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整日游山玩水,他的钱从哪儿来? 第1页

  

user avatar   hui-che-gua-fu-sang-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一句诗就能解决你的疑惑。

出自李白的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诗要连起来读

另一首诗出自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字数预警,1W字,阅读30分钟)

本回答可能会颠覆一些朋友对李白的想象。

青年李白挥金如土,中年李白一贫如洗,晚年李白流离失所。

他曾蔑视权贵,傲然不群,也曾为理想低头,顺势逢迎。

历史上真正的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

虽然李白能追溯到士大夫出生,但一生却不得参加科举。

终其一生,李白对自己的家世几乎只字不提,极其隐晦。

甚至他父亲「李客」的名字,还是在李白死后,出现在他的碑文之上。

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客是因罪窜谪的胡商,虽然郭沫若表示反对,但却认定李客是一位富商。

总的来说,现在通常认为李客是一位商人。

也就是说,李白的原生家庭,不缺钱,这是李白挥金如土的基础。

《唐六典》规定:

来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

也就是说,犯过法的和工商子弟都不能参加唐朝“高考”。

如果李白偷偷参加“高考”会怎么样?

只有一个结果:

杀头!

正因为李白是商人出生,他的理想便被命运彻底掐住了咽喉。李白一辈子都想打通自己的命运,这便有了挥金如土的动机。

和李白相比,王维出身却是河东王氏。河东王氏又出自太原王氏,而太原王氏是七宗五姓之一。

唐初的薛元超曾言道:

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七宗五姓是连皇族都要拉拢的家族,至少在武则天打压豪族之前,每个家族的政治地位都能媲美当今的正国级。即便在武周打压豪族之后,几大家族在玄宗时期的地位,也不是现在的大家族所能比的。

如果王思聪穿越到那个年代,恐怕王维正眼都不会看一下。

李白是天才,而王维也是天才。

十五岁,王维进京应试,因诗、画、音乐,汇聚一身的天赋,很快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

而此时的李白在做什么?

隐居在大匡山脚的大明寺中学习了几年,期间(十七八岁)写下了为今小年轻津津乐道的“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学习到20岁(虚岁,这一年公元720年),李白有了建功立业的抱负,初写《大猎赋》(节选),希望被举荐于唐玄宗。

臣以为不能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平文论苑之小,窃为微臣之不取也。今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以孟冬十月大猎于秦,亦将曜威。

李白商人出身,无权势也无功名,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也只能打通关系。李白散千金,除了个人性情之外,也可能和社交,以及维护人脉有关。

在这个时期前后,唐朝宰相苏颋被罢相,迁任益州(成都),任大都督府长史(相当于二把手)。

无论是父辈的建议,还是李白自己的意愿,总之,李白去成都找到了苏颋。

苏颋称赞李白:

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虽然是赞扬,其实苏颋也并不是特别看好李白,而是鼓励他继续读书。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王维已经了中进士,任太乐丞。

随后李白游览峨眉,再到渝州。年轻的李白,意气风发,酷爱山水,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寻找出路。

于是在渝州的时候,他拜见了渝州太守(重庆一把手)李邕。李邕见这个年轻人高谈阔论、不拘礼俗,十分不满。于是让下属宇文少府接待。

对于宇文少府的热情,李白十分高兴,赠诗《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对于李邕的不待见,李白自然不甘心,写出了那首著名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莫欺少年穷」虽然出自《儒林外史》,但当能溯源到此诗。

以上这么多的铺垫,主要在于说明李白的社交方式,以及追寻理想的方式——挥金。

他当是用挥金如土的方式维系关系。

但上层的士大夫,绝大多数是看不上商贾背景的李白。

在蜀内没有找到出路,李白发奋读书。

21岁,在匡山读书。

22岁,在匡山读书。

23岁,在匡山读书。

这一年(公约723年),唐玄宗设置丽正书院,聚文学士修书、侍讲,对李白的人生选择,应该有一定的联系。

公约724年,李白24岁了(23周岁)。

这个年龄,哪怕对于现代人来说,都已经大学毕业当了一年社畜。对于古代人来说,已经是“啃老族”了。

而不能走仕途的李白,只能居家读书,什么都做不了。

李白终于按捺不住了,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决定出川了。

从成都到渝州(重庆,古时巴蜀同川),游历巴南、巴西,然后从三峡到达巴东,最后出川。

第二年,5月已到达荆州。

遇到道士司马承祯,并交好。

司马承祯称赞他:

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随后李白意气风发,写下《大鹏赋》、《古风·北溟有巨鱼》。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太白以鲲鹏自比,真可谓雄心壮志。

但游玩到洞庭湖的时候,好友吴指南病故(蜀地故友),应该是李白青年时代最好的朋友,可能没有之一(按李白的伤心程度,不排出发小的可能性)。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到:

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间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

李白出川的路上,广交朋友,豪掷千金,同样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所交代: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李白带出来的三十馀万,在一年余散尽。由于身上没钱,甚至吴指南也不得不草草安葬,数年后才回来泣血迁坟:

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明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

李白安史之乱后,在《万愤词投魏郎中》中写道:

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

而杜甫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足以说明,虽然是商贾家庭,但李白的家族是很庞大的。

但古代又是严格的宗法继承制,李白有大商贾家族作为依傍,但亲朋的钱财并不是李白的(他也可能有直系亲兄长,不是第一继承人)。

对于李白豪掷千金的性格,即便家族成员刚开始愿意帮助李白,但也很快不会再愿意填补这个无底洞。从李白以后的命运,也大致可以印证这个猜测。

随后李白游历了金陵(南京)、姑苏(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在扬州待了一年不到,李白便一贫如洗,乃至于穷困潦倒了。

你以为李白只是游山玩水,但他却是每到一个地方,就拜访官宦权贵,寻求出路。此间必然有所打点之类。(这里只是合理猜测,李白的钱主要还是接济他人散掉的)

只是李白的求访,都被人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所拒绝,最终不得不寄情山水,聊以自慰。

很多现代人,总是有上帝视角去看待后来的李白,认为他没有政治才能。但且不论,他是否真的具备过政治才能。但他从十七、八岁的少年时代开始,便励志建功立业。

他的整个人生,从来没有过真正历练的机会。而王维是15岁进入权贵的视野,20岁便入了官场。

20岁,正是现代人上大学的时候,是最具有可塑性的年龄。李白理想的不幸,在于,从来没有人给过他政治成长的机会。即便诸如后来苏轼的耿直,至少也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在地方有所建树。但李白,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机会。

这本质上是古代社会教育的垄断,虽然武则天为了打压门阀世家(关陇集团),让科举真正下放到了庶民,寒门大兴,但依旧不包括商贾。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李白为了功名,广交友、广散财。仅仅一两年的时间,便散金三十余万。

恐怕任何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都想和李白做朋友。豪气仗义、身手敏捷、诗气凌云,还出手阔绰。

但如果从此以后穷困潦倒了呢?排除后世人的上帝光环,还有多少人愿意跟着他?

此时的李白已经26岁了。

不说古代,一个26岁的现代人一事无成,也难免抑郁成疾。

于是李白真的生病了。

养病期间,留下《静夜思(宋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随后李白定居安陆(长达十年),期间多次远游,为了抱负,多次去长安。

27岁是李白的黄金之年,这一年他遇到了孟浩然,他遇到了好友元丹丘,他还娶了娇妻许氏——前宰相许圉师孙女。

李白入赘许家,然而此时的许家并不算豪门大族。多年前,许圉师因儿子杀人,遭遇贬谪,家道早已中落。

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起商人出身的李白,依旧强了很多。

对于20岁成家(甚至更早)的古代男性来说,此时27岁的李白,已经算是“中年”。

这个时候的李白,既然已经入赘了许家,其实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已经越来越远。

中国文人自古有强烈的家国观念,苏轼一首《水调歌头》,更是写绝了兄弟之间的友情。但李白的诗、写边塞、写游侠、写朋友,写妻儿、写理想。但对自己的家族以及兄弟,终其一生,也只有些许字句提及。

也难免有学者认为,李白虽然可能的确是李暠(唐朝皇室认定的先祖)之后,但祖上可能犯过重罪。唐玄宗时期认定李暠之后皆为皇室,李白并没有认祖归宗。

但无论怎么样,依靠许家,李白渡过了相对安定的年月。

但李白内心永远放不下的,依旧是政治抱负。

于是在29岁左右,写下了《上安州裴长史书》意图举荐自己。

在这篇文章里,李白极尽所能地展现出了自己认为最好的自己,写尽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可谓是“剖心析肝”。

从古至今《上安州裴长史书》都是研究李白生平,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之一。

也是在这篇文章里,李白也吹捧裴宽,甚至不惜把他比喻成周公……

这篇《上安州裴长史书》,实际相当于,近30岁的李白,真正放下身段的一封求职信。

可以想象,李白对自己未来,在这一篇求职信上押注了多大的希望。

然而——

因为被人谗诽,裴宽最后还是拒绝了李白。

有人觉得李白一生都很有钱,但实际从26岁开始之后,他便已经做不到挥金如土了,甚至有时候需要自己亲自耕作。

30岁的时候,李白结识了宰相张说的儿子,然后听说玉真公主在终南山。

李白立即写了《玉真仙人词》等,想要献诗“曲线救国”,以达天听。恰遇暴雨,未能见到玉真公主。

悻悻而归的李白又拜见了一些王公大臣,依然遭到了拒绝。

抑郁苦闷,遂创作《幽涧泉》。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
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
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
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幽涧泉,鸣深林。

前前后后,长达多年,李白意图找人举荐,全部碰壁。

我们后人常以为内心强大得无坚不摧,豪放不羁的李白,在而立之年,终于崩溃了。

留了一首《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

我来南山阳,事事不异昔。
却寻溪中水,还望岩下石。
蔷薇缘东窗,女萝绕北壁。
别来能几日,草木长数尺。
且复命酒樽,独酌陶永夕。

他在长安,但却报国无门。

李白自甘堕落了。

他穷愁潦倒、饮酒赌博、颓废浪游、斗鸡走狗。

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后人眼里,他失去了这些鲜活的细节。

甚至对《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的解读,依旧是藐视权贵,精神傲然云云,但对“独酌陶永夕”却选择性失明。

平静的文字之下,流动着深深的孤独。

这是一种对李白故意的刻板化,一种对李白表面上的美化而实际对人格的偏见。

为什么李白不能有自己血肉的真实?

