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华为时隔两年发布 MateBook E 二合一笔记本?有哪些亮点和不足? 第1页

     

user avatar   dao-shu-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寂如死水的数码圈,除了一夜高端的傻X们站在双十一的十米跳台,一刹入水激起的满分水花,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关注和玩味的新东西了。特别是在我不怎么关注的极其无聊乏味的Windows PC领域,上一次唤醒我DNA当中的律动,还是在六年前微软发布初代Surface Book。那时,我好奇作为微软亲儿子的PC能给出怎样的模板标杆,结果是pixel一样的废物东西,而后的历代surface便再难撩拨起我疲弱的神经。

华为其实也是一样……

那年MWC,霸占了华为首款PC也是初代“MateBook”之名的二合一平板PC,让我相当失落——手机发布会的调性跟着来到了PC上,本来平淡无常的东西被描述到“颠覆”、“第一”巨浪奔涌。彼时的Matebook就是一款十分典型的二合一平板PC,再加上压感笔、屏幕、形态以及Core M,无一不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果说它还有什么能让人微微一硬以示尊敬的地方,同时代少见的和手机解锁一样快的侧置指纹?还让人拍案叫绝的解决二合一PC接口问题的便携式扩展坞?

也不过如此了。

再加上对触控交互没有什么优化的Win10,那时候谁要是告诉我这玩意儿能当正儿八经的笔记本电脑用,我一拳一个生产力怪。

这次二合一的华为MateBook E再度归来,距离我的失落时刻已逾五载,能否有些恰如其分的新东西到来,我试着用这台MateBook E写了下面这一篇长文,一些详细的体验、感受也都尽在此中了。

Part1:一些外观

关于MateBook E的外观,发布会上能展示的都已经展示过,在这里我就不再极尽更多溢美之词了,主要聊聊MateBook E的一些细节。和之前一样,华为将这些年来在手机、平板领域的积淀,洒在了MateBook E的身上。其中,铝合金骨架、塑胶、玻璃纤维经过精加工之后,产生了绒毛一样的纹理和柔滑的触感,也让12.6英寸的它仅有7.99mm厚,裸机重量709克左右,再加上90%的屏占比,所以无论怎么看,我都感觉到了这次的MateBook E与其它二合一PC的迥异,特别是与我之前体验过的最新一代Surface相比,个人认为前者能更胜一筹,这些年MatePad开疆扩土带来的积累转化着实能看得见。不过,由于屏占比高、边框窄的关系,当它被拆下键盘当作平板电脑使用时,握持起来让人对重心的把握颇受考验,所以这代MateBook E还是尽量与皮套合在一起,当笔记本电脑使用更为顺手。

这代MateBook E让我第一眼觉得感知很强的,是这块OLED屏幕。从参数上来说,100%覆盖P3色域,日常400nit、室外600nit的最高激发亮度也非常出色,通透的显示效果相当享受。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这些年Windows平台应用对High DPI越来越友善,MateBook E的2560*1600高分辨率屏,在字体、图形等方面已经几乎不再复现当年那种奇奇怪怪的显示。侧面的指纹识别模块还是和当年华为手机的指纹识别一样快,而且不用特地去寻找解锁位置,左手习惯性触摸开机键即进入桌面。

反正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华为将许多用在手机、平板上的这些工艺与设计手法平移到了这台二合一PC上,迥异于传统PC甚至同类型二合一产品,让人发现这东西也可以做得如此潮流和华丽。

Part2:一些附件

关于MateBook E外观的体验先说到这里了,其他关于性能、散热之类的东西,这种二合一PC没什么可说的,接下来这个Part,主要聊聊MateBook E的附件们。和Surface的TypeCover、iPad Pro的SmartKeyborad一样,MateBook E的键盘也是无源设计,布置了一个磁吸式接口经由主机给键盘供电。我还没看到蓝色版本,就黑色版本的键盘套来看,这个沉稳的颜色与机身契合,PU材质的触感众所周知,无论是拿在手上,还是打字时当腕托,都还挺舒服的,比那些塑料或者金属的妖魔鬼怪好很多。就是时间久了,PU皮质由于手汗的浸入会产生一些色变,不过吧,我觉得或许会有人就爱这种沧桑感。

