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迄今为止你见过最惊艳的建筑是哪个? 第2页

           

user avatar   yang-tian-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为了更好的研究野兽派的建筑,专门去了一趟塞尔维亚,南斯拉夫时期,他们建造了无数的混凝土巨兽。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二战纪念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3641273172393984

前苏联超现实主义的建筑,遍布在乌克兰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地,我最喜欢的有两个:




太牛逼了。


user avatar   guang-ming-cheng-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费雷迪·马马尼(Freddy Mamani)的建筑。


对于许多人来说,南美洲是地球另一端的陌生土地。在建筑界,提及在世的南美建筑师,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廖廖无几。除了90岁高龄的巴西建筑师达·洛查,大概只有获得2016年普利兹克奖而为人熟知的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了。亚历杭德罗的获奖,称得上是撬开了近年来南美建筑的一角。而近年来另一位南美建筑师的曝光,可以用“炸开了锅”来形容。他的名字是费雷迪·马马尼(Freddy Mamani)。


从2015年伦敦AA建筑学院的展览,到2017年在鹿特丹建筑电影节首次亮相的纪录片,再到2018年10月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舞厅”展场,来自南美中部玻利维亚、非科班出身的马马尼,带着乍看像是赛博朋克产物的建筑作品,“闯”进了建筑界的主流视野。


早在建筑圈关注之前,《卫报》、《纽约时报》等就曾对他广泛报道。他一人打造了埃尔阿尔托(El Alto)的城市立面。有人吐槽他的作品恶俗不堪入目,也有媒体称他为“安第斯山上的高迪”。学院派建筑师不屑于他的作品“装饰多于建筑”,当地越来越多的民众却把他当作明星追捧,建造委托纷至沓来。


尽管评价褒贬不一,但这位曾经的泥瓦匠,自学成才的艾马拉土著建筑师,正在全球范围内带来更多的讨论。


马马尼的受人关注并非偶然。它与玻利维亚的近代历史,以及埃尔阿尔托的城市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贫民窟到百万人口城市


在欧洲殖民之前,玻利维亚由古老的印加帝国统治。16世纪时,这片土地被踏足南美的西班牙征服。1825年玻利维亚建立国家。然而和平并未实现,战火连绵不断,1880年前后,在与智利的南美太平洋战争中,玻利维亚失去了自己的出海口和大西洋海岸线,于1904年彻底沦为内陆国家。此后的一个世纪,直至今日,两国的对峙从未中断。


2003年时,玻利维亚政府通过邻国智利港口,向美国出口天然气,引起了全国抗议和罢工,造成60人死亡,当时的总统和接任的代理总统先后被迫下台。而后,在2005年总统选举中,来自艾马拉族的印第安原住民莫拉莱斯当选,成为玻利维亚历史上的首位美洲原住民总统,三届连任至今。


埃尔阿尔托(El Alto),海拔4150米,位于贫瘠的高原之上,El Alto在西班牙语里意为“高地”。俯瞰着玻利维亚的行政首都拉巴斯(La Paz)。长期以来,最富有的人住在盆地的拉巴斯,越贫穷的人越往高处住。位于最上方的埃尔阿尔托,多年来一直是拉巴斯省的贫民窟。1985年,贫穷的农民和失业的矿工从农村涌入,这个拥有22万居民的城市迅速膨胀。现在,埃尔阿尔托的人口有100万,是拉巴斯省的第二大城市,居民主要为当地的艾马拉人。


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埃尔阿尔托的城市崛起。拉巴斯已经“填满”了碗状的峡谷,很难有更多空间生长。处于高处的埃尔阿尔托,却没有这般限制,它从峡谷的边缘向外延伸,有足够的空间。在埃尔阿尔托,设有国际机场;而连接拉巴斯和全国其他城市的主要公路,也都从这里经过。

这座新兴的外围城市,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到全球化。埃尔阿尔托的当地生意人,周期性地前往亚洲(主要是中国)的贸易区,逗留数周,购置大量家用电器、手机、汽车,装满集装箱,运至智利的港口,沿着安第斯山脉抵达埃尔阿尔托。之后,货物再从这里经销到玻利维亚全国各地,甚至远销邻国巴西和巴拉圭。


百年之前丧失港口的历史,是玻利维亚心头的一道疤。这个内陆国家视埃尔阿尔托为自己的“旱港”(dry harbon),希望扭转自己没有港口的局面。


巨大的露天市场,是埃尔阿尔托的一个重要标签。每逢周四和周日,市场占据城市街道,成千上万的商贩兜售各种商品,他们把埃尔阿尔托从一个贫民窟变成了玻利维亚的街头商业中心。


每周,有数百万美元的资金,涌入这个几乎不受政府干预、税收监管的市场。而在市场之外,有着数以千计的小企业。不少当地的艾马拉人,借力于贸易的活跃,跻身到新兴的中产阶级队列之中。


在2001年的人口普查中,十五岁以上的玻利维亚人,有62%为原住民。其中,占据绝大比例的,是克丘亚人(30%)与艾马拉人(25%)。在拉丁美洲的所有国家里,尽管玻利维亚的土著原住民比例最高,但它的经济和政治,一直都掌握在白人后裔和印欧混血人种的手里。人口占多数的原住民,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直至2003年的天然气事件,这一局面才被打破。


这一变化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埃尔阿尔托的艾马拉人身上。过去,埃尔阿尔托不乏赚到钱的艾马拉人,但受限于地位卑微,谨慎低调,他们很少也不敢“露财”。2003年成为转折点,艾马拉人开始站上政治的舞台。而在2009年,在总统的努力下,新的宪法通过,以保障原住民的权利。越来越多的艾马拉人不惧“炫富”,希望对外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居住的房子,无疑是最佳的展示方式之一。


进击的马马尼


马马尼的个人轨迹,与埃尔阿尔托的历程有着惊人的叠合。


在过去的15年里,自学成才的马马尼,在埃尔阿尔托这座高原城市,已经设计建造了超过70座作品。他的房子,有人称之为“新安第斯风格”,也有人叫它们“变形金刚”,甚至“宇宙飞船”。

1971年,马马尼出生于艾马拉的原住民家庭,在家里的7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在种植藜麦和养殖美洲驼的乡村小镇,马马尼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距离最近的学校,需要步行一个小时。父亲是一位泥瓦匠,从他那里,马马尼学会了如何建造。


13岁时,马马尼随家人搬到了埃尔阿尔托,开始了作为一名泥瓦工的生活。后来,马马尼进入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对这个决定,家人当时劝他放弃,“不要学习一门高贵的职业,这是富人们才会做的事情。”2002年前后,马马尼从大学毕业,正是在这个时期,他从当地一位与中国做贸易的手机经销商那里,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设计委托。


“他当时有一个300平方米的地块,希望建出不一样的房子,但不知道该建成什么样。”马马尼给出的建议是,建一个在此之前从未出现于埃尔阿尔托的建筑——安第斯风格,丰富色彩,以及大空间的宴会厅。


人们将马马尼的房子称为“cholets”。它由chalet与cholo合成。chalet的含义是小木屋,而“cholo”意为“来自边远地区的土著人”, 在过去带有蔑视的意味。然而现在,它已经成为马马尼的一个显著标志。

《纽约客》在报道里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马马尼的建筑融合了艾马拉人编织制陶的圆形图案,以及传统服饰中的霓虹色,同时带有安第斯地区庙宇错列平面的痕迹,其设计风格也受到了科幻小说,尤其是《变形金刚》等科幻电影的启发。


马马尼的作品,与现代建筑的词汇相去甚远。它们由艾马拉人传统文化所激发的一系列主题组合而成,比如说,安第斯十字架(Andean Cross)或动物形象,被简化成几何元素出现在装饰上。室内和立面上的鲜艳色彩,灵感来自当地过去的纺织品。在建造上,建筑采用基本的现代技术和材料,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用砖块填充,立面的玻璃幕墙采用工业生产的金属窗框。在室内,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先用石膏塑型,再以油彩颜料上色,室内中央,是来自中国的大盏吊灯。在镜子的反射下,进一步放大视觉效果。身处其中,甚至会让人们有种身处澳门赌场的感觉。不同的是,这里所有的东西都由手工完成。

