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迄今为止你见过最惊艳的建筑是哪个? 第1页

           

user avatar   dayou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必须是这座颠覆了我认知的,解放军庙!

它里面没有佛祖、没有妈祖,更没有耶稣真主,取而代之的是五角红星,八一字样,机关枪大刀等硬核元素。



来这里烧香祈愿的善男信女们除了要求出入平安、求财送子之外,还会大概率出现追问祖国何时才能和平统一的高阶心愿。

这座神奇的民间信仰场所,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庙的福建泉州解放军庙。



给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者设立英雄祭坛,这件事儿的奇幻程度简直就像是无视游戏规则的强行穿模,第一次知道解放军庙的存在,估计军迷和香客们都曾经历过短暂的大脑空白,没想到这两种看似迥异的身份属性竟会有朝一日无缝衔接。

被无缝对接的不仅是身份,还有从里到外的各种配置参数,既然是作为了军事信仰场所,那么一座庙里该有的,这里都有。

一般的庙里都有一口大钟,作为报时和集众敲击的法器。

解放军庙的法器,是军号,每天早上6点准时奏响嘹亮的军号声。



一般的庙里日常会播放大悲咒、经文等作为BMG。

解放军庙的BGM是《我是一个兵》、《说句心里话》、《团结就是力量》等祖传军乐经典。



一般的庙会有醒目的山门和雕神刻仙的廊柱。

解放军庙的山门是一颗沐浴在圣光之上的红色八一五角星,



乍看上去还以为是某个老国企的大门。这里的石柱上并没有手拿法器的神仙各显神通,有的只是单手持枪的解放军在驭龙而行,



这种极富创造力的工匠脑洞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神龙斗士》。



清晰的军地转换思路,令人称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这座庙通身都散发着一种迷人的个性。

最关键的是,和所有的寺庙都供有主神塑像一样,解放军庙里真的供有解放军。

在正殿庙堂的正中处,悬挂着一块英烈二十七君的牌匾,下放的神龛里耸立着解放军烈士的灵牌,而灵牌前方就是这座庙宇最核心的诸神群像。



塑像有的身着红军时期的灰色军服,头戴红星八角帽,有的则身着绿色军装,有空手的、持枪的、拿着冲锋号的,还有拿着医疗箱的,每个雕像都正襟危坐非常威武,人物面如满月,耳垂丰满,神情安详,有盛唐之气,齐梁之风。

在每个塑像身前都一一摆放着红包和红双喜牌香烟。

除了以上这些硬件方面的配套,在功能性上这座解放军庙也是毫不逊色,常规服务比如,烧香祈念有香炉灰坛,



打卦求签有占卜算筒,



而作为一个已经突破了次元壁的道场,这座处处体现着军民鱼水情的解放军庙还有着更为高级的功能,2002年当地政府将解放军烈士庙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节、七一、八一等特殊日子,是这里的“庙会”,群众来这里缅怀英烈,学生来这里举行入党入团入队仪式。



与其说这是一座庙,不如说这是一个军民共建的精神坐标。

而这座意义特殊的庙在一开始,仅仅是靠一位老奶奶凭一己之力用毕生积蓄建起来的,她就是曾恨,



这个听起来像是浓缩了一部悲剧小说的名字,来自1949年的一次亲身经历,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的官兵正集结在崇武镇西沙湾,为后来的厦门战役、金门战役做准备。

9月17日,国民党突然出动多架战机空袭解放军驻地,为了避免群众死伤,解放军故意对空射击,将战机火力引开为群众作掩护,不巧的是,一个小女孩和母亲当时正在沙滩上挖地瓜,面对战机的俯冲火力,5位解放军战士先后冲出扑向女孩,用血肉之躯为小女孩做掩体,后来硝烟散去,那五名战士都牺牲了,那天在海滩上牺牲的解放军一共有24名,小女孩奇迹般活了下来。



这个被救的女孩原本名叫曾阿兴,从此改名曾恨,在后来的日子里除了分娩坐月子,会每天风雨无阻来二十四烈士灵前上香,后来用母亲留下的所有积蓄和卖掉自己的细软,共攒下了6万元钱,在1993年开始筹建解放军庙,虽然这些钱在90年代初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比起要建庙的花费,还是远远不够,曾恨于是又出去化缘,把自己想要建庙的想法讲给乡亲邻里。

在福建这样一个民间信仰高度发达的地区,大伙一听要给解放军立庙,纷纷响应,政府也出面无偿提供了近千平方米的土地,仅仅半年后就筹集到了60万元的资金。



后来解放军庙终于建好,曾恨把同一天在战斗中牺牲的另外三位英烈也一同请了进来,与西沙湾24烈士合并祭拜,二十七君庙正式成团出道,成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解放军庙宇。

烈士们生前所在原部队首长叶飞将军听闻这件事后激动不已,当即挥毫为军庙题写了碑铭:为了人民,死的光荣!



解放军庙乍看上去荒诞不经,违和感强烈,但细细想来就不难发现,这其实高度符合着中国民众的信仰观。

那么中国人最底层的信仰观到底是什么呢?

从不务虚极端务实,什么赎罪券来世论在这里根本没有市场,各位神仙的职业操守是不要不识抬举,烧香供奉那是等价交换,求你辟邪你不避、求你下雨你不下,不好意思,收了猪头羊腿就要开骂,也因此常常会听到周围人相互打听,这家菩萨灵不灵,那家佛祖好不好使,就跟菜市场挑菜一样,讲究个性价比和好评率。



在中国人的文化里,神是什么?那都是些为人民做出过大贡献的凡人,比如闽台地区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唐代河南人,因促进了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的融合,成为了福建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还有沿海群众祭拜的妈祖,相传就是一位姓林的妇人,一生行善无数,被奉为了中华海神。



记得前两年网上讨论最热的一个话题就是,袁隆平院士为中国人和这个世界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我们要不要为他老人家立个庙?





为恩人建祠立庙,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潜意识里最本能的报恩反应。

有人说这是在搞迷信,可是我觉得这就是老百姓最淳朴的表达方式,仅此而已,将原本抽象的爱与怀念包装在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可传续好理解也好传播的仪式里。

这,是智慧。


user avatar   lijing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你看过一千部电影,这世上就没什么离奇事。”—— 电影<误杀&Drishyam>

“当你看过三万座建筑,这世上还是有建筑吓你一跳!”—— 李乐贤


在之前的回答里,我有提到过每天我有无遗漏订阅建筑、设计和艺术类资讯的习惯。前前后后十年多加起来看过的项目三万枚是有的,但是每一次再去看坎德拉Felix Candela(下文简称“老坎”)的宇宙射线,还是会被这种混凝土薄壳结构所震撼……所以说建筑师应该好好抱住结构大师的粗腿,或者成为结构粗腿。因为结构无时不刻在使建筑制造惊叹(Making wonder)!

Every work of art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ld, of what you are thinking; a realization of your perception which creates and attempts a different world. In the end, a work of art is merely an offering to art.

老坎Félix Candela(1910.1.27-1997.12.7)以重新定义建筑师在结构方面的作用而闻名。比如,Los Manantiales餐厅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宇宙射线馆;借助这俩项目,老坎进行的实验性造型创造了高效、优雅且持久的结构艺术作品(激动)。

VR场景链接:

老坎对于薄壳结构的热情源自于他在La Escuela de Arquitectura de Madrid的学习,他的学术职业生涯被西班牙内战中断。但是,是金子做的建筑师总会发光的,在战争中他被囚禁并流亡到墨西哥的过程中,利用当时刚开始流行的混凝土材料开启了薄壳结构实验的开挂之旅。

在墨西哥城,老坎开始为了爽而不是客户进行薄壳结构的建造实验。尽管构建了一些圆柱体形式,但他还是高强度的尝试双曲线抛物面(hyperbolic paraboloids)或马鞍拱(hypar)。

为了在实现过程中避开了对复杂数学知识的依赖(照顾低知行业),他开发了可以通过简单方程确定应力的形式,这的一种形式,被称之为“雨伞”,通过连接四个直边的马鞍拱创建的覆盖市场和仓库等大型空间的有效方法。他在宇宙射线实验室的建造利用玻璃纤维来增加硬度并最小化材料厚度,做出来了第一张图的开挂效果。

在1950s同一时期,这种由双曲线抛物面和Developable surface(可展开面)对于建筑空间,或者后续的“数字化”建筑设计、非线性建筑设计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其中,也包括日本建筑界教父级的丹下健三Kenzo Tange,和他圣玛丽大教堂。

牛逼的建筑师和设计,总是可以跨过历史的长河去启发inspire其他人再创造。THEVERYMANY就是其中一个被启发的当代艺术与建筑数字化工作室。他们喜欢在讲座中自称为“最高产的建筑艺术家”……我也是醉了,不过他们设计的小亭子真挺牛的。什么事情做到了极致都是极大价值。

HYPARBOLE就是其中一个实验性小亭子,灵感来自于老坎的马鞍拱(Hypar):

对于超薄的马鞍拱hypar原型,分别进行了三个独立的实验,以测试在一个自支承双曲抛物面中使用平面型材来组合两个方向的曲率。每个测试也符合老坎的立场,即设计和施工在材料和劳动力的有效使用之间是最佳的协调。但是当材料厚度减少到几毫米时会发生什么呢?超薄的马鞍拱hypar有什么新的特点?

