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严格的说,「各诸侯(国)」的用法正确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inwugo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溪丛语谢邀。先上结论:严格来说,所谓“诸侯”肯定不止“侯”一种,但是“侯”作为最典型的“诸侯”,以“侯”来作为“诸侯”通称,也是西周就存在的习惯用法,所以这种用法是正确的,但是“诸侯”是不是包括公侯伯子男?

1、商代就有“侯”的称谓,也是“侯”这个概念的来源。或作名词“某侯”“侯某”,或作动词“侯于某”,侯的本义是射侯(箭靶)、斥候(侦察),总之都和武事有关,之后就演化成了“侯”这种身份,是殷商外服国君的一种,承担的是军事职责。此时尚没有“诸侯”统称。

2、西周金文中“侯”的含义基本延续了商朝,不同的是出现了与“邦君”并称的“诸侯”的称呼。这个诸侯就已经作为外服国君通称使用,其中包括侯、甸、男三种。记载最详细的是《令方尊》和《令方彝》,这里的“诸侯”明显包括侯、甸、男三种外服:

唯十月月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令舍三事令,暨卿事寮、暨诸尹、暨里君、暨百工、暨诸侯:侯、甸、男,舍四方令,既咸令。

不过在传世文献中,外服国君除了“侯、甸、男”还有“卫、邦伯”,似乎也可以列入“诸侯”。其中“甸”是为王治田、“男”是为王任事,“卫”是为王捍卫: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尚书·酒诰》
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惟予一人钊报诰。”——《尚书·康王之诰》

3、在以上的外服诸侯中,“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地位最高的,所以外服国君通称“诸侯”;而所谓的“五等爵”,在西周并没有建立,在外服系统中和“侯”比较明确的并列关系只有“甸”和“男”。“公”“伯”“子”并非“诸侯”,也和“诸侯”不是同一个序列。

4、“公”在金文中一种是位高权重的王朝大臣,另一种是尊称(包括敬称、自称、死称等);“伯”在金文中有长兄、宗子、国君等含义,但本义都是“老大”;“子”本义是“儿子”,引申为宗子、国君,相对来说“子”多用殷人、“伯”多用周人。

可见,“侯”“男”的称呼由职事而来,但“公”“伯”“子”则来自亲属称谓,具有强烈的泛称性,与职事没有绝对关系。后来虽然后三者被纳入爵位系统,但还是以“诸侯”而不是“诸公”为通称。

最后,“各”和“诸”含义上肯定是重复了,但是“诸侯”已经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可以作为国君的统称,也可以具体指某个国君,那么“各诸侯”的说法也不算大问题了。




  

相关话题

  「欸乃一声山水绿」中「欸乃」到底应该怎么读? 
  如何看待越南和韩国废弃汉字,废弃汉字对他们是否造成影响? 
  综合语中复杂的词形变化的意义是什么? 
  商代名臣「比干」的「干」读一声,还是四声?(百度百科是四声,不知道是否权威)? 
  严格的说,「各诸侯(国)」的用法正确吗? 
  游戏中的吞并附庸国历史上有哪些实例吗? 
  日语中的汉字会在未来彻底消失吗? 
  为什么北方的方言差距比较小,而南方的方言差距这么大? 
  有哪些未深入探究者对语言相关知识的普遍误解? 
  标准普通话自诞生后,整体在调值上产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前一个讨论
曹魏被晋朝取代是必然吗?
下一个讨论
司马懿加杨修能否在军事上和谋略上胜过诸葛亮?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