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古代画作里,女性都看起来很丑,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第1页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还是先放一张图:

这两张是古代中国和欧洲医书里的人体解剖图,绘制年份都在1530年左右。这里面不涉及什么艺术追求审美之类的问题,唯求表达准确而已,体会一下绘画技法上的区别吧。

然后是原回答:

因为古人拘泥于写实但在写实方面又缺乏大量的关键性知识。

首先古人的绘画不会出现二次元那样夸张的大眼睛,他的人物在五官大小上一直都保持“正常人”的尺寸,连稍微的夸张也很少见,所以古人还是在绘画上基本还是追求“像”。

比如这张唐伯虎的画


但学过绘画的人应该知道如果你没有解剖结构和透视方面的知识你永远画不出一个人样来。偏偏中国古人对美女脸部的理解基本就是“一个鸡蛋上粘着五官”


看着这样的画你能感受到画中的脸是有骨骼和肌肉的,再看唐寅的画。


再说透视,“散点透视”其实就是完全不懂透视的委婉说法,这个也不是我黑中国古代绘画,中世纪欧洲的绘画也是“散点透视”。只是欧洲的画家率先发现了透视的规律。中国古人的绘画不管什么动作都像皮影戏,每个零件永远都只能以特定的几个角度对着你。

就拿头部和胸部来说,像这样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很难在古代绘画中找到。基本古代绘画的头不管怎么转它永远是平视。

就像这张,人物的脸部都是同一个平视四分之三侧然后在平面上旋转,听不懂的和前面的漫画线稿对比一下。

总之,中国古代的画家在绘画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探索,但现代的画家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中国古代画家好像是骑着一匹赤兔马,你不能说马不好,但它肯定跑不过现在的汽车。

================

想不到现在还有人认为古人是为了艺术追求故意把人画成那个样子的。我建议这些人去看看古代春宫图是画成啥样的,难道那个也是为了艺术追求?

===================

我发现评论区的很多长篇大论真是完美回答了“李约瑟难题”。为虚荣而坚持愚昧,自然不会成为科学诞生的土壤。

====================

评论里某位“美术专业人士”一定说古人画花鸟透视和结构都是正确的,我不说就证明我挑不出古代花鸟的毛病。行吧,我就拿一张图说一下。

这副乳鸭图,被称为“写实功夫是后世画家所望尘莫及的”属于中国古代工笔画的顶级作品。首先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鸭子诡异的左眼,鸭子的左鼻孔已经被鸭嘴的隆起给挡住了,这个角度下你居然可以看到它的左眼,鸭嘴比鸭子的颅骨扁平,如果鸭子的左鼻孔被挡住,那么鸭子的左眼会更早被颅骨的曲线挡住,但你却可以诡异的看见它的左眼。再看鸭子的双脚,大小一样,长短一致,画得很精细,但是等一下,从鸭噗的位置和形状来看这是一副俯视视角的图,怎么鸭子的右脚完全没有被身体遮挡?哪怕他是平视,因为鸭子身体不是平的右脚也应该被挡住一部分啊。俯视视角下只会被遮挡得更多。如果没人指出,外行人可能不能注意到这些问题,这就是你感觉“中国古代工笔花鸟没有透视和结构问题”的真像,你没注意到而已。但是“美术专业”的人都看不到这个问题只能说你不知道学了点啥。

一开始要我分析透视结构,给他分析以后.....

哈哈哈哈哈,装13能力拉满,顺带说一下这副宋代乳鸭图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只要提起中国古代工笔画多半会说到它。


user avatar   wen-wen-sakur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呢,不是纯艺术专业的,是游戏设计专业的。

但是作为美院的学生,我还是选修了一次中国画。

不得不说,当我知道我要画簪花仕女图里面的的胖妹子的时候我还有点觉得不好看

画完我才觉得,我之前真是太狭隘了!我画的这个女儿真美啊,沉浸在女儿的美貌中无法自拔。给你们看一眼我女儿。



反正我是看她顺眼到不行。一点都不丑,谁说丑我打死谁


user avatar   qiao-xi-4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字图片均来自微博,只是突然想到这个梗了)

补下全身图好了

————————————————————

央视的《考古进行时》是这样描述这尊石人的“……眼圆睁,嘴微翘,透露着成熟女性特有的谦和……”

啥???