该项目承担了几个角色:一件艺术品,一个标志性的结构和罗德岛学院RISD的视觉识别。完成的HYPARBOLE强调场所、感知和创新的概念。最后我觉得这类的古怪本质是设计师让你猜来猜去的好玩儿恶作剧方式。

干货列表:

建筑设计 作品集 留学求职咨询微信:hurmus

更多LIVE作品集留学干货:


user avatar   michael-62-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mo-nan-wu-wang-t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清真寺是个人感觉最有故事的一个清真寺,映照出伊斯兰建筑的满月光辉。如果您喜欢古代建筑,那么我建议您耐心读完这篇长文,绝对不会让您失望。我搜集材料、翻译、绘图和组织文字,用了半个月的的时间。用一幅幅手绘画作来还原这座建筑的建造过程。

如果不了解建筑知识,您就不能理解那些古代建筑大师的设计意图。如果不了解建筑的历史背景,您就不能听到有趣的故事。脱离了历史和建筑,我们只能去拍一些照片,惊叹建筑的美妙。但是,美在哪里呢?就很难说出来了。网上关于西班牙伊斯兰建筑的游记很多,但是挖掘其背后建造过程的游记特别少。我们往往喜欢关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忽略平民百姓的市井生活。可是,我们看到的这些美妙建筑,不就是一个个泥瓦匠、抹灰工、木匠、石匠、测量师、几何和数学学家的作品吗?

本文,根据中世纪目击者阿拉伯语史料《安达卢西亚雨后花朵的芬芳》,参考西班牙语中世纪编年史,以手绘的形式,描述科尔多瓦的建造过程。长话短说,下面我们来以亲历者的视角,穿越到古代,观看这个华丽建筑的惊人的建造过程吧。

【建筑的历史背景】

650年,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北非总督征服西班牙。征服者征用圣文森特教堂的一半的面积,改建了一座清真寺。后来由于阿拉伯人移民增多,清真寺的朝拜大厅无法容纳他们所有人,于是一个又一个的遮阳棚被建造起来,以扩大朝拜大厅的面积。直到这些遮阳棚一个接一个,大量的木柱支撑着每一个增建的遮阳棚,密密麻麻的木柱阻碍了通道;此外,每一个增建的遮阳棚的屋顶都不如前一个高,最后一个的屋顶实际上很低,几乎接触到地面,让人们无法安心地站在下面。

后来,倭马亚王朝被阿拔斯王朝推翻。倭马亚的王子阿卜杜拉赫曼流亡到西班牙,在当地倭马亚旧臣和士兵的帮助下,打败基督徒,在此建立了独立的流亡王朝科尔多瓦酋长国。

阿卜杜拉赫曼1世是模仿他祖父希沙姆在大马士革的行为,在科尔多瓦扩建清真寺。他从基督徒手中买下另一半的地基,以完成扩建。300多年后,到了哈里发哈肯和宰相曼苏尔的时期,才彻底完成。建筑工匠是多民族的,有来自叙利亚的阿拉伯移民,也有当地的西班牙人。

【清真寺尺寸】

清真寺的实际尺寸如下:从北到南,长186米;宽132米。庭院的长度为66米。柱廊的门廊宽度为4.5米。整个建筑的面积为6928平方。

【朝拜大厅的过道】

朝拜大厅由过道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空间。大清真寺的大厅,开始是有11条过道,后来增建到19条过道。“过道”来自于阿拉伯语,在这里是指代两排柱子之间的空间。这些过道一直从大厅门口延展到北墙,非常长。

“过道”的数量最初为11个;中央的过道宽度为7.2米;中央过道相邻的东西两边的4个过道的宽度为6.3米/条;剩余六个过道的宽度为4.95米/条。

图中最左侧(东侧)的8条是后期增建的,这8条过道宽度为4.5米/条。在这个时期的扩建过程中,宰相曼苏尔偶尔会亲自工作。

倭马亚清真寺最早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朱庇特神殿,后改为圣约翰大教堂。叙利亚于7世纪为阿拉伯人征服后。705年,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瓦利德一世将其改为清真寺。如果比较西班牙后倭马亚和叙利亚倭马亚的这两座清真寺,可以看出大厅的过道形式非常相似,只不过倭马亚清真寺的过道是横向排列。宣礼塔的形式也相似,均是长方形带尖顶。两座清真寺,一脉相承。

【柱廊】

【庭院】

大厅在南侧,院子在北侧。院子地面用鹅卵石覆盖。地下还有隐藏着巨大的蓄水池,蓄水池由众多拱顶支撑。院子里有橘子树、橄榄树和棕榈树。这是持续种植的最古老的伊斯兰式花园。

【镂空格子窗】

制造梁、柱、角梁、窗、天花板,需要将木材锯成狭长的长方形。因此一般选择植物纤维呈纵向的树木,而松树这类针叶树非常符合标准。针叶树的木材在切割时,颜色偏白,至少比落叶树的颜色要浅。所以,人们称呼这种建造房屋的木匠为“白木匠(La Carpintería de lo Blanco)”。此外,制作农具和水磨坊木构件的木匠,一般选择橡木和胡桃木等硬度较高,但是长度达不到建筑要求的木材,这类木匠是另一个类别,与建筑木匠不同。

垂直落下的水流驱动水轮锯木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5766320192663553

水力驱动,是人类首次利用没有生命的事物,甚至可以算作蒸汽机发明前的一场中世纪工业革命。在古老的叙利亚神殿中的马赛克中就描绘了水车。从民用的水力磨面磨坊,发展到工业用的水力织布作坊、水力碾碎铁矿石的作坊、水力驱动的造纸作坊、水力锯木作坊,是一个重大的跨越。罗马的高超的竖直水轮,希腊人造价经济的水平水轮、中国人发明的木曲柄,阿拉伯人的改进,这场革命涉及到多民族的共同贡献。科尔瓦多南边就有一条瓜达尔基维尔河,那是一条大河。河两岸就有哈里发建造的磨坊。虽然文献没有提到皇家控制的水力锯木厂,但是我推测,根据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工程量,可能存在哈里发直属的水力锯木厂。

【大厅外部】

19个拱门通往大厅内部,每个拱门正对着一个过道(Nave),其中大部分拱门是封闭的,目前只有2个拱门作为通道。棕榈树之门,在扩建之前位于原清真寺中央过道的同一轴线上。

门口有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文铭文,告诉我们由于门东侧的这堵墙的倾斜和裂缝,重新建造了一堵新墙来取代。铭文还提到了工程建造日期,即958年2月至3月;以及实施工程的统治者,即阿卜杜拉赫曼3世。

阿卜杜拉赫曼3世是中兴之主,建设了近70个图书馆,建立了1所学校、1所医学院和1所将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翻译为阿拉伯语的学校。他扩建了科尔多瓦大清真寺,重建了宣礼尖塔,并下令在郊外山脚建造了非凡的宫殿城市al-Zahra麦地那(那朵花儿的宫殿)。他把它作为自己的住所,直到去世。也就是说,科尔多瓦是"双子座"城市,一是大清真寺、哈里发城堡和市民区所在的主城,另一座是郊外10里的哈里发宫殿、大臣住宅、仆人住宅、皇家织布厂、铸币厂所在的Zahra麦地那宫殿式城市。此时,科尔多瓦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

【外墙】

根据图片看,四面墙壁均是砖石结构,纵向的抗压力是很强的。这些砖石用砂浆黏合,但是砂浆的抗拉力比较差。各面墙上有嵌入墙体的砖石墩柱。这些长方形墩柱凸出外墙,比墙厚,可能是为了增加横向的剪切力,防止墙壁坍塌。墙壁下方是台阶,墙壁上侧有排水口,利于排水,防止地基被水侵蚀。

【21扇门】

大大小小的门有21个;西面有9个,其中包括1个大门,妇女通过这扇门进入清真寺的女用专属区域;东面有9个,其中8个是男用,1个女用;北面有3个,其中2个大门男用,另1个供女人进入她们的专属凹室。南面有1扇门,沿着一个有顶的走廊通往哈里发的宫殿。苏丹在星期五就是通过这条秘密通道进入清真寺,参加公共礼拜的。所有这些门都以最美丽的方式用最好的黄铜板覆盖。

每一扇门都被一个做工精致的环形物装饰,门上面覆盖着黄铜片。黄铜片如此明亮和抛光,让人眼花缭乱。

它是由阿布杜拉赫曼一世在8世纪建造的,是穆斯林时期建造其他侧门的参照范本。这扇门很可能是国家官员专用通道。长方形的铜门,上方是马蹄形的门楣。门楣外围是正方形的框架,框架上用几何图案装饰。


【大厅内部】

图中黄色曲线囊括的区域叫Makssurah圈地。在这片圈地东西北三面,由木质围屏为哈里发和伊玛目创造了单独的空间,用于保护哈里发。在科尔瓦多大清真寺中的Makssurah圈地正对着南墙上的米哈拉布(拜向壁龛)。

