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这个问题本身很好回答:巢都没有。
但有些人以为电子厂的小伙子也属于“空巢青年”,没得恋爱,想顺便卖一波他人苦难。
说句难听的,大概率你那点性经验真没资格和人家贴贴,卖错了。
当年在东莞深圳惠州跑厂时,我就明白了一个略显残酷的道理:
组装流水线上的小伙子——哪怕在我们眼里真的有点挫、头发真的油、裤脚真的脏——也比写字楼里的小伙子要“性福”多了。
这里要理解一个背景知识:农村女性因为在农村没有财产权(难以分得宅基地且经济不独立),出外务工的意愿非常强烈。
而电子厂的很多工种低强度高重复,这导致厂里挤满了女工,远超50%比例的那种。
我当年在龙岗跑的小电子组装厂,一条线上的女工起码占三分之二;至于前两年在萧山跑的服装厂就更吓人,男工只有不到五分之一(这还是算了裁布等大体力环节)。
你觉得人家“空巢”?
前段时间在B站上看个老纪录片,十八岁的流水线,拍16年东莞工厂里的年轻人。
里面有个小情节:
采访者和小伙子聊读书,小伙子表示不想读;
采访者于是问小伙子想干什么,小伙子表示“出来耍嘛”。
出来赚钱就是为了出来耍,非常简单。
至于这个“耍”,指的是:
小伙子这番言论一出来,立马就把弹幕整破防了,之前积累的同情情绪扫荡一空,一群人纷纷大呼不可思议:
都进厂了你们还想这些?
这就是咱城里人小市民阶层的同情心:你的苦难必须符合我的想象。
我之前在东莞待过的厂(盯QA要驻厂),一百来号男工,和三百来号女工。
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岁。
一周六天一天十小时起,一个月收入净收入四五千(扣去集体宿舍和食堂钱)。
周围的KTV一小时15块包夜100块,宾馆开房一晚100块。
一个小伙子只要长得不是太对不起社会,衬衫加牛仔裤加Tony老师全国通用发型,再稍微干净点,就够了。
大排档一顿饭,八点七八个人进KTV,十一二点时就能进宾馆。
不要担心约不到一起出来耍的小姑娘。同宿舍里只要有一位老哥谈了,他的小姑娘就能带来五六个小姑娘。无他,太无聊了。
一天上工十个小时上足起码六天,人都麻了,有的是想出来耍耍的小姑娘。
刚接触到这块时,我有点懵。
一个小伙子同时谈着三四个小姑娘,这几个小姑娘还互相认识;
小伙子家里有老婆,甚至有孩子,不妨碍自己在厂子里再找一个;
以周为单位换人。
有些故事实在没法写,写出来你以为自己点错了网站。
“开放性伴侣关系”,这话题放到今天的互联网上怕是要被“双洁”小胖友们冲爆,但在工业园区里却是稀松寻常。
后来我慢慢醒过味来。
道德是有物质基础的,电子厂的物质基础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
男女比例失衡、总体年轻、高度重复且高时长的工作、枯燥的生活环境、休息时间短、高度流动性、收入难以达到当地固定资产门槛。
在这个背景下,当手里握着有限的钱和时间,为什么不去重点解决生理需求?为什么要在电子厂里遵守小市民的那些矜持?
而且我隐约觉得:只看眼缘只听甜言蜜语的“耍耍”,比起那些还要计算学历资产职业的,似乎更真诚些。
只有荷尔蒙,也是一种诚实。
再回头看“空巢青年”。
不止是因为没有巢,更重要的是因为很多人的恋爱,骨子里没法脱离资产计算。
咱都是小市民,憋装了。
前段时间一群小胖友抱怨找不到女人,信誓旦旦地说“女的、活的,就行”。
我当时就说:厂子里有的是年轻女工,有强烈的意愿找城里小伙子留下来,你们大把机会。别的地方不敢说,萧山的服装厂我还是有些门路的,毕竟我和几个拉长还挺熟。
这群人口嗨几句后默不作声。
说白了就那点小心思:看不上,怕丢人,怕被人家赖上。
真有那么强烈的荷尔蒙,你降维打击就是了;但你不敢降维,因为你的生理冲动还不足以冲破对维系阶层身份的恐惧。
还得是城里的小姑娘,还得继续卷下去。
讲真,有这点小心思不丢人,这个时代里都得会算账。但既然已经在算账了,就该明白这是个阶层问题。
那算账的事,扯什么恋爱呢?