在他设计的房子里,一楼为面对街道的商业单元,可作为店铺出租给商贩或自持。二楼及三楼的宴会厅(舞厅),是马马尼的建筑里最具辨识度的空间。宴会厅之上,是一层或多层的公寓,可以出租或提供给其他家庭成员居住。顶楼,是为主人设计的小屋,带着山墙的坡屋顶和大窗户,可以远眺雪山的景色。冬天的高原十分寒冷,埃尔阿尔托几乎没有中央供暖,顶楼的独立布局,可以争取到更多阳光。正如其中一个委托业主所言,“建筑是为了创造收入,但屋顶是我们自己的家。”




整个房子的建造,花费一般在25万至60万美元之间,最高的可达上百万美元。在所有开支中,占据相当大比例的是装修奢华的宴会厅。尽管价格不菲,但事实证明,只需要几年,业主就可以赚回这笔钱。因为在埃尔阿尔托,人们密集举办宴会派对。比如女孩的15岁生日、协会周年庆祝、婚宴等等。一到周末,宴会厅都会被当地人预定。当地的派对非常昂贵,花费可高达5万美元,作为场地的宴会厅,租金也就水涨船高。


在当地,艾马拉人的聚会和民间节日很出名。特别是妇女,会为此盛装打扮,她们全身上下的袍饰珠宝,甚至高达1万美元。把聚会跳舞的场所置于室内,可以说是马马尼设计的一大亮点,“在我看来,如果能有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室内空间来举行这些聚会,那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为何安第斯人会如此热衷于聚会跳舞?除了沿袭传统,它还与当地人做生意的方式有关。埃尔阿尔托的非正式经济活动,几乎不存在银行的基础设施支持,当地人只能依靠自己的传统来运作周转。比如,他们会利用pasanaco——一个周期循环的信贷系统,来筹备创业所需的资金。Pasanaco可以将个体的资源集中起来,依次轮流资助每个成员开展商业活动。不少聚会由富有的生意人主持赞助,以答谢当地人在创业道路上的扶持。马马尼设计的宴会厅,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在埃尔阿尔托,绝大多数建筑的砖墙裸露在外,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主色调。也正因如此,马马尼设计的建筑,位于主要街道或显著的位置,成为埃尔阿尔托的标志,甚至有人称他为“安第期山上的高迪”。对马马尼的委托业主——这座城市的新富来说,他的作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埃尔阿尔托这座高原城市里,建筑师马马尼每天都很忙。


从草图到最终建成,大部分的cholet需要花费3-4年时间。设计,结构,施工,马马尼一手操刀包办所有事情。马马尼的手下有200个工人,他很少用电脑制图,而是更喜欢在墙上画草图,或口头跟自己的下属沟通想法。


马马尼的城市梦想,不仅停留于设计住宅。他希望在车站、广场等公共空间也有所作为。目前,马马尼正在设计建造一座12层的酒店,这在埃尔阿尔托绝无仅有。他还为当地设计了一个新的警察局,目前正在等待拨款。


马马尼称,“我希望为我所在的城市赋予自己的身份。”在媒体对当地人的采访中,也证实了这一点。马马尼的建筑,甚至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成批的参观者和游客来到埃尔阿尔托。



一座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师?


埃尔阿尔托需要注意的是,它的本土性和相应的发展模式。因快速发展,原有地域痕迹被冲垮的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并非少数。而在埃尔阿尔托,社会的联系依然紧密相扣。正如埃尔阿尔托公共大学研究前哥伦布文化的教授Félix Muruchi所言,“这是殖民时期以来第一个土生土长的城市……西班牙人在这里没有成功,西班牙人的后裔在这里也没有成功。在这里,土著的艾马拉人,正在自己创造历史。”

在纪录片Cholet,The Work of Freddy Mamani里,玻利维亚的建筑师和学者,纷纷对马马尼的作品嗤之以鼻,声称它们“不是建筑,只是装饰!”而马马尼就读过的大学建筑系的院长表示,马马尼并非一个真正的建筑师,而仅仅是一个土木工程的毕业生。


书籍Andean Architecture of Bolivia的作者Elisabetta Andreoli表达了她的看法,“事实上,当地建筑学院的建筑师对此非常嫉妒,他们肯定会想:我们这些研究建筑的人,没能发展出一种玻利维亚建筑的当代语言;而做泥瓦匠的这个家伙,却先于我们找到了它。”


与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一样,玻利维亚一直试图在当代建筑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地域性的语言。但目前大多建筑师依然在追随模仿西方的那套建筑体系。而马马尼的建筑风格出人意料地与当地居民产生了共鸣。


如果说模仿是最真诚的肯定方式,那么马马尼称得上非常成功。因为在埃尔阿尔托,处处有追随他的建筑师,以及处处可见的“仿制品”。现在,他甚至有计划创办自己的建筑学校,教授人们如何建造。


城市里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什么样的作品是一座好的建筑?对一座城市,何为好的建筑师?这些发问,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有人说,马马尼做的事情,对埃尔阿尔托和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身份的重建。相比在安第斯山脉上,再复制一座现代主义的城市,马马尼的举动,从某种意义上,为越来越扁平化的现代城市美学,抹上了新的亮色。而马马尼的建筑现象,将走得多远?又将走向何方?


我们也不知道,惟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本文原载于市政厅(shi-zheng-ting),作者Forest,光明城获得授权转载#

user avatar   bei-jing-ye-zhi-feng-zhuang-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联公交站!

它们有的大小不足2㎡,但却能吸引加拿大摄影师,历经12年,乘车穿越30000公里,横跨14个苏联国家来寻找与记录它们,它可能是公共设施中「最惊艳」的建筑了。


它们就是以风格奇异大胆著称的前苏联国家巴士站。

一眼望去,是不是以为与日常的公交站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认为这就代表了苏联公交站的全貌,那就错了。

简简单单的公交可不会令摄影师跑遍14个国家寻找的哦。


然而最令人惊艳的就是,在某些公路上,每隔500米就会这样一个特别棒的公交站,并且周围什么都没有。


浪漫、狂想、新奇、自成一体。

这些天马行空的建筑,一改呆板的苏式集体主义建筑风格,让我们也了解到苏联不是只有列宁与斯大林,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他们会生活也很会找乐子~

例如下面这个公交站就像个 电灯泡~

这个把海里的小鱼搬到了陆地上。

这个像个可爱的小鸟~

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公交站台还可以与勇士雕像联系在一起。


不过随着苏联解体,原本的公交站也因为公交系统没落而弃置不用。但令人惊讶的是,时隔数十年后,这些公交站依然生动有趣令人惊艳。


在很多本地的居民看来,这些老公交站是历史遗留下的艺术品,他们值得保留与尊重的。于是,即便已没有公交车停留,当地人依然为这些建筑粉刷、刷新。于是,这些公交站依然屹立在原地,让路过的人微笑与深思~


有些路段上,这样的建筑每隔500米就会出现一个,或许正是这种不断的新「惊喜」与「乐趣」,让那位加拿大摄影师坚持穿越30000公里,14个苏联国家,来寻找它们~


所谓最惊艳的建筑,应该就是这种能够让人在认识“它们”的过程中,不断的给人惊喜与创意的建筑吧~



如果你也被惊艳到了,就顺手帮忙点个赞吧^_^!


user avatar   elcroquis-jian-zhu-su-m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石上纯也的建筑


16年4月份,我们找来石上纯也在北京的凤凰中心做了一场讲座,介绍了这几年他做的几个建筑。包括“桌子”、“植物之家”、“和平之家”、“荷兰公园报告厅”、“神奈川工科大学工坊”、“神奈川工科大学多功能广场”、“山本耀司纽约旗舰店”、“莫斯科工业博物馆”、“住宅和餐厅” 、气球”。

下面这些是以石上桑的口吻整理的文字,反正听完这场演讲后,我是被惊呆了。


1桌子

TABLE


第一个项目是我开始独立成立事务所时的项目,是为一个餐厅做的桌子。五十岚先生看到之后,建议我为博物馆做一个更大的桌子。


这个桌子长9.6m,宽2.5m,高1.2m。这么长的桌子当然不能以一个普通的桌子来考虑,我是以一种做建筑的手法来做这个桌子。这个桌子厚度仅有3mm,从侧面看,这个桌子仿佛浮在在地面上。