看图片,从西往东的标号为5的第5条过道正冲着米哈拉布(拜向壁龛)。在朝拜时,信徒们朝着米哈拉布所在的方位朝拜。

每个星期五,穆斯林会在晌礼的时间前往清真寺参加聚礼;在伊斯兰的重大节庆,如:开斋节、宰牲节,穆斯林也会聚集在清真寺中做礼拜,这种礼拜称为“会礼”。

【Makssurah木围屏圈地】

Makssurah(阿拉伯语含义:封闭空间)是一个围绕着米哈拉布(拜向壁龛)的围屏。围屏里面有一种高于地面的宝座或讲台,苏丹就坐在那里;它通常有栏杆。科尔多瓦清真寺原本被Makssnírah占用的空间现在全部被圣埃斯特万小教堂占据。也就是说,您今天去看Makssurah圈地的木围屏,是找不到的。今天那些木头屏风已经消失了,仅剩下石柱。


Makssurah的起源有个漫长的历史。最早,先知穆罕默德等人在清真寺中和民众在一起祈祷。到了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时,他在清真寺被人暗杀。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为了安全,建立了一道泥砖构成的镂空的砖墙。再后来,定都叙利亚大马士革的倭马亚王朝首任哈里发穆阿维叶改造成了木质围栏。再往后,Makssurah发展得越来越豪华。Makssurah穆阿维叶是西班牙后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的直系祖先。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和叙利亚的倭马亚王朝,一脉相承。如果拿着我国来说,就是南宋和北宋的关系。


科尔多瓦的木围屏Makssurah包括了119根支撑柱子。该围屏正冲着米哈拉布朝拜壁龛。整个大厅约1000根柱子,木围屏圈地就占了接近10分之1的柱子。木围屏从东到西的长度为33.75米;它从木隔板墙到基卜拉墙(朝向麦加方向的墙壁)的那些柱子的宽度为9米。它从地板到檐口的高度为3.6米;而檐口的高度为3跨度。这个木质围屏还配备了三扇做工精致、雕刻精美的门,分别从东、西、北三面通向清真寺的大厅。其中一扇是用纯金制成。木屏风的地板是用白银铺成的。


构成Makssurah圈地的支撑柱,组成了一个个的多叶形交叉式的拱门。这些交叉式拱门,和大厅里的双层拱门不同。这些拱门,装饰更加豪华,材料更加高档。交叉式拱门没有用红色的窑烧砖,全部用大理石雕刻而成,有的还镀金。因为哈里发的专属空间需要在建筑形式上体现等级。更加豪华的柱子,名贵木材做的木围屏(经过历史战乱,现在已经消失了),体现了哈里发的统治地位。贵族、大臣,士兵、商人和平民站在大厅公共空间里里参加朝拜,而哈里发、伊玛目主讲人和贴身卫兵在Makssurah圈地中。

哈里发修建了一条带房顶的封闭式走廊。这条走廊通向清真寺的南墙,南墙上的一扇门直接连接Makssurah圈地。这条走廊在和城市街道交叉时,采用"过街天桥"的形式穿越。“过街天桥”下方用拱形结构支撑,不影响市民的交通。这样,哈里发可以全程避开民众。

【米哈拉布(拜向壁龛)】

米哈拉布是清真寺墙壁上的一个凹进去的壁龛,指明了麦加的方位。人们在伊玛目的带领下,朝着壁龛所在的方位朝拜。伊玛目在阿拉伯语中原意是领袖、师表、祈祷主持的意思,是集体礼拜时在众人前面率众礼拜者。

对于科尔多瓦清真寺来说,米哈拉布在东南侧的墙壁上。米哈拉布的所有墙壁上覆盖着希腊珐琅sofeysafá(混杂着金子的鹅卵石和玻璃烧制的马赛克. 这种物质来自希腊)。这种技术很高超。当时装饰拜向壁龛时,哈里发哈肯2世写信给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皇帝尼科霍鲁斯二世,请求为这项任务提供马赛克专家。拜占庭皇帝同意了,派一位马赛克大师带着大约1600公斤的马赛克作为礼物,援助这样工程。外国专家还教会了哈里发的工匠贴马赛克的技能。

【讲坛:36000片木头拼接而成】

木围屏内,有一个讲坛。讲坛比木围屏高。伊玛目(主讲人)坐在讲坛上讲解古兰经和布道。这个讲坛,是第三任哈里发哈卡姆一世(796–822年在位)建造的,就工艺和材料而言,世界上没有第二个讲坛能与之相比。但是很可惜,科尔多瓦清真寺的这个讲坛已经消失了。北非的库图比亚清真寺有可能是沿袭科尔多瓦清真寺的讲坛制造的,因此大家可以参考上图。

讲坛是用象牙和最雅致的木材建造的,如乌木、檀香木、巴卡姆、印度大蕉、香柏木、沉香木等,花费了35705第纳尔;登上要经过九层台阶。另一位作家说,它是由36000块小木头组成的,这些木头用金钉银钉固定在一起,偶尔还镶上宝石,每块木头的原价是7迪拉姆银币;它的施工持续了七年,每天有八位雕刻家(画家)受雇于它,每天有0.5米斯卡尔金币(2.34克黄金,相当于每天878元工资)的津贴。


这个讲坛曾经是《古兰经》手稿副本的存放处,一般认为是由先知之后的第三任哈里发奥特曼书写的。《古兰经》被保存在一个镶有珍珠和红宝石的黄金纸盒中,盒子外面套着一个华美的彩色丝绸袋。丝绸袋挂在一个沉香木架上的金钉上。

题外话:为了保证古兰经原始版本的安全存放,哈里发奥斯曼在麦地那命人抄写了多部古兰经,然后送到各个城市的清真寺。科尔多瓦的这部古兰经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赠送给沙特阿拉伯麦加、伊拉克巴士拉、伊拉克库法和叙利亚大马士革等城市的副本之一。后来,倭马亚王朝的流亡王子在逃亡时带到了西班牙。这部古兰经后来又经历了多次易手。非洲的穆瓦希德王朝首位哈里发在征服科尔多瓦时,看到他的盟友基督徒国家的士兵把马拴在清真寺的石柱上,他担心古兰经遭到破坏,带到了非洲。后来历任苏丹在战争和旅行时,一概随身携带这部古兰经,希望得到安拉的护佑,取得胜利。

【1417根石柱】

支撑清真寺屋顶、嵌入墙壁、组成穹顶或在宣礼塔里面的柱子的总数,大大小小达到1417根。

这些柱子有多种形式和功能。有承重柱,有装饰性柱子,有嵌入墙壁增加墙壁支持力的壁柱。

柱子的材料有黑色的缟玛瑙(石英的一种)、绿色的碧玉(铁石英)、花岗岩、葡萄酒红色的斑岩。

拱门上方的部分,有红白两种颜色,代表了两种材料。图中白色部分是石灰岩,红色部分是砖块。白红相间,让大厅更加豪华。这种红色的砖应该是一头厚,另一头薄,专门用于砌拱门。

大厅里的柱子是上下两层拱形,这种形式来自于罗马时期在西班牙的渡槽遗迹。但是,由于缺乏资料,不知道当时建设拱门时,用没用拱模(就是施工时搭建的支撑拱门的木架,施工后拆除)。

马蹄形拱门的形状让人联想到马蹄形。早在倭马亚王朝,就在大马士革的清真寺,约旦沙漠城堡行宫中使用这种形式。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承袭祖先的建筑风格。

后来统治西班牙的北非王朝、格林纳达奈斯尔王朝等政权在马蹄拱的形式上,发展出多种拱形。马蹄拱算是伊比利亚半岛穆斯林拱门的始祖。


在米拉布的两个侧门框上还有4根价值不可估量的柱子,其中两根是绿色大理石制成的,另外两根是青金石。绿色大理石非常稀缺,有可能是从别的国家进口而来。至于青金石,只有阿富汗等地的山谷才出产,价值等同黄金。也就是说,为了采购这些柱子的石料,哈里发要派人漂洋过海去采买。


【宣礼塔】


塔是一座尖塔,立面是长方形,截面是正方形。宣礼塔地面到顶部阳台护栏的距离是24.3米,在宣布祈祷时间时,宣礼员会背对着这个圆顶,站在护栏后面。从护栏到塔尖是8米。每条边护栏的长是8.1米;在这个圆顶的顶点上有3个著名的苹果,其中两个是纯金的,中间1个是银的。每个苹果的周长为3拃半,经过换算也就是80厘米,苹果直径是25厘米,它们被包裹在两朵六瓣的洁白花朵中,这3个苹果和花朵之上有1个小的 "纯金石榴"。石榴高出圆顶约45厘米,这组水果被认为是世界奇观之一。


据说,哈里发远在叙利亚的一个表姐,邮寄给哈里发一些石榴和苹果。哈里发在吃石榴时,流泪了。哈里发虽然是西班牙的外来征服者,但是忘不了故乡叙利亚的一草一木。后来,许多哈里发都从东方移植橙子、甘蔗和柠檬等植物。首任哈里发阿卜杜拉赫曼1世,小时候生活在叙利亚,喜欢在祖父哈里发希沙姆位于大马士革的花园中玩耍。后来阿卜杜拉赫曼从老家移植来了棕榈树。


塔有两个楼梯,一道砖石墙隔开两个楼梯,两个人同时登塔,始终不会相遇或看到对方。每个楼梯的台阶数为107级;


在建设宣礼塔,第一件完成的事是挖掘地基,这项工作持续了43天,挖掘得非常深,以至于工匠被水阻碍;然后在这个地基上开始建造,并在13个月内完成,建筑材料是用砂浆黏合的软性岩石[Freestone]。

