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西欧国家可以做到新老建筑并存? 第1页

  

user avatar   an-sen-yao-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年前要写,但是拖到了大年初三,国内的规矩应该是这一天不适合出门吧。

  • 好像很多答主都没搞明白一个问题,这个提问是要划范围的啊,老建筑这个词太大了,希腊罗马的也是老建筑,中世纪的也是老建筑,近代的也是老建筑,要看看这个作者说的是什么时代的“新”和什么时代的“老”并存,那我就都来说一下吧,顺便还有在专栏里保证的建筑史梳理。

我们在这里主要说三点吧,欧洲建筑比起中国能够新老并存的很大一个原因并不是很多公知所说的,建国后大量破坏古建,这个是很扯的。现代建筑的母体确实是西方建筑,中国却在关键的转型期出了一些岔子。下文主要从(这一段看完文章再看也行。)——

1——木造建筑的本来特性本来就难以长期保存。

2——西方人会大量的把古建筑改造成教堂等公共建筑进行修缮和再利用。

3——近现代欧洲和日本很多再修缮和重建的建筑,而我们因为特殊原因正好错开了这段时期。



然后那就把这3部分,加上古代、中世纪、近代这三个时代一起说,好了上分割线。

好了,前面说了,木造建筑本来特性就很难保存,中国目前所遗留下来最早的木造建筑全都是晚唐时期的,而且仅仅的五个全都在山西的山沟里,当年哈工大一个老师来日本调研建筑,他一个项目是做渤海国建筑研究的,当时他就和我吐槽说国内现在只要复原唐时期的建筑,基本都得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做范本,中国唐代木造实在留存的太少了。

木造建筑本身就有着不可避免的材料缺陷,怕水怕火,中国人为了尽可能的延长木造建筑的寿命已经想了各种各样的方式了,最常见的就是加大出檐、增加挡板、在木头柱子下面垫东西等等,关于这一方面可以看我朴神

@朴世禺

的live,他有一次专门讲了关于木造古建续命的问题。但是中国这大地就算防了水也防不了火,一个长安城,当年黄巢一个满城尽带黄金甲、朱温又来了一把大火,基本上你去了也就只能看见夯土台了。

不过要是说当年的汉长安怎么说也是同时期罗马城的3倍以上,我们怎么就发展不出砖石建筑呢。这个我在前段时间的一个回答里面也说过。要说全世界最早期住人的建筑,基本都是木造的,尤其是我们来看一下意大利半岛土著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你会感觉穿越到了古坟时代的日本——

图 复原的伊特鲁里亚建筑。(门口那个框子也就是所谓的柱梁结构。)

其实如果熟悉罗马历史的就会知道,后来的罗马共和国虽说是拉丁人,但是他们那一套文化全都是从希腊人的好学生,也就是上面说的伊特鲁里亚人继承过来的。其实不仅仅伊特鲁里亚,就连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里也提到过,希腊的神庙本身也是拿木头建筑改的,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柱梁结构的原型都是受到木材的特性启发的,我们现在看帕特农神庙也会发现,这整个的结构都是只会出现在木造建筑里的,这里就不多说了,文末也会放链接。

当然了,要是说那时候全世界的建筑都是木造,那也不合适,英国的巨石阵、马耳他的巨石建筑都在那里摆着,不过现在基本上都被认为是坟墓了。所以可以说,任何具有宗教性质和永久保存性质的东西,石头材料都是最好的选择。

图 马耳他巨石建筑。(能看到那石头上的孔吧。)

在宗教上,欧洲和我们正好相反,他们早期拜祖先后来拜万物神。而东方早期拜万物神后来搞了祖宗崇拜。不过对于东方的地理条件,确实是不敢恭维,东方早期农耕文明大部分都是在不安定的冲积平原上,加上季风性气候的大雨台风还有时不时的地震,木造建筑这种不求原物长存的建筑模式无疑是最适合我们的一个选择。而且在地理条件上,华北平原石料较少,而且在山区很多都是坚硬的岩浆岩——花岗岩,而在欧洲的地中海地区,拥有大量的沉积岩——石灰岩,这个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的玩意柔软的很,也方便加工,尤其是前面说的马耳他巨石建筑,那东西就是连石灰岩都不是而是拿珊瑚石搭起来的,这个材料你找十个郭敬明老师也是可以盖起来的。

不过就算这样,东方也不希望拥有祭祀性质以及权力性质的建筑就是个茅草房,所以东方发展出了非常符合自己路线的建筑——夯土台。我们现在的建筑史总是忽略这个东西,实际上在早期建筑里无论是金字塔还是两河的泥砖神庙,本质上都和夯土台是一回事,这东西不需要啥力学计算,大量的堆东西就可以了。只不过人家金字塔长得大,再加上是石头搞的,而东亚因地制宜的用了夯土,几千年的风雨冲刷加上黄河沉积,基本上都和大地融为一体了。

