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2 年互联网大厂都在集中裁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第1页

     

user avatar   suan-fa-gang-cong-ling-dao-wu-qi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互联网裁员的根本原因是停止增长,其本质是对前十年野蛮增长的反噬

只有增长,资本才会进入,这就是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市盈率那么高的情况下股价还一直在涨

前十年,互联网公司为社会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不断地大幅高薪招人,因为行业在发展、公司在增长,需要不断的劳动力来拓展新市场、开发新业务

而现在,互联网公司增长放缓甚至停滞,新市场新业务新机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司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

所以公司要裁员,要缩紧hc,要大幅砍掉不赚钱的边缘业务,将人力和资源放到赚钱的核心业务上,这就是所谓的降本提效,这就是裁员的根本原因

PS:不理解为什么停止增长的,可以看我这篇回答:


user avatar   80-31-14-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会是集中裁员呢?明明是集中毕业吧


user avatar   gua-niu-gua-niu-deng-deng-wo-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泡沫总会消散的。

之网上前就有:“互联网其实是21世纪最大的骗局”的言论。

我咨询了多个朋友,总结一下:

1、互联网其实发展以来一直都是亏损,现在大公司也穷了,发不起工资了,所以裁员;

2、中概股价格大幅下跌,现在就亏的剩下裤衩了;

3、中国政策“脱虚向实”,互联网属于虚、工业和制造业等属于实;

4、受国家监管、疫情影响,盈利不如预期,减少公司用人成本;

5、互联网红利期已过,市场趋于饱和,用户增长放慢。


以前资本觉着互联网能挣钱,纷纷涌入,导致泡沫膨胀,

现在互联网的经济泡沫正在消散,资本也将寻找下一个可以投资的产业,再加上以上的种种原因,那么企业自保,裁员也成了一种必然。


这波多半裁的是那些大厂“创新性的部门”以及“纯·互联网”企业有所动荡,

对于一些新能源、工业、智能硬件与互联网接轨的行业不太受影响,并且以后信息化、智能化是实体企业的发展方向,

“xx+互联网”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user avatar   yao-dong-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Hard times create strong people,
Strong people create good times,
Good times create weak people,
Weak people create hard times.

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乱世出英雄,盛世出狗熊也是一个道理。

如今的大厂当年也是艰苦创业九死一生的,能活到今天的大企业都是创业艰辛造就了一批强人,这批强人把企业带到如今的规模,但是规模大了赚钱多了反而造成员工特别是管理层能力变弱,长此以往这批弱人就无力支撑企业发展,企业就会面临危机。

月有阴晴圆缺,王权没有永恒,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总是一路增长,起起落落是常态,十年二十年一个震荡周期,该来的震荡总会来,可能每次原因会有所变化。

那些百年企业,如果你去看他们的历史,那不知道起起落落多少回了。Nokia还有人记得吧,曾经的全球手机业老大,智能机时代栽了个大跟斗,但这不是第一回了,早在90年代由于苏联解体,Nokia也差点破产。这家1860+年代成立的公司风风雨雨160年了,无数次起起落落都挺过来了。就在大家还在感叹Nokia手机业务的失败时,不经意间Nokia靠着电信设备业务又起来了,如今通信业务的市场份额都快追上华为了。

凭什么如今这些所谓大厂才成立二十年就不能衰退一下下?阿里还记得自己要活102年吗?这才过了1/5,后面还有N多次危机呢,慢慢熬吧。


user avatar   babyqu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腾讯股价跌破400港币,市盈率13倍;

facebook股价220,市盈率16倍;

它们高峰时期市盈率都是25-30倍,几乎腰斩的结果。

市盈率高,说明人们预期它会涨。

记得2011、2012的知乎,有讨论facebook股价的,当时一致的说法,“1000亿美元市值,10亿美元利润,市盈率100倍,太高了,泡沫啊”。

后来10年翻了10倍,当年专家的言论当笑话看。

当然更大的笑话是比特币,100美元到1万美元每个时刻都有人说泡沫。

据说某安第1号创始人身家1000亿美元世界华人首富。

第100号员工身家也有好几十亿人民币。

我是大概800-1000号,待了两年,汤渣都没吃到。

而且这两年我表现基本属于Top级别,奖金一年分两次,加起来14个月工资,还升了一级,全部门几十号人就两个升级。

所以这赚钱真是个玄学,运气成分很重要。

我的思想现在越来越左倾,既然这赚钱都是靠运气靠大风刮来的。那么对富人征收重税只会打击投机风气,不会打击创富热情,反而对社会是好的。

回到题目的大厂裁员,其实真的不难理解:

之前100倍市盈率、30倍市盈率的时候,公司钱太多了,为了花出去,胡乱招人,这些人可能压根就没法创造价值的,但如果不招人,拿这么多钱,胡乱投资,买股票理财啥的,投资者会说我投你是指望你干活赚钱的,买理财买股票我不会吗?

所以为了应付投资者,只能一直招人,一直上项目,显得自己在干活。

后来上的项目不挣钱,投资者不满意,要赎回了,自己钱少了,于是就只能砍项目,裁员。

其实资本游戏商业游戏都是这么玩的。

有人看某安赚钱,也想做某安做的事,招某安出来的人,所以某安出来也不至于找不到工作。互联网大厂类似。

但如果行业寒冬,大家不愿投资,那么大厂出来失业也找不到下家的。

所有市场所有行业都一样,资本无脑进入,不计成本,那么劳动者是最容易赚钱的。但如果资本开始计较得失,那么劳动者就有压力了。

过去十年互联网过于火热,吸引了太多的人,现在是挤出泡沫的时候。其实哪怕是微软、谷歌也有很多不赚钱的项目,老板们都是分散投资。比如马云当年给阿里云的预算是10年100亿,因为他还有很多其它项目要投,全部加起来也挺吓人。

很多人写十几年代码,可能就没有一个产品赚钱。但这十几年工资将近股票也赚不少。从结果导向的角度,白嫖了十几年才失业,还想怎样。


user avatar   160-71-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们要知道,互联网行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离谱比例的集中裁人,绝不是单纯因为经济不行,而是因为以前的日子过的太好,所以哪怕只是回复正常都显得很难受,如果要收缩,那更难受。

先从宏观上给大家分析下互联网行业员工的收入来源,然后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大厂要裁员了。

过去20年,是互联网行业的黄金20年,前十年电脑端互联网异军突起,更改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后十年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再次更改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

改变社会的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发了大财,赚的盆满钵满,日进斗金。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大厂很赚钱,而且是躺着赚钱,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大厂赚到钱去哪了?

天天都说互联网大厂赚钱,但整个互联网除了腾讯和阿里还能有点利润,其他全部亏损累累。

滴滴完成市场垄断后,大幅提升了抽成,理论上应该能赚很多很多钱,而且是躺赚。

但事实上,滴滴的财报是亏损的,还亏很多。

这种亏损不是财务造假,是实打实的亏,你怎么查它都是亏。

类似的还有京东,规模很大,赚钱不少,但一直亏损,亏了很多很多年。

反正这些互联网企业,赚规模,赚估值,就是没赚钱。

其原因,在于互联网企业一直处于急速扩张期,而且还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这20年来,互联网企业赚钱太容易了,扩张也太容易了。

京东的刘强东曾经公开演讲,说京东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

今天京东的工牌堆积如山,很多兄弟被开除了,还把裁人美化成毕业,不少人就拿出了刘强东以前的发言截图作为对比,以进行讽刺。

如今的京东确实在开除兄弟,但以前的京东说自己不想开除兄弟我觉得应该也是真心话。

因为当初刘强东认为京东未来还有10~20倍的增长空间,然后才得出京东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的结论。

如果京东未来还能增长10~20倍,如今的兄弟自然不用开除,人都还不够用呢。

但是,中国的GDP每年增长6~7%,今年定个5.5%的目标都有人说可能达不到,刘强东是哪来的底气认为京东能增长10~20倍的。

按5.5%的速度增长个20年,也就1倍多吧,10~20倍是个什么概念,京东凭什么增速要远远超过中国平均值。

但实际上,不仅是京东认为自己未来还有10~20倍的增长空间,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认为自己未来有10~20倍的增长空间。

要是小互联网企业,张嘴就喊100倍增长都很正常,说10倍那都是保守了。

说吹牛也不完全算,毕竟过去的互联网企业增长就是这么夸张,动不动几十倍增幅确实是常态,远超普通企业的想象。

增速快,扩张容易,赚钱简单,但互联网企业的技术门槛却很低。

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都不存在太高的技术门槛,你做的产品别人都会做,你之所以那么大那么赚钱,无非就是先行一步把市场占了而已。

