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大人们都说年味淡了,可「年味」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需要「拯救」年味? 第1页

     

user avatar   lin-wei-p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年味』说白了,就是仪式感。

所谓仪式感,就是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做、在别的时候都不做的事情,这个和生活水平无关。

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变淡,是因为,跟过年相关的旧的仪式越来越少,而新的仪式却一直没有确立。

先说旧的仪式。

1、跟吃相关的,杀猪宰羊包饺子蒸馒头炸春卷,这些在过去只有过年才有的仪式感满满的事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失去了意义。而且很多传统食物,由于高油高糖,反而成了不健康食物。也就是,吃的方面,旧的仪式可以说存在感很弱了。虽然我们过年还会吃饺子、吃汤圆,但更多的是旧习俗的惯性延续,不吃也罢,并不是像几十年前很多人家指着过年吃这一顿好的。

2、备年货的习俗,这个主要是因为,过去基本上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这大半个月几乎商品供应是停止运转的,所以不备年货的人家,过年是真的没啥可以吃,备年货不是个凑热闹瞎忙活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大半个月甚至整个正月全家人的吃喝问题。而现在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人不想备年货就有人想赚这个春节市场的钱。尤其是在大城市,即使正月初一,市场也有新鲜蔬菜可以买到,备年货也就单纯成了赶热闹的事情,很多家庭不备年货也能平稳过年。再加上很多上班族都是到除夕才正式放假,所以更没有备年货的时间了。于是,过年备年货的仪式感好像也在减弱。

3、放烟花。这个不用说了,全国基本上大中小城市都实行了市区禁放烟花的政策,到现在都好多年了,大家也早已习惯了没有烟花爆竹的春节。我个人而言,对此政策是非常支持的,自从实施这个政策以来,春节期间我家乡的空气质量肉眼可见改善。但无论如何,这个仪式感确实是没了。

4、拜年。我家属于那种几代人没有搬迁过的家族,街坊邻居大多也是几代人都住在这里的老街坊,所以小时候拜年的时候,是相当热闹。我爸和他的几个堂兄弟以及各自的妻子儿女,二三十口人一起从挨家挨户拜年问候,我爷爷奶奶也在家等着一波又一波街坊亲友挨着拜年,基本大半天就过去了。然而,随着独生子女一代逐渐长大,亲戚会越来越少;再加上这几十年人口迁徙的频繁,街坊也不再是拜年的对象(我家拜年也只会给奶奶家的老街坊拜年,自己家单元楼的邻居,即使一起住了十年也不会过年互相拜访,最多见面问个新年好)。随着爷爷奶奶一辈的老街坊一个个去世,父母一辈的街坊至少还是熟人,我们这辈的街坊其实已经互相很生疏了。所以,传统上那种扫街拜年的场面也会越来越罕见。

其他想到了再补充吧。

我以上列的这几点,其实都是现代社会不可逆的,如果非要死抓着这几方面不放,那过年只会越来越没有年味。所以,我们必须建立新的仪式感。

先说传统过年的仪式感中,可以强化的有哪些。

1、团圆。今年是特殊情况,我们暂且不说。如果过年连这个仪式感都守不住,那其他“年味”再足,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之前每到春节前夕,央视会一遍一遍放各种春运盛况,每次我感受到过年的气息,最早都是从一年一度的广东摩托大军的新闻里感受到的。希望过了今年,以后我们还能够更加强化这个团圆的仪式感。

2、庙会、花市、冰雕世界等民间活动。这种仪式感可以大搞特搞,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没有庙会传统的地方,也可以创造一些“新传统”,只要政府出面引导,商贩和演员有利可图,自然而然会搞起来。只要一年搞好了,接下来每年都能越来越好。