所以也就是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东亚建筑就注定了保留不下来的结局了。而在欧洲,希腊本来就是埃及的一个次生文明,所以在埃及、两河的刺激下,希腊也发展出了自己的信仰体系,后来就像前面说的,随着埃及最后被波斯灭亡,大量埃及流民进入希腊,导致了希腊大修神庙,木头建筑硬生生的被改造成了拥有永久性意义的神庙。不过呢,石材这个东西是真的非常不适合柱梁结构,和木材不同,这东西抗压能力虽好,但是张力弱的很,所以只能建造密密麻麻的柱子来支撑,所以从建筑学上这个是不咋科学的。

图 新月沃土和希腊的位置。(别盗图)

图 假想的木造时代的爱奥尼亚柱式檐部。

  • 而对于两河流域,那边石头和木材都不怎么多,最后迫不得已只能只用泥砖进行建筑,然而泥砖搭起来的东西并不像现在的砖石建筑,这玩意没有混凝土没有柱子根本开不了窗户,所以在这个区域的闪米特人,想出了非常适合泥砖建筑的模式也就是拱券模式——

图 拱券(ARCH)的发展,其实拱券的核心就在于那个成梯形的“楔形拱石”,只要有这个东西在,就算中间不放什么粘合剂,砖也不会掉下来。

而在中国,虽然最后地面上的大型建筑基本维持了夯土台、木造这种形式,但是对于祖先崇拜厚葬风俗的东土来说,坟墓成了最具有宗教性质的东西,在战国时期东亚坟墓用的还是木材叠加的——黄肠题凑。等到东汉时期,随着西域文化的大量输入,坟墓里就出现了大量的拱券结构了,从此之后,我们会发现以后欧洲出现的拱券、柱式、穹隆等,其实在我们的地下是看得到的。

图 汉墓的发展。

所以中国也不是没做到新老建筑并存,地下不是一大堆呢么,不过先不抬杠了,我们的重点在于将上面两种模式结合起来的罗马,也就是说直到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量的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来看一下其中原因。

应该没有忘了前面说的那个意大利原住民伊特鲁里亚人吧,随着希腊竟然防御住了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这个小城邦联盟可就不可一世了,所以希腊就在西边的意大利半岛搞了不少的殖民地。而这群略微落后的伊特鲁里亚人就这样被希腊化了,按照罗马的传说,伊特鲁里亚人本来是从亚洲过来的民族,而根据现在伊特鲁里亚人的墓葬也会发现,他们很愿意使用拱券结构,而这一点是希腊人很不屑的。当然早期伊特鲁里亚人的神庙,虽然柱子和梁和希腊人一样都是木造的,但是神殿的内室(cell)却用了自己独特的泥砖结构,最有代表性的是已经毁了的OMC神庙,还是像之前说的,超过1000年的木造结构建筑留下来一般都是奇迹了。

图 OMC神庙,山寨的希腊神庙,后面的主体结构其实是砖造。(一般意大利这边的建筑都供奉的是山寨的希腊神,也就是后来罗马的三个大神朱庇特、朱诺、弥涅耳瓦也就是宙斯、赫拉、雅典娜,所以后面正好有三个小室。)

而意大利半岛的环境也和希腊不太一样,这地方石灰石更多,还有多孔结构的石灰华,火山灰、河流沉积的泥沙也非常多,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个划时代的东西——混凝土出现了,

混凝土的核心其实主要就是火山灰和河流里的沙土,化学反应也不难,主要就是氢氧化钙(熟石灰)和一些硅酸盐反应产生了CaH2SiO4为主的成分。

后来没多久,欧洲霸主凯尔特人吊打了曾经辉煌的伊特鲁里亚人,这一下一直在伊特鲁里亚压制下的拉丁人非常开心,在罗马的带领下拉丁同盟逐渐的统一了意大利半岛赶走了希腊帝国主义殖民者,就这么开始谱写了罗马帝国的前奏。

总这里就要说一下,罗马的城市规划,从理论上讲也想像中国的《周礼·考工记》一样搞成四四方方横竖平行的,罗马本来是要搞一个南北向的Cardo maximus和东西向的Decumanus Maximus来的,不过罗马城这个地形吧,就很不适合这么搞,我们一般称之为罗马七丘——

图 罗马七丘,那条河就是著名的台伯河,最早罗马城就是罗慕路斯在帕拉蒂尼山上发展起来的,这个也是上古的罗马城中心,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古建筑都在这个区域。

可以说,罗马多山的地形,使得他们很难想东方平原一样规划城市,但是也恰巧是山地的建筑,让这些遗迹避免了沉积、洪水等袭击,反倒更好的保护了下来,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后来中世纪被改成教堂的罗马古老神庙——波图努斯神庙(就是上图我放了红色标记的那个屠牛广场)。

图 波图努斯神庙。

大致说下吧,这建筑算是建筑史上很典型的东西了,我们可以发现它把希腊爱奥尼克神庙那一套,和伊特鲁路亚的砖石建筑给捏到了一起,当然了这个是背面,正面还是有样学样的搞成了希腊的样子,但是那个基座就是罗马人完全拿混凝土堆的了。如果说历史背景的话,这正好是罗马四次马其顿战争怒X马其顿(希腊)的时候,罗马那时候已经深刻意识到自己那就是希腊文化的接班人了。

