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英国专家称发现马航 MH370 ,目前位于海平面 4000 米以下,这次是真的吗?运用了哪些技术? 第1页

  

user avatar   spt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来寻找MH370的新技术,其基础来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射电天文学家Joe Taylor,但他完全不认同这个所谓“新技术”。到底咋回事?本文细说。

背景相关:本人为西澳大学射电天文学博士。

被诺奖得主疯狂diss的「英国专家新技术」,究竟能不能找到MH370?

不久前,沉寂多时的MH370搜寻工作似乎有了“新进展”:国际媒体广泛报道,英国一位航空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时空精度,推测出了MH370的具体航迹和最终坠毁位置。

这一成果,虽然还不是很多人理解的「MH370找到了」,但却仿佛重新开启了希望之门,让我们期待它将触发新一轮的水下搜寻,并最终带来MH370的重见天日。

但与大众媒体的一片激昂大相径庭的是,专业人士普遍保持怀疑。甚至为这种“新技术”的实现打下基础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文学家Joe Taylor也对此嗤之以鼻,甚至用“疯狂”“脑子不正常”这样的评价回应。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新技术”,它真的可以带领我们找到MH370吗?本文将为你揭示大众媒体简化叙事中不曾揭露的圈内争鸣脉络。

「新技术」

“新技术”的开发者是英国航空工程师Richard Godfrey。根据他的自我介绍,他曾经参与多个民用及军用飞机的开发研制工作,还曾为NASA设计过航天飞机的工程模拟器。MH370失事后,他参与创建了一个民间独立调查小组,并在其名为「MH370搜寻」的个人网站上不断整理发布与MH370搜寻相关的资料及各方研究成果。

从2021上半年起,Godfrey开始发布一系列文章,报告开发和使用一种“新技术”的进展。这一技术利用一个全球无线电爱好者信号收发网络“WSPR”的历史数据作为分析基础,Godfrey自己编写了一个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软件名字能看出Godfrey的野心——“全球定位与追踪任意位置的任意飞机”(GDTAAA)。

在Godfrey之前,推测MH370位置的最主要依据是海事卫星Inmarsat每小时一次的“握手信号”,该信号可以用于推测MH370每次与卫星“握手”时到卫星的距离。每个距离值对应地表的一条圆弧,而飞机油料耗尽、切换到备用电源时的“握手”给出的第七弧线,被认为是MH370坠毁的地方。

但海事卫星每小时一次的握手间隔,抹去了飞行航路的大量细节。如果有一种时间分辨率更高的数据源,将可能给出更精细的结果——这正是Godfrey想要使用WSPR的原因:这一网络每两分钟就会完成一次信号收发,比海事卫星频繁30倍。

经过半年多的优化迭代,11月30日,Godfrey发布了一个阶段性主要成果。他声称使用GDTAAA绘制出了MH370的完整航路,并描绘出诸多前所未见的细节:飞机在南下时,曾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南上空盘旋;飞机航向曾几次拐折,其中一段的方向指向西澳州中西部主要城市杰拉尔顿,另一段则刚好指向被怀疑失控劫走飞机的飞行员Zaharie Shah家里的飞行模拟器上一次劫机模拟航线的终点;飞机在最终段航向反复调整,最终落在第七弧线上海底地形最复杂的Broken Ridge附近。

「弱信号传播报告网络」

“WSPR网络”全称“弱信号传播报告网络”,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射电天文学家约瑟夫·泰勒(Joe Taylor),以资深无线电爱好者(呼号K1JT)的身份,在2008年建立的。其建立初衷,是通过长期、系统性开展无线电信号长距离传播的试验,为研究大气电离层性质,积累数据。

2014年MH370失事时,WSPR网络在全球已有数百个站点。每隔两分钟,其中一部分站点就会向全球发出一条“短信”,这条播报时间长达110.6秒的消息,包含发送者的呼号、位置、发射功率等信息。所有收到信息的站点,在对“短信”进行成功解译后,都会向WSPR的中央服务器报告发送者的信息,以及收到信号的强度。每一次报告,视为发生一对成功的“连接”。

据Godfrey统计,MH370最后一次飞行的8个多小时期间,全球一共有超过6万对收发距离大于1000千米的长距离WSPR连接,平均每2分钟都有超过200对。这些“连接”跨过大洲大洋,织出一张覆盖全球的绵密网络。

Godfrey推定,当有飞机刚好穿过一对“连接”的弧线,会对接收信号的强度造成影响。虽然影响的方式并不完全明确,但对于每一对成功收发信息的发射站和接收站(例如美国费城的一个发射站和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个接收站),在一段时间内建立的几十、几百次连接,信号强度通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Godfrey得以利用这一系列数据,统计出一对收发站之间信号强度波动范围,从中寻找强度显著高于平均值或频率有异常的那几次连接,将其推定为可能由飞机经过所致。

如果这一推定是对的,单独一个异常连接信号,说明有飞机在信号收发时刻飞经连接这对收发站的地球表面大圆(的不确定位置);而若某一时刻有两个异常连接信号,说明有飞机在此时飞经两个大圆的交点。Godfrey分别将其称作“进展指标”和“位置指标”。

显然由于地球上空随时都有大量飞机,一个“进展指标”可能由同一大圆上任意位置经过的飞机引发,因此Godfrey主要依靠“位置指标”来判断飞机的位置,而使用“进展指标”来辅助确认飞行速度和位置。他使用MH370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海岸附近的雷达数据来为推理设置初始值,在飞机的大致航向寻找下一个“位置指标”和“进展指标”,一步一步腾挪推断,最终给出了对MH370完整航路的推断结果。

「疯子、民科、脑子不正常」

1974年,射电天文学家约瑟夫·泰勒,使用前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望远镜,发现了一对毫秒脉冲星,并通过这对脉冲星相互绕转越来越快的事实间接证明,它们正在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方式搅动时空,把相互绕转的能量以引力波的方式向外辐射。

凭借这一发现,他在1993年与同事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泰勒不仅仅是一个顶尖的射电天文学家,他还是一个终生铁杆无线电爱好者。他从十几岁就开始从事业余无线电活动,并由此踏上射电天文学专业之路;在退休后,他又回归那个热爱无线电的少年。他亲自设计了WSPR的信号协议、编写了WSPR信号收发软件,并利用自己对无线电爱好者圈无远弗届的影响力,让WSPR网络建立后,参与人数得以快速成长,这就是WSPR的由来。