值得注意的是,比初代大了很多的12.6英寸机身为键盘留足了充足的空间——1.3mm长键程的全尺寸键盘,回馈算是比较轻柔的那种。这代MateBook E键盘的皮套支持110°-160°支撑角度的无极支撑角度展开,并且可以单手开合。而当我给它展开之后,遇到了和其它二合一PC一样都容易出现的问题——那就是占地面积并不比普通笔记本电脑小,比如高铁上的小桌板,并不容易完整容纳MateBook E完全展开后的皮套。对此我的习惯性应对就是给它放在腿上码字使用,其实刚刚好。比较爽的是这块56mm*113.mm的触控板,体验上跟普通笔记本键盘触控板几乎一样,有些意外的是,它内置的NFC感应面积甚至比MateBook X都大,是我目前所见过的多屏协同连接最方便的华为品牌PC,当之无愧。

和这代MateBook E组合在一起的手写笔是M-Pencil第二代,笔尖是个半圆形电极,改善的地方主要是侧峰书写时候控制笔迹的漂移,4096级压感、最低2ms时延,双击笔身调用截图,手写笔圈画自由截图。在手写笔设置中也能自己把双击快捷键触发的操作自定义成其它功能,例如开启智慧语音等等……配对连接方式和MatePad Pro一样的,磁吸在电脑的额头上蓝牙自动配对连接。我不爱写字,画图也无兴趣,所以用的不多,也就日常戳戳图标、NDA电子签的时候能派上用场,属实被我浪费掉了。

最后看看随MateBook E一起的华为笔记本标配充电器,支持USB PD,提供5V/2A、9V/2A、10V/3A、12V/2A、12V/3A、20V/3.25A多档输出。自然可以对华为新老旗舰手机实现超级快充。出门的时候,我就不再为华为P50 Pro另带充电器了。

Part3:一些体验与碎碎念

结束了以上漫长的前摇,我现在开始进入正题。

在surface以及一堆残破不堪的ARM平台Windows二合一PC翻车在前的阴影下,长期以来,我对这种类型的设备到底存不存在用户需求是有着相当大的疑虑的,有再强的硬件底子、配套外设,但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使用需求,不过就是一厢情愿的自嗨产物。

所有的疑虑都在我成为社畜之后渐渐解开了。

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我能背着一台G50学霸机和它的大形电源,开心地背着它到处跑,随时随地最低画质运行上古大作;当我成长为一个能看懂参数的热血少男的时候,出差背着游戏本和它的砖头电源感觉有点重,想着到了酒店还能来几把游戏,也就没有什么怨言可讲;直到我变成了社畜,一个多穿件外套都会被生活压得直不起腰的社畜,所有的游戏转向了手机,娱乐只剩下群聊里的冒泡吹水。同时,老板随时随地的夺命连环call,让我开始重视起来桌面端的那些枯燥的办公应用,随时随地的那种。我开始寻求一切能码字的轻便设备,令人发指的安卓/鸿蒙/iPad OS平板,我都有尝试过,但它们始终不能让我满意,如同甲方眼中的菜鸡乙方,它们要着似乎并不算太高的预算,但是在我眼里还是什么都做不了。没有真桌面端的浏览器,失败!没有真桌面端的WPS,失败!没有Windows/Mac OS,失败!除了失败,就是失败!

