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让人看似文雅实则尴尬的翻译? 第1页

  

user avatar   MichaelChang10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似文雅实则尴尬的翻译——当然是那些英文歌词的“文言文翻译”!


“欣赏”一下这个英文歌词翻译:

I heard that you're settled down
已闻君,诸事安康。
That you found a girl and you're married now
遇佳人,不久婚嫁。
I heard that your dreams came true
已闻君,得偿所愿。
Guess she gave you things I didn't give to you
料得是,卿识君忘。
Old friend, why are you so shy?
旧日知己,何故张皇?
Ain't like you to hold back
遮遮掩掩,
or hide from the light
欲盖拟彰。
I hate to turn up out of the blue uninvited
客有不速,实非我所愿。
But I couldn't stay away, I couldn't fight it
避之不得,遑论与相抗。
I had hoped you'd see my face
异日偶遇,识得依稀颜。
And that you'd be reminded that for me
再无所求,
it isn't over
涕零而泪下。
Never 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毋需烦恼,终有弱水替沧海。
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
抛却纠缠,再把相思寄巫山。
Don't forget me, I beg
勿忘昨日,
I remember you said
亦存君言于肺腑。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情堪隽永,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
也善心潮掀狂澜。’”






下面要泼冷水了。


很多人都拿着这个歌词的翻译说“中文博大精深“,”中国的文言文太美了”……

这两句结论我是原则上同意的,但用这个翻译作为论据我坚决不同意。


我要说:

这种翻译,体现的是语文教育和英语教育双重失败。

我说的失败,并不指说翻译者语文和英语都学的不好。

公正地讲,这至少还是需要一定的语文和英语的功底的(虽然并不高)。

我说的教育失败,是缺少必要的敬畏——真的以为两者都学了点皮毛就可以大展拳脚了。

用一个最贴切的当代词汇来形容就是——

中二

中学二年级正好是多数人受教育过程的最中间部分,这时比较容易产生自己懂的很多、会的很多的错觉,于是经常会说出不知天高地厚的话、做出不知深浅的事。


其实,不用专家教授就可以看出——

从语文角度,这文言文其实是伪文言,实际上是半文半白,用词都是文言文在现代汉语中“残存”的熟词,以及中学课本文言文、诗词中学到的现学现卖词;从英汉翻译的角度,这翻译作为归化翻译的一种尝试,偶有亮点,但改变不了通篇硬凑的本质。

再公正点讲,用文言文翻译英文难度极大,所以但凡尝试者能翻出一丝亮点的,我们往往都无限降低了要求——这本来是没问题的。

但这种降低要求导致的是更多拙劣的尝试充斥网络,受到无脑追捧,劣币驱逐良币,误导小朋友,这才是需要加以批评的原因。



当然,我们不能当只喷不说原因的专业喷子,还是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好。

我们拿歌名、主歌第一段和副歌为例,一句一句来分析。

先说歌名——


Someone like you
另寻沧海


其实,比较而言,这歌名的翻译还算是好的,至少两者的“言外之意”还可能对应上。“Someone like you” 的言外之意可能是“我再也找不到像你一样的人”这种绝望心境;但也有可能是“我会去找个像你一样的人,尽管不是你,也足够了”这种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心境。从字面上我们无法确定是哪个可能,但由于这首歌曲调哀怨,甚至有点撕心裂肺,我们更愿意解读为前者。

中文“另寻沧海”显然来自于唐代元稹的《离思》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意思是见过了沧海的水就不会对普通的水有很深的感受了,也就是说“有了跟你在一起的经历之后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相伴的人的要求,也就很难再找到了”。能对应上 “someone like you”的第一种可能。

但问题在于,“沧海”这个意象并不仅仅出现在元稹的《离思》,“沧海”本身只能指代“像沧海一样波澜壮阔的东西”,如果要把“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个意指坐实,就必须要加入“沧海”与“水”的对比,也就是需要有特殊与普遍的对比才可以衬托,而不能仅仅用一个“沧海”。之所以会有很多人觉得这个翻译很好,大概是多数人除了元稹的《离思》都没读过多少其它带有“沧海”的文言文或诗词吧。

不过总体而言,歌名翻译有问题但不算严重,勉强可以算个亮点。下面则是一片“重灾区”。


I heard, that you‘re settled down.
已闻君,诸事安康。


先说文言文——“已闻君”,很明显的半文半白,“已”在文言文中更多地当动词用,表示“停止”;其副词表示“已经”的用法是引申出来的,白话文和现代汉语更常用。

评论区有人提醒说“已”在文言文中也当副词用,注意我上面说“白话文和现代汉语更常用”,意思并非“文言文中不当副词用”,文言文中也偶尔当副词用,但用的比较局限,不像白话文用的那么随意,所以如果乱用,尤其是在三音节中,就会有很强的白话感

