到有评论说我是用一个大的框架写小的问题,我也只有苦笑:这不就是中国很多家长们惯用的手法——大事化小吗?这个问题大不大呢?放在整个社会来看,不大,但对于每一个经历了这个问题的姐姐来说,那都是一个影响她们家庭关系甚至人生观念和选择的问题。我们的家长,张口闭口就说,都是小事嘛,都是孩子嘛,之类的话,轻轻松松地就绕过了他们自己的失职,以及姐姐们承受的屈辱和痛苦,把一个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问题矮化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一次,这样的矮化让这样的隐形奴役被压抑在了沉默的泪水中,让我们永远无法正视我们的家庭内部的不公,永远无法直视我们教育观念的错误。对于很多姐姐来说,奴役本身已经是痛苦,这样的矮化进一步加剧了这样的痛苦,这样的沉默又让痛苦无处倾诉。

我们也许应该扪心自问一下:多少家长口中轻描淡写的「小事」,毁掉了多少姐姐们对家庭最后的期待和希望?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xi-feng-du-zi-l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的旨意大家都明白,但是表述上有事实错误,标准的、官方的说法应该是“山东省今年新高考的考生里,前56名都选了物理、化学,前513名仅52人未选物化生”。

按照清华北大每年在山东招150人左右来看,除了某些“坚决不要物化生”的专业,今年山东省考上清华北大的可能全都是选择物化生的学生。而事实上,大部分专业,包括“文史经哲”类的,特别像经济管理、语言这样的专业,都是对物化生“兼容”的。

反过来说,今年山东省选择政史地三科的考生几乎很难考上清华北大

用句玩笑话,今年北大很多文科专业会招了一堆学化学生物的。。但是不这样的话,清华北大在山东的分数线不好看啊。

无论是选物化生的学生考得好,还是考得好的都选了物化生,还是选政史地的考生没考好。。反正结果就是这么一个结果,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从省内尖子生的角度来看过去文理分科录取,顶级高校在文科有固定的录取名额,今后所有学生参与统一的竞争,这些名额可能要被选物化生的学生占去相当一部分

很多人纠结“某些学生学物化生学不会、费时费力还没成果”,很多艺术生、体育生的首选依然是政史地,“图省事儿”。这些确都是现实。

某些人如果说“选政史地的都是学渣,选政史地的都是本来就考不上清华北大的!!”我是坚决不同意的

但是为有志于投身人文社科专业的高水平的考生打算,近几年他们最好在物化生三门中“挂”上一门,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和选择余地,至少把被物化生夺去的北大的名额夺回来。

否则,同样是学霸,跟选物化生的同学同样地刻苦努力,结果人家清华北大,自己只能中山厦大,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顺应现实、务实一些。

在未来,希望政史地三科逐渐开启“困难模式”甚至“地狱模式”,让学生们听到“政治”二字跟听到“物理”二字一样犯怵,让近现代史纲要和有机化学一样“恐怖”。无论什么科目,都要让那些有真凭实学的学生取得绝对的优势,让那些死记硬背、胡蒙乱猜的考生完全不得分。让政史地吓退一部分艺术生、体育生,把他们逼到物化生班里去,有人说现在物化生班级缺少些文艺气氛,这样一来这个问题也会有所改善。

(阅读能力差的网友,就不要在我这里白白刺激自己了)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如题主所述,到了大学之后,基本上那种过于浅显的科普书籍的吸引力就不大了,什么天空的蓝,树叶的绿和太阳的七彩,蜂窝和雪花的六角形这种原理都很简单,给中学生看还差不多。一些有趣的实验什么的,基本上能做的实验都太简单了,有趣的实验都做不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物理学当中依然显得有趣的,当属天文宇宙相关的理论了。思考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所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本质是什么,这些东西不管多大岁数都不会显得幼稚无聊吧。

1. 入门书籍,首推《时间简史》。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入门,虽然可能会觉得太简单了,但是趣味性还是有的。

2. 入门视频,我印象最深的是“从一维空间到十维空间”。这个稍微难懂一些,貌似也有一些错误(?),不过物理的乐趣不就是烧脑吗。

3. 入门网站,维基百科……我不是开玩笑,诸如弦论啊,大爆炸理论啊,费米悖论啊,单纯看维基百科就足以让人感慨宇宙真奇妙了。而且从一个词条开始顺着感兴趣的方向一个个点进去,绝对能让人受益匪浅。




  

相关话题

  这样的人是不是头脑不好? 
  25岁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为什么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中可以如此残忍? 
  当我介绍中国时,我该介绍什么? 
  「我想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什么梗,为什么突然火了?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心理现象? 
  地方政府可以对教师压榨到什么程度? 
  那些花500W买学区房只为孩子在北京上好学校的,为什么不考虑移民呢? 
  好大学对未来很重要么? 
  忍不住对别人孩子发了火怎么办? 
  为什么本科专业要分这么细? 

前一个讨论
护士研究生毕业还要规培吗?那不就4/5+2+2了,还我青春!?
下一个讨论
对女生而言,游戏和男友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