正好借着最近surface、MateBook E这类二合一PC扎堆发布的机会,我开始重新认识这一被我年轻时丢弃的品类。现在正在用MateBook E写这个回答的我,可以将它带在身上、塞进背包里,地铁里手机开个热点,放在腿上就能开动内卷的码字加特林,回到家里开心地接个蓝牙鼠标,电源,享受着完全体。性能跟普通笔记本电脑没法比,但码字上网真的足够,键盘也很快让我这种办公室雷蛇全家桶的人完全适应。

作为一个社畜,一个手机、PC来回倒腾的特种社畜,我十分介意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流。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还是苹果,Mac OS、iPad OS、iOS之间的设备无论用AirDrop也好,还是几乎无感知的iCloud也好,那种跨平台的无缝衔接让纯粹傻瓜级使用的人上瘾且舒爽。在苹果之外,没有谁比华为的跨平台玩法更熟练且得心应手了。只要手机往MateBook E的NFC模块上一贴,即可一键匹配,多屏协同的同时,让笔记本与手机间的文档进行可视化的无缝传输,甚至还能跨屏打开、调用文件办公。手机拍了照片,秒传到电脑上后期处理;手机收到艾特即刻回复,而对随之而来的庞大图文资料进行处理时,马上转移到电脑上进行。这让作为华为手机用户的我,又找到了一个好的社畜搭档。

这里,我还像念叨一个事情。那就是在过去,包含二合一PC在内的可触控型电脑,所遇到的一个共通的大麻烦,是Windows很少有对手指触控做专门的适配和优化。

而这一切在今年有了变化,我想这可能也是Surface Pro 8和MateBook E都选择在这时回归的原因所在了——Windows成熟了,我再也没可能科普Windows系统触控适配的缺陷了,这对第一代原生搭载Windows 11的MateBook E存在着什么意义呢?

进入Win 11,最大的改变就是菜单和选项的设计。过去的菜单是为鼠标而设计,人操控鼠标就如同手指的延伸,但,实际完成触发的,就是鼠标箭头顶端的一个像素点,而换成真正的手指呢?手指与屏幕的交互却是个面,从点到面,必然增加误触的几率,这就要求菜单和选项条目的设计要更大,间隔更宽,Win 11都做到了,甚至,对设置中的音量、亮度调节等等有拖动条的选项都做了调整,还把Wi-Fi、蓝牙等等集成到了固定的控制中心,不需要再去设置中一个个找了。

文件管理操作界面,我们在电脑上常用的操作,复制、粘贴、删除,在键盘上我们可以通过Ctrl+c/v,Del来完成,而Win 11上你只需要戳两下,永远都不会再有双指轻触或者长按菜单栏那样的脑残设计了,一排图标、一根手指搞定所有的日常操作。

Part4:写在最后

在我这个年纪,遍尝各种东西之后,对于PC的欲求也早已过了新奇的阶段,我可能比任何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都更在意人务实、好用、靠谱的工具使用原则。单纯的标新立异在我这里走不通,二合一PC之所以能重新开始吸引我,正是硬件及周边水平的正常增长、从邪魔外道的ARM平台拉回X86平台的正途、Win11的开窍、一些特色的软硬件整合。由此至彼,我相信二合一PC如今面对的应该也都是和我一样有着成熟理念的成熟用户群体,我对Matebook E的这种既有新形态、又有创新功能的东西,能否打动这些和我一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家伙们,不存在疑问。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个价钱完完全全完全可以买到一台性能不差的游戏本,或者屏幕更大、键盘用着更快乐的轻薄本,但这些东西全都没有办法给我随拆随用的洒脱自如,我要的是PC和Pad的切换仅在一瞬之间,是码字内卷拆了键盘就能盖面,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塞下的社畜快乐。它没有常规PC相那么强的性能,也没有小Pad那么强的娱乐性和便携性,那是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一个常规的普通工具,而对我来说,值得为这么一个不寻常付出更多。

——2021/11/17,By HUAWEI MateBook E.


user avatar   lcr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晚的华为发布会,我从头到尾认真看完了,虽然咱没收到媒体机,还是自发来聊聊(狗头)

今天发布的新品里,我最感兴趣的无疑是 MateBook E


另一个相关提问的标题是「如何评价华为首款 Windows 11 平板电脑 MateBook E?」其实就有些偏差,MateBook E 已经不属于平板了,而是二合一形态,甚至更贴近笔记本。