然而这位代表了无线电爱好者终极天花板的男人,这个最理解WSPR能干什么的人,用非常负面甚至刻薄的词汇评价Godfrey使用WSPR数据推测MH370位置的尝试——“疯子”(crazy)、“民科”(pseudo-scientists)、“脑子不正常”(nutty)

Hi Mike,
This is nutty. There is no conceivable way that historical WSPR data could be used to track an aircraft.
— Joe Taylor, K1JT

他甚至懒得做更具体的回应——“我不想浪费时间和不知道自己在干啥的民科争论”。

实际上在2021年4月份,Godfrey最早提出可能使用WSPR历史数据寻找MH370的时候,这种想法就已引起业余无线电圈不少人的批评。

尤其是在最开始的时候,Godfrey犯过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无谓地消耗了自己在同行中的风评。例如4月时他曾经提出,MH370坠毁地点为第七弧线附近的南纬34.4度、东经93.21度,理由为这里是7条收发连接线的交叉点——而且这些连接全都被他判定为“强度异常”或“频率异常”。但最终有人指出,这个坐标只是美国阿拉巴马州一个发射站的对跖点——一个发射站向各个方向发出的信号,当然会汇聚于相隔180度的地球另一端的一点。把这当成飞机坠毁所致,当然是一个武断的结论。

反击

Godfrey并没有坚持那些最显而易见的错误。而且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做出了相当程度的努力来回应圈内的质疑。

一个常见的疑问是,Godfrey这套技术,能用其他已知路线的飞机进行验证吗?

为了测试GDTAAA技术抓飞机的能力,Godfrey与澳航飞行员Mike Glynn一起,安排了一次盲测。2021年6月3日,Mike Glynn驾驶一架空客A330-200客机,从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Faleolo国际机场起飞,前往澳洲东部的某座城市。Godfrey被告知起飞时间,但不知其目的地,同时由于飞机关闭了应答机,Godfrey无法从公开渠道查询到飞机的飞行路径。

Godfrey使用GDTAAA推测出这次飞行的航路并在个人网站上发布之后,Mike Glynn才会“揭盲”公布自己记录的实际航路,因此如果Godfrey计算错误,会让自己被公然打脸。

结果对Godfrey是一场胜利——至少他自称如此。在上图中,以红色表示的实际飞行轨迹,与灰色表示的Godfrey推算轨迹,有非常高的吻合度。

此外Godfrey还试图用GDTAAA推测2014年3月28日新西兰空军一架参与救援搜索任务的P-3C运输机在南太平洋事故区域的航迹,并声称推测出了该机往返任务区域的航路。但是据笔者考察其报告文章,并没有找到足以支持此声明的结果示意图(当然,不排除是笔者理解能力有限所致)。

理论

业余无线电圈对Godfrey的质疑来自理论上的怀疑:飞机太小、事故区域距离任何一个收发站太远,而WSPR网络正如其名、使用不足5瓦的低功率弱信号进行传输,这一切,让人们对飞机究竟可以对信号产生多大的影响,充满了质疑。

网名sk999的无线电爱好者今年4月就发布了一篇充斥数学公式与参考文献的辨析文章并持续更新到9月中旬,论证WSPR是否可能用于搜寻MH370。他指出,大型客机、包括机身后形成的涡流结构,能散射的WSPR信号太过微弱,不足以对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有任何可观测的影响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名工程师Victor Iannello也在12月19日发表题为《WSPR无法找到 MH370》的博文,批评Godfrey的研究。他认为,MH370所能散射的信号强度,比原有信号强度,要弱10个数量级(100亿倍)。一位德国汉诺威的工程师Nils Schiffhauer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西安咸阳以250 kW功率发射信号的中心频率附近观察到离他家2千米处飞过的飞机产生的一些杂波,发现这些杂波的强度仅为广播信号的不足1/200——以此推测,用WSPR的5瓦功率探测几千甚至上万公里外飞机,让人难以置信。

而且别忘了WSPR最初的目标是研究电离层性质——随着来自太阳的紫外光照射地球不同位置,位于白天区域的电离层与夜晚区域的电离层具有不同的反射特性,让两站之间信号强度(严格说是信噪比)也会随一天中的早晚不同时间而不断变化。

约瑟夫·泰勒2010年一篇介绍WSPR的科普文章给出西澳州一个接收站收到的美国东北部三个发射站的信号强度随在全天24小时中的变化(使用3周内数据汇总得到)。可以发现,仅仅由于日周期,WSPR的信噪比就会发生几十倍的变化。

通常物理学领域中,讲究所谓“5σ是发现,3σ是证据,1σ是迹象”。而Godfrey判定“进展指标”时,使用的是1σ、0.5σ和0.25σ三条线作为判据划分是否是“较强信号”—— 0.5σ和0.25σ连通常意义上的“迹象”都难以称得上。这让Godfrey的工作,看起来像是从一大堆噪声数据中,挑选出那些稍微亮一点的噪声,然后以此进行推理。对我来说,我一方面非常敬佩他面对这么难用的数据坚持寻求一线希望的精神,另外也对这样的方法能得出有效结论,感到相当程度的难以置信。

结语

Godfrey是如泰勒所说“疯了”吗?我不认同这样的人身攻击。他确实有在尽可能运用自己作为航空工程师的专业技能与工具,真诚地想要让MH370重见天日、想要帮那些苦苦等待的家属包扎伤口。但是科学不容一厢情愿,如果不能从理论上找到相当的依据,Godfrey自称的所谓“经验证据”,是难以真正服众的。

对于Godfrey而言,现在最好可以联合一位物理学家,找到飞机可能影响WSPR信号的真正可能方式,把他已有的分析结果以同行评议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这样才能真正有力地促成新一轮MH370搜索的开展。


user avatar   a20101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篇正经的技术原理分析。

国内媒体转载消息从来不带消息源...

所以咱们动手查证:

外网搜到不少相关新闻,其中都指向一个网站:

其中指向了文章的下载地址:


OK,文章至少看起来还比较正经,那让咱们来看看内容吧。

首先看了一下论文作者Godfrey相关的信息,他其实在今年5月就提出了使用WSPRnet数据来定位MH370的想法(abc.net.au/news/2021-05)。

这里这个WSPRnet是什么呢?笔者在查阅资料发现其实大有来头!

