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样看待王垠的《我和 Google 的故事》? 第1页

  

user avatar   cat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他会尤其强调他不满的事情,而不太谈论(更别说感激)他满意的事情。他在文章里面说了不少他认为 Steve Yegge 不完美的地方,包括花了不少笔墨描述一开始 Steve 对他的不信任,但对于信任他以后的转变则是一笔带过(「最后他豁然开朗了一样,说:“好。我相信你知道你在干什么了。就这样做吧。” 」),更没提到 Steve 在他 LinkedIn Profile(linkedin.com/in/yinwang)上给他的 Recommendation(说他的实习项目是 Steve「与实习生合作 20 年间遇到的最技术领先的」项目)。

这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应该是常态,对于他来说应该也是(参考《王垠的过去和现状》:kurttlin.diandian.com/p)。很有可能 Google 实习经历对他来说已经是 10 分制中的 9 分了,但他只愿意花通篇笔墨来描述他觉得不满足的那 1 分。我曾经骂过我就读的全省第一的竞赛班,我也曾经骂过给我特别多发展机会的百度,我知道理想主义者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我也知道为什么接受良好编程语言训练的人(尤其是纯粹语言训练)特别容易变成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假设有一个整数除法函数 unsigned char divide(unsigned char op1, unsigned char op2),假若它不能处理除数为 0 的情况,在实用主义者眼中它的完成度是 255/256,因为假设除数是平均分布的话,只有 1/256 的概率会出错。但在程序员眼中边界情况才是解题的重点,这道题目只有这一种边界情况,这一种边界情况没有处理,所以完成度是 0。训练为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解决编程问题很有好处,因为你会死死追寻尚未解决的边界情况。但使用这种方式去观察世界,完美主义者就只会看到这个世界尚不完美的地方。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程序猎人的说法我大部分赞同,我就不重复了。这里来说点不同角度的内容。

王垠是个思维敏捷的人,对世界的看法有些理想化,但是当年毕竟很多人得到过他的帮助。那时他还没有进清华,大量的初接触 Linux ,能把 Linux 当作一个桌面系统用起来的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过他的影响。他在推广 Linux 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所以从情感上说,很多人对他的经历都表示关注与支持。

至于清华退学,这本身是他性格的必然,我丝毫不感觉奇怪,因为我知道清华不是他理想中的样子,所以一旦他产生了这种落差,逃离是不可避免,传说中的美国可能才是他的真正归宿。

而现在他发文章来指责 Google,我也同样丝毫不觉得奇怪,因为 Google 在人心目中就是工程师的天堂,所以在他的心目中必须是工程师文化主导,唯技术论,相信他本身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选择了 Google 的 intern,而之所以有此一文,也同样是因为一种『落差』。因为 Google 跟他想象中的工程师的天堂并不一样。

但是,人应当成为什么样子?人是否应当努力追寻自己梦想中的目标?对于已经在职场中浸淫十年以上的人群来说,棱角已经被磨平,已经忘了自己当初追求的是什么,已经坦然的接受了大公司所存在的一切现状,会觉得毛头小子的一切想法必然是错的,只有把它放十年变成跟我一样的人,才能跟他讨论问题。这就是人类的天性,同化异己,排除异己,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同化你,就必须排挤你。

王垠在这个实习经历中表现出他的行为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程序员的行为,个人英雄主义,不注重测试,等等,楼上程序猎人已经说了。不过,做一个在大公司眼里成熟合格的程序员,是否就等同于个人价值实现方面的成功呢?

所以,自负是不是一个完全糟糕的品质?我觉得未必。诚然,这件事情,不可能除了他没人能完成。但如果一个人敢于说出『这件事情可能只有我能够完成』,这是一种很高的自信,这种心态有助于推动一个人做出不错的东西。

整天去写那些可以替换任何一个程序员来写的程序,这是大公司最希望你做的事情,但作为个人来说,要有这些程序只有自己才能写出来的信念和觉悟,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闯劲』,有闯劲的人跟没闯劲的人,适合做不同类别的事情,这两类人都可以生存,只是会有不同的生存方式。