3、春联和剪纸。其实这些传统也在慢慢淡化,因为春联可得性越来越低了(以前必须要手写,而且很多春联的内容都是需要有文化的人构思的,现在基本上去超市买个菜都送一份)。其实这个仪式感要想搞起来也很简单,第一宣传搞起来,慢慢让大众认可“手写春联逼格高”这种印象;第二手写春联的活动搞起来,各地文联、文化局等单位,每年都搞一些春节送春联的活动,鼓动起来会写毛笔字的小初高学生、离退休职工、社会闲散人员来写春联,让手写春联的可得门槛降低;第三搞一些创意春联的活动或者风气,比如到了春节就搞几个让大家晒今年自己家春联内容的热搜,当自己想春联内容、手写春联成为有趣的一年一度的活动,这个旧风俗就有了新的生命力。

这是我暂时想到的三个,其他也等想到之后接着补充。

还有一些,就是我们必须补充的用来代替旧仪式的新仪式。其实我也是随手写的,也没有想太完善,但既然很多旧的仪式感消退是不可逆转的,那么,新的可持续的受欢迎的仪式感就必须补充进来。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各地政府因地制宜主动引导,也需要劳动法彻底被贯彻落实,只有有人过春节假期,才会有人配合这些纯消费性质的仪式感,不是吗?


user avatar   ren-huan-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许多城市其实只要开放城区放鞭炮,年味马上回来一半


user avatar   Auto-Zer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需要,也拯救不过来。

孔子感慨礼崩乐坏,可比年味淡了严重多了。

目前全球有6000多种语言,每个月就有两种会消失。这种文化上的损失,是不是比年味淡了严重很多?

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传统技艺,补锅戕菜刀弹棉花,可能在未来也会消失。

这些东西的消失,确实令人遗憾。

但是也仅限于遗憾和怀念而已。

拯救不过来,也没不要拯救。

因为有更适应生产力的道德体系取代礼教,有更高效的信息交互方式取代语言,有更效率的生产线取代补锅戕菜刀弹棉花。

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user avatar   exc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年味是一整年的期待。

亲情

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一大家子人到了年三十晚上,必须统统整齐划一地到爷爷奶奶家里团圆。

大伯、二伯、小叔、二姑、三姑、小姑;七个姐姐,两个弟弟。还有我们一家人。

整个屋子里人挤人,旁边的人不挪一下,连下炕都困难。

堂屋(兼厨房)就成了我们孩子的天下。

每次吃完年夜饭,感觉耳膜都嗡嗡的。

美食

一星期能吃到一次肉,半个月能吃到一次鸡蛋。

进了冬天,每天和大白菜为伴。

鱼啊、肉啊、蛋啊、油啊,都攒起来准备过年。

也只有过年几天可以大口的吃到。

鞭炮

除夕晚上,爷爷奶奶会送一挂鞭炮给我们。

我是长孙,有20响,其他的孩子也就10响。

我们把鞭炮一个一个拆下来,然后点着香就跑出去

噼、啪、噼、啪

电视

平时每天定时看半小时电视。

就算半小时广告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过年可以无限量看电视

电视上还有各种节目

新衣

鞋子早就破了一个洞,寒风亲密接触。

衣服也破旧的洗不出来,还有几处起眼不起眼的补丁

忙了一年的老妈,年三十往往是最后一个赶到爷爷奶奶家的

就为了让大年初一的我和爸爸能穿上昨晚才缝制好的新衣和穿上早已买好的新鞋。

压岁钱

平时两天爸妈才给一分钱。

过年爷爷奶奶会给两块钱,甚至十块钱。

还有各种亲戚都会塞压岁钱,好像钱烫手一样。

哇塞!

突然暴富,有没有?!

雪人

和姐姐弟弟们堆雪人

堆好了,再放几颗炮竹,点上

砰!

美帝国主义完蛋了!




这些年味,怎么找?

除非时光倒流。


user avatar   soulxing-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光明日报 邀请~

「年味」不需要拯救,因为每代人都会书写出自己的「年味」,而它一直都在变化。

「年味」是什么?