为什么要做一个这么大的桌子呢?因为我觉得,做桌子和做建筑其实是差不多的:桌面就是建筑的屋顶,而桌子的腿就是建筑的柱子。当桌子比较小的时候,你认为他只是一个桌子,而当桌子放大到建筑的尺度时,它就成了房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做桌子和做建筑一样。做这样一个桌子就不能和做普通家具一个方法,需要将桌子的构造考虑得更加精细。


这是桌子的立面实际上是有厚度的,但是这么薄肯定会有弯曲。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形变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所以我们计算出这个桌子的弯曲程度。如果知道了向下弯曲的程度,我们在反方向施加一个力,就正好可以做到平衡。但是这个桌子实在是太薄太长了,所以在放到地面之前会弯曲成一个很夸张的状态。


这是放在地面之前桌子的形态,包括桌腿也是弯曲的。当桌子被放在地面上时,就会被重力压到一个正常的状态。



这是在工厂加工时的照片,由于桌子很长,所以每个地方的曲率都各不相同。桌子使用的材料是不锈钢。


从正面看,这个桌子仿佛像在一根线上放了很多东西,看似一张轻薄的纸,实际上它有700kg,这么重东西只要一碰就会上下晃动。虽然它有700kg重,但看上去依然像纸。


我想,当这样一种思考方法用到建筑上面之后,那么建筑就可能被彻底改变。虽然建筑有其自身的构造方法,但我认为思考建筑的过程中,应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建筑可能发生的变化。这种设计方法是我很多设计作品的主题。


对我的设计来说,很多东西都是自由的,例如厚薄、高低、空间的大小。这种自由一方面可以让建筑的做法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空间的变化也可能让建筑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下面我要说的是一个将建筑的外部做的建筑内部的案例。


2植物之家

HOUSE WITH PLANTS


室外当然不适合居住,于是我们想,能不能将建筑外部的环境通过我们的控制,让它变得适合人的居住。



这是位于东京郊区的一个很小的住宅,这个住宅造价非常低,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结构。它就是一个6m*6m的方盒子,在这个很大的空间中只做了一个楼板。


建筑周围的土壤和建筑内部并未发生变化,室内有些地方铺设了地板,其他部分依然是土地。所以有些地方看上去是室外,但其实是室内。

这就是我刚刚提到的在建筑内部构建一个适宜人居住的外部环境,这种做法让室内成为一个景观,而桌子椅子就成了景观的一部分。这不是在室内做一种布置,而是在建筑内部做景观设计。


这是厨房。去厨房的通道铺满飞石。


这是卫生间

建筑外部有很多树,室内也有很多树,建筑的室内外连成了一个整体。室外是室外,室内也是室外,当窗帘拉上之后,就会产生一种雾气般的观感。


在城市中做住宅时,实际上室外多半是水泥地面和沥青地面,而在这座住宅中,室内空间反而更像室外。

这是从上面看下去的照片,建筑内部像极了室外,室内外不可分割。通过这个建筑,我发现建筑的室内外空间的划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在这个建筑中的室内空间实际上是人可以舒适生活的室外空间,人在室内看遍花开花落。


我感兴趣的可不是在建筑内部,而是把外部空间引入室内。


3和平之家

House of Peace


这是我在哥本哈根设计的“和平之家”,是在丹麦的海边的一个项目。这个建筑在一个人工岛旁边,是一个和平纪念馆,当然这个项目很花钱。那什么是纪念馆?就是人们不论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来纪念、来缅怀,都可以达到纪念的目的。

这个项目有3000平米。如果一座海上的建筑是先将人工岛建好,再在上面做建筑,那就非常的普通。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在原有的环境中完成这座建筑。

建筑基地的海水有6米深,把基础柱扎到海底后,我在上面建造一个薄壳结构般的建筑,将基地覆盖起来。上一个项目是将建筑外部的土壤引入室内,这次则是把建筑外部的海水引入室内。





这是海平面之下的建筑剖面,通过一个阶梯下到海平面以下,然后通过另一个出口回到地面。人们可以在建筑内部划船,建筑内部高低不同,创造出非常丰富的空间。




丹麦的夏天很舒适,但是冬天非常寒冷。因此在冬天如何创造温暖的、适宜的空间是我设计这个建筑的目标之一。这个建筑的墙深入海面两米以下,由于海水在流动,室内的部分仿佛一个水池一般,室外射入的阳光会将这部分海水加热。



这是从外面看这座建筑,仿佛一朵云。

这座建筑对外的开口很小,大约之后1m高,因此所有的光线通过海水反射进入室内。当太阳角度很低时,太阳可以直接射入室内,映照在墙面上。随着太阳角度的变化,室内的景观也在不停的变化。



清晨阳光以较低的角度从水平面射入室内,通过海水反射到天花板上;



中午时阳光通过镜面一样的海水折射到室内;



到了傍晚,阳光会斜射进去;



入口被封闭之后,当室内没有人活动时,水面波平如镜;


夏天时,将建筑的开口打开,室内外海水的流动会让建筑产生各种各样的表情。



与其说设计室内空间,不如把室内作为景观的一部分来做。与其做一个盒子将其封闭起来,不如在眼前展现一片风景。建筑外部的风景和内部的风景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景观设计。




4公园里的报告厅

Lecture hall in the park


接下来是一个位于荷兰的项目。我的另一个兴趣是——追求建筑的透明感,尽可能的让包围空间的物体透明。因此现有的风景和建筑就尽可能的让他融入环境,然后让其透明起来。


这个项目距阿姆斯特丹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基地位于一个历史保护公园内。这个地区是一大块沼泽地,里面有很多水池,公园里面有18世纪的别墅。这次的委托包括一个旧建筑的改造和一部分新建的项目。



在公园里面有很多类似的小路,因为历史保护区的原因,所以树的位置和小路的位置都不能改动,在这里设计建筑是非常困难。所以我想,仅仅通过公园里的这些道路来构成我本次的设计:通过将原有的道路独立出来,成为建筑,人们在这些小路上行走时,不知不觉就到了建筑里。

这是放大的平面。

这是入口。

通过这个大厅,就可以进入18世纪的别墅。我刚才说了,把既有道路变成建筑,这是我的设计概念。我在这里做了一个非常透明的、没有柱子的建筑。这里有透明的墙,有透明的屋顶,在原有的风景里加入我的设计。

这是设计的结构。


这是通路。



这是是放大的细部,用三块玻璃重叠起来,里面还有两层玻璃,为了抵抗风压。这种建筑做出来非常的薄。

通过透明的玻璃把环境很舒缓的引入建筑,现在已经在安装玻璃了,之后会盖上屋顶。

建筑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接下来的项目会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5神奈川工科大学工坊

KAIT WORKSHOP


刚刚提到,我的室内设计是将室外的风景引入到室内,下面这个是一个在大学里面的建筑。不仅上课的时候可以使用,其他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比如休息的时候来,带小孩子来,既可以一个人来使用,也可以一群人来使用。

这个建筑是一个45m*45m的方形,面积大约在2000平米。四周以透明的玻璃围合,建筑内部没有墙,只有大大小小的柱子来承担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力。这个建筑是一个稍微有点变形的矩形,其中的点就是其中的柱子。



建筑的灵感来自树林——树林里面没有一棵树是一模一样的。建筑内部一共305根柱子,每一个柱子的做法和方向都不一样。乍一看是乱画的,实际上每一根柱子的位置、粗细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看似随机排列,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思考方法。表面看上去乱,实际上每根柱子的位置都是有理由的。

在这个建筑空间里,有些地方给人以稀疏的感觉。有的柱子会横过来的,给人以墙的感觉。还有没有柱子的地方。还有柱子非常密,周围的柱子把空间围起来。虽然都在这个建筑中,但是这些空间给人的感觉都不相同

柱子的疏密不是把风景分开,而是为了在一个空间中创造风景。虽然这个建筑内部是一个风景,但是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看上去全是柱子,有的地方却非常开敞,2000平米的的空间有着丰富的风景。在平面图里,看上去布置非常混乱,有些地方车可以通过去,有办公室、工坊、打印室。

这个建筑不是在大空间里做小空间,而是在空间里从不同的位置来展示空间。因为柱子是不确定的,桌子也就无法确定方向,因此产生新的自由度。这座工坊不是把建筑封闭起来,把房间封闭起来,也不是做平面规划,而是把整个建筑平面作为一个景观。从外面看里面的效果和从里面看外面都能构思出一个全新的空间。