因为用户习惯的依赖性,谁先占市场谁就是半无敌状态,其他人很难挑战,先发优势特别明显。

比如说你习惯了用微信,那就很难接受其他聊天平台,你习惯了用百度搜索,就会一直用这东西。

虽然先行者其他人很难挑战,但却有可能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新兴领域给掀翻。

零几年的时候,百度是无敌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之首,一直到最后百度也没有被其他搜索引擎给击败,但如今却萎靡不振。

掀翻百度的,是移动互联网,是智能手机,是诸多APP带来的信息孤岛。

别说百度想不到这个结果,整个地球都没人能想得到百度搜索会废在智能手机这里。

取代QQ的,也不是另一个电脑聊天软件,而是微信,万幸微信是腾讯系自己孵化出来的,不然今天的腾讯会比百度还要艰难无数倍。

从表面上看,微信也是无敌的,但字节跳动却利用今日头条和抖音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和社交软件完全不搭界的东西,对微信形成了强大的威胁。

身在互联网行业,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被谁击败。

而互联网行业高度增长的特性,会让那个击败你的人能在短短两三年之间从一个小虾米成长为巨无霸,等你反应过来已经彻底晚了。

虽然看起来互联网巨头都是躺着赚钱,但其实躺平是不存在的。

他们确实可以选择躺平,但只要敢躺平,也许不到十年这个企业就不存在了,被一个想都想不到的新企业给掀翻。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为了让自己的江山永固,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在疯狂的扩军备战。

互联网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需要的投资很少,主要成本就是发工资。

每年挣那么多钱没地方花怎么办?自己企业没有技术门槛,很没有安全感怎么办?

很简单,大量招人,在能沾上边的领域全部都做一个APP,各自安排一个团队去搞。

只要有可能对我构成威胁的领域,我都派人去冲锋陷阵,用我强大的资金优势和人力优势先去搞起来,这样我就永远不可能被人取代。

滴滴提高抽成后为什么还亏损?

因为它把利润拿去搞货运板块,搞生鲜贩卖,搞同城快递,搞了很多很多新业务,这些额外的团队招了很多人,发了很多工资。

阿里巴巴主营业务是淘宝,但阿里巴巴弄了很多很多东西,搞出来整整一个动物园的APP,其中绝大多数根本就没有利润,年年亏钱,但阿里宁可不断拿淘宝的利润去补贴也要保留这些团队。

这些团队弄出来的APP,是互联网巨头的外围部队,是这些大厂给自己挖的护城河。

虽然烧钱,但买了个安心。

这些年来,互联网大厂几乎所有的盈利都砸在了这上面,有钱就招人做APP,有钱就发工资。

这种做法发展到极致,互联网企业甚至出现了把大量闲人招过来养着的做法,明明没什么活干也要招,让他们每天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消耗时间。

这么浪费钱的唯一目的,居然只是为了不让竞争对手招到这些人,减缓竞争对手开发APP的速度。

既然这种事都做得出来,那开发很多无意义APP的行为就更做得出来,只要有一点点用,可能有用,那就做,先做出来再说,总比让员工闲着强。

什么利润,什么效率,这些都不是互联网企业考虑的重点,只要能增大一点点自己的护城河,什么代价都值得。

这种畸形的军备竞赛,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浪费。

过去20年里,互联网企业所有的利润几乎都拿来给员工发工资了,除此之外还有所有的投资款,也拿来给员工发工资了。

不管给了多少投资款,赚了多少利润,互联网企业永远亏,除了租办公室和买电脑花的那点钱,其他的钱基本都花在获客和发工资上面了。

理论上说,员工的工资应该是自身创造价值减去老板利润之后的差值。

但在过去20年里,互联网行业的员工创纪录的实现了全行业领取的总工资大于全行业创造的利润,把剩余价值剥削给硬生生的搞成了负值。

一家互联网企业的融资额动不动就是几十亿乃至于几百亿,年年还赚那么多利润。

最后这些钱去哪了?