根据哈里发阿卜杜拉赫曼三世本人的手写账本,该塔和清真寺的扩建费用是261537第纳尔金币零2.5迪拉姆银币。金币在当时是硬通货,质量很高,金子来自于西班牙后倭马亚王朝和撒哈拉沙漠的马里帝国的贸易。

【水渠、地下蓄水池、地上的净礼水池和喷泉】

以前院子里有个旧净身池,水用牲口从附近的井里运来(井,通过骆驼转动装置,引水到地表)。他在清真寺的院子里另建了四个净身水池,代替旧的蓄水池。他东边的两个大的男用水池,西边的两个小的女用水池;他开凿一条水渠,从科尔多瓦的山脚下引水,水涌进一个用大理石内衬的巨大蓄水池(旧水池改建)里。这些水日夜不停地流淌着,在满足了清真寺的需求之后,剩下的水非常甘甜,质量很好,被分配到三条地下管道(西班牙语:芦苇,比喻纤细的陶瓷水管)中,三条管道指向东、北、西三个不同,流向两个巨大的喷泉。

为了修建水池,哈里发哈肯花了很大的代价在科尔多瓦山脚下辟出坚硬岩石。代价高的原因,一是因为雇用的工人很多,二是运输困难。采石是按以下方式进行的:首先从科尔多瓦山的采石场挑选出两块巨大的石头;然后用镐头凿出,一项雕刻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当一切完成后,两个喷泉和原先图纸上设计的形状分毫不差,这时它们突然出现在惊奇的人们眼前。居民们在这个场合普遍表达的满意被阻碍大大削弱了。这些障碍看起来是无法克服的,首先采石场的距离很远,其次需要运输的石块体积庞大,最后需要设计一个倾斜平面将它们运送到的清真寺预订的角落。

运输的困难让人痛苦。然而,通过全能的真主的帮助,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人们想出个下面的权宜之计。用橡木打造的车辕(牵引车用的长把手)放在一个圆形框架上,建造了一个手拉车;整个框架用铁箍加固;从采石场到清真寺平整了一条道路,在做好一切准备后,用结实的绳索将70头最强壮的吃水牛拴在上面,在真主的眷顾和帮助下,两块巨石相继到达目的地,并被放置在为它们准备的带拱顶的凹地中,持续了12天,才将巨石运到。

(在科尔多瓦清真寺里仍然可以看到这些装水的大理石容器。在离城市几英里的地方,农民们也展示了开采这些大理石的采石场。)

地下蓄水池位于地下很深的位置,是一个正方形,中间有四根十字形的的墩柱支撑。四个位于中间的墩柱,将正方形分割成9个小正方形。有三条狭小的通道垂直通向地表。也就是说,地表在东中西三个位置上有入口。整个蓄水池用暗红色灰泥涂抹,做防水处理。灰泥是由大理石粉末和熟石灰组成。

【救济院房子】


在这座清真寺的西侧,哈里发哈肯2世建造了一座用于发放救济金和施舍物的房子,在这里,那些在城市中的流浪者,贫穷的旅客,或在首都居住期间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人们,总是受到慈善的接待,并得到好客的招待和各种必需品,因为哈里发为该机构捐赠了大量资金。在对着清真寺的大西门的位置上,哈肯2世为穷人建造了几座房子。据伊卜努-哈耶恩说,哈肯2世在建造这些房屋以及增加清真寺等方面所花费的资金达到了161000金币,全部来自于对基督徒的战利品的五分之一份额。

救济院房子主要是为贫穷的学者或从外省来到科尔多瓦学习法律的学生准备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演说家和历史学家也被接纳,并得到了体面的待遇。以上人员每天都能得到日常定量的饮食,各种必需品,还有一小笔钱;节假日,还有羊肉和甜食。有地位的学术专家每年都能从国库中得到补助金,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功绩或社会地位得到相应的数额。

【宰相曼苏尔的征地拆迁,伊斯兰时代的最后一次扩建】

这个时期科尔多瓦的人口大大增加,由于大量的人从亚洲和非洲各地的阿拉伯移民涌入此地定居,也由于宰相曼苏尔用工资招募的与西班牙隔海相望的对面非洲土地上的柏柏尔人部落;城市周边和郊区都挤满了居民,而大清真寺已无法容纳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信徒。由于首都人口拥挤,靠近科尔多瓦的广阔平原也完全被非洲部落的房屋和帐篷覆盖。由于哈里发的宫殿在西面与清真寺相邻,曼苏尔只能向东扩建。


在建造之前,他命令对那些业主进行赔偿,赔偿金额由他们自己决定,以保证他们的财产。他召集了这些房子的主人,并对他们每个人私下里说了这样的话:“朋友,我想要你的房子;我必须从你那里买下它,这样我就可以把它的空间并到大清真寺的位置上: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程,是为了方便公众。”每个业主都同意出售他的房子,并尽可能出最高的价格,曼苏尔立即下令付款,此外下令在城市的另一区为每个业主建造一个合适的住所。


最后,曼苏尔和一位老妇人谈话。她是清真寺院内(意思是扩展后的清真寺院子)一栋有棕榈树的房子的主人,顽固地拒绝以任何价格卖掉这栋房子,除非为她提供另一栋也有棕榈树的房子;于是,阿尔曼苏尔立即下令满足老妇人的愿望,哪怕花费一个贝特马尔(一百万第纳尔);于是,以高昂得离谱的价格购买了另一栋有棕榈树的房子。在这次扩建中,由来自卡斯蒂利亚和其他异教徒国家的基督教奴隶带着镣铐代替穆斯林在建筑中工作。

备注:贝特马尔在阿拉伯语中是指国库,也确指100万第纳尔金币,寓意不计代价。就像西班牙人在想颂扬一件东西的价值时,说''它值一座Potosí。Potosí是南美洲的一座山,那里发现了大量的黄金。

【280盏枝形吊灯】

为什么要说灯呢?因为灯在伊斯兰教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宗教意义。第一个照亮伊斯兰清真寺的人就有文献记载了下来。伊斯兰教兴起于沙漠,物质相对匮乏。麦地那的第一座清真寺也比较简朴,仅仅用夯土建造,屋顶铺上芦苇当作屋顶。清真寺也缺乏照明手段。

使者穆罕默德的一个弟子塔米姆.达利从叙利亚地区带回一盏油灯、油和绳子。当他到麦地那时,正好是主麻日的晚上,他叫儿子绑上绳子,挂起油灯,倒上油,并装了灯芯。当太阳落山了,他让孩子点着油灯。

安拉的使者来到清真寺,看到亮着的灯,他问:“这是谁弄的?”人们说:“安拉的使者啊!是塔米姆•达利”他说:“你照亮了伊斯兰,安拉就会在今世和后世给你光明,假若我还有女儿的话,我一定会把她嫁给你。”

使者的堂兄呶法勒•本•哈利斯说:“安拉的使者啊!我有一个女儿叫姆诶莱,你把她嫁给他吧!”于是他就把她嫁给了塔米姆•达利。

枝形吊灯(Polycandel)源自拜占庭,是由一个镂空圆环、数个小铜杯、悬挂的铁链组成;在圆环的各孔中放上多个小杯子,然后用铁链挂在房梁上。它们在西班牙、北非、埃及和叙利亚都有发现,是西方伊斯兰政权的首选灯。

科尔多瓦清真寺的枝形吊灯,可能是底部一个黄铜大碗形的容器,大碗托着铅制造的镂空圆环。30多个小杯子放在镂空圆环的各个小孔上。然后,黄铜大碗的3个耳朵上拴上铁链,吊挂在清真寺的木梁上。

黄铜枝形吊灯共计280盏。这些黄铜吊灯有不同的植物蔓藤花纹图案,并且大小不一,悬挂在各个过道上,门口处。除了这些黄铜吊灯,3个更大的白银吊灯悬挂在中央过道上;最大的灯是1个黄金吊灯,悬挂在清真寺存放古兰经的房间的天花板上。

装油的杯子有10805个,也就是说一个黄铜灯上容纳着30多个盛油的小杯子。盛放杯子的铅支架重达92斤。最大的那个镀金的灯直径为3米,竟然容纳着1580个杯子。每个银吊灯燃烧11斤油/晚;每年的灯芯都要消耗1092斤棉花。每年消耗22813斤橄榄油,其中一半是在斋月期间消耗。


在斋月,为了创造多样的灯光效果,还要点上蜡。

因此,在斋月,还要消耗272斤蜡,68斤制造蜡烛芯的棉线。在伊玛目身边燃烧的大蜡灯重达48斤;这根大蜡烛在整个斋月里日夜不停地燃烧,整根蜡要在斋月的最后一晚全部燃烧掉。

关于灯的数量,油和蜡烛的消耗,各个时代的历史学家都有过记载,但是数字都不同。伊本.赛义德是一位比其他作家记载更值得信赖的人,不仅因为他的信息来源广泛,而且因为他是严谨的历史学家,我们毫不犹豫地采用他的计算。但只有安拉是全知全聪的。

斋月是“真主”安拉将《古兰经》传给“先知”穆罕默德的月份,所以也是全年12个月中的最神圣的月份。因为这个月要用最辉煌的灯光照亮清真寺,以便更加接近真主。

在斋月的最后一天,人们用112克龙涎香和224克新鲜沉香木来烧香。还有的古代作家说,每个星期五都可以用453克的沉香木和113克的琥珀烧香。

备注:

1.橄榄油:头道原木冷榨的橄榄油食用。压榨后的残渣,经过炒制,二次压榨,这第二道工序产生的油,用作灯油。西班牙后倭马亚时期,有众多的水力磨坊和橄榄油压榨作坊,此地橄榄树也特别多。

2.龙涎香,是一种外观灰黑色的固态腊状可燃物质,从抹香鲸消化系统所产生。

3.琥珀是松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色泽如玛瑙。

【300个清真寺的服务人员】


在清真寺内或与清真寺有关的人员,如伊玛目、诵读古兰经的人、管理人员、守门人、宣礼员、点灯人等各阶层的服务人员最多达到了300人。可能大家奇怪,怎么有点灯人这个职业?这么多的吊灯,工作量并不小。在巴布尔回忆录中记载,在印度就有“灯人”,他们提着一个三角形的木架,腰里面别个盛油的葫芦,木架上放着油灯。当皇帝晚上办公或者看书,他们就跟着皇帝,皇帝到那个房间,灯人就到那里。清真寺里的吊灯,需要搭上梯子取出杯子,往里面倒油。或者使用长竹竿,竹竿顶端点上火,然后引燃高处油灯。

伊玛目是主持祈祷,带领朝拜的领袖人员。在西班牙后倭马亚王朝,伊玛目在讲坛上演讲,哈里发和随从站在讲坛旁边。其他公众在围屏外的大厅里听讲。为了保证哈里发的安全,主持讲经的伊玛目一般是和哈里发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同一个学说派别,防止彼此产生分歧,在围屏内引发争端。

对于科尔多瓦清真寺,配备了18个宣礼员。每天有2个人在宣礼塔上过夜值守,9天一轮。本人也有过值夜班的经历,我那时5天就感觉不错。9天一轮,更加仁道。看来,当时的哈里发对待宣礼员很好。宣礼员在每天5次礼拜的时刻,在宣礼塔上大喊,召唤人们朝拜。


【一些传说】

1.太阳每天照耀一个门

在古代叙利亚大马士革以及东方的其他城市,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尔多瓦的清真寺有360个拱门,拱门对应一年中的天数,每天正午的太阳照耀其中一个拱门,直到它照遍所有拱门,然后从相反的方向返回。但是,在几乎所有的安达卢西亚(古代穆斯林对西班牙的称呼)以及非洲的作家中,没有一个人提到过这一点;

2.刻着先知名字、摩西权杖、诺亚方舟的乌鸦的3根玫瑰红柱子:

《安达卢西亚雨后花朵的芬芳》描述在科尔多瓦清真寺中,有许多物品因其精致的工艺或昂贵的材料而吸引了观赏者的目光,其中有三根红色大理石柱,上面刻着:一根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名字,另一根是摩西的权杖和山洞里的沉睡者,第三根是诺亚的乌鸦;这些柱子不是人类的作品,而是由真主创造,就像它们一样。这三种文字或者图画雕刻有什么寓意呢?先知,开创了伊斯兰教。摩西,《出埃及记》记载了大量故事,摩西的权杖变成巨蟒,吞掉了埃及法老的巫师的权杖变成的蛇。在带领族人回归以色列的路上,法老派人追击,摩西祈求上帝,以前上帝曾摩西对说“孩子,在苦难时举起权杖,主会救赎你”。危急时刻,摩西举起权杖,求主悲悯,于是红海突然分开,阻碍了追击的埃及人。山洞里的沉睡者,描述的是一群修士在山洞中躲避罗马皇帝的迫害。诺亚方舟,在洪水退去后,诺亚先后放出乌鸦和鸽子,去探路,以明白洪水退没退。先知,代表了宗教的开创。摩西和山洞沉睡者,代表了信徒摆脱了异教徒的迫害。诺亚的乌鸦,意味着虔诚的信仰上帝,与人为善,不作恶,不然将会有遍地的洪水。大家都知道,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这些宗教有着紧密的关系。


但是,很遗憾,我徒劳地寻找有关这一奇妙的自然产物的信息;我徒劳地阅读和查阅了当时最真实的记载;我没有发现对它的任何提及。因此,我们必须说仅仅是一个传说;因为那些优秀、勤奋的古代作家怎么会忽略这一事实?如果先知的名字被全能者的手印在寺庙的一根柱子上,这一神奇的情况会无人注意?但真主是全知的。

3、还有一个关于科尔多瓦清真寺的情况,我们必须提及。它是由作家伊本.巴什库瓦所记录的;但是,由于它和前面的情况一样缺乏依据,所以不能依据这则材料。该作者记载:"大清真寺所处的位置以前是一个巨大的凹地,居民们在那里丢弃动物内脏,但是当达乌德的儿子苏莱曼(基督教称为所罗门王)来到科尔多,看到这个地方时,他对精灵说:"为我清除这个地方,把它变成一个合适的地方,以后你们可以在上面建造一个崇拜全能的真主的寺庙;"命令被遵守了,清真寺也建起来了。但这与我们在文章开始处所描述的基督教堂的信息相矛盾。


【总结】如果参观科尔多瓦大清真寺,要从纵向的时间来了解其历史发展,要从横向的空间来了解伊斯兰东西方建筑的联系。纵向来看,西班牙历经古罗马帝国,西哥特人,阿拉伯人的统治。虽然本人是一名阿拉伯建筑的爱好者和粉丝,但是也不能把别人的发明加到阿拉伯人身上。伊斯兰的黄金时代,是一种综合和继承,外加翻译运动,并非轰轰烈烈的革命。也就是说,伊斯兰时代的一些工程技术和建筑,是在罗马和希腊的基础上改进,优化,加以创新。在农业方面,阿拉伯人从印度甚至中国引进了一些热带农作物,比如印度的甘蔗和橙子,引种到皇家花园。然后一些有实力的农民,在种植小麦和大米的基础上,补充性地尝试种植稀有的经济作物。从横向来看,西班牙和叙利亚,科尔多瓦市和大马士革市,地中海西岸和地中海东岸,后倭马亚王朝和倭马亚王朝,西班牙后倭马亚王朝的开创者阿卜杜拉赫曼和祖父倭马亚哈里发希沙姆,西方的科尔多瓦清真寺和东方的大马士革清真寺,西班牙的叙利亚阿拉伯人移民和留在故乡的亲属,西班牙棕榈树的祖先来自叙利亚的幼发拉底河畔。


再举一个例子,我在分析水力磨坊的起源时,迷糊了。我以为水力磨坊是阿拉伯人带去西班牙的。但是,我发现在阿拉伯人到达西班牙之前,罗马人就已经在此地建立了水磨坊。罗马人创造了竖直水轮的磨坊,希腊人创造了水平轮的磨坊。但是更早的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碾米的水车。究竟这一切水车,是同时发明还是有先后顺序。罗马人创造水磨坊后,可能由于磨坊造价不如奴隶的劳动力便宜,就不发展了。反而是在巴格达等地发展了水磨坊。罗马的水磨坊传到阿拉伯,阿拉伯又反过来对罗马二次传播。磨坊的木头曲柄来自于中国还是哪里?这一切仍然是个谜。同样,对于科尔多瓦清真寺来说,中间也有很多谜团和趣事。例如,那种红砖和白色石灰石相间的双层拱门,最初的灵感来自于古罗马的渡槽。遗憾地是,由于穆斯林缺乏建筑行会和文献,我们很难了解到该清真寺的具体施工细节。科尔多瓦清真寺是一座巅峰,成为西部伊斯兰清真寺的范本。大家如果去西班牙,可以看一看。另外,在科尔多瓦北部的山脚下,还有哈里发的“花朵之城”麦地那宫城,只是在柏柏尔人的兵乱之后成为遗址了。走在清真寺的院落里,我们仿佛能瞥见倭马亚时代的满月之光。

《附录》

【建设、扩建历程图】


整个工程需要约500名泥瓦工、抹灰工、木匠、石匠。工程主管有数学测量师,利用希腊几何学著作,配合天文学家。此外,还有监督工程的行政官员和卡迪(伊斯兰教法官)。石匠需要在科尔瓦多北部山区的采石场工作,劈山凿石,并且磨平,做成长方形的石块,此外还有大块的铺路石。根据这个工程量,哈里发拥有的1000头左右的骡子,300匹骆驼,每天要运送100担石灰。此外,还要花钱雇佣民间的驴和骡子等驮兽,整合民间力量。由于大量的石柱和石墙,石匠占了很大比例。石匠是比泥瓦匠职业要求更高的工种,需要有雕刻功能。我们缺乏文献,无法了解有多少地方利用了窑烧砖。在东方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那时晒制的泥砖刻上重量、长宽厚度,并且学会用芦苇杆测量砖垛的高度以此来计算砖块的个数,提高效率。同时代的后倭马亚王朝,烧砖的技术应该比较发达,而且西班牙比伊拉克的树木和石材都多很多。此外,大量的伊斯兰白木工参与天花板的雕刻,格子木窗的制造。这些榫卯结构可与我国的木匠类比,需要利用大量的几何学知识。此外,马赛克和珐琅陶瓷等技工,需要拜占庭帝国援助。当时西班牙倭马亚王朝和拜占庭帝国关系良好,应该问题不大。至于测量技术,当时水钟这种计时工具很完善,直尺和角尺也应该普及了。至于锯木的水利工厂,应该也有了。所以大木的切割不成问题。此外,还要水手和官员去国外采购绿色大理石和玫瑰花大理石等稀缺品。另外,还要到非洲内陆购买乌木,去印度购买柚木和楠木或者檀香木等名贵木材。考虑到工人的重体力劳动,如果哈里发供应羊肉、鸡和鱼等肉食,每天的伙食开支也非常庞大。


