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难追男孩会更加珍惜是可以成立的,我猜反映的不过是沉没成本的原理。但它的成立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市面上的绝大部分女孩都同样的难追,这样沉没成本才能让人被迫心甘情愿地接受。否则,这个姑娘太难追的话,我就去追另一个比较好追的好了——人从理性上就不愿意进入沉没成本的陷阱。
“女孩难追点儿,男孩会更珍惜”这种论调出现时的社会现实便是如此: 女孩子们一律都很难搞到手(配套贞操理论和处女情结),而一旦搞到后又很难甩掉(配套陈世美的舆论压力和处女情结)。那个时候男女间的追逐游戏是简单明朗的。
但是,一旦开始有足够数量的女孩子突破这个游戏规则后,这一套就玩不转了,因为男人们有的选了。
这些女孩子为什么要做这种突破呢?——沉没成本的游戏玩起来其实是很稳定的,规则和结果都明晰可见。但它之所以会被选择是因为当初女性面临的婚恋任务不同: 当女性主要做为资源接受者而存在时,面对男性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拉住一个男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她们可以做的选择一般来说就是从有这种意愿的男人中挑出一个资源最好或是对自己最好的(简称现实的和理想的两种感情态度)。
但这样的地位对今天的女性来说太憋屈了。同样是资源创造者了,为什么只能被动地挑选、而不能像男人一样去追逐自己喜欢的呢?甚至,拉住一个男人为自己负责这种思想本身对新时代女性的自尊来说都太难接受了——女孩子们发现自己也有不同的游戏可以玩了。而且是更好玩、级别更高的游戏。一旦她们产生这种意识,突破就拦不住了。
所以一般上知乎来问“为什么”类感情问题(为什么他会这样对我、为什么他这么想问题、为什么他这么靠不住)的女孩子是仍然相信旧游戏规则有效的那一拨(因为社会信息教育还没跟上来)。她们挣扎着试图理解自己掌握的观念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而已经投身新游戏的女孩子一般问的是“怎么办”(怎么追男人、怎么判断他适不适合、怎么得到自己想要的)。
但是,有很多感情中解来解去总也解不开的困惑是因为问出来的问题实际是个假问题。比方说,当男孩女孩开始交往,男孩渐渐失去兴趣,而女孩无法理解这种现象时,她就会从以前得到过的观念中挑出一个来试图理解和提问。被她挑中的可能就是“是不是女孩太好追了,男孩子就不会珍惜?” ——这个时候有人告诉她“是”,又有人告诉她“不是”——女孩子就困惑了,然后她陷入了“好追”和“珍惜”之间因果关系的苦苦思索。
实际上,只是这个男孩子对她失去了兴趣。
如此而已。
你希望政府是管理严格作风严谨的政府,
还是公务员酒后驾车警告一下就没事了的政府。
9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和英国首相约翰逊的会面中,突然毫无预兆的要求记者清场,而在那段现场的视频中,似乎有一记者问了一句:“Did he shit?”(“他是不是拉了?”),而旁边的另一位记者回道:"I have no idea,hope the microphone got it。"(“我也不知道,但愿麦克录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