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庶子地位和养子地位相比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15927102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先讲题主所说的买妓为妾并生子的问题

首先,要成为“庶子”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随便就说肚子里的孩子是某人的,证据呢?无法证实啊!

古代没有DNA亲子鉴定,妓女又不长期住在这个男人的家中,这个男人可以去嫖,那别的男人也可以去嫖,她自己说最近只和他发生过关系只是一面之词。

实际上她出身妓院,和多少人发生过关系都难以证明,又如何证明所生之子就是这个男人的孩子呢?如此,很难得到男人及其家族的承认。

《草木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元代大学士姚燧,字端甫,号牧庵,晚年致仕在家时已经八十岁,夏天某日沐浴,有一侍妾在旁边伺候,姚燧一时来了性欲,与之发生了性关系。

完事后,姚燧起身,这个侍妾对其一拜,道:“主公年老,贱妾倘有娠,家人必见疑,愿赐识验。

姚燧于是就拿过侍妾的围肚(大约是女子的亵衣),在上面题了首诗:“八十年来遇此春,此春遇后更无春。纵然不得扶持力,也作坟前拜扫人。”

等到姚燧死后,这个侍妾还真怀孕了,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家里人就怀疑侍妾与外人私通,侍妾拿出自己的围肚,给家里人看姚燧生前题的诗。大家这才相信了,侍妾的被怀疑私通之危顿解。

姚牧庵学士致仕于家,年八十时,夏日沐浴,有侍妾在其侧,公因私焉。公起,妾前拜曰:“主公年老,贱妾倘有娠,家人必见疑,愿赐识验。”公因捉其围肚,题诗于上曰:
八十年来遇此春,此春遇后更无春。
纵然不得扶持力,也作坟前拜扫人。
公薨后,此妾果有子。家人疑其外通,妾出此诗,遂解。当时士大夫与其子交者,皆传诵以为笑。姚公名镛,字希声。

其实这个故事多有不实、矛盾之处,前面说的姚牧庵学士,应该是元代大学士姚燧(1238年~1313年),他的生卒年份比较确凿,死时也只有76岁,不太可能年八十在家沐浴时和侍妾一度风流。当然,也可以认为八十是虚指,写诗的时候比较押韵。

更大的问题是故事结尾又说“姚公名镛,字希声。”这个姚镛确实存在,但他是南宋宁宗、理宗时人,也没做过什么学士,他号雪篷,又号敬庵,而不是牧庵。大概是作者张冠李戴了,不过这些错误也不影响这个故事的价值。

这个故事主要是说,女子怀孕必须要有比较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孩子的父亲,不能无凭无据就说肚子里的孩子是谁的。

皇帝家也是如此,皇帝和哪个宫女在某日某时哪个地方发生过关系,内起居注撰写者都必须记载在册,作为之后的凭证。比如万历皇帝逮着各宫女就啪啪啪,后来宫女怀孕,万历皇帝就不承认,太后拿出内起居注一看,证据确凿,时间对得上,万历帝也就无从抵赖了。

所以说啊,没有DNA亲子鉴定技术的古代,留下证据非常重要!

其实因为古代没有亲子鉴定技术,为了确保女子所怀之子确实是自己的,据说有些达官贵人、大户人家在娶亲之后往往会过两三个月才发生关系,就是为了保证子嗣血统的纯粹性。

当然,这种小妾与他人私通怀孕产子,冒充主家子嗣的例子其实在古代也不少,其实这种事多是罗生门,经常无法辨别其血统,但你架不住其他家人以及宗族乡党的质疑啊,而街坊邻居也往往风言风语、大加取笑。

《至正直记》“买妾可谨”条记载的一些事就与我上面所说的类似。买妾不可不谨,否则可能会导致妄乱嗣续之事发生。

比如奉安汤氏宠幸其婢,而其又与家仆王关者私通,结果肚子大了就称是主人的孩子,主人也没有发现,还是承认了。其实这种事外人不好说,除了这个婢女本人,谁能有确凿证据,否则主人为什么要承认呢?但别人就会风言风语了,说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性愚贱,习下流,每为宗族乡党所诮”,经常被人指指点点,你说他的地位能高吗?

买妾亦不可不谨,苟不察其性行及母之所为,必有淫污之患,以贻后悔,或致妄乱嗣续,此人之大不幸。尝见奉安汤氏幸婢,私通于僕王关者而有妊,妄称主翁之子,主则不能察也。既长,资性愚贱,习下流,每为宗族乡党所诮。近土有如此者亦多矣。且以吾家言之,先祖晚年托外孙黄澣纳妾,有姿色,先与之通,有娠已三月。既入门,虽察知其情状,为其色所眩惑,一时置之不问。后七月生子,复归之黄,命名遂初。自是复与黄通,或私僕隶,生子不肖,为吾家之患五十馀年,其耻辱之事不一,可谓至恨。先人晚年尝置半细婢三四人,虽以家法素守之严,且先妣制御之谨,犹为欺蔽;或为中外子弟私通,亦不能觉察,甚为清明之累。《袁氏世范》言甚详,不可不深思远虑。覆辙之祸,后当痛戒。

其实题主说的这种“以妓为妾”,多为家风严正的仕宦人家所不耻,但这种情况实际上还挺多的。

以妓为妾,人家之大不祥也。盖此辈阅人多矣,妖冶万状,皆亲历之。使其入宅院,必不久安,且引诱子女及诸妾,不美之事,容或有之。吾见多矣,未有以妓为妾而不败者,故谚云:「席上不可无,家中不可有。」

二、再讲讲这个养子与庶子地位高低的问题

不是随便抱个男孩来就能当做“养子”继承家业、传续香火的。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异姓之子不能作为官府所承认的合法“养子”。