在监控摄像头拍到的画面中,看似空间混乱,但是一般人都按固定的线路行走。


间距比较小的地方通常没有人穿过,但偶然可能会有人从中穿过,因为柱子本身不是墙。


这个柱子总被人抚摸。

这个建筑中的家具经常搬动,摆放位置不同,产生的通路就不一样。




这些学生沿着柱子做围墙。虽然没必要严格遵循柱子的轨迹,但他们还是沿着柱子做了围合。



以柱子为参照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路径,有时候一群人沿着一个方向走。



有时一群人按不同方向走。


每一次这座建筑的内部都会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内部产生新的景观、创造新的自由度。


6神奈川大学多功能广场

MULTIPURPOSE PLAZA


接下来是同一个大学的另一个项目,这是一个多功能广场。刚才我提到风景,那么风景是不是可以成为一种空间呢?风景有形状吗?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风景是有空间的,同时也是有做法的。


我们生活在这片云层之下。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风景通常是一种水平的状态,越过这条水平线再往前,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视线所及是由水平线和地平线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3公里以内的风景,如果站到高处可以看到10公里以内的风景,在山谷里可能只看的到200米。所以在我看来,风景也是有形式的。


还是回到神奈川工科大学,这个多功能广场就在KAIT工坊的旁边。这是一个有着大屋顶的半室外的空间,长110米,宽70米。在这个建筑中,屋顶和基地一般大,而覆盖这个基地的则是一块厚度为10毫米的铁板。在这个铁板上开了好多洞,雨和雪都可以直接飘进去。

这个跨度为110米的建筑中间没有一根柱子,而这个10毫米厚的铁板屋顶就靠墙的拉力支撑。建筑房高只有2.3m——普通住宅那么高。

这个建筑的做法就跟我刚才解释的“看风景”的原理是一致的。110米是一个非常大的构筑物,这种大跨空间一般都会有20m到30m的高度,而这个110米跨度的建筑却只靠10mm的铁板来支撑。如此大的构筑物,却有着非常纤细非常脆弱的状态。

这是建筑的模型,它有着非常薄的立面,而屋顶的孔洞中并未安装玻璃。


这是从上面看的照片。


这是进去以后的样子。


因为是屋顶是一整块铁板,随着气温的变化,每天定会有1米的高度差。屋顶时高时低,这样远处的风景就无法看见,这就像地平线,我们无法看到很远的风景。


这个像云彩一样的的屋顶和像地球一样的地面,这样的建筑就像一个地平线。通过这种做法,地平线和水平线在建筑内部实现。这样的空间,当天气发生变化时,建筑内部也随之变化。

这个建筑内部有些地方明亮,有的地方昏暗,有的地方下雨,有的地方朦朦胧胧的看不清。下雨的时候,开孔会形成雨柱般的景致;而在晴天,太阳照进室内,地面会会投下光斑;当有云的时候,室内的对比度会发生变化。


因为这个建筑的特殊性,审批流程也和其他建筑不同,大概会在明年开工。


这是一个4米左右的大比例模型,通过这个模型进行了一个因温度变化产生形变的实验。这个建筑的结构包括铁板构成的屋顶、墙身和基础,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


这个项目是一个在建筑中做风景的尝试,而在既有的建筑中,我们也能创造出新的风景。


7山本耀司纽约旗舰店

Yamamoto


刚才我们讲了,在建筑中做风景,是一种考虑方法,那么怎样在即有的建筑里也做出新的风景

建筑的陈旧度也是我关心的问题之一。接下来的这个项目是位于纽约的山本耀司的旗舰店。这是一个旧建筑改造,位于曼哈顿岛,紧邻哈迪逊河。



原有建筑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山本耀司先生想改造其中的一小块,其他的地方不动。于是这个项目像极了在一个蛋糕中切一刀,把山本耀司的店切开变成了两个独立的部分。

建筑本身是砖砌结构,于是把它切断以后,仍用这些砖把它砌起来。施工时用拆下来的砖砌到新建筑上。建完后在原有的道路边形成了一个私有化的街道。

这个小街道的一边是这个店的入口,后面是仓库。由于角度的原因,有时候这个建筑看起来不像是砖砌的,有些地方非常薄,看起来像一把刀。从某些角度可以看见两边的街道。




这个角度看这个建筑显得非常庞大。

建筑的内部空间没有经过任何设计,这与建筑的外部形成了对比。外部空间经过整理之后,内部也自然有了空间,既用旧有的空间形成新的空间。这与刚才讲的在建筑的内部做外部空间是一样的道理。



8住宅&餐厅

HOUSE&RESTURANT


接下来讲的是空间的景观和空间的做法。


这是一个住宅和饭店的结合体,业主是法国料理的大厨,他希望呈现出一个酒窖般的感觉,但是业主本身的预算又很低。业主希望创造一个像石头一样坚固的建筑,由于建筑确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很多人共同参与的工程,又由于预算的限制,我最终为他呈现了这样的一个方案。




我选择在基地上挖一个洞,然后在这个洞里面填上水泥,再把多余的土挖掉,然后这个建筑就完成了。这样的做法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任何一个施工队都可以完成。









这是挖完之后的形态,把混凝土取出来以后的形状。




这个是一点点在增高的平面。









室内的质感类似带着土的混凝土,这是由于混凝土在土壤层中凝固形成的质感。在其中放上家具,安上玻璃,还可以放床。这个项目将在下个月15号开工。



9莫斯科工业博物馆

MOSCOW


下一个项目是位于俄罗斯的一个工业博物馆,这是对一个18世纪的建筑进行改造。去过俄罗斯的都知道,俄罗斯街道尺度比较大,而且很多都是单行道,行人都在地下穿行。这个建筑有40000平米,行人通过地下通道进入建筑,于是建筑本身就非常封闭。所以我的概念就是把一个非常封闭的建筑变成开放的建筑。

这是建筑的断面。这个建筑地上五层,地下有一层。地面以上的建筑保存得非常好,稍加粉刷一下就可。但是在地下原本是一个旧河道,环境非常差,于是地下必须做出改造。

我的做法是把地下一层的土挖走,把地下变成地上。形成一个非常矮的像盆地一般的景观。通过在这个盆地中加入景观,把建筑包围起来。把地下层变成地上之后,就形成了地上通道。


建筑是砖砌结构,我们把地下的柱子保留下来了,然后把墙都去掉了。


这是新的平面,作为一个柱子非常多的地下平面,在它的周围做一个有着向下的坡度的景观。通过这样的手法把周围的景观引入地下。


当建筑下沉5m之后,建筑给人的感觉就完全变了。我的方法不是给建筑加一层,而是把建筑藏起来的部分显露出来。以此创造一个全新的,比之前的建筑有更强存在感的建筑。

这个设计并不在建筑上增加构造,而是把原有的建筑挖出来。当改造建筑的策略变成了空间的改造,通过把周围的景观引到建筑中,建筑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景观。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开工,把周围景观改造完之后,再进行室内改造。


10气球

BALLOON


最后一个项目是在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做的一个展览。这个项目是在很大的共享空间里做一个高达15米的构造体,这是一个一吨重的中空体块,通过向里面充气,让它漂浮起来。


这个五层楼高的结构,能给人棉花一样的感觉。但由于它的体量,实际建造的时候也就像在做一个建筑工程。整个构造体被千斤顶逐渐撑起,它的结构是铝合金,外表是铝板。在内部充满氦气之后,让它飘起来。

这个构造没有任何支撑物,就是在空气中飘着。

设计的用意是为了探究建筑与即有空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把空间改造了。有时这个空间会因为这个充气物变得很小,有时候会变得很窄,有时候会变得很大,有时候会变得很宽。空间因为这个充气物的介入而发生改变,就像天空一样,时而晴天时而下雨。室内的空间由于这个物体的加入,空间的风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虽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构造,但是这种单纯的立面反而很容易产生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这是用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创造的新建筑。


end



放一些当时的现场图



有耐心的可以看B站的视频: 【我在B站学建筑】石上纯也北京演讲会_演讲•公开课_科技_bilibili_哔哩哔哩

杂志是这一本,不过中文版已经卖完了~~


user avatar   zhi-zhu-zai-r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海的“世界最矮高楼