此时的李白已经31岁,距离他第一次想要建功立业,也就是王维考中进士的那一年,已经过去了11年。虽然他豁达,总是能很好的发泄负面情绪,总是能安慰调整好自己,但终有那么一刻,他失望到了极点。

在《白鼻騧》李白写到:

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
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

通常的解读,是李白的豪放、惬意。但如果,带入失望、放纵的心境呢?

一个人是立体的,对于功名心切的李白更是立体的。

当然,好任侠的李白,堕落的状态更像是一个沧桑的游侠,又作《白马篇》。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随后,李白与人斗殴,入狱。

是放纵,是发泄,是鸣不平?不得而知。

这一件事情直接惊动了长安司法机关,李白被老友捞了出来。

这一件事情,应该对李白有一些刺激,他没有再结交那些狐朋狗友,随后离开了长安,开始继续游山访道。

李白的乐观豁达,寄情山水,何尝不是排遣内心愁闷的一种方式。

在很多答主的回答里,提到李白有钱,有朋友接济的原因。

李白的朋友必然有两种:

第一种,靠千金挥洒而来的酒肉朋友。

第二种,趣味相投,灵魂相交的朋友。

第一种,酒肉朋友,自然在李白穷困潦倒的时候,一哄而散。第二种,李白此类好友有那些?元丹丘,道士;汪伦,小官或农人,身份地位卑微。还有孟浩然、杜甫等著名的诗人,但他们和李白大多是“神交”关系。

至于同龄的王维和李白,文史记录没有过直接交集,不排除王维的出身令他和李白不可能有真的交际圈。再加上两个人都是骄傲的,宗教信仰和诗观差异也是天南地北,两人即便互相都是久闻大名,但做不了朋友也是有可能的。(虽然曾同在长安,且有共同认识的朋友玉真公主,有可能见过面,但可能是看到都不打招呼的那种)

总的来说,无论李白境遇如何,我们只会看到他与朋友酬唱与送别,从来看不到李白有求于朋友。

在古代信息落后的时代,李白遭遇不幸时,也很难被好友第一时间知道。

杜甫对李白曾多番思念,最后知道李白的遭遇却是安史之乱后的浔阳入狱。但此时杜家也已经家道中落,最后李白还是依靠后来的老婆宗氏奔走,后判为流放。

即便李白有一个最忠实的粉丝魏颢,但此人在三十年后才中科举。如果不是魏颢和李阳冰(李白族叔,但年龄小于李白),恐怕我们能见到的李白诗,不知道又会少了多少。

总的来说,李白生前,能直接对他进行经济支持的朋友,几乎没有。

长安期间,李白留下《行路难三首》(节选)

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后又作《梁甫吟》(节选)。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嵲屼当安之。

李白心有壮志,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长久在外,对妻子多有思念。

留给妻子许氏情诗二首:

《寄远十二首》

其十一(一本无此首)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时馀空床。
床中锈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馀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其十二(一本作十一)

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
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已深。
朝共琅玕之绮食,夜同鸳鸯之锦衾。
恩情婉娈忽为别,使人莫错乱愁心。
乱愁心,涕如雪。
寒灯厌梦魂欲绝,觉来相思生白发。
盈盈汉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罗袜。
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

回到安陆之后,生活拮据的李白,过着农耕读书的生活。此时许氏父亲去世,李氏夫妇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窘迫。

33岁,女儿平阳出生。

34岁,按捺不住的李白再次举荐自己,依旧失败。

某夜,李白喝得伶仃大醉,留下《襄阳歌》(节选)。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写诗依旧不能发泄情绪,没过多久又写了一篇文章《暮春于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节选):

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而金骨未变,玉颜已缁,何常不扪松伤心、抚鹤叹息?误学书剑,薄游人间。紫禁九重,碧山万里;有才无命,甘于后时。

怀着失望的心情,李白不得不再次回到安陆。

35岁,心有不甘的李白再次去了长安,然而留给李白的,依旧是失望。

留下《王昭君二首》。

其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36岁,唐玄宗赦免了本该杀头的安禄山。而这一年,王维调任监察御史。

37岁,生子伯禽,小名明月奴。

李白不久功名不成,岁月蹉跎,寄情于山河之间。

很快两年过去了。

39岁,孟浩然去世,李白悲痛。

40岁,妻子许氏病逝,李白悲痛。

不惑之年的李白,失去了最爱的诗友和发妻,却又一贫如洗,一事无成。

经叔伯堂弟介绍,李白带着子女去山东娶了刘姓女子。(也有可能只是同居关系)