很多资深的程序员,更多的时候是在拼凑,复用前人的东西,修改拼凑成为自己的产品。这实际上也是事实,因为资深程序员可以用阅历来战胜新生牛犊。——不过,之所以能够做这些拼凑的事情,是因为有前人做了这些底层的构件。——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再有兴趣去从底层完全重构一些构件,所有人都开始互相抄,那这个世界将多么可怕!所以这个世界需要王垠这样的人。

我的结论:王垠对现实虽然有诸多不满,但他足够聪明,所以在为人处事方面,自会懂得不让这些心中对现实的不满影响自己的生涯。他在程序员方面看起来『稚嫩』的一些言辞,可能说明他不适合做某一类程序员,但未必不适合做另外一类程序员。

无论是唯技术论,还是看不起技术觉得技术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这两种心态其实都无助于发展。而这个世界其实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我要说的就这么多。


user avatar   program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了那篇文章。从文章里看,作者是Google的一个intern,也就是实习生,而不是正式员工。

感觉文章的观点还颇具有代表性,代表了很多具有很强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初出茅庐的人到具有相当规模大公司实习时的感受。

这里的大公司包括但不局限于Google,IBM,Microsoft等世界顶尖级公司。

作为一个在所谓“大公司”从intern一路走过来的人,看了这文章,感觉内心深处的某些记忆又被牵动了。

客观地说,文中提到的埋没人才严格地说不是没有,但也可以明显地看到作者仍没有认识清楚一个商业项目,一个规模巨大的公司能保持活力长期生存下去真正靠的是什么。

作者仍然沉浸在一种技术可以改变世界的状态,实话实说,曾经我也这么想过。但残酷的现实是技术是一个企业一个事业成功的各个要素里最不值钱的那一层的要素。

作为初生牛犊的这种认识和残酷现实的现状的冲突导致了这种必然的结果。

详细针对其中几个观点来具体看看这种冲突的表现。

首先,作者不止一次在文中提到,他所写的这套系统在Google里除他之外怕没人可以完成。

事实真的如此吗?

显然未必。作为一个拥有千万技术人才的大公司,作为一个随时可以开门招聘的公司,作为一个甚至可以抛重金拉拢人才的公司,怎么可能会没有人来完成一个实习生可以完成的系统呢?

即便作者是一个万世罕见的天才,确实除了他以外没人可以以那么少的代码量完成那般功能的系统,那么作为Google,退一万步,如果确实需要这样一个系统,也可以搞人海战术,做一个可以满足功能,或许性能、代码量不那么漂亮的系统。在普通用户看来,这个系统与天才系统之间未必会有多大的差异。

而且,大公司的一个经营理念就是要通过制度了流程保证公司不依赖任何一个特定的人的存在,也不怕任何一个特定的人的缺失。

重要如苹果的乔布斯般的人物,死了也就死了,苹果也没有因为他的亡故而瞬间崩塌。

虽然对公司中的个人来说,这是个可悲的现实,但对于公司来说,这才是最安全的策略。就好像一个人,不能因为一个细胞的死亡而导致整个人的死亡一样。

其次,来看看语言崇拜。

这一点如果作者描述属实,不得不说是Google中一个可悲的现状。每个人对自己喜爱和熟悉的语言的偏袒是无法避免的,但因为这种对语言的爱好偏差而影响公司中的人际关系显然是不成熟的表现。而且,做技术做到架构师的级别时,必须摒弃对语言的偏见,才能真正做到选择合理的语言来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务。

Google为大家提供了那么多好用的、贴心的系统,不可能没有这种架构师级别的人物存在,也不可能放任这种语言宗教的战争而不顾。所以,我感觉要么是作者遇到了一个人性不怎么样的C++教徒(既然是大公司,就一定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些人的行为还真让人不齿),要么就是自己想多了。

接下来,看看项目领导对作者的态度。

从文章里看,项目领导Steve对作者的信任程度相当有限,不敢对作者委以重任,哪怕在作者表明自己完全具有这个实力之后。

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

我相信作者是个有相当能力的人,对撰写那套系统不说胸有成竹也应该是十拿九稳的。

但从Steve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相信他带实习生不是一次两次了。那么大多数实习生是什么情况呢?

