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成为数据科学家? 第1页

  

user avatar   hua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温佬邀。我成为「数据科学家」是2017年的事,我分享下我成为「数据科学家」的历程吧。不过那时候没有现在卷,加上我在国外,也许经验并不适用于当下,大家就辩证地看看吧。

事实上数据科学家这个职位称呼在国内很少用,国内主要是叫算法工程师或者数据挖掘工程师,其实差异不大。如果非要说数据科学家有啥不一样的话,主要是更偏重数据本身吧。毕竟数据科学家还带着「科学」两个字,还是需要对你的「科学知识」有点要求的,例如统计学基础必须够好。而算法工程师带有「工程师」三个字,对你写代码水平要求更高,同时要求你对SOTA算法进行关注,以随时将其融入工程。不过严格区分算法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的场合其实很少,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数据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的技能要求重合度非常高。

事实上,我觉得数据科学家这个称呼没有算法工程师这么好,戴着这个称号有点感觉脖子累,主要是每次都要和朋友解释,我没有博士学位,不是真正的科学家,我真的也是写代码的。


回到正题,如何才能成为数据科学家?

技术上的话,就不写这么多了,我觉得 @平凡 哥写的这个回答已经基本总结了大多数数据科学家会用到的技术。我这里就简单画张图总结下算法知识,方便大家收藏保存。

别被这张图晃晕了,其实即使你没有学完全部技术,但你掌握了一部分,也大可以去尝试应聘下数据科学家的职位,毕竟不同公司对数据科学家要求是不完全同的。例如我虽然已经当「数据科学家」四年了,但至今还没使用过强化学习做任何项目。

这里就插入一个我成为数据科学家路上的小经历吧。我当初的机器学习知识是靠一门叫「计算生物学」的选修学回来的,虽然这门课的生物部分学得我很痛苦,但机器学习部分让我异常兴奋,因为机器学习就像变魔术一样,让计算机获得某种神奇的能力。虽然我十二年前还在大学时学过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但当时并不知道其应用范围,而机器学习让我发现,原来当初学过的这些课这么有用。于是顺着这门课,自己继续深入自学Andrew NG的课程,斯坦福那几门经典课程,硕士毕业后,就顺利了进入了某个创业公司做数据科学家。当初我还写了一篇文章,讲了我的学习路径。毕竟2017年写的,大家就将就看看吧,部分内容已经有点显得过时了。

虽然入门不难,入门后能做个「接地气」的数据科学家比较难。前段时间,我转发了 @微调 哥的一个想法(顺便一说,微调哥是著名的异常检测python包PyOD的作者,大家可以去yzhao062/pyod fork一下),因为这个想法和我在日常工作中的体会有点相似。在工作中,我经常需要向客户汇报工作情况,而客户那边的人,有的懂技术,但有的不懂,你怎么才能照顾到所有听众?

在我之前被日报收录的回答里,有一张图,介绍了算法工程师的三维能力,由于数据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重叠部分很高,这张图也可以作为数据科学家的能力需求频谱图。

这里就不再赘述这个图了,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的回答。



最后,给想成为数据科学家的同学打个预防针。你以为数据科学家的工作每天都是调参写模型?那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工作。我最喜欢用这张图来「吓唬」刚入门的小伙伴了,中间那个黑色的框框,小到看不清的,就是ML code,你以为你会100%专注于此但实际上占比很小的工作。

当然,这只是吓唬新人的,这不一定全是你的工作,这里是一个团队的任务,这个团队可能是两人的团队,也可能是几十人的团队,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你在哪个公司,一个算法工程师都不太可能只做纯「算法」,不要忘了「工程师」三个字。毕竟虽然叫「数据科学家」,但你日常做的事情,还是工程为主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算法之外的能力不太够,我推荐《Full Stack Deep learning》这门免费的课程。

不过课程主页的视频都放在了油管,所以大家有可能看不到视频。当然,也可以去@爱可可-爱生活 的B站账号看视频,不过是2019年的课程,也是英语字幕。


user avatar   jzw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据科学家是我未来一个职业的备选项,所以平时就比较关注这方面的资讯,正好前两天听了一个关于博士生的职业规划讲座,讲者的身份是英国某四大的lead data scientist,从中获益良多,正好趁这个机会总结下。

这个讲座是主要是针对博士在读或者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特别是一些非CS专业的同学如何准备data scientist的职业准备。

工业界特点

首先提到的是不同于学术界,data scientist通常情况属于工业界,具有以下7个特点:

  • 驱动力:商业敏锐度,快速的经济回报,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工程项目兴趣等。
  • 能力:信息收集,解决问题,独立性,技术写作,公开演讲等。
  • 匹配:深入研究“创新研究”,转化为行业问题或快速学习相关技能
  • 团队合作:帮助他人,互相讨论,极客,Kaggle比赛等。
  • 态度:乐于学习(业务,基础架构,工具),乐于融入企业/公司文化,适应力等
  • 风格:有趣,有创造力,开放,支持,鼓励等
  • 公司文化:科技公司,咨询公司,金融服务,初创公司,公务员

个人前期准备

讲者提到了应届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不一定非得追求一步到位到科技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因为这些公司竞争通常相当激烈。反而可以参考一些公司甚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graduate scheme,这种渠道对于非CS科班出身的同学非常友好,成功率也相对来说更大一点,之后再跳槽也非常的方便。

另外,对于一个打算找业界工业的应届生,应该尽量充实自己的以下几个方面:

  • 就业区域:未来几年内的想去的地方,尽早谋划
  • 尽早与业界沟通:比如可以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尽早跟业界接触,提前了解业界需求
  • 技能树:编程,工具掌握,各种证书,外语(非必须)
  • 刷题:很多IT公司都要走这一步,逃不掉
  • 兜售你的科研成果:在博士就读期间,肯定会有科研成果发表,不然也毕不了业,那么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业界难点的解决办法(比如一套鲁棒性很强的在线分类算法等)、
  • 丰富简历:比如写一些博客,个人网站,github代码,kaggle竞赛等

数据科学 Data Science

数学 + 编程,DS的本质就是这两者的结合,这个方向的对口职业一般也需要这两者的结合。比如在金融领域列举了以下几个职业:

  • Quant,金融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结合的职业,会需要到:CFA,CQF,C++, Python, Linux等技能
  • 商业分析师:SQL, Java, JS, Perl, ETL tools 等
  • 风控:政策理解 + 市场 + 管控 + 欺诈等, 和Python Sql等IT知识

DS需要掌握的几个要点:

Python IDE 集成开发环境:

Jupyter notebooks, Spider, PyCharm等

text editor 文本编辑器:

Sublime text, Vim editor, Visual Studio code

version control 版本控制:

Github, Gitlab, Bitbucket

Cloud sharing functionality 云平台相关:

Google Colab, Kaggle, Azure notebooks, AWS Sagemarker

Package installation 库安装:

pip, conda, homebrew

Common packages 常用库:

Data process: pandas, pyodbc, sqlalchemy, etc.

Visualization: matplotlib, plotly, seaborn, etc.

Machine learning: sklearn, tensorflow

NLP: nltk, spacy, tensorflow, torch

GUI: tinker, flask

Test tool 测试工具

Selenium, Katalon Studio

Containerization and orchestration 容器和编排配置

Docker, Kubernetes

backup and restore 备份和还原

Terraform

算法和技能方向

讲者用下面这张图做了一个总体的介绍。

并列举了一些常用的算法:

Classification 分类算法:

比如说判断某个邮件是否是垃圾邮件。

  • 需要的输入数据: 特征features和对应的数据标签 label


  • 常用的分类算法:
    • Linear Classifiers: Logistic Regression, Naive Bayes Classifier
    • Nearest Neighbour:
    •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 Decision Trees
    • Boosted Trees
    • Random Forest
    • Neural Networks


  • 性能衡量标准:
    • accuracy, precision, recall, F1 score
    • confusion matrix
    • AUC


Regression 回归算法:

比如通过地理位置,供需变化等参数与拟合一个预测房价变化的模型。

  • 需要的输入数据: 特征features和对应的数据标签 label
  • 常用的回归算法:
    •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 polynomial regression
    •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 decision tree regression
    • random forest regression


  • 性能衡量标准:
    • Mean Squared Error(MSE)
    • Root-Mean-Squared-Error(RMSE)
    • Mean-Absolute-Error(MAE)
    • R² or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 Adjusted R²

Clustering 聚类算法:

比如说在保险行业,可以用于确定平均理赔费用较高的汽车保单持有人群体,识别欺诈行为。

  • 需要的输入数据: 特征features(不需要label,un-supervised)
  • 常用的聚类算法:
    • K-Means clustering
    • mean-shift clustering
    •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DBSCAN)
    • expectation–maximization (EM) clustering using Gaussian Mixture Models (GMM)
    • agglomerativ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 性能衡量标准:
    • clustering tendency: Hopkins test - a statistical test for spatial randomness of a variable to measure the probability of data points generated by uniform data distribution
    • number of clusters: elbow method
    • clustering quality: Silhouette Coefficient

Dimension reduction 降维方法

优点包括:降低存储成本,减少计算时间,提高算法性能,有利于可视化

常用的方法:

  • data filters: missing value ratio, low variance filter, high correlation filter
  • random forest
  • backward feature elimination
  • forward feature selection
  • factor analysis
  •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 ISOMAP
  • t- 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ur embedding (t-SNE)
  • 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 (UMAP)

Ensemble Learning 集成学习

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结合多个基学习器进行学习并预测,通常具有不错的性能

三大主流的集成学习方法: 详细请参考:zhuanlan.zhihu.com/p/36

  • Bagging:使用bootstrap aggregation
  • Boosting:将多个弱学习器集成为一个强学习器(多为同质学习器)
  • Stacking:类似于Boosting,但多余异质学习器的组合

NLP 自然语言处理

为什么选择NLP?

  • 非结构化文本数据常常会出现在实际场景中
  • 企业主希望从非结构化内容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发现问题
  • 内容丰富和情感分析可以帮助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典型NLP任务:

  • 文字分类
  • 情绪分析
  • 主题建模
  • 文字总结
  • 实体识别
  • 信息检索

统计方面

在算法部分中已经涵盖了一部分的统计学知识,其余的统计知识比如假设检验等知识可以从这本书中查漏补缺

《面向数据科学家的实用统计学》

总结:

讲座大概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信息量很大,我的理解就是对于一个数据科学家,数学+统计+编程+业务理解,这四个方面都得面面俱到。


user avatar   qin-lu-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少年,你渴望力量么?


这才是真正的力量,年轻人!

