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当19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该不该自信地挺起胸膛? 第3页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和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很有意思。

几个高赞的思路,一种是将当时的英国工人和英国的殖民扩张绑定,将“小资化”的部分英国工人和“19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混淆在一起,把当时的英国工人“安排”进英国扩张者之中,来通过民族感情“拉仇恨”,以证明英国工人在客观上获得了“殖民帝国的红利”。

另一种则是“堆史实”,用当时英国称霸世界的地位搞“宏大叙事”,并通过其他国家和地区(像非洲和大清)的贫困生活,来证明当时即便是英国最贫困的工人的生活也是“可以的”,是可以“自信地挺起胸膛”的。

还有一种则是直接避开历史事实回答问题,指责有人用“19世纪的英国”搞“影射”。

这就很滑稽了。

其一,“小资化”的工人,即便是在19世纪末的英国,也不是工人里的大多数(10%都占不到);而且,当时殖民扩张的巨大红利,大多数轮还不到“19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来享受,这点看当时的英国财富分配占比就能清楚:

如果不是这样,维多利亚时代的那些工人运动了从何而来(单子不列了,网上能查到,比较敏感)?

其二,除一战以外,英国海外扩张战争里普通士兵的战死率,要远远高过贵族子弟,且大部分是为了讨生活,有些是在本土实在混不下去的,虽然英国和当时大多数被殖民的对手有技术代差,但能从战场上活着回家或在殖民地当“人上人”,真正发战争财或靠战争“阶级跃升”的普通英国人,少之又少。

而不靠肉身参与殖民扩张,靠参与股市获利并咸鱼翻身的英国普通人,又有多少?而他们获得的那些股票收益,和同时代英国的贵族和资本家相比,有可比性吗?

至于和大清与非洲的普通人对比就更搞笑了,难道十九世纪方方面面几乎都站在世界顶点的“大英帝国”,在比惨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和非洲人、亚洲人进行对比来获得“自信”了?

现在很多国人的生活水平也比非洲和拉美的普通人要好,可即便知道了这个客观事实,就足以平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吗?

至于为了凸显“英国本土”的高生活水平,而把爱尔兰和印度直接“开除”出英帝国的操作,就更迷惑了,原来这时候印度和爱尔兰就不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了?

帕麦斯顿和迪斯累利能不能跨时空给21世纪初的部分中国人打“经费”我不知道,但如果当时大英帝国的臣民,都是支持高赞答案的那种“荣誉不列颠尼亚人”,觉悟这么高的话,那说不定直到今天,大英还是“日不落帝国”呢,维多利亚女王幸甚,大英帝国幸甚啊。

——————————————————原回答—————————————————

19世纪英国的工业和财富,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们创造出来的,他们为英国流过汗洒过血,甚至卖过命,他们自然应该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信自豪。

但他们不应该为了这个对他们而言苛刻异常的帝国,和操控这个帝国又整日盘算“优化”他们劳动成果并据为己有的“大佬”们的荣耀和尊严而骄傲。

英国的财富差距是从维多利亚时代往后总体不断缩小的(看下上图里1895年时英国前10%和前1%的财富占比,看看这些体面人给其他同为帝国同胞的人留下了多“巨大”的“财富”,其余90%的英国人在这种财富格局下,真能过得多好吗?),反而是帝国越衰落,普通英国人过得相对更好了一些。

英国工人当然不是全员都过得很惨,在当时就有类似现在“中产”的那种“高级打工人”了,他们是过得相对富裕的“体面人”,这部分人不完全是帝国的“代价”,还是能享受到“大国子民”待遇和一些近现代文明的成果的,他们自然可以对帝国心怀感恩,且有资格和时间为英国的“帝国荣耀”和“工业财富”感到骄傲。

但仅仅因为这部分(前10%左右的)“高级打工人”的存在,就要让伦敦最贫困的工人也得为了“大英”而自豪和挺起胸膛,让“高级打工人”们对“大英”的谢恩去代表他们的声音,这未免太没良心了。

英国人至今对“阶级”的敏感性仍非常高,背后的原因估计也是挺令人暖心的吧。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正是因为带嘤的工业和财富,19世纪伦敦最贫困的工人免于饿死在大街上然后被扔进黄浦江的命运。