看看大学中身边的同学们吧。有多少人不思进取,有多少人没有责任心,有多少人好高骛远,有多少人不学无术。

公司招来的实习生,都是在这些人当中选出来的。而一个简单的面试,往往无法准确地定位真正可用的人才。所以,不论那些有能力的学生如何不满,现状是大多数实习生都是需要慢慢培养的。

而一个学生是不是有能力,不是看长相或者听你说说话就能判断的。在大多数实习生是无法托付重任的现状下,哪怕是有能力的人,因为无法确定,也只能先以不信任的态度对待。

与项目领导的态度相关的就是同事的态度。

文中提到一些同事说Steve如何如何牛,作者表示不服不忿。

这个问题还是蛮复杂的。其实,我当年就是对某某牛不服的那种人,其实骨子里现在也是,只是不服的方式不同了。而另一方面,我现在也是公司相当一部分后辈口中的牛。

那么,作为牛,我自然自己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相比学校中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可能技术能力等方面确实不如他们。毕竟,我脑子里的都是十年前学的知识了,虽然一直以来也在不断地用新知识打补丁,但因为工作的事情、家庭的事情、社会的事情等等很多而产生的分心,很难达到在校学生全日制系统学习的水平。

所以,公司里的初级大牛的水平,如果纯讲技术,比不上学生是正常的。

当然,一些大公司里还有一种大牛是创造时代的牛,一些人还获得过诺贝尔奖什么的,这部分人或许就不是学生可以比得了的了。毕竟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这些人创造出来的。

但可惜的是,作为实习生恐怕接触不到这部分大牛,所以只以自己看到的初级牛来臆断所有的牛。

话说回来,初级牛真的不如实习生吗?

我刚才说的只是纯讲技术。但做成一件事情,除了技术还有很多很多,例如项目的风险、可行性、对人的依赖性、客户的需求……可能一个学生在看到一个技术点可行之后就认为这个项目没问题的时候,一个牛早已经想到了如果某个项目顶梁柱出了意外突然某天无法继续工作时的对策了。

从个人经历的一个感受来看,刚工作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是能做的,而现在反而觉得什么都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你可以说越长大胆越小了,但实际是现在说觉得能做的时候,基本在着手的那一刻事情就注定会成功了;而当年常常半路发现走不通……

文中还提到同事说让作者test-driven,而作者无法赞同。

test-driven是一个很好的保证质量、降低风险的做法。尤其是对多变的创造性项目,只要能保证需求不变,测试用例就不用进行太多改动。所以,作者所说的需要不断修改测试用例,是因为他没有理解透彻这一做法。测试用例也分不同级别,如果是细节的测试,自然会因为做法的不同而需要不断改动,但如果是需求级的测试用例,则不应该有太多改动。

当然,其实我也对test-driven不是那么谙熟,所以可能不太有发言权。但可以看出的一点是,作者的同事对质量的关心大过对技术的关心。而质量恰恰是高于技术实现的一个因素之一。说明那些同事的经验要比作者大很多。

在结果章节中,作者提到整个项目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先不说这是否属实,但这确实是很多实习生常有的想法。他们认为做设计写代码就是项目的核心。却看不到质量管理、人员分配管理、技术选型、需求沟通、测试、代码评审……很多项目中的工作。

至于作者提到的软件价格和作者的工资问题,软件的价格远远大于程序员的劳动成本是必须的。首先公司要盈利,这是公司存在的本质原因,其次刚才所说的项目管理成本要加上,还有销售成本也是要加入的……总之杂七杂八加在一起,自然价格就高了。反过来说,如果作者认为不公,可以自己开发自己销售。那时候就会知道其他成本的所在了。

至于总结章节中所说的人才进入Google就消失的问题。

我反倒认为这正是Google成功的所在。

你可以想一想,长城是谁建成的?很多人会说是秦始皇。但你认为秦始皇搬过一块砖吗?多少能工巧匠都“消失”在了一个秦始皇的名字下啊!那么就建长城这件事来看,秦始皇是否成功呢?那些能工巧匠,如果没有秦始皇,会有长城吗?会有作品流芳百世吗?