魏颢在《李翰林诗序》中说:

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

这里「宋」并不是错字,宋是地名,今商丘。

四个配偶,前后用的娶,中间用的合。表明了,因为种种原因,与中间两人的婚姻关系非正常化。

这个时期,家族兄弟可能会给李白一些经济支持,但绝不可能太多。

李白与刘姓女子的结合,极有可能是李白考虑子女年幼的结果。

虽然刘氏身份并不高,但此时的李白无官无财,却遭到了刘氏嫌弃,甚至厌恶、讥讽李白。

没过多久,两人离异。

离异之后,李白和鲁女结合,曾有诗《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有解释,这是一首咏物诗,但根据魏颢的记录,真相可能的确是一首情诗。

《旧唐书》记录李白是山东人,《新唐书》却又说长于四川。一般认为,李白祖籍山东,学于四川,游历于山东。整个大家族背景在山东。然后散于各地,例如李白族叔李阳冰是谯郡人(今安徽亳州)。

李白家族有官宦阶层(但身份不高),不过李白这一支沦落为商人。

所以,也有说法认为鲁女是李白的青梅竹马。但因为良贱关系,不能通婚。

而青梅竹马正好出自李白的《长干行》(和鲁女可能没关系):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唐朝法律规定,不能良贱婚配。而刘氏,鲁女究竟什么背景,已不得而知,不作过多猜测。

但李白两任妻子都是士大夫阶层,在婚姻关系上,当有主观和客观的共同原因。

但总的来说,鲁女可能是李白的妾。而且关系颇好,不仅给李白生子李天然(小名颇黎)。其他子女,或也是由她照顾。

又两年。

42岁时,人生已过大半。

距离李白第一次推荐自己,已经过了22年。

经过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的引荐,唐玄宗终于征招李白。

长达二十年的压抑,突然一扫而除,李白精神大振,留诗《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2年,压抑了大半辈子,竟然沦落到被妇人鄙视,终于扬眉吐气,终于可以建功立业了!

任何一个人在李白的角度,兴奋都会溢于言表。一辈子追求的东西,在下半生,终于看到了希望。

我更愿意看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下,真实而鲜活的李白,而不是任何诗句都要标上藐视权贵的刻板标签。

如果不是大志不得,谁不愿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呢?

李白是仙,但也是谪仙,有血有肉的仙。

有研究者认为,贺知章在李白入京之后,读到了《蜀道难》,始惊为谪仙。

43岁,入诏翰林院,期间应招作诗多首。

李白以为可以伸展抱负,创作了《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等多首诗: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此时的李白,以为是自己人生巅峰的开始,但他却不知道,此时正是他人生的最巅峰。

官场龌蹉,唐玄宗依旧只把他当做御用文人。发现真相之后,李白开始借酒买醉,玄宗呼之不朝,更借醉令高力士脱靴。(出处《唐国史补》,虽然不能全信,但高力士主动给李白脱靴,或者唐明皇要求高力士,是有可能的。)

虽然唐玄宗有三次意图任用李白为中书舍人,因《清平调》之故,因杨贵妃谗言而无果。(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却说是身为驸马的丞相之子张垍所排挤。)

被人排挤,遭人谗言,李白作诗《玉壶吟》: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最终得罪的权贵越来越多,44岁,李白被赐金放还,见杜甫、高适,作《东武吟 ( 一作出东门后书怀留别翰林诸公 )》

好古笑流俗,素闻贤达风。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
白日在高天,回光烛微躬。恭承凤凰诏,欻起云萝中。
清切紫霄迥,优游丹禁通。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
乘舆拥翠盖,扈从金城东。宝马丽绝景,锦衣入新丰。
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
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
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
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

从26岁,千金散尽,到42岁之后,李白身上才重新开始有了些钱财。

45岁,与杜甫同游。作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46岁,重病,怀念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后又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7岁,吊贺知章《对酒忆贺监二首》。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游历3年。

51岁,梁苑,宗楚客孙女千金买壁。而宗楚客虽然曾经是丞相,也早已经家道中落。

此时已经传言安禄山有了反意,李白亲自去了北方,诗作多首《幽州胡马客歌》《北风行》等。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虽然已经51岁,距离第一次推荐自己已经过去了31年,期间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李白内心里的理想依旧没有磨灭。但正因为没有磨灭的理想,才让他在安史之乱陷入了政治的深渊。

《将进酒》大约诞生于此时前后。

而敦煌版本的《将进酒》名曰《惜罇空》。

君不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復逥。
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髮,朝如青雲暮成雪。
人生得意湏盡歡,莫使金罇空對月。
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復来。
烹羊宰牛且為樂,㑹湏一飲三百盃。
岑夫子,丹丘生。与君哥一曲,請君為我傾。
鍾皷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酔不用醒。
古来賢聖皆死盡,唯有飲者畄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俓湏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児将出換羙酒,与尓同銷万古愁。