而同期的上海贫民也完全有理由为带清的文治武功而自豪,正是这份文治武功,让他们能被生出来然后饿死在自己的家乡,而不是爷爷辈儿就作为饿死在奴隶船上的奴隶被扔进太平洋喂鲨鱼。

知乎有几个影射史学烂梗,分别是:

大英帝国警告

大秦帝国警告

罗马帝国警告

瓦胡岛登陆警告

我很好奇,在这些玩影射史学梗的人眼里,美利坚到底是个什么形象。


user avatar   peng-peng-3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温暖区域扩展。”

19世纪英国底层穷人穷,那是相比于英国本土而已。相比于殖民地和被侵略压迫亚非拉第三世界,英国当时穷人生活综合水平已经算好的。很多英国本土混不下去穷人,还有选择,比如移民美国等新大陆淘金等开始新生活,或者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殖民地获得土地。实际上现在五眼联盟其他昂撒白人当年都是英国移民后裔。大英帝国在亚非美洲屠杀原住民掠夺土地,给本国穷人耕种繁衍缓和矛盾。

19世纪也看情况,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情况并不相同。总的来说,整个19世纪英国社会情况是逐渐发展改善的,城市化继续推动,伴随着工人运动女权运动,政府国家也出台一些保障政策;公共交通,卫生,教育等服务逐渐建立完善;即使社会底层穷人也有粮食供应保障饿不死,甚至有下午茶,有甜茶喝。英伦三岛的物质财富这在其他地区是难以想象的,同时期中国,印度,爱尔兰,俄国等都爆发过大规模饥荒。

以吃的为例:

19世纪早期,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吃面包,土豆和茶,有些条件好的吃干酪,牛奶和腌猪肉,肉类偶尔吃;城市贫民常见食物是面包加油沥(烤肉滴下来肥油),好点家庭有奶酪。根据一份19世纪40年代纪录,英国工人吃的主要是面包,购买食物包括面包,土豆,干酪,黄油,糖,盐,茶,偶尔有少量肉类。新鲜肉类如牛羊肉和新鲜水果蔬菜等缺乏,营养不良不及上层。

像恩格斯1845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详细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19世纪前期英国工人百姓生活状况。里面提到了除了工人贫民因为贫困勉强糊口,经常陷入营养不良外,当时食物安全质量也堪忧,经常有以次充好陈旧腐烂甚至有毒食物。恩格斯在文章里举到的食品消费品等造假安全质量问题举的例子,当时穷人百姓购买食物等日常消费品,包括面包土豆,蔬菜,猪板油,猪肉牛羊肉鹅肉等肉类,黄油,糖,咖啡,茶叶,可可,红酒,烟草等。

“利物浦信使报是怎么说的吧……葡萄牙红葡萄酒干脆就是假造的(用颜料、酒精等制成),因为大家都知道,单是在英国喝掉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就比整个葡萄牙所生产的还要多。在市面上行销的各种各样的烟草里都掺上了各种令人作呕的东西。”

城市商铺摊贩也会售卖各种食品给来不及做饭或招待客人的工人家庭,比如姜汁啤酒,三明治,馅饼,熏鲱鱼,肉饼,盐渍鳗鱼,各种水果饮料等等。当然这些花费不小。

有些家庭缺乏烤箱,需要在礼拜日假期租借邻家烤箱才能烤肉;收入有限,最好食物优先供应赚钱养家糊口的壮劳力,妇女儿童等缺乏新鲜蔬菜肉蛋奶,不得已吃面包点心甜茶等充饥;礼拜天假期食物丰盛改善伙食,其剩饭会留在工作日当午饭晚饭继续吃。


19世纪后期,得益于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与国际化物流运输,来自北美廉价小麦,来自澳洲美洲航运冻肉等丰富英国工人等穷人餐桌,1877—1889英国工人食物预算降低30%。根据1880年调查,普通英国工人家庭日常食物增加了果酱,人造黄油,蛋类,咖啡,牛奶,可可等。更多消费鲑鱼罐头沙丁鱼罐头,更多奶酪黄油,等等。

普通英国工人家庭或许不像美国穷人那么土豪,顿顿有牛排炸鸡吃。但是面包土豆麦片,甜茶咖啡可可等饮料,炸鱼薯条,煎蛋培根,三明治点心,肉罐头鱼罐头,奶酪黄油等奶制品等还是管够的 。