下一任蒙迪尔(Al-mundhir)修复了墙壁上的几处裂缝,将北墙北移,扩大院子面积,此外向南扩建了过道,让大厅更加宽敞。



在增建清真寺的同时,他的建筑师们对清真寺基卜拉(朝拜方向的那面墙)朝向的地平线方向产生了争议;有些人认为清真寺应该朝向南方,就像以前一样,就像他的父亲阿卜杜拉赫曼3世对阿兹扎拉清真寺所做的那样,而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则认为清真寺应该向东方略微倾斜。最终经过讨论,角度确定略微朝东偏向。



清真寺的伊斯兰时代到此结束。再往后,后倭马亚地方将领割据,泰法时代来临,动乱不断,北非的几个王朝先后统治西班牙,再往后最终北方的基督教国家收复失地,赶走了阿拉伯人。


但是,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留下了无数的建筑遗产,还留下了无数的饮食、农业和植物学的烙印。

西班牙语中源于阿语的词有4000千多个, 约占西语词汇总数的8%, 其数量仅次于拉丁语。从词源学看物种和技术的传播,列举几个重要方面。

建筑:阿拉伯的住宅内有azotea( 屋顶平台) ,人们进出alcoba ( 卧室) , 阳光从ajimez ( 分拱顶窗) 射入屋内。alarife ( 建筑师)和albanil ( 泥瓦工) 用alfarje ( 木嵌天花板) 装饰房顶。屋内有tabique ( 隔墙) , 并建有alcantarilla ( 下水道) .

服装:摩尔人身上穿的有aljuba ( 短袖长外套)、jubon ( 紧身坎肩)、albornoz ( 带帽斗篷) 和zaraguelle ( 灯笼裤) 等, 脚上穿有babucha (拖鞋) 等。

二次传播:阿拉伯人曾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阿语也成为中转谋介, 把许多其他语言的词语带进了西语。如梵文的alcanfor ( 樟脑)、ajedrez ( 国际象棋) 等, 波斯语的jazmin ( 茉莉花)、naranja( 酸橙) 等, 古希腊语的arroz (稻)、aciega(甜菜)、lambiqne ( 蒸馏瓶) 等。

先有鸡,后有蛋。先有大米,后有海鲜饭。阿拉伯骑士将稻种放在马背的口袋上,后来西班牙才发展出了西班牙海鲜饭。在罗马时代,西班牙以小麦为主食。

伊比利亚半岛,除了科尔多瓦清真寺这种宗教建筑,还有美妙的伊斯兰宫殿建筑。格林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殿就是伊斯兰艺术的巅峰,其中的狮子宫更是美妙绝伦。西班牙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北非柏柏尔人,多种文明在这里融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的又是民族的。综合包容,继承发扬,最终留下美妙绝伦的这一座座建筑。麦加城中的酋长,掌管着渗渗泉井和神庙钥匙,靠往来也门和叙利亚的商队收费。再后来,他的后代先知创立伊斯兰教。先知家族的倭马亚家族定都叙利亚,然后先知叔父阿拔斯的后裔推翻倭马亚。倭马亚流亡王子到达西班牙,再次建立政权。然后,亚非欧文化在这里交融,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定都科尔瓦多、绿衣大食法蒂玛王朝定都埃及开罗,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至此三峰对峙。倚天屠龙,谁与争锋。先知世系的三支族人,彼此争雄,既在战争上对峙,更在建造技术上竞赛。究竟谁是麦加走出来的伊斯兰教的正宗本枝?谁代表着政权的合法性?而清真寺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它整合了朝拜、集会、学校、福利院等一系列社会功能。因为在清真寺上的巨大投入,关系着政权的生死存亡和正统性。实际上,许多哈里发都拿出战利品的5分之1来建造清真寺,这是个天文数字。如果您读完这篇文章,再去西班牙科尔瓦多游玩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些过去的回忆,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建筑细节。

3D建模,复盘清真寺建造过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5941878160314369


user avatar   jiu-shi-s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福州的福道(城市森林步道)

福道全线长19公里,福道东接左海公园环湖栈道,西连闽江廊线(国光段),贯穿5个公园:左海公园、梅峰山地公园、金牛山体育公园、国光公园、金牛山公园,是福州市首个山地类海绵公园。


这条城市森林步道作为福州政府的一项利民工程完全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与一般步道不同的是,福道主体采用空心钢管桁架组成,是我国首条钢架悬空步道。福道将沿途十几处自然人文景观如珍珠般地串联起来,有杜鹃谷、樱花园、紫竹林、摩崖壁、兰花溪等,全程走完要花将近3个小时。

走一段就会有的休息亭。


步道上有很多便利设施贯穿全程,例如休息亭,观景平台,瞭望塔和配有卫生间的茶室,福道虽然绕着山体蜿蜒而上,不过坡度只有8°,让人走起来不至于太累(酷夏中午非要不打伞上去的除外)。以后还将配有 WIFI 连接,触屏信息板和游客交通监察器的智能化功能。

延绵在群山中的步道。人在城中走,城从林中过。



亲水平台





低于水平面的橘色桥梁。

福道亲水平台段种了一些水杉,秋天时会变成黄色,配上福州的蓝天白云看着格外舒服,也给福州这座四季常绿的城市增添了几分秋天的色彩。



另外步道在修建的时候根据环境尽量绕开大树等“障碍物”,实在绕不开的也不将树木砍掉,而是让树木从步道中间穿过,延续了福州马路修建遇树避让或保留的做法。

福道桥面采用的是格栅板,缝隙在1.5厘米以内,这种设计不仅满足轮椅的通行还能使得步道下方的植物依然能够接收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体现了城市建筑的人性化和生态化。

环形布道中间种植了一颗超大的桂花树(下为当初设计图)


当初的设计图如今已经变成现实

福道最初只是打算依山修建普通的地面步道,但是后来福州市鼓楼区政府人员一次去新加坡考察后受到新加坡亚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的启发:悬空而建,一来可以设计成城市景观,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植被,步道镂空的设计也是基于保护植被的初衷。于是福州鼓楼区政府直接把亚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的设计师请来做福道的设计。如今这个设计理念已经在福州落地实现,绝大多数福州市民表示认可。

用软件处理后颇有一丝新海诚动画的清新画风。








2019年福道加装了灯光,没有花花绿绿,简简单单的暖黄色灯光。盛夏天怕热的游客也可以在夜间10点之前前去体验。

夜间的福道罔若游龙,它就像这座城市里的一个特殊空间,离城市不远却似一道可以隔离浮躁的屏障,消弭烦忧,舒缓节奏。


欢迎来福州的游客到此一游。


user avatar   mlilymeng-bai-he-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鄂州观音阁,一张图你们就懂了。


今年南方洪灾受灾严重。

多个水文站水位破历史极值,第二大湖鄱阳湖面积甚至一度超过青海湖成为第一大湖。


在大雨和洪水的作用下,多处现代建筑建筑都倒塌。

但位于长江鄂州段江心的一座阁楼,在江水已淹没大半的情况下却孤悬水际屹立江心,岿然不动,它就是鄂州观音阁。


CGTV把它拍下来上传了抖音,瞬间上了热搜,近96万人给它点赞,网友称它为「长江最牛钉子户」

以下图文部分引用自
作者:鄂州第一网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链接:鄂州“观音阁”火遍全球!江水中屹立700年不倒,内部真容首次曝光!


观音阁,始建于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

是长江江面上的唯一寺庙坐落在长江里的一块大礁石上(鄂州市鄂城区小东门外的长江龙蟠矶)。

从岸边远远望去,龙蟠矶像一只伏于水中的神鳌,高高昂起的头上顶着一座气势恢弘的楼阁。

现在观间阁的模样就是元代时期的样子,虽然经历过700多年下来也曾大大小小修缮过不少次。


元代时,这里商贸繁荣,长江船运发达,但江中有一处礁石,夜晚行船可能会触礁。为了保证行船安全,古人便在此建起了庙宇,提醒过往船只。


早在清朝时,观音阁就已经名声在外。

清朝诗人姜愃在《龙蟠晓渡》诗中如此写道:

“峭壁起江心,层台水面浮。岂堪龙久卧,但见石长留。云影轻帆处,桡声夜渡头。问津何处是,一柱砥中流。”

说的就是观音阁。


清朝光绪《武昌县志》中有相关记载;“龙蟠矶寺在龙蟠矶上,旧名观音阁,周回七十余丈。冬出夏没,曾有龙蟠于此,积日方去。隆隆起江中,去岸不盈一里,石势蜿蜒如龙,因名。”


为什么观音阁出名?

一是因为在雨季时,寺庙的地基被淹没在水中使这栋古建筑看起来就像漂浮在水面上,景色奇特。

二是因为几百年来,浪涛奔涌而过,观音阁始终屹立不倒。


那为什么观音阁得以在水中屹立700年而不倒呢?