按理说这个时期其实是我们战国秦汉的时候,这个神庙之所以在地面上还保存这么好,很大程度是这玩意中世纪被围上了一堆砖头改成了教堂,同样道理的还有罗马众多神庙,比如旁边的胜利者海格力斯神庙。包括还有后来的马采鲁斯剧场戴克里先的浴场,也被改造成了公寓和教堂,因为后来石料也开始缺乏(因为图拉真皇帝的图拉真广场,前面说的卡皮托尔山和奎里尔诺山直接被夷平了。),所以中世纪没有那么多能力去盖新的建筑,所以这些古建筑反倒因为这个原因被保存了下来。

图 屠牛广场的赫拉克勒斯神庙,其实这个神庙就是希腊晚期的圆形神庙维斯塔神庙的造型,但是希腊人又不会用混凝土造的就十分费劲,但是罗马直接把里面的墙搞成了混凝土贴石头的东西,这种造型也就成了后来罗马圆形神庙的源头了。

而这个时候的罗马建筑因为国力的迅速增加大量建造,混凝土就更是被疯狂的运用,等到后来罗马连柱子都改成混凝土的了,或者就把柱子改成突出一小块方形的柱墙,总之墙的作用超越了柱子的作用,墙体也越来越厚,就比如罗马斗兽场上面的柱子就已经完全不受力而仅仅是装饰了,砖石之间全部使用混凝土粘结,所以这样的建造方式,就算建筑怎么毁坏都好修不说,就算变成卡拉卡拉浴场那种残破的样子,那也是绝对不会塌掉的。

图 哈德良时代的万神庙,基本上就是以木头模型完全拿混凝土浇灌出来的建筑,这个造型也是后来穹顶建筑的鼻祖,话说回来和伊特鲁里亚人的坟包结构很像的。当然了这个结构是没法开窗户了,只能在上面开了个洞,话说回来后来安藤忠雄的建筑就是受到这个启发的。不出意外的是,这个保存的这么好的原因也是后来被当了教堂了。

总之在罗马时期的建筑,因为自己对砖石、石灰华、混凝土运用的炉火纯青,加上拱券穹顶等稳定结构的大量使用,这些建筑本来又建在温暖干燥的地中海气候的山顶上,最重要的是,中世纪蛮族入侵后,大量的神庙、集市、剧场被改造成了教堂,甚至塌了的建筑加点东西修一修,上面加盖一层又是一条好汉,所以也就是这些上古建筑现在在罗马市区还可以随处可见的原因了。

说到修复,东方这边确实相比先天不足,且不说我们的工匠阶级本身就是代代传承没什么理论基础,一旦改朝换代出现了断档,前朝的很多技术就算是失传了,中国人这个经验主义其实有时候挺坑人的。我们纵观中国建筑史,好不容易有个《营造法式》这样的理论书籍,最后我们调查下时间会发现这书写了没多久金兵就南下了,后来的南宋就基本没怎么按照这本书的要求做。就比如现在山西的应县木塔,直到我们今天建筑师也不敢轻易修复,构造实在是太复杂了,有可能牵一发动全身。

  • 而且木造建筑本身的特性就限制了其向更自由、更高大的方向发展,再加上木造建筑不好保存,所以宁可费力修复,还不如重新盖一个,这一方面日本人的——式年遷宮(しきねんせんくう)就是这个感觉,但是日本人后来材料不够经费不足,经常把本来就以榫卯的斗栱、桁条、梁架等为主体的木造建筑拆了后,替换腐烂部件重新组装,顺便随心所欲的加一点补强结构,反倒让很多建筑形式传承了下来,最后还可以忽悠一下中国游客和精日什么唐代文化在日本什么的。而中国的古建并不完全使用木造,宋代之前的土墙、夯土台阶,明清因为木材减少,砖石建筑以及元代开始风靡的拱券技术也被大量应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明清四合院基本都是砖墙作为山面的硬山顶建筑。这些建筑木头和砖头和土结合,修复起来比起日本要更难,所以最后也毁的差不多了。

对于西方,西罗马灭亡后的中世纪反倒是建筑文化的高速发展期,罗马留下来的建筑遗产实在是太丰厚了,罗马的公民会堂巴西利卡被改造成了教堂,这也就是后来所谓拉丁十字的来源,前面说的,有着厚重墙壁形式自由的罗曼式教堂也开始出现,后来以罗马的图拉真集市等建筑的交叉拱券为启发的十字肋拱又一次启发了西欧人,他们乐此不疲的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宗教,拥有十字肋拱、架起来“飞扶壁”来尽量减轻墙壁厚度进行镂空的改良式罗曼建筑——哥特式出现开来,在对建筑的不断实践中,砖石建筑结构越来越合理,一个教堂修就可以修好几百年,所以保证上千年不塌也是非常容易的。其实对于宗教的这种狂热中国也不是没有,且不说全国各地壮观的石窟寺(这个也来源于希腊化印度的犍陀罗艺术)、就是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不也到现在都没塌么。