英国工人或许不会因为大英帝国强盛而自信骄傲,但客观上帝国繁荣发展逐渐改善普通百姓生活。实际上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英帝国遍布全球殖民地物产,以及社会运动促成政府上层改革保障等等综合因素,英国人均收入和人均生活水平已经不低了,不仅碾压亚非拉第三世界,而且在欧洲也比沙俄,南欧西葡等国,甚至比德国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英国普通陆军士兵饮食等物资保障也优于德军等同盟国。

—————

除了生产力发展做大蛋糕让大家吃肉喝汤以外 ,19世纪中后期,60—70年代,英国迪斯雷利首相保守党政府,法国拿破仑三世,普鲁士脾斯麦等都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立法扩大选举权赋予更多工人平民投票选举权,提供更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收入最低工资,健全福利保障等等。因为列强发现,与其让工人运动爆发革命,不如给好处收买工人贵族,得到了好处甜头的英法德等西欧工人反而成为坚定爱国者保守主义者,维护帝国统治,支持帝国对外扩张。

而代价是,大英帝国等西方列强加强对殖民地剥削掠夺。1876—1878印度大饥荒饿死了超过700万人,而英国在印度殖民地征收小麦超过650万吨,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印度皇帝搞了极尽奢华仪式。


user avatar   hellsing-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国工人当然可以挺起胸膛,横向比较的话英国工人的待遇比其他落后国家还是要好不少的,再怎么说英国工人也是能获得英帝国光辉照耀的,吃些残羹剩饭也比多数国家工人待遇好得多。否则恩格斯也就不会说什么"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侵略扩张让本国无产者获得些许好处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比如小林多喜二《党生活者》中所描述的日本: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次的战争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好处。比如金属和化学之类的军需品工厂,增添多少工人也显得不够用,出现了空前的盛况,还说从所谓“战争股票”的猛涨来看也可以得到证明,帝国火药公司的股票原来是四元,现在是九元,提高了一倍多;石川岛造船厂的股票由五元增加到二十五元;造子弹用的锑的市场价格,由以前的二十元左右涨到现在的一百元左右,另外像德国,人们都以为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败涂地,其实像克虏伯钢铁厂却比平时获得了十倍的纯利(这些大概都是从什么地方听来的),所以我们的生活也可以沾战争的光而得到好处。

不过,获得帝国的残羹剩饭也当然是有代价的,为了帝国扩张侵略当炮灰的当然也是帝国的无产者。

同时英帝这类帝国主义国家也面临着内忧外患,列宁曾讲过: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殊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所以说资本主义帝国是面临巨大风险的,尤其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成熟期,随着全球市场逐渐开拓完,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世界后,如果不能继续开发一些落后地区的潜力,亦或者科技突破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在已经"无肉可分"的情况下,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内部会发生不可遏制的衰退,而新崛起的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发起挑战,来抢夺老牌帝国主义得到的东西。一、二次世界大战都与帝国主义脱不开干系。而且帝国主义国家矛盾会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断加深。

而帝国无法继续扩张或者新兴国家也无法夺走老牌帝国的地盘进行经济殖民时,那么他们会怎么做?基本上会通过构建内部的不平等来完成自循环,通过减少本国无产者待遇来为资产阶级增值,或者是用地域的不平等来代替国家间的不平等,让地域差距增大(基本上也是无产者受损更严重)。

帝国在给全人类带来灾难,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贫困的英国工人挺起胸膛自豪是不应该的。同时英国工人如果仅仅满足这些残羹剩饭,也是不值得的,劳动者创造世界,得到的可有他们贡献的百分之一?或者说,假如英国工人的待遇可以打30分,其他国家工人待遇不到5分,英国工人就应该满足了?