毕竟人家叫 MateBook E,而不是 MatePad E,对吧?即便是平板里最强大的 2021 iPad Pro,也不敢并入 MacBook 家族吧。

我本以为它会使用 ARM 架构芯片,顶多给个 ARM Windows 11,结果没想到直接上了 11 代酷睿,这真是蛮惊喜的。我最先想到的就是:MateBook E 是冲着 Surface Pro 去的。

x86 架构处理器、完整 Windows 11 体验、大尺寸触摸屏、触控笔支持、创新的键盘形态,甚至还塞进了风扇来主动散热,Surface Pro 真的有对手了,所以我也做了它和 Surface Pro 8 的参数对比


MateBook E 对比 Surface Pro 8


亮点

先来谈谈我眼中 MateBook E 最出色的几点


这种形态本身就是亮点

真的,市面上太需要一款能和 Surface Pro 正面对抗的产品了。能和 Surface Pro 有许多相似之处,单这一条就是非常出色的亮点了。


x86 架构 + Windows 11 完全体

前不久我在测评小新 Pad Pro 12.6" 时,就和朋友说过,这款平板要是把 Android 换成 Windows,即便处理器不换 都将绝杀。没想到才过了几天就有比我设想中更贴近理想的设备出现了,x86 架构 + Windows 11 完全体,确实难得。


轻薄机身 + 主动散热

在出色的整体硬件前提下,MateBook E 做到了 709g / 7.99mm 的轻薄机身,这一方面因为设计,另一方面也因为华为把支架做到了保护壳上,而不像 Surface Pro 那样是把支架集成在机身上的,其实这种设计也更灵活。更牛的还在后面,我是真的没想到在 8mm 不到的机身内塞进了一个风扇,主动散热 能保证更强的性能释放。


支持 USB 4 协议的接口

MateBook E 上的 USB-C 接口支持 USB 4 协议,这在二合一形态设备上还是很少见的。


创新的键盘形态

我在上面这篇测评里,详细介绍了目前几种常用的平板键盘形态,可没想到华为还能在这方面玩出花,出了个新的「悦滑键盘」

抱歉图放错了,应该是这个(逃)

虽然没有摸到实物,但看介绍还是很有意思的,让单手开合并调整角度成为可能,还能像 iPad Pro 的悬浮妙控键盘那样,提供额外的 USB-C 接口以供充电,非常不错。


良心定价

这是我认为 MateBook E 最惊喜的地方,大家可以再看看这张表末尾的售价部分

  • i5 8GB+256GB ¥5999(含磁吸键盘)
  • i5 16GB+512GB ¥6999(含磁吸键盘)
  • i7 16GB+512GB ¥7999(含磁吸键盘)
  • i7 16GB+512GB ¥8699(含悦滑键盘及 M-Pencil)

可能看着不算便宜,但再跟 Surface Pro 8 对比一下呢?瞬间性价比爆棚 不是吗?

右侧两列的价格是我算上了 Surface 键盘盖的(毕竟 MateBook E 的售价是含磁吸键盘的,而且买 Surface 的应该没人会不买键盘盖使用吧?)最少都要 ¥9446,而且还是 128GB 存储版本,要知道连 MacBook Air 都是 256GB 起步了,128GB 对于 Windows 设备来说真的捉襟见肘了,而要想上 8GB+256GB 版本,价格直接破万……反观 MateBook E 这边,即便是配齐悦滑键盘和 M-Pencil 的 16GB+512GB 皇帝版,也只要 ¥8699

如果是手机、平板等设备,都可以拿系统生态、软件说事(即便这算是华为的强项)但 MateBook E 和 Surface Pro 8 都是完全相同的 Windows 11,后者凭什么比前者贵上四五千甚至六七千?难道是售后么?微软的售后(笑)


不足

既然要谈不足,那就看看到底还有哪些地方不如 Surface Pro 8


屏幕不支持高刷新率

这块屏幕的大部分参数和 MatePad Pro 12.6" 那块相同,而缺点自然也相同,也就是不支持高刷新率,虽然 60Hz OLED 观感上要好于 60Hz LCD,但在 Surface Pro 8 的 120Hz LCD 面前,我先入为主地认为还是比不过的,但凡这块 OLED 能上 90Hz 的高刷,都将绝杀……