当全世界都争着盖最高建筑,上海在建成陆家嘴那“三大神器”高楼后,

史无前例地建了一座“世界最矮高楼”。

这座高楼一共有18层楼,地平线上只有2层,但是地平线下有16层。


这座高楼就是:

与迪拜帆船酒店一起被评为“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的“深坑酒店”——上海佘山世茂深坑酒店。这就酒店现在由于洲际酒店集团运营。

上海佘山世茂深坑酒店位于地面负88米,堪称恢宏壮丽的建筑,被誉为了“全球人工海拔最低”的超5星级酒店。

来欣赏一下这座惊艳的建筑的风姿吧

这座酒店因为建筑难度,方案设计阶段就耗时了7年,从动工到完工又花了12年的时间。

在建筑过程一遍建一边克服了无数的建筑难题,反向(负海拔)施工、暴雨倒灌、悬崖运输等等,真的是非基建狂魔中国不能完成的世界级件建筑难度。

下图是建筑过程模拟图:


对了,这座酒店已经开始正式对外运营了,房价4000-40000元不等,富有的同学可以去体验一下,手动狗头。


参考材料图片来源:耗时12年,中国建了一座“世界最矮高楼”,全世界一片惊叹!_建筑 ,权侵删。


欢迎关注,我的更多有趣有料的知乎回答:

知乎用户:办信用卡哪家银行好?

知乎用户:有100w左右的现金,有什么好的理财方式?

知乎用户:信用卡取现,然后存支付宝吃利息,月底再取出还信用卡,有可行性嘛?

知乎用户:保险公司的套路有哪些?

知乎用户:余额宝利率一跌再跌说明了哪些问题?

知乎用户:买二手房需要注意什么?

知乎用户:如何选购银行的理财产品?

使用支付宝“花呗”,微信“借钱”,京东“白条”会影响个人征信记录吗?

知乎用户:支付宝芝麻信用分 750 以上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为何经常买买买都不到700?

超NB的微信插件——微信小助手 (你要的功能全都有)

假如中国放开户籍制度,允许人口自由流动,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会有怎样的深远影响?


user avatar   su-fei-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学建筑的时候看了不少照片和图纸,近几年总算能够全世界探访实物,目前为止最震撼的是建筑师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圣家堂与其他建筑作品相比,非常的不划算——因为她真实的美,用照片和视频太难表现出来了。你怎么拍,也只能拍到硕大空间的一个角落。访问巴塞罗那之前看攻略时,有一篇说照片里的圣家堂,其震撼还不及实物的一百分之一。


并没有夸张。


访问圣家堂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语音导览器,可以按照介绍一步一步的从教堂的外立面,走到门廊,再最终进入内部大厅。即使在那之前看过无数照片和介绍,进入大厅的一瞬间,我还是被强烈的想流泪的冲动侵袭了。

被暖色玻璃彩窗过滤的午后阳光照耀的我,在原地呆呆地站立了五分钟,热泪盈眶。

我原以为,会有这种夸张的感动,是因为自己学建筑,对高迪有特殊的膜拜,对建筑艺术有特别的「矫情」。结果一问小伙伴,另外两位非建筑专业的闺蜜,也差点哭出来。数次。

仅一座建筑,就能把人感动到哭,也许只有高迪有这样的魔力。

这个顶部结构,经常出现在圣家堂的照片集里。其实它的意义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

教堂建筑发展了千年。要用石头盖出这么大的建筑,其建造方式是非常困难的。是人们一直在摸索的难题。到了高迪的时代,人类已经能建造出上百米直冲天空的哥特式教堂了。但是要保证这么高的建筑不倒,就要在结构上,给他足够的侧面支撑。如果你在访问圣家堂之前见过其他的教堂,就会发现它们大厅两侧会有一个一个的小房间,它们是结构上必须的。就好像家里的承重墙和梁一样。

而圣家堂却完全打破了这种方式。高迪崇尚自然,也效法自然。他参考了树木的生长方式,并把它运用于柱子之中,让这些柱子可以独立支撑起巨大的顶部,从而取消了复杂的侧面支撑结构,所以才会出现浑然一体,令人震撼的的内部空间。

相信我,这张照片所表现的震撼,不到实景的1%。

玻璃彩窗追随太阳光颜色的设计,立面雕塑的细节,塔顶马赛克的含义等等,知乎上有更多详细的介绍,在此就不赘述了。我介绍另一个角度,就是圣家堂虽然是高迪一个人的梦想,也是在一百多年中,许多人与他共同梦想并工作的成果。

比如负责雕刻艺术的,就是一位日本雕刻家外尾悦郎。

在访问圣家堂之前,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片中外尾正在制作一扇被叶子和昆虫雕塑覆盖的大门。

后来,有幸看到了完工后的门。

上面的雕刻栩栩如生。

高迪去世时,圣家堂只完成了地下室以及一个立面的建造。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都是后人根据建筑师留下的模型和资料,继承他的遗志完成的作品。

圣家堂这样由曲线构成,立体性极强的建筑,用图纸是几乎不可能表达清楚的。有最大参考价值的模型,在战争中还曾经被毁坏。战争结束后,人们把模型的残骸一块一块收集起来,用计算机尝试复原,解读高迪留下来的信息。现在有了建模技术和3d打印技术,让设计工作的速度有了飞跃。

如果说圣家堂是人类建筑史的奇迹,

那这个奇迹同时也是人类的意志,和技术发展的奇迹。


圣家堂不仅可以给人直接的视觉震撼。在她背后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所以如果访问,我建议可以先看一看相关的介绍,纪录片。同时先看一些其他的教堂建筑,感受一下通常教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巴塞罗那就有很多,而且看过圣家堂之后你会对它们失去兴趣的。)

巴塞罗那还有高迪的其他作品,我建议先看米拉之家和巴特略之家,都要听语音导览。这样你会一步一步认识高迪,理解他的设计哲学。


比如说在米拉之家,你会被这个屋顶震撼。

每一座小雕塑都是有含义的,分别代表一个元素。是不是很漂亮?

但这可不是建筑师一时兴起搞的雕塑展。它们其实是烟囱和通风口!!

巴特略之家里,连马赛克的颜色,都考虑到不同高度光线强度不同,而有细微的变化。就连窗户大小都会调整。不得不说,我学了八年建筑学,但这样的建筑,真的没见过。没见过。

高迪的建筑虽然装饰性极强,但他骨子里却是现代主义的。塑造空间,利用结构,重视功能与视觉的结合。而他的作品又比简单乏味的现代主义包含了更多意义和师法自然的乐趣。

所有这些,又都在他耗费43年心血的圣家堂达到了顶峰。


圣家堂最打动我的,竟然不是她超越的种种,而在她的不能超越

高迪将圣家堂的主塔,也就是最终的建筑高度设为172米。完工后,它将成为全世界最高的教堂。

然而高迪的设计中,却规定:圣家堂绝对不能超越巴塞罗那最高的山峰。


人的建筑,不能超过上帝的造物。

高迪如是说。


欢迎来各处找我玩~

公号:苏菲的日本(SophieinTokyo) - 系统整理日本的留学/职场/旅游攻略、日本的社会文化、即时性新闻评论。

微博:猫嘴小超人苏菲 - 在日本生活的日常和琐碎的思考

小红书:苏菲 - PO平日里自己买的化妆品衣服鞋包和吃到的好店。


user avatar   lynnw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到迄今为止最让我惊艳的建筑,绝对当属伊朗新锐建筑师Alireza Taghaboni的作品。

其对伊朗本土建筑文化中常见的“查塔奇”(Chahartaq)的现代化转译,十分大胆且有趣,让人耳目一新。

“查塔奇”(Chahartaq)

多被用于宗教和宫殿建筑。

说白了就是一种组合拱券的结构形式。

“拱”应该算是入门级的基础结构知识点了。基础到都不用你的结构老师废话,你的建筑史老师都能顺手给你掰扯明白了。

下面简单复习一下,学霸请自动忽略。

①承载力:拱自身具有很好的抗压性能,对于水平力的抵抗能力较弱,而要提高水平力的承载能力则需要将其沿着受力方向加厚,例如从拱变成筒拱。

②侧推力:拱的两侧往往具有向外的侧推力,这也是为什么一般拱都需要接地或者加拉索构件的原因。一般说来,其矢跨比越大,则侧推力越小,例如高耸的抛物线拱就比低矮的正圆拱的侧推力小。