这是Swami Chandrasekaran(名字这么复杂,一定印度佬)所绘制的一张地图。名字叫MetroMap to Data Scientist,别称怎么死都不知道的。该地铁一共十条路线,道道路线都不是人走的。因为网上只有英文版,我将其翻译成中文,再对内容作一些解释和补充,顺便也作为自己的学习。

它主要涉及的是硬(ken)技能,业务理解商业知识等数据科学家的软技能没有包含,什么广告点击啊,用户留存啊,AB测试啊。这个再写也许又是很多条线路了。我写不动的。

个人水平一般,内容解读不算好,不少是来源于网上的摘录。可能部分内容有错误,欢迎指正。

——————

Fundamentals原理

算是多学科的交叉基础,属于数据科学家的必备素质。

Matrices & Linear Algebra

矩阵和线性代数

矩阵(Matrix)是一个按照长方阵列排列的复数或实数集合。涉及到的机器学习应用有SVD、PCA、最小二乘法、共轭梯度法等。

线性代数是研究向量、向量空间、线性变换等内容的数学分支。向量是线性代数最基本的内容。中学时,数学书告诉我们向量是空间(通常是二维的坐标系)中的一个箭头,它有方向和数值。在数据科学家眼中,向量是有序的数字列表。线性代数是围绕向量加法和乘法展开的。

矩阵和线性代数有什么关系呢?当向量进行线性变换时,这种变换可以想象成几何意义上的线性挤压和拉扯,而矩阵则是描述这种变换的信息,由变换后的基向量决定。

矩阵和线性代数是一体的,矩阵是描述线性代数的参数。它们构成了机器学习的庞大基石。

Hash Functions,Binary Tree,O(n)

哈希函数,二叉树,时间复杂度

哈希函数也叫散列函数,它能将任意的数据作为输入,然后输出固定长度的数据,这个数据 叫哈希值也叫散列值,用h表示,此时h就输入数据的指纹。

哈希函数有一个基本特性,如果两个哈希值不相同,那么它的输入也肯定不相同。反过来,如果两个哈希值是相同的,那么输入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故无法通过哈希值来判断输入。

哈希函数常用在数据结构、密码学中。

二叉树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树形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树(左子树和右子树),子树次序不能颠倒。二叉树又有多种形态。

二叉树是树这类数据结构的第一种树,后续还有红黑树等,很多语言的set,map都是用二叉树写的。

时间复杂度是编程中的一个概念,它描述了执行算法需要的时间。不同算法有不同的时间复杂度,例如快排、冒泡等。

简便的计算方法是看有几个for循环,一个是O(n),两个是O(n^2),三个是O(n^3)。当复杂度是n^3+n^2时,则取最大的量级n^3即可。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空间复杂度,它代表的是算法占用的内存空间。算法通常要在时间和内存中取得一个平衡,既内存换时间,或者时间换内存。


Relational Algebra

Relational Algebra

关系代数,是一种抽象的查询语言。基本的代数运算有选择、投影、集合并、集合差、笛卡尔积和更名。

关系型数据库就是以关系代数为基础。在SQL语言中都能找到关系代数相应的计算。


Inner、Outer、Cross、Theta Join

内连接、外连接、交叉连接、θ连接

这是关系模型中的概念,也是数据库的查询基础。

内连接,只连接匹配的行,又叫等值连接。

外连接,连接左右两表所有行,不论它们是否匹配。

交叉连接是对两个数据集所有行进行笛卡尔积运算,比如一幅扑克牌,其中有A集,是13个牌的点数集合,集合B则是4个花色的集合,集合A和集合B的交叉链接就是4*13共52个。

θ连接使用where子句引入连接条件,θ连接可以视作交叉连接的一个特殊情况。where 可以是等值,也可以是非等值如大于小于。

不同数据库的join方式会有差异。


CAP Theorem

CAP定理,指的是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 Consistency(一致性)、 Availability(可用性)、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三者不可得兼。

一致性(C):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备份,在同一时刻是否同样的值。(等同于所有节点访问同一份最新的数据副本)

可用性(A):在集群中一部分节点故障后,集群整体是否还能响应客户端的读写请求。(对数据更新具备高可用性)

分区容错性(P):以实际效果而言,分区相当于对通信的时限要求。系统如果不能在时限内达成数据一致性,就意味着发生了分区的情况,必须就当前操作在C和A之间做出选择。

数据系统设计必须在三个性能方便做出取舍,不同的数据库,CAP倾向性不同。


tabular data

列表数据,即二维的表格数据,关系型数据库的基础。


DataFrames & Series

Pandas数据结构

Series是一个一维数据对象,由一组NumPy的array和一组与之相关的索引组成。Python字典和数组都能转换成数组。Series以0为开始,步长为1作为索引。

       x = Series([1,2,3,4,5])  x 0 1 1 2 2 3 3 4 4 5     

DataFrames是一个表格型的数据,是Series的多维表现。DataFrames即有行索引也有列索引,可以看作Series组成的字典。


Sharding

分片

分片不是一种特定的功能或者工具,而是技术细节上的抽象处理,是水平拓展的解决方法。一般数据库遇到性能瓶颈,采用的是Scale Up,即向上增加性能的方法,但单个机器总有上限,于是水平拓展应运而生。

分片是从分区(Partition)的思想而来,分区通常针对表和索引,而分片可以跨域数据库和物理假期。比如我们将中国划分南北方,南方用户放在一个服务器上,北方用户放在另一个服务器上。

实际形式上,每一个分片都包含数据库的一部分,可以是多个表的内容也可以是多个实例的内容。当需要查询时,则去需要查询内容所在的分片服务器上查询。它是集群,但不同于Hadoop的MR。

如果能够保证数据量很难超过现有数据库服务器的物理承载量,那么只需利用MySQL5.1提供的分区(Partition)功能来改善数据库性能即可;否则,还是考虑应用Sharding理念。另外一个流传甚广的观点是:我们的数据也许没有那么大,Hadoop不是必需的,用sharding即可。


OLAP

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是数据仓库系统主要的应用,主要用于复杂的分析操作。

针对数据分析人员,数据是多维数据。查询均是涉及到多表的复杂关联查询,为了支持数据业务系统的搭建,OLAP可以想象成一个多维度的立方体,以维度(Dimension)和度量(Measure)为基本概念。我们用到的多维分析就是OLAP的具象化应用。

OLAP更偏向于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会灵活变动一些。

另外还有一个OLTP的概念。


Multidimensional Data Model

多维数据模型。

它是OLAP处理生成后的数据立方体。它提供了最直观观察数据的方法。

涉及钻取,上卷,切片,切块,旋转等操作。


ETL

ETL是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加载(load)的过程。常用在数据仓库。

整个流程是从数据源抽取数据,结果数据清洗和转换,最终将数据以特定模型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去。

ETL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以前SQL数据仓库时代和OLAP伴随而生,在现在日新月异的技术生态圈,可能会逐步变化到Hadoop相关的技术了。


Reporting vs BI vs Analytics

报表与商业智能与分析,这是BI的三个组成部分。

Reporting是数据报表。利用表格和图表呈现数据。报表通常是动态多样的。数个报表的集合统称为Dashboard。

BI是商业智能,是对企业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数据报表快速作出决策。

Analytics是数据分析,基于数据报表作出分析。包括趋势的波动,维度的对比等。


JSON & XML

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易于阅读和编写,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

JSON的语法规则是:

{ }保存对象;

[ ]保存数组;

数据由逗号分隔;

数据在键值对中。

下面范例就是一组JSON值

       {   "firstName": "John",   "lastName": "Smith",   "age": 25,   "address": {     "streetAddress": "21 2nd Street",     "city": "New York",     "state": "NY",     "postalCode": "10021"   } }     

XML是可拓展标记语言,被设计用来传输和存储数据,与之对应的HTML则是显示数据。XML和HTML服务于不同目的,XML是不作为的。

       <note> <to>George</to> <from>John</from> <heading>Reminder</heading> <body>Don't forget the meeting!</body> </note>     

上面的范例,纯粹就是用来传输的一段信息,没有任何意义。


NoSQL

泛指非关系型的数据库,意为Not Only SQL。

NoSQL是随着大数据时代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在高并发大规模多数据类型的环境下力不从心,而NoSQL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

NoSQL主要分为四大类:

键值KeyValue数据库

这类数据库会使用哈希表,哈希表中有一个特定的键指向一个特定的值,KeyValue的特点是去中心化,不涉及业务关系。代表Redis。

列数据库

这类数据库用于分布式海量存储,和KeyValue的区别在于这里的Key指向的是列。横向拓展性好,适合大数据量高IO。

代表HBase,Cassandra

文档型数据库

属于KeyValue数据库的升级版,允许嵌套键值。文档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位,一个文档等于一个关系数据库的一条记录。

因为文档的自由性,文档型数据库适合复杂、松散、无结构或半结构化的数据模型,和JSON类似,叫做BSON(MongoDB的存储格式)。

代表MongoDB

图形数据库

基于图论算法的数据库,将数据集以图形元素(点、线、面)建立起来。这种数据库常应用在社交网络关系链,N度关系等。

代表Neo4j


Regex

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正则表通常被用来检索、替换那些符合某个模式(规则)的字符串。通过特定字符的组合,对字符串进行逻辑过滤。例如注册账号时检查对方邮件格式对不对啊,手机号格式对不对啊。

学起来靠记,记了也会忘,每次用得查,查了还得检验。


网上记忆口诀一堆图表,相关网站也不少,仁者见仁了。


Vendor Landscape

不懂,供应商风景?

有评论指出是业务背景知识。对于数据科学家,业务知识另外一块很重要的内容。我认为,好的业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于技术技能本身的。


Env Setup

想了半天,Env应该是环境安装的意思,IDE啊,GUI啊等等全部安装上去,再调各种路径啥的。

针对数据科学家,Anaconda + Rstudio用的比较多。


——————

Statistics 统计

统计是数据科学家的核心能力之一,机器学习就是基于统计学原理的,我不算精通这一块,许多内容都是网络教科书式的语言。都掌握后再重写一遍。



Pick a Dataset(UCI Repo)

找数据(UCI数据集)

UCI数据库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提出的用于机器学习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目前共有335个数据集,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可以拿来玩机器学习。

UCI Machine Learning Repository: Data Sets

另外的数据来源是Kaggle竞赛等

Descriptive Statistics(mean, median, range, SD, Var)

描述性统计(均值,中位数,极差,标准差,方差)。

均值也叫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概念。小学学习的算数平均数是其中的一种均值,除此以外还有众数和中位数。

中位数可以避免极端值,在数据呈现偏态的情况下会使用。

极差就是最大值减最小值。

标准差,也叫做均方差。现实意义是表述各数据偏离真实值的情况,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如[1,9]和[4,6],平均数相同,标准差不一样,前者的离散程度更大。

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方差和标准差的量纲是一致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标准差需要比方差多一步开平方的运算,但它在描述现实意义上更贴切,各有优劣。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探索性数据分析

获得一组数据集时,通常分析师需要掌握数据的大体情况,此时就要用到探索性数据分析。

主要是两类:

图形法,通过直方图、箱线图、茎叶图、散点图快速汇总描述数据。

数值法:观察数据的分布形态,包括中位数、极值、均值等,观察多变量之间的关系。

探索性数据分析不会涉及到复杂运算,而是通过简单的方式对数据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才去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在Python和R中,都有相关的summary函数。


Histograms

直方图,又称质量分布图,是一种表示数据分布的统计报告图。

近似图表中的条形图,不过直方图的各矩行是连续排列,因为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不能放开。

正常的直方图是中间高、两边低、左右近似对称。而异常型的直方图种类过多,不同的异常代表不同的可能情况。


Percentiles & Outliers

百分位数和极值,描述性统计的元素。

百分位数指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并计算相遇的累积百分值,某一百分位所对应数据的值就称为这一百分位的百分位数。比如1~100的数组中,25代表25分位,60代表60分位。

我们常将百分位数均匀四等分:第25百分位数,叫做第一四分位数;第50百分位数,称第二四分位数,也叫中位数;第75百分位数,叫做第三四分位数。通过四分位数能够简单快速的衡量一组数据的分布。

百分位数和极值可以用来描绘箱线图。


Probability Theory

概率论,统计学的核心之一,主要研究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Bayes Theorem

贝叶斯定理,关于随机事件A和B的条件概率的定理。

现实世界有很多通过某些信息推断出其他信息的推理和决策,比如看到天暗了、蜻蜓低飞了,那么就表示有可能下雨。这组关系被称为条件概率:用P(A|B)表示在B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可能性。

贝叶斯公式:P(B|A) = P(A|B)*P(B) / P(A)

现实生活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疾病检测,如果某种疾病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一。现在有一种试纸,它在患者得病的情况下,有99%的准确判断患者得病,在患者没有得病的情况下,有5%的可能误判患者得病。现在试纸说一个患者得了病,那么患者真的得病的概率是多少?

从我们的直觉看,是不是患者得病的概率很大,有80%?90%?实际上,患者得病的概率只有1.9%。关键在哪里?一个是疾病的发病率过低,一个是5%的误判率太高,导致大多数没有得病的人被误判。这就是贝叶斯定理的作用,用数学,而不是直觉做判断。

最经典的应用莫过于垃圾邮件的过滤。


Random Variables

随机变量,表示随机试验各种结果的实际值。比如天气下雨的降水量,比如某一时间段商城的客流量。

随机变量是规律的反应,扔一枚硬币,既有可能正面、也有可能反面,两者的概率都是50%。扔骰子,结果是1~6之间的任何一个,概率也是六分之一。虽然做一次试验,结果肯定是不确定性的,但是概率是一定的。


Cumul Dist Fn(CDF)

累计分布函数(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是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能够完整描述一个实数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直观看,累积分布函数是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下的面积。

上图阴影部分就是一个标准的累积分布函数F(x),给定任意值x,计算小于x的概率为多大。实际工作中不会涉及CDF的计算,都是计算机负责的。记得在我大学考试,也是专门查表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描述的概率都是累积分布函数,我们说这个事件有95%的可能性发生,实际指代的是至少95%,包含96%的概率,97%概率等。


Continuos Distributions(Normal, Poisson, Gaussian)

连续分布(正态、泊松、高斯)

分布有两种,离散分布和连续分布。连续分布是随机变量在区间内能够取任意数值。

正态分布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的分布之一,它的形状呈钟型,两头低,中间高,左右对称。

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期望μ和标准差σ:μ反应了正态分布的集中趋势位置,σ反应了离散程度,σ越大,曲线越扁平,σ越小,曲线越窄高。

自然届中大量的现象都按正态形式分布,标准正态分布则是正态分布的一种,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应用中,都会将正态分布先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进行计算。很多统计学方法,都会要求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才能计算。

泊松分布是离散概率分布。适合描述某个随机事件在单位时间/距离/面积等出现的次数。当n出现的次数足够多时,泊松分布可以看作正态分布。

高斯分布就是正态分布。


Skewness

偏度,是数据分布倾斜方向和程度的度量,当数据非对称时,需要用到偏度。

正态分布的偏度为0,当偏度为负时,数据分布往左偏离,叫做负偏离,也称左偏态。反之叫右偏态。


ANOVA

方差分析,用于多个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研究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可控因素对研究结果影响力的大小。

方差分析属于回归分析的特例。方差分析用于检验所有变量的显著性,而回归分析通常针对单个变量的。


Prob Den Fn(PDF)

概率密度函数,是用来描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输出值。

概率密度函数应该和分布函数一起看

蓝色曲线是概率密度函数,阴影部分是累积分布函数。我们用概率密度函数在某一区间上的积分来刻画随机变量落在这个区间中的概率。概率等于区间乘概率密度,累积分布等于所有概率的累加。

概率密度函数:f(x) = P(X=x)

累积分布函数:F(x) = P(X<=x)

概率密度函数是累积分布函数的导数,现有分布函数,才有密度函数。累积分布函数即可以离散也可以连续,而密度函数是用在连续分布中的。


Central Limit THeorem

中心极限定理,它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一类定理。

自然届中很多随机变量都服从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就是理解和解释这些随机变量的。我们有一个总体样本,从中取样本量为n的样本,这个样本有一个均值,当我们重复取了m次时,对应有m哥均值,如果我们把数据分布画出来,得到的结果近似正态分布。它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不管总体是什么分布。


Monte Carlo Method

蒙特卡罗方法,是使用随机数来解决计算问题的方法。

蒙特卡罗是一个大赌场,以它命名,含义近似于随机。我们有时候会因为各种限制而无法使用确定性的方法,此时我们只能随机模拟,用通过概率实验所求的概率来估计我们感兴趣的一个量。最知名的例子有布丰投针试验。

18世纪,布丰提出以下问题:设我们有一个以平行且等距木纹铺成的地板,木纹间距为a,现在随意抛一支长度l比木纹之间距离a小的针,求针和其中一条木纹相交的概率。

布丰计算出来了概率为p = 2l/πa。

为了计算圆周率,人们纷纷投针,以实际的试验结果来计算。



下图则是计算机模拟的结果


这就是蒙特卡罗方法的实际应用。它的理论依据是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Hypothesis Testing

假设检验,是根据一定的假设条件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

首先根据实际问题作出一个假设,记作H0,相反的假设称为备择假设。它的核心思想是小概率反证法,如果这个假设发生的概率太小以至于不可能发生,结果它发生了,那么我们认为假设是不成立的。

假设检验是需要容忍的,因为样本会存在波动,这个波动范围不会太严格,在这个范围内出现的事件我们都能接受。但是我们都这么容忍了,还是出现了违背原假设的小概率事件,那么说明原假设有问题。不能容忍的范围即拒绝域,在拒绝域发生的概率我们都认为它是小概率事件。

假设检验容易犯两类错误,第一类错误是真实情况为h0成立,但判断h0不成立,犯了“以真为假”的错误。第二类错误是h0实际不成立,但判断它成立,犯了“以假为真”的错误。

假设检验有U检验、T检验、F检验等方法。


p-Value

P值是进行假设检验判定的一个参数。当原假设为真时样本观察结果(或更极端结果)出现的概率。P值很小,说明原假设发生的概率很小,但它确实发生了,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拒绝原假设。

至于P值的选择根据具体情况,一般是1%,5%几个档次。

然而,P值在统计学上争议很大,P值是否是接受原假设的标准,都是统计学各种流派混合后的观点。P值从来没有被证明可以用来接收某个假设(所以我上文的说明并不严谨)。所以现在统计学家们也开始倡导:应该给出置信区间和统计功效,实际的行动判读还是留给人吧。


Chi2 Test

卡方检验,Chi读作卡。通常用作独立性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

卡方检验基于卡方分布。检验的假设是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没有差别。

独立性检验:卡方分布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基于样本数据判断两个变量的独立性。独立性检验使用列联表格式,因此也被称为列联表检验。原假设中,列变量与行变量独立,通过每个单元格的期望频数检验统计量。

拟合优度检验:它依据总体分布状况,计算出分类变量中各类别的期望频数,与分布的观察频数进行对比,判断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是否有显著差异。目的是判断假设的概率分布模型是否能用作研究总体的模型。

独立性检验是拟合优度检验的推广。


Estimation

估计

统计学里面估计分为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

参数估计是用样本指标估计总体指标,这个指标可以是期望、方差、相关系数等,指标的正式名称就是参数。当估计的是这些参数的值时,叫做点估计。当估计的是一个区间,即总体指标在某范围内的可能时,叫做区间估计,简单认为是人们常说的有多少把握保证某值在某个范围内。

参数估计需要先明确对样本的分布形态与模型的具体形式做假设。常见的估计方法有极大似然估计法、最小二乘法、贝叶斯估计法等。

非参数估计则是不做假设,直接利用样本数据去做逼近,找出相应的模型。


Confid Int(CI)

置信区间,是参数检验中对某个样本的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它描述的是这个参数有一定概率落在测量结果的范围程度。这个概率叫做置信水平。

以网上例子来说,如果在一次大选中某人的支持率为55%,而置信水平0.95以上的置信区间是(50%,60%),那么他的真实支持率有95%的概率落在和50~60的支持率之间。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的推得,当置信区间越大,置信水平也一定越大,落在40~70%支持率的可能性就有99%了。当然,越大的置信区间,它在现实的价值也越低。

置信区间经常见于抽样调研,AB测试等。


MLE

极大似然估计,它是建立在极大似然原理的基础上。

如果试验如有若干个可能的结果A,B,C…。若在仅仅作一次试验中,结果A出现,则一般认为试验条件对A出现有利,也即A出现的概率很大。

此时我们需要找出某个参数,参数能使这个样本出现的概率最大,我们当然不会再去选择其他小概率的样本,所以干脆就把这个参数作为估计的真实值。


Kernel Density Estimate

核密度估计,概率论中估计未知的密度函数,属于非参数检验。

一般的概率问题,我们都会假定数据分布满足状态,是基于假定的判别。这种叫参数检验。如果如果数据与假定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这些方法就不好用,于是便有了非参数检验。核密度估计就是非参数检验,它不需要假定数据满足那种分布。


Regression

回归

回归,指研究一组随机变量(Y1 ,Y2 ,…,Yi)和另一组(X1,X2,…,Xk)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又称多重回归分析。通常Y1,Y2,…,Yi是因变量,X1、X2,…,Xk是自变量。

回归分析常用来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有限情况下,也能推断相关性和因果性。而在机器学习领域中,它被用来预测,也能用来筛选特征。

回归包括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等。上图就是线性回归。


Convariance

协方差,用于衡量两个变量的总体误差,方差是协方差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变量相同。

协方差用数据期望值E计算:cov(x,y) = E[XY]-E[X][Y]。

如果XY互相独立,则cov(x,y)=0.此时E[XY] = E[X][Y]。


Correlation

相关性,即变量之间的关联性,相关性只涉及数学层面,即一个变量变化,另外一个变量会不会变化,但是两个变量的因果性不做研究。

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的关系,即无法通过一个变量精确地确定另外一个变量,比如我们都认为,一个人身高越高体重越重,但是不能真的通过身高去确定人的体重。