据《大明律集解附例》:

官员乞养子诈冐承袭者,他人教令者,官知而听行者,这犯了“乞养子冐袭律”,这是要治罪的。

真正合法被官府承认的“养子”,其要求是很严格的,要是本族之人,要轮序亲疏合理,若“将异姓外人乞养为子瞒眛官府诈冐承袭者”,则犯了重罪,要杖一百后充军。

“官员袭荫”条:

凡文武官员应合袭荫职事,并令嫡长子孙袭荫。如嫡长子孙有故,嫡次子孙袭荫;若无嫡次子孙,方许庶长子孙袭荫;如无庶出子孙,许令弟姪应合承继者袭荫;若庶出子孙及弟姪不依次序搀越袭荫者,杖一百、徒三年。
其军子孙年幼未能承袭者,申闻朝廷纪录姓名,关请俸给,优赡其家,候年一十六岁,方令袭职,管军办事;如委绝嗣无可承袭者,亦令本妻小依例关请俸给,养赡终身;若将异姓外人乞养为子瞒眛官府诈冐承袭者,乞养子杖一百、发边远充军,本家所关俸给截日住罢,他人教令者,并与犯人同罪。

据《至正直记》“壮年置妾”条,

壮年无子,但当置妾,未可便立嗣。或过四旬之后,自觉精力稍衰,则选兄弟之子。无则从兄弟之子,以至近族或远族,必欲取同宗之源,又当择其贤谨者可也。不然,当视吾家之患。或有不肖,亦当别议。凡异姓之子,皆不得为后。北溪陈先生云:「阳若有继,阴已绝矣。」近世士族,或以庶生之弟为嗣,此大乱伦序,知礼者当谨为戒。

《至正直记》“老儒遗文”条所记载的一个故事,对庶子和养子的地位高低与关系有比较明显的借鉴意义。

说宋末一老儒,以知府之官致仕归家,因无子,只得立一养子及继承其香火、家业(想必为同宗同姓族人,否则官府不会承认)。等到他七十左右,其妾才生下一子,但这时他老病将死,遂将其家产一分为二,养子、庶子各承一半。老孺又对身后事不放心,担心孤儿寡母受到养子欺负,于是作了首诗留给其妾,嘱咐其小心不要让别人知道,并将其埋在墓地旁边,他日告官就以此作为凭证。

过了几年,养子果然以庶子非父所出而将这母子俩逐出,小妾就带着儿子告官,一番陈诉后果然发掘出老儒生前所留之诗,诗曰:“七十馀年一点真,此真之外更无亲。虽然不得供温凊,也是坟前拜扫人。”知府和老儒当年是同学,熟识其字迹,一验即为真,于是真相大白。

先人于延祐戊午时,在嘉兴幕府闻宋末一老儒,以某郡知府而致仕归,无子,养子承其业。年几七十,妾始生子。老儒病,以所居之田宅析为二,俾各受其半。未几,复召其妾语之曰:「吾殁后,养子必利其财以害亲子。」乃作一绝句付其妾,俾以蜡纸裹封细小瓶中,慎勿令人知。绐曰:「祭粮罂当随椁埋于墓左,他日有患,以此騐于官。」居数年,养子果以亲子非父所出,併母逐之。后妾引其子告于官。有知府者,昔与老人同学,诘其妾曰:「老先生为人有学识,性缜密,此事关係甚大,何独无遗文耶?」妾曰:「屏去左右,当请具之。」遂遣吏卒同此妾启视之,果得一罂,有诗云:「七十馀年一点真,此真之外更无亲。虽然不得供温凊,也是坟前拜扫人。」知府騐之,果老儒之亲笔也。养子遂伏诬。

从这个故事可以发现,其实庶子再年幼,其生母地位再卑贱,他的地位一般也不会低于养子,因为古代宗法血统主要依据是从父而不是从母。在这种养子被立作继承人年久而庶子年幼的情况下,庶子仍然具有很高的地位。其实在一般情况下,养子还要看过房时的年岁及恩养年月来判定,若养未久,可以让其回归本宗,但上面这个例子的老儒,已经不太可能改变继承人了,不过他没有官爵可以承袭,按法律其财产当为诸子平分,故养子、庶子各得一半财产。

据《大明律集解附例》:

凡养子过房在十五岁以下,恩养年久,或十六岁以上曾分有财产,配有室家,若于义父母及义父之祖父母、父母有犯殴骂、侵盗、恐吓、诈欺、诬告等项,即同子孙取问如律;若义父母及义父之祖父母、父母殴杀、故杀者,并以殴杀、故杀乞养异姓子孙论;若过房虽在十五以下、恩养未久,或在十六以上不曾分有财产配有室家,及于义父之期亲并外祖父母有违犯者,并以雇工人论;义子之妇亦依前拟岁数如律科断。其义子后因本宗绝嗣,或应继军伍等项,有故归宗,而义父母与义父之祖父母无义绝之状,原分家产原配,若犯义绝及夺其财产妻室,与其馀亲属不分义绝与否,并同凡人论。



  

相关话题

  湘水之盟之后 孙权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属于背信弃义吗? 
  古代打仗的阵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民气在南,王气在北;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骑射到底威力有多大?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什么不把李渊一起杀了,永绝后患? 
  为什么感觉在古代同样辉煌的文明,但在当今时代中国文明没有像古希腊文明那样对世界有普遍影响? 
  世界史上有哪些有作为有能力的亡国之君? 
  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谣言八卦? 
  中国古代儒教为什么没有自己进化到一神教? 
  有哪些看起来很逼真,但其实是假的照片、人或事? 

前一个讨论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广东和山东人口超过1亿人,各省份人口数据有何亮点?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清朝少有名臣,明朝就很多?





© 2024-06-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