图 罗曼式和哥特式。

图 从罗马后期常用的十字交叉拱(右侧)到哥特式常用的肋拱(右侧)。

所以把,这个建筑你付出多少心血,就保存多久也是很正常的,等到东罗马帝国也被突厥人灭掉的时候,西欧人开始觉得自己那就是罗马文化的唯一继承者了,尤其后来随着宗教改革和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就这么起来了,西欧人越来越看不起中世纪的这些建筑,觉得都是蛮夷杂种的玩意...虽然他们自己本身就是日耳曼蛮族。总之他们觉得希腊神庙还有罗马神庙那种建筑才是最应该学习的,所以文艺复兴时期最常见的一个模式就是,无论是罗马的神庙穹顶还是希腊的那个柱梁结构,尤其是神庙那个典型的三角山墙和柱式,全都随着文艺复兴回来了,但是那个时候的建筑技术已经很高了,所以重新建造的建筑有着更为严密的工程性,只要不是你不是蓝翔毕业的开着挖掘机去,一般是坏不了的,就比如这个——

图 圣母百花座堂,肋拱和罗马穹顶的结合,不仅仅加大了穹顶的张力,主要是这玩意终于可以在侧面开窗户了。

这样的过程也促进了西方数学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后来的梵蒂冈圣彼得教堂也是上面这个模式修建的,欧洲的建筑已经有了现代建筑的灵魂了,而东方建筑却随着明清的阶级性极强的官式建筑走向了一个死胡同。

从这之后,包括后来的巴洛克艺术(可以理解成偏自由一些的古典主义),后来维苏威火山埋了的庞贝古城又被挖了出来,这一下子又激发了所谓的新古典主义的发展,整个18世纪西方又修了这么一大批的仿古建筑,说句难听的这个在现在看来就和西安那个大唐芙蓉园没啥区别,这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总统杰斐逊设计的建筑,对可以了解下这哥们,基本就是个全才。


等到了19世纪,新古典主义愈演愈烈,因为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度上涨,明明可以建造的简单点的建筑欧美也要有样学样的盖成古典式的感觉,最有名的就是美国国会大厦,这个建筑的基座非常类似古罗马的一个大力神神殿,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大型建筑,拿破仑甚至后来的墨索里尼,也都在国内大修仿古建筑进行城区规划,而这个时候的中国正是被列强轮番X的时代,说句更难听的的在中国赚来的那些钱很多就变成了英法进行城市规划的资金了。

图 美国国会大厦。(不是白宫)

工业革命让钢结构、钢筋混凝土都发展了起来,中国要说这个时候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建筑区,类似青岛、上海都是这个样子,在工业区,早期的钢结构也是非常多的,其实这些建筑要是保留下来也算是非常棒的“老建筑”了。后来的金陵大学、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校区,又是所谓的折衷主义,也就是把所谓中国建筑模式和砖石建筑结合起来的样子,欧洲的折衷主义属于新古典主义的延伸,总之就是把以前有过的各种主义攒在一起的样子(匈牙利有很多,去不起匈牙利就去哈尔滨吧。),对于中国可以说这个是以保留中国建筑样式的一种尝试了,因为中国传统建筑纵向跨度太大,空间利用往往依赖于建筑组,确实已经因为不适应这个时代而大量拆掉了。

图 金陵大学北大楼(现南大北大楼。)至于这种建筑怎么评价,那就见仁见智了。

  • 不过为啥不说哈尔滨呢,因为哈尔滨的建筑可以说是在全世界都非常受关注的新艺术运动大本营。

图 哈尔滨中东铁路老车站。

这个建筑是有着典型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提起新艺术运动最有名的就是西班牙的艺术大师高迪,新艺术运动追求自由解放和师承自然,希望从自然中吸取灵感并加以创造,可是当时中国人大多都不咋识货,把哈尔滨的新艺术运动都当成了普通的“小洋楼”,也就没发展起来,不过没到过哈尔滨还是很难说中国做不到新老建筑并存的,我记得我姥姥(我是哈尔滨人)和我说他年轻的时候,每次到了北京都感觉到了一个大农村一样。

  • 随着新艺术运动的发展,世界开始发展出了更磅礴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运动,德国的包豪斯、国际性的“装饰主义艺术”(典型的比如克莱斯勒大厦),都是以建筑的本身功能性出发,在装饰性较少考虑的模式。中国刚刚要进入这种早期现代主义的大潮,就被日本人给打进来了。

到了建国后,那就是个神奇的意识形态指导艺术的时代了,中国大量模仿苏联的所谓“共产主义建筑”,这种建筑脱胎于俄罗斯的新古典、折衷以及构成主义,形态高耸,加上一些俄罗斯传统装饰,长得酷似生日蛋糕,总之那个时代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把西欧的建筑运动都批判城资本主义浮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那个时代大部分建筑运动都在中国停滞了——

