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年轻人更蠢。
年轻人接受的宣传本身就是错的。无论是入手角度、剖析手法还是推理思路(如果真的有思路的话),全都是被人刻意扭曲过的——这个世界对你们充满恶意,而你们,在懵懂无知中,不知不觉吞下了他们给你们开出的毒药,长成了上一代最不想看到的那种样子。
比如两性话题——其实不光两性,你和你的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入手角度难道不应该是“如何理解彼此”“如何消除误会”“如何达成共识”“如何接受批评”“批评者的善意/恶意更重要,还是对错重要”吗?难道不应该是展望双方如何相互倾听、相互抚慰、相互扶持、相互学习,继而走向更开朗的明天吗?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舒婷回忆说。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她补充说。
致橡树(当代诗人舒婷诗作)_百度百科 (baidu.com)
但可怜的下一代,他们的脑子被焊死在“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这个窠臼里,只看得见消费。
甚至就连世上最亲密的生同衾死同穴的夫妻关系(这种亲密度显然是远远超过父母与子女的),都只剩敌我矛盾、利益交换,就只能斤斤计较于自己三块八毛钱得失了。
当你们把爱情和三块八毛钱挂钩时,你们就不可避免的变得极度自私又极度愚蠢——变得极度扭曲。
连生物本能决定的、这个世界上最亲切最美好的关系,都能被扭曲的你们普遍的理解成战争、都能被引导到“资本家的刻骨仇恨”的方向上去——那么,你们还可能有爱情、友情、亲情吗?还可能真的热爱这块土地吗?
扭曲的你们,敌视爱情、敌视友情、敌视一切,那么自鸣得意的同时却又永远得不到爱情、友情乃至美好的一切,当然就是注定的了。
鉴于年轻人普遍扭曲的性格和极低的理解力,再重复一遍:无论你对爱情-消费主义-割韭菜如何定义,在把这三个词放在一起的一瞬间,你们就已经输了。
就已经一败涂地、无可救药。
再换一种说法:对一个问题,一旦接受了一个错误的入手点,你就已经被消费主义成功洗脑了。
无论你是同意、反对还是绞尽脑汁合理化你的“良善”思路,你都只能越来越扭曲自己。
恰恰相反,请丢掉这个邪恶的入手点,想办法从头建立你的逻辑、并把它慢慢理顺——就好像舒婷那首诗一样:无论她是赞同还是反对还是辱骂“女孩漂亮没才气、有才气不漂亮、漂亮有才气就凶悍”,她都输掉了。因为这一套逻辑本身就是邪恶的。所以,舒婷聪明的不去谈论这个问题,而是另起炉灶,给出了自己关于爱情的定义。
类似的,我们反对“贤妻良母”这种提法,因为它也是个错误的入手点;但我们不能反对贤妻良母这种品质——在正确的、类似舒婷这样定义的爱情里,“贤妻良母”只是一种美好选择,是可以、也应该被包容的。
换句话说,在一个良好的、自洽的体系里,你绝不会去反对美好的东西;只有邪恶的、不自洽的东西,为了避免你攻击它的错误的入手点,它才会挑拨你,去攻击、去仇恨各种美好的东西。
再举个例子,就好像“燃素说”一样,它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
如果我们必须以“燃素”为入手点/出发点,那么我们就必须反对诸如“钠燃烧后增重”、“钻大炮大量发热但钻出的铜屑并没有减轻重量”等等事实——就好像一旦被消费主义洗脑,你们就必须反对爱情一样。
所以,任何理论,一旦与实际不符,一旦悖逆我们的常识——请千万不要过早放弃你的常识,很可能是理论错了。
那么,不妨看一看其他竞争理论,看看在别的理论里,是不是还有矛盾存在。
一个正确的理论,必然是符合现实的(而不能扭曲现实来符合自己),最好是简洁的。
的确有很多“反常识”的正确理论;但这种理论极其珍贵——几十亿或庸庸碌碌或自作聪明的大脑中,某个方面的正确理论也就那么一两套。
千万不要因为物理理论动辄“反常识”“揭示常识误区”,就觉得别的理论也一律——恰恰相反,它们,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是垃圾。
正确的那一个理论,一定是最“顺应事实”的;所有的反常识都必须揭示出常识的某个错误,否则就是骗子。
你们太无知,太轻信,这才不敢坚持自己,这才轻易被各种各样入手点错误甚至邪恶的东西洗脑,甚至不假思索的跟着那些心怀叵测的人,把爱情和消费拼接在一起——只要走了这一步,那么无论你是支持还是反对,你都已经跌入深渊。
相反,在我们这一代,对于爱情是这样看的:两个人彼此为对方的优点所吸引、又逐渐学会了包容对方的缺点、容纳对方的不完美,继而恩恩爱爱,至死不渝。
那么,对于我的爱人,ta就是另一个我;只要双方充满爱意,那么路边摘一根狗尾巴草,那也是值得夹在书里珍惜一生的馈赠;出去偷情、怕被发现,拿一颗20万的钻石遮掩,那种伤心玩意儿当然一文不值。