当然,笔者并非射频/无线电相关专业人员,如本文中技术相关内容有任何疏漏,烦请指正

我们常用的无线通讯通常需要一个专门的射频放大器,但是无线爱好者们发现树莓派(Raspberry Pi——一种很小型但是常用于开发各种有意思的极客项目的开发板)的GPIO口,可以直接发射功率极低(10mW)但频率可以调制的射频信号。

按照Godfrey(文章作者)的描述,这些由树莓派等设备发出的微弱信号事实上可以传输极远的距离,由于大气折射的存在,它们在传输一段距离(数千公里)之后,由于折射程度很大以至于信号被反射回地面,这样的一次“信号由地面发射又被大气反射回地面”的事件被称为“一跳”,而这些微弱信号在衰减到无法被识别前可以在大气内传输10跳左右(在无意外干扰和遮蔽的情况下)

在解释WSPRnet,也就是本文技术上的主角之前,我们先来说说WSPR。WSPR,全称是Weak Signal Propagation Reporter,中文可以翻译为微弱信号传播报告。它是一个由爱好者开发的软件无线电协议,协议传输的内容包含发送者的位置信息、编码等。

WSPRnet,就是这样一个由爱好者搭建的,用于将全世界的WSPR接收终端收到的信息汇总起来、记录并供公开查询的网站。这样,爱好者们就可以发送WSPR信息,并且在WSPRnet上来确认自己的信号最远被传输到了哪里!

树莓派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可能不强,如下图的简单设备:

使用WSPRnet,却发现它发送的信号竟然跨越了大西洋

(以上两张图来自于 十个业余无线电应用,让你的树莓派不再吃灰! - 天善智能:专注于商业智能BI和数据分析、大数据领域的垂直社区平台


OK,我们介绍完了WSPRnet项目,那这和MH370有什么关系呢?

别急,大的要来了!

作者的网站上在7月份发布了一篇名为“对MH370跟踪的新技术”的文章,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WSPRnet对飞机进行定位和跟踪。笔者在此简述:

首先作者介绍了一个名为GDTAAA(Global Detection and Tracking of Any Aircraft Anywhere,可以翻译为全球任意位置航班检测跟踪系统)的软件系统。

按照作者Godfrey的描述,WSPR信号通常由大气层反射回大地并被接收,但如果信号传输过程中有飞机经过,该WSPR信号会被影响(如一部分提前被反射回大地,或信号产生异常衰减)。同时,用于接收全球WSPR信号并储存的WSPRnet数据库对公众是开放的,所以作者可以查询到MH370失事期间的全球WSPR接收数据,并通过其中的信号异常来分析MH370可能的落点。

落点分析的技术过程非常枯燥,不过经过总结和分析,综合了WSPRnet的数据及过往MH370相关碎片的海洋动力学数据等所有已有资料之后,作者认为该预测点应当就是MH370的最终所在


所以简单来说,这篇文章在以往已有的一段历史无线电数据上运用了新的技术进行了数据挖掘,并最终给出了一个预测的飞机定位。

你可以这么理解:这段可能记载了MH370去向”的无线电历史早已被记载在互联网上,只是现在才有人利用它来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及定位。

技术上的可行性有待专业人士进一步分析与确认,笔者能做的也只是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尽量将其中的原理告诉各位,让各位有个判断。

无论如何,愿逝者安息,一切安好吧。


user avatar   zhouy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概看了一下新闻,简单描述一下,大神轻拍,开头是整个事件,分析在最后。

先说一下整个MH370的经过:

mh370 航班于当地时间凌晨12:41 起飞,并于凌晨1:01 达到 10,700 米的巡航高度。

飞机通信寻址系统(ACARS)在凌晨 1 点07分发送最后一次传输,随后被人为关闭。机组人员最后一次语音通信发生在凌晨1点19分。凌晨1点21分,飞机应答器亦被关闭,此时飞机即将进入越南领海。

上午马来西亚军用和民用雷达开始跟踪这架飞机,航班航线掉头,向西南飞越马来半岛,然后又向西北飞越马六甲海峡。凌晨 2点22分,马来西亚军用雷达在安达曼海上空与飞机失去联系。印度洋上空的一颗 Inmarsat 卫星每小时接收一次 370 号航班的信号,最后一次接受到这架飞机的信号是在上午 8 点11分。

最初对飞机的水面搜索集中在中国南海。随后在确定 370 航班转向后不久转向西面后,搜索工作转移到马六甲海峡和安达曼海。

3 月 15 日,也就是飞机失踪一周后Inmarsat 卫星的联系信息被披露。对信号数据的分析无法准确定位飞机,只能确定飞机可能位于两条弧线上的任何地方,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和英国航空事故调查处 (AAIB) 得出结论,该航班在澳大利亚西南 2,500 公里的印度洋偏远地区坠毁,此距离上,船上的任何人都不太可能幸存下来。

对残骸的搜寻因坠机地点过于偏远而艰难无比。4月6日,澳大利亚从波音777的检测到可能黑匣子(图上伯斯西面附近)。英国人 对 Inmarsat 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上午8点19分,航班最后发出的部分信号与声波的位置一致。

如果信号来自 370 航班,此时黑匣子的也快没电了了。水下航行器在可能的水域进行了进一步搜索,但是信号回声散布在一个广阔的海底区域,航行器没有发现碎片,后来的测试发现,有问题的电缆也可能会产生回声(也就是说发现了个寂寞)。

机上载有239人飞往北京。乘客们包括一位书法家,一对渡完蜜月的夫妇,正在回家的路上,一名一年没有回家的建筑工。

从飞机上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晚安马来西亚三七零”.专家计算出最有可能的坠机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珀斯以西约 1,000 英里处。

第一块碎片直到 2015 年 7 月 29 日才被发现,当时在法留尼汪岛的海滩上发现了右翼襟副翼,该岛位于印度洋地区以西约 3,700 公里处,澳大利​​亚正在搜索该地区。

在接下来的一年半里,27 件中的 3 件被确认来自 370 航班,17 件被认为可能来自飞机。两块碎片来自机舱内部,表明飞机已经解体,但无法确定飞机是在空中解体还是与海洋相撞。对留尼汪岛襟副翼和在坦桑尼亚发现的一块右翼襟翼的研究表明,

这架飞机没有过迫降准备;也就是说,370 航班可能垂直撞击水面,碎片位置可以用来来缩小印度洋的搜索范围,因为一些可能的地方被排除,碎片不会漂这么远。


正题:WSPR 如何帮助找到 MH370?


