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要怎么做才能唤醒国人,俄罗斯根本靠不住? 第1页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醒的早就醒了。剩下的干嘛要唤醒,难道他们对决策或历史进程有任何影响力?


user avatar   shi-wu-xie-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我多年的体制内工作经验告诉你,用人单位所谓被举报绝对是假的,目的是骗你自己放弃,好让别人顶替,因为省属事业单位招录是由省级组织人事部门组织,有问题也应该由组织人事部门通知你,如果考录过程中涉及到受贿问题,则属于重大事件,纪委部门必然介入,不可能由用人单位调查,而且没有证据的非实名举报是没有效用的,也就是说不可能影响你的录用结果,下一步你可以再到用人单位心平气和地沟通一次,目的是录音掌握证据,然后迅速到组织人事部门说明情况,要求上岗,既便没录到音也要去,因为可能组织人事部门早就通知你,是用人单位在两边骗,到一定时间你不到岗,就对上汇报你是自动放弃,如能上岗又掌握证据,迅速向省纪委举报,不要到用人单位纪检组,至于事后穿小鞋的问题,基本不用考虑,一来铁饭碗自己不作真不是领导能拿掉的,二来只要立案这些领导基本也当到头了,三来他们已经把你当傻子了,你不维权他们会继续当你傻,苦活累活等着你,提拔重用你靠边,体制内可不是一味委曲求全就可以的。

补充一句,用人单位所谓的调查,居然你这个当事人事先不知道,不需要你配合,这个调查也太假了吧?


user avatar   yi-jiu-si-ba-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心理咨询治疗中,所有违反伦理行为,都是从业者100%全责

咨询时间设置,除特殊情况,比如当次咨询结束前触及创伤,来访情绪强烈可偶尔、适当延时。

我觉得“偶尔”指延时不超过3次;“适当”指延时不超过10分钟

如果多次超出特殊情况未能觉察,未能调整,未接受督导,属于胜任力不足

超出时间,如果没有在协议中约定如何收费,临时告知要收费,应当在原定咨询结束时告知来访,咨询延时需额外付费,让来访知情,自己选择是否延时。同时,从业者需要评估,是否有必要延时。

如果咨询延时结束,才告知要延时要收费不合理。本是从业者胜任力不足,没有把握好时间,需要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买单,无权让来访者付费。

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的收费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好比你在饭店吃饭,加米饭时,商家没有告知加米饭要钱,结账才告知,属于违法行为。

如果有提前约定,4次超时1小时,15次平均超时超过半小时,已经明显超出偶尔、适当延时的特殊情况。从业者超时可获得更多收入,存在主观剥削来访嫌疑,客观剥削来访事实。

时间等咨询设置,是为了保证心理咨询治疗在专业范围内,提供帮助。

破坏设置,容易出现违反伦理事件

如果说时间设置可能遇到意外情况,同乘地铁和搭肩行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限制咨询外接触的设置。

该从业者此行为,无关能力,完全是意愿问题,是否把基本职业操守放心上。

有答主说,此事件来访没有在前10次提出超时问题,忽视了心理咨询中隐形的权力不平等。

好比一个老师上课经常超时,经常开收费课外辅导班,一个学生即使不愿意,有几个敢当面提出来?

就像下面这个提问:

咨访关系中,存在天然的隐形权力不平等。来访容易把从业者置于权威地位,受文化和成长经历影响,可能不敢表达。

咨访关系隐形的不平等,需要从业者承担更多降低不平等影响的责任,而不是要求来访更主动表达。

如果来访不敢表达,缺乏安全,缺乏信任,主要在从业者。

缺乏安全和信任,可能本是来访的困扰之一。

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帮助来访感到安全和信任从业者,能够自由表达,是从业者专业能力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责任。

大家寻求心理咨询时,建议多提醒自己是消费者,从业者是商家为你服务,帮助自己更平等面对从业者,降低对方的权威影响。

“消费者(来访)-商家(从业者)”“心理咨询治疗-商业服务”,是心理咨询治疗的实质关系

由于心理咨询治疗从医疗体系演变而来,承袭了“医生-病人”这种病人服从医生、不适合咨访关系的医疗关系。

我觉得,心理咨询治疗,来访以付费方式,获得享有更多权利,而承担更少责任;

从业者获得付费收入,补偿了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也意味着,从业者收了钱,理应承担更多责任,不能总归责来访。

来访可以提醒自己的消费者位置,减少被坑。以消费者立场来看:

别人买到好货的商家,好评如潮,可能你去买就买到次货、假货;对别人有帮助的从业者,评价不错,可能对你没帮助,甚至违反伦理,侵犯你的权益。
你以前一直买到好货的商家,可能也会出现产品、服务不好;一直有帮助的从业者,可能某个时候不再有帮助,甚至违反伦理,侵犯你的权益。

如果你是消费者,是否不论好评如潮的商家,还是以前的好商家,只要你买的东西、服务不好,转身就走?