user avatar   yestree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中国这个问题其实一脉相承直到今天的美院师生写实绘画作品,特别裸体画,鲜有美女出现。无他,美女毕竟罕见,不加想象美化(不止画家功夫),能经得住百千万人挑剔眼光的人凤毛麟角。当然和过去相比不论油画还是国画,喜闻乐见的美女确实多一些,但数量仍十分有限且画家成就也不高。

毕竟画家毕竟不同于常人,其女性主题绘画并不以美为高,更非主要趣味了。比如仅女性顾盼之态的生动迷人就不是大部分花瓶脸蛋或魔鬼身材可以具备的,那种女性内在的美才是画家想要传达的意趣之一。

-

中国古代画家的禁忌意识显然强于现代。画家在人物(体)写实方面本就是短板(这个问题已经有无数回答了),女性主题又有三种羁绊:自己的女人不能给人看,别人的女人只能偷偷一瞥,风月场的女人流传出去损害的是自己的逼格。所以只能生造文人趣味,以引经据典结合流派传承强调一种女人情状或姿态的表达,供文人雅士相聚饮酒赋诗意银。

所以古代仕女图其实不是绘画,而只是诗文意象与文人共情。其中的绘画特征数百年后被浮世绘发扬光大,只是诗文意象与文人共情被替换成更加写实的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

-

古代写实美女绘画方面比较出色的是,当地出身微末的一些野路子画家,他们专门为有钱人家(非官宦)和大户人家画列祖列宗画像,也有早夭的少爷小姐像,有些画家的名气甚至传至州府范围。这些散落民间的佳作数量难以估计,但写实水平(当然主要是面部五官和全/半身比例)不比西方绘画差,十五六世纪前则秒杀大部分欧洲肖像画。其中不乏美老太、美少妇和美少女。

-

还是那句老话,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绘画只是小小一个角落。个人看不到的作品不见得不存在,专家不知道的精品不见得很罕见。君不见各大美院中,连故宫藏画都没看过一半的中国美术史教授们,就开始频繁立论、讲座、出版、带博士生了。


user avatar   li-rui-8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其实拿历代的妃子去比较也未必准确,皇帝的妃子未见得就是最美最漂亮的,历代王宫贵胄的婚姻多是出于权利交易,就算撇去这一层的关系,贵族对妻室的选择标准也更多出于德行而非美貌。而这一部分人才是古代肖像绘画的主要描绘对象。

除了肖像画,其他绘画里的女性似乎也不那么好看,这就主要是古今审美差异了。而且“古”和“今”也并不对等,仅就古代来说,东汉时期的啼妆,南北朝时期的仙娥妆、佛面妆,唐朝的血晕妆、泪妆,五代时期的醉妆等等,审美都是在不断变异,不断发展的。以今度古自然会有些失落。

不过好看的也并非没有,比如钦宗、高宗两帝的皇后长得就还算标致,也就是更贴近我们现代人的审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梅花仕女图》 画的就是仕女点梅花妆的场景


我自己的一个感受,我们现在对于女性的审美是比较图像化的,信息时代嘛。似乎现在流行的化妆风格,其目的都是怎么在镜头面前呈现最好的效果,这样的妆并不适合近距离欣赏,所以男朋友一类的群体更看得惯另一半素颜的样子。但是古代在形容女性的时候,除了“形象”还有“质感”和“意态”,好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这类就属于质感,而“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这类就偏向于意态,算是GIF格式的美女。

张潮《幽梦影》中有:“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正因为这些多元化的审美角度,所以美女这个概念并不是仅仅是一副好皮囊,自然也并不是一个好的图像就可以定义的。古代绘画里的女性形象有的点妆,有的照镜,有的赏花,有的嬉戏,其目的并不是要去表达这个姑娘有多美貌,而是表现承平时节佳人美景的融融情意罢了。


user avatar   wei-yuan-qing-an-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人,屁股歪了,脑子就不清楚。

非要吹西方15世纪的解剖学。

说个冷知识吧,古代世界解剖学知识最强的两个民族:藏族和蒙古族。而接下来就轮到中原的汉族了。原因很简单,这两个民族玩天葬。汉族和这两个民族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

而在十五世纪时候的西方解剖学,停留在公元200年盖伦写的《医经》,而盖伦对人体的认知,来自动物解剖。

十五世纪后,西方开始了文艺复兴,天才般的莱昂纳多·达·芬奇(人家明明叫莱昂纳多,达芬奇实际上算是私生子蔑称了)开始了对死人的鼓捣,同时安德烈·维萨里也开始了巨著《人体构造》的编写,也就是某个号称中国画一无是处的人举例的:

但是这个阶段,中国解剖学是优于西方的,虽然画的屎。

只是中国也受制于文化禁忌,最终没有将这些知识物尽其用。中国先贤探索解剖学的路程一点也不比西方人简单,有人死前的遗嘱是让家人偷偷给自己解剖了,由女儿主刀。用大家灵活的小脑筋想一下,这在古代是什么人伦惨剧。

在科学上走错路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你看西方解剖整的这么好了,后面应该挺厉害吧,200年后快活王还是硬生生被放血放死,死之前还不忘对医生说:麻烦你们了。医生很感动,又放了四品脱。

回到艺术这边来,我先反对一波,中国画不追求像的地摊理论。没什么好遮掩的,中国画一直追求像。民间会以对活物的影响来表达画的像,专业的会以各种技法来达到画的像的水平。

“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所以中国画也追求像,但是缺少了将解剖学应用到绘画上的这一步,导致到达巅峰后,始终未能突破。其实这个状况,东西方大家难兄难弟,乌龟别笑鳖好吧。

基于教会神权统治下的西方,没有解剖学,更勿论用在艺术上。于是

谁还不是个der

当然画的好的也有

这脸脖子表情,你非要说西方画行,东方画不行,你开心就好。

在西方中世纪艺术走向结束,开启文艺复兴的时候,东方过去那种追求像的画也走到的尽头,我说句暴论:古代工笔画在宋朝之后就停止发展。至于为什么是宋朝,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明白。

但是一种新的美术流派出现在中国。

文人画(士大夫写意画)

其实这玩意在唐朝就出现了,但兴盛于宋元,至于原因嘛,那就是政局的动荡,政权的更迭···

这玩意真叫不追求像,直书胸中沟壑,而这才成为了东方画作后续的发展方向,这玩意,四个世纪后西方印象派勉强够上(印象派来自前印象派大师威廉透纳对学生说的:去画你的印象吧)

大家创作理念都不一样,搁着比个啥比。

所以古代中国画的女人为啥丑,大家都丑,不止中国画丑。

tips:世界史近代始于1453 中国史近代始于1840 ,这种角度来说,古代中国画到1840年前,硬要用不要脸的方法,朗师傅带来的西方绘画技巧和中国画结合后产生的新四不像,完爆西方古代画好吧。

对了再反驳一下该问题下一个叫赵刚的说中国散点透视就是没有透视。

首先,必须要承认散点透视没有严格的透视关系,但是散点透视不是没有透视,而是符合中国传统绘画手轴的观赏方式的。在缓缓打开卷轴的时候,能够在画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有重点可以看,而不是整个画面只有一两个透视点的画法,所谓移轴换景,这种美术方式,也运用在中式园林的修建中,而这种美术技法或者理念属于已经属于现代美术范畴了。

这是清明上河图,五米多,不用散点透视,等于五米多的画卷,有五米是不在焦点的散碎玩意儿?


user avatar   han-hua-si-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您是对中国传统人物画非常热爱、非常执着,那确实须要了解一下。

如果不是的话,其实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


这个事很难说清楚吧。所以下面可能会语无伦次,莫怪!国画本就不怎么讲逻辑。



下面所说的内容 只限于是人物画,不涉及古代肖像画。

因为肖像画可能存在着一些古今审美差别的问题,而人物画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


国画的欣赏是长久的事,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欣赏传统人物画中的仕女部分之前,必先要对传统人物画有所了解。

相信在欣赏传统人物画时,同样也会遇到“人物看起来很别扭”的问题。


如果对下面所说有一定的了解,应该会缓解您的疑问。


穿插一个内容,可供您日后参考:

传统人物画发展轨迹中的重要阶段【粗略版】

(战国之前存世人物画太稀少,暂时先不计)

【战国---南宋】 “古典、半古典人物画”【这一段是传统人物画最重要的部分

【五代---元】“禅画”

元---赵孟頫开创的“古意小像”(部分为肖像作品)

元代民间人物画(例如永乐宫壁画)

明代浙派人物画

明---唐寅、陈洪绶人物画

明清小像(部分为肖像作品)

清代人物画(这里面还能分很多)

欣赏以上任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需要多种审美度向的支撑。因为他们在画风上、形式上、立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对立,而这些对立又是能相容在一起的。


谈一下国画:

国画是“图画”,首先是“图”,或者说是“文(纹)”,然后才是“画”。

什么是图?: 河图、洛书、太极图等等等等。举一些实例

新石器时代彩陶:

新石器时代黑陶上的刻画:

新石器时代玉器:


后代的“图画”,只是在“图”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细节、增加了质感,但是“图”的“模板”基本是不变的。

这个“不变”,是迂腐守旧吗?