对老一辈来说,年味是烹羊宰牛,是勤备年货,是大锅里煮不完的肉,是厨房里消散不完的香气。

对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年味是一顿团圆饭,一次老友相聚,一起看的春晚,一次「勉为其难」的相亲。

对小孩子来说,年味是红彤彤的压岁钱红包,是五颜六色的烟花,是「乱七八糟」的客人,是吃不完的零食~

这是「年味」这两个字投射在不同人群上的意象,正是这些意象构建了我们关于「年味」的形象记忆。

大人们说年味淡了,是因为大人们记忆中的「年味意象」越来越少了,物质和娱乐生活的丰富,让我们不再囤积各类食物和迎合亲戚社交。

但是年味就会渐行渐远吗?

非也,这一代年轻人正在写出属于自己的「新年味」,构建属于这代人的年味意象~

在 Soul 广场上,很多 Souler 分享了自己今年的年味:

这位 Souler 在写春联中体会年味,年味就是刚写好春联的墨香~

而这位远在巴黎的 Souler 跑了六个超市才买到春联,或许,今后他想起这个春节,为春联的奔赴一定是他难以忘怀的年味记忆~

这个 Souler 说,春节虽不能回老家,但静下心写字,也不失为一种寻找年味的方式:

也有 Souler 分享了 Ta 的年味记忆:

年味渐浓,突然怀念小时候的过年。 父辈们各自携带全家都坐在奶奶的热炕上,一起嗑瓜子、聊天、看春晚。 一起到院子里放烟花,热气腾腾的饺子氤氲着。 一起准备年夜饭,一起熬夜守岁吃饺子,比一比谁吃的饺子钱多,给奶奶磕头给压岁钱。 一大家人都挤在一起睡,下面火炕烧得火旺,上面鼻子尖还是凉的。夜里翻身腿要搭在妈妈身上 …… 岁月流逝中,对年的渴望渐行渐远。怀念的不是那口饭菜,不是新鲜感的一切,而是所有人聚在一起的喜悦,那才是过年的滋味。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年味不会消失,而是会随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长大,演变成新的形式。

或许等我们以后再回想起年味儿,是年三十组队开黑的刺激,是三五好友、一起喝酒的畅快,是说走就走、一起旅行的洒脱。

而这,也许就是我们以后的「年味记忆」


聊感情,也聊生活

体现态度,也表达观点

每个灵魂都不应该被定义,每个问题也不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这是 @Soul星球 的回答,希望能解你所惑~


user avatar   zhou-tong-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年味儿,本质上是农业社会对匮乏感的一次性集中奖赏

彼时通讯交通不便,物质匮乏,娱乐单一。一年的辛苦劳作,可能小康以上的人家才有实力勉强凑成一顿算得上丰盛的年夜饭,让全家老小人人能够换上一身新衣,体面见人。

大家平日里各自奔忙,辛苦劳作,交通不便,也少有走亲访友拿得出去的伴手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饱食终日是奢侈品,集中放假揣着手站墙根儿晒太阳是奢侈品,正常的社交是奢侈品,花几个钱买挂炮竹把它点了就为听个响儿搞点气氛,也是奢侈品。

这个年味儿,就是农业社会人们辛苦一年,所有人都心有默契,艰难地做着“延迟满足”,共同约定,把一年四季所有的奔波,压力,相思苦,离别恨,游子衣,手中线,一年中所有对美食华服的向往,对假期娱乐的渴望,对无所事事有闲有吃有喝,对有说有笑有一家人大团圆的诸多诉求,在农历新年这几日,一次性集中释放、消耗、分享、满足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交通便捷,物质丰富,恋爱自由且一夜情方便,婚姻极度不严肃为了买房可以随结随离,闪离闪婚的年代。年味儿不淡是不正常的

很多人可能不曾深思,没有察觉,或者更多的是不愿承认,我们一直在推崇、怀念、回味的所谓年味儿,其实是农业社会特有的东西。它必将随着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城市化的剧烈推行,而被永远地留在历史的灰烬和文明迭代的尘埃中。

噫!

