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小家蚁,收获蚁,各种大头蚁。
小家蚁就是一般的小黄蚁。
大头蚁就是所谓的红蚁
小家蚁(Monamorium pharaonis L.)又名室黄蚁、家蚁、厨蚁和小黄家蚁),体长仅2毫米左右,淡黄褐色,腹柄2节,腹部后半部背面灰褐色,在我国许多城市有其分布。
蚁群大小因种类而异,小家蚁有个体35~1400只。
这种蚂蚁体型微小、棕红色、嗅觉相当灵敏,由于爬行时释放出蚁酸,所以在行动路线相对固定。喜欢吃甜食、乳品、高蛋白、高脂肪类食品。该蚂蚁对环境、室温选择性强,惧寒冷,室温低于6℃时,则不出穴觅食,抗肌渴和繁殖力强、速度快。多数栖息于厨房、卫生间等地的瓷砖逢隙内。
小家蚁,一般是外面带来的,比如家具、装饰材料等。这种蚂蚁喜欢生活在较为潮湿的环境里,一般隐身于砖混结构房屋的瓷砖、水泥和管道缝隙中,进而进入厨房、卫生间内。红蚂蚁的繁殖速度非常快,通常为每月二到三窝,盛夏正是它们的大量繁殖期。这种蚂蚁有时会爬到人们身上进行叮咬,被咬过后的地方出现小红点并且很痒。由于这种蚂蚁能够传染疾病,因此家长要对儿童多加注意
来源
一是公出、旅游到外地疗养人员以及外地来此经商人员随身携带物品中带来;二是大批建材物资带来;三是一些盆景花卉中带来的,由于近几年出现暖冬、气候的变化致使红蚂蚁对地区环境逐渐适应,并得以生存,侵害面积在逐年扩大。
危害
由于居室内的红蚂蚁四处流串,周身自然粘满了各种细菌和病毒以及一些寄生虫卵,对食后剩余的饭菜保管不当,就会遭到蚂蚁的侵袭,当蚁类爬到食物上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蚁酸污染食物,人食后及易引起胃肠不适和各种肠道疾病;由于红蚂蚁喜食乳品类,哺乳期婴幼儿更易招蚂蚁叮咬,皮下出现红色斑点,极度搔痒,抓挠后斑点溃烂化脓,不易愈合,同时也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和睡眠,给群众生活带来许多烦恼和不便。
除蚁
(1)搞好室内卫生、彻底断绝食物和水源;
(2)堵塞瓷砖逢隙和水、暖气管道孔、通气孔、下水道孔处的防护处理。
(3)采用化学药物消杀。针对室内红蚂蚁密度过高要采用药物滞留性喷洒,迅速降低蚂蚁密度后,定期投放蟑螂蚂蚁饵进行诱杀,直至彻底灭绝为止。
大头蚁 [1]英文名:Big-headed Ant
鉴别特征:成年工蚁身长约3.5mm,未成年工蚁的并腹胸节长约0.7mm,头部长1mm。头部和腹部深褐色,并腹胸节褐色。成年工蚁下颚突出,未成年工蚁头后部有一圈隆起。腹部第1、2节分离,即柄节和后柄节。触角12节,端部的3节伸出形成短棒状。唇基的中间部分没有2片悬垂物;侧面部分没有伸高隆起。
生物学特性:出没于城市和茂盛的森林,潮湿、有荫地区数量最多。如果水源紧张,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在雨林和干枯的藤蔓灌木丛中繁殖更快。在炎热的地区,夜间更活跃。主要通过从母群体分出新群体的方法扩展数量和范围,而不是婚飞繁殖,所以传播受限制。但是,新群体的生存可能得到母群体在食物和防御方面的帮助。超级群体可占地几十公顷。
原产地:非洲南部。现已几乎分布于所有热带潮湿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在福建、广东、台湾和香港出现过。分布无规律。海拔高度也不确定,偶尔在广西大窑山南部1700m处的森林发现其踪,但大多数出现在低海拔处。在广东的鼎湖山和七星坑自然保护区有发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在广东、海南和香港的自然保护区中已发现有该物种自然种群,应特别引起重视。能够取代当地的无脊椎动物,尤其是蚂蚁,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在毛里求斯,已使当地蚂蚁绝迹;在巴西东北部,已使当地壁虎、蜥蜴数量锐减。由于大头蚁以蚜虫、介壳虫制造的蜜露为食,所以保护了菠萝、咖啡、柑橘和其他水果上的大量害虫,间接危害了农作物。它们还可直接危害草莓等植物根系。也发现其出没于医院、住宅,危害电缆、水管和电话线保护层等。