在 2014 年 3 月 7 日 16:00 TC 和 2014 年 3 月 8 日 01:00 UTC 之间的 MH370 飞行时间段内,有 60,627 条 WSP链路超过 1,000 公里,这要归功于世界各地的许多专业无线电爱好者。在总共 270 个数据点上,平均每两分钟就有 224 个 WSPR 链接。
UTC 时间 18:28:15 之后,只有 7 个 Inmarsat 卫星 BTO 值允许测量飞机与卫星位置之间的距离。这是在总共 7 个数据点上每 40 分钟一个 BTO 值的平均值。Inmarsat 卫星 BTO 数据在 UTC 时间 18:28:15 和 19:41:03 UTC 进入印度洋的轨迹开始时 72.8 分钟和印度洋上空轨迹结束时的 89.6 分钟存在两大差距UTC 时间 22:41:22 和 00:11:00 之间的海洋。此外,在 UTC 时间 17:20:35 分航前的最后一个 ADS-B 数据与 UTC 时间 17:30:33 在哥打巴鲁的第一次民用终端区域雷达捕获之间存在 10 分钟的间隔。
看看可以从 270 个 WSPR 数据点收集哪些信息来帮助填补我们在 MH370 飞行路径分析中的空白将会很有趣。可以在 此处 下载描述使用 WSPR 帮助找到 MH370 的过程的论文,并附有工作示例。

这位叫戈弗雷的先生的意思(大概哈):这架波音777飞行过程中,每两分钟有224 个 WSP(一种传输距离很远的弱电信号)链接,这些链接就像一条条的线,飞机就像是切刀,对这些线有所干扰.而所有干扰可以被分析出来,以计算最终的位置。

如果这些技术是有用的,那不是可以分析隐身攻击机群?表示怀疑。

PS:昨天太困了,睡着了,今天又看了一地的创作文学,觉得自己有半把刀了,再来说一下:

这个研究可信度或者说有用程度不高,因为这个WSP信号功率很低,受到的干扰太大,中间不可控制的变量也多,比如当时东半球几百上千架飞机在飞,有没有什么干扰源?地面反射率那些!都没有考虑进去,做过实验的都知道稍微有点变量,可能最后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即便你落点是精确可信的,这么多年了,残骸会不会被洋流带走?或者在水面漂泊一段时间再沉入海底。4000米水深的深航器搜寻基本就和你用手电筒去找水库里的珍珠差不多。上次的搜救花了大约1.5亿美金,持续时间上千天,这次估计也少不到哪里去.

搜救的一些图片

关于坠机原因:

马来西亚官方相信,机长故意造成了坠机事件,从一开始他们就认为这是飞行员自杀造成的。

但是机长扎哈里的家人和朋友从始至终都坚称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2016年马来西亚官方曾透露,对飞行模拟器的分析显示,扎哈里(机长)在飞机失事数周前曾模拟前往印度洋南部的飞行。报道认为这是进一步说明马航空难是机长蓄意策的有力佐证。但是马方强调这并不能证明机长有意造成飞机坠毁。

2018年公布的最终调查报告中指出,最终飞机飞行方向发生改变是手动做出的。

飞行员故意撞毁飞机的案例:

  • 摩洛哥皇家航空 630 航班是 1994 年的一次客运航班,起飞后大约十分钟坠毁。机上44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后来的调查显示,坠机是飞行员故意造成的。
  • 1997 年,据信为​​胜安航空(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航空公司)工作的机长使一架波音 737 飞机失灵,并故意在苏门答腊附近坠毁。
  • 1999 年,埃及航空公司从纽约飞往开罗的 990 航班在长岛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结论是,它是由副驾驶故意坠入海中,但埃及调查人员对这一结论提出异议。
  • 2013 年,就在 MH370 失踪前几个月,莫桑比克航空公司 470 航班的机长驾驶他的巴西航空工业公司 E190 双喷气机从巡航高度坠入地面,造成 27 名乘客和 6 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 最近的案例是德国之翼空中客车公司于 2015 年 3 月 24 日在法国阿尔卑斯山故​​意坠毁,同样造成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它的副驾驶安德烈亚斯·卢比茨(Andreas Lubitz)等着飞行员上完厕所,然后把他锁在外面。卢比茨有抑郁症的记录。

user avatar   sean-y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偏个题,说说「找到 MH 370 有多重要」。

我每年都会查一次 MH 370 的消息。这件事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一个客户有7名员工在那一架飞机上,出事后员工家属情绪上接受不了保险理赔金,这意味着亲人已逝。所以,客户公司选择继续支付薪水。

到今年,仍然有90位乘客家属拒绝252万的赔偿金

我查了一下,发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中兴员工的农民父亲:栗二友

栗二友,是河北农民。

培养出了高材生儿子,毕业后加入了中兴。

中兴需要员工驻地在国外,当时儿子有多个选择,老父亲建议他选择马来西亚。结果出了事故之后,老父亲一直很自责,觉得是自己把儿子害死了。妻子怪他,逐渐患上了抑郁症。

他是为数不多一直没有妥协拿赔偿的家属。

如今,家里积蓄已花光,妻子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当地政府给栗二友夫妻每人发放100多元补助金。所有亲戚朋友都劝栗二友,拿了252万元的和解金,重新生活吧。  

就连「370家属互助群」里的人也越来越少。

有人因病离世,有人选择组建新家庭,迎来新的生命。「说句公道话,不能让年轻媳妇一直守寡吧。」

栗二友说,别人和解他能理解,但让他和解,他宁可死。

在疫情期间,他依然坚持定期做核酸,前往北京马来西亚大使馆抗议。

武术指导的老婆:程利平

鞠坤,是《一代宗师》的武术指导。他的太太是化妆师。

她的太太每年都会发微博纪念自己的老公。

如今,这个单亲妈妈,上有老下有小,也有焦虑担心未来的时候 。一直煎熬,始终没有最后的结果。

飞机上有很多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普普通通的职场人。

他们本来是一次出差,一次旅游,再也没有回音。而他们的家人却陷入了最大的痛苦。

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很多不肯接受赔偿的家属不是嫌钱少,而是一旦收了钱,就意味着自己的亲人,真的没了。也感谢评论区补充:

接受了抚恤金,意味着这个事件就结束了,慢慢地家属也没有人管了,也不会再有资源支持和投入了。所以家属宁可不要钱,也希望能有一个真相。

但是很遗憾,不管亲友们怎么想,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搜索就停止了。成本太高,没有人愿意接盘了。我甚至听说有家属希望先把赔偿款拿出来,继续接着花钱搜索。

就像栗二友一样,他家很穷,从出生到60多岁,他连邯郸市都没有出过,但为了找儿子,他竟然去了马达加斯加。在马达加斯加热带丛林,栗二友看到野果子就摘了吃。

同行者问:「你不怕有毒啊?」

栗二友说:

要是我儿子漂到这里,不是也只有这样的野果子可以吃吗?所以我要试试看,能不能活下来。

希望这次有结论吧,让大家少点煎熬。

也别让我们的同胞继续待在冰冷的海水里了


user avatar   qing-zu-zhi-wo-ban-q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蛟龙号最大潜水深度7062米,4000米的单貌似可以接

一晃眼马航都过去七年了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在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途中失联。马来西亚政府在2015年1月29日正式宣布航班失事,并推定机上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已遇难

2014年3月,马航MH370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途中失踪,机上共载有227名乘客与12名机组成员。这架飞机自2014年3月失联至今,机上239人仍下落不明 2018年7月,调查人员曾公布一份495页的调查报告,表明MH370的控制装置可能被人蓄意操纵,导致客机随后偏离航线,但无法确定谁应该为此负责 2018年底,马来西亚解散了MH370事故调查团队 2019年7月,法国调查人员透露的新信息暗示,或许是MH370机长沙阿故意将飞机开进了印度洋。沙阿据信在驾驶前处于抑郁状态

戈弗雷使用开创性的航空追踪技术,声称发现MH370在澳大利亚城市珀斯以西1933公里处,坐标33.177°S 95.300°E的位置撞击海洋,并且下沉到下方4000公尺

戈弗雷发表的报告指出,坠机点在印度洋的海底高原布罗肯断脊(Broken Ridge),下方地形错综复杂

他使用了一种称为GDTAAA(随时随地能对飞机进行全球检测和跟踪)的技术,在他的研究中,波音777飞行过程中,GDTAAA结合WSPR(业余无线电软件)数据,每分钟有数百个可追踪的信号,使他能在关键区域搜索

报告中称,坠机地点及印度洋海底的扫描图中发现信号红点,MH370的模拟位置与33件已发现MH370机身的碎片洋流漂移分析一致,这些碎片分别在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毛里求斯

戈弗雷声称,如果对附近区域进行彻底搜索,可在2022下半年发现MH370遗骸





4000米也不知道能不能捞上来,泡七年的黑匣子也不知道还能不能用

这种新闻一出来就是再一次消费逝者家属的情绪

本来沉淀七年该平复的情绪也平复了,现在又给人家来了点希望

中国人本来讲究入土为安,在外漂了七年也不知道想不想家

希望这回的消息不是外媒放出来消费情怀的

也希望这段跨越时空的离别能早日落幕


user avatar   hao-ji-you-2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去找了一下这个新闻的源头,出自澳大利亚七号台的一档名为Sunrise的新闻栏目。一位航空专家Richard Godfrey声称自己找到了MH370的位置,并对此结果“非常自信”:

根据英国泰晤士报的说法,Richard是MH370独立搜索小组的创始人之一,专家组成员。通过一项称为弱信号传播的新测绘技术精确定位到了飞机残骸的位置。他将其比作:

一堆跨越地平线,延伸到地球另一半的“绊线”。当有飞机飞过的时候,“绊线”就会被扰动。

弱信号传播,Weak Singal Propagation Report (WSPR)。在国外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圈子里有一定的知名度,由物理学家,前诺贝尔奖得主Joe Taylor开发,用于短波无线电通讯。

Godfrey甚至直接给出了MH370的精确位置:澳大利亚珀斯以西1993km,深度4000m的海床上。

根据他的报告,飞机在最后一次与卫星连线后1分钟,,于上午8:19坠毁在印度洋上,随后沉没到布罗肯海岭(Broken Ridge)的底部。

具体坐标为:33.177°S 95.300°E

这个坐标不在原来澳大利亚运输安全局划定的搜索区域内。也在过往的几次搜索中被错过。

Godfrey早在今年5月就将它用来搜寻飞机的测绘方法写成了一份初步报告,并被各家媒体报道过。有兴趣和专业背景的知友可以直接去阅读原文:

而今天再次登上新闻,是因为Godfrey将自己的成果总结再次出具了一份完整的报告,原文同样也已经公开:


user avatar   duncan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个问题受关注群体有六百五十万,感觉知乎受众群体对于真相的探求热情之高涨;

翻了翻这个问题三百多个回答.......却感觉依然有新增知识贡献的空间,不管我能写到何种程度,是否能满足六百万受众的渴求深度,对于这个七年来萦绕不绝-匪夷所思-捶胸顿足的离奇case,希望都是有一点点科普价值的。

时间和精力有限,从今天开始写,内容可能会比较多,没办法一次写完。不过看起来这个问题的温度在下降,就随写随更新吧。


==20211208.中午==

1 Who is Richard Godfrey?


请尊重这个坚持利用WSPRnet数据进行MH370飞行轨迹模拟和分析的工程师,Richard Godfrey。因为他不仅仅是创造性提出、探索并利用业余无线电网络来进行航空器定位的先驱者,他本人更是2009年法航AF447从巴西到巴黎失事航班(空客A330失速,228人遇难)意外脱逃的幸存者(已购票却阴差阳错而没有登机)。我相信AF447空难对Godfrey所造成的心理冲击,是他在MH370离奇失踪案之后,创立机构-MH370独立调查组织,并在过去的7年始终坚持不懈努力工作的深层原因之一。媒体根据Godfrey的分析结果如何最大化新闻效应是媒体的事情,Godfrey所有的独立调查过程和结果,都被以报告和博文的形式,公开和透明地呈现给每一个关注MH370的关注者。我看不到他有任何保留。截至目前最新的分析结果,只有最终两篇带有详细数据的报告因处于同行评审阶段而尚未发布。

以上所有信息、讨论和报告,你都可以在公开站点mh370search.com上获取。


“关于 Richard Godfrey,

他为波音 747、Panavia Tornado、通用动力 F-16 和 LTV A7 Corsair 等多种商用和军用飞机设计并成功操作了多种航空电子系统。这些航空电子系统包括自动驾驶仪、自动着陆系统和飞行管理系统。他是欧洲航天局太空实验室与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集成和测试的首席工程师。以此身份,他设计并实施了 NASA 航天飞机的工程模拟器。

Richard还是 MH370 独立小组的创始成员,自 2014 年以来一直在调查 MH370 的失踪。他已发表了 59 篇关于 MH370 的论文和演讲,包括飞行模型和漂移模型。Duncan Steel 和 Victor Iannello 通过提供在线论坛讨论 MH370 的消失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而 Richard 在这两个网站上都发表了论文。理查德经常与 MH370 的近亲接触,并在他们的第 6 次纪念活动中担任演讲嘉宾。布莱恩吉布森发现了许多 MH370 漂浮残骸的物品,并访问了大多数其他地点,并调查了其他人在南非、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留尼汪岛和毛里求斯的发现。布莱恩与理查德分享了他关于 MH370 残骸物品的丰富信息。”

——节选自mh270search.com


===20211208.夜===

2 为什么一直都找不到MH370?