简单来说,这个模板拥有“简易”的特性,因其“简易”,所以可以容纳任各种风格,可以融入各种思想,可以适应各个时代。

西方许多当代艺术,用的就是类似的模板:


可以思考一下:

传统人物画真的只是为了再现吗?

有没有可能像上图那样,目的不是为了再现,而是在传达着别的什么呢?


上图:东汉 李冰之像


国画画面中所有可见因素,可以说都是含有意识的开关、代码、数据,其中含藏着众多信息。

引用一下宗白华:

“中国的人物画 系一组流动线纹之节律组合,其每一线都独立的意义与表现,以参加全体点线音乐的交响曲。”


***

顾长康(顾恺之)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顾恺之的“三毛”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三毛”与画面中其他因素互相配合,画面效果因此而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再引宗白华:“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


***

“如在镜中游”

“初学词求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求实,实则精力弥满。”

“格”与“调”,

二维平面有其律则、格律(当然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有千万种)

律则所展现的,都是心、脑、眼、身体、手臂、手掌肌肉、笔、笔毫等协调配合、各自归位的结果。

律则显现 即是全画面

这就要说到国画的实践。了解传统人物画,最好的方式是实践。

实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软笔

写字与画画用的是同一种工具 讲究“以书入画”

谢赫《古画品录》云:骨法用笔

再引三段宗白华有关“骨”的解释:

一、“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

二、“形象、色彩有其内部的核心,这是形象的“骨”。“骨”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持点,是表现一种坚定的力量,表现形象内部的坚固的组织。因此“骨”也就反映了艺术家主观的感觉、感受,表现了艺术家主观的情感态度。下笔就是一个判断。

三、“骨气”与“用笔”的关系。为什么“用笔”这么要紧?毛笔有锋,有弹性。无论诗点,是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与面(那是图案),不是平的点与面,而是圆的,有立体感。

以上对“骨”稍微阐释了一下,其实“骨”还不止于此。


*** 临摹

没用毛笔体会过人物画的过程,几乎不可能理解传统人物画的“理路”

不摹古不知

看似呆呆的一笔

其境界有多么开阔


*** 在观察与创作中印证古画


学习国画人物,必观察真人(照片与视频不行)

临摹、研究过许多传统人物画后,再去观察形形色色的真人,会有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发现

会由衷感叹:

古人刻画面部之法

诚不欺我!


在尝试、创作中去印证古画,是一项漫长、艰辛的工程

现代人会尤其艰苦(就像现代人学写古诗、词、曲,光熟悉古韵就要好久)

所以现在八十亿人 做这个的几乎没有。


印证古画大约分两种:一、经历一番;二、真正完成

所谓的“经历一番”之后,就会大致上知道:朝着这个方向去研究、实践,绝对是有结果的。

“经历一番”与“真正完成”天差地别。

真正完成,下笔就是《尚书》中描述的境界: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练成的人不可能拿这个去画时下流行的美女。练到一半也不可能去画。


中国山水画不从固定角度刻画物象,中国人物画同理,其观察视角也是流动的。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在论及李成“仰画飞檐”的问题时,就提出 从固定角度用透视法构成的画面,是不成画的。

举一个例子:

敦煌莫高窟285窟主室东壁菩萨像


此图 上嘴唇与下嘴唇都不是一个视角观察的到的,何况别的

可以参考以下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2297261859024896



眼睛观察到的三维世界中的内容,不能直接“拿到”二维的画面中去,需要进行“转译”。


一般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人物面部,经验到的多是色彩、光影(形状稍后提及),体积是触觉的经验,并不是视觉的经验。

按照现在美术高考那一套,直接写生,素描、速写、色彩,都不能将对象画得很像,更画不“美”。

为什么?因为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不准确。

比如速写半侧面,脸上并没有一根鼻梁线、鼻翼线等等,其实都没有,只是浑然一体的体积,找哪根都不对,又找哪根都行,因为其他的线要对此进行调整才行,不做相应的调整,一定错。

可以做个实验:

将人的面部,拍照,什么角度都行,洗出来,用透明一点的纸张盖在照片上,将眼、耳、鼻、唇、发等等用钢笔、黑笔或铅笔都勾下来,最后会发现,竟然不像照片里的人。

为什么?