说一些可以调整的地方吧。
俺现在认为,我国对青少年爱情观家庭观的教育完全空缺,把这块本该由父母与教育机构完成的责任,都留给了那些电视剧和小说作品。而电视剧小说为了吸引年轻人,只会是从理想角度而非现实角度来说,比如“年轻人都应该生来就有钱、女孩子一定会遇到完美的王子、成不了英雄的男孩只能是道具人、自己永远是世界中心就算有挫折世界也会围着自己转的 ”。
这些作品当然更容易吸引人,但没有其他现实的教育引导,只看这些,社会风气不出问题才怪,而社会风气又会直接导致运转出问题。
这好比让一个孩子自由的选择食物,那多数孩子自然只去吃蛋糕,而不会动蔬菜粗粮,身体能长好嘛?
可教育和文化领域貌似从来不关注对青少年爱情观家庭观责任观的教育引导,反而热衷推动各种兴趣教育。
有诗为证: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因为工业化和信息化太大了,社会已经是后现代的形状,回不去了......
在高度发达的媒体业宣传下,十亿级别的人口都在期待着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化生活,中国可以说是现代化最全面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哪怕是一个小镇青年,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再容易不过了。只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倒退,婚姻和家庭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是必然的。
爱情从古至今都是奢侈品,农业社会的婚姻往往和个人关系不大。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往往两个人结婚之前甚至没有见过彼此,嫁的是胯骨轴子还是大马猴子一点不知道。
婚姻承担了农业手工业劳动力再生产的经济责任,所以传宗接代这样的封建理念代表被视作婚姻最重大的意义。
同时,农业时代的生产关系往往意味着个人无法脱离大家庭抵御饥荒灾害的风险,选择决定年轻成员配偶的权利往往归属于某一个宗族的几位长辈,宗法制和家长权威基本剥夺了青年人自己择偶的可能。
即使有勇敢的青年人在荷尔蒙的鼓励下和爱人私奔,隐居避世离开传统社会,大概率他们会死在偏僻的山野,很难留下后代,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社会影响。
农民往往只了解自己周围的一小片区域,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只能依附于官僚和旧知识分子,所以即使有《孔雀东南飞》《梁祝》这样歌颂爱情的作品,真爱至上的理念也很难传播开来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在工业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彻底扭转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个人即使离家出走脱离传统家庭,城市化和现代化至少可以保证他不会饿死,进厂打工是再基本不过的选项。
这样的情况下家长的权威往往就收敛很多,自己选择伴侣的权利应当被尊重在今天几乎是全社会默认的共识。
在获得新权利的同时,工业时代的家庭并不需要生十几个孩子来种地,机器化的农业生产力保证每一个人至少能填饱肚子,传统家庭的责任逐渐消解,同时消解的就是家庭的必要性。
今天大多数人会承认,婚姻和恋爱更多是精神文化生活上的追求,并非经济上必须的选项,不结婚不恋爱,也不至于饿死。
我们的传统道德对婚育的约束力,基本相当于西方的基督教保守主义对嬉皮士的约束力,事实证明这很难维护婚恋的传统形态。
伴随传播技术的进步,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和娱乐业的大发展为婚恋关系在精神生活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替代品。研究表明[1],在最保守的估计下,拥有电视会降低性生活的可能性6%。
在几乎是无限丰富的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毒品能提供的娱乐都显得没那么让人向往,更别说性生活了。
爱情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农业时代的大多数婚姻都是迫不得已,捏着鼻子凑活凑活,一旦人们有了选择,愿意凑活的人也有,不过不愿意凑活的我想应该还是大多数。
单身人数的增加,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开始想象大多数社会成员是单身状态的社会应该怎么办了。
发展的问题,总要用发展来解决,期待我们停止现代化回到农业时代来拯救婚恋情况的想法注定是个笑话。
从个人角度讲,如果有不少对恋爱的现代化平替,你愿意刷知乎搞键政,看B站小姐姐跳宅舞,看Tik Tok上一大堆人扭屁股,就是不愿意接触异性想办法谈恋爱,这完全是可以的,自由选择且承担责任就好。
如果真的遇到一段你愿意称之为爱情的关系,请务必珍惜这份美好,这份古早时代就是奢侈品的感情,在现代社会是更加弥足珍贵。
阻止恋爱之路,制造空巢青年的,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无解的。
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才能遇见玫瑰和彩虹吧。
青年哪有巢?