大型空难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多见,但给人感觉也还没有说进入凤毛麟角那个级别。航空器材的技术进步和飞行管理方法的不断提升,确实给整个民航系统的安全性带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了,但空难依然客观存在。737Max的悲剧就不提了,MH370失踪事件之前有法航AF447空难、倒霉的马航在紧跟着MH370的不到四个月,又发生一起穿越乌克兰东部战区而被击落的悲惨空难......所有这些悲剧,不管如何惨烈和影响力之恶劣,但每每最后总还是留了个明白........唯独MH370,我也不知道现在的说法是否准确定性为“空难”了吗?还是依然是“失踪”?

不明不白,说不清道不明,239条人命去哪儿了都不知道,还有比这惨的吗?这才是现代民航史上最大的悲剧,没有之一!

MH370到底去哪儿了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问,动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跨国合作,为什么找不到?所以,当我们仍然坚持必须要找到它的时候,回顾并理解搜寻MH370过程,这个复盘就是必要的:

【上图来自Wikipedia关于MH370的词条插图,en.wikipedia.org/wiki/M

上图显示了MH370失踪之后的搜救第一阶段。在2014年3月8日凌晨1:19分(当地时间)起,MH370偏离预定航向(上图南中国海上空的蓝色掉头轨迹),并从地面应答雷达上消失后始,实际上航空管制系统就已经开始搜索MH370了。一个小时内,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军用雷达系统先后捕捉到MH370,尤其是位于马六甲海峡沿岸的马拉西亚Penang地区的雷达,一直跟踪捕捉MH370到西北向370Km,显示MH370正在脱离海峡地区而直奔印度洋西北的安达曼海方向。

但离奇的是,3月8日天一亮就开始的搜救活动,却没能利用到马来西亚军方的有效捕捉信息,而直接从MH370最开始失联的南中国海区域展开。这很正常,哪个正常的商业航班也不会无缘无故关掉地面应答而脱离地面跟踪管制,地面搜救的第一直觉一定是在失联地率先开始。

这个搜救行为一直在努力进行并反方向蔓延到马来西亚本土,直到四天之后,3月12日马来西亚军方才告知penang军方雷达的检测结果。此时搜救才转移到马六甲海峡和安达曼海部分区域,这就四天过去了。我能理解军方信息需要管制和内部核实,而且也确实存在马来军方侦测行为泄露的风险,但这就是残酷的事实:最珍贵的失踪第一时间窗口,显然没弄找对地方,连大方向都是错的!

然而,更乌龙的还不是马来军方的迟缓,马航和许许多多航空公司的标配Satcom卫星通讯设备服务商,Inmarsat,3月15日才联合马航公布失踪当天,MH370和Inmarsat位于赤道上空3万6千公里的海事卫星(代号3F1)关键通讯的分析结果:即著名的七弧理论——7Arcs。根据这个分析结果,要么MH370在关闭应答机掉头并脱离地面军事雷达后去了西北侧的亚欧大陆腹地(所谓的北弧线),要么向南去了广袤无垠的南印度洋(所谓的南弧线).......

再次扑空,崩溃!

【上图来自Wikipedia关于MH370的词条插图,en.wikipedia.org/wiki/M

北侧弧线的可能性非常之低,因为MH370只有很低的概率悄无声息地穿越大量陆地国家(军事强国甚多),因此搜索重点转向指向南印度洋的南侧弧线。上图可以看到颜色不同的区块,代表从3月18日开始一直到四月底的大规模海面搜索。虽然转战万里之遥,但各国搜救速度其实并不慢,但如果相对于3月8日来说,十天过去了.......

这种规模的搜索虽然力度已经是前所未有了,但相对于广袤的南印度洋,杯水车薪。只有在之后不断地分析、推演和越来越多的证据浮现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人类渺小。如此大型的现代客机,在关闭地面应答雷达之后,就从地面的所有监管中从合作目标变为典型的”非合作目标”了。所幸马来军方有军用雷达捕获了MH370在掉头之后在马六甲海峡上空的关键动作,否则我们真的无法知晓哪怕是MH370的下一步飞行大方向和是否真的坠落于南中国海。

回头再看关键的、飞机上无法主动关闭的Satcom卫星保活信号,在飞机起飞后该系统经历一次重启后,基本按照小时为单位,以合作目标的身份提供了7次信号,包含顺势测距信号BTO和顺势测速信号BFO,这就是7Arcs的来源:

【上图来自@Captio的分析报告《How many straight-line trajectories for MH370?》, dropbox.com/s/0lltihe66

上图中并未提供Arc1在马六甲海峡内部,和马来西亚军方雷达数据重合。从军方雷达数据尽头开始后,Arc2-7就成为了唯一来自“合作目标”MH370的飞行线索,每个弧线代表一个BTO所测量到的距离Inmarsat卫星的距离,以及相对速度(和卫星轴向的多普勒效应提供推算)。可问题依然存在,7Arcs根本无法定位,同时由于一小时一次过于粗放的颗粒度,也无法提供Arc之间的飞行轨迹演变。上图中可以看到,从马来军方继承来的数据看,MH370位于Arc2的时候,从北纬5.8到3.4度,都是有可能的位置,而从这些红圈内的弧形位置出发,MH370飞行到Arc7,会演变为31.2-39.3度南纬的广大区域,没办法,这还是只考虑飞行进入自动驾驶状态的直线飞行而没有人为设定waypoint执行转弯。这就是上图中无数指向南方的黄色直线,密集到连成一片。

除此之外,读者可能注意到以上每一个弧度都是两条线,那是由于BTO定位的50us误差所导致的三四十公里的宽度,而且另一个严酷的事实是,Inmarsat虽然在地球同步轨道,但它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轨道上有一个“进动”,这会导致Arc1-7并不同心.....这些累计误差,产生了失之毫厘牛之千里的效果......

直接产生的这十几万平方公里的搜索,就是无功而返的必然。

因此,在卫星keep-alive通讯的基础之上再寻找可能有效的定位手段,就尤其珍贵。这才有了WSPRnet的奇思妙想。


===20211210.下午===

3 什么是WSPR?


