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是体扁平,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面;
有的种类无翅,不善飞,能疾走,不完全变态,产卵于卵鞘内,约有60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者室内。
它们大多数长相都差不多,但是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到有所不同。当前的分类学者将蟑螂分成6000种左右,其中约有50种是害虫,例如常见的亚洲蟑螂。此外美洲蟑螂(美洲大蠊)、德国蟑螂(德国小蠊)、棕色蟑螂和澳洲蟑螂的分布也十分广泛。
蟑螂的繁殖是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相结合。一只成熟的雌蟑螂每隔 7 — 10 天即可产出一只含有 14 — 40 粒卵的卵鞘,其卵鞘为胶质体, 20 ℃ -37 ℃之间孵化。
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在 30 ℃恒温时,只需 20-30 天,而长的可超过三个月,一只雌蟑螂一年可繁殖近万只后代,最多可达十万只,在极端条件下没有雄蟑螂时,雌蟑螂也能产卵。
很多雌蟑螂交配一次以后,就会雌雄同体,不需交配,便可连续产卵。
蟑螂为浅红棕色,甲壳椭圆形,后背有一对翅,肢节有刺利于攀爬,生活于户外或黑暗、暖和的室内环境,成年期长约1年半。雌体可产卵荚50个或更多,每个卵荚内含卵约16枚。
若虫期长11~14个月,翅发育良好,能飞很长一段距离。雌雄成虫在羽化后的一周左右就能进行交配。雄虫一生能交配多次,但雌虫仅交配1次或2次,1次交配就可使它终生产出受精卵。
雌虫产卵在特殊的胶质囊内,形成卵鞘(卵荚),卵鞘由雌虫分泌物生成,光滑,质较坚硬,具有防水功能,可保护其内胚胎的发育。
蟑螂昼伏夜出,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据观察,德国小蠊从19点开始活动,21—22点为活动高峰,在次晨2点出现小高峰,5点消失。
黑胸大蠊自19点开始活动,20点即现高峰,到23点和次晨2点又会出现2个小峰,晨4点活动终止。据观察,在12小时昼夜交替环境中美洲大蠊的活动情况,可以分为6个时期。
蟑螂的活动和繁殖,和其他昆虫一样,受温度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蟑螂的季节消长因气温变化而表现的种群或群落的数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