换句话说,爱情和金钱无关。对于爱的人,给ta一座房子、遇到危险用自己的命给对方换一条生路,并不算多,那是应该的;对于不值得的人,哪怕AA制陪ta吃一顿饭,都是白白浪费。
当然,现实不是真空中的球形鸡。纯粹的爱的确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会受到金钱的影响——而且因人而异。
比如,当年就有人宣布,她“宁可坐在宝马后座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就是另一个维度了。
但,哪怕你“宁可坐宝马里面哭”,你对欢笑还是会有一定的需求的。
具体怎么判断,请结合自身情况、综合两个维度吧。
并且,请注意,你是你,ta是ta。你们对两个维度的看重未必一致。
甚至于,或许你更看重颜值、身材、体重、学历、能力、口才呢——所以说,爱情是个非常非常复杂的东西。你不得不调和自己的口味、观察对方的喜好……一个很美的美人,偏偏染上了毒瘾——卿本佳人,奈何做贼,这事还少吗?
你看,对方的缺点,对你来说可能完全不可接受呢——包容不了,还会有爱情吗?
这里面,太多太多复杂的情况了。比如,故意迎合你的、给你灌迷魂汤的……
从小被“治”的服服帖帖、无条件迁就你的,将来家暴起来,那可是连天都能捅个窟窿;桀骜不驯、谁都敢顶撞的,说不定反而极其通情达理,爱你爱的心尖肉一样……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结果,你们全都看不见——全都被人一阴,歪到“消费主义”上、只顾和对方算你亏了三块八还是ta占了七毛五的便宜了……
家庭矛盾究竟在哪,你们都不知道,只能看到三块八和七毛五,双方稀里糊涂的大打出手,却无论如何都搞不明白——我怎么可能在乎三块八?可和ta在一起,就是说不出的难受……
糊涂成这样,你和ta这一生,那恐怕就要比黄连还苦了……
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好;但入手点就错了,你就只能见到邪恶、并最终变成邪恶本身。
这句话其实有另外一个浅易、粗俗但却形象的版本:不要和傻逼争论,他会把你拖到自己的水准,干净利落的打败。
其中,“拖到自己的水准”,说的就是这个错误的出发点、错误的论证逻辑——你一旦陷入这个错误的逻辑,那么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你都已经是一个SoundBlaster了。
目前来看情况相反,老一辈人在婚姻这块没怎么接受过消费主义的毒害。很多年轻人自以为看透,实际上深受其害。
所谓的性别战争就是很典型的一个表现。
消费主义本质上不是一个消费习惯,而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原则、思想、情绪等等的总称。简单一点说,消费主义会鼓励大家通过消费去解决问题,让消费成为愉悦的重要的方式,用物品去定义人的价值。情侣吵架怎么办?买个礼物就行了。不想结婚怎么办?定个昂贵的养老院。
消费主义的核心,是让人们形成【惰性化的思维方式】,宁可背负巨额的债务消费昂贵的物品,也不去好好想想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
很多人觉得,消费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让我们攒不了钱,甚至出现各种财务危机。
但其实吧,暂时的财物危机并没有多可怕,毕竟只要别捅太大的窟窿,钱始终是能再赚的。
消费主义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它隐晦地传达出的“消费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下面的的言论你们一定在各种营销号里看到过:
听上去确实挺美好的,不用被压榨,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问题是,生活并不是这么二极管的,很多事情我们根本没办法用非黑即白的思维去解决,也没办法简单粗暴地判断对错。
最终的结果,很大概率是自己问题没解决几个,可人的思维越来越有惰性,越来越拒绝换位思考,变得愈发的自我和傲慢。
这点在知乎到处都能看到。
随便来道题,先评价谁对谁错,甚至简单粗暴的“分手下一题”都成了被不少人簇拥的流行话术。
却没有几个人认真考虑过一点:撇开出轨家暴这类原则问题,很多事情是独立于原则的灰色地带。面对这种灰色的矛盾,我们真的需要上来就评判谁对谁错么?真的有对错么?
举个例子,之前有一道热题:妹子因为在吵架的时候忍不住提分手触碰了男友的底线,好不容易把男友哄回来了,男友不理自己,怎么办?