首先这得益于古代鄂州工匠对流体力学的奇妙运用和那风格独特的造型艺术。

观音阁下半部的龙蟠矶,如同船舷样的弧形石墙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任凭江水拍击咆哮,总是稳于泰山。

阁与矶巧妙地融为一体,有巧夺天工之妙,更显得雄峻巍峨,气势磅礴。展现了古代工匠奇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浩渺的长江,江水湍急,而观音阁就静静雄踞在巨礁之上,坐看岁月流逝,随水位变化而浮浮沉沉,它就像一个战舰在浩瀚的长江上劈波斩浪。


其次,除了依靠先天地势外,观音阁还设计了独特的排水系统。

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沿着青石台阶登上观音阁观景平台,在西面大门处,有一面“U”型的墙体,与观音阁融为一体。

这是一道挡水墙,保护观音阁主体免遭洪水冲击。


进门左侧的墙角处,有一个长方形的洞口,约30厘米长、20厘米宽,呈“L”字型,该处是整栋阁楼的最低处。

一旦淹水,退潮时这个洞口便能很快将洪水排出。


观音阁设防水位是23.5米,警戒水位是25.3米,保证水位是28.2米。但近百年来,观音阁未发生过超过保证水位的现象。

1998年洪水,观音阁超过警戒水位达到27.23米,一楼三重大殿全部被淹,洪水将二楼纯阳楼的窗户都泡进了江中,但洪水过去观音阁依旧。

观音阁浸泡最严重的一次是1954年,水位达到27.65米,仅距保证水位只差0.55米,观音阁险遭灭顶之灾。

在三峡大坝建成前,观音阁每年都会遭到洪水浸泡,自大坝建成后,淹水现象得到了缓解。但每年三重大殿依然还是会遭到洪水浸泡,去年大殿被淹1米左右。

每到汛潮,水漫楼阁,只剩高层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龙吻、中亭在浩淼长江水之中。汛期一过,水落石出,它又横空出世,威镇江心。

鄂州的很多人将观音阁看作是水位的探测器。

当地流传着一句传说:“如果观音阁被淹没了,那么鄂州也要被淹没。”

老人们看到观音阁被淹没的程度,就可以猜测出水位的高低,是否有危险,很多鄂州人相信是观音阁一直保佑着鄂州的平安。

1992年起,观音阁已经纳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观音阁四周和室内均安装了数十处摄像头,实时对此处进行监控。

不仅是保护这栋传承了700年凝聚了古人智慧的令人惊艳的建筑,同样也是监测长江水位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目前洪水已经开始退却,如果疫情和洪水后大家去了鄂州,一定记得去近距离观察一下这栋700岁建筑的美!

-end-


我是梦百合,全知乎最关注家居生活的机构号之一。
「关注」我,带你发现那些有趣有用的东西



相关阅读:
你见过最人性化的设计是什么?1500赞

有哪些能提高生活质量、舒适感的小东西? 1400赞

你见过最酷的家是什么? 3500赞


user avatar   Chaoster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欧洲后,最心心念的就是朗香教堂。

迎着早晨的迷雾,到达了山顶,为了显得见过世面的样子,我故作淡定,其实我的内心是这样的:




非标准普通话视频讲解(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景观游荡者)

01 视线

原来朗香教堂是要买门票的,多少钱忘了,Z师傅请客。从服务中心出门左拐上了一条爬坡小路,而路的尽端则是我日思夜想的建筑。

第一眼瞥见她时,眼里仿佛进了沙——右前方突出的屋顶严重影响观感。管理方或者柯布西耶(不清楚绿篱是谁所设计建造)应该也注意到了这点,用一段高高的绿篱挡住了前方建筑的大部分,可还是有些许不适。

其实那座建筑是朗香教堂的配套用房,用于每年两次上山朝圣信徒的住所。当初规划设计时也考虑了视线分析,只是设计的关注点放在了从朗香教堂往四周看的视角,而忽略了从下往上看的方向。




02 迭代

八月的法国已有些许寒意。那天下着小雨,冷的哆哆嗦嗦的我和Z师傅环绕教堂打量:白色喷雾混凝土让整个建筑看起来就像来自远古时代的巨石伫立在山顶,跨越时空,凝固了一切,而各有特色的立面又给建筑增添了些神秘。

这一切都太美妙,特别是最经典的角度,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对于看不懂的事物,人们总会想去解读,我也这样。查了一圈资料(这里感恩鸡哥给我提供论文下载账号),靠谱的不多,最多的解释是从隐喻和象形出发,比如说像蟹壳、轮船、毡帽、修女等等。

但说实话,这还是浅显了点,直到我发现这篇硕士论文——《勒·柯布西耶建筑中的曲面》,我们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朗香教堂是柯布西耶在不断迭代自己建筑形式和理论下的结果。

如果咱们把朗香教堂从外部分解,可以大概简单分成如下几个部分:曲面墙、圆弧塔楼、曲面屋顶。然后我们再回到过去,看看这些元素是如何演化迭代从而形成现在的朗香教堂的(斜体字为论文摘抄提取内容)。


一 曲面墙体

1923 年的拉罗歇别墅在建筑外形上的控制是最少的。建筑的内部关系直接反应在了外形上。曲线形外墙和直线型外墙直接相交,在外型上并不凸显,但整个建筑形体失去了一个鲜明的形象。

在 1925 年的巴黎世博会上,柯布西耶展出了他的新精神馆。整个建筑由一个作为展厅的圆弧形体量和一个作为住宅的长方体体量并置而成。

1930-1932 年的巴黎大学城瑞士馆项目的情况和拉罗歇别墅类似,也是线墙面和直线墙面在外形上直接相交。并且整个通高的曲面墙体和主体建筑高度一致。

总结:在以上这三个项目中,柯布西耶将建筑中的几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功能空间(它们分别是画廊,展厅,阅览室)处理成了曲线形式,并且直接在建筑的外形上以一种不加修饰的直接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当然相关的项目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柯布西耶对于曲面的应用是从早期就开始了的,而且往往对应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回看朗香教堂,南面和东面的曲面分别对应了主入口和室外朝拜场所,很显然这是柯布西耶常用的设计处理手法。


二 圆弧塔楼

1920 年所设计的劳动者的工业化生产住宅(未建),突出的圆弧形楼梯间体量和长方体体量直接相连。


1922 年的艺术家住宅(未建)设计也使用了相同的体块拼合。这个项目的屋顶采用了平拱屋顶,使整个体量更加复杂。

1923 年的里普希茨—米斯查尼诺夫邸的两栋住宅中,楼梯间不但在外形上表现了出来,还可以看到的楼梯间如烟囱搬伸出屋顶,成为整个建筑造型的制高点。

1927 年的加歇别墅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柯布所画的轴测图中可以看到,加歇别墅的屋顶花园上出现了十分显眼的曲线形隔墙。但是柯布西耶在屋顶的两侧仍然保留了高度等同层高的墙面,以此来保持建筑体量的完整性。而曲面体量则隐匿在高墙之后。

1929 年的萨伏伊别墅是柯布西耶整个建筑生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的最好的诠释者。新建筑五点之中有一条是屋顶花园,柯布西耶在三层的屋顶花园上使用了曲线,并且没有像在加歇别墅中那样,把这些曲线墙面包裹在正交的框架体系墙面内,而是让这些墙面显露在了建筑的外形上,成为了一种造型元素。

萨伏伊别墅后,马赛公寓、昌迪加尔的议会大厦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手法——曲线型的墙面直接露出了屋面。自信的昭示着自己的存在。可以看到,柯布西耶经历了让曲线由低调到高调的一个过程,也展示了他设计思想的转变:由以前担心细节与整体不符会破坏建筑的整体性到建筑内部或者细节在外观上高调直接的显现。朗香教堂的塔楼应该是柯布西耶思想转变下的结果。


三 曲面屋顶

柯布的建筑是现代主义“方盒子”的代表。但事实上,彻底的平屋顶在柯布的建筑中是非常的少见的。对于柯布来说,建筑的屋顶不仅仅是六面体的顶面,更是独立存在的造型元素。

1)平拱屋顶

在柯布西耶的曲面屋顶中,最早也是最常出现的就是 1919 年的monol 住宅中的拱顶。

而前文所提到的,1922 年的艺术家住宅同样也采用了拱顶的设计。

之后拱顶做为一种建筑语言多次出现在柯布西耶的其它作品中,如1935 年建成的周末住宅和 1945 年建成的 jaoul 住宅。柯布西耶称之为加泰罗尼亚拱顶。

2)反拱屋顶

建筑的屋顶除了起到挡风遮雨的围合作用外,其另外一大功能是要能满足收集和排除雨水的要求,柯布对这一功能似乎相当的重视,其中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一功能上的诉求可以为建筑外部造型带来新的可能性。这一原本的限制因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便成为了建筑造型的激发因素。显而易见柯布乐于抓住这个机会来使用他所钟爱的曲线。

昌迪加尔的议会大厦就采用了这种屋顶形式。

1953年开始,布西耶在费米尼设计了一系列的项目(与朗香设计时间重叠),其中包括费米尼的体育活动中心。活动中心的顶面是一个凹曲面,端头有巨大的排水口。

在这个项目之后的艺术和建筑学院设计中,柯布采用了类似的屋顶结构方式,这个方案从外形上来看和费米尼体育中心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在结构上并未采用钢索加薄板的构造,而是采用了混凝土梁板的结构体系。在室内可以看到裸露的粗大的混凝土梁直接暴露了出来。而在之后朗香教堂的设计中,柯布在混凝土梁的两侧分别做了混凝土板,从而把梁隐藏了起来。