照片和真人的相像,来自照片中的各种因素。当删减到只剩下几根线的时候,这时候的形象已经和照片中的形象没有关系了。

而国画人物就是几根线,照着眼睛看到的样子直接画,一定错得离谱。传统人物画画面中的线远比一般速写少。

所以画面上的每个可利用的因素都要经营!充分发挥功效。此则各派不同,各有秘诀。


有些人有疑问:为什么国画人物的比例是错的?

来看三张图:

著名的错误比例:


著名画家鲁本斯乏味的素描“东方人物”,这无疑是正确的比例。

如果照着上面的剧照画,那画面结果一定是不堪入目的。


所以完全符合外在物象的比例在国画面前一文不值、不值一提。


古时认为“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事物都是气的积合。国画上的每一根线都是“综合信息”,而不是简单的“物质形体”。

再引用一遍:“中国的人物画 系一组流动线纹之节律组合,其每一线都独立的意义与表现,以参加全体点线音乐的交响曲。”

诗与音乐中的形象有比例吗? 同理,画中的形象也没有固定的比例。

东、西方的传统的、现代的服饰,都在对 着装后的人体外观比例的进行着改造与调整。

男士西服,算贴身的了,难道没有对人体比例进行微调?

人体比例绝不是只有头身这一对比例。


读画

国画赏析一般从山水画开始,然后再人物画,这个顺序比较有操作性



说也说不清说也说不完 就这样吧~


补充:

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一般来说,真正的名家唱的,都不是“好听”。转换到画上,也是这样,不是在画时下流行的“美”或者“漂亮”。

对这个问题有疑惑,可以先看戏,看看名家与普通演员有什么差距。


user avatar   cong-ming-ren-66-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忍不住强答一番。

抛开工笔画在写实上的局限性,我们来看一张晚清的油画本外销画。

《贵妇肖像》 (图侵删)

当时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盯着屏幕看了她好久。我觉得她很美很美,美到足够打动人心。

我不能确定是真有其人还是画家凭空的杜撰,但是从这幅画出发我们便可管中窥豹,抛开工笔画作为审美载体的局限,感受当时人们对“美人”的看法。我自认为,对美的感受是存在跨越时间的共性的。

(深夜码字,语言如不通顺请谅解。。。。)


user avatar   gus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

  1. 古今妆容不同;
  2. 画师技术落后;
  3. 审美情趣不同。

有些人说中国古代人像画「重意不重形」,并不完全正确。古代也有特别写实的容像画,只是保存下来的较少,比如南京博物院馆藏的《明人十二肖像册》,其中人物容像也是栩栩如生,看起来就像隔壁的老大爷:

再看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代《少数民族像册》,画的是当时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也是目光有神、髭须齐备,线条勾勒得纤毫毕现:

所以不是古人不画写实的人物容像,只是我们对那个时候的绘画技术知之甚少而已。


user avatar   sun-peng-2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百年以后全世界的人都会以为日本人眼睛占整个脸三分之一




     

相关话题

  中国为什么需要建立世界一流军队? 
  为什么要建大秦铁路运煤而不是直接在当地发电再通过输电线传输回来? 
  国际社会中,中、美、俄这类国家有哪些典型的「耍流氓行为」? 
  你是什么时候感觉到「中国强大了」? 
  如何评价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此时访华? 
  如何评价史祥莆《致小粉红:还有什么比“爱国”更容易?》? 
  为何人民币理财产品回报率(对比美元)如此之高? 
  你所认为或见过对某人最高的赞美是什么? 
  为什么现代绘画不能回归学院派画风?现代艺术家的美不能用大众能接受的外壳来表达吗? 
  父母都是汉族,祖上是蒙古人,感觉祖先很荣耀,想改回蒙古人,有什么办法呢? 

前一个讨论
贾敬的乙卯科进士是什么地位?
下一个讨论
武侠小说中武林秘籍为什么不大量刊印人手一册?大量刊印秘籍会发生什么?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