帝国主义带来的一点残羹剩饭就值得人们挺起胸膛自豪么?英帝国这类帝国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也不算小吧。帝国主义哪怕能短时间内带来那么些好处,从长期来看也是不值得的……


user avatar   zhe-yi-g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第一点,大英工人毫无疑问应该自豪于大英帝国的工业与财富,因为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与劳动,大英帝国才能有这种成就。但是如果你讨论到大英帝国时期的工人们到底过的怎么样?我只能说不敢恭维了,这种自豪应该建立在我们创造了一切的财富,而你们却什么都不给予我们的的大前提之下。

可见,大英工人的工资的确在上涨,但是对比之下,大英工人从国家整体发展之中所获得的份额却越来越小。

或许会说,大英帝国的强大仰赖于殖民体系的剥削,全世界的人都在供养着他们的工资,他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请来复习一下一段历史:作为殖民商贸的历史——吐槽一点,我深刻不建议各位按照课本所讲述的框架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后殖民和新自由经济体制之下的角度来切入维多利亚时期乃至之前的殖民。

首先我们先谈谈第一个:大英的财富真的来自于殖民活动吗?

是又不是,首先我们得先理解前帝国主义时期的全球商业体系(殖民体系是容纳在这一环节中的),是怎么样运作的。首先,不论是什么产业,市场都尤为重要,而在当时殖民地的投资收效甚微——英属东印度公司甚至陷入过短暂的债务危机,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去讨论殖民的投资收益和直接利润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大英在1850年之前最大海外投资国恰恰是美国而非殖民地国家。但是我们也应当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伴随着金融资本的不断出海,英国毫无疑问成为了这样投资的最大受益者,但是还是那个问题:谁创造了这些金融资本?是工人们?还是那些商人们?

或许你会认为大英从殖民地源源不断获取的原材料是这一关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正如这里所揭示的,大英在前1850(也就是工业资本形成期),其主要商贸对象依旧是欧洲大陆的商贾市民贵族们,毕竟在我们亲爱的英属印度,主要的国民财富仍然是土地,他们又有什么能力购买来自英国的高级商品呢?当然,如果眼细的人肯定会发现庞大的东印度在商品贸易价值上甚至不如西印度和美洲土地。这一原因的背景则是1730之后的欧洲糖业热潮,在20年的时间里糖的价格上涨了9倍,西印度热带源源不断的糖类的确产生了巨大的丰厚的利益,但是这依旧不如英国对欧洲大陆其余商品的出口,更何况:

贸易占据的英国国民收入也不比某些最封闭的国家高出多少。因此想必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大英帝国的财富,源于工人,农民自己所创造的,而不是简单的殖民掠夺和经济殖民,更何况经济殖民所需的资本也恰恰来自于工人农民所创造的金融资本。这一点在下表也早有体现:

也正是如此,英国工人更需要通过斗争夺取回自己所被侵占的一切。“虽然我们骄傲,但是我们愤怒”我想这是一种更合理的思维逻辑。


那么,英国工人如果觉得大英不好,能不能跑得掉呢

回答当然是能,毕竟就连饿着肚子的爱尔兰人都跑得掉,为什么英国工人跑不掉呢?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英国工人最喜欢跑去哪里?跑去之后会不会成为大地主呢?

回答是:最喜欢去美国,并不能成为大地主。

因为英国工人们没钱啊。

看看这可怜的占据移民仅仅只有9.3%的比例,相比于英国工人同期30%左右的社会占比(当然可能更高),英国工人们哪里有那么多钱跑得掉呢?普通的英国工人们还要面对1840年以来的城镇地区房租增长,哪里有钱筹备船票把自己一家人送出呢?对于在殖民地成为地主,移居澳大利亚的英国工人的反应,则是

We have no taxes here [...] We have plenty of good land and I often feel very sorry and grieved to my very heart when I look upon this beautiful fertile country [...] when I think of the poor starving people in England while this beautiful land is laying waste.

是啊,多么美好的土地啊,但是澳大利亚当局的土地政策是要花钱赎买的,而正常的英国工人们则长期困于贫穷,正如同这封信的主人公一般,他和他兄弟在没有家人的情况下,两个人劳作却得不到购买土地的资格:这是多么伟大的帝国主义啊。国家的伟大和个人的悲哀又有什么联系呢?

那么英国工人为什么吃的比其他国家好呢?

很明显就是农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

也就是说,忽略1700之后在英国发生的绿色革命,去讨论英国工人吃的是不是从印度那里盘剥来的,就如同讨论生育却在讨论前列腺一般,或许有点关系但是缺乏直接联系一样。

所以我常说一点,要去查资料,互联网对你打开了大门,谷歌学术不要钱,scihub不要钱,zlib也不要钱,这不比知网那种抠门的对象好多了?不比百度和课本实在多了?互联网都没对你闭上大门,你自己把门闭上了,那还能怪谁呢?