“诸事安康”听起来像文言,但我想说,这是什么鬼?“安康”是平安健康,主语只能是人,“诸事”有什么好“安康”的?“安顺”勉强可以。

再说翻译,“settle down”是指人“安定下来”,有隐含的意思是“在一个过得去的环境下稳定下来”或“跟一个过得去的人稳定关系”,根据上下文应该指这个人的婚恋状态,跟“诸事安康”有什么关系?就算强行算有,也只能算所谓“诸事安康”中的一个方面。这个“安康”,目测来看,“安”是为了跟settle (安定)对应,“康”则完全是为了凑韵



That you, found a girl and you’re married now.
遇佳人,不久婚嫁。


“found a girl” 对 “遇佳人” 没什么大问题,因为“佳人”这个词是古代就用滥了。问题在于“不久婚嫁”是什么意思:

——还有不久就要婚嫁?可人家明明是 married 已婚状态了。

——遇佳人不久之后就婚嫁了?原文没有体现。

——刚刚婚嫁了不久?这个语序说得通么?



I heard that your dreams came true.
已闻君,得偿所想。


“已闻君”前面说过了,不赘述。“得尝所想”大概是成语“得偿所愿”为了押韵改的,但这么一改把 dream 这个词理应表达出的强烈愿望给减弱了。



Guess she gave you things I didn’t give to you.
料得是,卿识君望。


“料得是”这种用法类似宋词或元曲常用的发语词引语词,起到一个衔接音韵节奏的效果,信息量极小,无论唱曲的还是听曲的都是起个喘息的作用,类似的还有“有道是”。用一个“料得是”翻译“guess”没什么问题,就是显得不够经济,用宝贵的三个音节翻译了原文一个音节,导致后面四个字根本无法体现剩下的信息量。

后面的“卿识君望”更是个严重错误,“卿”在文言文中是第二人称代词,跟“君”一样指代的是“你”,而不是“她”!这句中文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猜你自己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而原文是“我猜是她给了我给不了你的东西”,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Old friend, why are you so shy?
旧日知己,何故张惶?


“旧日知己”很显然是白话文,文言文用字十分俭省,原文 old friend 只有两个音节,译文用四个音节,那还不如不用文言文翻译。

“何故张惶”首先在句式上,“何故”接单字动词比较符合文言文习惯,如“何故来”、“何故去”,接叠韵形容词“张惶”则显得白话。

至于“shy”和“张惶”的对应,个人认为还说得过去,尽管明显是为了凑韵,毕竟 shy 的意思中含有“紧张”的层面,跟“张惶”可以粗略对应。



It ain’t like you to hold back or hide from the light.
遮遮掩掩,欲盖弥彰。


意思对应上了一部分(少了It ain't like you),但表达重复,熟词熟语,且缺少了一直追求的“美感”,与整体风格全不搭调。



I hate to turn up out of the blue uninvited.
客有不速,实非我所想。


“turn up out of the blue uninvited”与“不速”对应本来算是亮点,至少能体现文言文用字经济的特点。但一是从整句上看仍显白话,二是“客”、“我”两个主语对应的是英文的一个主语“I”,中文有明显歧义。且整句句法用词都很生硬。



But I couldn’t stay away, I couldn’t fight it.
避之不得,遑论与相抗。


原文没有递进关系,译文用“遑论”加了个递进关系——不过这个问题并不大,主要的问题在于“遑论”二字常用于激辩,用在这里缺少美感,与整体风格不搭调。



I had hoped you'd see my face
异日偶遇,识得依稀颜。
And that you'd be reminded that for me it isn't over
再无所求,涕零而泪下。


这两句的原文是一句话,应该连起来看,而翻译完全割裂成两句话并曲解了意思。

整句是个虚拟语气,意思是“我之前希望你看到我的脸的时候会明白这段感情对我来说还没有结束”。

翻译完全是在自嗨,意思全拧了,中文的所谓“美感”其实不过是之前大诗人所用过的意象的“拼凑感”。

人家前面都说了作为“不速之客”来见他了,为什么现在又变成“异日偶遇”?

“识得依稀颜”语句不通就不说了,意思也够奇怪的,难道这男的渣到这么快就把她样子给忘了?

