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忧郁,体会孤独,这样他才会脆弱敏感。
带他经历,尝遍绝望,这样他才能具备思想。
让爱与恨,得与失,来与去,错与对,每日都不停的摧毁着他。
于是长久以来让他如此,他能写出成堆的故事。
----分割线----
文笔就是苦痛。
贴一篇旧文:《高效写作者的7个习惯》
去年10月份,开始持续写作。
4个多月,笔耕不辍,知乎有了1.3K的关注。期间,也有文章,被@印象笔记,@清华南都 等诸多大V转载过。
这么个关注数,对大V来讲,自然不值一提;但对我这个写作新手,却是为此欣喜、纠结、焦虑,甚至强迫症般地每天监测过......一日不看,就浑身难受。
如今回想,很没必要。我提醒自己,为何写作?
像古代的剑客一样,精进技艺,利刃般的文字可以直指人心。如果我的剑偏了,就继续打磨技艺,一次次的挥砍,直至看到人心走向,万物规律。
写作态度,比之以前,千差万别。导致这层变化的,是源于一个简单思考:
我不是一个短期写作者,而是一个终身写作者。
短期写作者,要追求短期内,写作的最大回报率,才如此担心,能否尽快变现?能否享受平台红利?多少粉丝能够变现?
作为终身写作者,则没有这层担忧。未来,哪怕公众号等平台消失殆尽之后,终身写作者,依旧是要写作的。又何必计较,在某个平台一时的得失?又何必为了取悦某些读者,而违心地写作?
如今风光的@和菜头,也曾自述:
人们喜欢我今天写下的中文,却有意无意地忘记了我从1999年年底开始上BBS写字,而今天已经是2016年了。人们喜欢我今天备受欢迎的情形,却根本没有想过在1999年的时候我也需要自己给自己刷阅读数,在2004年有博客的时候,最早每篇文章只有区区400点击。
论长跑,终身写作者,必将赢得,投机写作者。
既然笃定了,要以终身写作者的定位,来拟定目标。
衡量写作者进步与否的标准,就变成了:是否提高了写作技艺?能否更加高效地写作?
这里,就来分享下个人总结,《高效写作者的7个习惯》:
a.高效积累写作素材
b.释放生活中的洪荒之力
c.纯文本写作
d.初稿一气呵成
e.文字的洞察,凝练,风格,剪辑
f.他人价值和自我表达的平衡
g.私密的写作空间
1.高效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者,如果不去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做广泛阅读,只是凭借脑袋瓜子的固有存货,用不了三个月,写作素材就会被掏空。
夏丏尊和叶圣陶,在书籍《文心》中如是提到: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我把这种触发,理解为知识的攫取能力。不止于书本,能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大或小,都体会到些什么。比如,某位大牛的某次演讲,甚至某人的一颦一笑…...能走到哪,消化到哪,世间万物均为他所用。就像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能出神入化到不滞于物境界,草木竹石皆是知识,皆可为剑。
2.释放生活中的洪荒之力
生活中,在遭遇不如意之时,会有强烈的私人情绪想倾泻,这种情绪,或愤怒,或忧伤,甚至,是想怼人的情绪,搁之在心里,会特别难受;表达出来,又伤人伤己;对写作者来说,却是绝佳的“情绪素材”。
当快压抑不住体内洪荒之力时,不妨借写作来倾泻,不仅坏心情能转晴,带着满腔情绪挥洒的文字,往往还是极具灵性的妙笔,是清醒过后写不出的。而且,愈是以写作来梳理生活中的不安,愈发能心静如水地看待万事万物。情绪不再大起大落,文字也能收敛锋芒,更加圆熟。写作,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妙法。
3.纯文本写作
部分写作者,腾出了本可花费在写作上的时间,去纠结写作工具的选择。界面、排版美观程度,是这部分写作者,衡量写作工具好坏的重要标准。
我的看法,对于写作新手,优雅的写作工具,若使其下笔更有动力,还算有价值。但对经常写作的人来讲,完稿前去纠结文字排版,完全是浪费功夫。我追求写作的速度感,写作时,排版太美观对我都是一种干扰,我会忍不住反复阅读,美观的排版会强化我对已敲下文字的“自恋情结”,让我游离出文字本身散发的韵味之外,宝贵的注意力就没能使在刀刃上。
所以,我坚持纯文本写作,写作工具,打开txt文本,或者调出印象笔记的纯文本格式即可。坚持回归写作本真的乐趣,花功夫在文字的节奏感、速度感、画面感上.....至于排版,一定要和码字分两步走,写作时专心码字;排版时用心设计。
4.初稿一气呵成
我写作时,下笔前,会先打腹稿,把整个行文结构想个大概,以免下笔后,东扯西扯,收不住;但一旦落笔,就如银河直下,不再停顿,初稿都是这么出来的。但注意,极少有初稿是能用的,只是,终究要反复大改,不如先将初稿写完。
一则,边写边改,效率低下;二则,写作的一大享受,是挥洒的肆意畅快,少了行云流水地文字,快感着实大减。你看,古人写了佳句,当浮一大白。但是酒后,哪怕再费劲脑汁地重新回忆当时写作状态,也出不来那一刻的妙笔。这就像物理学里讲的惯性。开始写的时候,下笔生涩,但越写越能找到感觉,一旦写出惯性来,妙笔肆意涌出,收都收不住,这也是写作的一大魅力。
再者,文章的行文中,是有条气脉的,让一个写作不错的人,去读一个人文笔,不用多大的篇幅,就能大概估摸出写作水准。这并非神乎其技,读某些人的文字,读者读着,就有卡壳生涩感,这就是功夫不到位的体现,高明写作者,文字节奏感,画面感,流畅感,都是极佳的......