都在军备竞赛中变成人员工资了。

这种奇葩现象是互联网行业独有的,任何正常行业都不可能有老板干这种事。

互联网企业的超高增长,让所有的投资人和老板都只看未来,不看现在,而互联网企业高度的不稳定性,也让互联网企业高度重视军备竞赛,招了无数的人做了无数的亏钱项目。

互联网大厂搞这种军备竞赛,纯属浪费人力,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如果这种厮杀持续下去,在浪费无数人力之后,最终会有一家互联网企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完成惊天突破,最终一统天下,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垄断巨头,从而带来天量的利润,弥补投资人前期付出的一切。

从资本的角度,他们希望诞生这样的超级垄断巨头,但从人民和政府的角度,这种超级垄断巨头的存在真的有意义吗?

如果超级垄断巨头的诞生没意义,那现在这种厮杀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政府认为这种军备竞赛和厮杀属于互联网的“过度扩张”,认为这种行为不应该存在。

2021年,政府动用了反垄断法对几家“过度扩张”的互联网巨头给予了警告。

2021年12月23日,腾讯直接把手头几乎所有的京东股票全部分发给了股东,价值1042亿人民币。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事件,让所有的互联网大厂下了裁员的决心。

众所周知,阿里一直想在社交领域逆袭腾讯,而腾讯一直想在电商领域逆袭阿里。

不想在社交领域被阿里干掉,最好的办法就是突进阿里的电商领域,分割阿里的市场,削弱阿里的力量,阿里没有精力对腾讯进攻。因此京东股权对腾讯极为重要,可以说是整个商业版图中仅次于微信和QQ的战略级存在。

如果腾讯连京东股权都愿意放弃,那腾讯搞那么多外围阵地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连腾讯这样的巨头都不搞军备竞赛了,那其他互联网企业还搞军备竞赛干嘛呢?

输了,这么多投入全部白费,赢了,你也成不了垄断巨头。

既然如此,那互联网企业就只能看利润了。

开企业就是为了利润,这本是商业的基本原则,但在互联网行业这个原则失效了接近20年,如今恢复了正常。

一旦决定以利润为主,那互联网企业自然会选择把那些不赚钱的项目砍掉。

很多项目在以前是存在意义的,哪怕不赚钱也能牵扯对手精力,还有一丝希望掀翻对手,但现在这个商业逻辑不存在了,就只能砍掉。

在过去的“过度扩张”中,互联网行业产生了很多不应该存在的岗位,如今恢复正常,这样的不盈利岗位自然要消失,这就是2022年初所有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判断出,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就算经济恢复到疫情前也不可能逆转,除非国家放弃反垄断法,鼓励互联网行业厮杀出一个超级垄断巨头。

以前互联网行业的岗位和工资都泡沫化了,收入极高,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user avatar   lao-liang-83-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且听我由浅入深来讲:

互联网公司吸血就两个来源:

1.瓜分实体产业的利润(广告费、租金、投资收益)和劳动者的剩余(会员充值)

2. 依靠前者,去吸引大资本来互联网里炒概念圈钱割韭菜时分一杯羹

经济危机迟早是要来的,制造业内卷 利润率在2010年代初就不行了,资本脱实向虚,流入房地产、金融、互联网去赚快钱,制造业就没资本去升级了。进而,虚拟产业圈钱吸血,房地产把鹅城税收到70年后,互联网进军所有实体产业去瓜分利润,金融在它俩后面吸血,这让房价高攀、消费萎靡、个人/企业/政府负债累累,调控能力逐渐见底,经济危机近在眼前。

本来2019年底,新冠爆发前,互联网行业就已经吃完了实体产业,已然进入红海阶段,利润率下降,业务不再快速扩张,工作量减少,这就必然导致大裁员。

好巧不巧,2020年,新冠提前触发了迟早要来的经济大危机时,实体产业提前进入低迷,失业大幅增加,消费低迷,反过来加剧实体产业低迷,于是互联网的第1个吸血管就没了,全靠玩概念(如元宇宙)去搞金融游戏续命。互联网公司日子有点紧了,但是面子还是要撑下去,才能给资本画饼圈到钱,因此招聘这种出场面活儿可不能吝啬,先招进来再降薪,因此,2021年出现了新老员工的工资倒挂。