“再无所求,涕零而泪下”更是跟原文毫无关系的臆想。

再说“涕零”和“泪下”总体上是一个意思好么?明显重复堆砌。陈子昂的“怆然而泣下”才是哭的正确姿势——感情应该是由内而外,而不是外了又外!



Never 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毋须烦恼,终有弱水替沧海。


副歌第一句翻译应该算是最大的亮点了,虽然似是而非的毛病仍然在,但我不想过于吹毛求疵,并且前面类似的大概说过,就不指出了。

我怀疑翻译者是先翻译了这一句,然后其它句子都是在这句的基础上硬凑的。



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
抛却纠缠,再把相思寄巫山。


这句跟原文意思没什么关系,不过这句译文跟上句译文有很明显的对仗关系,我只能理解为“任性再创作”,而不是理应忠实原文的翻译。



Don't forget me, I beg
勿忘昨日,
I remember you said
亦存君言于肺腑: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情堪隽永,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
也善心潮掀狂澜。”


这部分翻译整体上似是而非,体现了翻译者的语文水平确实很中二(也可能是为了硬凑什么都不管了),比如“隽永”虽然带个“永”字,但意思是“意味深长,回味无穷”,跟 “lasts” 完全对应不上。

“也善心潮掀狂澜” 更是生硬到尴尬的地步,更令人发指的是在音韵上,文言文骈文和诗词的美感有一半在音韵上,而“心潮掀狂澜”在文言音韵上都是平声字,连续5个平声字在一起,音韵上完全没有律动感,何来美?


篇幅所限,逐句分析到此为止。


抠细节总会有吹毛求疵的感觉,但回到整体,即使往好的方向看,依然是除了一两个亮点之外乏善可陈,那一两个亮点估计就是翻译者最初的灵感,而剩下的都是为了这个灵感进行的似是而非、甚至矫揉造作的拼凑——这就是我对这个译文的总体感觉。

其实本文举的例子不过就是网上各种顶着“文言文”翻译、“诗词”翻译噱头的作品中流毒比较广的一个。所以不要误会,并不是我个人故意针对这篇翻译,我是说这类翻译真的绝大部分都是如此(其实想说的是“全部”,但万一以后真有能人呢?把话说死不是我的风格)。

汉语文言文、诗词之美真的不是成语、文言熟语、半文半白、中学课本那点东西可以涵盖的。

英汉归化翻译的里面的准则和学问也绝不是可以用这种似是而非、自说自话、张冠李戴的东西来践踏的。

说到底,中二也是人生中的必经阶段,谁没中二过?我自己多年前也曾自命不凡地用古典诗词语言翻译过华兹华斯的名作“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经评论区提醒,是弗罗斯特的名作,真的是好多年了,连作者都记错了),现在一看羞愧无地。所以中二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停留在这里。

那怎么知道自己是否“中二”呢?


如果你看完之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说的这么厉害,你倒是翻译一个啊”——那没错了,你就是!



=========================================

更新 2019.1.7

最后应邀自爆,把10年前的类似译作拿出来供大家批判!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1923) 雪夜过琼林

Robert Frost 岳光寒 译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种树山人我自知,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此间村社有家祠。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客人驻马山人远,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独赏琼瑶琢玉枝。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坐下新驹固嫌迟,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林间四外少烟炊。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冰湖雪树徘徊久,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夜色当年唯此时。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人意陶陶马徐行,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踟蹰踏步动銮铃。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此间默默闻何有?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耳际轻风雪落声。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深林幽昧惹人怜,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无奈临行约有言。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宿处迢迢犹数里,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还须数里以成眠。


当时翻译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满意,但也能给自己个8分,现在给个5分的同情分。

自爆的目的是——表明我不歧视中二,因为我也曾经是。看不惯的是沾了点皮毛就开始不虚心的人。

但我仍然认为“雪夜”这首诗原文就比较讲究格律,连押韵(AABA式)都跟中文的绝句十分相似,所以至少有翻译成绝句体的功能对等条件——英文传统格律诗翻译成中文传统韵律诗。因此我在翻译的时候音韵上是完全按照格律诗的平仄来的,连押韵都是按照平水韵。只不过现在一看,仍然有很多硬凑的痕迹(当年还觉得掩盖得很好:))。

而上面那个 someone like you 歌词即使翻译成真·文言文也会显得功能不对等,除非你的目标读者是古人,并且必须是古代的文人(因为古代文盲率很高,文盲说的是白话)。


其它语言类话题回答:


user avatar   yu-ying-ao-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小透明居然破千了!感谢大家! 其实这句话一开始是在抖音上看到的 当时视频里是一个男生在读这句话 听完以后 只觉得逻辑不通 过度曲解 再加上读这句英文时 尴尬到让人脸酸的中式英语读法 所以听完以后 我..



