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学(自卫队的那几所“大学校”、朝鲜总联的朝鲜大学之类除外)都不怎么过集体生活的,不要求住宿舍,甚至不少都没有宿舍,没有行政班级一说,没有辅导员,指导教员只管几个人且不是行政意义上的管。去上课、去研究室和去公司上班的感觉更类似。至于社团,大学的社团虽然比起高中的来说专业性要强上很多,但社团之间、社团与社团外其他学生之间的交集,由于前面所述的原因,是比较小的。
学园类日漫要有集体生活培养人物之间的感情,还要有足够的戏剧冲突,作者选择高中或者高中之前的环境来写,是比大学的环境下要好写的。
从日本人的视角看,校园类动漫设定在高中更合理。题主认为设定在大学更合理,是因为题主是从中国人的视角看的。
1、普通大学的学生过集体生活,这是苏联式教育的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是模仿苏联建立的,所以中国大学生普遍会过严格的集体生活。日本大学通常不设行政班;学生不集体住校;学校不过问学生的个人生活,对学生的管理仅限于教学科研需求。日本学生上大学的体验更接近上班。如果动漫作品要描绘青少年集体生活中的情感碰撞,那显然是设定在高中更合理。
2、中国的特色是,近乎全体高中生都以应试为唯一目的,除了高强度的清晨到黑夜的刷题,几乎没有别的生活。日本高中不搞这样的内卷教育,学生的课余生活多样化程度高,适合故事展开。
如果要描绘中国学生的故事,那确实是设定在大学更合理。
你有没有想过那是日本人的高中生活?
在日本,
2015年统计的高中录取率为99.32%。
2020年统计大学同等水平教育录取率为58%。
因此,即使抛开高中生消费群体,你把环境设在大学的话也有小一半的人没有啥代入感。
其次,高中生也是主力消费人群之一,比如《少年跳》2018年的统计:
The guide did not list the gender demographics for its Weekly Shonen Jump magazine, but did list a breakdown by age. 27.4% of readers are 25 years old or older, 25.8% are 19-24 years old, 17.6% are 16-18 years old, 16.4% are 13-15 years old, 9.6% are 10-12 years old, and 3.2% are nine years old or younger.
当然,《少年江浦》的漫画种类本来也多是面向少年的热血冒险。不过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所谓高中生主角大部分也正是这个分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带涩涩的漫画……这个也很有意思,跟各国的政策有关,比如韩漫主要就是大学,因为韩国未成年人本子是犯法的,著名画师kidmo就是这么进去的。
立本那个带学。。。建议你找几个稀有的说带学时代的番啊小说啊之类的看看再说吧。。。或者,哪怕搜搜三次元带学生如何学习生活的视频看看呢?
立本带学日常:上课则基本大阶梯教室,同专业每个学生的选课都不一样,绝大多数学校不提供宿舍,需要学生自己找地方住,大部分学生基本只在中午十二点前后俩小时内用得到学校食堂,也无非就是课程安排的空档找地方歇脚。即使学校提供住宿,也会尽量安排一人一间,尽量提供足够的个人私密空间。
贴个西装佬介绍(吐槽)横国三连。西装佬此人通过当油管播主,挣了不少钱,几个典型装X视频为乘坐新干线granclass(很难说CR商务座没有对标那玩意的意思)从东京到上野,东京到仙台新干线granclass无缝往返,骑个小单车到箱根的豪华酒店接商单之类的。但是丫也有过带学低年级穷得只靠每个月3万円来吃饭走读,花式省钱的苦日子。
西装佬也在视频里说了,他自己读横国期间基本没在私下跟同学有过什么交流,如果可以,从入学式到卒业式一句话不说都没关系的。
但是立本高中啊,就是典型的国内似乎已经绝种的走读高中面貌,至少还没那么大的学习压力。学校授课部分也就是早8点到下午4点,其他时间要想去社团卷兴趣也行,要想去打工卷生活也行,要想去进学卷去补习班那更好。
对于大部分立本人来说,高中(15~18岁)是最后的集体生活了,之后不管进学也好工作也罢,都是个人的原子化时代,没有多少可以拿来产生共情的回忆,所以大部分立本二次元作品落笔高中,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立本正面细写带学生活的轻小说:金色时光/竹宫悠由子著,已动画化;青青春猪头少年系列第十、十一卷/鸭志田一著,未动画化。把时间线放宽及类型放宽,还有挪威的森林可以看看。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可行啊为什么不可行,免费医疗项目越多覆盖的人群越广,越可以让大家认识到现代社会下人类自然寿命到底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