参考文献:

Peter H. Hempstead, "Halfway across the World: Emigration from Bedfordshire', The Bedfordshire Magazine 18 (1982)

Allen R C.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Daunton M. Wealth and Welfare: 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1851-1951[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Demand, 2007.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 Volume 1, Industrialisation, 1700–1870[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Van Vugt W E. Prosperity and industrial emigration from Britain during the early 1850s[J].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1988, 22(2): 339-354.

Brezis E S. Foreign capital flows in the century of Britain's industrial revolution: new estimates, controlled conjectures[J].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95: 46-67.

Allen R. Engel’s Pause: A Pessimist’s Guide to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Oxford Department of Economics[R]. Series Working Papers, 315, 2007.


user avatar   chun-guo-xue-x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19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肯定无法自信地挺起胸膛。

但是,当他们起来抗争,以“挂路灯”和共产国际来威胁资本家时,聪明的资本家在大势所逼之下,并不吝于从大英帝国的庞大财富中分一碗残羹冷炙出来。

现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如此:生产中人工成本太高的衣服、玩具、鞋帽等;生产中污染太大的化工、粗钢、电解铝等;需要庞大的产业链和巨量生产线工人的手机、电脑、家电等;通通转移出去由全球产业链生产,国内只留下高科技、高利润、高运输成本的“三高”产业和第三产业。这就是“雁阵体系”。中国整体的潜力有多大,尽头在哪里?

只要在饕餮盛宴中为科研精英等“白领”、“金领”留下一席,再养上批“工人贵族”,把占比已大大下降的“蓝领”,用残羹冷炙安抚好,用黑墨绿女LGBT等族群分化好了,就是太平盛世。

以前美国一个资本家一天雇10个工人生产100个面包,资本家自己拿90个而工人每人只有1个,濒临饿死当然要革命。现在科技发展了,有了美国独家生产的“新型面包机”。资本家到墨西哥去雇10个工人用机器一天生产1000个面包,给墨西哥人每人2个,再用30个面包雇个美国技师管理、维护机器,自己拿950个。于是在资本家利润率提高的同时美国有了中产阶级;而墨西哥人从濒临饿死提高到半饥不饱,不容易革命甚至会“感恩”了。即使墨西哥人醒悟了要革命也就大不了把机器搬到“墨南哥”,或者转为以超高价垄断出售“新型面包机”获利,甚至还会禁止出口“新型面包机”及其零部件到墨西哥以示惩罚,让革命之后的墨西哥人生活水平反而大幅下降。

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之后,革命陷入低潮的原因之一。

当19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肯定无法自信地挺起胸膛。

但21世纪英国伦敦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肯定会自信地挺起胸膛。

但“墨西哥人”呢?



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春过雪消:地主阶级是怎样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过雪消:农村的乡村振兴的根本怎么建设,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是什么?

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就中国而言,近代到今最伟大的人是谁?

春过雪消: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而粮食年产不足中国一半?

春过雪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单纯因为历史?

春过雪消: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美国是中国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春过雪消:中国整体的潜力有多大,尽头在哪里?


user avatar   fan-fan-91-21-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必要去这种猜想,毫无疑问,只要工人有工作,他就饿不死,而且吃喝还不错, 他们面对同时期的中国人时候,为什么不自信的挺起胸膛?

如同作为题主的你,你面对亚非拉穷人时候,难道会羡慕他们贫穷困境?


user avatar   jing-dian-yuan-pi-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大英帝国最贫困的工人应不应该为帝国的工业和财富,自信的挺起胸膛?

问题下的老右:大英帝国最烂的工人也比外国的底层好!还有殖民地优势,家里待不下去还能继续去下水道,去囚犯岛内卷。

就不能自信点吗?

国家这么强大,你这么贫穷,入关只是提供环境,最终还得靠自己。

还不是你不努力。

你该为国家挺起胸膛,为你自己的不努力而羞愧的低头!鬼!