接口略少

前面刚夸完接口,又要来批评接口了,既然以「二合一」形态来看 MateBook E,自然方方面面都要以二合一的标准来要求它,单单一个 USB-C 接口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了,反观 Surface Pro 8,不仅有两个 USB-C 接口(且均支持 USB 4)还有专用充电端口,因此这两个 USB-C 接口都能被完全利用,甚至已经超过 M1 芯片 MacBook Air / Pro 的水准了。总之在插电状态下就是两个 USB-C vs 零个 USB-C

因此强烈推荐想购入的朋友直接冲顶配,有悦滑键盘的话 至少可以把机身的 USB-C 接口空出来使用。


电池容量

42Wh 的电池容量比 Surface Pro 8 小了 18.4%(其实如果按比例算,709g 的重量也只比 891g 轻了 20.4%)我没有拿到真机就不过度评价,但续航应该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没赶上 12 代酷睿

这不是 MateBook E 对比 Surface Pro 8 的短板,而是它本身的可惜之处(因为后者也是 11 代)其实大小核设计对于二合一形态和移动属性极强的设备来说,会有更强的奇效,没赶上 12 代确实有点可惜。


MateBook E 适合谁?

MateBook E 能作为主力笔记本使用吗?这取决于你的需求,如果你的日常就只是些轻负载的工作,那么还是够用的;而如果你外出使用的频率较高,MateBook E 就更适合你了,至少在生产力方面 不像 iPad Pro 那样欠点火候。

而如果你本身有一台高性能的桌面 PC,或是厚重的游戏本,又想要一台轻便的设备完成轻量化的工作,MateBook E 真的很适合你。

不要相信某些人鼓吹的「用 iPad Pro 替代笔记本」这根本不现实,我学弟 @Precipitation 就是鲜活的例子:他有台厚重的游戏本,年中花小一万买了台 2021 iPad Pro 12.9"。但因为有外出轻办公的需求,而 iPad Pro 并不能胜任,于是最近不得已又添置了一台 Surface Go,如果 MateBook E 能早些时间发布 他可能也会考虑的。

所以,我还是很看好 MateBook E 的,希望它真的能成为二合一品类的搅局者。


总结

总之,我认为 MateBook E 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二合一设备,基本能胜任传统笔记本的工作,可能是当下最值得买的二合一设备。



user avatar   mrzhu-zhang-shao-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对华为熟悉的更多的是终端,或者说手机,我们就聊聊手机。

今天为了回答另一个问题,刚好做了一张图,统计了御三家2015年-2020年Q4手机出货量的变化图:

2018年,华为制裁前最后一个完整年,在苹果新机发布的Q4,出货量做到了6000万台以上,相应的,苹果在iPhone6发布之后,Q4季度出货量首次跌破7000万台,之后,华为被制裁,销量快速下滑,苹果急速攀升。

2020年,华为季度出货量下滑到3000万台的时候,苹果季度出货量直接做到了9000万台,2021年Q4苹果单季度出货量如果突破一个亿,我是毫不意外的。

苹果的神话,乔布斯的神话,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赘述了。

在华为没有被制裁之前,是直接冲着破这个神话而去的。

在中国市场,华为其实已经突破了这个神话的,在2020年中的时候,5000-8000价位的高端机核心区段,华为已经超越了苹果。

华为之前,苹果就是高端机市场的天顶星,在华为之后,苹果又是这个市场的天顶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个过程中,苹果有什么大的变化么?

其实没有,苹果还是那个苹果,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有华为和没华为,苹果的市场地位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你说华为强吗?

华为每年千亿研发,在苹果之上,很多人对这个不服气,用各种理由来否定华为,说什么研发投入是数据做出来的,华为没有上市,公布的官方数据不可信。

我们都不需要去从专业角度驳斥这种言论。

就看市场表现,尤其是高端市场的表现,这个是实打实的。

市场之外,十年的时间,华为做出了海思麒麟,做出了鸿蒙,这两个过去被认为是中国科技企业无法突破的两座大山,华为突破了。

当然,海思麒麟已经被认可了,鸿蒙还处在争议中。

但我们仔细想想,如今对鸿蒙的各种批判,是不是和十年前对海思麒麟的各种批判如出一辙?

