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据说法国国防部并未用完1934年和1935年国防预算,是否属实? 第1页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初出处是当时的法国国防部秘书长,所以可能是真的,这个事和再武装时期哭穷不矛盾。

简单说一下这个问题吧。首先材料:

题目中和前面回答提到了两本书,第一部是艾麦森(James J. Emmerson)的《危机》(The Rhineland Crisis, 7 March 1936)。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与时下的主流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今天看算是莱茵问题里比较权威的书了,艾麦森也绝对是值得信任,对原始材料非常熟悉的治学者。第二本书,威廉·夏依勒(William L.Shirer)的《崩溃(The Collapse of the Third Republic)》更··· ···通俗一些,夏依勒是《第三帝国的兴亡(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的作者。爱他恨他,言止于此吧,人已经作古我们尊重这位影响力巨大的记者的辛勤付出好了。

这两本书里说了什么呢?

首先是艾麦森:如果看的是Maurice Temple Smith Ltd/LSE77年初版,Billing & Sons Ltd, Guildford and Worcester印刷的那一本,那么这段描述在108页(第四章)里:

以我稀烂的翻译能力大概是这个意思:

“毛林和甘末林都怪罪政客们损害了军队‘在境外作战和生存的必要手段’。在军事经费被砍之后,国防部长宣称,国会可能会‘朝夕之间’突然发现手上不再有一只可以战而胜之的军队了。他继续说,法国现在正在被洛迦诺条约‘麻醉’。这些说法显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指挥高层本身也要对军队的缺陷负责任。在1919到1935年间,国防部只把其92m法郎总拨款中的百分之4.3用于采购现代化的新设备。1934年百分之三十的预算(没有花出),而1935年甘末林甚至没有花出百分之五十九的拨款。严肃的再武装直到1936年才开始,而即便是这时其预算,2m——按照毛林的说法,相比起他预计中100m的德国‘奢华经费’,也只是‘小到极点’。”

他的引用是:

然后是夏依勒:

“后来法国将军们会苦涩地抱怨国会和政府从未给过他们足够的军备来作战。在大萧条的第一年里这个说法是对的,当时国会削减了军事开支。在1934年,国防部赞同了认同了政府大举削减军备采购的决策。但是当时的国防部长是谁呢?是贝当元帅,当魏刚将军愤怒地要求召集战争会议来讨论预算削减灾难性的后果时,元帅拒绝了他的要求。
事实上最高指挥甚至没有把拨到的装备经费花完。在魏刚作为陆军总参谋长的最后两年里,大量的经费没有被花完——1933年经费的百分之五十九,1934年的百分之33,。1935年甘末林将军取代魏刚的时候,百分之六十的装备经费没有被用完。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内对如何再武装的纠结后来让一个国会调查委员会深感震惊。没有人看起来说了算。用保守派财政部长的话说,此时陆军‘缺乏整体规划,没有任何方向’。

他的引用是:

夏依勒的大意是:贝当以下,魏刚为代表的国防部一边没有进行预算削减的结果的讨论,一边实际上没有花完手中的经费(armament credit),因为他们不知道要采购什么。

艾麦森的解释稍有不同:首先,法国国防经费的大头就没有到现代化技术装备的采购上(而书中进一步解释是在马奇诺防线和现有员额/装备的维持上,法军30年代面临严重的兵员缺口),其次,装备采购在1936年前并没有最大化利用现有经费。

夏依勒的引用是Germain Martin,保守派财政部长;和Jacomet,国防部秘书长。

艾麦森的引用是Jacomet,以及Pierre Cot,左翼政客。

一般来说人物回忆不是最精确的出处,尤其是Germain Martin和Pierre Cot都是非常政治化的左右翼立场人物,如果能够确定需要去找到法国国防部具体的流水细节。从夏依勒的描述中大概能猜测Martin和Cot究竟是从哪里得到这些具体数字的:应该是36年后法国国会进行了一次正式调查,调查查账计算出的这些国防部的采购经费实际利用率。Jacomet是一个可信的多的来源。

不能说板上钉钉,但是这个结论与现在我们对莱茵军事化时期的认识不矛盾,没有理由质疑此时国防部秘书长的说法。

1931-1935年法国(陆军)的财政没有全面恶化到无法接受的程度:31年有第一次大规模削减,但是最痛苦的裁撤发生在35年。36年全面再武装以后,我们传统认识中的法国的财政问题才变得无法忽视:无论是空军扩军,海军计划还是陆军本身,法国都无法和苏德日英相比了。

