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双减政策,本意是想减轻孩子压力,把孩子们拉到同一起跑线,打破恶性循环。更深远的影响是让年轻人更有意愿生孩子,更好地推行“三胎”政策。
这些道理我懂,但作为妈妈我依然不是非常乐观。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毕竟高考没有取消,而考生人数却随着三胎的开放,越来越多了。
培训班取消对有钱人来说毫无影响,因为他们随时能找到名校毕业生上门一对一教孩子。
我认识一个家长,高中3年和同学拼团请名师做家教,3000一小时,每个人都花了30多万,5个孩子全都600分以上,家长大呼“值”!
另一个极端是农村的贫困家庭,孩子初中都没毕业就去打工了,辅导班取不取消对这类人群毫无影响。
那政策到底影响了谁,不言而明——就是我们,处于中间地带的这些人。
目前我身边的妈妈分两派:一派积极响应号召,给了孩子自由;而另一派却比以前更狠。
她们说,在有辅导班的时候,一年可能花几千、一两万就够。如果后期无班可上了,那不妨预算乘以十,去招一个被裁员下来的K12辅导老师,小区里拼团上课,问题就被解决了。
还是不行的话,妈妈就辞职陪读。妈妈比以前更难当了,比的就是谁有资源,谁更能下狠心。
海面风平浪静,海面下暗潮汹涌,在信息交流不通畅的情况下,第一类父母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孩子是怎么被落下的。
“让教育环境更公平”,我深知这是件难但正确,而且必须要做的事。
但也要原谅我身为妈妈骨子里的自私:一个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愿景,巨变之中被我的孩子赶上,她会不会变成“牺牲品”?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2017年写过一篇文章:《布热津斯基的“奶嘴”》。其中讲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精英的会议,并形成一个共识:全球化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
这个世界上,将有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而80%的人会被“边缘化”。“二八现象”大家都不陌生,为了化解冲突,消解“边缘人”的戾气,以美国为代表性的“tittytainment(奶头乐)”战略应运而生。
给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也就是用短平快的娱乐消磨他们的时间,让他们不要动那20%的人的奶酪。
吴老师在文章也给出了对抗“奶头乐”的建议:我们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够改变自己。“让自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和思考的能力。”
在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变得越来越浮躁的年代,我也一直在提醒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周围的人怎么想怎么做,我都不能让自己和孩子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同时我也一直在思索,在目前课外培训被限制的情况下,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呢?
未来的AI时代,社会分工也会发生巨变,孩子要面对的竞争只会比我们这代人更激烈。曾以为不会改变的,一夜之间就会被颠覆。
但其实真正的学霸,不管政策如何变化,身处哪个国家,他们永远都会是学霸。这一切都让我重新思考,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
有什么核心技能,能让他们更从容地应对变化?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微博专栏作者@光盐财经),对我很有启发。
作者所总结的教育目标,对每位家长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还补充了两点。
首先是准确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人进行高效沟通和文字输出的能力。其次,至少双语的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了这代人的基本要求。
这是我为什么要坚持给4岁的朵朵做英语甚至二外、三外启蒙,并且看完电影或者参加完活动,看完一本书,我经常会让她总结一下内容,谈谈感想。
如果她有不开心的事,我也会通过提问启发的方式让她说出自己的情绪,和对自己、对他人的期待。
我希望她有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我,与他人建立良好沟通的能力。
分析优先于计算,数学计算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就好,但是掌握数据分析可以让孩子更清晰地摸清这个世界运作的底层逻辑。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都非常注重朵朵底层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强行让她学习加减乘除。
我会教她凑十法的原理,不理解就慢慢来,而不是让她背下20以内的加减法,或者直接告诉答案。
(我小时候都没学过这方法,结果还是在考验老母亲的表达能力)
选择大于努力是一条黄金定律。想当年我妈上山下乡,一样坚持学习考上大学。