如果华为这一波没有被美国干死,给鸿蒙十年的成长时间,十年后鸿蒙会是什么态势?会不会比今天的海思麒麟差?

你说华为是不是真的牛逼?


user avatar   wj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对华为熟悉的更多的是终端,或者说手机,我们就聊聊手机。

今天为了回答另一个问题,刚好做了一张图,统计了御三家2015年-2020年Q4手机出货量的变化图:

2018年,华为制裁前最后一个完整年,在苹果新机发布的Q4,出货量做到了6000万台以上,相应的,苹果在iPhone6发布之后,Q4季度出货量首次跌破7000万台,之后,华为被制裁,销量快速下滑,苹果急速攀升。

2020年,华为季度出货量下滑到3000万台的时候,苹果季度出货量直接做到了9000万台,2021年Q4苹果单季度出货量如果突破一个亿,我是毫不意外的。

苹果的神话,乔布斯的神话,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赘述了。

在华为没有被制裁之前,是直接冲着破这个神话而去的。

在中国市场,华为其实已经突破了这个神话的,在2020年中的时候,5000-8000价位的高端机核心区段,华为已经超越了苹果。

华为之前,苹果就是高端机市场的天顶星,在华为之后,苹果又是这个市场的天顶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个过程中,苹果有什么大的变化么?

其实没有,苹果还是那个苹果,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有华为和没华为,苹果的市场地位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你说华为强吗?

华为每年千亿研发,在苹果之上,很多人对这个不服气,用各种理由来否定华为,说什么研发投入是数据做出来的,华为没有上市,公布的官方数据不可信。

我们都不需要去从专业角度驳斥这种言论。

就看市场表现,尤其是高端市场的表现,这个是实打实的。

市场之外,十年的时间,华为做出了海思麒麟,做出了鸿蒙,这两个过去被认为是中国科技企业无法突破的两座大山,华为突破了。

当然,海思麒麟已经被认可了,鸿蒙还处在争议中。

但我们仔细想想,如今对鸿蒙的各种批判,是不是和十年前对海思麒麟的各种批判如出一辙?

如果华为这一波没有被美国干死,给鸿蒙十年的成长时间,十年后鸿蒙会是什么态势?会不会比今天的海思麒麟差?

你说华为是不是真的牛逼?


user avatar   jiang_shan_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对华为熟悉的更多的是终端,或者说手机,我们就聊聊手机。

今天为了回答另一个问题,刚好做了一张图,统计了御三家2015年-2020年Q4手机出货量的变化图:

2018年,华为制裁前最后一个完整年,在苹果新机发布的Q4,出货量做到了6000万台以上,相应的,苹果在iPhone6发布之后,Q4季度出货量首次跌破7000万台,之后,华为被制裁,销量快速下滑,苹果急速攀升。

2020年,华为季度出货量下滑到3000万台的时候,苹果季度出货量直接做到了9000万台,2021年Q4苹果单季度出货量如果突破一个亿,我是毫不意外的。

苹果的神话,乔布斯的神话,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赘述了。

在华为没有被制裁之前,是直接冲着破这个神话而去的。

在中国市场,华为其实已经突破了这个神话的,在2020年中的时候,5000-8000价位的高端机核心区段,华为已经超越了苹果。

华为之前,苹果就是高端机市场的天顶星,在华为之后,苹果又是这个市场的天顶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个过程中,苹果有什么大的变化么?

其实没有,苹果还是那个苹果,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有华为和没华为,苹果的市场地位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你说华为强吗?

华为每年千亿研发,在苹果之上,很多人对这个不服气,用各种理由来否定华为,说什么研发投入是数据做出来的,华为没有上市,公布的官方数据不可信。

我们都不需要去从专业角度驳斥这种言论。

就看市场表现,尤其是高端市场的表现,这个是实打实的。

市场之外,十年的时间,华为做出了海思麒麟,做出了鸿蒙,这两个过去被认为是中国科技企业无法突破的两座大山,华为突破了。

当然,海思麒麟已经被认可了,鸿蒙还处在争议中。

但我们仔细想想,如今对鸿蒙的各种批判,是不是和十年前对海思麒麟的各种批判如出一辙?

