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白的《赠汪伦》,记得以前学过最后一句是「不及汪伦赠我情」,为什么现在的书改成了「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1页

     

user avatar   qi-ding-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值得收藏,因为它的证据(课文)很容易找到,而目前所有能找到的证据,没有一个支持“赠我情”。

但是我看到了非常多的评论振振有词:我学的就是赠我情。

所以它给了“曼德拉效应”一个很好的解释:

你们记错了。

绝大多数“曼德拉效应”,都发生在两个“容易记错”的选项之间。

我看到很多人坚持自己不是记错了的理由是:

“怎么可能那么多人同时记得一个错误的事实?”

每次看到这个理由我就觉得好笑。

朋友,你懂不懂什么叫“容易记错”?

1000个人看到,只有1个人会记错,0.1%,这不叫容易记错。

1000个人看到,起码也得50个人会记错,5%起步,这才叫容易记错。

你觉得5%还是很少数?

那是因为你对概率没有概念,所以我给你一个参考。

去年(2021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也不过2.7%。

像课文、名人这样的知名度极大的概念,全国就算30%的人知道,那也有4亿人。

这4亿人里有5%记错了,那就有2000万人。

现在你还觉得“怎么可能那么多人同时记得一个错误的事实”吗?

如果你还是明白,那我就再回答你一次:

“正因为会让那么多人同时记错,才说明这个事实容易被记错啊!”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人类的记忆是会发生错乱的。

我跟着儿子读了6年小学,整个过程中我经常觉得:「咦,现在的课本怎么这句话改了?现在的课本怎么这个地方不同了?」

结果后来仔细查阅后,事实表明,100%的情况,都是我自己记错了。

古诗不会轻易改,但人类的记忆,是最不可靠的。


李白赠汪论赠的是诗,汪伦送的是情,两者作用的目标不同。赠字无论在哪个版本都不能被用于情的。

所以答案是:题主你自己记错了。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以为语文老师当年教错了,其实真的是我们自己记错了。毕竟语文老师是按照课本教的,几乎不可能错,我们自己按照记忆脑补的,错误可能性大很多。


user avatar   Jackknife19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所有说是“赠”的评论清一色都是“我记得”、“我背过”、“印象中”,就是没一个能直接上个图的。

相反,提供了多版本教材图片的无一不是“送”字。那这答案不是很明晰了?

上面有答案提供了教材,我就随便选个教材之外的本子看看好了。

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1999年7月第7次印刷的《李太白全集》卷十二、页六四六:

来,不妨穿回二十多年前让中华书局的编辑们也赠一赠,猜猜人家用的是什么本子当底本呢?

又,求求你们去查查字典,赠字在古汉语中就仨意思:送东西给人家、追封谥号、驱逐。

你们这是打算让汪伦怎么滴李白?又是打算让李白感谢汪伦啥?

又,上个不是现当代的本子,《御定全唐诗录》:


又,七普第六号公报显示我国小学学历及以上人口总数大概是12.68亿人,这又是个易错的知识点,小学一个班几十号人,写错的也不止一两个,那按这个比例算12.68亿人里记错的会有多少?这几百上千万人在现在网上的声音又有多大?

还搁这儿“大部分人都记错”,算了吧,小学默写因为这种错误扣分的绝对不是大部分…


user avatar   zhang-jian-57-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该是你记错了。“赠我情”感谢的是赠送礼品的情谊。“送我情”感谢的是送别的友情。那么如果只因为收到礼品而感谢,则全诗已经都会落入下乘。“诗仙李白”是不会这么写诗的。


user avatar   nan-de-hu-tu-83-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过语文的说几句。

这个问题, @曹力科 给出了人教版80年代和90年代的语文教材,证明是“送我情”。

不过也有人认为是教材版本不同导致的,毕竟过去还有苏教版,鲁教版之类的。

教材的编订肯定要参照历史典籍,那我们就回到典籍里去寻找。

首先看看《御定全唐诗录-清-徐倬》(卷二十三),只收录“送我情”,没有“赠我情”:

然后,看看《御选唐诗-清-圣祖玄烨》,只收录“送我情”,没有“赠我情”:

再来看宋朝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只收录“送我情”,没有“赠我情”。但注意,这个版本里,开头是“李白登舟欲远行”,这个版本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朝典籍里也有:

再来看明朝孙绪编的《沙溪集》,只收录“送我情”,没有“赠我情”:

再来看明朝李贤编的《一统志》,只收录“送我情”,没有“赠我情”:

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的确可能出现不同的版本(比如“李白登舟欲远行),但是从目前看到的典籍来判断,这首诗只收录“送我情”,没有“赠我情”。

哪怕真的有“赠我情”这个版本,从教材的角度看,教材必然是选择最为历代认可的版本——这个版本,毫无疑问,是“送我情”的版本。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乎肯定是你自己搞混了。


因为不及汪伦赠我情压根儿就不通……


全诗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指,比不上汪伦特地来我的这份情谊。这里面的送是送行的送。也就是我送你一程,就是陪你走一段的意思。如果解释为赠送的意思,也就是赠我情,那么压根儿就说不通,整首诗都变得奇怪了。

因为这首诗前两句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就是李白要上船了,要走了,突然听到岸上传来歌声,这个时候有感而发,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这么远来送我的情谊啊……


如果是赠我情,课堂上肯定会被问的,因为非常的突兀……

因为情谊压根儿不是物件,怎么赠送啊?



所以,从这个问题也可以知道你上课的时候压根儿没有听讲,你甚至不知道这个送我情的送是送行的送,而不是赠送的送……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认为赠我情是完全不符合语法的。就算汪伦真的赠送了东西给李白,那也不能用赠我情,因为语法不通。想要表达对汪伦赠送的东西的感谢,应该是赠物(马、衣、妾)情。

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赠我情/送我情里面,前面俩字是定语,是修饰情的。也就是说只能理解为,XXXX的情谊。送我情,特地来给我送行的情谊。赠物情,赠送给我东西的情谊。赠我情就完全说不通了,因为赠我情语法上就完全变成了赠送给我情谊,这就成陈述句了,就不能去和桃花潭水深千尺去比较了。

要与前一句形成对比,那么这个XX情就必须是定中短语,情必须是中心词,才能和前一句去比较。

所以赠我情就只能解释为赠送给我的情谊。而情谊这玩意儿是因为赠送产生的效果,而不是可以被赠送的东西,就像我不能把别人送我东西的情谊,送给另一个人


至于标题中的赠汪伦,就是说,(我写这首诗是)赠送给汪伦(的)。


user avatar   si-da-wa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就是记错成同一答案的人抱起团来相互印证以壮声威,便可以不再怀疑自己,美其名曰曼德拉效应。

互联网的作用,本来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可实际情况是成千上万的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相互认识、互相认同、互相肯定,并经过长期交流后达成共识,认为世界只有井口这么大。


user avatar   wang-yiping-18-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70后,不光是这个“赠”字改过。

我记得这首诗原本的作者是李云龙,不是李白,在诗中直呼自己大名岂不是显得很不合理?

我记得第一句是“乘船”,现在改成了“乘舟”

我记得第二句是“唱歌”,现在改成了“踏歌”

我记得第三句是“樱花潭”,现在改成了“桃花潭”

我记得原诗明明是“汪峰”,现在却改成了“汪伦”

原诗应该是这样

赠汪峰

李云龙

李白乘船将欲行,

忽闻岸上唱歌声。

樱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峰送我情


user avatar   lllllzs-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zhuang-jia-hua-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必须那么贵,而且其实就是因为是厂家和赛方掌握着定价权,所以才那么贵。就像羽毛球一样,一个球那么贵,归根结底就是几大厂家掌握了定价权垄断了毛片市场罢了。别听厂家吹什么最顶级的球得几千只鹅才能做出一个,更别听冰壶厂家吹自己石头多好多好,都是胡说八道




     

相关话题

  「王孙」这个人很厉害吗?为什么能跟那么多大诗人交上朋友? 
  长夜无梦醒,一觉到天明。闲来无事随手写,陌生人能否接下句? 
  最打动你的一句诗是什么? 
  有什么词语原来跟现在的意思恰好相反? 
  高中生如何研究课题“粤语是否是最接近古汉语的语言”? 
  如果李白当年喝的是可乐,还能写出那些豪迈的诗吗? 
  愿你走南闯北,接下一句? 
  有哪些诗句,把一件本来不雅的事情说得清新脱俗的? 
  如何评价 2019 高考全国卷 II 语文作文题目? 
  如果《静夜思》《沁园春·雪》等诗是普通人写的,还会这么出名吗? 

前一个讨论
为何《原神》没有枪械角色而老出难用的弓箭角色?
下一个讨论
你更倾向使用有线鼠标还是无线鼠标,为什么?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