春风送暖入屠苏,草色遥看近却无。

可惜六朝花粉地,黄鹂雨后麦初熟。


致那些,我们不可再得的,一个个都已匆匆过去了的,“年”。


user avatar   ying-piao-luo-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非就是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了而已。

原来过年才杀头猪,现在天天大鱼大肉。年前应酬多些的,还没过年头就大了,年夜饭端上来还有什么吸引力吗?家里长辈回忆当年的“年味”,说的都是每到过年才有炒花生、炒瓜子吃,所以他们现在过年也会买一斤花生瓜子吃个情怀这就是他们追求的“年味”。抛开情怀看,现在还有什么是只有过年能吃的?钱给到位了,想吃什么随时吃。

精神生活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央视春晚第一次办的时候,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极其单调的。不仅春晚可以火,拍个电视剧,比如《渴望》、87版《红楼梦》,那都会引起极大的轰动。为什么?一是做工确实惊喜,二是确实选择太少。

今天呢?无论是文艺演出还是电影电视,早就和当年不是一个量级了。而新一代中国人,也更加追求个性化。春晚越发众口难调,网络那么发达,为什么不追自己的明星,而非要去看一些自己不太喜欢的节目呢?

没有平常的乏味,年味自然越来越淡。原来那种年味是没有办法挽救的,因为你也不可能再制造出来什么“仅春节才有”的东西。

但这也不是件坏事。

实际上所谓“年味”也让我们一些人叫苦不迭。比如不停地走亲戚,不停地聚会,家长里短、催婚攀比让人头大。我倒是觉得这是个契机,可以让过年回归他最基本的功能——辞旧迎新。

城市化的深入,实际上让人们不再有“农闲”时节,也就没有时间去总结一年的得失,为来年的发展做规划。如果春节期间,大家放弃大吃大喝,静下心来梳理下自己的生活,这反倒是更贴近“过年”本意的一种方式。


user avatar   nsy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年味指的是缺乏娱乐活动的人们有了大量亲人间的互动和娱乐活动以及堆在一起唠家常的热络氛围,以及平时物质匮乏的人们难得一次的享受。

现在娱乐活动太多,以前几年见不到一次的亲人弹个微信视频,唠家常被刷抖音头条微信群扯皮所取代,物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过于丰富,所以对于老一辈来讲年味已经没了——当然更重要的是严格意义上的老一辈已经去的七七八八(都8、90往上了),老一辈不在,大家庭(二代超过3人以上)就难以维系,所以老一辈意义上的年味日趋变淡。

另外最重要的是,80后为首的一代人开始远离家乡在外打拼,已经没有了和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交流的兴趣和氛围,更严重的已经开始缺乏共同语言,过年只想享受和父母妻儿一起难得的假期,并不想再去构筑不熟悉的亲戚关系。城市范围里,传统意义上的走亲戚,也已经开始逐渐凋零。

想再追寻这种年味,只能去小城市和农村寻找了。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user avatar   summerea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内容包含一些负面、阴暗面的描述,其目的是为了描述”不好的管理者做什么事“或者”优秀管理者应该避免什么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文主要涉及大企业的中层管理者的行为。

如果对此话题感兴趣,欢迎移步我的专栏抄手的创业工坊 - 知乎 (zhihu.com)

或者点此链接,阅读同类话题文章中层管理都在做什么?(创业企业) - 知乎 (zhihu.com)

大企业的中层最主要做什么?

  1. KPI KPI KPI

每个业务类型都有自己的KPI:开发有完成度;销售和运营有量化指标;实施有项目进度;业务线或者事业部一般会是按利润中心(profit center)设置,KPI以利润为主,多重KPI组合。

中层对KPI的3个动作

:要为上级分担,上级也有他的“大KPI“,要帮上级去扛;

:你的KPI终归要靠全体团队去完成,对于上级过分的KPI要求,要能”抗“,不然兄弟们会离心;