如果华为这一波没有被美国干死,给鸿蒙十年的成长时间,十年后鸿蒙会是什么态势?会不会比今天的海思麒麟差?

你说华为是不是真的牛逼?


user avatar   yang-ce-p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对华为熟悉的更多的是终端,或者说手机,我们就聊聊手机。

今天为了回答另一个问题,刚好做了一张图,统计了御三家2015年-2020年Q4手机出货量的变化图:

2018年,华为制裁前最后一个完整年,在苹果新机发布的Q4,出货量做到了6000万台以上,相应的,苹果在iPhone6发布之后,Q4季度出货量首次跌破7000万台,之后,华为被制裁,销量快速下滑,苹果急速攀升。

2020年,华为季度出货量下滑到3000万台的时候,苹果季度出货量直接做到了9000万台,2021年Q4苹果单季度出货量如果突破一个亿,我是毫不意外的。

苹果的神话,乔布斯的神话,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赘述了。

在华为没有被制裁之前,是直接冲着破这个神话而去的。

在中国市场,华为其实已经突破了这个神话的,在2020年中的时候,5000-8000价位的高端机核心区段,华为已经超越了苹果。

华为之前,苹果就是高端机市场的天顶星,在华为之后,苹果又是这个市场的天顶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个过程中,苹果有什么大的变化么?

其实没有,苹果还是那个苹果,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有华为和没华为,苹果的市场地位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你说华为强吗?

华为每年千亿研发,在苹果之上,很多人对这个不服气,用各种理由来否定华为,说什么研发投入是数据做出来的,华为没有上市,公布的官方数据不可信。

我们都不需要去从专业角度驳斥这种言论。

就看市场表现,尤其是高端市场的表现,这个是实打实的。

市场之外,十年的时间,华为做出了海思麒麟,做出了鸿蒙,这两个过去被认为是中国科技企业无法突破的两座大山,华为突破了。

当然,海思麒麟已经被认可了,鸿蒙还处在争议中。

但我们仔细想想,如今对鸿蒙的各种批判,是不是和十年前对海思麒麟的各种批判如出一辙?

如果华为这一波没有被美国干死,给鸿蒙十年的成长时间,十年后鸿蒙会是什么态势?会不会比今天的海思麒麟差?

你说华为是不是真的牛逼?


user avatar   xiaosuanm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对华为熟悉的更多的是终端,或者说手机,我们就聊聊手机。

今天为了回答另一个问题,刚好做了一张图,统计了御三家2015年-2020年Q4手机出货量的变化图:

2018年,华为制裁前最后一个完整年,在苹果新机发布的Q4,出货量做到了6000万台以上,相应的,苹果在iPhone6发布之后,Q4季度出货量首次跌破7000万台,之后,华为被制裁,销量快速下滑,苹果急速攀升。

2020年,华为季度出货量下滑到3000万台的时候,苹果季度出货量直接做到了9000万台,2021年Q4苹果单季度出货量如果突破一个亿,我是毫不意外的。

苹果的神话,乔布斯的神话,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赘述了。

在华为没有被制裁之前,是直接冲着破这个神话而去的。

在中国市场,华为其实已经突破了这个神话的,在2020年中的时候,5000-8000价位的高端机核心区段,华为已经超越了苹果。

华为之前,苹果就是高端机市场的天顶星,在华为之后,苹果又是这个市场的天顶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个过程中,苹果有什么大的变化么?

其实没有,苹果还是那个苹果,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有华为和没华为,苹果的市场地位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你说华为强吗?