WSPR=Weak Signal Propogation Record...Network,字面上看就是一个弱信号的传播路径记录体系。不在这个圈子里的朋友可能光看这名字就已经晕了,但实际上WSPR是真正把业余无线电技术的门槛一降再降后带入更为庞大的业余无线电民间团体的无线电网络技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人的朋友,小时候虽然没接触过手机,但大概率应该都接触过这种半导体收音机,如下图:

【上图不是PANDA短波半导体的广告,这张图中的半导体可以反映三个波段的接受能力。图片来自jd的panda商品贩售链接,url item.m.jd.com/product/1

上图中的半导体覆盖三个典型频段:超短波FM:88MHz-108MHz,短波SW:8MHz-18MHz,中波MW:530KHz-1600KHz(1.6MHz)。这应该是现在国内和国际上比较主流的民用接听台设置了。这里比较有歧义的地方在于,虽然频段是从高到低分布的,但实际上叫法却没有统一。FM调频和AM调幅是对应的,可是上边只有FM;SW短波和MW中波,和LW长波是对应的。主要是个称呼习惯的问题,我们在此就不深究了。知道上边的FM是对应着超短波就好了。

从频率上将,这种半导体收音机的SW短波,正是对应着我们今天要谈到的WSPRnet里面的所谓弱信号,为什么选择这个波段呢?其本质还是性能问题,我们儿时的收听体验告诉我们,SW短波频段往往能收到外文电台(你懂的,别乱听,那个时代收听敌台是违法的!),虽然背景噪声很大,但在沙沙沙的嘈杂背景中听清楚文字和音乐内容是没问题的。给收听者直观的感受就是——你正在收听的内容一定来自很远的远方。而且SW短波频段下收听时,对于半导体收音机的天线状态和机体朝向都非常敏感,且这种敏感度往往超过本地电台FM(FM频段的频率更高,这意味着信号不会传播得太远,但本地FM电台往往能提供更好的收听体验,后来九十年代后,那种数字化的半导体甚至可以提供立体声和非常保真的收听体验,上大学的时候可没少听。直到现在,上海的HitFM是在87.9MHz频段上工作的,汽车装备的标准收音机可以收听到很好的效果。)

综上我们可以体验到SW短波(标准频段范围是3MHz-30MHz)的典型特性,这个频率范围内,可以收听到很远距离的信号。短波的波长虽然短,沿地球表面传播的绕射能力差,照理说传播的有效距离短。但是当短波以天波的形式传播时,在大气层中的电离层中所受到的吸收作用小,有利于电离层的反射。经过一次反射可以得到100~4000km的跳跃距离。经过电离层和大地的几次连续反射,所以传播的距离就可以达到很远。

这就是WSPR被定义在短波频段上的原因,哪怕电台的发射功率有限(也就意味着容易在无线电群体中普及装备),但合理利用大气中的电离层,一样可以长距离传播。这个距离不是一般的长,而是可以实现跨越大洲级别尺度的。

//

除了工作频段问题,WSPR(发音为“whisper”耳语)代表“弱信号传播报告器”,它还是一种在计算机程序中实现的协议,用于业余无线电操作员之间的无线电通信。该协议是由呼叫代号为K1JTJoe Taylor设计的(一位诺奖物理学奖获得者),其最初编写了一个开源程序。由一个小团队开发。该程序旨在发送和接收低功率传输,以测试短波SW频段上的传播路径状态。

WSPR 实施了一种协议,旨在用低功率传输探测潜在的传播路径。传输携带电台的呼号、梅登黑德网格定位符(一种地址格式)和发射机功率(以dBm 为单位)。该程序可以在 2500 Hz 带宽内解码信噪比低至 -28 dB的信号。可以访问互联网的电台可以自动将他们的接收报告上传到一个名为 WSPRnet 的中央数据库,其中包括一个地图工具。

// 【以上来自Wikipedia对于WSPR的基本描述】

以上关于WSPR的描述主要关注两点,第一:WSPR技术下的SW短波信号,对于借条门槛下降到SNR信噪比-28dB,大概你可以理解为,发送者的SW信号,被接受者收到时,哪怕比噪声电平低一千倍,也能读出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这是绝大多数以传播实质性内容的移动通讯网络所做不到的;第二:WSPR定位很奇怪,我也不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但我大概能理解这些爱好者们天天沉迷在这些信号的发射和接受过程中会有什么刺激的感受......那就是不确定性。经由WSPR的网络设计,你发射了,就意味着一旦有人接收到,就会立刻将接收结果保存到中央服务器,从而会通知你,谁、什么时间、在哪里接收到了你的何种呼叫......这就是那种不确定性的满足感。

所以我们虽然花了很大的文字篇幅看似在讲无线电和WSPR协议,但实际上,SW短波信号的这种“准雷达”特性,和大量公开可查的发射和接收数据的存在,就为Richard在今天将其用于MH370位置侦测,埋下伏笔。

【上图来自Richard Godfrey的报告《Global Detection and Tracking of Aircraft as used in the search for MH370》,URL dropbox.com/s/tvtfw14tf

如果你不是业余无线电群体的一员,你很可能无法想象全球范围内这东西的活跃程度和密度到了什么地步。上图是Richard在一篇报告中所查询WSPRnet公开数据库中,MH370出事的那仅仅八个小时的历史数据。红色点是WSPR信号的发射机位置,绿色点为接受机位置。蓝色的线条表示WSPR link的短路径,青色为长路径(短路经和长路径之间有个门限区别,比如也许1500Km-3000Km?没有具体指标但不影响我们理解这个系统)。因为地球是球体,电离层是球体表面一定高度的另一个球体,高度通常是50Km以上。WSPR无线电波则从发射点出发,成涟漪一样起伏状在地表和电离层之间撞击反弹,直到被所经过路径上地表的某个接收机接收到,并记录上传。注意地球是圆的,所以顶视图topview视角向下看,WSPR路径是这种表现在平面世界地图上的S形状,实际形状为:顶视图下是标准大圆的顶视线条,刨面视图则是一个起伏的S波形......