Alireza Taghaboni,以下简称小A,

盯着这个“查塔奇”看了半天,恍然大明白了一件事儿:

拱是可以组合的啊~

不仅可以生成圆形平面,还可以生成方形平面,三角形平面。如果以之为单元,还可以无限组装和拼装。

更重要的是,拱的尺度是可变的啊~换个有bigger的说法就叫“无尺度构件”。

明白了这两件事儿,小A挽起袖子就开始自力更生了。

初阶自力更生

目标锁定了位于伊朗的一个私人住宅。

甲方业主可能是密斯大神的真爱粉,尽管当地气候炎热干燥,依然强烈要求一个类似于范斯沃斯住宅那种的大面积落地玻璃房子。当然同时要避免范斯沃斯住宅在私密性设计上的缺陷。

首先小A根据面积需求确定了建筑体块,将建筑分为三层。

考虑到当地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因此将底层下沉,作为半地下空间,让土地为建筑增强保温隔热的能力。

然后把-1F作为储藏与活动室使用,1F设置入口玄关、客厅、餐厨和卫生间,2F作为卧室,实现动静分区。

考虑到当地实在是太晒了,小A决定使用拱结构营造曲面屋顶,降低屋顶被暴晒的硬伤。毕竟,相比普通的平屋顶,球状的屋顶在一天中能有更长的时间让一部分区域不被晒到,从而为室内营造热循环和自然风效应。

小A选择了筒拱与半球穹顶,来组合形成的新单体,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

这个组合的好处很明显:

首先,比起双圆心尖券或者抛物线拱等等,正圆拱的矢跨比更加接近住宅的空间尺度。根据正圆拱的理想矢跨比,如果高度设为5米,则空间宽度可达10米。

其次,如果宽度仍然不够,可以通过延长筒拱来增大房间大小。

再次,此种单体空间只留出一个豁口供人进出,依靠垂直玻璃面来封面即可。

一切就绪,下面就开始排结构了,

其实也是在排空间。

首先是地下室,除了四边都设有剪力墙来承力之外,小A将组合单体置于建筑中部来支撑上层建筑。

而为了抵掉筒拱的巨大侧推力,建筑师在其外侧各设了一圈方向相反的斜撑,从而将上部传来的压力通过斜撑传给筒拱。

这样,就在结构两侧形成了无柱的大空间,可以供业主进行娱乐活动和大型聚会。

接着是首层。

先根据功能是否需要封闭来分类,选择把客房、厨房、卫生间这三大区域作为封闭空间。

然后采用组合好的单体将这三个空间包裹起来,并且确定与各个房间相符合的结构尺度。

由于首层的功能需求主要在于观景,所以三个单体统一开口朝外放置。

布置室内分隔。

给首层罩上玻璃壳子。

为了降低温室效应,将玻璃壳内退一圈,留出外廊。

接着放置二层。

第二层为卧室,出于对私密性与抗晒性的考虑,将其开口统一朝内,通过三个结构单体的围合,还顺便得到一个内院。

为了让楼板起到类似地面的作用,帮助拱消解侧推力,在楼板内埋设结实的梁网结构。

然后将外壳柔化处理,进一步起到消解侧推力的作用。

最后布置内墙,就可以收工了。

这就是小A领衔的

伊朗NEXT OFFICE事务所

设计的

Guyim Vault House。

也是2019世界建筑节“房屋-未来项目”类别入围的八个全球项目之一。

小A搞的这个住宅,不但有文化有内涵,还极好的适应了当地的特殊气候,长得fashion又不贵,一经推出就成了爆款。

不是上上杂志那种爆款,是叫好又叫座的那种爆款。

伊朗人民对这个方案相当买账,再接再厉让小A成片成片地整了一大堆出来类似的房子。

进阶版自力更生

上面这个住宅说白了就是每组房间撑起一个“蒙古包”。

如果,建筑功能再复杂一点呢?

小A表示,我还会把直筒拱给掰成弯的。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拱门传力非常简单,主要依靠砖砌路径传递压力,是种二维的传力方式。

那么,如果把无数拱门以渐变的方式叠合在一起,结构上是不是依旧成立呢?

是的,你没猜错!

就是依旧成立。

而这样的筒拱在造型上就已经成功被我们掰弯了。

掌握了这个规律, 小A就继续开始自力更生了。

这次的目标是伊朗马什哈德建筑工程组织总部。基地面积2400㎡,建筑面积14200㎡,主要功能就是办公。

这个项目个头不大,但来头不小。誓成为这条gai最靓的仔。

库哈斯说了,XL号自然具有标志性;那现在这个XS号怎么才能具有标志性呢?

答案嘛,你的设计原理老师肯定也讲过:就是通过雕塑感来营造标志性。

但雕塑感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中看不中用,想想各种广场雕塑就明白了。


至此,小A的企图也就呼之欲出了:

他打算通过掰弯筒拱来塑造具有雕塑美感的结构体系并以此设计空间。

首先根据任务书来确定建筑体量以及层数。

由于建筑基地非常紧张,两侧的绿地又不能动,前后还都是大马路。于是小A打通了整个建筑以解决两边马路都存在的人流量。

那么,问题来了。

你开个过道就开吧,为什么要开个20多米这么大的过道?

还能为什么,当然是为了炫结构了。

小A把方筒空间变为筒拱。

然后置入功能,并根据面积要求进行体量增减。

添加外挂坡道,使得报告厅有单独的对外流线,便于疏散和管理;而外挂坡道也为建筑带来了强烈的雕塑感。

前面说过,筒拱结构容易有侧推力问题。传统解决方法有加厚侧墙、在墙外侧另加斜撑等等。这里小A选择前一种思路。

但!是!

过于厚实的侧墙所散发的土味审美,让艺术家小A表示决不能忍。

所以这次的处理微微有些不同。

建筑师先将带有剪力墙的交通核,作为核心筒结构,置入筒拱的侧边,用于抵抗侧推力,然后长端缩短,再把厚墙两端做收分。

这样路人看起来,抛物线拱的侧边缘就会显得很纤薄。

由于核心筒导致筒拱有两处发生突变,因此在突变处又添加两个拱骨架。

并且为了让室内使用区域不被室外过道空间过度侵占,把突变处的拱的大小进行压缩,同时也就起到了强化空间透视的效果。因此这个看起来气派而巨大的拱形过道空间,就这么给室内省出了地儿。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调整立面上的拱,来对两处马路的人流量在入口立面上分出主次层级,即人流量大的一侧,拱形也就更宽。

接着更骚气的操作来了。

由于大厅盒子的存在,给了第三组小拱往第四组大拱在连接时形成二连跳的机会。小A顺手就将第四组拱按照类似双圆心尖券的处理方式分为两个部分,与二连跳的拱分别相接。

至此,一个极具雕塑感的拱券结构就形成了。

但严格来说,最后只有前三组符合拱的定义,能起到支撑作用。而第四组更接近刚架结构,主要起到的是悬挑作用。

由于建筑进深较大,在中部添加室外采光井引入阳光。并根据当地阳光角度,让采光井斜向南偏。

就像筒型过道空间可以引导穿堂风一样,该采光井也起到重要的拔风作用,两者相连通,共同发挥给建筑降温的效果。

为了拔风,采光井是作为室外空间存在的。所以小A又额外设计了一个中庭:让采光井向室内退让一圈,就形成了中庭。

嗯,这个中庭也是斜向的。

最后,再给整个外立面与采光井筒都套上竖格栅状的表皮,就大功告成了。

这就是NEXT OFFICE

另一个拱结构在建项目

伊朗马什哈德建筑工程组织总部大楼。

中标后,小A还很闷骚的表示:这个拱造型不是瞎搞的哦,是参考了波斯时期的建筑遗迹呢~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这句话其实挺虚的,但有个自我约束的简单方法就是:无论结构还是材料还是造型还是其他什么别的设计元素,都尽量让它们成为空间之中的构成,而不是空间之外的附属。说白了就是,你费劲心机搞的这些东西不能被装修糊死。

当然,如果人家非要糊,咱们也没办法。


以上内容节选于我们工作室的文章:《不被结构师疼爱的建筑宝宝,要更坚强啊~》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中了解更多内容。


user avatar   ou-yang-li-zi-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必须得是我大贵州——梵净山金顶!