我外公一直鼓励她坚持学习,我外婆说算了,回来找个老实人嫁了吧。
后来我妈大学毕业去了英国,回来后当了外企高管。
我会教朵朵顺势而为,在未来择业的时候,除了“follow your heart ”,也要选择正在上升的行业。
家长要做的是开阔孩子视野,先帮她把路走宽,看见选择,才能知道该走哪条路。所以我会放一个月假让她去小县城里野一个月,还让她从小就和不同家庭的孩子和大人、甚至不同国家的人交流。
作者总结得非常精准:“有趣,是工作人生的助推剂催化剂润滑油和保护伞,是能够给自己找乐,帮助自己舒缓压力,疏导情绪;也是能够给职场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带来快乐,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
后疫情时代,也许你并不自知,但每个人都在“自我疗愈”。
“有趣”是建立逆商的关键,再拆分下来,不要总是逼着孩子做急功近利的事情。比如我会带孩子养蚕宝宝、蝌蚪、乌龟、仓鼠甚至宠物老鼠,适当做“无用”的事,让她成为有趣、有爱的人。
这条是我补充的。
专注力是指专心而持续地进行活动,同时忽略外在环境对视觉、听觉及触觉等的干扰之能力。提高专注力,不仅能切实提高孩子的成绩,孩子更能受益终生。
我自从开始在家蹲,越来越发现专注力强的人才能做到,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高效工作。这也是我作为博主能坚持更新的能力基础之一。
那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呢?首先,不管孩子处在哪个年龄段,都要引导他们: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课堂的设计就是最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家里复刻不了。
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家里要给孩子布置一个排除各类干扰的学习环境。
在家学习,比在学校和培训班集体学习更考验孩子的专注力。这种“反人性”的要求,对大人都是挑战,所以针对孩子,我建议给他们提供一些“他律”。
一旦进入学习时间,要把周围所有的玩具都收走,只留下学习用品。让他们除了学习,干不了别的,慢慢进入正向心流。此外,如果孩子在学习,家长千万不要成为“干扰因素”。
不可以一会送杯水,一会端盘水果,一会进去催“做完了没?”,一会问问“你饿不饿?”可能孩子刚要开始学习,思路就被打断了,长久专注力就会下降。
当然,我们平日也可以带孩子做一些专注力训练,作为补充。比如可以让孩子学习美术和乐器类,不仅能提高对艺术的认知和审美能力,还能锻炼专注力。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计划,可以在课余时间带着孩子做一些小游戏:比如数独游戏、迷宫游戏和贴纸书等。这些工具都很好买到。如果嫌麻烦,可以利用高质量的线上资源。
数学老师一般还会建议“舒尔特方格”。“通过手指依次指出图中阿拉伯数字的顺序位置,边指边大声读,并计时,用时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
(友情提醒:这些益智玩具现在没被禁,就是比较费老母亲)
这也是我补充的。体适能是指身体各部位或各系统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包括的速度、反应、耐力、肌力、平衡性、柔软性、协调性和敏捷性等。
我之前给朵朵报了街舞、跆拳道、游泳、体操,所以她现在身体素质在同龄人里也属于非常棒的。
正好是奥运会,加上双减,这类素质教育兴趣班预计会大火,估计要涨价……阿弥陀佛。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同样的,孩子是目的,不是手段;教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无论手段如何变化,我们的目的都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健康体格、有健全人格,有高尚品格,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
那我们首先自己就要成为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时代,政策变化如何,有多少资源,优秀的家长才会有优秀的孩子,这点千古不变。
最后娱乐一下,从一位知友 @枕霞旧友 这里偷个图,我在玩一个养成游戏:皇帝成长计划2,如果皇帝本身不好好学习,道德数值不够高,教育皇子就会出现如下搞笑的情景~~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做好应对时代变化的准备了吗?
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关注我,一起做高情商,有智慧的父母~
不解决教育供需矛盾,双减意见不一定能起到应有作用。家长的教育焦虑或会更强。
政策意见出发点虽好,个人反而担心落地问题。因为学生依旧需要补课,家长内卷教育之心之行为永远不减热情。
既以“望子成龙心切”,那么问出“双减政策的落地能缓解鸡娃焦虑吗”就效果存疑。
那么依旧减负思路下的规范学生作业和减少校外培训,有可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绝非妄谈,从98年一路减负到现在,明面作业越减越少,暗地功课越来越多;明面各地校外培训罚禁力度越来越强,然而补课依旧像游击队:家长学生有需求,就永远会有校外培训。
很多事情并非一纸禁令就能打击的,尊重供需规律,私以为结合落地,才能真正给学生成长带来福音。
否则必然是“虽曰减负,然则加赋”!
此非危言耸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