控制方法:尽量避免使用对环境副作用大的传统杀虫剂。昆虫生长调节剂(IGR)可使蚁后的卵巢组织退化。可以施用安全绿色的新型农药加以控制。最有效的方法似乎是保护完整的有多种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群体的自然栖息地。在中国需要研究其生态学及与其它种群的相互关系,以找到更科学的控制方法。
收获蚁 收获蚁
harvester ant
收集种子和叶的数种不同属蚁类的俗称。收获蚁属(Messor)的种收集种子,并将之去皮、贮存。切叶蚁属(Atta)收集叶子来培植真菌以供食用。某些大头蚁属(Pheidole)的上腭强大,可能以此来弄碎收获的种子。农蚁属(Pogonomyrmex)螫人至痛。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黄家蚁
体型较小,工蚁体长仅有1.5-2毫米左右,国内各地都有发现,常在厨房、封闭的阳台的杂物堆底下和墙壁缝隙等处筑巢栖息,危害较广。
大头蚁
在我国北京、山东、江浙一带重要的危害蚁种之一,一般在室外地基墙角处筑巢,侵入建筑内盗食。
工蚁
体长2~2.3mm,褐黄色,触角及足为黄色,头和胸部具细密的纵长条纹,近无光泽,在细条纹间有很细小的线网。触角较长,甚粗,柄节达头顶。上颚基部具纵长细条纹;下颚须4节;唇基稍具刻痕。胸部较短,前面较宽凸,在中胸背板处缢缩;前、中胸背板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缝明显,在此缝后的后胸背板前缘稍隆起;后胸背板基部横形,很短,它的后面具一横沟,将后胸背板剌分开。后胸背板剌很短。腹部光亮,卵圆形,被很稀的淡色细毛。腹柄的第一腹柄结下具附器,第二腹柄结横形,宽稍大于长。 生活习性:该蚁性喜在路边、墙角等缝隙中营巢,常出没于室内和厨房,窃取各种食物。
剑颚臭家蚁
体长3.5~4.5mm。头、胸及腹部呈深栗褐色,在一定光线下带有一种美丽的金属光泽;触角深红色。在头的额部和腹部末端有一些散生的浅色细毛,茸毛细丝状,较密,尤其是在腹部。头及上颚呈三角形,长大于宽;上颚细长,嘴边与其外缘近相等;唇基三角形,近扁平,高与宽相等;在触角脊间的额区有一条竖直的短隆线;复眼着生在头侧稍前处,较靠近头顶。胸部狭长,中胸背板隆起,成钝圆状凸起。腹柄结宽大于长,稍前倾,前后平直,上下甚粗,上面钝圆;腹部宽卵形,仅上面稍凸。 生活习性:该蚁喜在树干内或根际营 巢,有时侵入到附近室内窃食为害。性喜成群结队活动,遇惊后能爬到人体上叮咬;由于体内有臭腺,故散发一种特殊难闻的臭气。
伊氏臭蚁
体长5~6mm,大形,头部黑色,胸及腹部黑褐色,跗节褐色。胸部如中胸背板、后胸背板及前伸腹节中央隆起,腹柄稍向前上方延长。 雄蚁:体长2~3mm。 工蚁:体长2~3.5mm,体黑色,腹部琉璃色有光泽,上颚褐色,脚暗褐或黑色,跗节淡黄色,触角柄节黄褐色,鞭节褐色,头顶、腹部等有白色粗毛。头部卵形,后缘稍弯入,上颚粗短,具7~8齿。触角长,有白色微毛,柄节超过头顶。胸部细长,后胸末端有斜截的端面。足细长,腹柄结单一,呈直立或斜向前方。腹部短,末端下方肛门呈横裂缝状。 生活习性:性喜在树皮下及树木的腐朽部分等营巢。
黑蚁(狂蚁、家褐蚁)
分布:台湾,世界性分布。 为害: 工蚁:体长2.2~3mm,体细长,深褐至黑色,触角及足均长,触角12节,端部不呈棒状。腹部灰色至紫罗兰色,着生长而粗糙的毛;腹柄上有一大结节,无刺。 生活习性:室外筑巢于树洞或腐木中,或在各种物体着地的缝隙内,也可在建筑物内营巢。巢穴中、大型。工蚁爬行很快,且能跳跃。嗅觉敏锐,能迅速寻找到食物。喜食甜食及肉类,还取食昆虫、种子、蜜露、果实渗出物。常侵入室内窃取食物。
网友的相关建议:
白蚁,黑蚂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