归根结底是高房价,以及高房价催生出来的996,让年轻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谈恋爱了。
高房价这个问题,不是我们配聊的——我们口吐白沫、上升到银河系的高度,降不下来就是降不下来;996呢?也不是我们配聊的。毕竟你不愿意卷,工贼可愿意卷。我们聊与不聊,都没什么太大意义,所以初看到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不能分辨出是不是小管家又来钓鱼,选取幸运观众禁言了……
我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老板给灌输的思想是:年轻人珍惜机会多锻炼,那时候岂止是996?那时候是8-12-6,周天还要上半天班。本身没什么积蓄,老板给的也不少,所以成了工贼。都是向钱看齐,自己没钱搞个屁的对象,搞了对象能有尊严吗?自己的思想就是这么被异化的。以至于我跟我老婆处对象时,工作时间她发过来什么消息,我看到了也不回复,打电话过来问,就说没看见,后来瞒不过去,只好说我一回复,咱俩就要聊天,一聊天,工作就做不完。把我老婆都听傻了,她说苏州都这么卷吗?——她之前在上海干,后来作为老员工又去北京分公司干,工作巅峰期电话打的耳朵疼,平时不敢碰手机。也是卷到吐了才离职。
当房价、工资都在合理区间,通过个人奋斗就能过好生活的时候,都有工贼破坏市场行情了,何况现在。去看看苏州的房地产,2w/平算便宜的了,进厂的工资也就7k的样子,其他人基本也是这水平了。指望社畜谈恋爱,他也配?
其实这些都写在考茨基的《阶级争斗》里,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受到的冲击很大,这是对社会现象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有理有据,逻辑自洽,更可怕的是,来自100年前。至于说谈阶级,我也配?
于是,我们都躺平了。
根本原因还是生活品质的提高。
前几代人是没得选,除了爱情没有其他合法的刺激游戏,
现在的青年们选择就多得多了,没必要在这一棵树上吊着了。
另外,在物质层面,贫困更易让人相濡以沫共渡难关,反之则是相忘江湖自由自在。
不仅仅爱情如此,亲情、友情同样如此。
如果可以不求亲戚就能办成事,谁特么愿意低三下四求上门去?
如果不是被逼无奈,梁山好汉们又有几个愿意放着好日子不过,去山上结交生死兄弟?
我先说一个现象,就拿我个人的经历以及我周边男生的经历,他们在和女朋友相处时,需要经常去忍女朋友,因为女朋友总习惯无缘无故发脾气,一开始还会去哄,后来逐渐地就不怎么管了,有的就磨合好了,有的受不了了后来分手,然后遇到下一个,又发生同样的事情,后来烦了,就干脆不谈了。那些磨合成功的,要么是女方仍然时不时发脾气,但是不哄也没事,要么就是改变了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毛病。
上述内容是背景。这里想说的是,从我和我圈子里面的人的经历来看,男生想让女朋友达到“互相体谅换位思考平等相处”,其实是建立在极度的不平等上,即男生地位极高,女生地位极低时才能达到。也就是说,以绝对的不平等,去换平等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很多的。不止一个男生跟我说过,也许要很有钱,可以随时把女友替换掉的那种程度,才能让女朋友不那么作。
不过,这个观点,我有个女同事说:如果自己条件上来了,应该也看不上现在的女友了吧?
人间清醒。其实很多时候,一段关系能维持下去,是因为有一方在忍让和妥协,并不是说明被迁就的人多么有魅力多么有本事,只是选择忍让和妥协的人认为两个人相处,应该是和谐的,快乐的,而不是时刻在确认到底谁在这段关系中占领主导地位,谁可以使唤谁,谁可以让谁不断改变自己。
其实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很多年,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有改变的可能,讨论谁对谁错不重要,重要的地方在于,当愿意妥协,愿意忍让,愿意包容从思想钢印成为弱点,缺点时,会发生什么?
我做过一些实验。我和认识的女生里,挑了几个出来,我就只做一件事情,就可以让她们讨厌和反感,那就是把她们当成男性,原则问题不让步,坚持自己的立场,马上就见效。你可以说我圈子有问题,但问题就在于,我认识的女生不算少,都已经是这个样子,那些圈子小,不懂得如何去认识女生的男生,情况更糟糕。
如果我一旦计较起来,不会有女生愿意跟我有过多交流的。让着女生只不过是不介意,不计较罢了。但是,计较,有原则的男生正在变多。虽然舔狗很多,但是没用,舔狗最终一无所有,而且还会被嘲笑。
空巢青年的增加,从个人的心理,思想和心态上来看,就是不愿意妥协的人越来越多。不要以为只有女生不愿意向低品质生活妥协,男生也一样,而且男生在生理构造上存在重大的弱点,男生去克服这种弱点,达到和女生一样不妥协,这说明现在的男女之间,不说性别对立吧,即使没有性别对立,也有其他的疑难杂症,比如说我开始提到的,以绝对的不平等换取平等,这种事情很多。谁阻碍了大龄青年的恋爱之路?