先放个视频上来给大家感受下!真的叹为观止!

绝美梵净山金顶!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7795675331485696

梵净山金顶最奇特之处就是它建立在悬崖之上,几乎90度的坡度,还是武陵山山脉里的最高一座山峰,享有“天下第一峰”称号,海拔有2493米之高,如此悬崖峭壁,却把寺庙修建的如此绝世,两边各建有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

就是放在现代,难度都不小,更别说那时候还没有现代化的机械,真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要登上金顶,更是要登“云梯”,爬梯可是个体力活,直上直下,需要手脚并用方才安全,登上金顶!

更何况是古时候的建造呢,可更艰辛了,古人的智慧我们远远想不到,能在2500米海拔之上建造寺庙堪称奇迹,这在我们中国建筑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贵州旅游,因为景点比较分散,所以还是包车游或者是自驾游能玩得更加尽兴哦!以往栗子出国爱用的【租租车】,现在在国内也可以租车啦,提前比价租车,到达目的地后提车自驾,爽爽爽!!!


是不是被惊艳到啦!记得给栗子点【赞同】啦!

会持续更新更多好玩新奇的旅游攻略!



user avatar   cameliashan-cha-hua-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班牙建筑大师 Ricardo Bofill,他设计了纪念碑谷原型,也让废墟开出花园!


如果给你一栋 3100 平米的旧工厂,在不考虑预算的情况之下,你会用来做什么?

一般人遇上这样的庞然大物,估计连装修都难以下手,但把这个难题交给西班牙建筑大师 Ricardo Bofill,结果就大大超出预料:

废旧工厂大变身,华丽转型成乌托邦式私人宅邸和建筑事务所。

1963 年,当 Ricardo Bofill 在巴塞罗那郊外发现这座废弃的水泥工厂,第一反应是将它改造成自己和建筑团队的工作室。

可又因为太喜欢这里超现实感和冷峻工业风相互碰撞的感觉,他再将 3100 平米中的一部分改造成自己的私人宅邸。

La Fábrica(西语:工厂), 因为这栋与世隔绝的废旧水泥工厂,让原本四海为家的 Ricardo Bofill 结束了十年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西班牙。

Ricardo Bofill

说起西班牙建筑大师 Ricardo Bofill,从小就不是一名寻常少年。

出生于建筑世家,当别的孩子还在光脚嬉闹时,他便开始聆听父亲讲述家族祖先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建造出西班牙著名的哥特风格建筑:赫罗纳大教堂。

(Catedralde Santa Maria de Girona)

成为一名建筑师需要的才华与睿智,他从很早便开始积蓄。

青年时代,由于过分热衷思想运动而遭学校开除并被西班牙驱逐出境。

作为一位渴望民族独立的加泰罗尼亚人,Ricardo Bofill 只将这当作出门远游,从此开始他四海为家的生活。

在安达卢西亚的明亮色泽中寻找建筑之魂,在巴黎灰蒙蒙的天空下会意随性之美。

每一次出门远行,他都认真考察当地建筑并从中学习:


成为建筑师意味着需理解空间,理解在人类组织下的空间,辨识出人类自然流露的动作与行为,觉察他们无意识间表达对于变化的需要。」

1963 年,年仅 24 岁的 Ricardo Bofill 决定继承家业。

他召集了包括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平面设计师、经济学者等各领域的佼佼者,组建成这支日后享誉建筑界的跨领域团队:


Ricardo Bofill Taller de Arquitectura (RBTA)

围绕二战后大规模住房重建与城市规划等主要议题,RBTA 在全球多个国家拥有超过 1000 个设计项目。

前几年火遍全球的游戏「纪念碑谷」,其中看似矛盾的几何体建筑原型,灵感就来自 Ricardo Bofill 在 1973 年落成的设计 La Muralla Roja (西语:红墙)。

RBTA 的设计充满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民族的建筑特色,再结合建筑的风格构造和建材特点,搭配几何逻辑进行空间的组合与重建。

说回他和水泥工厂 La Fábrica 的相遇。

因为无法忘怀当年离开西班牙时遇见的废旧水泥厂,Ricardo Bofill 在 1973 年回国后,立即买下这栋荒诞又奇异的巨大空间,并开始对其进行大规模重建。

「受到建筑本身具有的矛盾与模棱所迷惑,我们迅速决定将工厂保留,将其修饰、雕塑成一件艺术品。

我在这儿工作、生活比任何地方来得舒适;对我而言,这是唯一一处我可以以最抽象的方式来集中精神和发想计划的地方。

—— Ricardo Bofill

1975 年,这座 3100 平方米的废弃水泥工厂被改造成四个不同功能的空间。

用作会议或展览空间的「教堂」La Catedral:

原先是仓桶的「工作室」The Studio:

最终收服 Ricardo Bofill 的「居所」The Residence:

以及一片枝叶相连的繁盛「花园」The Gardens:

La Fábrica 成为了一个不见烟尘的绿色综合体,印象里烟雾缭绕的烟囱现在安静耸立,变身为一个哥特式柱状雕塑。

门、窗、楼梯、错置的视角,新与旧的交汇,各种元素相互冲撞却又莫名平衡,强烈的视觉冲击构筑成一副奇幻的画面。

也像达利笔下的抽象简笔画,看似矛盾的元素和雕塑般质感的建筑散落在绿色的迷宫里,植株伸出藤蔓顺着墙壁和阶梯奋力地向上生长。

加泰罗尼亚风格建筑与超现实主义元素在这里交织融汇,耗时两年改造成的综合建筑,La Fábrica 成为欧洲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早期代表之一

改造后的空间还带有极简主义的美学倾向:简单的改变,注重挖掘建筑本身复杂又迷人的空间格局;简单的建材,仅使用混凝土、陶瓷、木材、玻璃。

Ricardo Bofill 以为,真正的奢华,并不体现在拥有的物件上,而体现在生活的空间里。欣赏由他设计的建筑,对这个观点不能再认同。

工作室位于工厂一楼,白色墙壁的开放空间搭配深色的家具与窗沿,温暖的日光从花园照射进来,静止的画面仿佛是一幅艺术作品。

Ricardo Bofill 对极简主义的热爱在这里挥洒得淋漓尽致。

白色大理石桌面和金属支柱的结合,流露出冷冽的工业风格美学,搭配复古经典的 Thonet 柳条椅,展现 La Fábrica 与生俱来的冷静、克制特质。

在这里,空间的布局不是从实用角度出发、不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功能主义,而是纯粹地为了美学欣赏。

门、窗、旧时代的装饰元素,空间里依然能看见一战后加泰罗尼亚民族建筑风格,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依然能与陈旧空间和睦相处。

The Cathedral 从地板到屋顶有近10 米的层高,轻微氧化的混凝土墙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简约的工业美学与清冷的空间质感,也留住了一个时代的回忆。

松软的黑色皮质沙发。不同颜色和造型的靠椅。巨型漏斗下的玻璃展示柜。安东尼奥·高迪设计的 Casa Calvet 扶手椅。

以工厂本身冷冽的工业质感为基调,将历史与现代优雅地结合,极简的家具选择充分体现主人的审美与品味。

迷宫般错置的花园,有桉树、棕榈树、橄榄树组成的浓密树荫,有缠绕在混凝土墙面上的含羞草和攀缘植物。

清晨到傍晚,呈现不同的气息,或清冽,或热闹,神秘又特别,给这片开在废墟之上的花园再添绝美的一笔。

正午,日光倾泄,穿透葱郁的林木,一种慵懒的感觉。

关于建筑的思考,关于生活的感悟,在这里,每一种心境都能寻得相应的表达。

也许,住在这里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不被他人打扰,自由地活在自己的世界。

也因为这份惬意,才让四海为家的浪子,在每一次旅途结束后,转身归来。

对 Ricardo Bofill 来说,这座工厂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工作和生活在这里同时进行:「生活在这里连续不断,工作与休闲之间几乎没有区别。我彷佛置身在驱动加泰罗尼亚工业革命的环境中。」

