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中文中“最……之一”究竟是不是病句? 第1页

  

user avatar   sun-ya-fei-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至少二十多年前,这种表述不是钦定的病句。

知乎上有这么多教师行业的人,小学语文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手到擒来,我仅以经历证明此事。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小学语文老师有一套手册,跟课本平行,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小时候包书皮,我最喜欢学毛体字誊抄“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几个字,所以对此特别敏感)。我们都知道它的存在,因为语文老师备课的时候都会用,老师管这个叫“教纲”。因为只能自上而下地分发,新华书店买不到,所以老师手上有时候都不齐,我还帮我的一位老师去跟另外一位老师借过高年级的手册(郭德纲老师的相声有云:新来的老师都向我扫听学校里的内幕)。极少有学生可以翻看里面的内容,不只是因为少见,更因为那同时也是考纲,考题基本都从上面出。

我翻看过两次,一次是因为同学的姐姐做老师(姐弟年龄差距很大,他是意外怀孕来的,计生办没有太为难),我在他家看过一本已经被翻得褪色的手册,据说是因为实在没法用才“退役”的。尽管不是我那个年级用的手册,但我当时还是打了不少的小抄。

还有一次,就和“最……之一”有关。

一次考试中,我们让修改病句,其中出现了这个句式,我没有改,果然被判错了。考完以后,我和老师辩论,我说“最XX”未必就只有一个,所以这个不是病句。

我举了一个此前不久的例子。

那个时候班级出黑板报,板报上有个荣誉榜,榜上是上一次考试的成绩。一般来说,按总分排列,总分一致将语文成绩高者排在前面,排前五名。好巧不巧,上一次考试的成绩,我和另外一位女生并列第一,且语文数学成绩完全一致。出板报的时候,登记的同学就问,谁在前谁在后?因为荣誉榜向来只有名字,前面并没有数字,后面也没有分数,所以看不出并列的成绩,排出前后那就是代表了成绩的高低。我们俩当然都不乐意自己排在后面,因为家长会或者外校老师听课的时候,板报都会被观摩,排在第一和第二,那效果差得可远了。

最后我还是排在后面,理由是我很调皮。

但是这个事我可就记得很深刻了,而且毕竟还是很幼稚的年龄,喜欢争个高低,所以在这一次和老师争论的时候,我就拿出了这事。我说,上一次考试,我是考试成绩最好的之一,这句话有问题吗?

这个问题反而把老师给问懵了,因为我调皮,所以在荣誉榜上不给我排在前面,勉强说得过去,但是要说因为调皮就否认我的成绩并列第一,那就不对了。后来在学到基本的统计学时,我也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当参数很少且精确度有限的时候,并列的情况很容易出现,这个时候的“最”很难做到唯一。

老师想了想,说这个考题一直就是这么出的,还真没有学生会这么去想问题(别杠,那个时候的小学生是不以提出不同见解为荣的,会做题就完了)。

那么这事咋解决呢?

老师说这一次考题不是他出的,随后问出题老师,说是也不记得是最开始是怎么找到这个考题的了,反正出了好多年了。翻看字典也没翻出个所以然来,最终决定,放学后去宿舍里翻手册。教工宿舍其实我常去,所以我也不害羞,跟着就过去了,等结果。改病句应该是从小学三年级就有了,这样好几本手册都有涉及,但是目录可没有那么细,所以查起来非常慢。最后,我也就壮着胆子跟老师一起看了,老师倒是也很大方,我们就这么一起挨个找了起来。

查完之后的结论是,教学手册上并无这一条,所以官方层面上并没有认定这个说法是病句。当然,一定要说这个知识点要到初高中的语文才涉及到,那我确实也没法证明,但可能性不大,毕竟这个句式太简单了。

为什么我们印象中都学过这个句式是病句,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老师教的,至少不是老师照本宣科那么教的。但是,那个时候不同学校的考题会相互交流,于是就有了这个知识点我们都学过的感觉。当然,直觉上这个说法确实有多余的嫌疑,都“最”了,还怎么“之一”?但现实情况中,“最”也确实未必是唯一,“之一”是很有用的。

我经历的这个情况,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小学时候教的知识点,不排除有以讹传讹的问题。即便老师教过,也未必就是标准的教材上就这么写过。

再说个最近的例子吧,我给一个英翻中的图书审稿,由于保密职责所限,我不能提供出版物相关的任何信息,但其中有句不带内容剧透的话,译者是这么写的:尽管听说过他的人,可能也只是知道他犯了科学史上最大的错误。

我当时看到这儿先是一愣,“最大的错误”,这得是谁给出的判词?于是我就去找原文,好家伙,原文是这样写的:

Although when people have heard of him, it may be for having made one of the biggest mistakes in science history.