入关本身是向上挑战,但入关人在分配上却向下比烂,这是不应该的,我认为,入关人应该更正自己的态度,不仅要入阿妹的关,还要向上继续挑战,把大爹的关也入了自己当大跌,积极向上。

关门。


user avatar   dong-jiu-lang-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

别说工人阶级,在十九世纪做一个普通的带英男儿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稍有不慎,你就可能被强制戴上下面这个玩意儿,那么你这辈子腰杆都直不了了。


整个19世纪的欧洲都将手淫视为洪水猛兽和亟需解决的社会难题,即使是在当时强到逆天的日不落帝国,在面对青少年下半身的问题上基本也是操碎了心。

大英帝国的医生们很快发现寄宿制学校基本都是shou yin的重灾区,里面的男学生各个手臂粗壮,找一个没做过这件事的学生基本上比找到一只熊猫还难。

这让本来已经被定性为精神病的shou yin很快又加上了传染性,医生们认为在寄宿制学校封闭的环境里,这种有害的习惯很容易就能从一个学生身上传染到另一个身上。

为了加强公众对于青少年shou yin危害的认识,维多利亚时代的医生们会以极其夸张地口吻描述着手淫造成的可怕后果:“健康、智慧、道德,一切与纯洁、尊严有关的品质都将在混乱与绝望的毁灭中沉没,如果手淫过度,将会产生这世上最恶心、最可悲的白痴,伴随有瘫痪、耳聋等令人痛苦的疾病,最终等待他的只有坟墓。”

维多利亚时代的寄宿学校校长们几乎各个都为学生shou yin问题而愁秃了脑袋,每天一大早,有关学生shou yin的报告基本上会堆满他们的办公桌。

在医生们众口一致对shou yin的批判下,当时正值青春期的年轻人们基本上都认为自己的脑子有问题,并且在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探索时都会抱有极大的精神压力和道德压力,其中就包括有一位名叫乔治.德赖斯代尔的青年。

1824年,乔治.德赖斯代尔在爱丁堡呱呱落地,作为爱丁堡财政部长、保守党领袖威廉.德赖斯戴尔爵士的第四个儿子,小乔治这辈子本来注定和贫穷无缘。

但是在1835年,小乔治无意中解锁了自己右手的秘密。在他的整个十五周岁,精力旺盛的小乔治每天都会进行多达3次的右手运动,他将之称之为“秘密的羞耻”。

在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后,小乔治遭遇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梦遗,在一个满社会都在宣传shou yin危害的年代,小乔治很自然地将梦遗与自己频率惊人的右手运动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梦遗次数的增加,他越来越确信自己已经得了不治之症,精神病院大概是他最终的归宿。

对于出身于德赖斯戴尔家族的男人来说,因为这档子事去世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为了摆脱进入精神病院的命运和给自己高贵的家族蒙羞,自尊心极强的乔治在1843年伪造了自己的死亡,偷偷前往匈牙利开始了改头换面的生活。

然而身处异国的乔治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自己右手运动的频率,为了多活几年,痛定思痛的乔治决定从根源来解决问题,他将一根涂有腐蚀性液体的薄金属插入了自己的yin jin中,

希望由此来麻痹自己的神经末端。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乔治强忍剧痛给自己插了八根金属棒,神奇的是,它的功能居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倔强的乔治不甘向命运低头,为了克制自己右手的欲望,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忘我的大保健运动中去,希望借此来发泄自己过剩的精力。

男性并非是唯一遭受shou yin压力的群体,维多利亚时代的医生们每天也都会收到大量饱受shou yin困扰的女性信件。

1850年4月,正值芳华的玛丽女士给她的私人医生写了一封求助信,她坦言自己在14岁的时候,就在学姐的带领下发掘了自己身体的秘密。

在她16岁到19岁的三年时间里,玛丽女士几乎每天都忘我地投入到对自己身体的探索中去,她自己还海淘了大量来自欧洲各国的情趣物品和充满肉欲的书画来填补自己的欲壑。

虽然她自知自己的行为远非一个贤良端庄的淑女所为,但是她无论如何就是无法抵挡shou yin的诱惑。在书信的末尾,玛丽女士用极其诚恳的语气希望医生能为她提供一些帮助,如果医生也感到无能为力,那么她也已经做好了出家做修女的准备。