没多久,看着互联网公司的利润进一步下滑,更因为开始滞胀的大环境,背后的资本也想撤出,现金为王,于是,互联网公司的第二个吸血管也没了,互联网行业最后的狂欢结束。于是2022年,互联网公司撕下面子,公开过紧日子,就是说,要大裁员。

下图: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股票暴跌,滞胀的典型表现


搞投资拉动、以工代赈这种凯恩斯主义,加上土地财政,其结局就是持久的大滞胀,类似七十年代西方那样。而搞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结局就是疾风暴雨的大萧条,类似1929那样。这俩灾难总有一个要发生,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必然后果,躲不掉,而且牛马是这灾难的代价和祭品,全球的大资本 大官僚反倒在这灾难中大发横财。

资本主义的寒冬,让牛马无可失去,无所畏惧,孕育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暗流,召唤着牛马翻身做主人,去开创我们自己的春天。来学习,去战斗,革命在期待你!


user avatar   deng-qi-69-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原因就是互联网估值雪崩,阿里最近一年股价跌了60%,快手80%,拼多多80%,B站80%。

国内互联网经过十多年的野蛮生长,诞生了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这些巨头的初期投资者皆是千倍乃至万倍的回报。这也就吸引了无数的热钱涌入,从一二级市场到员工工资全线推高价格。

热钱涌入时市场最为疯狂,且有美团、滴滴、拼多多、b站这些烧钱起家且成为巨无霸的坏榜样在先,这时候互联网的估值就完全脱离基本了,不管亏多少战线拉多长,只要有梦想有故事就能得到资金认可。

而企业们为了获得资金的青睐,也纷纷被卷入这个类庞氏骗局的漩涡。成立->天使轮->A轮->B轮->C轮->D轮->上市,每个公司从成立开始就不断经历着画饼讲未来找下线的过程。

而这个类庞氏骗局泡沫被戳破的直接导火索就是中美脱钩,企业再难赴美上市且已上市的企业也需要逐步回归,而港股市场容量无法在短时间承接如此大体量的融资需求,也就导致现今港股上市排队几百家企业,按照港股2021年全年上市97家来看,排队已经排到了大后年之后,且后续融资需求只会更多。

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出问题下线不够了,也就逐层向前传导,一级市场融资估值也跟着暴跌。

而国内互联网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融资(质押)和发债(贷款),其中发债(贷款)的门槛极高,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的资金来源只有融资一条路,当估值下降后融资不仅会减少还会变得更加艰难,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没有钱去烧了。

投资人可能不懂企业管理,但是他们不是傻子。他们投资的本意是为了让接盘侠以更高的价格将股份买回去,只要能找到接盘侠无论怎么扩大战线和亏损他们都不在乎,但是当找不到接盘侠时,他们对于亏损和扩张的忍耐力就变低了。

对于投资人而言,当无法找到接盘侠时就只能依靠企业利润进行减亏,减掉不必要开支无疑是最立竿见影的,这时候企业战略也会受到投资人的影响。

所以在当前,收缩战线是每个公司的大方向,先把过去十几年野蛮扩张的地盘巩固好。留下赚钱的业务,砍掉没希望且又亏损的业务,断臂求生才能在这个冬天延续下去。


user avatar   ma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user avatar   foruok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相关话题

  为什么国内的桌游市场会「昙花一现」? 
  微信 7.0 版更新,如何理解张小龙在朋友圈分享王阳明「哲言哲语」? 
  有哪些用户体验差,但还是受欢迎的产品?原因是什么? 
  有大公司 offer 却选择了小公司是为什么? 
  为什么编程语言有各自的强项和弱项? 
  进入大厂之后,领导不怎么愿意带我,只希望我立马创造价值,该怎么办? 
  是哪些原因让互联网没有记忆? 
  请问有没有一款这样的应用或软件程序,能发布的时候同步我的文章到不同的博客? 
  如何看待美方认定中国无人机涉嫌窃取数据,大疆面临制裁?将产生哪些影响? 
  互联网寒冬裁员,那么努力的员工们被拿着高薪没有远见的管理层干掉,这年怎么过,我能能忍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拜登政府将提议对美国最富裕的家庭征收最低 20% 的税,涵盖股票等资产的未实现收益?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大疆回应「被德国最大电子零售商下架」,称「系遭受水军刷屏攻击,零售商出于安全考虑暂时下架」?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