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得从颜色饱和度带给人视觉体验的差异说起。然后综合这几年的移动设备与互联网发展趋势,可以讨论的是,为什么低饱和度的颜色开始流行。
首先,什么是颜色的饱和度?简单来说,饱和度即是颜色的鲜艳程度。
比如,左侧的蓝色比右侧的蓝色饱和度更高。
越是鲜艳(饱和度高)的颜色,便可在越短时间内吸引到人,同时也越容易引起人的视觉疲劳(越看越累)。而不怎么鲜艳(中低饱和度)的颜色,则显得更加“耐看”。
所以在自然界,高饱和度的颜色,经常承担着警告与吸引的责任。比如鲜艳的花朵,还有危险的毒蛙等。
Anyway,色彩饱和度,总是和视觉吸引力和视觉疲劳有关的。
高饱和度的色彩,在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广泛。主要原因是,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使用高饱和度色彩能使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而你并不需要考虑视觉疲劳的问题,因为一般来说,游动的受众不会盯着你的海报超过3秒。[1]
图1 茫茫竞争对手中,自己的总不能不显眼吧?
图2 高饱和度的颜色随处可见
在早期功能机与智能机的UI设计中,继承了高饱和度的设计特点。因为图标与界面是吸引力的焦点,营造风格的载体之一,同时起着引导用户操作的作用。另外,用户不会在操作界面之间停留过长时间(基本都是功能操作),所以也谈不上视觉疲劳。
但随着移动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上网速度越来越快,手机屏幕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好,有三件事情开始接连发生。
第一件是,人们都开始熟悉智能机的操作和使用了。以前需要引导和说明的,现在都不需要了。
第二件是,手机上能做的事情越来越丰富了。打3D、即时游戏;看视频、电影和直播;看小说、豆瓣和知乎。
第三件是,人们在手机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了。你有没有一些朋友,家里的电脑都很久没碰了?
所以回首一看,高饱和度的颜色反而优势不明显了。
一,你并不需要给用户再次强调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图标等元素,用户能找到即可。
二,随着用户使用时间的增长,高饱和度颜色更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而中低饱和度颜色不会。
所以淡雅的低饱和度颜色开始流行起来。
[1]在传统广告设计中,3秒其实是个限制——你必须在3秒时间内,把想表达的都表达清楚,否则受众就走了。
因为显示器技术进步了,颜色表现力增强了。
早年间用这种颜色的话,在不同的显示器上由于色差,会很难看。高饱和度的颜色色差没那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