Pearson Coeff

皮尔逊相关系数,度量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的系数,用r表示,其值介于-1与1之间。1表示完全正相关,0表示完全无关,-1表示完全负相关。


Causation

因果性,和相关性是一堆好基友。相关性代表数学上的关系,但并不代表具有因果。

夏天,吃冷饮的人数和淹死的人数都呈现正相关。难道是吃冷饮导致了淹死?不是的,是因为天热,天热吃冷饮的人多了,游泳的人也多了。

《大数据时代》曾经强调,我们应该重视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这是存疑的,因为对数据科学家来说,对业务因果性的了解往往胜于相关性,比如你预测一个人是否会得癌症,你不能拿是否做过放疗作为特征,因为放疗已经是癌症的果,必然是非常强相关,但是对预测没有任何帮助,只是测试数据上好看而已。


Least2 fit

最小二乘法,是线性回归的一种用于机器学习中的优化技术。

最小二乘的基本思想是:最优拟合直线应该是使各点到回归直线的距离和最小的直线,即平方和最小。它是基于欧式距离的。


Eculidean Distance

欧氏距离,指在m维空间中两个点之间的真实距离。小学时求的坐标轴轴上两个点的直线距离就是二维空间的欧式距离。

二维:



——————

Programming 编程

数据科学家是需要一定的编程能力,虽然不需要程序员那么精通,注重的是解决的能力,而不是工程化的能力。作者从内容看更推崇R,我个人是推崇Python的。


Python Basics


Python基础知识。

人生苦短,我用Python。

Python的基础内容比R丰富的多,近几年,Python有作为第一数据科学语言的趋势。基础内容就不多复述了。


Working in Excel

Excel干活,掌握常用函数,懂得数据分析库,会Power系列加分。VBA这种就不用学了。


R Setup, RStudio R

安装R和RStudio,R是一门统计学语言。

下列的内容,都是R语言相关。


R Basics

R的基础,不多作陈述了。


Varibles

变量

变量是计算机语言中的抽象概念,可以理解成我们计算的结果或者值,不同计算语言的变量性质不一样。主要理解R和Python的变量就行。大数据那块可能还会涉及到Java和Scala。

R 用 <- 给变量赋值,=也能用,但不建议。


Vectors

向量,向量是一维数组,可以存储数值型、字符型或逻辑型数据的一维数组。R里面使用函数c( )创建向量。

       v <- c(1,2,3,4)     

向量中的数据必须拥有相同的数据类型,无法混杂。


Matrices

矩阵是一个二维数组,和向量一样,每个元素必须拥有相同的数据类型。当维度超过2时,我们更建议使用数组

       m <- matrix(1:20,nrow=5,ncol=4)     

Arrays

数组与矩阵类似,但是维度可以大于2,数据类型必须一样。

       a <- array(1:20,c(4,5))     

Factors

因子是R中的有序变量和类别变量。

类别变量也叫做名义变量,它没有顺序之分,比如男女,虽然编码中可能男为1,女为2,但不具备数值计算含义。有序变量则表示一种顺序关系,少年、青年、老年则是一种有序变量。

       f <- factor(c("type1","type2","type1))     

在factor函数中加入参数ordered = True,就表示为有序型变量了。


Lists

列表,是R最复杂的数据类型,它可以是上述数据结构的组合。

       l <- list(names = v,m,a,f )      

上述例子就包含了向量、矩阵、数组、因子。我们可以使用双重方括号[[ ]]选取列表中的元素。R中的下标不从0开始,所以list[[1]] 选取的是v。


Data Frames

数据框,在R和Python中为常用的数据结构。

R语言中为data.frame,Python中为Pandas的DataFrame。这里以R语言举例。

数据框可以包含不同数据类型的列,它是比矩阵更广泛的概念,也是R中最常用的数据结构。每一列的数据类型必须唯一。

       x <- data.frame(col1,col2,col3)     

Reading CSV Data

读取CSV


Reading Raw Data

读取原始数据,不清楚这和CSV的区别。


Subsetting Data

构建数据集

R提供了常用函数方便我们构建数据集(反正来去都那几个英文)。

数据集合并使用merge函数。

添加数据行使用rbind函数。

dataframe选取子集用[ row,column]。

删除变量可以通过 <- Null。

复杂查询则使用subset函数。

如果已经习惯SQL函数,可以载入library(sqldf)后用sqldf函数。


Manipulate Data Frames

操作数据框

除了上面的构建数据集的技巧,如果我们需要更复杂的操作,加工某些数据,如求变量和、计算方差等,则要用到R语言的其他函数。

R本身提供了abs(x),sort(x),mean(x),cos(x)等常用的统计方法,如何应用在数据框呢?我们使用apply函数,可将任意一个函数应用在矩阵、数组、数据框中。

       apply(dataframe,margin,fun)     

Functions

函数

R语言自带了丰富的统计函数,可以通过官方/第三方文档查询,R也可以自建函数。

       myfunction <- function(arg1,arg2,){  statements  return(object) }     

函数中的对象只在函数内部使用。如果要调试函数,可以使用warning( ),messagr( ),stop( )等纠错。


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我不知道这块的编程基础内容为什么要加入因子分析。

R语言的因子分析函数是factanal()


Install Pkgs

调包侠

R的包非常丰富(Python更是),可以通过cran下载,包括爬虫、解析、各专业领域等。函数library可以显示有哪些包,可能直接加入包。RStudio则提供了与包相关的丰富查询界面。


——————

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

数据科学的终极应用,现在已经是深度学习了。这条路也叫从调包到科学调参。这里的算法属于经典算法,但是向GBDT、XGBoost、RF等近几年竞赛中大发异彩的算法没有涉及,应该是写得比较早的原因。


What is ML?

机器学习,区别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的算法基于统计学和概率论,根据已有数据不断自动学习找到最优解。数据挖掘能包含机器学习的算法,但是协同过滤,关联规则不是机器学习,在机器学习的教程上看不到,但是在数据挖掘书本能看到。


Numerical Var

机器学习中主要是两类变量,数值变量和分量变量。

数值变量具有计算意义,可用加减乘除。数据类型有int、float等。

在很多模型中,连续性的数值变量不能直接使用,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会将其转换为分类变量。


Categorical Var

分类变量可以用非数值表示。

有时候为了方便和节省存储空间,也会用数值表示,比如1代表男,0代表女。但它们没有计算意义。在输入模型的过程中,会将其转变为哑变量。


Supervised Learning

监督学习

机器学习主要分为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

监督学习是从给定的训练集中学习出一个超级函数Y=F(X),我们也称之为模型。当新数据放入到模型的时候,它能输出我们需要的结果达到分类或者预测的目的。结果Y叫做目标,X叫做特征。当有新数据进入,能够产生新的准确的结果。

既然从训练集中生成模型,那么训练集的结果Y应该是已知的,知道输入X和输出Y,模型才会建立,这个过程叫做监督学习。如果输出值是离散的,是分类,如果输出值是连续的,是预测。

监督学习常见于KNN、线性回归、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等。


Unsupervied Learning

非监督学习

无监督学习和监督学习,监督学习是知道结果Y,无监督学习是不知道Y,仅通过已有的X,来找出隐藏的结构。

无监督学习常见于聚类、隐马尔可夫模型等。


Concepts, Inputs & Attributes

概念、输入和特征

机器学习包括输入空间、输出空间、和特征空间三类。特征选择的目的是筛选出结果有影响的数据。


Traning & Test Data

训练集和测试集

机器学习的模型是构建在数据集上的,我们会采用随机抽样或者分层抽样的将数据分成大小两个部分,拿出大部分样本进行建模型,留小部分样本用刚建立的模型进行预报,通过小样本的预测结果和真实结果做对比,来判断模型优劣。这个叫做交叉验证。

交叉验证能够提高模型的稳定性,但不是完全保险的,依旧有过拟合的风险。

通常用80%的数据构建训练集,20%的数据构建测试集


Classifier

分类

监督学习中,如果输出是离散变量,算法称为分类。

输出的离散变量如果是二元的,则是二元分类,比如判断是不是垃圾邮件{是,否},很多分类问题都是二元分类。与之相对的是多元分类。


Prediction

预测

监督学习中,如果输出是连续变量,算法称为预测。

预测即可以是数值型,比如未来的销量,也可以是介于[0,1]间的概率问题。

有些算法适合分类、有些则是预测,也有算法可以两者混合。比如垃圾邮件判定,将50%以上概率是垃圾邮件的划归到是,50%以下的划归到否。


Lift

Lift曲线

它是衡量模型性能的一种最常用的度量,它考虑的是模型的准确性。它核心的思想是以结果作导向,用了模型得到的正类数量比不用模型的效果提升了多少?

比如某一次活动营销,1000个用户会有200个响应,响应率是20%。用了模型后,我通过算法,讲用户分群,挑出了最有可能响应的用户200个,测试后的结果是有100个,此时的响应率变成了50%。此时的Lift值为5。

上图就是按Lift值画出曲线的范例。纵坐标是lift值,横坐标是挑选的的阀值。阀值越低,说明挑选的越严格,按上文的例子理解,挑选的就是最有可能响应的用户。当没有阀值时,lift就为0了。阀值通常是根据预测分数排序的。

还有一种常用的叫ROC曲线。


Overfitting

过拟合

过拟合是机器学习中常碰到的一类问题。主要体现在模型在训练数据集上变现优秀,而在真实数据集上表现欠佳。造成的原因是为了在训练集上获得出色的表现,使得模型的构造如此精细复杂,规则如此严格,以至于任何与样本数据稍有不同的文档它全都认为不属于这个类别。

上图,黑色的线条是正常模型,绿色的线条是过拟合模型。

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是否容易拟合的程度也不仅相同。通常采用加大样本数据量、减少共线性、增加特征泛化能力的方法解决过拟合。

与之相反的是欠拟合。


Bias & Variance

偏差和方差

偏差和方差除了统计学概念外,它们也是解释算法泛化能力的一种重要工具。

算法在不同训练集上得到的结果不同,我们用偏差度量算法的期望预测和真实结果的偏离程度,这代表算法本身的拟合能力,方差则度量了算法受数据波动造成的影响。

偏差越小、越能够拟合数据,方差越小、越能够扛数据波动。


Trees & Classification

树分类

树分类是需要通过多级判别才能确定模式所属类别的一种分类方法。多级判别过程可以用树状结构表示,所以称为树分类器。

最经典的便是决策树算法。


Classification Rate

分类正确率

为了验证模型的好坏,即最终判断结果的对错,我们引入了分类正确率。

分类正确率即可以判断二分类任务,也适用于多分类任务。我们定义分类错误的样本数占总样本的比率为错误率,精确度则是正确的样本数比率。两者相加为1。

为了更好的判断模型,主要是业务需要,我们还加入了查准率(precision),查全率(recall),查准率是预测为真的数据中有多少是真的。查全率是真的数据中有多少数据被预测对了。