最后,我也做个小的总结吧。

可以肯定地说,作者是个有能力的青年。而且有理想、有抱负、有想法,比起大多数浑浑噩噩混大学的人要强出很多很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这样的人如果今后要发展好,还需要懂得技术不是第一的,很多事情是技术以外的。那些大公司的做法和里面的人都有他们自己成功的道理。与其愤世嫉俗地大发牢骚,不如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学习、思索,哪些是真的问题,哪些是个人偏见,哪些是因为自己的资历和经验的不足而无法认识到的问题。

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是同学中公认的高手,进入一家不错的公司之后,第一年也颇为领导看好,但两三年后就开始表现平平、自恃清高、好高骛远,甚至还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最终有发展到极致者,被公司辞退。说来,还真是让人为其惋惜。

当然也有一些人,同样是学生时代的风云人物,进入公司后懂得融入环境,不断地观察和思考,在公司中也是做得有滋有味,很快领悟了技术之外的重要因素,没过几年已经成为了大家交口称颂的牛了。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如果你看了,觉得我的观点你无法认同,那么有两种可能性:

  • 我的认识有局限性,你的想法是更加正确的。
  • 我的认识是建立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的,而你不具有这个经验。

如果是前者,欢迎回答此问题或者评论此答案进行讨论;如果是后者,请十年后再来读这个回答。

补充一点,关于Confidential。

那不是故弄玄虚,而只是大公司的一个常见现象。

作为一个大公司,如果发生安全事故是一个很恐怖的事情。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个团队,而是整个公司、整个集团乃至整个带有公司标志的所有产品都会受到影响。尤其如果再被媒体和竞争对手知道了,有时候甚至可能导致一个帝国的陷落。

最近刚刚经历了一次安全事故的处理,那个处理的强度、阵势,不经历的人绝对是想象不到的,当事人都快被搞虚脱了。

相关不相关的事情都会被查。感觉CIA抓国际逃犯也不会比这个查得复杂多少了吧。

所以,为了将事故的可能扼杀在萌芽状态,稍微有些敏感的信息,都会被标注为Confidential,以引起资料使用者的注意。

实际上,因为那些安全规定太复杂了,而且与时俱进地每年甚至每几个月一更新版本,所以几乎没有人记得住什么应该标注Confidential,什么不应该。因此,常见的做法就是,凡是不确定的,都加上Confidential,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网一人的策略。

这样,自然就导致了Confidential满天飞的结果。


user avatar   hanyu-l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又来更新了,

最近租户说要办一个暂住证明,我说那你需要我提供什么跟我说就行,然后就不搭理我,过了两个小时

跟我说,你给我办好了吗?

哈哈哈哈,我觉得一定是我的沟通有问题,大姐一定觉得我每天都给大家发暂住证明,一定是这样的。




怎么看待,刚出这个新闻,我那个租户卡卡给我截图,我们合同写的押一付三,这不有肺炎吗?给我说能不能先给一个月,剩下两个月的回去给,我说行,非常时期,理解,然后给我巴拉巴拉个没完,就这个租户,我真是咬着牙挺着租到一年期满赶紧让他哪凉快哪待着去。

我家新装修的房子,她是头一个,合同白纸黑字写的明明白白的,押一付三,她交取暖费,我交物业费,一个月就1300块钱,租第三个月,跟我说不租了,我说可以,押金我按照合同扣了,你搬走跟我说一声就行,一听扣押金,说接着租,我说随你,你付钱。你决定。

到交取暖费了,跟我说不想交,我说合同写了按照合同来,跟我说什么经济困难啥的,她经济困难又不是我造成的,干嘛要我承担这个问题,还跟我说这点事也不至于打官司,我说你要是不交可以打官司,我正常维权。交了。

然后房子里有个水龙头坏了,你说坏了你是买还是找人修我都说多少钱我给你报,不得,跟我整事,说我找人看了,人家说得换个好的,我一听这是要讹我啊,我说啥意思你直接说,说要买个30块钱的,我,呵呵我真是我都笑了,我说你买吧,买完我给你报,然后让我免房租。啊啊啊,这个人脑子是不是不好使啊。

这不最近肺炎吗?卡卡给我发一顿什么哪里哪里说要免房租了,咋咋地的,你说你跟我相处的和谐,不给我挑事,这特殊时期免了也就免了,你这租了半年房子,八百个事,还想我给你免房租,动不动就质问我,整得房子是她的一样,我就是不想现在把他撵走,押金还给他,还有半年,租完了赶紧让他痛快搬走。一天天就想着占便宜。