这里有个“one of”,如果没有翻译出来,意思可就差很多了,所以我果断地在这后面批注了“之一”。

我相信译者也是深受“‘最……之一’是病句”这个观念荼毒的人之一,因为在译文中,还有很多应该有“之一”而没有“之一”的最字句,给我的审稿带来了不少额外的工作量,每读到“最XX”的时候都要去看原文。实际上,我不是校对,这个工作本不应该我去做,只是因为我怕句意有误影响前后文。

这个案例想说的是,在英文中,“最高级”也不代表唯一,特别是最高级后面带复数的时候,前面会经常出现“one of”,如果在中文里把这种句式判定为病句,请告诉我这样的英文表达应该怎么翻译?统统改成“最XX的一些YY之一?”不客气地说,就表达而言,啰嗦比病句更让人难以接受。何况这么改了,问题也没有解决,还是承认了“最”不代表“唯一”,这改了个寂寞?


总结,以我久远和最近(最近的最字显然也不等价于唯一)的亲身经历,可以很肯定地回答,“最……之一”不是病句,它没有被作为典型病句出现在正式的教学手册中,并且在英文中也被普遍应用,我们可以正常使用这个句式。没有必要过多分析句式以外的东西(什么约定俗成啥的对这个案例而言根本不重要,还有某回答强行凹成比较级,也是错打了靶子)。


user avatar   poolord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讨论这类问题,其实先要理清一个很基础的东西:

是先有语言,再有语法,还是反过来?

或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语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

答案显而易见。

所以虽然严格抠语法的话,这是病句,但如果大家都能正确理解它的意思“最XX的一批XX之中的一个”,而不会引起歧义,那这就可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

正如那个古老的段子,“我去医院,明明是为了检查身体,治疗疾病,为什么会被叫做看医生呢?”


user avatar   wang-qi-68-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羡余啊 同学,羡余啊,哪里有冲突了。

想了想,我觉得还是回来把答案补充清楚好了

解读“最之一”还是需要从文字表达的概念入手,

“最”是指唯一,这个概念没有错。但是“唯一”的“一”这个字的概念,你弄清楚了没?

“一”即可以指“一个”,也可以指“一堆”或“一群”。所以“一”的概念从实际考虑却并不是“唯一”的。这个概念有点绕啊,你自己转转吧。

具体例子:你们班上有AB两个同学分别轮流考试得第一,这次A第一名,下次B第一名,下下次又是A拿第一。这个时候有人问你:“你们班谁的成绩最好啊?” 你怎么回答?这个时候 “最” 字就不是只有一个答案了。

这就是为什么 “最” 作为 “唯一” 这个概念往往并不 “唯一” 的原因。就是因为 “一” 作为 “一堆,一群” 来解读时,具有范围性。而我们如果要 “一” 特指 “一个” 的时候,往往会加上 “没有之一” 来强调。

以上就是为什么“最之一”会是羡余词, 而不是赘余词的原因。


user avatar   bi-hai-j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路过。

实际上知乎这边大家天天在用……

知乎这边,大家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习惯说自己“毕业于国内某TopN大学”,这个N有多个说法,有Top3,有Top5,有Top10。

本质上这个“Top”和“最”内在逻辑是完全一致的。大家如果按照发言人的履历去查查,就会发现Top3可能有5所,Top5有二十多所,Top10清点一下可能能到50多所……

哪怕你用到唯一,国内好的大学也有两所。

除非你本硕博反复横跳,否则你只能说你毕业于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最之一这个说法,实际上往往还隐含着“无法量化确定程度”和“强调程度”的双重属性,所以这种表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无法替代。

个人感觉,说这东西是病句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最XX”除了可以修饰个体之外,还可以修饰群体。

最XX之一的隐含意是,一个大集合中的一个小集合,在这个小集合其中之一。而这个小集合在XX的程度上是难分伯仲的,但是都比大集合中的其他部分高出很多。

所以通常情况下载生活中和文件中出现,个人认为不算病句。


但是高中以下的考试中少用。

天知道阅卷老师是个什么成分……

以上。


user avatar   fan-cha-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现行宪法的序言第一句是: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

你看宪法都敢这样说,至少说明这个句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行可接受的。其实讲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宪法要这样讲,可能是政治上的安排吧......