高房价?加班多?社交圈小?这些的确可以阻碍,血淋淋,没错。但是更让人感到苍白无力的,是男女思维的差异,以及男女在看待相处时的意识形态,一方认为是合作,一方认为是竞争,这种由于思维不同造成的内耗,让每一个克服了经济压力,突破了社交圈,挤出为数不多的空闲时间想去感受爱情的人,品尝到了重大的负能量。这种负能量,阻止了大龄青年的恋爱之路。
不是说搞什么男性解放呢吗?
为了让男性免受剥削,就该有更多的空巢青年。
像那些因为男朋友没钱就分手的女孩子,不就是最懂事最体贴的吗?
支持正义女孩!
“空巢青年”增长的本质,是成年初显期的延长。简单来说,青年人需要时间去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因此推迟了包括恋爱在内的,许多该做出的承诺和责任。
这段“空巢”时期是每个年轻人都应该经历的。虽然它大概率会给青年人带来空虚与浮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学会如何最大化的利用这段时期,从中有所获益。
关于“空巢青年”,来看今天的文章。
空巢青年(empty-nest youths / live-alone youths),指的是远离家庭生活并独自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他们通常在20至35岁之间,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较为体面的工作(Anlong, 2017)。但他们没有家人的陪伴,缺乏感情寄托,其生活处境和心理感受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相似。
孤独是空巢青年们的普遍感受。根据中国青年日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6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当代空巢青年经历的所有困难中,占比最高的一项就是“缺乏情感支持”(57.9%)。
除了孤独,没有人照顾也是一个逃不开的现实难题。尤其是在发生一些意外的、紧急的情况时,一个人生活的弊端就会显露无疑。
01.
但是,“空巢”是一个人生的必经阶段。
通常来说,上一代人在18-25岁期间,大部分已经完成了婚姻/家庭、事业的选择。但我们面临的情形则完全不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婚育年龄普遍推迟到了25岁以后。人们在校读书的时间越来越长,而毕业后,随着城市间流动性增强,人们也越来越晚才能决定定居问题。
成人期该做出的许多承诺和责任都被推迟了,他们需要时间去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于是,空巢期逐步显露了出来,而它的本质其实就是成年初显期的延长。
在这段时期,空巢青年们离开原生家庭,告别校园和集体生活,从曾经熟悉的社会群体中逐渐剥离出来,经历着对传统生活的“脱嵌”。与此同时,他们需要逐渐熟悉和融入新的城市,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一些人会通过职业发展寻找认同感,一些人会结交新朋友重新找到归属感,这就是“再嵌”的过程。
在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里,青年们有着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务。
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完成与原生家庭真正的分离。这一方面指的是物质上的分离,包括了经济独立和拥有独自生活、照顾自己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这就要求青年们要从心理上“断奶”,学会管理和调节情绪,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能够承担起未来家庭责任的成年人。
其次,空巢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从“半自治(semi-autonomy)”到“自治(autonomy)”的转变。在18岁之前,大多数人都是和父母一起生活。大学期间也是一部分时间在校、一部分时间回家。心理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半自治”状态,也就是说人们承担了一部分独立生活的责任,同时,把另一些责任留给了父母和其它成年人。
当他们离开学校独自生活后,需要完成向“成年人”的转变,即达到完全自治的状态。是否自治并不取决于选择什么方式生活,而是当我们做出一些选择或采取一些行动时,是否能够经由“真实的自我”来调节和管理自己(Ryan & Deci, 2004)。
比如,很多人拥有不错的学历和工作,感情稳定物质不愁,但ta依然不快乐。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ta或许一直在追逐“大家觉得不错”的标准,而非真正的“自主自愿”的需求,这就是典型的不自治的表现。
可以说,只有在自治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够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不依附于他人存在,并有能力努力达到一种自己真正追求的幸福生活。
最后,人们还需要在空巢阶段找到自己的身份,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Talcott Parsons曾用“the roleless role”(完全没有找到角色的身份)来描述人在成年初显期的状态。离开熟悉的环境会带来个人的身份动荡——他们不清楚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又要去往什么地方。所以,在空巢阶段,年轻人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建立起新的身份认同。
02.