为了避免国家的未来“堕落”下去,维多利亚时代的医生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应对来自右手的诱惑。对于有shou yin前科的学生来说,寄宿学校会禁止他们在任何时候独处,甚至还让学生会派专人和他同床共枕,以阻止shou yin的发生。

此外这些学生的床垫也会被换成硬纸板,并且每天天不亮就会被赶起来跑步,希望通过这种积极的运动来让他们远离shou yin的危害。

由于当时普遍认为shou yin的产生是因为患者遭受了过度的刺激,因此医生们会从各个方面来杜绝shou yin患者的刺激源。

在饮食方面,医生会建议shou yin患者尽量保持清淡饮食,所有油腻的、难以消化的、极易引起兴奋的食物都要远离,另外咖啡、烟草、酒精什么的也都是要极力避免的。除了饮食上的调控外,医生也会要求患者每天洗一个冷水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使用冰水,以达到清心寡欲的作用。

医生们的这些法子,本质上就和女朋友来大姨妈,你叫她多喝热水一样,对于治疗shou yin来说并没有任何卵用。

很快,医生们换了一个思路,他们开始给三番五次前来咨询shou yin问题的病人当起了媒人,希望通过婚姻的方式让病人彻底远离这种恼人的问题。

在尝试了一切手段都无果后,维多利亚时代的医生们终于下定决心用最极端的方式来根除青年的shou yin问题。随着一系列灭绝人性的反shou yin装置和钢铁内裤在19世纪末的大量出现,大英帝国的男儿们终于迎来了历史上最蛋疼的时刻。

(二)

1876年,哈维.斯蒂芬森的防shou yin钢架在伦敦横空出世。这一套简易的装置通过一个袋子附在yin jin上,再由一个钢架紧紧绑在佩戴者的大腿上来防止使用者除开方便以外的任何行为。

由于初期的版本并没有做得十分坚固,哈维很快对他的装置进行了升级,不仅yin jin和蛋蛋都被套上了一层金属罩,罩子的内部还被安上了内衬钢钉,基本上杜绝了使用者的一切非分之想。

使用锋利的尖刺和夹子几乎是反shou yin卫道士们普遍的想法。

相比于哈维的装置,梦遗环是这一时期医生们在治疗shou yin时的普遍选择。

由于梦遗被定性为是由shou yin引起的生理性疾病,医生们会要求患者在睡觉时都要给yin jin戴上这种有着许多尖刺的安全装置。

如果你的下体在睡梦中有了无意识的反应,梦遗环的尖刺将是唤醒你的绝佳伴侣。

在利用疼痛方面,鲍登医生堪称是一个天才,他懂得如何利用最简单的装置来获得最佳的效果。1889年,他发明的鲍登反shou yin装置几乎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

这一套装置由一个金属罩套在yin jin上,罩子的另一端用一个夹子紧紧地夹住患者下体的毛发,一旦前端有任何风吹草动,佩戴者将享受到体毛被连根拔起的命运。

弗兰克.奥斯在反shou yin装置的设计上要比针刺,拔毛人道许多。

他发明的冷却内裤堪称是一系列反人类装置中的人性之光,穿上冷却内裤后,穿戴者的yin jin会被放置于两个杠杆间的一个口袋里,只要一有反应,内裤内置的一个小风扇便会被激活,冷空气也会通过管道向内输送,除了感到下体凉飕飕的以外,使用者几乎不会感到任何不适。

弗兰克在不久后还设计了一种冰水内裤,穿上这玩意儿基本上就等于带了一个可移动的迷你澡盆,可以让下半身持续保持凉爽。

在欧美各国解锁了电气的科技点后,大英的男儿们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1903年,阿尔伯特.陶德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动防shou yin装置。

从外表上看,陶德的装置仅仅像是一条环绕着一堆线圈的金属内裤,但是当这条内裤感知到下体的异动时,便会开始持续对佩戴者的蛋蛋释放出高压电流,保证让内裤的主人在几秒钟时间内失去做父亲的权利。

或许是因为杀伤力太大,陶德很快拆除了放电装置,转而推出了一款更安全的警报版内裤,当佩戴者在夜间出现梦遗或者是有不正常的异动,内裤的警报装置便会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直接让佩戴者体验一把社会性死亡的滋味。