这个有点绕,主要是为了业务判断,假如我们的预测是病人是否患了某个致死疾病,假设得病为真,我们显然希望把全部都得病的患者找出来,那么此时查全率(得病的患者有多少被准确预测出来)比查准率(预测得病的患者有多少真的得病了)更重要,因为这个会死人,那么肯定是选择有杀错无放过。所以算法也会更追求查全率。

算法竞赛就是基于上述指标评分的。


Decision Tress

决策树,基本的分类和回归方法。

可以理解成If-Then的规则集,每一条路径都互斥且完备。决策树分为内部节点和叶节点,内部节点就是If-Then的规则,叶节点就是分类结果。

决策树主流有ID3、C4.5、CART算法。

因为决策树形成的结构是根据树形递归产生,它对训练数据表现良好,但是会产生过拟合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会进行减枝。剪枝通过损失函数或代价函数实现。

决策树的优点是:高校简单、可解释性强、在大型数据库有良好表现、适合高维数据。缺点是:容易过拟合、并且分类结果会倾向拥有更多数值的特征(基于信息增益)。

随机森林算法是基于决策树的。


Boosting

提升方法,属于集成学习的一种。提升方法Boosting一般是通过多个弱分类器组成一个强分类器,提高分类性能。简而言之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通过对训练集训练出一个基学习器,然后根据基学习器的分类表现跳转和优化,分类错误的样本将会获得更多关注,以此重复迭代,最终产生的多个基分类器进行加强结合得出一个强分类器。

主流方法是AdaBoost,以基分类器做线性组合,每一轮提高前几轮被错误分类的权值。


Naive Bayes Classifiers

朴素贝叶斯分类,基于贝叶斯定理的分类方法。朴素贝叶斯法的使用条件是各特征互相独立。

这里引入经典的贝叶斯定理:

在算法中,我们的B就是分类结果Target,A就是特征。意思是在特征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发生B的概率是多少?

概率估计方法有极大似然估计和贝叶斯估计,极大似然估计容易产生概率值为0的情况。

优点是对缺失数据不太敏感,算法也比较简单。

缺点是条件互相独立在实际工作中不太成立。


K-Nearest Neighbour

K近邻分类。

K近邻分类的特点是通过训练数据对特征向量空间进行划分。当有新的数据输入时,寻找距离它最近的K个实例,如果K个实例多数属于某类,那么就把新数据也算作某类。

特征空间中,每个训练数据都是一个点,距离该点比其他点更近的所有点将组成一个子空间,叫做单元Cell,这时候,每个点都属于一个单元,单元将是点的分类。

k值的选择将会影响分类结果,k值越小,模型越复杂,容易过拟合,不抗干扰。K值越大,模型将越简单,分类的准确度会下降。上图是K=1时的子空间划分,下图是K=5时的子空间划分,从颜色很直观的看到影响。


K近邻的这类基于距离的算法,训练的时间复杂度低,为O(n),适用范围范围广。但是时间复杂度低是通过空间复杂度换来的,所以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内存。另外样本不平衡问题解决不了。

Logistic Regression

逻辑斯谛回归,简称逻辑回归。

逻辑回归属于对数线性模型,虽然叫回归,本质却是分类模型。如果我们要用线性模型做分类任务,则找到sigmoid函数将分类目标Y和回归的预测值联系起来,当预测值大于0,判断正例,小于0为反例,等于0任意判别,这个方法叫逻辑回归模型。

模型参数通过极大似然法求得。逻辑回归的优点是快速和简单,缺点是高维数据支持不好,容易钱拟合。


Ranking

排序,PageRank

这里应该泛指Google的PageRank算法。

PageRank的核心思想有2点:

1.如果一个网页被很多其他网页链接到的话说明这个网页比较重要,也就是pagerank值会相对较高;

2.如果一个pagerank值很高的网页链接到一个其他的网页,那么被链接到的网页的pagerank值会相应地因此而提高。

PageRank并不是唯一的排名算法,而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其他算法还有:Hilltop 算法、ExpertRank、HITS、TrustRank。


Linear Regression

线性回归

线性回归是机器学习的入门级别算法,它通过学习得到一个线性组合来进行预测。

一般写成F(x) = wx +b,我们通过均方误差获得w和b,均方误差是基于欧式距离的求解,该方法称为最小二乘法。简单来说,就是找到一条线,所有数据到这条线的欧式距离之和最小。

线性回归容易优化,模型简单,缺点是不支持非线性。


Perceptron

感知机,是二类分类的线性分类模型。

它通过一个wx+b的超平面S划分特征空间。为了找出这个超平面,我们利用损失函数极小化求出。超平面的解不是唯一的,采取不同初值或误分类点将会造成不同结果。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层次聚类,指在不同层次对数据集进行划分,从而形成树形的聚类结构。

它将样本看作一个初始聚类簇,每次运算找出最近的簇进行合并,该过程不断合并,直到满足预设的簇的个数。

上图就是所有样本重复执行最终K=1时的结果。横轴是聚类簇之间的距离,当距离=5时,我们有两个聚类簇,当距离=3时,我们有四个聚类簇。


K-means Clusterning

K聚类

全称K均值聚类,无监督学习的经典算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典型代表。

K聚类需要将原始数据无量纲化,然后设置聚类点迭代求解。K聚类的核心是针对划分出的群簇使其最小化平方误差。直观说,就是让样本紧密围绕群簇均值。

设置多少个聚类点多少有点主观的意思,考察的是外部指标,即你聚类本身是想分出几类,通过对结果的观察以及E值判断。

K聚类不适合多维特征,一般3~4维即可,维度太多会缺乏解释性,RFM模型是其经典应用。因为物以类聚,所以对偏离均值点的异常值非常敏感。


Neural Networks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系统的算法,神经网络算法以神经元作为最基础的单位,神经元通过将输入数据转换为0或1的阀值,达到激活与否的目的,但是0和1不连续不光滑,对于连续性数据,往往用sigmoid函数转换成[0,1] 间的范围。

将这些神经单元以层次结构连接起来,就成了神经网络。因为这个特性,神经网络有许多的参数,可不具备可解释性。多层神经网络,它的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的层级叫做隐层,就是天晓得它代表什么含义。

神经网络的层数一般是固定的,但我们也能将网络层数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找到最适合的层数。

另外,层数越多,参数越多的神经网络复杂度越高,深度学习就是典型的层数很多的神经网络。常见的有CNN、DNN、RNN等算法。


Sentiment Analysis

情感分析,比较前沿的一个领域。包括情感词的正面负面分类,标注语料,情感词的提取等。

情感分析可以通过情感关键词库计算,比如汇总开心、悲伤、难过的词汇,计算情感值,再加入表示情感强烈程度的维度,如1~5的数值进行打分。用户对商品评论的分析就是一个常见的情感分析:这手机太TM破了,就是5分愤怒。

然而情感词典需要维护,构建成本较高,我们也可以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将其看待为分类问题。讲关键词特征向量化,常用词袋模型(bag-of-words )以及连续分布词向量模型(word Embedding),特征化后,往往用CNN、RNN或者SVM算法。


Collaborative Fitering

协同过滤,简称CF算法。协同过滤不属于机器学习领域,所以你在机器学习的书上看不到,它属于数据挖掘。

协同过滤的核心是一种社会工程的思想:人们更倾向于向口味比较类似的朋友那里获得推荐。协同过滤主要分为两类,基于用户的user-based CF以及基于物体的item-based CF。虽然协同过滤不是机器学习,但它也会用到SVD矩阵分解计算相似性。

优点是简单,你并不需要基于内容做内容分析和打标签,推荐有新颖性,可以发掘用户的潜在兴趣点。

协同过滤的缺点是无法解决冷启动问题,新用户没行为数据,也没有好友关系,你是最不到推荐的;推荐会收到稀疏性的约束,你的行为越多,才会越准;随着数据量的增大,算法会收到性能的约束,并且难以拓展。

协同过滤可以和其他算法混合,来提高效果。这也是推荐系统的主流做法。


Tagging

标签/标注

这里稍微有歧义、如果是标签,间接理解为用户画像,涉及到标签系统。用户的男女、性别、出生地皆是标签,越丰富的标签,越能在特征工程中为我们所用。

如果是分类标签/标注,则是数据标注。有监督学习需要训练集有明确的结果Y,很多数据集需要人工添加上结果。比如图像识别,你需要标注图像属于什么分类,是猫是狗、是男是女等。在语音识别,则需要标注它对应的中文含义,如果涉及到方言,则还需要将方言标注为普通话。

数据标注是个苦力活。


——————

Text Mining / NLP

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这是一个横跨人类学、语言学的交叉领域。自然语言的发展还未到成熟应用。这一块我不是很熟悉,有误率可能比较高。

中文的自然语言处理更有难度,这是汉语语法特性决定的,英文是一词单词为最小元素,有空格区分,中文则是字,且是连续的。这就需要中文在分词的基础上再进行自然语言处理。中文分词质量决定了后续好坏。


Corpus

语料库指大规模的电子文本库,它是自然语言的基础。语料库没有固定的类型,文献、小说、新闻都可以是语料,主要取决于目的。语料库应该考虑多个文体间的平衡,即新闻应该包含各题材新闻。

语料库是需要加工的,不是随便网上下载个txt就是语料库,它必须处理,包含语言学标注,词性标注、命名实体、句法结构等。英文语料库比较成熟,中文语料还在发展中。

NLTK-Data

自然语言工具包

NLTK创立于2001年,通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最好的英语语言工具包之一。内含多个重要模块和丰富的语料库,比如nltk.corpus 和 nltk.utilities。Python的NLTK和R的TM是主流的英文工具包,它们也能用于中文,必须先分词。中文也有不少处理包:TextRank、Jieba、HanLP、FudanNLP、NLPIR等。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命名实体识别

命名实体是确切的名词短语,如组织、人、时间,地区等等。命名实体识别则是识别所有文字中的命名实体,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要基础工具。

命名实体有两个需要完成的步骤,一是确定命名实体的边界,二是确定类型。汉字的实体识别比较困难,比如南京市长江大桥,会产生南京 | 市长 | 江大桥 ,南京市 | 长江大桥 两种结果,这就是分词的任务。确定类型则是明确这个实体是地区、时间、或者其他。可以理解成文字版的数据类型。

实体本身就代表社会和发展的变迁,很多新的实体会出现,或者实体被赋予新的含义和概念。所以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型来刻画所有的实体内部特征。

命名实体主要有两类方法,基于规则和词典的方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规则主要以词典正确切分出实体,机器学习主要以隐马尔可夫模型、最大熵模型和条件随机域等为主。


Text Analysis

文本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交叉领域。以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文本分析包括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后者现阶段进展比较缓慢。语法分析以正确构建出动词、名词、介词等组成的语法树为主要目的。