在空巢期,人们可能遭受挫折,但也有所收益。
悲情、空虚、浮躁……提到空巢青年,其印象和刻画大多比较负面。
的确,空巢期的生活可能会给年轻人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但是,也不用把空巢生活想得过于负面。
事实上,大量实证研究及定性访谈证实,空巢也是有所收益的。
03.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利用这段时期?
空巢期是一段对青年们来说意义重大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间,人们需要应对和化解那些挫折和孤独感的挑战,同时,顺利完成青年空巢期的任务,即由“半自治”过渡到了“自治”状态,成长为一个能够在精神和物质上“自给自足(a self-sufficient person)”的成年人。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效用地利用好段时期,规避风险,并成功完成自我成长的任务?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张任务清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自查,也可以将它保存下来,作为日常生活的小指南。
除了关注和锻炼自我的成长,我们还需要学会与一些重要的他人分化(differentiation)。在空巢时期,我们虽然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但遇到困难时可能还是会习惯性依赖他们,这样就容易受到他们价值观念的影响。想要真正独立,就要有意识地分化。
比如,在做一个选择前,你可以多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做出这个选择,有多少成分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你需要辨识清楚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诉求,减少习惯性依赖,逐步实现自治。
此外,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完善的。你需要把握这段独特的时期,尽可能地去尝试。不要因为害怕就止步不前,也不要因为“以为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拒绝其他可能性。把所有尝试都当做了解自己的途径,这样你才会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知。
不过,青年空巢期往往是一个人最孤独,也最动荡的时期。我们势必会遭遇挫折,所以,当你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当你感到迷失的时候,你可以向亲人、朋友或是外界一切可以支持你的人寻求帮助。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空巢青年并不是一群有固定画像的群体,而是大部分年轻人都要经历的、不断成长的一个过程:他们不是“空巢青年”,只是正在经历“青年空巢期”。
有的人在孤独中学会了与自我的相处,有的人无力承担那些酸楚和痛苦,或许崩溃自弃,或许开始找寻其他的出路。其实,不论你感到孤独,还是享受独居的自由,青年空巢期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重要的不是你是否度过了它,而是你究竟从这一段独特的生命时期获得了什么。
愿每一个正在经历空巢的年轻人,都能顺利走过这一场冒险,完成属于他们的功课。
以上。
References:
Anlong, Y. (2017). "Empty nest youth": Phenomenon, performance, cause and cognitive attitude. Forward Position, 7, 78–82.
Klinenberg, E. (2013). 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Penguin.
Ryan, R. M., & Deci, E. L. (2004). Autonomy is no illusion.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 455-481.
Weinstein, N., Deci, E., & Ryan, R. M. (2011). 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integrat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past identit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 527–544.
Xiao, D. (2018). Social psychological diagnosis and support of the group of the empty nest youth. Gansu Social Sciences, 2018(1), 179–185.
点击查看往期高赞回答:
比较赞同 @黄医湿 ,我想再补充下
本质都是:男女思维差异
不止 @黄医湿的观点 “不能较真讲道理 只能哄”。
还有
“想要男女平等,互相尊重,又想要男方大男子主义,让男的付出更多,承担更多,想成为受保护一方”
“既要男生甜言蜜语油嘴滑舌,又得真诚老实不说谎”
“既要你理性有独立思想,又不能啥事和我讲道理
“处处强势压一头不服输又巴不得当个小女人被哄着”
“男性就应该承担责任,包容爱护我,因为自古都是男的顶天立地。同时也想要新时代女性地位”
等等没有逻辑,双标,让男性分裂的思维
说白了就是信息时代,眼界大了
古代女子足不出户,不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思维。一个小小的县城,都有这样的典故:看中了城南公子的脸,城北公子的钱,城东公子的房子,城北公子的能力。
现在,看到的是全世界,五花八门的信息
如果能独立思考,具备一定的思维去辨别,不是盲目跟从,海量信息不是一件坏事。
坏就坏在,因为男女平等的环境是近代演变,时间太短,并没有真实男女不平等。
依旧是多数男性养家,需要竞争。
现在的竞争不是体力,而是竞争思维。男性在大环境中厮杀,优胜劣汰,迫不得已变的更聪明。
女性也能赚钱工作,但和男性那么卷的去竞争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只想稳定简单的生活。
压力更小,承担更少,岗位更少且不平等,社会分工不不同 ,导致女性很难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辨别力。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5岁的娃娃都刷抖音,信息输入量比我们之前大不知多少倍,海量的信息,教会我们更多,这是好
但是,像我上面说的,成年人,更重要的未成年人,没有成熟的思维认知,没有领路人,容易走偏路,面对信息,形成错误的思维框架,这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