怼我可以,别怼宪法。


user avatar   wang-zhao-ya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现在来谈赢家还为时过早,因为几个能决定战后格局的重要因素还无法确定。但有两点可以基本确定了:这场战争没三个月无法结束,北约方面不会派兵直接干涉。所以从这两点来看,欧佩克等能源输出国(除了俄罗斯)将肯定是赢家;同时国际资本将向美国回流,美联储终于有了加息的物质基础。

至于未来的国际政治秩序和金融格局等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甚至俄罗斯过两年熬到懂王上台后咸鱼翻身也不是没可能。唯一可以确定被严重打击的就是现有国际秩序将会礼崩乐坏,我们又要回到霍布斯丛林了。


user avatar   ba-du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一个比中国还成功的故事可以不?

越南vinagame


越南网络游戏市场的起步比中国稍晚一点,从2003年开始,就陆续有破解版的网络游戏进军越南,越南第一款正式网络游戏叫坦克宝贝,据新闻说

第一网游如何炼成?《剑网1》越南历程全回顾 _国内网游资讯 _太平洋游戏网

2004年9月,越南vinagame成立,2005年初,《剑侠情缘》来到越南,从此,改变整个越南网络游戏的进程。

vinagame公司市占比非常极端,比中国最极端的时候都极端,2005年,刚刚起步的越南网络游戏市场,vinagame依靠剑网,占据整个越南网游市场收入的95%,简直是超级垄断。


2005年8月,《剑网》开始收费,刚开始vinagame想用点卡的模式,被玩家激烈反对,被迫改成月卡模式。2006年全年的《剑网》总销售达到1500万美元,雷军表示

雷军讲述海外辛酸:后悔没投资越南_天极网

这应该是雷军最后悔没去投的项目之一了。


vinagame的市占率比当年盛大集团还要极端,自然会受到当年盛大的同样待遇,与中国一模一样的是,自2005年9月开始,越南媒体突然指向网络游戏,这又和中国一模一样,什么电子海洛因之类,由于vinagame市占率最高,因此受到的打击最大。


《剑网》在越南的地位甚至可以说高于传奇在中国的地位,也是越南历史最悠久的网游之一,当然《剑网》在越南不叫《剑网》,叫《武林传奇》,嗯,诡异的名字,一度占据越南网游的70%的市场,震惊了雷军,运营商vinagame非常优秀,经常组织各种对抗赛,vinagame积极学习中国市场的推广经验,尤其是网吧这块,从2008年开始,vinagame免费给网吧提供网吧管理软件,但是要求网吧的桌面必须放置《剑网》的广告。


《剑网》在越南成功的本身,除了vinagame的成功推广外,本地化做的非常扎实,尤其是翻译这块,真是功不可没,我们知道《传奇》当年在中国,翻译也起了很大作用,举个例子


这把武器在中文传奇里面叫什么?叫炼狱,知道原版的叫什么吗?就叫大斧。


由于中文本身表达间接,比如说“降龙十八掌”,这要在越南语里面,得有26个字母,直译过去只有一个下场:乱码,甚至根本无法显示,因为超出对话框了,为了这个翻译的工作,vingame和金山来回矫正,包括名字,地理,历史背景等等。


在越南市场,《剑网》还有两个特别的优势


第一,由于武侠和中国古代文化在越南传播的比较广,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在越南早就流行,因此《剑网》这种游戏对于越南人来说不陌生。


第二,这点我敢说知乎的网友没几个想到的,就是中国特有审查机制。审查机制在中国早就被骂惨了,比如说《WOW》里面的骷髅之类的,中国政府要求所有的网游不能有过多的色情暴力之类的,这点看起来很操蛋,对于中国游戏开放商束手束脚,但是当开发商开发出这类游戏的时候,投放到越南市场,那就不一样了,因为越南政府也是这么规定的!所以中国游戏到越南反而删减的部分非常少。


可能大家还不理解这点重要性,越南本身就是一个小中国,越南政府长期在中国有驻点,中国政府一旦有各式各样的改革文件,一般都会被翻译成越南文,包括限制网络游戏在内,越南规定,网络游戏时间超过3个小时以上,经验和道具减少50%,超过5小时,完全无法获得经验和道具,同时禁止播放网游广告,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所有网吧必须关门,学校200米之内禁止设立网吧


是不是很中国style?


