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农民是否希望消费者浪费粮食?而消费者节约粮食是否有利于农民? 第1页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糟蹋粮食对不起农民”,这句话是有历史背景的。

情感上,农民当然不喜欢看人糟蹋劳动成果;但在理性层面说,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消费者”按照市场价买粮食,农民希望他们多买——而一代人之前的社会恰好和这个设定相反。如果商品粮的消费者并未支付粮食的全价,如果农民卖粮食是一种负担,农民当然在理性上也希望少卖粮食,也希望城市消费者节约粮食。

具体来说,当年城市的“商品粮”供应包含三部分:公粮、征购粮、超购粮,前两者都不是单纯的市场交易。

所谓公粮,就是后来的农业税,古代的田赋,所谓“皇粮国税”是也,国家按照固定比例从农民的粮食分成,从东周一直收到2006年。不过解放战争期间大致有个约定,就是新政权到了和平时期增产不增税,基本按照50年代初的亩产收公粮。1952年,全国平均亩产200斤,总产量3260亿斤,收了388亿斤,平均税率是12%。到了1976年,总产量5720亿斤,农业税还是300亿斤上下,税率已经掉到了个位数,对于县级开始普及化肥厂的中国农村来说不算重。

但另一方面说,交了农业税之后,农民还得出售“征购粮”。这部分粮食国家虽然付钱,但明显不是农民期望的价格,所以也要强行派指标。一般来说,征购粮要比公粮多几倍。70年代末的征购粮基数是700多亿斤,和公粮合计1000亿斤上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商品粮”的主体。国家通过公社-生产队来收取这部分粮食,只为其中的2/3付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

当然了,农民交了农业税,再“卖”了征购粮,留下口粮,最后如果还有余粮,依然可以“议价”卖给国家。所谓议价,就是在征购指标外,你不愿卖国家就得加价(超购),就得发奖品,这基本就是公允价了(评价当时的中国GDP记得用这个价格去估算农业)。后来余粮还可以私下到市场上卖,国家虽然原则上统购统销,但大多数时候对这部分粮食睁只眼闭只眼放过。

在另一面,城市居民买粮的价格不仅不是议价粮水平,甚至还低于征购价。只要你有粮票和粮食本,购买数量不超过配额,一两毛钱就能买一斤米面(不是未脱壳的粮食),而农村征购价格也就这么多。考虑到粮食加工存储运输的损耗,国家还要再贴一笔钱来供应城市居民。具体数据看下面:

关于1979年国家决算、1980年国家预算草案等的报告

1979年国家决算总支出为1273.9亿元,扣除原来预算中没有列入的利用国外借款安排的基本建设拨款等70.9亿元,国内财政支出为1203亿元,完成预算的107.4%。

可以看到,国家财政的十分之一要用来补贴城市居民吃饭。其中一部分财政也是农业税构成的。

到了1985年,粮食统购取消,农民卖粮食不再低于市场价;90年代初,国家不再发放含有粮油补贴的粮票;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农民终于不对降低市场粮价有额外的责任了,可以完全市场化出售粮食,即农业土地的地租(不改变用地性质前提下)和农民自己的劳动力完全归自己,基本免税。到这个时候,你才可以说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希望消费者多消耗粮食,90年代之前消费者消耗的越多,农民反而亏的越多。80年代末,农民经常用鸡蛋进城换粮票,就是反过来赚一部分粮油补贴。我1998年到上海读书,同时转移的粮油关系还给我每月带来十几块钱的收入,算是粮食逆价销售时代的尾声。

往深了说,农业税是自古以来政府工作人员的口粮和办公经费,征购粮食算是政府要从土改“红利”中拿走的部分——少于过去地主拿走的地租,但毕竟来自农民。在农民吃不饱的情况下,有一定强迫性。可以说这就是国家搞革命,搞土改,搞公社化的根本原因——把中国农业剩余收集起来搞建设,不要被几百万地主分散换成外国消费品,永久地把国家锁死在农业时代。

陈锡文谈“中国农村改革历程四件大事”

实际上,现实比我讲的还要严峻,我们的土地少,土改以后也没多少地,分给农民土地,农民积极性高了。有的专家做了分析,农民分到土地之后,省下了向地主应该缴纳的每年700斤粮食,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要研究,过去佃农向地主交租,是因为佃农没有地,所以不存在税赋问题。把租交给地主,地主有地,地主要交税,现在农民都有地了,当然也要承担税赋。所以实际上,土改之后,农民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多留几百斤粮了,其中一部分要交税。这么多农民这么多年来没有吃过饱饭,当粮食富余了,都想多吃一口。这就造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农村粮食的归集方式改变了,过去一半以上的土地是由佃农在种,这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手里,地主家成了农村粮食的重要集散地,他把粮食通过粮仓出售,后来没有地主了,粮食归集方式也就改变了。所以粮商不知道跟谁买粮食,一家一户的买卖非常困难。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遇到的巨大困难是,城里边的粮食供应极度困难。于是才有了必须要搞统购统销的办法。陈云在会上实事求是地讲,实行统购统销好比挑了一副担,前面是黑色炸药,后边是黄色炸药,碰到哪儿都要炸,得罪农民,农民不满意,搞不好农民积极性下去了,粮食产量就会下去,大家就不好过了。所以当时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确实是得罪农民的,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所以那时候国家要拼命宣传节约(商品)粮,要控制城市人口。保障绝大多数(有粮票指标)非农业人口都有助于整体产业升级或者保卫国家,同时不允许城市中学生在毕业后无条件获取粮油补贴(要下乡和农村中学生竞争非农业工作机会)。你要是问那时候的农民对城市人口浪费粮食怎么看?答案不言而喻。

相关回答:

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些看似昏招,实际却十分精妙的国策? -马前卒的回答

知青的生活中有什么少为人知或被刻意隐瞒的悲惨经历?-马前卒的回答

马前卒: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为什么近代自北洋军阀到民国,出这么多大师,最后却是共产党得天下?(读最后一部分)


user avatar   yangbing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曾经的农民小哥,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那就是,只要是你花钱买的,你爱怎么浪费就怎么浪费,关我屁事?如果我是以种粮为生,卖粮是我的主要收入,我巴不得你多买多浪费。

但是,浪费粮食真的挺可耻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只能吃二两米饭,每次却偏偏要买四两米饭。没什么特殊原因,不差钱,就喜欢每次都有剩饭剩菜的感觉。

这不是可耻是什么?贱人!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企业以利润为导向,当然农民不希望节约粮食。因为这样影响农民的利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农民完成生产任务即可,不关心消费者是否节约粮食。社会整体会倾向与节约粮食,因为这样会节约劳动时间和资源。


user avatar   guo-zhen-yu-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user avatar   zheng-zhuang-go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看待?这种话他要是敢当着我的面说,我就敢当面打爆他的狗头。


user avatar   douzish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相关话题

  社会上有哪些让你细思恐极的细节? 
  五常之间有什么趣事? 
  多扩展显示器一般用于何种用途?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 
  在米其林餐厅用餐有什么感受? 
  你最希望哪位二次元人物做你老婆/老公? 
  有很逗的笑话吗? 
  渣女是怎么玩弄男人的呢? 
  舌吻会不会上瘾? 
  有哪些事情是你受了教训以后才学会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在业余时学数据分析?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外国人写的有趣汉诗?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