如果不深入研究领域、则有文本相似度、预测单词、困惑值等。这是比较成熟的应用。


UIMA

UIMA 是一个用于分析非结构化内容(比如文本、视频和音频)的组件架构和软件框架实现。这个框架的目的是为非结构化分析提供一个通用的平台,从而提供能够减少重复开发的可重用分析组件。

应该只能用于英文吧,不熟悉。

Term Document Matrix

词-文档矩阵是一个二维矩阵,行是词,列是文档,它记录的是所以单词在所有文档中出现频率。所以它是一个高维且稀疏的矩阵。

这个矩阵是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算法的基础。TF指代的词在文档中出现的频率,描述的是词语在该文档的重要数,IDF是逆向文件频率,描述的是单词在所有文档中的重要数。我们认为,在所有文档中都出现的词肯定是的、你好、是不是这类常用词,重要性不高,而越稀少的词越重要。故由总文档数除以包含该词的文档数,然后取对数获得。

词-文档矩阵可以用矩阵的方法快速计算TF-IDF。

它的变种形式是Document Term Matrix,行列颠倒。

Term Frequency & Weight

词频和权重。

词频即词语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这里的文档可以认为是一篇新闻、一份文本,甚至是一段对话。词频表示了词语的重要程度,一般这个词出现的越多,我们可以认为它越重要,但也有可能遇到很多无用词,比如a、an、the、的、地、得等。这些是停用词,应该删除。另外一部分是日常用语,你好,谢谢,对文本分析没有帮助,为了区分出它们,我们再加入权重。

权重代表了词语的重要程度,像你好、谢谢这种,我们认为它的权重是很低,几乎没有任何价值。权重既能人工打分,也能通过计算获得。通常,专业类词汇我们会给予更高的权重,常用词则低权重。

通过词频和权重,我们能提取出代表这份文本的特征词,经典算法为TF-IDF。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支持向量机。它是一种二类分类模型,有别于感知机,它是求间隔最大的线性分类。当使用核函数时,它也可以作为非线性分类器。

它可以细分为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线性支持向量机,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非线性问题不太好求解,图左就是将非线性的特征空间映射到新空间,将其转换成线性分类。说的通俗点,就是利用核函数将左图特征空间(欧式或离散集合)的超曲面转换成右图特征空间(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的超平面。

常用核函数有多项式核函数,高斯核函数,字符串核函数。

字符串核函数用于文本分类、信息检索等,SVM在高维的文本分类中表现较好,这也是出现在自然语言处理路径上的原因。


Association Rules

关联规则,挖掘数据背后存在的信息,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啤酒与尿布了,虽然它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理解它蕴含的意思:买了尿布的人更有可能购买啤酒。

它是形如X→Y的蕴涵式,是一种单向的规则,即买了尿布的人更有可能购买啤酒,但是买了啤酒的人未必会买尿布。我们在规则中引入了支持度和置信度来解释这种单向。支持度表明这条规则的在整体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如果买尿布啤酒的人少,那么支持度就小。置信度表示从X推导Y的可信度大小,即是否真的买了尿布的人会买啤酒。

关联规则的核心就是找出频繁项目集,Apriori算法就是其中的典型。频繁项目集是通过遍历迭代求解的,时间复杂度很高,大型数据集的表现不好。

关联规则和协同过滤一样,都是相似性的求解,区分是协同过滤找的是相似的人,将人划分群体做个性化推荐,而关联规则没有过滤的概念,是针对整体的,与个人偏好无关,计算出的结果是针对所有人。


Market Based Analysis

这里应该是Market Basket Analysis 购物篮分析的意思。

传统零售业中,购物篮指的是消费者一次性购买的商品,收营条上的单子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以供分析。更优秀的购物篮分析,还会用红外射频记录商品的摆放,顾客在超市的移动,人流量等数据。

关联规则是购物篮分析的主要应用,但还包括促销打折对销售量的影响、会员制度积分制度的分析、回头客和新客的分析。

Feature Extraction

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特征工程的重要概念。数据和特征决定了机器学习的上限,而模型和算法只是逼近这个上限而已。而很多模型都会遇到维数灾难,即维度太多,这对性能瓶颈造成了考验。常见文本、图像、声音这些领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进行特征提取,将原始特征转换成最有重要性的特征。像指纹识别、笔迹识别,这些都是有实体有迹可循的,而表情识别等则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也是特征提取的挑战。

不同模式下的特征提取方法不一样,文本的特征提取有TF-IDF、信息增益等,线性特征提取包括PCA、LDA,非线性特征提取包括核Kernel。

Using Mahout

Mahout是Hadoop中的机器学习分布式框架,中文名驱象人。

Mahout包含了三个主题:推荐系统(协同过滤)、聚类和分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场景。Mahout在Hadoop平台上,借助MR计算框架,可以简便化的处理不少数据挖掘任务。

Mahout已经不再维护新的MR,还是投向了Spark,与Mlib互为补充。


Using Weka

Weka是一款免费的,基于JAVA环境下开源的机器学习以及数据挖掘软件。


Using NLTK

使用自然语言工具包


Classify Text

文本分类

将文本集进行分类,与其他分类算法没有本质区别。假如现在要将商品的评论进行正负情感分类,首先分词后要将文本特征化,因为文本必然是高维,我们不可能选择所有的词语作为特征,而是应该以最能代表该文本的词作为特征,例如只在正情感中出现的词:特别棒,很好,完美。计算出卡方检验值或信息增益值,用排名靠前的单词作为特征。

所以评论的文本特征就是[word11,word12,……],[word21,word22,……],转换成高维的稀疏矩阵,之后则是选取最适合的算法了。

垃圾邮件、反黄鉴别、文章分类等都属于这个应用。


Vocabulary Mapping

词汇映射。

NLP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本体和实体,本体是一个类,实体是一个实例。比如手机就是本体、iPhone和小米是实体,它们共同构成了知识库。很多文字是一词多意或者多词一意,比如苹果既可以是手机也可以是水果,iPhone则同时有水果机、苹果机、iPhone34567的诸多叫法。计算机是无法理解这么复杂的含义。词汇映射就是将几个概念相近的词汇统一成一个,让计算机和人的认知没有区别。


——————

Visualization 数据可视化

这是难度较低的环节,统计学或者大数据,都是不断发展演变,是属于终身学习的知识,而可视化只要了解掌握,可以受用很多年。这里并不包括可视化的编程环节。

Uni, Bi & Multivariate Viz

在数据可视化中,我们通过不同的变量/维度组合,可以作出不同的可视化成果。单变量、双变量和多变量有不同作图方式。


ggplot2

R语言的一个经典可视化包

ggoplot2的核心逻辑是按图层作图,每一个语句都代表了一个图层。以此将各绘图元素分离。

       ggplot(...) +  geom(...) +   stat(...) +  annotate(...) +  scale(...) +     

上图就是典型的ggplot2函数风格。plot是整体图表,geom是绘图函数,stat是统计函数,annotate是注释函数,scale是标尺函数。ggplot的绘图风格是灰底白格。



ggplot2的缺点是绘图比较缓慢,毕竟是以图层的方式,但是瑕不掩瑜,它依旧是很多人使用R的理由。


Histogram & Pie(Uni)

直方图和饼图(单变量)

直方图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放张图。



饼图不是常用的图形,若变量之间的差别不大,如35%和40%,在饼图的面积比例靠肉眼是分辨不出来。


Tree & Tree Map

树图和矩形树图。

树图代表的是一种结构。层次聚类的实例图就属于树图。

当维度的变量多大,又需要对比时,可以使用矩形树图。通过面积表示变量的大小,颜色表示类目。


Scatter Plot (Bi)

散点图(双变量),数据探索中经常用到的图表,用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回归、分类的探索。


利用散点图矩阵,则能将双变量拓展为多变量。


Line Charts (Bi)

折线图(双变量)

常用于描绘趋势和变化,和时间维度是好基友,如影随形。


Spatial Charts

空间图,应该就是地图的意思。

一切涉及到空间属性的数据都能使用地理图。地理图需要表示坐标的数据,可以是经纬度、也可以是地理实体,比如上海市北京市。经纬度的数据,常常和POI挂钩。


Survey Plot

不知道具体的含义,粗略翻译

plot是R中最常用的函数,通过plot(x,y),我们可以设定不同的参数,决定使用那种图形。


Timeline

时间轴


当数据涉及到时间,或者存在先后顺序,我们可以使用时间轴。

不少可视化框架,也支持以时间播放的形式描述数据的变化。

Decision Tree

决策树。这里的决策树不是算法,而是基于解释性好的一个应用。

当数据遇到是否,或者选择的逻辑判断时,决策树不失为一种可视化思路。


D3.js

知名的数据可视化前端框架。

d3可以制作复杂的图形,像直方图散点图这类,用其他框架完成比较好,学习成本比前者低。

d3是基于svg的,当数据量变大运算复杂后,d3性能会变差。而canvas的性能会好不少,国内的echarts基于后者。有中文文档,属于比较友好的框架。

R语言中有一个叫d3NetWork的包,Python则有d3py的包,当然直接搭建环境也行。


IBM ManyEyes

Many Eyes是IBM公司的一款在线可视化处理工具。该工具可以对数字,文本等进行可视化处理。应该是免费的。图网上随便找的。

Tableau

国外知名的商用BI,分为Desktop和Server,前者是数据分析单机版,后者支持私有化部署。加起来得几千美金,挺贵的。图网上随便找的。




——————

Big Data 大数据

越来越火爆的技术概念,Hadoop还没有兴起几年,Spark第二代已经后来居上。 因为作者写的比较早,新技术没有过多涉及。因为工具比较多,没有涉及的我就简略了。

Map Reduce Fundamentals

MapReduce框架,Hadoop核心概念就是MapReduce。它通过将计算任务分割成多个处理单元分散到各个服务器进行。

MapReduce有一个很棒的解释,如果你要计算一副牌的数量,传统的处理方法是找一个人数。而MapReduce则是找来一群人,每个人数其中的一部分,最终将结果汇总。分配给每个人数的过程是Map,处理汇总结果的过程是Reduce。


Hadoop Components

Hadoop组件

Hadoo号称生态,它就是由无数组建拼接起来的。

各类组件包括HDFS、MapReduce、Hive、HBase、Zookeeper、Sqoop、Pig、Mahout、Flume等。最核心的就是HDFS和MapReduce了。


HDFS

Hadoop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sSystem)

HDFS的设计思路是一次读取,多次访问,属于流式数据访问。HDFS的数据块默认64MB(Hadoop 2.X 变成了128MB),并且以64MB为单位分割,块的大小遵循摩尔定理。它和MR息息相关,通常来说,Map Task的数量就是块的数量。64MB的文件为1个Map,65MB(64MB+1MB)为2个Map。