关于敦煌版本,屠龙少年周旭曾有相关考证,不再赘叙:

郁贤皓先生《李白集》的观点,则认为《将进酒》创作于李白36岁时。

无论哪一个阶段,都处在李白人生的低谷时期。

36时,正是李白经济拮据,处处碰壁的时期。这个时期,他家有妻儿,除了诗歌,事业一无所有。

而52岁的李白,除了建功立业之心,更是什么都没有。

此时,再重新读一遍《将进酒》,再来看“千金散尽还复来”,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李白赐金放还之后,虽然生活暂时有了保障。但经历安史之乱,整个人再次被打入了深潭。

被流放之后,他所能依靠的竟然也只能是自己的老婆宗氏。

但李白和宗氏两人都是求仙访道之人,属于真正的灵魂伴侣。

团聚之后,李白把宗氏送到庐山(求道)之后,自己就在当涂养病(今马鞍山当涂县,李阳冰所在地)。

有传说,李白捞月而沉,留下一个美好的传说。

但病死的可能性更大。

留下绝笔诗《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至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但他最终留下的,除了自己隐隐约约的故事和诗歌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一些今人误以为他永远花不完的钱,更是不存在的。

因为晚年的穷困潦倒,李白的后人,结局更是十分的不理想。

李白去世后,他的后人不是不知所踪,就是彻底沦为当地农夫、农妇。

仅仅过去50年,李白墓彻底沦为荒墓。

白居易在《李白墓》中感伤到:

采石江边李白坟, 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 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 就中沦落不过君。
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

现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整日游山玩水,他的钱从哪儿来?

年轻的时候,他的钱来自父母家庭,青年和中年两段时期,分别依靠了许氏和宗氏和两个老婆。但两个宰相后裔都属于家道中落,甚至期间还有农耕生活。

真正让李白生活有所转机的,恰恰是唐玄宗的赐金。

而其他方面,李白所能得到的支助是微乎其微的。

至于李白的叔伯兄弟,更是未知。李白除找李阳冰整理诗集,曾有兄弟介绍过刘氏给他,其他人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般。

总之,李白的大半辈子,都是穷困潦倒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李白,本篇,仅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李白:

立冠之年意气风发,豪气冲天;

而立之年一贫如洗,处处碰壁;

不惑之年冲波逆折,千金赐还。

知命之年北游边疆,心忧家国。

耳顺之年鹏飞不济,魂归当涂。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1980.4.27


另外评论区,置顶了一大段回,应该也能解答一些知友可能存在的疑问。

另外由于本篇字数上万,难免有一些小谬误,欢迎捉虫。我看到也会第一时间查证,然后修改。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白的老婆好像很有钱,家里良田万顷,搁现在大致相当于龙湖地产赵总多女儿吧。

不过,赵总的女婿英文诗写得不咋地。


user avatar   ashy1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下,李白到底是什么出身。毕竟不同的出身,可能其收入来源就不一样。

封建时代将平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当然,底下还有各种贱民,比如娼妓、戏子等等,这里不讨论)

士,主要指的是读书人以及由读书人上去的官僚阶层(当然,最早管子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指的是将士,但后期士一般指读书人)

农,就是农民;农业是封建社会的国之柱石。

工:百工,手工业者、匠人.....

商:就是商人。

那么,李白可能是什么身份呢?

农,肯定不是。因为不管是他的诗歌还是有关于他的史料记载,他都没有当过农民。

工呢?手工业者。李白虽然酷爱修道,炼丹什么的事也做过。但是,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他靠炼丹发财。

剩下的,就是士和商了。

第一、李白的家庭出身:他是商人家庭出身吗?他的家庭富裕吗?李白是否是商人?

李白临终前,把自己的手稿交给族叔李阳冰,并请他写序。于是李阳冰做了《草堂集序》。这篇序里提到李白的出身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意思说他祖上累世为官,后面因罪被贬。没说他们家是商人出身。

《新唐书李白传》采用这种说法:李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

而李白父亲是商人的说法,最早见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书里是这么说的:

李白的排行名叫“李十二”,足见他的兄弟辈很多,他的父亲李客由中亚碎叶迁徙入蜀,是拖着一大家子人的。李客必然是一位富商,不然他不能携带着那么多的人做长途羁旅。他入蜀以后,把李白养成了一个漫游成癖,挥霍任性,游手好闲,重义好施的人,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商人地主。

这个说明,郭沫若做出“李白父亲是商人”的结论,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只是推测。但是,这个推测有几个问题:

一、李白是排名十二不假,但不一定就说他的父亲就生了12个子女,因为在古代大家族,排行是可以按家族来排的。

二、就算李客生了12个子女,并不能保证每个都活着,其中说不定就有很多夭折的。所以,李客不一定带很多人回来。

所以,以此推断李客“必然是一位富商”有点主观臆断。当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 。

其次,郭沫若还提到,李白至少有一兄一弟在长江沿岸的重要码头上经商。依据是李白自己写的《万愤词》:

南冠君子,呼天而蹄。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沈迷。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郭沫若依据九江与三峡当时靠着长江运输的一水之便,贸易已经十分兴隆,就推断李白的兄弟是在这两个地方“设了两个庄口,一方面把巴蜀的产物运销吴楚,另一方面又把吴楚的产物运销巴蜀。”这真的有点太主观了。在这两个地方就一定是经商吗?