可以看到,对于屋顶的尝试,柯布也一直在推进。从上文提到的屋顶花园上的曲线突出物,到平拱和反供,再到混凝土梁板结构体系,慢慢的可以隐约看到朗香屋顶的雏形。





03 光

前面从宏观上了解了朗香教堂的演变和由来,我们再来从微观角度去看看朗香。在此之前,先了解下当时的设计要求:

1、朗香教堂的室内空间需要能够容纳 200 名信徒

2、作为历史悠久的圣地教堂所在地,每年有两次户外朝圣活动,需容纳约12000名朝圣者

3、要有能够在公众的弥撒之外独立使用的三个小祈祷室

4、安置一尊 17 世纪的“圣母与圣婴”像

5、在顶层设置圣器收藏室和一个小办公室

6、建筑收集雨水的功能至关重要,因为水在山上是稀有资源。

从平面可以看到,设计要求都一一满足,而收集雨水的功能在屋顶也得到了解决。

作为收集光的容器,朗香教堂的光通过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开孔进入教堂,层次丰富、充满了神性。

东面主祭坛

遵从教堂设计的惯例,主祭坛设在教堂的东方。祭坛的后墙上开了一个方形窗和几个极小的方孔,而17 世纪的“圣母与圣婴”像则正放置在方形窗里,当上午东方的晨光洒向大地,雕像也随之光芒万丈起来。由不同大小的方孔组成的立面,也形成了一幅太阳与星辰的幻像。

南面光之墙

在日照充沛的南墙,柯布西耶开凿了大小不一的楔形窗,使得自然光从信徒坐席的侧面进入室内。这里说两个对我个人有意思的点。

第一个是楔形窗洞,以前工作时,在同事的影响下,对喇叭口的造型窗特别中意,但每次设计都只是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去考虑,不知其所以然。说出来不好意思,后知后觉的我直到去年在爬圣母百花教堂塔楼的时候才知道了这个造型的意义。塔楼内空间狭窄,采光严重不足,而立面出于防御或者美学等其他原因又不想开大窗口,于是便有了楔形窗洞——在保证立面小口的同时又能让光源充足。

还有一种设计楔形窗洞理由是,在光照极其强烈的地方,例如地中海沿岸、南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光线慢慢分散下来,不至于猛烈的照进房间。

显然朗香教堂窗口设计的原因是第二种,当然这不是基于当地阳光强烈,而是柯布希望得到柔和的光线。而楔形的窗口也为安装在上的彩色玻璃提供了宽阔的白色背景,彩色光影得以被看见。

第二个让我兴致盎然的点是光之墙下的座椅铺装,如果大家看过之前写的米兰prada中心的话,或许对那个木制方块铺装有印象,而神奇的是,在这里我也发现同样的铺装样式,彷佛感受到了一种建筑的传承……

光之缝隙

南墙、东墙与巨大屋顶之间,各留了约60毫米的缝隙,形成一条天然的光带,看似沉重的屋顶得以与墙体视觉上分离,轻盈漂浮起来。这是不是暗示着上帝的力量能让信徒们升天到达天堂(个人的过度解读,随意一笑哈)。

北墙、西墙及祈祷室

与南墙截然对立的是几乎完全封闭的北墙和西墙,这两面墙为光的上述展示提供了幽暗的背景。这种明暗对比原则在三个高耸的祈祷室中同样被用到,竖井的高侧长窗、格栅以及粗糙的井壁将光分解柔化成漫射光倾泻下来,使祈祷室顶部笼罩在神秘的光雾中。

总的来说,整个教堂室内光影控制主次分明,就采光孔面积来说,南向光墙的面积远大于其他各处,但入射光的亮度却因为漫射被大大削弱不及东墙,这也保证了东墙作为主祭坛这一精神中心的第一亮度,而信徒座椅区域则成为第二亮度。而三个祈祷室相对隐藏和独立,对主体空间不产生影响,但自身的独特的竖井采光又给整个教堂增添了神性。





最后以一段柯布西耶的话结尾,提醒和勉励自己和大家:


“为了把我看到的变为自己的,变成自己的历史的一部分,看的时候,应该把看到的画下来。

一旦通过铅笔的劳作.事物就内化了,它一辈子留在你的心里,写在那儿,铭刻在那儿。

要自己亲手画.跟踪那些轮廓线,填实那空挡,细察那些体量,等等,这些是观察时最重要的,也许可以这样说,如此才够资格去观察,才够格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你全身心投人,你有所表现,有所创建,中心是投入。”


参考文献:

[1]. 吴焕加,论朗香教堂,世界建筑,1994.03

[2]. 赵冶,建筑创作中的隐喻表达,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3

[3]. 王舒轶,勒·柯布西耶建筑中的曲面,硕士论文,清华大学,2012.12

[4]. 吴静,探析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设计中对自然光的漫射处理,园林与建筑


注:

图片除特别标明外,均为作者自摄

严禁不经许可转载

欢迎打赏​


user avatar   zhang-kuang-l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很惊艳,从古到今咱们中国都有很多有意思的建筑,惊艳更多的是它足够的磅礴大气,或者结构特别等等。

我觉得国内就有特别多古建筑很惊艳。


首先是故宫。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杰作,绝对称的上惊艳。



其次,我觉得南方徽派建筑也很惊艳,这种美它非常好的融合进了南方的气候,自然环境中。白墙灰瓦,极其耐看,要是能去这样的古镇看看这样的建筑,那真是一种特别的享受。



还有我在旅行中看到的某些建筑,做的都非常的美甚至是惊艳来形容。



高耸的尖塔,球形的穹顶,不知道咋建的。



谢谢窗户,据说是为了妃子观看外面的世界而做成这样,这里是粉红之城斋普尔比去的景点。

想学手机摄影,欢迎关注我

公众号:摄影师张匡龙(mpp-club)

微博、小红书、B站、视频号:张匡龙


user avatar   Yi-Cheng-secretar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内味了……


user avatar   fu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上传了建造过程的3d动画

说起高大的建筑,一般会想到摩天大楼、电视塔等等,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钻井平台也高大。

Troll A是位于挪威西海岸的一座深海天然气钻井平台,一座巨型建筑。

它总高472米,比324米的埃菲尔铁塔整整高出一个头,和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差不多高;

重68万吨,加上压载物总重120万吨,简直是个庞然巨物。

Troll在北欧神话中正是“巨怪”的意思!

它在1996年建成时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离岸天然气平台

同时,它也是有史以来被拖运的最高和最重的建筑物

Troll A 由4根混凝土圆柱支撑。因为有303米的高度都位于海面以下,为了抵抗海底巨大的压力以及海浪的袭击,柱墙厚达一米,由高强度钢筋混凝土连续浇筑而成。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每小时仅能浇筑15厘米,最终用掉了近25万立方米混凝土。

根据受力计算,每根柱子都呈黄蜂腰形——中间细,两头粗。这也为施工增加了难度。

每个截面都是圆形,需要严密的数学计算来达到平滑的过渡。

4根柱子由一个钢筋混凝土连接器固定在一起,它可以调节柱子的固有频率,避免波浪引起共振造成结构性破坏。

柱子由六组40米高的锚固定在海底。

在其中的一根柱子中,设有升降电梯,从303米的海底升到海面总共需要9分钟。

1991年 Troll A 由挪威工程公司在Vats为壳牌集团建造,基础结构和平台分开建造,仅基础结构就花费了6.5亿美元。建造近5年后于1995年合并,最终于1996年建成。

建造过程3d动画:

https://www.zhihu.com/video/1220863000309243904

建成后由一队巨轮拖运到200公里外的Troll油气田。该油气田是挪威最大的油气田之一,天然气储备占到了挪威的40%。拖运过程非常硬核,一般操作都是把柱子分别运到工作地点然后进行组装,而Troll A是整体拖运。这样的场景只能用震撼形容,注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挪威一战封神。

拖运工作用了整整一周时间。当时这一浩大工程被很多电视台转播,引起了轰动。

2006年,为庆祝Troll A 运营十周年,钻井公司邀请歌星 Katie Melua 和她的乐队到平台海下303米的工作区演出,这也打破了水下最深的音乐会记录。




           

相关话题

  有哪些是你去山东才知道的事情? 
  中国各地都有哪些显著的商品 / 服务的价格低谷? 
  你认为最值得向别人介绍去旅游的小城市是哪里? 
  如何看待尼泊尔开放所有陆路口岸以恢复旅游业? 
  最近要去成都旅游了,不知道该去什么景点好,曾经看到很多坑人景点,害怕踩雷,可以提提意见吗? 
  梧州有哪些必须一试的当地美食? 
  八月份旅行选择厦门、青岛还是西安?哪个城市更适合暑期旅行? 
  如果巴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大规模轰炸,那它还会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吗? 
  这个是我们学校的体育馆 顶部。这些四个一起或者两个的东西是什么呀? 
  你见过最有情怀的建筑或者景观是什么样的?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比父辈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工作时长却没有明显下降?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拿战争开玩笑的人?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