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这个问题去找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别问!问就是课本里没有。”
我只好去找体育老师。
体育老师:“首先,我们要建一个汉语对白模型,然后加入情感分析、语言风格化、修辞修饰、逻辑置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智能锐化、布莱希特体系极坐标、特定场景应用......”
我赶紧跑到外面,看看是不是走错了地方。
没错,是体育系教研室。
体育老师拼命把我拖进屋里。
她脸颊绯红:“你跑啥?”
我甩开她的手:“我跑咋地?”
做完准备活动,体育老师陪我看了一段爱情动作片。
这段视频的对白如下-----------------
张牧之、老汤这段对白的特点:
一、包含四种语气句子,疑问句、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二、按照频次排序,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感叹句。
三、全部使用短句子,最长不超过9个字。
四、不使用: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解说复句、目的复句。
为何不用这些类型的复句?
答:我们都知道,人在听课时易犯困。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大量使用这些类型的复句。所以咱们在对白里尽量不用。免得观众、读者犯困。
为什么只用短句子?
答:短句子节奏明快,简洁利落。便于观众、读者理解。
为什么不超过9个字?
答:因为人的肺活量有限。人在说话发声时,要靠呼出的气流振动声带。一旦超过9个字,演员的气儿就不那么够用了,会影响表演。
为什么疑问句、祈使句这么多?
答:疑问句、祈使句生动活泼,更有利于制造冲突,刻画心理。所以在对白中尽量多用。
为什么感叹句这么少?
答:如果多了,那角色不是诗人,就是精神异常。
为什么陈述句这么少?
答:陈述句多用在旁白、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在对白里尽量少用。
有耿直的朋友会说:“我就喜欢在对白里多用陈述句。你能把我咋地?”
在下面这段视频(视频没了)里,老汤刚刚陈述两句,就被张牧之怼了。
如果放任老汤陈述个没完,电影的票房肯定要打折扣。观众不喜欢听角色讲故事,观众喜欢看故事。
网文读者也不喜欢角色在对白里讲故事。想象一下,在双引号里窝着一大坨文字,那实在是太影响阅读了。
简单来讲,“对白”就是对这四种语气句子进行编排,且以疑问句、祈使句为主。
举个例子:
第一步,拿腔作势,用陈述句把事情写出来。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荷塘月色》
第二步,简单粗暴,把句子都改成疑问句。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步,胡天胡地,给角色分配对白。
张牧之: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老 汤: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张牧之: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老 汤: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张牧之: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老 汤: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四步,吃干抹净,添加祈使句、陈述句、感叹句。
作者君说:“你想问什么?”
挠挠头,学习君问:“怎么写对白?”
作者君说:“你平时一般不说话吗?”
学习君说:“要说的,就是不知道在文章里怎么说?”
作者君说:“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习君说:“应该不一样吧?好像挺难写的。”
作者君说:“都是说话,哪里不一样了?吃烙饼和吃油条有多大的差别?”
学习君说:“没有啊,好像烙饼要香那么一点点。”
作者君说:“你吃烙饼油条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君说:“肚子饿,不吃心里发慌。但是烙饼油条总要选一样吧?”
作者君卷起书本使劲敲学习君的头。学习君捂住了脸。
作者君说:“肚子饿你还挑食,饿死活该。肚子饿了,你管它是油条还是烙饼,拿起来吃就对了。所有的对话都是在表达你想表达的内容,你所描写的人物现在就是你,你该怎么说?你连你自己创作的人物心里想什么都不知道?还有脸搞创作。”
学习君说:“啊,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