时间线是这样的,再武装(rearmament)发生于1934年,是年UK正式放弃了“10年准则”,也就是预计站在在未来十年内不会爆发的准则。然而再武装的“全面”开始,换言之英俄法军事投入上出现了大比例的,有计划性的增长,是1936财年。36年也是甘末林这些重采购重装备的新一批将领开始比较系统性获得对法军掌控的年份,具体细节可以看《危机中的共和国》(The Republic in danger General Maurice Gamelin and the politics of French defence, 1933-1940),Martin S.Alexander事无巨细地记录了甘末林等人在35年中以后和法国军事系统日久天长的扯皮和拉锯战。

在36年前自31年开始,法军高层(贝当,魏刚等)最主要的问题是财政对削减总军费(而不是采购费用)的压力(大萧条的全面财政后果在32年抵达,而27,28,30到31年一年数次的欧洲/世界军控是另一个重大压力),以及严重的员额短缺问题。35年贝当进一步降低了应征年龄(20岁)后,法军仍然预计在人力资源上无法和再武装中的德军相比。这也是35年3月莱茵危机时法军认定没有能力武装干预的一个原因:陆军既没有能力在境外干预,莱茵地区的非正规治安部队,德军和其他非常规军也预计会达成前出法军的数量优势——这个在艾麦森的第2章里讨论过了。

在31-35年这段政府屡屡变动,军队缺少指示,内部又被官僚系统和急速攀升的军事压力几乎压垮的情况下,法(陆)军在采购问题上有问题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此时军队数量在下降,这种时候采购费用本来就存在盈余的空间;其次,在31-35年技术储备问题的大前提下,如何尽快把盈余的经费有效地用在采购上,本身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任务——最后这一时期“没有人说了算”的问题是切实存在的。魏刚仍未退役,他欣赏甘末林接班,但是又认为后者“只会对政客无休止妥协”,导致后者的接班和运作并不顺利——贝当和魏刚本身的重心又不在于陆军采购的前提下,搞出来这样的事情是有可能的。

再武装从来就不只是钱的问题——即便是钱的问题本身,也不只是单纯钱的数量问题。这是简化问题,宏观历史或者说历史主义的缺陷。30年代中法国财政问题是个大前提,但是财政问题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在哪一年体现的,具体如何影响了军备?31年,35年,36年和39年之间明显是不同的。同样,在战斗机数量,驱逐舰数量,坦克,卡车和重炮产量上的影响也要分开讨论。这就是在再武装时期法军令人绝望的事实:远不仅仅是经费本身的问题。首先,总经费不足,其次,其中用于现代化设备(坦克卡车,战斗机,驱逐舰)采购的比例不足——最后,即便是这些少得可怜的采购经费,也没有用到实处,右翼激进派和日益膨胀的左翼导致了政府一届一届轮换,却始终无法有效行动。当1931-1934年他们有能力制衡尚弱小的德国军队的时候,官僚机器,马奇诺和兵员问题,加上大萧条和国际军控让军队在现代化上没有抓住机遇;到了1935-1936年莱茵危机已过,满洲,埃塞尔比亚早已经沦陷,日英俄德意开始全面启动军工引擎,新的法国政府已经不再有在财政上追上对手的能力了。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核弹之下无冤魂」? 
  中国的96A式主战坦克和印度的俄制外销版T90S谁更占优势? 
  「第一岛链」是否炒作过度,我们为什么要通过第一岛链?真的不能通过第一岛链吗? 
  如果当年德军的军队作风和美国大兵一样,那么现在这个世界又是如何? 
  怎样评价美国将军范弗里特? 
  为什么朝鲜战争美军的失踪人数比例这么高? 
  现代战争中坦克大俯角重要么? 
  如何看待11.13巴黎爆炸枪击事件? 
  太平军第一次攻下武昌后直接全军北上,是否有机会灭亡清王朝? 
  乌克兰东部民兵武装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勃艮第继承事件叫做裂颅?
下一个讨论
成龙,李连杰,甄子丹,吴京这类武打明星受过多少伤?退休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吗?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