当时不少人疯狂骂题主,说你该分手啊,活该这么作啊,男的肯定把你当备胎了,你再也挽回不了了。
但我们在生活中真的能这么过日子么?仅仅是因为哄回来的男朋友态度不好,就立刻给自己或者给对方判了死刑,然后从此放任?
很显然不能,因为即使是再亲密的情侣,也会说错话,做错事,发生矛盾,甚至在某些事情上互看对方很傻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不为例的模式翻篇儿。
咱们回归本题。
光看题估计不少人都一肚子气了,是啊,为什么父母不劝我们宁缺毋滥呢?为什么要逼我们进入婚姻的坟墓呢?快乐的单身不好么?
有的人呢,虽然和不怎么喜欢的人进入了婚姻,但因为彼此都努力经营,结果先婚后爱,感情越来越好。
有的人呢,单身的时候日子没怎么过好,老了之后,朋友们各有各的生活,自己变得愈发孤独,可这时候年纪太大已经来不及改变了,只能后悔莫及。
这样的案例仅仅在知乎就有大把,而除了上述两种选择之外,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很多。
说明什么?
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即使在消费领域,其实很多自以为不受消费主义洗脑的人,本身就是消费主义的拥簇。他们以反消费的清教徒式的生活去论证自己的理性,论证自己的正确,但胡乱消费的反面一定就是抠门么?想要有意义地消费,正确的选择一定是放弃所有的娱乐去买房么?哦,现在房地产市场也没有那么景气呢。
他们完全没有想过,剥削他们的只不过从奢侈品商变成了房地产商。所谓的房产更加理性,或许也是一种消费主义的压迫呢。不是说买房子不好,但是,人真的需要在牺牲个人生活的基础上去买那么多房子么?都说买房特别好,那那些买了房子想出手找不到地儿,甚至房价暴跌的倒霉蛋,又该怎么去描述他们的成败?
在他们看来,选择无非是穷攒富和精致穷。
问题是,这本质上和精致美vs土鳖穷有啥区别?生活哪有那么二极管?除了AB之外,还有选项CDEFG
咱们这代吧,好处是信息时代,想知道什么上个网都有,不会轻易地被人欺骗,很容易知道另一半的想法(老一辈正好相反,因为信息不全,吃了很多亏)。
至于不好的,那就是受消费主义的荼毒相当深刻,并且认知已经在渐渐地改变了。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爽文的流行。
爽文有啥特点?主角做啥都对,配角全都是坏蛋,各种强行降智,处处非黑即白。
《延禧攻略》一点审美价值都没有,可人家爽啊,照样叫好叫座。
为啥呢?因为魏璎珞的那句台词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声:
我魏璎珞,脾气爆不好惹,谁要是再敢叽叽歪歪,我有的是法子对付她。
——至于日子能不能这么过,很多小朋友是想都不带想的。
甚至在他们眼里,成熟,是一种妥协,是坏事。
而老一辈的生活环境,和我们完全不同。
这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认知也和我们不一样。
假如按照65岁为老年人的最低线的话,最年轻的老人,也是在1955年出生的。
那时候他们经历了什么呢?
大生产,上山下乡,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下海创业,改变生活……
除了没怎么被消费主义影响外,各种各样的大事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面对各种生活的大潮,想要把日子过得好,肯定不能搞家庭分裂。而是能团结起来就团结起来,这样大家才能一起攻克时代的难关。
这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直接导致了两代人对【将就结婚】的认知完全不同:
为什么父母着急撮合孩子结婚?
绝大部分父母,并不是打算随意给孩子配个种。
并不是答应应付几次相亲,就是认真考虑。
认真考虑,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多和异性接触,明确自己到底想要怎么样的生活,适合怎么样的人——这是需要多次实践的。
一个小孩,嘴上说着“我已经想清楚了”,结果和异性正常相处都不会,甚至每次都闹得不愉快,作为父母,换你你急不急,怕不怕?
所以,在你们被劝“将就过日子也挺好”的时候,一定听过这样的言论:
——发现没?大家的认知模式是不一样的。
最后说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不认为婚姻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如果明知道这段婚姻让自己不幸福,那最好的选择还是不要进入这段婚姻,在这个情境下,宁缺毋滥是对的。
但我还是建议朋友们不要那么二极管,即使不想结婚,最好也先认真考虑一下婚姻这件事,毕竟最后结果是自己承担的。
明确了不婚给自己带来的风险,我们才能更好地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不是?
1个人干6小时的活,原本4个人就能24小时轮换
现在1个人干18小时,顶了2个人
然后领导说你不干,有的是人(另外两个人)干
你不死谁死?
工贼不杀天理难容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