华为每年千亿研发,在苹果之上,很多人对这个不服气,用各种理由来否定华为,说什么研发投入是数据做出来的,华为没有上市,公布的官方数据不可信。

我们都不需要去从专业角度驳斥这种言论。

就看市场表现,尤其是高端市场的表现,这个是实打实的。

市场之外,十年的时间,华为做出了海思麒麟,做出了鸿蒙,这两个过去被认为是中国科技企业无法突破的两座大山,华为突破了。

当然,海思麒麟已经被认可了,鸿蒙还处在争议中。

但我们仔细想想,如今对鸿蒙的各种批判,是不是和十年前对海思麒麟的各种批判如出一辙?

如果华为这一波没有被美国干死,给鸿蒙十年的成长时间,十年后鸿蒙会是什么态势?会不会比今天的海思麒麟差?

你说华为是不是真的牛逼?


user avatar   murdoc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人对这种人有个很形象的比喻:

叶公好龙


user avatar   song-guo-bao-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user avatar   ban-da-ji-c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发现Wi-Fi6也搞了两个release,和Wi-Fi 5(即802.11ac)时候的wave 1和wave 2差不多。

对于一般Wi-Fi 6的用户影响不大,Wi-Fi主要的PHY的特性,比如高阶调制之类的在release 1里面已经支持,主要的MAC特性,也就是OFDMA也在release 1里面支持的,包含OFDMA的上行和下行传输。还有SRP相关的BSS Color,Adaptive-CCA,Dual-NAV之类的,差不多也在release 1里面。所以基本上大家所关注的一些主要特性都在release 1里面有了。

至于release 2里面目前看介绍主要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上行MU-MIMO,这个理论上能够提升不少速率,毕竟支持多用户同时上行接入了。在MU-MIMO的一开始,也就是802.11ac的时代,这个是不支持的。只不过估计落地成本和技术手段限制,所以release 2才放进去。802.11ax协议里面是没有分release 1和release 2的。可能相比MU-MIMO,在Wi-Fi 6里面OFDMA更重要点,而Release 2里面的上行MU-MIMO更多的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如果价格不用添加或者添加很少,那么估计还是受欢迎的,如果价格过高,那么还是看看吧。至于另外一个就是TWT了,TWT技术是从节能手段来做的,其实个人感觉哎,新的802.11ba标准,即wake-up radio的机制可能更适合802.11的节能,而TWT说实在的,有点复杂,而且其节能模式实际上可以理解成基于调度的机制,比如下面一张图可能更好理解些。

Ref:CommScope Ruckus的slide

左边的就是没有启用TWT的,那么所有的节点虽然工作在节能模式下,但是大家还是要互相争抢,这个争抢过程还是要耗能的。右边的就是TWT,其实就是对于每一个节点对象,其节能的时间点进行了调度,一个节点醒了,然后传输,其他节点这个时候还接着睡。其实总体而言,Wi-Fi 6的MAC和传统Wi-Fi 5以前相比,其实就是一个无序到有序控制的过程。下面这张图今天看的,感觉就很直观

Ref:CommScope Ruckus的slide
Ref:CommScope Ruckus的slide

所以实际上TWT看起来还是有效果的,而且属于Wi-Fi 6里面一个主要特性。Release 1版本其实有很多公司都做了,只不过兼容性的问题挺多的,这次release 2的版本不知道能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大致就是这些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很多警察现在还在用对讲机这种老式的通讯工具? 
  黑白+彩色主摄,6400w 像素潜望长焦,如何评价华为 P50 系列手机影像系统? 
  为什么联想 5G 标准投票事件两年后才发酵? 
  为什么华为、原神、嘉然、Uzi、大司马会被很多人黑? 
  如果科技有两个方向,VR的虚拟世界和服务机器人的世界,你选择那个? 
  如何评价 1 月 17 日华为发布三款华为 MateBook 新品?实际体验如何? 
  如何看待华为 2019 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如何看待华为首次以Mate命名平板,以及3299元起的定价?MatePad Pro反映华为哪些策略? 
  人类的科技水平会无限发展吗?还是会有一个极限? 
  什么技术将会取代搜索引擎? 

前一个讨论
什么是 sketch 喜剧?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阿斯麦(ASML)11月12日官方宣布深紫外线(DUV)光刻机从即刻起向中国自由出口?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