Data Replication Principles

数据复制原理

数据复制属于分布式计算的范畴,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数据库。

Hadoop和单个数据库系统的差别在于原子性和一致性。在原子性方面,要求分布式系统的所有操作在所有相关副本上要么提交, 要么回滚, 即除了保证原有的局部事务的原子性,还需要控制全局事务的原子性; 在一致性方面,多副本之间需要保证单一副本一致性。

Hadoop数据块将会被复制到多态服务器上以确保数据不会丢失。


Setup Hadoop (IBM/Cloudera/HortonWorks)

安装Hadoop

包括社区版、商业发行版、以及各种云。


Name & Data Nodes

名称和数据节点

HDFS通信分为两部分,Client和NameNode & DataNode。


NameNode:管理HDFS的名称空间和数据块映射信息,处理client。NameNode有一个助手叫Secondary NameNode,负责镜像备份和日志合并,负担工作负载、提高容错性,误删数据的话这里也能恢复,当然更建议加trash。

DataNode:真正的数据节点,存储实际的数据。会和NameNode之间维持心跳。


Job & Task Tracker

任务跟踪

JobTracker负责管理所有作业,讲作业分隔成一系列任务,然而讲任务指派给TaskTracker。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经理。

TaskTracker负责运行Map任务和Reduce任务,当接收到JobTracker任务后干活、执行、之后汇报任务状态。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员工。一台服务器就是一个员工。


M/R Programming

Map/Reduce编程

MR的编程依赖JobTracker和TaskTracker。TaskTracker管理着Map和Reduce两个类。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两个函数。

MapTask引擎会将数据输入给程序员编写好的Map( )函数,之后输出数据写入内存/磁盘,ReduceTask引擎将Map( )函数的输出数据合并排序后作为自己的输入数据,传递给reduce( ),转换成新的输出。然后获得结果。

网络上很多案例都通过统计词频解释MR编程:

原始数据集分割后,Map函数对数据集的元素进行操作,生成键-值对形式中间结果,这里就是{“word”,counts},Reduce函数对键-值对形式进行计算,得到最终的结果。

Hadoop的核心思想是MapReduce,MapReduce的核心思想是shuffle。shuffle在中间起了什么作用呢?shuffle的意思是洗牌,在MR框架中,它代表的是把一组无规则的数据尽量转换成一组具有一定规则的数据。

前面说过,map函数会将结果写入到内存,如果集群的任务有很多,损耗会非常厉害,shuffle就是减少这种损耗的。图例中我们看到,map输出了结果,此时放在缓存中,如果缓存不够,会写入到磁盘成为溢写文件,为了性能考虑,系统会把多个key合并在一起,类似merge/group,图例的合并就是{"Bear",[1,1]},{"Car",[1,1,1]},然后求和,等Map任务执行完成,Reduce任务就直接读取文件了。


另外,它也是造成数据倾斜的原因,就是某一个key的数量特别多,导致任务计算耗时过长。


Sqoop: Loading Data in HDFS

Sqoop是一个工具,用来将传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入到Hadoop中。虽然Hadoop支持各种各样的数据,但它依旧需要和外部数据进行交互。

Sqoop支持关系型数据库,MySQL和PostgreSQL经过了优化。如果要连其他数据库例如NoSQL,需要另外下载连接器。导入时需要注意数据一致性。

Sqoop也支持导出,但是SQL有多种数据类型,例如String对应的CHAR(64)和VARCHAR(200)等,必须确定这个类型可不可以使用。


Flue, Scribe: For Unstruct Data

2种日志相关的系统,为了处理非结构化数据。


SQL with Pig

利用Pig语言来进行SQL操作。

Pig是一种探索大规模数据集的脚本语言,Pig是接近脚本方式去描述MapReduce。它和Hive的区别是,Pig用脚本语言解释MR,Hive用SQL解释MR。

它支持我们对加载出来的数据进行排序、过滤、求和、分组(group by)、关联(Joining)。并且支持自定义函数(UDF),它比Hive最大的优势在于灵活和速度。当查询逻辑非常复杂的时候,Hive的速度会很慢,甚至无法写出来,那么Pig就有用武之地了。


DWH with Hive

利用Hive来实现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

Hive提供了一种查询语言,因为传统数据库的SQL用户迁移到Hadoop,让他们学习底层的MR API是不可能的,所以Hive出现了,帮助SQL用户们完成查询任务。

Hive很适合做数据仓库,它的特性适用于静态数据分析,但是SQL中的Insert、Update、Del等记录操作不适用于Hive。

Hive还有一个缺点,也是我经常遇到的,Hive查询有延时,因为它得启动MR,这个时间消耗不少。传统SQL数据库简单查询几秒内就能完成,在Hive中可能会花费一分钟。当然数据集如果足够大,那么启动耗费的时间就忽略不计了。

所以Hive适用的场景是每天凌晨跑当天数据等等。它是类SQL预言,数据分析师能直接用,产品经理能直接用,你拎出一个大学生培训几天也能用。效率快。

你可以用Hive作为通用查询,而用Pig定制函数UDF,做各种复杂数据。

Hive和MySQL语言最接近。


Scribe, Chukwa For Weblog

Scribe是Facebook开源的日志收集系统,在Facebook内部已经得到的应用。

Chukwa是一个开源的用于监控大型分布式系统的数据收集系统。


Using Mahout

上文已经介绍过了


Zookeeper Avro

Zookeeper,是Hadoop的一个重要组件,它被设计用来做协调服务的。主要是用来解决分布式应用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数据管理问题,如:统一命名服务、状态同步服务、集群管理、分布式应用配置项的管理等。

Avro是Hadoop中的一个子项目,它是一个基于二进制数据传输高性能的中间件。除外还有Kryo、protobuf等。


Storm: Hadoop Realtime

Storm是最新的一个开源框架,目的是大数据流的实时处理。它的特点是流,Hadoop的数据查询,优化的再好,也要基于HDFS进行MR查询,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呢?是有的。就是在数据产生时就去监控日志,然后马上进行计算。比如页面访问,有人点击一下,我计算就+1,再有人点,+1。那么这个页面的UV我也就能实时知道了。

Hadoop擅长批处理,而Storm则是流式处理,吞吐肯定是Hadoop优,而时延肯定是Storm好。


Rhadoop, RHipe

将R和hadoop结合起来2种架构。

RHadoop包含三个包(rmr,rhdfs,rhbase),分别对应MapReduce,HDFS,HBase三个部分。

Spark还有个叫SparkR的。


rmr

RHadoop的一个包,和hadoop的MapReduce相关。

另外Hadoop的删除命令也叫rmr,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指代的这个……


Classandra

一种流行的NoSql数据库。

我们常常说Cassandra是一个面向列(Column-Oriented)的数据库,其实这不完全对——数据是以松散结构的多维哈希表存储在数据库中;所谓松散结构,是指每行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列结构,而在关系型数据中,同一张表的所有行必须有相同的列。在Cassandra中可以使用一个唯一识别号访问行,所以我们可以更好理解为,Cassandra是一个带索引的,面向行的存储。

Cassandra只需要你定义一个逻辑上的容器(Keyspaces)装载列族(Column Families)。

Cassandra适合快速开发、灵活部署及拓展、支持高IO。它和HBase互为竞争对手,Cassandra+Spark vs HBase+Hadoop,Cassandra强调AP ,Hbase强调CP。


MongoDB, Neo4j

MongoDB是文档型NoSQL数据库,也是最流行的。

MongoDB如果不涉及Join,会非常灵活和优势。举一个我们最常见的电子商务网站作例子,不同的产品类目,产品规范、说明和介绍都不一样,电子产品尿布零食手机卡等等,在关系型数据库中设计表结构是灾难,但是在MongoDB中就能自定义拓展。

再放一张哲学图吧。


Neo4j是最流行的图形数据库(Graph Databases)。

图形数据库如其名字,允许数据以节点的形式,应用图形理论存储实体之间的关系信息。

最常见的场景是社交关系链、凡是业务逻辑和关系带点边的都能用图形数据库。

跟关系数据库相比,图形数据库最主要的优点是解决了图计算(业务逻辑)在关系数据库上大量的join操作,你妈妈的姐姐的舅舅的女儿的妹妹是谁?你这得写几个Join啊。如果是社交媒体的传播关系,join操作的代价是巨大的,而GraphDB能很快地给出结果。


——————

Data Ingestion 数据获取

这一块的概念比较混乱,主要是涉及太多的名词概念,很混淆,所以我大致粗略的翻译一下。不保证一定对


Summary of Data Formats

数据格式概要

在进行数据工程或者数据工作前,数据科学家应该针对数据格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数据格式各种各样,既有结构化数据,也有非结构化数据。既有文本数据,数值数据,也有时间日期数据。哪怕同一类,如时间日期,也会因为时区的不同而有差异。

对数据格式的了解有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Data Discovery

数据发现

这是一个挺大的问题,我也不清楚作者的真实含义,姑妄言之。

从大目标看,是了解自己拥有哪些数据,因为对数据科学家来说,问题不是数据少,而是数据太大了,导致无法确定分析主题而无从下手。我应该用哪些数据?哪些数据有帮助哪些无用?哪些数据有最大的利用价值?哪些数据又真实性存疑?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数据问题是哪个?我想都是摆在数据科学家面前的问题。Discovery即是发现,也是探索。

从小细节看,是针对数据进行探索性研究,观察各变量的分布、范围。观察数据集的大小。主要目的是了解数据的细节。

这们把这一过程理解为,在挖掘到数据金矿前,得先知道哪一个地方会埋藏有金矿。


Data Sources & Acquisition

数据来源与采集

当你知道这块地方有金矿时,你得准备好自己的工具了:确定自己需要的数据源。比如要进行用户行为分析,那么就需要采集用户的行为数据。采集什么时间段、采集哪类用户、采集多少数据量。如果这些数据不存在,则还需要埋点进行收集。


Data Integration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指代的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集成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视图。即可以是数据战略层面,比如两家公司合并(滴滴和Uber,美团和点评),为了业务层面的统一和规范,就需要将用户数据业务数据都汇总到一起,这个过程就叫做数据集成。

也可以是将某一次分析所需要的数据源汇总。比如上文的用户行为分析,如果来源于不同数据、则需要确定主键,采集后放在一起便于我们使用。

除此以外,第三方数据接入,DMP应也从属于这个概念。


Data Fusion

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不同于数据集成,数据集成属于底层数据集上的合并。而数据融合接近模型层面,我们可以想成SQL的Join(自己瞎猜的)。


Transformation & Enrichament

转换和浓缩

这一块,在地图上和另外一条分支【数据转换Data Munging】有了交集。两条支线合并后就是完整的数据特征工程。这一步骤是将我们采集的数据集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变换,成为数据输入的特征。