图 华沙科技文化展览大厦。中国这种楼就太多太多了,而且盖的还没苏联好看。那个时代大搞“设计整风”,批判“大、洋、全”,一切以压低造价为方向。把设计师的设计批判为“个人主义”,搞的设计师基本只能“走到群众中去”随大流。

但是这些建筑,真不能说是以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主义建筑,而是形式乱搞,功能不全的东西。

  • 所以等到改革开放,这些生日蛋糕面对的,是世界上多姿多彩成熟发展的建筑设计,所有的设计师都走向了迷茫,就连作图工具都换了三代了。后工业时代的现代主义,钢混、钢结构、玻璃幕墙首先成为了被大量翻版的存在,因为改革开放全面工业化的进程,整个国家的价值观带着文化大革命的伤痕进入了改革开放的高速经济发展,大量更加没有个性的建筑被盖了起来。而本来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在与国际现代建筑发展的同时,走自己的道路成了个空谈,这种迷茫在建筑行业甚至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今天,而建筑师的话语权也在洪流中也并不高,反思跟不上时代发展,中国大量的城市成为了一样的面孔,90年代的样板楼,2000年之后的后期现代主义建筑充斥着每一个地方,而对于工业时代的技术和传统建筑的思想的结合,或许真的是个要走很久的道路,这个甚至不是现在告诉发展的经济能弥补的。

其实这个也算是我为什么想在知乎,或者以后再其他地方去研究建筑史并传播建筑史的原因吧,如果说对于文明史来说,是找到一条我们走过的路,去看看未来要走的路,对于建筑,建筑史更是我们对这一段缺憾进行的反思和弥补的最好工具,我甚至都不反对中国出现的大量仿古建筑,就像当年的文艺复兴和后来的包豪斯一样,对古建筑的反思批判,甚至可以说是衰亡史,加上对现代技术的揣摩和把握,中国的文艺复兴也未必不远。

如果到那个时候,看见那些已经变成老建筑的我们的现代建筑,就算直到大厦崩塌,我们肯定不会再惋惜的问出,为什么中国不能做到新老建筑并存。

就算再多人说建筑是艺术品,我仍然认为,还是从建筑还是向上为巢、向下为穴的那个时代,开始看起吧。

以上。

历史上有哪些发明到后来脱离了发明者的初衷? - 安森垚的回答 - 知乎 目前残存的古代东亚建筑中,是否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不如日本各个时期的建筑典雅脱俗? - 安森垚的回答 - 知乎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隔离建筑工程? - 安森垚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jeli-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句话说得清楚的东西,没必要搞那么多图片。拒绝上图,图多晃眼,影响阅读,神烦)
好多回答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了,我觉得很好也很有道理~~但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西方传统建筑主要是垂直延伸的砖石结构,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平面延展的土木结构。

垂直延伸的砖石建筑构造灵活。在现代化过程中与钢铁混凝土建筑在技术、外观和内装上基本上可以无缝对接,有着连续的发展脉络。
平面延展的木构建筑,构造复杂,法式严格且受限于材料。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格局的激变,土地成为稀缺资源,经济效益成为核心诉求。人地矛盾愈发突出,迫切需要垂直延展的建筑形式和高效经济的营造法则来推动建设,在中国传统建筑适应现代化需求之前,西方建筑观念传入并被认可,于是与之根本上冲突的传统建筑歇菜了。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结构、形态和功能无法衔接现代(或曰西方)城市规划的需求,同时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公共建筑的功能性在近现代社会背景下存在很大的不足(这意味着改造起来面临巨大成本)。所以它们在城市化过程中,被一片一片地拆除(因为它们是平面铺开的)。西方传统建筑的多方面特征和城市规划大体得到了延续,很多建筑在城市化中无需夷平新起。于是乎,能够得到较多的保留。

也正因此,西方传统建筑的存留给其城市规划的难度和影响远小于中国传统建筑,历史相近的中西方城市在现实观感上就存在不同了:西方城市风貌渐进演化,500年前的建筑、200年前的建筑、100年前的建筑与很多新建筑摆在一起看起来差异并不十分巨大,甚至具有相似的质感;而中国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差异极大,对城市规划构成很大的挑战和成本,往往只能点状保留。此外,不像很多西方城市,大量中国古建筑,早已失去了生命力,沦为仅供参观的文保单位。所以呢,一个中国城市纵有上百处挂牌古迹,那也只是现代化高楼下的一处处盆景。而那些同龄的西方城市,放眼望去却是一片片的古老痕迹。


user avatar   qiancai_said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欧美比东亚先进入大规模工业社会100来年,这使得他们能在19世纪-20世纪上半业,有100来年的时间去用工业化的能力来建造古典主义的建筑

如下面的图所示:

1861年在建的美国国会大厦

英国议会,1859年完工

巴黎大皇宫:1900年

巴黎核心区,宽阔的街道,整齐的大楼,主要成形于1840-50年代拿破仑三世的巴黎改造



美国国家美术馆:1937年落成

美国纽交所大楼:1903年落成,那柱子、那浮雕,很好,很希腊罗马

法国巴黎Lavirotte大楼:1901年落成


19世纪下半页到20世纪上半页,东亚的建筑师们,来到欧洲美国后,普遍是被震撼的。他们被欧美遍地罗马希腊式样的高楼大厦给震惊,产生出复杂的情绪,他们开始转头来研究和梳理东方的建筑史,希望能证明自己的文明并不比欧美的差。

这方面的先驱是日本的伊东忠太,他从日本出发,穿越亚洲,游历了中国、印度、土耳其,一路游历到欧洲,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希腊、中国、日本的建筑,是一脉相承的,中日的建筑和希腊本是一家,也有比例、有对称、有廊柱,东方建筑并不比希腊罗马的差。伊东忠太写作了一本《支那建筑史》,是近现代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起源。

下面是伊东忠太设计的筑地本愿寺,日本20世纪30年代所建,用工业化的能力建造的印度风格建筑


中国这方面的先驱就是梁思成了,梁思成在很多方面受到伊东忠太的影响,一生都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建筑,使用工业化的能力来建造中式建筑,所谓“中而新”。

除了梁思成以外,民国和新中国初期,许多其他的中国(甚至欧美)建筑师有这方面的尝试:


金陵大学(美国建筑师司迈尔)


燕京大学(美国建筑师墨菲)


南京国民政府的《首都计划》:

欧式的圆形街心广场变成了中式的大楼

美国用罗马柱和大穹顶建工业化的国会大厦,中国也可以用中式柱子加祈年殿大顶建中国的工业化国会大厦

下面是成品:重庆人民大礼堂——希腊罗马式美国国会大厦的中式复刻版

继续来看看那时中国建筑师们的脑洞:

中国美术馆

梁思成设计的哈工程主楼:


但是,19世纪-20世纪上半夜的工业化古典主义建筑黄金100年里,东亚国家并没有大规模的工业能力。即使是日本,也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军工,直到1945年,美国人轰炸的还是大片木质传统住房的东京。

而当东亚国家的工业能力足够强大后,这个世界已经开始流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了

于是,在整个东亚发达地区,主流的建筑形态都是过去几十年里修建的现代风格建筑,而不是工业化的古典主义建筑

于是,当我们到欧洲以及美国的老城市旅游时,其老城区,通常有大量19-20世纪修建,长得和希腊罗马中世纪风格类似的“古建筑”

而整个东亚,真正的古建筑,以及工业化的“古建筑”,都只是零散的存在。大规模的是20世纪下半页具有大规模工业化能力后建设的现代式样建筑。因此在东亚城市漫步和在欧美城市漫步的感官差异就很大。

最后以主体思想建筑压轴——朝鲜平壤人民大学习堂(1982)



user avatar   one-kebab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是双方面的,尤其在英国体会更深。

一方面欧洲人真的很爱历史,很爱有个性的建筑。

在英国居住用的建筑中,美式的混凝土公寓大多是council house,即历史上的或者正在使用的政府廉租房。除了伦敦这种地方大家都很讨厌住在混凝土block里,而在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购买的别墅中,与中国不同,新房一般只被部分年轻人作为首选,大部分人更偏向于购买老房,尤其是有历史和个性的老房。

就像这个

(图片来自wiki, Licence:CC BY-SA 2.0, Link:

Creative Commons

, Copyright owner: Sue Adair)

这个

或者类似下面这个。在苏格兰有很多百万英镑的有几十个房间的城堡在售,有的还包含私人森林和海滩。比起什么帝都魔都的上千万的公寓有没有感觉很白菜价?不过维护确实很贵。

(图片来自wiki, Licence:CC BY-SA 2.0, Link:

Creative Commons

, Copyright owner: Simon Ledingham)

英国人爱上某个老房子,有可能只是因为一个特别的琉璃彩窗,一个特别的Doorway或者一个别致的壁炉。

买下一栋几百年的老房子,除了拥有房产本身,你拥有的还是一段历史和无数的故事。每一个你对房子和花园的细小Touch,都有可能是在这段历史上加上自己的一笔。很多年以后,你不在了,房子却还在,你留下的历史痕迹也在。

有些动手能力强的还会买一些废弃的建筑来改建,在创造家的同时,也帮助政府保护和延续了历史。英国Channel 4有一个show叫做restoration man,充分展现了帝国人民的动手能力。

(以下6图片均取自Channel 4官方网站

The Restoration Man

,

Terms of Use

有人买了下面这个废弃的维多利亚时期的Gate Lodge(看门人住的小屋)