当然,当年在金山的雷军说没钱投了,对于腾讯来说,钱这玩意,那还算个事?

于是乎

中国企业海外大并购之进击的腾讯_搜狐科技_搜狐网

2008年,腾讯收购游戏公司VinaGame约20.2%的股份,并于2009年增至22.34%,后者目前是越南当地最大游戏运营商,并开发出一款类似微信的通讯应用Zalo。


我们翻翻当年的报纸,以《电脑报》2005年11月7日的报道为例


《剑网》奇迹与走出国门

本报记者蜡笔小新
发生在越南的 网络游戏奇迹

提起越南,大部分读者的印象可能仅仅是从东南亚旅行的介绍中得知的。这个国家,正经历着和我国改革开放一样的“革新”,IT 行业也在这个时代,悄然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生越南的互联网奇迹、网络游戏奇迹的土壤已然成熟。


2004 年 10 月。此时的越南没有任何网络运营商认为人们玩游戏应该交钱。就在这个月,越南公司
Vina Game 来到了北京寻找一款中国的网络游戏准备代理运营。此时他们竟然也面临着和中国的网络游戏创业前辈的尴尬:同样账面上只能拿出 30 万美元最后一搏,同样面临一个未知的前景不明朗的市场。
他们拿出这最后的 30 万美元选择了代理金山的《剑侠情缘 ONLINE》,由于游戏名称意译过去比较复杂,因此他们给越南版的《剑侠情缘 ONLINE》取名《武林传奇》。他们当然不知道,“传奇”这两个字对于网络游戏业界,特别是中国网络游戏业界,代表的是一个奇迹。

《武林传奇》于 2005 年 6 月正式公测,结果这一个开端惊人地与当年那个网络游戏奇迹一样:首日公测在线人数就突破了越南的历史最高记录,过了万人。在 9 月正式收费第一天 3 万多
付费用户把他们吓了一跳。而到了10 月,这个数字是 5万,到了11月初,这个数字已经是 6.2万,活跃账号有 80 多万,并在不断增长中。此时,越南各大网吧里,已经充斥着这款来自中国的网络游戏。而 Vina Game,也和当年盛大一样,淘到了越南网络游戏的第一桶金。

奇迹的另一头
这个奇迹无疑让 2005 年有些郁闷的国内业界有了当头棒喝的感觉。

“我的理想就是把金山的软件卖到全世界去。”,金山公司总裁雷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显得非常有信心因此这个成功他认为是非常自然就发生了的。

谈到《剑网》在越南的成功,他显得兴致勃勃。当时金山考虑到越南市场容量并不算大,折合起来潜在消费人口 2000 万左右,因此就抱着大家友好合作,支援越南方面的心情把《剑网》的代理运营权给了 Vina Game而在分成等方面的条件也“相当优惠”,十分灵活。


30 万美元,同等金额在中国也许是很多渠道商代理点卡销售的入门保证资金。可以说在一开
始似乎《剑网》卖得似乎太便宜了点。然而 2005 年 8 月雷军应 Vina Game 的邀请到越南考察运营情况的时候吓了一跳。“走进每一个网吧都看到里面六七成的人都在玩《剑网》越南版,我拉住一个高中生模样的玩家询问,他说他们班上每个同学都在玩!”

“看到这个情景我就知道这游戏在越南算是成了!”雷军依然掩饰不住当时的兴奋。而越南方面则对收费还是有所顾虑,因为玩游戏收费在越南还是头一次,何况收费金额并不算便宜:月卡价格
6 万盾,折合人民币 40 元,只比中国版《剑网》便宜8元。

“我坚信网络游戏一定会响彻全球,因此告诉越方,收费后玩家过 3 万绝对没有问题,运营得好可以上 10 万。”后来的情况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现在可以说,《武林传奇》确实已经成为了“越南的《传奇》”,在越南的网络游戏市场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上周我们有员工去武汉,在网吧中看到一种没有发现过的《剑网》,以为是私服,上去调查,却发现是一个在武汉读书的越南留学生在玩。”
尽管雷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没有给记者透露具体数字,“这是商业机密”,他笑着说,“但是我们今年的确可以从越南的代理运营业务中收入不少。”

看来,奇迹的另一头,也未必不是奇迹。然而,这个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奇迹三要素:品质、题材、耐心

的确,国产网络游戏在内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走出去不是第一次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是一个让人很难理解的难题。

“品质是最重要的。”在和《电脑报》记者的讨论中,雷军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国产网络游戏‘走出去’要想成,要做到以下几点:别吹牛、好题材、慢慢来。”而这一切都是以品质作为核心的。

“要想在海外成功,就先不要吹牛,你就必须在本土市场成功你如果连本土市场 10 万人的市场规模都做不到,怎么做规模小些的海外市场?要在本土做成,品质就很重要。”
的确,国产网络游戏以前是走出去了不少,但是国内的玩家在看到这些“振奋人心”的新闻的时候,往往会非常纳闷:我怎么没玩过这款游戏?