空间就像声音,有人如听天籁,有人充耳不闻;有人抬头一看,就能领略空间的美妙;有人只管盯着脚尖,对周遭的环境毫不在意,无法感知。

而 Ricardo Bofill 的居所,即是对空间之美的最佳解读。(悄悄插一句:我们新办公室的装修风格灵感也是参考 La Fábrica 哦~)

素色墙面下,紧凑排布着弧线优美的扇形窗,灰绿地毯,砖红墙面,纯白家具;日光掠过,窗帘背后隐约透出弧形剪影。

清风拂过,送来一丝暗涌和神秘的气氛,让人想起乔治欧·德·奇里诃和他的形而上学。

温情的家庭聚会围绕厨房和餐厅展开。白色的大理石桌面,暗红的铁艺支柱,藤制的「Café Chair」,由建筑师 Oscar Tusquets 设计的双面壁炉……

粉色的空间提供一种更私密的氛围,与它呼应的是一块红色的大理石展示台。

Casa Calvet 扶手椅的再版设计。

现在,不论旅行多远,不论如何醉心于其他城市丰富的建筑风格,Ricardo Bofill 永远不会忘记,在巴塞罗那的郊外,有一处半隐在墨绿深处的 La Fábrica 在等着他归来。

La Fábrica 不仅是一座安身之所,是 RBTA 的创意中心,它更是一处纯粹的美的集合,是令人心神荡漾的灵感之源,它还是 Ricardo Bofill 建筑人生的原点。

最终融汇在这座百岁建筑里的,是 Ricardo Bofill 的思想沉思与美的渴求。

Ricardo Bofill


In architecture an architectural object has no purpose

and literally has no meaning in the space

unless it establishes a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whole context.


本文图片若无特别说明,均来源于:www.ricardobofill.com

分享风格灵感和单品,让你多一些迷人。

知乎:Camelia山茶花

微信公众号:Camelia山茶花(hicamelia)

官方微博:@Camelia山茶花


user avatar   chen-xin-60-20-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这个建了140年,全世界最伟大“烂尾楼”了,据悉现在终于“封顶”了!


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有一座建了140多年的全世界最大的“烂尾楼”—圣家族大教堂(圣家堂),最近一段时间终于开始封顶了!140年了!终于接近尾声了。这是什么建筑,如此牛?小万万带大家看看~




虽然说是封顶,但是其实只是其中的一座~这是圣母玛利亚塔,装上了塔尖的星星。绝美啊~


网友们沸腾了!不禁纷纷感叹!因为已经建了140年了啊!!没有想到可以在有生之年见到圣家堂的封顶!



虽然封顶了,但是晨馨要告诉大家,这可不是全部竣工的意思哈~而是其中的一座塔,大家可不要失望啊~因为这座塔的封顶,让我们对于这个“烂尾楼”的竣工,重新充满了期待!





出自天才高迪之手的圣家堂


我话都不用多说,相信大家都应该知道,这座圣家堂出自建筑天才高迪之手。这件伟大的建筑作品横跨了三个世纪,也横跨了高迪大半个(43年)建筑人生。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没有完全竣工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属实牛!

· 建筑外观,哥特式+新艺术运动风格 ·

仔细看看这圣家堂的外观,是哥特式加上新艺术运动的风格。



建筑的整个主体,一共十八层!着实壮观。中间那座最高的塔代表着耶稣,在建筑的外立面各建了四座钟塔,各个立面一共设置了12座小塔。每座塔都象征一个人物。比如 ,后塔代表圣母玛利亚,其余代表了耶稣的十二宗徒,设置十分精妙。

这次轰动全球建筑界的“封顶”,就是为圣母玛利亚塔封顶,在最高处安装了一颗晨星,黑夜无比璀璨。除此之外,还有12颗锻铁铸的星星以及蓝色碎片包裹的轴。

这些加起来才足以支撑起这颗璀璨晨星。

· 将圣经故事融入建筑当中 ·

这座教堂的外立面,可谓是“别有用心”!你能看出来,这座教堂表面,雕刻是《圣经》里的画面吗?这就是高迪的小心机啦~他希望教徒们即使没有文化,也可以真正的理解《圣经》读懂《圣经》!

细看圣家堂的外墙,上面有无数的浮雕,生动的演绎着宗教故事,这一巧思,让高迪成为“建筑史上的但丁”。

· 教堂内部,犹如热带丛林 ·

高迪曾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所以在圣家堂我们几乎看不到直线与平面。在教堂的内部,柱子被设计成树干一样,垂直伸展至空中,非常高大伟岸,像是用这种方式,为上帝送去最崇高的敬意吧~

我们再来看看顶部,在天花板上,铺满了“叶子”“花朵”的元素,异常精美!来到了这里,就好像进入了一片热带森林,生机盎然。

这样的构思,是怎么来的呢?高迪说,他不想去发明什么,而是崇尚自然,这也是这座建筑最初的设计初衷。

· 五彩的玻璃,呈现上帝之光 ·

高迪不仅在建筑中创造了“热带丛林”,还有五彩的上帝之光。教堂内部玻璃大量使用了三原色,色彩斑斓的彩绘玻璃,会随着日升夕落呈现不同的光辉。

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化成了朦胧的迷惑的光。

没有强烈的光源,一切都是协调的柔和的,让人感到喜乐平安,犹如上帝之光。

震撼之余,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在高迪的世界里,甲方是上帝,教科书是自然。他用一切我们唾手可得的资源,创造了人类不可多得的建筑力量,他不是天才,那么谁还能是?

圣家堂100多年遭受的风风雨雨


但众所周知,这个天才之作,100多年来也饱经风雨

· 100年来历经坎坷的圣家堂 ·

教堂一开始由建筑师Francesc de Paula del Villar负责兴建,但因设计建造成本太高,建筑师又与宗教团体意见不合,辞职而去。


后来由高迪接手,他一直不断努力的研究教堂的结构设计。但不幸的是这些被留下的珍贵资料在西班牙内战时被烧毁,而工程也因战争而停滞,直到1954年才再次动工。

除此之外,太过缓慢的施工进度,让经费也开始紧张,如今的教堂只能靠个人捐赠和门票收入勉强维持。

· 近3亿的违章罚款 ·

要说更惨的是在前几年,圣家堂被曝建筑违章罚款近3亿。

原因是,圣家堂在高迪接手之后改动了最初的设计方案,而其中的占地面积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从而牵连出许多问题与麻烦,这样的圣家堂便一直没有获得市政府的许可

所以市政府对其开出了约2.8亿人民币的罚款,并要求分10年付清。

过去的140年里,关于圣家堂的风雨从未停止过。从高迪接手后,备受质疑的设计方案,到高迪去世后,不断被更改的设计意图,以及天价的罚款让建筑经费紧张、让施工难以继续。但这一切都无法摧毁的是,圣家堂的超凡与卓越已然是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伟大圣歌。

最初无人信服,如今不朽于世

圣家堂从1882年开始修建,前前后后跨越了三个世纪(140年),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数次革命和王朝的更迭,更历经多个设计公司与承建公司。

而如今更是有疫情接连爆发的干扰,即使最后真如网友们所说的那样,圣家堂并非会在2026年实现完工,但我们仍旧会报以最热切的期盼,期盼更多的晨星被点亮。


无论如何,这一复杂而宏大的工程都不会停息,一代又一代的建筑设计师仍会用大把的时间与精力前仆后继,只为再现高迪用精神雕铸的这座神圣宫殿。

尽管修缮部分是非纷争从未停止,但高迪却一直在此,以沉默传达着自己的信念。他就如同圣家堂的圣母玛利亚塔的晨星,最初无人信服,而如今却不朽于世

关注我,了解更多设计资讯~




           

相关话题

  四川有哪些值得旅游的地方? 
  有哪些欧美人爱吃而中国人不爱吃的食物?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都,考古未发现有记载的方正、中轴对称的都城形制,而是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 
  你在火车站或火车上有过哪些难忘的或更新世界观的经历? 
  有没有椭圆多边形块的建筑?比如这两幅图融合起来的建筑 
  温州文成县民房倒塌,结构方面有哪些缺陷?结构不合理是否是中国自建房的通病? 
  你见过最震撼的自然景观是什么? 
  2021 年五一大家都去哪里玩? 
  中国看海最好的城市是哪里? 
  中国有哪些遗存至今的日式传统建筑?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