Data Survey

数据调查

我也不了解已经完成数据工程后,为什么还需要数据调查……


Google OpenRefine

Google发布的开源的数据处理软件。


How much Data

多大的数据

一句比较偏概念的话,数据量级决定了后续方方面面,比如抽样和置信度,比如适用的算法模型,比如技术选型。


Using ETL

使用ETL


——————

Data Munging 数据清理/数据转换

数据清洗过程,机器学习中最耗费时间的过程了。


Dimensionality & Numerosity Reduction

维度与数值归约。

虽然我们有海量数据,但是我们不可能在海量数据上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所以要应用数据规约技术。它的目的是精简数据,让它尽可能的小,又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使得我们在海量数据集和小数据集上获得相近的结果。

主要是删除不重要或不相关的特征,或者通过对特征进行重组来减少特征的个数。其原则是在保留、甚至提高原有判别能力的前提下进行。


Normalization

数据规范化。在机器学习过程中,我们并不能直接使用原始数据,因为不同数值间的量纲不一样,无法直接求和和对比。我们会将数据标准化,使之落在一个数值范围[0,1]内。方便进行计算。

常见的数据标准化有min-max,z-score,decimal scaling等。

最小-最大规范化(min-max)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新数据 = (原数据-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z-score 标准化是基于均值和标准差进行计算,新数据=(原数据-均值)/标准差。

小数定标标准化(decimal scaling)通过移动数据的小数点位置来进行标准化,小数点移动多少取决于最大绝对值。比如最大值是999,那么数据集中所有值都除以1000。

温馨提示,标准化会改变数据,所以标准化应该在备份原始数据后进行操作,别直接覆盖噢。


Data Scrubbing

数据清洗

数据挖掘中最痛苦的工作,没有之一。数据一般都是非规整的,我们称之为脏数据,它是无法直接用于数据模型的,通过一定规则将脏数据规范活着洗掉,这个过程叫做数据清洗。

常见问题为:

缺失数据,表现为NaN,缺失原因各有不同,会影响后续的数据挖掘过程。

错误数据,如果数据系统不健全,会伴随很多错误数据,例如日期格式不统一,存在1970错误,中文乱码,表情字符等等。思路最好是从错误根源上解决。

非规范数据,如果大平台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字典,数据会有不规范的情况发生。比如有些表,1代表男人,0代表女人,而有些表则反过来,也可能是上海和上海市这类问题。通常通过mapping或者统一的字典解决。

重复数据。将重复数据按主键剔除掉就好,可能是Join时的错误,可能是抽样错误,等等。

数据清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情况下都是靠人肉解决的。


Handling Missing Values

缺失值处理。数据获取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缺失,缺失影响算法的结果。

缺失值的处理有两类思路:

第一种是补全,首先尝试其他数据补全,例如身份证号码能够推断出性别、籍贯、出生日期等。或者使用算法分类和预测,比如通过姓名猜测用户是男是女。

如果是数值型变量,可以通过随机插值、均值、前后均值、中位数、平滑等方法补全。

第二种是缺失过多,只能剔除这类数据和特征。或者将缺失与否作为新特征,像金融风险管控,关键信息的缺失确实能当新特征。


Unbiased Estimators

无偏估计量。

无偏估计指的是样本均值的期望等于总体均值。因为样本均值永远有随机因素的干扰,不可能完全等于总体均值,所以它只是估计,但它的期望又是一个真实值,所以我们叫做无偏估计量。

机器学习中常常用交叉验证的方法,针对测试集在模型中的表现,让估计量渐进无偏。


Binning Sparse Values

分箱稀疏值,两个合起来我不知道具体意思。

分箱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清洗方法,首先是将数据排序并且分隔到一些相等深度的桶(bucket)中,然后根据桶的均值、中间值、边界值等平滑。常见的分隔方法有等宽划分和等深划分,等宽范围是根据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匀分隔出数个范围相同的区间,等深则是样本数近似的区间。

稀疏是统计中很常见的一个词,指的是在矩阵或者特征中,绝大部分值都是0。叫做稀疏特征或稀疏矩阵。协同过滤就用到了稀疏矩阵。


Feature Extraction

特征提取/特征工程

前面已经有过这个了,这里概念再扩大些。我们知道:数据和特征决定了机器学习的上限,而模型和算法只是逼近这个上限而已。说的再通俗一点,好算法+烂特征是远比不上烂算法+好特征的。

特征提取的过程主要分为:

数据预处理:将已经清洗过的数据进行转换,包括去量纲化、归一化、二元化、离散化、哑变量化、对数变换指数变换等。

特征选择:利用各类统计学选择特征,主要有Filter过滤法、Wrapper包装法、Embedded嵌入法。核心目的是找出对结果影响最大的特征。通常是从业务意义出发,好的业务专家能够直接挑选关键特征。另外有时候会遇到具备重要业务意义,但是非强特征的情况,这时候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做抉择。

特征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模型的泛化能力,避免过拟合。

降维:如果特征维度过大,会直接影响计算性能,需要降维。常用的降维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

当然暴力些也能直接选择全部变量,扔进RF或者XGBoost模型中跑一个晚上,直接根据Gini指数查看重要性。


Denoising

去噪

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中,数据往往由很多噪声,去除噪声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一般说来,数据量越大,噪声造成的影响就越少。

噪声是非真实的数据,如果一个用户某些信息没有填写,为缺失值,它不应该属于噪声,真正的噪声应该是测试人员、机器人、爬虫、刷单黄牛、作弊行为等。这类数据没有业务意义,加入模型会影响结果,在早期就该排除掉。

另外一种噪声是无法解释的数据波动,和其他数据不相一致。因为数据会受一些客观条件影响造成波动,去噪是使异常波动消除。

去噪在数据清洗过程。


Sampling

抽样。很多时候统计不可能计算整体,比如中国平均工资就是拿14亿人口一个个计算过来的么?数据科学中,如果拿全样本计算,可能单机的内存吃不消,或者没有服务器资源。那么只能抽取部分样本作为数据分析。

抽样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无论怎么样抽样,都要求样本有足够的代表性,即满足一定数量,又满足随机性。


Stratified Sampling

分层抽样,是抽样的一种。将抽样单位以某种特征或者规律划分成不同的层,然后从不同的层中抽样,最后结合起来作为总样本。

为什么需要分层抽样?如果整群符合随机性倒还好,如果不是会造成统计上的误差。我要做社会调研,各类人都需要,那么就必须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城市有农村,而不是呆在一个商场门口做调研。前者就属于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可以降低样本量,效率高。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主成分分析,简称PCA,是一种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变量数据(比如图像和信号),而我们又不可能一一列举所有的变量,这时候我们只能拿出几个典型,将这些变量高度概括,以少数代表多数的方式进行描述。这种方式就叫做主成分分析。

如果变量完全独立,那么主成分分析没有意义。PCA前提条件是存在一定相关性。

通过去均值化的m维原始矩阵乘以其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获得k维投影,这里的k维就叫做主成分,用来代表m维。因为PCA的核心是少数代表多数,我们从k个主成分中选择n个作为代表,标准是能代表80%的原数据集。

在机器学习中,主要用来降维,简化模型。常见于图像算法。


——————

ToolBox

最后内容了,这一块有拼凑的嫌疑,都是之前已经出现的内容。数据科学的工具更新换代非常快,好工具层出不穷,所以该篇章的工具就仁者见仁,写的简略一些。


MS Excel / Analysis ToolPak

微软的Excel,不多说了。

后者是Excel自带的分析工具库,可以完成不少统计操作。


Java, Python

两种常见编程语言,请在这里和我念:人生苦短,快用Python。


R, R-Studio, Rattle

R语言不再多介绍了

RStudio是R的IDE,集成了丰富的功能。

Rattle是基于R的数据挖掘工具,提供了GUI。


Weka, Knime, RapidMiner

Weka是一款免费的,基于JAVA环境下开源的机器学习以及数据挖掘软件。

KNIME是基于Eclipse环境的开源商业智能工具。

RapidMiner是一个开源的数据挖掘软件,提供一些可扩展的数据分析挖掘算法的实现。


Hadoop Dist of Choice

选择Hadoop的哪个发行版。

Hadoop的发行版除了社区的Apache hadoop外,很多商业公司都提供了自己的商业版本。商业版主要是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每个发行版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Spark, Storm

Hadoop相关的实时处理框架,作者写的时候比较早,现在后两者已经非常火了。是对Hadoop的补充和完善。

它们自身也发展出不少的套件,SparkML,SparkSQL等


Flume, Scribe, Chukwa

Flume是海量日志采集、聚合和传输的系统。

Scribe是Facebook开源的日志收集系统,在Facebook内部已经得到的应用。

chukwa是一个开源的用于监控大型分布式系统的数据收集系统。


Nutch, Talend, Scraperwiki

Nutch是一个开源Java实现的搜索引擎。它提供了我们运行自己的搜索引擎所需的全部工具。包括全文搜索和Web爬虫。

Talend是一家专业的开源集成软件公司,提供各类数据工具。

ScraperWiKi是一个致力于数据科学领域维基百科网站,帮助个人和企业获得最专业的可视化数据,并支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Webscraper, Flume, Sqoop

Webscraper是网页爬虫。

Flume是海量日志采集、聚合和传输的系统。

Sqoop是Haddop套件。


tm, RWeka, NLTK

tm是R语言的文本挖掘包。

RWeka是R的软件包,加载后就能使用weka的一些算法。

NLTK是自然语言工具包。


RHIPE

R与Hadoop相关的开发环境。


D3.js, ggplot2, Shiny

前两个不多说了。

Shiny是RStudio团队开发的一款在线网页交互可视化工具。可以将R语言作为半个BI用。


IBM Languageware

IBM的自然语言处理。


Cassandra, MongoDB

2种NoSql数据库。



写到这里已经全部结束了,内容大大超出当初我的预计,我又属于比较啰嗦的风格。很多内容限于我的水平比较粗糙,希望能给大家一个简略的提纲。


————————

文末放一下我的公众号吧:tracykanc

产品、运营、数据的内容都会有一些,我个人岗位更偏数据运营。


user avatar   xie-k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苹果发布会的 Keynote 牛在哪里? 
  感觉自己学会了JavaScript所有基础知识,为什么老师留一个日历的作业我还是写不出来? 
  为什么很多公司都不招大龄码农? 
  如何评价3月12日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处罚十起互联网领域案件? 
  如何看待互联网大厂 90 后 IT 男赵树鸿辞去年薪百万工作,回农村当村官扶贫养猪? 
  如何评价新浪微博取消 140 字限制? 
  如何看待腾讯QQ桌面版在登录10分钟后静默读取用户浏览器的历史记录的行为? 
  做营销的为什么要懂4P? 
  共青团中央官微称「坚决反对」部分主播故意虚构事实复制编造「爱国流量故事」,这反映了哪些问题? 
  作为程序员,你有哪些正在做的个人项目? 

前一个讨论
2021 年五一大家都去哪里玩?
下一个讨论
哪一刻你发现这届年轻人比你想象中更勇敢?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