------------------------------------

I like you,but just like you.

在网上被翻译过来是:纵然万劫不复,纵然相思入骨,我也待你眉眼如初,岁月如故。


?????


user avatar   yizhi-er-gou-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两个,当初看到的时候就给我尬的哑口无言...

著名翻译家、诗人余光中说过:这种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译文体,如果不能及时遏止,总有一天会喧宾夺主,到那时,中国的文坛恐怕就没有一寸净土了。”

接下来请欣赏让人“尴尬到窒息”的翻译:


原文:No matter the ending is perfect or not,

you cannot disappear from my world.

翻译:纵然万劫不复,

我只愿与你白首同衣,枯骨同息。


原文:I like you ,but just like you.

翻译:纵然相思入骨,纵然万劫不复。我也只愿你眉眼如初,风华如故


文雅是真文雅了,信达雅里的信呢?达呢?被狗吃了吗?信达雅的第一指标“信”则是不偏离原文啊!这偏到哪儿去了?!

国外一些著名诗人,他们的著作被很多喜好翻译的人,翻译成了文言文、古诗,而原作里面的整体思想和文化却被剥离得一干二净。这里也并不是说翻译成文言文和古诗有什么不好的意思,只是很多一些水平并不是很高的业余爱好者在进行转换的时候,会让人觉得他们的文字有一种“窒息的尴尬感”,强行押韵,文字生拼硬凑。

我们做翻译,需要表达的是一种信息传递,并且是有价值的信息传递,而一些过于夸张的表达形式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user avatar   zhao-xue-hao-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北海道的洞爷湖西北角有一个视角超级好的展望台,名叫“サイロ展望台”,可以将山脚下的洞爷湖、有珠山、昭和新山,以及湖中的岛屿一览无余。

“サイロ”是个外来语,来源自英语“silo”,意思是盛放谷物等的筒仓。这里的名称来源自展望台旁的筒仓式建筑。

由于这个词在日语是外来语,对于一些日本人来说可能看起来可能挺高大上的,但是中文直接意译成“筒仓展望台”的话,中国人看了可能会觉得很煞风景。于是这个展望台的经营者找人给“音译”了一下,自以为还挺高大上:

塞露展望台

虽然少了一个字,但我深深感受到了翻译者大概没拿到钱,让故意让游客菊花一紧的恶意……


user avatar   sun-ming-jun-14-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网易云音乐评论一搜一大把 信达雅一个不沾边


user avatar   zhang-hai-lu-er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1611 年钦定版《圣经》中,有一段话如下:

I returned and saw under the sun, that the race is not to the swift, nor the battle to the strong, neither yet bread to the wise, nor yet riches to men of understanding, nor yet favour to men of skill; but time and chance happeneth to them all.

(我又看见在日光之下,跑得快的未必得奖,勇士未必战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精明的未必致富,博学的未必得人赏识,因为时机和际遇左右众人。)

这个版本中有 49 个词,60 个音节,用词都是我们日常中会用的,简洁、清晰有音乐美。

乔治奥威尔在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中将这段英文“翻译”了一遍:

Objective considerations of contemporary phenomena compel the conclusion that success or failure in competitive activities exhibits no tendency to be commensurate with innate capacity, but that a considerable element of the unpredictable must invariably be taken into account.


版本虽然只有 38 个词,却有 90 个音节,18 个是拉丁语词根,1 个来自希腊语,表达模糊、晦涩。

这段话看起来“高大上”,像是 GRE 作文样,不过实际上并不是好英文,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尴尬。

乔治奥威尔调皮地用这个例子展现出了现代英文中“不说人话”的陋习。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写作和翻译都要尽量“说人话”。尤其是英文写作,用词讲究的是“准确”“恰当”,不要盲目追求“大词”,追求“有逼格”。

On Writing Well 的作者 William Zinsser 说尽量用短小精悍、有血有肉的盎格鲁撒克逊语源的词,少用字尾带 -tion 的拉丁语源的词。乔志高先生在《美语新诠》中也举例说明:“洗脸”说 wash face,不要说 perform ablution;“亲嘴”说 kiss,不要说 engage in osculation。他还说:

写作的基本常识是“我手写我口“,不要用艰深的大字眼去卖弄学问、炫耀人家。

参考文章:orwell.ru/library/essay

刚看到 @洗澡从不刷牙 提到了《怦然心动》中的一段翻译,我从英语的角度补充一下。

原文是: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韩寒把它译为:

有人住高楼,有人处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看上去很工整,有文采,是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不过前四句有些不妥

flat, satin 和 gloss 指的是三种光泽(sheen),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flat/satin/gloss paint,即三种色泽的漆,一般家里装修都会在这三类中选。

人呢,也无非这样三种,有的人平淡无奇,有的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有的人表里不一。这三个词和后面的 irrdescent 呼应,表明是特别的光泽,和那些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一样可爱。

flat paint 可以是哑光漆,光泽较暗。和人联系起来,我想可以理解为平淡无奇的普通人。

satin paint 是丝光漆,光泽适中。维基百科上有个词条叫色丁(Satin),解释是“是一种用通常有光泽的表面,但却有暗沉背面的纺织品。” 和人联系起来我认为可以理解为高贵或者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那类。

gloss paint 是亮光漆,光泽比 satin 更亮,它也可以表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如果韩寒懂这层意思,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它们译成高楼、深沟、光万丈、一身锈,我认为没有问题。因为这段话的核心是说人和物一样有不同的表面,即“世人万千种”,是否联想引申到贫富和阶级,这属于自己的解读。

不过也有可能是受 flat 的影响,把它误解为是“公寓”;因为 dip 有“下沉”的意思,误解为是“深沟”,这就尴尬了。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英语学习笔记」(ericzenglish)

关于我,90后,你可以叫我Eric。高中辍学,曾经是一个资深“学渣”,大学公共四级考了三次才勉强考过,知耻而后勇一次考过专四专八。研究生就读于美国圣约翰大学,读TESOL专业,现为「现象级英语社群」联合创办人。


user avatar   fran-45-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说很文雅 很硬核是真的




……………原来还有人在看……………

那我再放一个


这楼已经歪的不像样了

题主放过我 祝好…


user avatar   sun-can-47-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场景来看,地方指挥官从远处看到的是这样:

实际上如果你是前排敌方骑军你看到的是这样:

如果你是步兵,你冲锋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

你开心的跟伍长说你已经窥破了敌军弱点,所以选择了

这样和

这样。

军需官瞪了你一眼:我们是亚洲战场,哪儿他么有双手剑和塔盾这种玩意?然后把你武装成了这样:

你很开心的拨开了几个超长枪的杆子,贴近对方到了大概一米的地方,然后看到了这样:

一个竖劈,你架住了,你觉得自己帅爆了,然后你看到了这样:

你这次没那么走运了,只有用自己的头骨去尝试格挡对方的长戟,很遗憾,失败了。

下一个倒霉蛋看到了这样:

灵机一动,觉得对面的护甲等级是这样:


于是自信的把自己武装成了这样:

然后发射了箭矢,这才发现对面的防御等级是这样:

给个特写的话是这样:

你的武器对面感觉如同这样:


哦不好意思图错了

你很自信,蚁多咬死象。但是突然发现对面的投射火力是这样:

这样:

甚至是这样:

第三个倒霉蛋,也是最后一个,出来了,说,老大,俺寻思俺们可以这样:

它发射的是这样:

你觉得下令装填的时候自己是这样:

于是对面发现了你的炮兵阵地,他们是这样:

发射的是这样:

然后你变成了这样:

但是,鞑子败了,我们才得了个机会,不用再经历这样:

哦对了,别忘了黄石部队的抚恤金是这样:


对方的抚恤金是这样:




  

相关话题

  我刚截图的。我可以过度的解读一下吗? 
  面对部分网友的代笔质疑,韩寒自证文学水平有哪些途径? 
  现代诗的诗韵是怎样的? 
  怎样才能像漫威一样,架构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 
  「知乎 X 中文在线」联合征文活动:什么样的武侠故事,才真正算是充满了江湖侠义? 
  自己的小说没人看是一种什么感受? 
  有哪些电影是以坏人的成功而剧终的? 
  如何写出一段明褒暗贬的话? 
  鲁迅为何从厦门大学离开? 
  英语里的市中心为什么叫 Downtown? 

前一个讨论
铃空游戏发布的《昭和米国物语》是否可以看作是中国厂商为游戏出海做出的题材试探?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小品越来越不好看了?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