但愿到时候退房能顺利吧。唉,房东也很难啊。。。


user avatar   wkc_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克劳备忘录也好,凯南电报也好,有两大共同点。首先,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双方的关系。然后,给出的建议都是阳谋,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执行起来需要的不是鸡鸣狗盗的小聪明,而是惊人的意志力。

而美国现在战略界现实主义被边缘化,我推测,布热津斯基,基辛格那帮人应该写过不少。不过没所谓,美国能执行大战略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这一代精英上半年能管下半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需要两代人以上持之以恒去完成的大战略,搞出来他们也执行不了。

冷战时期,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尼克松,最后到李根老布什,个人性格和政治偏好差距不要太大,但是都忠实地完成了他们历史任务,沿着围堵政策做下去。这种战略定力和延续性,世间少见。在中国领导集团上能看见一些相似的东西,但是我们离得距离太近,反而看不清。但在美国精英层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

个人愚见。


user avatar   zhu-xuan-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克劳备忘录也好,凯南电报也好,有两大共同点。首先,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双方的关系。然后,给出的建议都是阳谋,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执行起来需要的不是鸡鸣狗盗的小聪明,而是惊人的意志力。

而美国现在战略界现实主义被边缘化,我推测,布热津斯基,基辛格那帮人应该写过不少。不过没所谓,美国能执行大战略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这一代精英上半年能管下半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需要两代人以上持之以恒去完成的大战略,搞出来他们也执行不了。

冷战时期,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尼克松,最后到李根老布什,个人性格和政治偏好差距不要太大,但是都忠实地完成了他们历史任务,沿着围堵政策做下去。这种战略定力和延续性,世间少见。在中国领导集团上能看见一些相似的东西,但是我们离得距离太近,反而看不清。但在美国精英层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

个人愚见。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克劳备忘录也好,凯南电报也好,有两大共同点。首先,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双方的关系。然后,给出的建议都是阳谋,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执行起来需要的不是鸡鸣狗盗的小聪明,而是惊人的意志力。

而美国现在战略界现实主义被边缘化,我推测,布热津斯基,基辛格那帮人应该写过不少。不过没所谓,美国能执行大战略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这一代精英上半年能管下半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需要两代人以上持之以恒去完成的大战略,搞出来他们也执行不了。

冷战时期,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尼克松,最后到李根老布什,个人性格和政治偏好差距不要太大,但是都忠实地完成了他们历史任务,沿着围堵政策做下去。这种战略定力和延续性,世间少见。在中国领导集团上能看见一些相似的东西,但是我们离得距离太近,反而看不清。但在美国精英层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

个人愚见。


user avatar   he-shi-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克劳备忘录也好,凯南电报也好,有两大共同点。首先,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双方的关系。然后,给出的建议都是阳谋,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执行起来需要的不是鸡鸣狗盗的小聪明,而是惊人的意志力。

而美国现在战略界现实主义被边缘化,我推测,布热津斯基,基辛格那帮人应该写过不少。不过没所谓,美国能执行大战略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这一代精英上半年能管下半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需要两代人以上持之以恒去完成的大战略,搞出来他们也执行不了。

冷战时期,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尼克松,最后到李根老布什,个人性格和政治偏好差距不要太大,但是都忠实地完成了他们历史任务,沿着围堵政策做下去。这种战略定力和延续性,世间少见。在中国领导集团上能看见一些相似的东西,但是我们离得距离太近,反而看不清。但在美国精英层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

个人愚见。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王垠对乐理的理解? 
  caffe开发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工具? 
  现在填报计算机专业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Bug是如何产生的? 
  GCC 4 编译警告:warning: dereferencing type-punned pointer will break strict-aliasing rules 有什么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如何看待南京一程序员业余帮网友鉴定毒蘑菇,一年鉴定 2000 多次,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络大 V ? 
  IT 工程师被叫「码农」时是否会不舒服? 
  如何评价「编程成为英国小学生的必修课」? 
  如何看待微软员工称谷歌利用不正当手段对Edge造成了破坏? 
  软件工程界有其它与『操作系统内核』与『浏览器引擎』齐名的高难度项目吗? 

前一个讨论
女朋友找漂亮的好还是懂事的好?
下一个讨论
Linux 为什么还要坚持使用宏内核?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