:把团队的KPI分下去,KPI直接关联到每个人的收入,也是团队管理的最大工具之一。


过程控制,与被过程控制

团队管理

大企业里面,”铁打的团队,流水的中层“的现象非常普遍,中层会在不同的部门流转,但是基层团队人员的内部流转没有那么频繁。


大企业中层的痛点与累点

上升通道——一步一步远离业务的不归路

就像前面所说的,中层会在不同的部门流转,而且大部分的大企业都不会”原地提拔“,直接在本部门上升的情况都是少数。

管理人员的内部上升通道一定是跨部门的,比如从大业务线的基层到小业务线的中层,某种程度上算是”升半格“,甚至于还经常要离开家庭到其他的城市甚至国家,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

这条路最大的风险就是:企业的金字塔结构+大企业相对稳定的总体规模,决定了每一级的晋升都只有5:1乃至10:1的比例,所以你为了上升而离开家庭,但是有可能接下来5年甚至10年都停留在”半山腰“,且迟迟找不到回到家庭身边的位置,这就是一条不归路。

例2:N哥是华中分公司的一个业务骨干,有机会升职为部门经理,但是职位所在地在东北分公司。他纠结再三,中间和我电话长聊过不下四次,最终决定走出去。

之后的10年间,N哥先后在东北分公司、华北分公司的几个平级职位上流动,后来他倦鸟思归,想要回去了,但是华中分公司一直没有空出来同级职位。

最终,N哥接受了降级回归。但是,经过中间这些年的辗转,他已经逐渐远离了一线业务,回归之后的状态大不如当初,甚至成为华中分公司领导眼里的”不好管的老同志“。

下级和上级的隔级沟通

你的上级喜欢和你的下级建立直接沟通吗?

如果否,说明你的上级多少有一些官僚作风,有可能是个空降兵、混资历的,无法为你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你抽中了80%的”有为上级“,他希望对你和你的部门有360度的掌握。说到底,上级就是上级,老大就是老大,你的心态要放平稳,难道你真的想”自立山头“吗?

更进一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下属,经常主动去找你的上级”单聊“,感受如何?是不是有些意难平?那么,你能怎么做呢?去找下属谈话,让他不要”越级上报“吗?开什么玩笑!

和上级的上级的隔级沟通

换个身份,你会主动寻求机会和上级的上级直接沟通吗?让更大的老大有机会多了解你?傻子才不愿意吧?但是直接上级一定早晚会知道的,你真的不担心他会介意么?

例3:曾经有2年的时间,我的直接上级在上海,而我上级的上级和我一样在北京,办公室只有20米的距离。知道我的直接上级如何处理他的焦虑么?我和他日常有各种电话沟通,他会时不时的在电话里多问我两句:”老大最近状态怎么样?对咱们这块的工作有没有什么评论?“

嘿嘿,话里的味道品得出来不?你觉得他这个处理方法如何?作为下级,你会如何回答呢?

编织内部网络

内部网络是中层管理者非常重要的资源,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下属搞不定的跨部门协调,你一个电话、几句玩笑就让别人买你的面子,下属自然会敬服你这个老大;当然,人情要有来有往,你也要随时准备好买别人的面子。网络就是这么一点点编织起来的。

更不要说,那些组织结构调整的八卦、上级领导的动向。我赶上过两次比较大的公司层面的组织结构调整,旧板块拆分重组、新板块建立,很多位置消失,更多的新位置诞生,调整方案没出来之前的几个月,下班时间手机基本上处于热线状态,即便我自己当时正好无欲无求,也会有各位兄弟来打探消息、交换情报、寻求建议。

公司的管理层年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内部社交大趴,精力充沛的人甚至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白天开会,晚上和这个喝几杯酒、和那个泡一壶茶、再和几个平时难得见的同事出去吃个夜宵,也有更加不健康的活动,就不赘述了。

年度大趴只是最低限度的必要,更重要的网络编织活动都在平时。

曾经有一位销售骨干,有机会成为所在的省分公司经理,这是很难得的原地升职机会,但是他放弃了。他给我的解释是:近距离观察了这么久,我判定自己不想过那样的生活,每个星期至少有6天晚饭都不是在家吃的,要是和客户也就罢了,偏偏里面有七成以上的都是内部应酬,有个chuizi的意义!

