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邀自来。
刷剧准备回答的时候眼看有人插队了!
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其实是不好说的。
为什么“ 不好说 ”?《长安十二时辰》自开播来,一些营销号找到了轧流量的突破口,持续近一个月的尬吹乱捧,实在让人尴尬。
假设我们真实地冲其抛出一句“你丫放屁”,怕是会收几个月的花圈私信。在看过《长安十二时辰》两集之后这句“你丫放屁”就更得送给这些营销号了!
感谢马伯庸。
说说《长安》的摄影到底好不好?问题看似非常简单,但谁能具体说出哪里好?(营销号退下!)除去演员自身条件,就是前期拍摄与后期调整。构图是骨架,调色是皮囊。两者撑起整个画面。
《长安十二时辰》中有特点的镜头及构图方式有很多。
构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构图都是浮于表面的。整部剧对构图非常考究,很多地方“对仗工整”。建筑物多中心对称,人物描写画面平衡,举上栗子:
人物一明一暗,画面比例和谐。
再比如:
前面“雷大头”,后面俩小头,画面比例充实,构图平衡。 在人物方面,尤其适用。
*构图的要点之一便是画面平衡。
除了构图画面平衡以外,还有对于“景深”的构图。
-在面对细节、人物特写,需要观众专注于故事内容时,此时就可以利用浅景深让观众“忽略掉”其他不必要的内容。
-而在场景细节丰富,信息量大的时候,这就需要深景深构图来更好的交代场景,就比如下面两个场景:
这是浅景深构图,让大家专注于看“雷大头”
这是深景深构图,用于表现更多的信息,交代场景和人物之间的信息交互。
这种构图,属于“对比”。 浅景深即对比强,深景深即对比弱。同样对比强的还有:
明暗对比
可见,构图的“对比”不光出现在颜色上,也出现在景深上。其实构图最核心的两点就在于画面的“对比”和“平衡”。了解了构图的基本原理之后,有时候构图的形似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了。掌握好基本的知识,了解构图的基本原理,才是最重要的。
配色就是将颜色摆在适当的位置,做最好的安排。通过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控制视觉刺激,达到配色效果。《长安十二时辰》的整体色彩色调与传统网剧高饱和度的荧光色不同,该剧色彩含蓄不张扬,复古典雅,是种极为克制的配色方式。凭借低鲜艳度,低明度的配色让整部剧倍显高级。
色彩部分,《长安十二时辰》整部剧大致可分为日景/夜景。
这些是《长安十二时辰》的夜景代表,整体呈橘红的暖色调,可以看出画面中暗部保留了大量的细节。只保留屋檐下的一点冷色,亮部暖但不艳。
第三张的红很正,黄色明亮偏金色,绿色深偏青,蓝色艳,使得整个画面很有质感。这里我们做个取色可以看到这样的几种颜色。(一般在取色的时候选取红黄蓝三种颜色,因为这三种颜色是三原色,这样的颜色理论上来说可以覆盖许多地方,借此来更好地分析画面。)
夜景中,主体的大部分都是以暗红和鸭绒黄为主色调,且天空并没有蓝紫色的倾向,更多的是和市景相和谐的黄色作底,呈现出一种暖黑色;因为上元节的灯笼多,其色彩恰巧应上大家对传统灯笼的印象,所以这样的色调不只好看,还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总结:该剧夜景多红,黄,少蓝。
而日景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日景中,后期大量使用过曝和白,制造出阳光洒下来的过亮场景。搭配服化道的红,整个画面干净明亮。此时画面偏品红,具体表现为:红色粉,白色亮,蓝色清,绿色淡。这样的配色让人对盛世大唐产生了无限遐想。
同样,再来个颜⾊抓取:
可以发现白天的色彩相较于晚上:颜色更加丰富,颜色的饱和度、对比度也会更透亮。这样的调色搭配呈现明快,干净的质感,能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大唐的繁华。
总结:该剧日景,多亮色,三原色各占一席。
除了风景,人物的肤色也极其重要,该剧中的调色70%都在调整人像的肤色。
虽然场景冷暖暗亮做变换,但人物的肤色始终保持“看上去是正常的肤色” 。
皮肤选取的颜色保证亮度一致:
可以发现肤色都是大致相近的,只是亮度灰暗变化不同而已。
所有的颜色都有自己的作用,分析一张图要从他的色调,色感等方面着手,最后再结合剧情需要。在这里无用的颜色已经被削弱去除,有用的颜色辅助叙事以及表达创作者的想法,从而更好地传递作品主题。
写在最后,从镜头艺术、细节方面,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长安十二时辰》的诚意。
影视作品作为一门遗憾的艺术
《长安十二时辰》做到这样已经是一种非常大的进步了。借剧里的一句台词:“熙攘繁盛,光耀万年。再也没有比长安城更伟大的城市了。”
希望国产电视剧能成长的更好!
-“《长安十二时辰》的摄影好不好?”
- 就看怎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