这款温和的装置一经推出便深受广大父母的追捧,许多发明家嗅到了商机,也顺势推出了各自的防shou yin警报装置。

约瑟夫.李斯的古典乐装备堪称是这个领域最高雅的设备,他通过在装置上安装迷你留声机来播放音乐,当佩戴者出现邪恶举动时,悠扬、舒缓地古典音乐便会从佩戴者的裆部缓缓响起,即使是欲望最强烈的男性此刻也只会留下激动和忏悔的泪水。

开发各种防shou yin装置并非是男性的权利,在1908年的时候,一位名叫艾伦.帕金斯的女子也加入到了拯救英国男青年的行列中来。她发明了一种堪比中世纪铠甲的布质紧身衣,其中镶嵌有许多金属板。

当被问及设计这套防shou yin紧身衣时,艾伦女士不无感概地说道:“众所周知,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年轻人因为shou yin而变得弱智、低能和精神错乱,身为大英帝国的子民,我深感自己有义务要为国家做些什么。”

艾伦的紧身衣在普通民众中反响平平,但是在精神病院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畅销品。精神病院的医生发现,穿上这套衣服基本上和被绑起来没什么两样,对于他们手底下那些整天躁动不安的病人来说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世纪是100年呢。。。得分开看。

一战之前带英的工业水平已经严重不匹配他的“自由贸易”政策,低关税水平让带英的工业品根本无法和美德相竞争,所以被美德赶超。当时最具有帝国自豪感的是一些loser,因为带英庞大的殖民地,loser根本不需要进厂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来养家糊口,只需要一张船票,润去某一个殖民地,然后只需要花一点点钱就可以住上豪斯,再添点钱就可以弄个农场,从此过上十来个土著仆人伺候的神仙生活,如果实在没有钱买船票润,到邮轮上铲煤顶船票也可以。最不具有帝国自豪感的反而是资本家,因为合格的劳动力都不愿意进工厂,都想润去殖民地过神仙生活,工厂招不到人,本土经济不景气。两次大战那些踊跃参军的殖民地人,大都是这些润去殖民地的神仙,他们是最害怕帝国覆灭的。结果一战结束,带英又托管了大片中东领土,虽然一战人员损失惨重,但是收入囊中的新领土对于想过神仙日子的loser的吸引力,导致了带英帝国情绪空前高涨,带英竟然回光返照了。结果二战打下来,最后一口气打没了,殖民地纷纷独立,没独立的到处造反,润去殖民地太危险了,没有地方润,因为之前几十年润的人多本国工业垮了,没有能力稳住局面,带英就死了。

19世纪上半叶,那工人是真惨,当时远洋航行帆船还是主力,润去殖民地,那风险高的啊,基本是九死一生,一不小心就喂王八了,而且殖民地大部分还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就算润到了,一不小心被蚊子叮了,可能人就没了,所以厂狗再难也要当,也没有别的出路。

19世纪下半叶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蒸汽轮船投入使用,远洋航行变得安全了,殖民地经过开发建设,环境也不那么恶劣了,所以一言不合就润去殖民地当农场主,坐拥几十上百亩地,仆人老妈子一大堆。

所以你问19世纪下半叶穷苦的工人想起大英帝国会不会自豪?

这取决于他有没有润,润了,就自豪了。

上半叶?够呛能活到思考这个问题。。。




                    

相关话题

  为什么没有官方洗白无地王约翰的? 
  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之间的足球赛,演奏的国歌相同吗? 
  如何看待网上流行的「天不生大英,万古如长夜」,还有「美利坚,人类的灯塔」这种观点? 
  如何评价英国首相宣布6月7号辞职? 
  如何看待英国2周大婴儿被狗咬死,头部遭狂啃23次? 
  英国在殖民时期为什么没有废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在英国留学是种怎样的体验? 
  日本人经常YY日本沉没,为何同为岛国的英国人没有这种意识? 
  英国的龙虾兵打仗的时候不会成为活靶子吗? 
  如何评价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为伊战道歉 承认IS崛起与之有关? 

前一个讨论
妇科麻醉师未经产妇同意在 B 站直播手术,并暴露隐私部位,警方已抓获嫌疑人,他将受到何种法律制裁?
下一个讨论
美国人在意辱美吗?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