面对从业者也拿出这样的态度。你付钱,是消费者,购买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为你服务,感觉不好就止损离开。

当然,不同的情况是:心理咨询治疗,来访投入的情感、时间、精力、金钱等沉没成本,止损代价大很多。

特别是情感、时间、精力的损害,无法弥补。

此事件提醒大家寻找心理咨询,不要迷信任何背景背书。

国外成熟培训体系、监管体系受训背景的从业者,只是靠谱从业者整体比例多于国内,具体到个人也有不靠谱从业者,不要盲目信任。

建议参考以下方式,提高识别从业者专业性,降低自身权益受损。

1.专业背景筛选

可参考以下文章,从教育背景、专业头衔、从业经验、受训经验、督导经验、个人体验/分析6个方面筛选。

专业背景筛选,只是筛出一部分不合格从业者,不能保证通过筛选的都专业。例如此次事件从业者,只看背景足够专业,仍然不靠谱。

筛选过后,前期3次左右咨询看感受,是否愿意继续咨询;感受之后看是否有效

因为心理咨询见效需要时间,无法一开始通过效果判断。所以先看感受,后看效果。

2.看感受

第1-3次,凭咨询感受,感觉是否愿意咨询。

各种心理咨询效果的研究表明,咨询关系对咨询效果的作用,占到近50%。咨询关系建立好,本身就有很大的改变作用。

所以,凭感觉是否愿意继续咨询,是否信任咨询师等,体现关系质量,可以作为简单实用的判断依据。

3.看效果

心理咨询核心是看效果。感觉再好,如果没有效果都白搭。

一般来说,6次左右咨询,要能看到可感受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一定说很明显,但要能感受到,提示朝着好的方向转变。

10次左右,要能看到明显改变。

由于个体差异,这是相对标准,不能绝对说6次还没改变,10次没有明显改变就一定是咨询师水平不行。可以结合感受,看自己是否愿意信任咨询师继续咨询。

不过,如果10次以上咨询,仍然非常不满意,觉得没改变,可能考虑咨询师是否不专业,是否换咨询师更合适。(人格障碍例外,改善见效慢。)

4.基本伦理遵守情况

遵守时间设置、环境设置(不在咨询室外咨询)、避免双重关系(不建立咨询外关系;不出现不必要身体接触;咨询外,除时间更改等特殊情况不交流等);不在咨询内外,与来访谈及其他来访个人信息;……

网络发言,工作账号与私人账号分开。工作账号不暴露私人信息,不过多参与公众话题讨论,未经来访允许不谈及个案;私人账号不表露从业者身份;……

基本设置、伦理没做到的从业者,网络账号公私混杂发表信息,建议远离。

5.咨询过程,保持对从业者专业性评估

注意在你的咨询过程中,保持对从业者专业性评估。

不论进行了多少次咨询,如果出现持续感觉不好,并且咨询师无法降低你的不好感受时,相信自己的感受,结束咨询为宜。

祝好!




  

相关话题

  “俄罗斯不断被指责为施虐者。可为什么网上热传的视频绝大部分都是乌克兰做的? 
  对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我支持俄罗斯的做法有问题吗? 
  俄罗斯出口中国的天然气为何比中亚天然气贵很多? 
  都在指责乌克兰轻易放弃核武库,如果当时乌克兰坚持,各常理国会放任乌克兰继续持有核武库吗? 
  为什么俄乌战争发展到现在,我们越来越看不清真相? 
  中国两架自乌克兰撤侨航班安全抵达国内,后续撤侨工作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何看待乌克兰基辅市给普通老百姓发放超过10000支步枪? 
  如何看待微博将在俄乌问题的发言下显示发言者地址? 
  俄总统普京「闪电」访问印度,签署 28 项协议,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留学选择泰国 马来还是俄罗斯乌克兰? 

前一个讨论
中国籍是世界上最难入的吗?为什么?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美国人甚至警察看上去不怎么喜欢FBI?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