这对couple完完全全自己动手把它修复成了别致的家

上面的只是初级玩家。

下面这个被废弃的1940年建的水塔,下面抽水上面储水

被改建成了多层独栋别墅,有超高挑高的客厅。

还有人买了下面这个农田中废弃的二战时期机场指挥塔

也改成了超大的独栋,还有谁家能有这么多扇窗户,虽然整体颜色有点儿过于个性。。。

修复类似上面这类建筑,无论有无政府的强制要求,所有人基本都会想方设法尽量保存原始的建筑风格、特色和细节,这也是大多数人买废弃历史建筑的最终目的。而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往往比推倒重建更高的花费,也有可能长达几年的时间和心血。其中一个细节是他们经常都会专门寻找二手或古董建筑材料,比如门窗和房瓦,甚至会故意花很大精力把材料做旧以和整体建筑保持和谐。

所以在英国,无论你看到什么奇怪的住宅,有多久历史,都不用大惊小怪。如果你要买的房子没有超过100年历史,还真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自己买了个老房子。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政府对于保护历史建筑不遗余力。不仅仅是平常可以见到的公共遗迹,还包括个人私有房产。

在英国独立占有土地的住宅别墅大部分产权都是Freehold,即房屋包括土地产权都永久归个人所有。但是哪怕在自己的房产和土地上做改建,对于没有历史保护价值的房子,部分较大的工程都还是要通过当地规划部门的审批,这个更多是保证不会对邻居和其他公共用地产生影响。

而对于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个人住宅,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会进入政府保护部门的Listed building列表,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下面三个级别:

Grade I: buildings of exceptional interest.

Grade II*: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uildings of more than special interest.

Grade II: buildings that are of special interest, warranting every effort to preserve them.

以Grade I的建筑最为宝贵。例如女王的家白金汉宫就是Grade I listed。

(图片来自Wiki, Photo by DAVID ILIFF. License: CC-BY-SA 3.0, Link:

Creative Commons

进入保护列表的建筑,哪怕是个人私有财产,都必须受政府规划部门的监管。例如不能私自对建筑内外做任何改动,哪怕只是外观上的一层漆。所有改变必须严格通过规划部门的审核和批准。Listed building私人拥有者必须对建筑进行应有的维护和修复,否则可能被作为犯罪行为而受到起诉。

对于细节的保护英国人也做到了极致。

还是举个Channel 4 Restoration man的例子。

(以下2图片均取自Channel 4官方网站

The Restoration Man

,

Terms of Use

有人买了下面这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小学来改建成住宅

房主准备把露天的院子封顶改为厨房。作为Listed Building,当地规划部门要求他必须原封不动保存下面这块不和谐的断墙在改建后的厨房中。。。

因为:这是100多年前的小学生用来磨尖铅笔头的一面墙。看到墙上一道道白色的磨痕了么?


所以说,只有大部分人都爱惜历史,热爱历史,保护历史,加上政府的严格监管和引导,我们才不会在历史彻底消失后才去问历史去哪儿了。


user avatar   huang-qiu-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一定有过这种经历,在老城的小路上,偶然经过一个民国胡同或旧式庭院,就那么一瞬间,你就爱上了她的沧桑,直觉告诉你,这里一定发生过很多故事。于是你默默的走近,在苍翠的青苔中,从久远的痕迹里,身临其境去倾听那遥远的往事 。。。。

在国内每每发现这样的景致,就倍感珍惜,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城市记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也因之感慨为何九州鲜存古风。既然又上日报了了,就由豆瓣散文体转为知乎科普风,为行文紧凑,插图全部后置,读图党可以先往后拉。

首先“新”和“老”怎么quantify?在中国年轻城市,60年代苏俄机关大楼就算老,解放前沪穗宁汉租借洋房能列文物,而民国前的老宅算古董了。中国老建筑少,原因有二:一是我们城市化过程太晚,而“城市化”概念本来就是西方舶来品,从宏观城市格局、到细小的砖石沙砾都是借鉴西方陌生,说白了都是由源自西欧的土木文化建筑发展而来;二是上世纪经历了诸多动荡和几次文化断层,旧的建筑毁坏了太多,又在同样的地方反复重建,这样即便古今共存,也非常不和谐。而西欧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人口就离开了农村,科技文化循序渐进,既没有显著的文化断裂期,也不存在科技上的大跃进。西欧相比中国只是18世纪后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更多,而中世纪或更早的建筑对中国并无压倒性优势,下面分别讨论。

一、1800年以后的建筑

从数量上,西欧现存的经典民宅大厦也好,桥梁港口也罢,大多数是19世纪重建的。和我们经历民国、抗战、解放、文革、改革开放等社会巨变一样,欧洲历史上也存在“砸烂万恶旧社会,资本主义换新颜”这样的更新换代,只是他们在建筑城规方面的改观在

1800-1860

年代就已经定型,以Haussmann重建巴黎为代表的欧洲大城市改造矿建工程。

1.1)工业革命和欧洲城市重建

为什么现存建筑1800前的不多?因为在那以前,即使英国也十之八九都是乡民。自1790年代,煤炭、矿产、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改变了原有的人口分布,一方面就近矿藏形成了工人村落,另一方面伦敦曼彻斯特等原有的城市人口爆炸,截至1830年英国城镇居民占比50%。因为这是人类史上首次的全面城市化过程,首当其冲的弊病也不少:蜂拥建房、给排水不便、交通拥堵,生活环境每况愈下,卫生堪忧。

