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52%的子女屏蔽父母朋友圈? 第1页

  

user avatar   dong-ji-zai-hang-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子女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这不是问题。父母有没有自己的朋友圈,这才是问题。

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关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问题都会成为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热点。一些讨论很容易妖魔化父母,比如总是强调父母怎么不理解孩子,怎么逼着孩子相亲结婚生娃之类,把父母和孩子对立起来。前段时间还出了一个北大毕业生愤怒声讨拉黑父母的新闻。

相比之下,腾讯新闻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里的调查倒显得更客观。我看了下,这个调查说,当知道自己被子女屏蔽了朋友圈,父母的反应大都是:

「是不是我做得不对」、「觉得心里不好受」、「尽量多沟通,消除反感情绪」……

这才像我们熟悉的父母,遇到了什么问题总是先自我检讨,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对子女还不够好。所以这个调查才会说「父母对我们的理解远超我们想象」。

可是,这个调查把屏蔽父母朋友圈理解为是一种「隔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才会在结尾说「希望两代人能更多沟通」,「现在,一起取消屏蔽,让你的父母做你的圈内人吧」。

对于这一点,我是不同意的。我觉得问题不在于我们跟父母的沟通不够,问题在于我们对「子女跟父母的沟通」的理解不对。

如果「隔阂」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距离,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应该有隔阂。那些被子女屏蔽了朋友圈的父母,不仅不应该自责,反而应该骄傲地说:

「我的孩子很独立。」

我们对成年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有一个巨大的误解: 我们总以为子女和父母在情感上应该亲密无间才对。这种观点根植于我们流传多年的孝道文化,觉得这样才是亲情和爱。所以如果孩子和父母在情感上有距离,很容易就被认为一种「问题」。这种问题有时会被认为是沟通不够,有时候被认为是年龄和社会文化导致的代沟,有时候甚至会被扣上道德的帽子:不够关心父母,不孝。

我们没有想到,这种子女和父母的疏远非但不是问题,它反应的正是人一种合理的情感需要:独立的需要。

依恋和独立一直人的两种基本需要。长大的过程是我们离家的过程,也是我们逐渐摆脱依恋,走向独立的过程。如果说父母是子女最初的恋人,那子女注定是要移情别恋的。这是家庭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离家的过程里,子女需要在心里把父母的东西放下,把自己的东西装上:工作、婚恋、爱好、他们自己的子女。如果父母在他们的心里占据了太多的位置,那他们就腾不出空间来发展他们自己,那他们就很难成熟和长大。

可是他们独立困难在哪里呢?就在于父母放不下他们。而因为父母的放不下,他们也变得放不下。试想一下,如果父母对孩子屏蔽自己朋友圈的反应是:「是不是我做得不对」、「我应该尽量多沟通,消除反感情绪」这类自我检讨,看起来很贴心,可是孩子看到父母的这种自我检讨,他们的反应也很容易变成「我是不是不够孝顺」、「我是不是不体谅父母」……,于是,他们也开始自我检讨。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没完没了的纠结,独立也就很难发生。这只是朋友圈而已,真实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纠结,要比这深得多。

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好,也很努力地想和孩子多沟通。可是他们努力错了方向。他们的问题不是该怎么跟孩子沟通,而是该跟孩子保持怎么样的距离。沟通不是他们该努力的方向,放手才是。当然孩子也很难对父母直接说出:「离我远点」这样的话,这太伤人,所以屏蔽朋友圈有时候就变成了一种温和的表达独立需要的方法。不仅不应该反对,还应该大力倡导。

我以前看过一个电影,讲一个女人出生在一个非常封建的家庭里,她爱上一个男人,但还是没能力突破家庭的束缚,最后嫁给了一个完全不爱的男人。嫁给那个男人以后,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她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儿子身上。慢慢地,儿子长大,要离家了。临走的时候,儿子就问妈妈:「妈妈,我走了,你会孤单吗,会寂寞吗,我走了,孤单的时候,谁来安慰你呢?」

妈妈说:

「你走了,我会孤单,会寂寞,也找不到人安慰。可是我不要把我自己的困难,变成你不能出去的理由。」

「我不能把自己的困难,变成你不能出去的理由。」这是父母能为子女做的最难也最伟大的牺牲。而很多家庭的问题也是,父母把自己的困难,变成了孩子不能出去的理由。

既然是牺牲,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所有的父母都这么豁达。好在很多父母都表达出了这种豁达。他们比我们想得坚强。

其实这个节目原来还有一个视频(view.inews.qq.com/a/CRI),是记者去采访街头的父母,问他们怎么看孩子屏蔽他们的朋友圈时,就有一些父母说:

「我也能理解,毕竟都曾年轻过。」

「没什么感受,我感受很正常,所以他们不用屏蔽我,我也不要去看他们。」

「我很理解,因为我也屏蔽老人。」

「屏蔽我那也没办法,可能他的东西就是我不需要去看的。」

「他们倒是没屏蔽我,是一开始就没让我加入,但是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介意。」

……

这么说来,父母还真是比我们想象得更理解我们。

连岳说,好的爱情只发生在两个独立自主的自由人当中,其实亲情也是如此。我觉得我们应该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感正名。对子女来说,能理直气壮地为自己保留私人的空间,对父母来说,不需要变成子女的圈内人,相反,要有自己的朋友圈。这是解决父母和子女矛盾纠结最好的办法。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人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下面,每个人都在讨论对错,互相甩锅。


然而这个社会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人,可以帮到这个家庭。

没有人可以帮助孩子,也没有人可以帮助父母。

人们反对语言暴力,反对肢体暴力,反对禁闭管教,

人们几乎反对所有“极端方案”,却没有人任何人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个案例里,父母的行为,已经做到了一个正常父母,甚至高素质父母能做到的一切。这个故事在一次“长记性”的暴力殴打之后得到了控制。

然而如果这样都控制不住呢?

比如打过之后,依然没用,女儿开始逃学,抽烟,夜不归宿;家里人没有办法,把她锁在家里关禁闭,她用床单当绳索从3楼爬出去,离家出走几天不回家。家长该怎么办?

这其实不是一个假设,

这是豫章书院事件中,那个“只是有点早恋”的当事人,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口诉的故事。


实际上不管是送去杨永信还是送去豫章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和这个新闻都类似,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在从爱的感动,到灵魂交流,再到科学教育法,最后到心理咨询师;

当“正确”的方法都无效之后,还有谁能帮助这些人?

这些人是少数,可能只有千分之一;

同时也不是少数,千万人口的城市,儿童近百万,千分之一就意味着数千家庭需要面对这种极端情况。


在豫章书院之后,我也在试图寻找这件事的答案。

我对话了豫章书院当事人sona的心理咨询师,她告诉我sona不该送去那样的地方,但同时也认为有些人需要在那里管教。

我找了浙大的儿童心理学教授,他告诉我心理辅导和更好的教育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我们的讨论中,出现“驯服人类的方法”这样极限的闭门话题。

一位在工读学校工作了14年的高级教师,他给出的答案更令我惊悚。靠”管“能解决的问题不会送来工读学校。工读学校的作用是把这帮人关到18岁,等他们出去了就能判刑了。

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教育学的书籍。但我发现,整个社会对正常儿童的教育信息非常丰富;对于异常儿童和家庭的帮助方案近乎于玄学;而对极端状况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回到主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件事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叛逆少年研究和帮助的空白。我们有海量的关于对错的讨论,有海量政治正确的讨论,却没有任何一个方案禁得起“如果这样做无效呢?”的反问。

父母无处求助,孩子无处管教。声称能给出帮助方案的机构,全部诉诸暴力而被网友围剿。

如果学术上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角色不能良好的补位,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次。

而这个问题下,现在所有的争论其实都毫无意义。


user avatar   jun-zi-bu-qi-ai-xue-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跟其他答主都不同,我妈是嫌我微信朋友圈发的东西跟古代人一样,觉得太丢人了,一点也不像现代人,被她说了之后,我就把朋友圈永久关闭了。

(因为我天天在朋友圈发点中国古代哲学内容)




  

相关话题

  你老婆对你好到什么程度? 
  作为 00 后的你会生孩子吗? 
  如何看待大部分父母愿意为儿子买房,却少有人愿意为女儿买房的现象? 
  我前段时间换了朋友圈背景图,有一天女朋友发现我换了,她因为我没有跟她讲这件事生气了,这是我的问题吗? 
  做警察时你遇见过哪些令人触动的事情? 
  当你人到中年的时候,父母手术需要100万(救活会瘫),可只有70万,小孩现在15,你会借钱去救父母么? 
  我爸把我骂哭了,然后我男朋友没忍住骂了我爸,我该怎么办? 
  如果与老人生活观念不符合,选择住在一起还是带着孩子离开比较好? 
  如何看待52%的子女屏蔽父母朋友圈? 
  小男孩主动给女同桌剥虾火爆网络,你还见过哪些孩子的暖心贴心行为,怎样才能教出这样乖巧懂事的孩子? 

前一个讨论
怎样客气地回避妹子频繁找我聊天?
下一个讨论
想了解十九世纪法国历史有什么推荐书籍?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