第二个问题,李白有没有可能经商?

让人以为李白可能经商的,主要有两处他自己写的文章。一是《与贾少公书》“混迹渔商,隐不绝俗”;二是《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青云豪士,散在商钓”。说实话,仅仅从这几句话就说李白在经商,就太勉强了,只能说李白有和这些人在一起过。而且,以李白的性格,即便经商,估计也做不长久的吧?

当然,不管李白家庭是做什么的,李白的家庭应该确实不错。

因为李白“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在古代,那么小就能开始读书那么多书的,家底不会差到哪里去。

另外,李白十五岁开始学剑术,好任侠,十八岁学纵横术,也说明他家庭不错。毕竟学剑术、学纵横术这种东西,都不是普通人可以玩的。

公元724年,李白从蜀中出来的时候,身上是带有一笔钱的。据《李白年表》的记载,李白于公元726年游扬州,并“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上安州裴长史书》 )。散金散的是谁的钱?不知道,但应该不会是他自己的钱。因为那时候他还只是个毛头小子,而且你看他24岁前的履历,不是在学东西,就是在玩,没怎么赚钱,一下子估计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而且,这么一散,就几乎破产了。李白在自己的诗《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这首诗作于公元727年,距离724年,也不过3年,钱就被李白挥霍完了。

第二,李白的“仕途”:李白做翰林待诏的日子

前面详细探讨了李白的“商人”身份,接下来继续研究下李白的“仕途”。

李白是读书人不假,但是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唐玄宗天宝初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别人引荐入了宫,当了一年多的翰林待诏。

什么是翰林待诏呢?据《旧唐书职官二》《新唐书百官一》《唐会要》等相关史料记载,翰林待诏是翰林苑的基层职位。类似于御用文人,是“弄臣”,皇帝空了找你解解闷的这么一类人,不算什么官职,不属于当时一到九品中的任何一级。因此,这个职位的俸禄应该非常之少。

在翰林苑呆了一年多之后,李白发觉自己处处碰壁,屡受排挤。于是,在公元744年三月,李白上疏请求放还。玄宗答应了他。《草堂集序》说“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新唐书》采用这一说法。

赐金放还到底是赐了多少钱?没有史料记载,李白的诗中也找不到记录。只能猜测说这笔钱应该不会少,毕竟是皇帝赏赐的。

至于有些人说皇帝给了李白一个牌子,让他可以到处随便喝酒,不知道出处在哪里?有正史记载吗?

以上我们谈论了李白的“社会角色”:当时的社会划分的四个阶层中的“士”和“商”。并且谈论了这两个角色可能给他带来的收入。

但是,不要忘了李白主要还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为大众熟知。而这一身份,是可以为他带来收入的。

第三、名人的光环效应带来的各种应酬及隐性收入

李白毕竟是在翰林院呆过的人,并且曾经也大受唐玄宗欣赏,名声在外。因此,被他的才华吸引,渴望和他交往,或者慕名请他前去“做客”的人就比较多。这和现在的名人其实没多大区别。现在的名人,有的是土豪请去剪彩,出席XX活动之类的。

这种时候,有些人可能就会求李白留个墨宝之类的。当然也不会白拿,而是会有酬劳。

古代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之流,因为比较清高,所以一般不直接说钱。如果真要说的话,一般就说“阿堵物”,意思是那个东西。后面渐渐有个俗称就叫“润笔”。

“润笔”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秦代时,吕不韦做《吕氏春秋》,广邀各诸侯国的人来评阅。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删一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改一个字就赏金千两,这大概就是中国史上最早关于润笔(稿费)的记载吧?

西汉武帝的时候,司马相如为失宠的陈皇后写《长门赋》,皇帝看了大为感动,陈皇后果然重获恩宠。于是,陈皇后知恩图报,送给了司马相如百金。这“润笔”看来高的可以。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有个老道士知道了他的这个嗜好之后,特意养了一群鹅,并且特意放在王羲之经常去的地方养。这天,王羲之“终于”看到了老道士的鹅,果然想买,老道士就说了,我不要你的钱,你只要帮我写一篇《黄庭经》就行了。王羲之欣然应允,马上写了一副书法相赠。

......

说李白有润笔当然不是瞎说,因为单从现在留下的一些诗文来看,就有许多给别人写的应酬之作:

730年,李白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作《酬崔五郎中》(大概就是这个人送了他什么东西,写诗答谢);732年,又作了《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同前);754年,作《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见赠就是别人送它五云裘).......

据考证李白一生写了将近一万首诗,丢失了“十之八九”,那其中丢掉的应酬之作,应该也不会少.....