5.文字的洞察,凝练,风格,剪辑
写作,以前我的看法,洞察决定高度,文字凝练即可,写作风格并不太care。读了@在下行之 的《2017年,公众号写作的未来在哪里?》颠覆了认知,我丢了一条臂膀,光顾着砍柴,忘记磨刀了。今年打算重新开始,王家卫古龙金庸咪蒙王路六神磊磊王左中右王小波张佳玮……该学学别人是如何使刀的了。这块我也仍旧在摸索,建议读@在下行之 的文章,摘其中的一段:
王左中右的内功其实是小说笔法。
咪蒙的内功其实是网文形态。
王路的内功其实是佛学理论。
六神磊磊的内功其实是时评论道。
张佳玮的内功其实是杂家风采。
看似眼花的招式后面,每个人都靠自己独特的内功驱动。
还有一个小技巧,文字是可以剪辑的,幻想自己是文字的导演,写完初稿,不妨试试,能否再剪辑下?比如昆汀《低俗小说》的环状叙事结构,是否能用在写作之中?倒叙,插叙,引用,画面,节奏感等等,都是文字剪辑师的手段。
6.他人价值和自我表达的平衡
写作初期,没啥声响,当时的自驱力,来自表达我眼中世界、表达私人情感体验的渴望。写了诸如《致自拍》,《我嫉妒写作的人》,《一位老人,给了一个18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人生中最闪亮的日子》等文章。纯粹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感同身受的极少,阅读量并不可观。
很多写作新手,没挺过这个阶段,就陷入了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写作这块料”......但如若,当时有人点醒他,文字只有对他人产生独特价值,能够帮助到别人,才可能获得他人认可。
一旦能扭转思维方式,写作境遇,自会从此不同。
我是参加了一场线上课堂“如何写出自带传播属性的文章?”,被点醒的。 自此,个人生活感悟不再是写作全部,只是观点的佐证,创作了诸如《高效学习者的7个习惯》、《知识没能改变命运?你一定学的假价值》、《从电影里“偷”洞察》等文章,传播效果大为改观。
只是,在坚持写作予他人价值的同时,也万万不可丢了自我表达的初心。一旦你的文字,变成纯粹写给他人看的,和自己关联极少,丧失了自我表达欲,写作也就了无生趣,成了追名逐利的机械工具......
我的主张是,写作,要在他人价值和自我表达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7.私密的写作空间
不少写作者,有种“怪癖”,写作时,决计不能有人在看。写好后,发朋友圈都行,甚至还蛮期待朋友给反馈意见的;但写作过程中,是决计不能被“偷窥”的。
写作予我,就是这样一件私密的事情。注意,是私密,不是安静。写作时,有背景音乐,哪怕是有喧嚣的人声,环境音,也不见得有啥影响,但是,一旦知道有人站在背后盯着我码字,我立刻就心里发毛,天然有种内心世界被窥探的不适感。
对我们这部分写作者,一个绝对“私密”的写作空间,是高效写作的前提。
苦逼社畜继续实时播报。
1.目前街上的私家车比昨天少了很多,但交通管制在某些路段形同虚设,警察有,路桩有,可是根本不查车呀……吉林大路和临河街口分区写着“有通行证”和“无通行证”两个边,结果过了分区隔离带没人查,又混到一起了……可能是早上七点半太早了?
2.这两天大规模新增数字,别理解成瞒报,清库存什么的,我个人理解单纯就是这三轮核酸清查出来的确诊和无症状人群,毕竟奥密克戎一轮核酸根本检测不出来,有的是密接在家隔离好几天终于阳性的,大家别对卫健委有那么多的成见,昨天群里区卫健委呼叫各医疗机构奉献医疗专业的志愿者,可以看出人手确实短缺,但检测点每个人都很辛苦,昨天晚上下楼倒垃圾的时候看见两个防护服窝在一个小屋里吃盒饭,作为给医疗人员提供行政服务的我看着很心酸,大部分志愿者和医护人员都是二十多的孩子,盼望多一分理解。
3.物资肯定没什么问题,工资嘛……等具体文件吧,我们明天发工资还不知道情况呢,那些没什么积蓄的年轻人和房奴、商户可难受了,不过很快就会过去。
4.医大一院也停诊了,我个人估计近日新增应该会逐渐减少,这核酸这么做要是还有漏的,那可就是科技上的失败了。
5.强烈建议给民营医疗机构的基层医务人员涨工资!我们行政类的可以再研究,都两年多了,基层医疗工作收入还是那些,付出和回报根本不对等,长春市民营医疗机构没有住院部的护士有几个赚三千五以上的?风险呢?
随便说说,这周我会继续实时播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