===20211211.下午===

4 什么是WSPR?——续


以下图为例:

【上图来自Richard Godfrey的报告《How can WSPR help find MH370?》,URL:dropbox.com/s/wif8oqzgm

这是一个针对中短波无线电传播链路进行分析的工具软件,Proplab prov3.1。Richard使用这款软件来分析从WSPRnet上公开数据库下载的2014年3月8日当天的所有全球范围内的WSPR链路状态数据。图中绿色线条即为从澳大利亚东南海岸的墨尔本到似乎法国东部一个接受位置的WSPR链路,大圆距离为16000多公里,从发射到接收的过程中,如果发射端的天线主波瓣仰角为2.9度,则这条WSPR链路在地表和大气之间的跳数为5跳,如下:

【上图来自Richard Godfrey的报告《How can WSPR help find MH370?》,URL:dropbox.com/s/wif8oqzgm

不知道是否WSPRnet的数据库还能记录历史日期的天气和大气状态,但从这个路径刨面图中所显示的跳数来看,每一跳在电离层的反弹高度都不一样(电离层是一个具有高度范围的大气特征),从最低的230Km到300Km不等。理解是否可行和如何将WSPR链路用在分析MH370失踪分析的角度出发,我们其实没必要理解短波在大气内的传播特性。但是如果可以掌握历史上某一指定时间内,从某位置到另一位置的WSPR频段的传播特性,确实有助于我们将其等同于一个短波雷达来看待。如我们前述,虽然WSPR被设计用来传递一些关键数据,但实际上更多的特效上还是被设计用来记录和事后分析大气内的SW信号传播特性。这是其被诺奖得主设计出来的主要初衷吧!

不管这次Richard的分析是否真的指明了MH370的坠海位置,WSPRnet的功能都应该被得到一个新的看待和对待。这也许就是大师和我们一般爱好者之间的系统性差异吧。

还是回到上图,我们可以大致在民航飞行器巡航高度10Km的高度画一根线,和这个跳跃的传播路径相交的点和多点,就是哪些有可能被穿越飞行物所干扰的区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其中跨越大洲的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澳洲到欧洲或者相反方向,请注意,一个是这些宝贵的短波无线电链路正好飞跃印度洋!另一个是,

【上图来自Richard Godfrey的报告《Using the WSPRnet and Inmarsat Satellite data in the search for MH370》,URL:dropbox.com/s/w43gu64vn

历史上的2014年民航数据,包括飞行活跃度和航线密集度来看,南印度洋方向都是比较大的空白。这就是说,实际上我们确实可以根据飞跃此处的WSPR无线短波链路受干扰地情况,很高程度地推测是由MH370所制造的......


===20211212.下午===

5 WSPR的定位原理是什么?


以上的内容可能还不能足以帮助不具备无线电背景知识的受众理解WSPR为什么就可以“定位”航空器了,一条在地表和电离层之间来回震荡并持续前进的电磁波,怎么就可以定位到一架飞行在茫茫大洋上空的飞行器呢?先来看这一段视频:

飞行器穿越电波的反射效应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3392281391206400

【上视频表述了飞行器穿越无线电波时所引发的散射效应,URL:F1ZMT via Aircraft Scatter

上图只是操作平台上的部分截图,因此有些信息在屏幕上没显示出来。大概的意思是:F1ZMT是一个信标,就是WSPR的发射单元,可以被叫做信标beacon。Beacon的意思是发射单元往往持续地、固定地、周而复始地持续发射一个固定频率上的固定信号,以备全球范围内所有可能的接受点来接受,并据此来评估具体时间段内的具体信号传播通道质量和稳定性......上图是F1ZMT在持续发射1.296GHz的固定频率,这个频段是高于标准短波频段的,所以应该不会传播太远,但其传播特性也可以被记录到WSPRnet数据库内。而操作者所在的位置,起初并不能接收到F1ZMT的beacon信号,从上图中他的接收屏幕上就可以看到只有噪声。

但是当一家飞机,型号为波音767-300,在巡航高度为10.9公里的高度穿越那条预期的WSPR传播路线时,操作者的频幕显示,他居然可以接收到原本他所不能接受到的这个beacon信号了。操作者的位置应该在上图中的蓝色点附近。

由此可以断定,这是飞机穿越beacon信号无线链路时的scatter反射效应。

飞机穿越广播电台散射 https://www.zhihu.com/video/1453403188334882816

【上视频表现了飞行器穿越广播频段点播时所引发的散射效应,URL:AIRCRAFT SCATTER RECEPTION ELAD S2 / SDR# /AIRSCOUT

这个视频表现了一架空客A320在10.95Km的巡航高度穿越一个正在接收马赛音乐电台的无线链路时,另一个地点的接收机(即视频拍摄者的所在地)却意外在这个电台的指定频率94.2MHz上收到了清晰的音乐广播信号,直到飞机飞离这个频段的空中位置。请注意听这段视频中的声音效果。

不知道这是否能解释清楚类似WSPR这种短波链路在空中被航空器所干扰(主要是切断传播路径时的反射效应)后,所能提供的定位线索。这就是Richard所坚持的WSPR可以间接定位,或者至少在南太平洋上空提供一种除了卫星之外的另一种粗定位手段。以上这些视频都是拍摄在五六年前甚至更早,在WSPRnet兴起之后,应该是有大量业余无线电玩家注意到并观察到了这个现象。Richard的灵感,及来自于他们。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的WSPRnet的数据库,确实是可以核查到所有事故发生那天的WSPR链路的工作状态的,引发WSPR收发两端,特别是接收端的信号通和断、频率偏移、接受信噪比增加或者减少的原因很多,航空器切割空中链路只是其中一种。怎么说呢?有点像充分但不必要的条件,确实可以从数据库中查到指定链路是否在指定时间发生了被干扰的现象,但却无法肯定这干扰一定来自航空器(MH370),但也无法肯定一定不是。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统计效果,来衡量这种WSPRnet的定位效果的置信度到底有多高了。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SemitLe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1984 年之前香港人是否要求过普选权? 
  英国为什么同意苏格兰进行独立公投? 
  如何向孩子解释「为什么飞机能飞上天」? 
  如何看待英国防大臣称「如塔利班掌权,英国将与其接触」? 
  春秋航空为什么不加入中航信? 
  太空站对接和空中加油哪个更难? 
  涡轮发动机是怎么做到只对后面喷气的? 
  乌克兰一航空公司空姐将穿运动鞋上班,有哪些便利之处?空姐上班穿运动鞋会成为以后的新趋势吗? 
  英方自曝在华为内部安插间谍,该消息是否属实? 
  大型客机最大极限爬升(反正瞎折腾,各种操作,各种“机动”),会不会气压太大折断自己得机翼? 

前一个讨论
1993 年左右发生的人民币大贬值是怎么回事?
下一个讨论
当你发现自己已是癌症晚期患者时,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