很多“走出去”的国产网络游戏,往往并没有在国内进行正式运营,甚至连规模大的公测都没有进行过,像这样游戏品质当然难以保证,怎么不会影响运营商的成绩。而且这种“拿洋人当小白鼠”的心理,也极大伤害了海外合作者。因此很多“走出去”的国产网络游戏往往走的是“一锤子买卖”,在很低的游戏品质下,游戏往往运营一年便无疾而终,海外运营商也将其转为免费运行的“添头”游戏。可以说,粗制滥造是中国原创网络游戏在海外之路并不顺利的一大症结。

同时,以游戏品质为核心牵涉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题材。很多国内厂商在自身条件不同的情况下盲目模仿“韩国模式”,操作的题材大走奇幻路线,而且是在对奇幻文化不熟悉的情况下操作这样的欧美化的游戏。结果是欧美的玩家认为这些游戏完全没有内涵,错误百出,而亚太玩家又毫无认同感(特别是在一些文化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国家),两头不讨好,只有失败。而立足于本土文化或者是文化圈的认同感,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成功的经验。

而慢慢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公司选择海外代理商只看人家有钱没有,急功近利,不看对方的长期合作诚意。结果有钱的海外代理运营商不重视,往往只把这些游戏作为扩大的产品线的组成部分。而《剑网》在越南的成功就是因为金山看到了对方的诚意──后来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他们(Vina Game)的推广确实非常卖力,还搞了很多选秀之类的活动大造人气。”

看来,国产网络游戏长期以来走得出去,赢不回来的困局,并不是因为我们先天不足。经过数年的市场与玩家的考验,我们的运营与开发商在世界上对网络游戏可说是最为熟悉,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自信务实的心态,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精工制作的品质,只有拥有这些,我们的原创网络游戏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从代理国外游戏开始,然后注重线上线下培养市场,注重网吧推广,甚至连起家的本钱都有点像盛大:都是30万,当年陈天桥从陆家嘴集团辞职,而VNG的CEO黎洪明也是一样,他是从普华永道公司辞职的,而今天的VNG比曾经的盛大集团更加成功,它不但有王牌的网络游戏,而且已经推出了ZINGMP3,电子支付123pay,输入法laban key,网吧管理软件CSM,互动社区zing me,甚至还有个即时通讯软件zalo。


它是越南的盛大,又是越南支付宝,又是越南腾讯。


而且它已经准备赴美上市

以开发游戏起家,VNG有望成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越南科技公司

目前,VNG自主研发的游戏包括Sky Garden、Farm in Paradise and Dead Target 已经陆续登陆230多个国家;其聊天应用程序Zalo在越南和缅甸,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国家拥有超过7000多万用户。其管理团队预计2017年营收为1.8亿美元,相比去年的财务数据,同比上涨70%。


而同样依靠网络游戏起家的盛大集团,哎,不说也罢了,人家上市,它退市,还说个屁。




  

相关话题

  为什么很多新加坡人喜欢装不懂中文? 
  现代普通话受满语影响大吗? 
  哪些中文词汇来自日语? 
  「yyds」这种烂梗到底为什么这么火?难道中国汉字已经不能满足大家日常的表达需求吗? 
  请教一下各位大佬,刘禹锡是读xī还是cì? 
  中国方言那么多,古代又没有普及普通话,那么不同地方古人是怎么交流的? 
  汉语普通话为何不启用「浪费」的音节减少同音 / 多音现象? 
  形容词可以做主语吗? 
  一个现代汉语语法问题,为什么现在“被”字越来越滥用了? 
  现在有没有区分「的」「地」「得」的必要? 

前一个讨论
电影《狙击手》里用铁勺子发现对手,这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剧情需要?
下一个讨论
《开端》的何鹰骏会被如何判刑?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