除了泛泛之交的应酬之外,其中不乏一些和李白三观相合,同期相投的朋友。比如,杜甫,高适、王昌龄、贺知章、孟浩然以及《将进酒》中的元丹丘。

元丹丘和李白两人20岁的时候就认识,交往长达22年。

他经常邀请李白去他的住所做客。公元733年,元丹丘就邀请李白到他家做客。李白吃饱喝足非常开心,然后做了一首《题元丹丘颍阳山居》,描写元丹丘家玩的情景:

丹丘家于颍阳,新卜别业。其地北倚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云岩映郁,有佳致焉。白从之游,故有此作。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公元738年,又一次到元丹丘颖阳山居,作《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当然,元丹丘只是一个例子,李白还时不时的到山上隐居一段时间,与好友纵酒放歌。比如,公元740年,李白与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要知道,当时做隐士还能出名的都不是普通人,都有点家底。所以,李白不管是免费为好友写诗换酒喝也好,还是朋友邀请他写诗文并给他润笔也好,他的朋友确实帮了他很多。

除了朋友之外,李白还有许多粉丝。

杜甫也算是李白的粉丝,而且是超级粉丝。除此之外,李白的粉丝中,最出名的当属汪伦。

汪伦作为安徽的退休小官,有次他听说李白在泾县,特意酿好了酒,请李白来做客。后来李白临走时他还踏歌相送,李白非常感动,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

后来,李白还与汪伦多次交往,一来二去,两人成为很好的朋友。公元755年,李白在宣城游玩,又写了两首关于汪伦的诗《过汪氏别业二首》,大赞汪伦说“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题目中的“别业”,就是别墅的意思,而且比现在的别墅还牛逼。那是有山有水有园林的。所以确切的说,应该是庄园。看来汪伦家境应该也不差,所以,他送给李白估计也不会少.....

只是我们现在看汪伦,因为热情接待了偶像李白,就让自己名垂千古,这波操作实在赚大发了~

4、通过婚姻得到一些经济帮助

婚姻的本质都是门当户对。何况在门第观念很强的唐朝。

我们现在会考虑的婚姻的现实因素,当时也会考虑。比如,李白要结婚,就会考虑女方家庭怎么样?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有没有帮助?家庭情况怎么样?贫穷还是富有?.....

李白本身是个绩优股。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优质男青年。他富有才华,名声在外,家庭也挺有钱(当然,如果是商人可能地位比较低),因此年轻时候受到了许多人的赏识,其中一些人就想把女儿嫁给他。

后来,在湖北安陆,他碰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女方是名门闺秀、相国府的许氏,算是富贵之家。以李白的身份,这算是攀高枝了。当然,条件是李白必须入赘。

两人的感情应该还不错,这可以从许多诗里面看出来。(因为不是这里的重点不细说)这位许氏死于740年,当时李白40岁。两人在一起生活了十多年。

许氏死后,李白又拥有过两次不正式的婚姻,就是没有明媒正娶那种。一位姓刘,一位没有留下姓氏。两段非正式的婚姻都不算长久。

大约751年,李白碰到了自己最后一任妻子:宗氏。

女方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也算是一个权贵之家。当然。这次李白还是选择入赘。

这个宗氏算是李白的灵魂知己,两人都是道教徒,可以说有共同语言。而且这个宗氏陪伴李白到最后,后来他犯事的时候,还是妻子从中斡旋解救的。

当然,有些答主说,李白入赘的时候,这两个宰相门庭都家道中落了。但是不管怎么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两次正式婚姻,多多少少都会在经济上帮助过李白。

......

总之,李白一生虽然几乎没做过官,也没啥产业,也没有从事过商业活动。但是,凭借着他出类拔萃的才华,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追捧,也得到很多朋友家人的帮助,使得他一生就生活来说还可以。当然,他花钱太大手大脚了,所以,也会经常碰到入不敷出的情况。


user avatar   cha-na-zhong-de-yong-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主这样问,是想要学李白吧,一辈子不工作,游山玩水的。

但我们凡人做不到,至少是在拼爹的时候就淘汰了一大部分。

第一,谪仙李白的父亲是一名富有的商人。这就导致李白童年无忧无虑,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光是这些财产就够他生活大长时间。这是李白前期的收入来源。

第二,李白的才华,名气和社交使得他旅游的时候受到大部分粉丝和友人的接济。这也是李白经济收入的一小部分来源。但在我们现在生活中,能遇到几个能见你钱的朋友已经算好了。。。这也算是李白零散的收入。

第三,李白通过婚姻又收到一大笔收入。人家前后几个老婆,大多数都是富婆,贵族女。前后有两个都是丞相的后代,这就为了李白中期旅游提供了收入。

第四,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唐玄宗又给了李白一大笔黄金,最重要的是给了他一个牌子-路过客栈免酒费,一切由政府支出。