但是,像他这样想的终归是少数,一代一代的中层们还是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网络,希望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更加如鱼得水,同时也扮演着别人的环境。


中层的蜕变

中层的蜕变是组织退化的标志

下列都是典型迹象

KPI变成数字游戏

KPI总是尽可能的量化,量化的指标背后总有其计算方法和数据基础,一个游戏的参与者一旦掌握了规则的漏洞、或者规则背后的影响环节,他就成为了”聪明人“。聪明人会把KPI的实干逐渐变成数字游戏。那一年,我发现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数字游戏之后,”内心涌起深深的虚无感“,从此再也没有真正恢复在公司打拼的热情,直到选择离开。

惧怕下属

有能力、又表现出热情的下属,有些不好的管理者会开始害怕。

下属可能会觉得委屈:”我并没有什么取而代之的想法“,又或者”我离威胁到他还差得远“。

错了。

  • 下属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不代表不好的管理者内心不担心,所谓”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会导致缺乏自信的人采取过度防守的动作
  • 此外,不好的管理者在意的,远远不止于对位置的“实”的威胁,更多的是对所谓“影响力”的威胁。

例4:某部门经理,自己喜欢唱歌,每次团建的时候总要拉着大家去唱歌,下面有一位资深leader,对唱歌没有兴趣,每次都是组局打牌,一来二去,越来越多不喜欢唱歌的人都去参与打牌了。该经理对该leader就产生了很大的敌意。

是不是有点幼稚?幼稚的背后是深深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

懒惰——给钻营者机会

管理者的懒惰是从细枝末节开始的,

第一步:那谁谁帮我去楼下星巴克买一杯拿铁

第二步:那谁谁帮我把车开去洗一下

第三步:今天有个新员工入职,要做入职谈话,那谁谁你去谈一下吧,他来了之后反正是要先跟着你的项目

第四步:周会那谁谁代我主持一下

第五步:明天要交月度报表了,那谁谁帮我填一下

正直的员工会执行你的“活儿”,对于买咖啡、洗车之类的会反感,会腹诽;但是钻营者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巴不得围在你身边,把你养得越来越懒,闭你目,塞你听,进而操控你签字的手。《出师表》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想要远小人,首先不要犯懒,时刻记住幼儿园老师的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

从良性朋友圈变成恶性结党

前面讲过的,大企业内部的人际网络对于管理者非常有帮助,宽广、良好的人脉会帮助你的跨部门工作更顺畅,也会打开眼界,学到更多东西,发现更多机会。每个人都有亲疏,这几个事业部总经理喜欢在一起打球,那几个则经常相约去徒步。女生宿舍6个人7个群的事情在企业管理层也许更常见,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就像毛爷爷说的”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但是,由小群体到党争,带了”争“字,性质就不一样了。党争是人类强劲的群体基因,拆台、倾轧、攻讦,小团体的利益迅速取代了公司的利益,结局逃不脱乱纷纷一地鸡毛。

相比起前述”不好的管理者“的个体行为,党争对组织的危害度要大得多,基本上都会发展到尾大不掉,高层纵有心治理,也会投鼠忌器。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中国文化如此强调谦虚和低调的思想? 
  为什么建国初期各种破四旧,反传统文化,批判孔子等等,几十年过后,现在又开始提倡和发扬传统文化了? 
  快播涉黄案中,控方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年薪税后60w,但家庭条件普通,被女朋友父母嫌弃,该如何处理? 
  女权的流行是因为女生容易兴奋、情绪化吗? 
  为什么文明6里只有中国的农民可以建造四次建筑?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退休,其在任期间对故宫发展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谁去过东莞,有什么感受? 
  如何看待倪光南表示中国人口红利将转化成工程师红利,成为信息领域强国?未来不懂技术的人会被淘汰吗? 
  怎么看待韩红的基金会现在被很多人抹黑的事件? 

前一个讨论
三国时期的魏、吴两国到现在基本没有什么痕迹了,为什么蜀国文化现在在四川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下一个讨论
吃透厚黑学的人在社会中真的混的开么?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