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男性:有车有房父母双亡
评价:合理
要求女性:独生女
评价:太贪
??????
双标差不多得了,说好的独立女性,说好的平权呢?
谈不拢就不谈,又当又立的,也不嫌丢人现眼?
很多人,完全低估了两个双独城市小康家庭合并有多稳。
特别是经济下行时期,双独家庭合并完全不存在阶级跌落的可能性。我就算最少最少,每个家庭一套房加存款。两家合并后,小家庭能继承的最小值就是3套房。就算小两口完全读不进书,赚钱能力只有平均线,有生之年卖掉一套房补贴家用,到再下一代是不是底线还有2套?
那如果再下一代还是双独合并,是不是资产保值稳如狗?
相反就是多胎家庭,每一代都会拆分家庭资产,每次拆分都会带来阶级跌落恐慌。只要下一代赚钱能力不如上一代,妥妥的资产缩水,因此鸡娃就变成个必选项,而独生子女家庭是有保底的。
当然如果你是特殊领域那不一样,比如我认识的法院检察院的朋友,到一定职务普遍会主动二胎三胎,因为某些领域一只脚不稳,按照《中县干部》里面的说法,家族里有5个科以上干部,就稳如狗了,你和他们学生二胎 那就是东施效颦了,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二胎
评论区吵起来了,我说的稳=保底。
如果你的后代有出息了,那不管是不是独生,都没区别。
但要是你的下一代不如你呢?可能是他个人原因,也可能是时代原因。这个时候独生子女的保底优势就来了。 找个同样独生子女家庭结婚,保住阶级和资产不下滑,把奋斗的机会留给再下一代。
但是多孩家庭就没有这个保底,如果两个孩子都没出息,那资产一分,阶级下滑妥妥的,危机感十足。
大部分人投资理财都是稳健型,怎么到了生小孩就变成激进型,直接梭哈了呢?
哈哈哈哈哈哈哈……
女方要求:男的必须要有房,月薪1万以上,三线城市以上家境,父母有房要分开住,农村家庭免谈。
男方要求:独生女。
女方:你太贪了。。
贪你M,滚!
·
“真主禁止你们娶两姐妹。”
不知好歹的相亲对象,看到这里,我还在想,这个相亲对象得有多垃圾,才能称得上“不知好歹”这个词呢?凤凰男?妈宝?直男癌?又或者别的什么让人无语的操作?
带着这个问题,我继续往下看。
看到这里,我直接卧了个大槽。
人家男生明明白白的说:只限独生女,不是免谈。
没毛病啊,这就是人家的条件啊,有错吗?
哪怕人家说:只限维密超模,不是免谈,那也是人家的自由,有错吗?
提什么条件,那是人家的事。找不找得到,这就不劳烦你操心了吧,哪怕他孤独终老,这也是个人选择,没碍着别人的事吧?跟贪不贪有关系吗?
可是这位女生说什么呢?
这也有点太那个了吧。。。这才相亲呢,还没到结婚,就开始考虑到要拿我父母身后的财产了?合适吗?
注意,这不是女生的内心想法,而是女生说的话。也就是说,当男生说出他只接受独生女的时候,这女的直接这么说了。这不叫询问,这叫逼问。
各位,请问一下,真正不知好歹的是谁呢?
哪怕女生在自己脑子里都脑补出了人家惦记着升官发财死老婆,哪怕在心里骂了个遍,这话也只能是想想,然后礼貌的回应:“我不是独生女,那就此结束吧。”
这也算是合情合理。
可人家只是说了一个自己的要求,该女生根据这个要求,当场站在道德制高点,把这个男生按在地上摩擦,这才叫不知好歹。
没教养!
然后男生说:
相亲不就是谈条件么?我听说你的条件是“男的必须要有房,月薪1万以上,三线城市以上家境,父母有房要分开住,农村家庭免谈”照你这么说,你不是也在算计我父母身后的财产了?还算计我房子?顺带还歧视农村人?
该男生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该做的辩证一样不落,该做的反驳也很到位,堪称标准模板,值得各位男同胞们学习借鉴。
然后女生就气得找红娘哭诉了,
没长大!
该女性通过相亲机构/网站进行相亲,大概率年龄也不算小了。这么个没教养,没礼貌,没长大,又玻璃心的女性,问题中是只字不提,最终矛头直指男性是不是太贪了,让我不得不怀疑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否是某流量公司的初级业务员,或者XX后台人员。
分情况,如果是独生子要求独生女,这很自然
1、“觉得要求高可以去找不要独生女的呀,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要独生女的,谁逼你结婚了吗或者是你可以跟女的结婚,女的女的结合非常好啊,为什么一定要找男的呢?”
2、“我身边不要独生女的男性多的是,你找不到还非想要结婚,那可不是得多提供情绪价值吗,谁让你没本事找到不要独生女的男的。”
3、“你圈子有问题吧,我身边没有听说过有要求独生女的。”
开始生气了是不是?
我说,怎么你提条件就可以理直气壮,别人一提条件就是大逆不道?你是小公举,别人不能是小王子?
我认为要求”独生女“是完全正当的做法,一点也不贪,同样的,”肤白貌美大长腿“”温柔贤惠“”C-cup“”处女之身“”家境小康“”本科学历“”没有弟弟“等等都是正当的要求。
他提出要求之后能不能找得到,那是他的事,是他的出价与市场不匹配的问题,这不是你剥夺他出价权的理由。
也千万别说什么”独生子才能要求独生女“这样的鬼话,我寻思你们在对男性的资产、学历、身高、脾气等方面提要求的时候,自身也未必达到条件了啊?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