就这样李白在富商父亲,贵族孙女,至尊天子,慷慨朋友,热情粉丝的接助下,钱就真的不成了问题。

反观李白的粉丝-杜甫(别以为他们俩在唐朝的地位相同,当时杜甫名声不是很大的,但李白把依旧把他当做好朋友)可惨多了。家庭背景虽然比较优越,但考试落第,做官也不是很久,收入来源差。文学上的确有才,但不是豪放潇洒,所以当时大盛唐的环境下也没那么多人欣赏,杜甫的名声都是靠后人来挖掘。同样都在全国中走了那么长的路程,李白是观山看水的旅游,而杜甫是在奔波逃命。。。而杜甫还时常潦倒贫穷,有时住的茅屋还被吹走了。同样都是文学上永垂不朽的人,怎么生活上差距那么大。。

再看看我这些凡人,要马云般的爹没有,要恩格斯般的朋友没有,老婆也不是大官生的,更惨的是我的学习成绩还不咋滴。。。

我唯一和李白相同的地方也就是喜欢月亮了

撰写版本4.0


user avatar   pumpkins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白二十五岁离开四川时,是怀抱着远大理想的。他自己后来说: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

后来的事实表明,李白他远游很有一手,四方之志嘛……

咱不提也罢。


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有这样的自述:“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意思就是说,他前两年去扬州玩,见落魄公子就给钱,结果一年花了三十万金。

这什么概念?

我粗略算了下,如果是三十万两黄金,按今天的金价计,约等于75亿人民币。(ps.此处“金”只是“钱”的代称,更可能是指铜币。但也是笔大钱了。)

额……

你要问我这个数字可信吗?我只能说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且来看两句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以李白豪放不羁(爱吹牛逼)的性格看,一年花75亿大概率是他喝完酒后的胡侃。


然而,即使李白没有一年挥霍三十万金的财力,肯定也是不差钱的。

他的父亲李客,碎叶来的地主富商

他的兄弟几个,码头船运事业大亨。(“兄九江兮弟三峡”)

因此,富裕的家庭条件,让李白可以不操心生计,先是在大山里打了二十年野,随后六神装出蜀,办了中国旅游景点VIP联票,扬州、洞庭、金陵、鄂城到处玩……

离开故乡后时间过得很快,短短两年后,李白就从出蜀时的二十五岁,变成了二十七岁。

李白挠挠头,想了想,害,年纪也不小了,该成个家了。

于是,他在安陆定居下来,娶了个老婆,生活了十年。

这个老婆呢,也没啥好说的。

就仅仅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而已。


在安陆这一时期的李白,已经名声在外。

他没事就跟胡紫阳、元丹丘几个朋友谈玄论道,寻神追仙。

还顺便认识了非著名诗人孟浩然,顺便写了一首商业互吹的诗:

“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当然了,更知名的也许是另一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乔伊斯在小说集《都柏林人》有一句话说:要想成功你就得离开这里,在都柏林你什么都干不成。

也许李白是看到了这句话,于是他离开安陆启程北上,去了山东。

李白在山东帮一个小兵说情,使他免受了责罚,这个小兵叫郭子仪

李白在山东认识了很多朋友,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人们叫他们“竹溪六逸”。

当然,李白在山东还喝了更多的酒——有失意之酒,有逍遥之酒,有功名未就的愤慨之酒。


要知道,出蜀时李白二十五,如今已近四十。

钱嘛,当然不缺——父亲是富商,妻子是前宰相孙女,自己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著名诗人、一流剑客、绝世酒神,随便走到哪都有人抢着请喝酒吃饭。

然而,李白还是不能忘记多年前写的那段文字: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

出蜀数十年,远游已经游够了,问道也已问烦了。

不如,就去实现一下“四方之志”吧。

于是,李白启程去了长安。


关于李白如何去了长安,有三种说法。

一说道友吴筠举荐,一说唐明皇妹妹玉真公主举荐,还有一说只讲了李白面见唐明皇,而没说有人引荐。

然而无论如何,李白此时声名在外是毋庸置疑的。


-

先写到这。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下的很多“国学”大师风水大师和“高僧道士毛拉”们比李白游手好闲,不仅要整日游山玩水,还要骗财骗钱,在其领域的水平不如李白万分之一,却比李白更有钱有权,成千上百的人挤破脑袋要给大师送钱,而且送钱成功而自豪。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相关话题

  为什么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读起来会有很畅快的感觉?还有类似的诗句吗? 
  李白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吉尔吉斯斯坦人? 
  是不是只有盛唐的气象才能催生李白这样的诗仙? 
  李白未成名之前,中国最出名的诗人有哪些?李白心中最好的的诗人又是谁? 
  如果李白来到你的城市旅行,他会写出什么样的诗? 
  中国人到底被李白的什么精神所吸引?为什么?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李白吹」? 
  李白未成名之前,中国最出名的诗人有哪些?李白心中最好的的诗人又是谁?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李白吹」? 
  哪首诗可称唐人七绝第一? 

前一个讨论
请问高校之间的职称有区别吗?例如 985 副教授跟二本的副教授是一个概念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在十个字以内描述出非常危险的场景?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