这一现象最为严重的是1840年代的巴黎,一场瘟疫使得中心街区死亡率高达5%。在拿破仑三世的默许下,塞纳省长Haussmann力排众议,对巴黎中心彻底拆除,上百个教堂也未能破例。这一改革历时整整17年,耗费21亿法郎,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果

  1. 修建环城公路,拓宽几条主干道链接火车站、码头、广场等交通枢纽;
  2. 由政府均匀规划公共设施,例如医院、学校、菜市场等等;
  3. 修葺公园、马场、和小型花园、城市绿化带,增加城市给排水管道设施
  4. 规范公交车线路,完善煤炭燃气能源供给系统
  5. 设立20个行政区

请注意划线的部分,

有哪些看上去出现的很晚的事物实际上早就存在?

提到:公交车、给排水等看上去很先进的事物欧洲古已有之。雨果在《悲惨世界》也多处提及,克塞特幼年在寄养的家庭中当童工时有了自来水,革命巷战逃跑也是走下水道,出租(马)车也随处可叫,那还是1800年的法国。而到了150年前城市公共设施已经成熟完善,且很多沿用至今。此间除了宗教上的阻力以外,大量学者艺术家对Haussmann也是口诛笔伐,不能容忍这一粗暴行为,认为这是对巴黎几千年文明史的践踏,而对于新建的马路高楼,觉得丑的无法接受。总之1870的巴黎人从未觉得新旧建筑并存,跟我们今天感觉一样。

历史始终往进步的方向发展,Haussmann改革成为欧洲诸多城市的榜样,法国本土而言,里昂学习巴黎也用了11年,图卢兹更是为了迎接工业化历史古迹尽毁。国外也纷纷效仿,布鲁塞尔市长Ansprach重建了所有低地的街区,并采取地下河水道,柏林也出现了Hobrecht城市改造,甚至连美洲的墨西哥国王也拷贝了一个香榭丽舍。当然也有特例,意大利城市化过程缓慢,没有出现与工业革命的文化传统的冲突矛盾中古建筑保存较多。巧合的是意大利本来的主干道都通火车站,港口吞吐无碍,唯独首都佛罗伦萨打算东施效颦,可惜预算上捉襟见肘,又逢意大利迁都罗马,佛罗伦萨因祸得福中世纪经典得以保存。至于英法殖民地或者无古迹的旧城,Haussmann风格大行其道,例如1870年代的西贡、墨尔本和布里斯班。

在此期间也有部分城市没有盲目跟风,例如巴塞罗那的建筑学派就反对Haussmann式的粗暴,维也纳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核心老城原主干道为向,对中外环新工业城进行改造,而老城仅拆除环形城墙。维也纳的折中方案后被科隆、莱比锡、哥本哈根等诸多北方城市采用。


1.2)现代科技原生西欧,与传统建筑传统无缝衔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1850年代欧洲诸多城市扩建改造以来,除了在外观造型上的新古典主义与之前风格出现历史落差以外,在工艺的结合上,西欧并无文化断层现象。换而言之,现代的工业导向型城市规划,就是由源于西欧“原生文明”的历史导向。中国解放后普及的钢结构,早在十九世纪变自然融入当地建筑之中。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二战前已然定型,建筑实现工艺上也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除了上述的给排水、煤炭燃气能源供给系统外,热水管道的中央供暖系统12世纪起便在西班牙使用。走廊结构16世纪起源于英国,因实用特性被全球广泛采纳。(水力)电梯也与1860年代加入楼房。而最早的柱梁结构,在6000年前的英国巨石阵就有雏形,在1910年的美国依稀可见踪迹。(文后附图)

而与西欧迥异的是,中国、日本、美洲等地近200年始终受到西欧的文化入侵,例如越南的西贡就被建成了典型的东西合璧城。当一种先进很多的文化到来时,本土的原生文明就会被更粗暴的取代,在几十年被迫走完人家200年的城市化历程,而且还是接受异族的风貌传统,保持自己的古风又是何其之难。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诸位大可看看自己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有多少是老祖宗留下的,多少是西方舶来品。西服大衣是大西洋渔民服的化身,饼干、罐头、蛋糕、糖果、饮料等包装食品融入了多少西方元素,住的房子可是古代的木结构,车水马龙有多少部件是中国原创。

如1.1节所述,很多我们看起来的科技在西方古已有之,只是传统,例如城市给排水、电梯、公交车、出租车、航空公司等看似先进的事物,在西方的出现绝对比你预期的早,已经融入他们的历史。

----------------------------------文艺装逼预警-------------------------------------------

红锈风车的遗弃磨坊

青苔斑驳的车间厂房

草木丛生的旧式铁轨

吊车垂地的沉睡海港

百年孤寂的工业遗迹

欧罗巴式的古色古香


以上这种工业老建筑在今日中国是更为罕见的,因为西方工业化历史悠久,废弃的车间、仓库、铁道、码头、游轮,均构成了历史遗迹的一分子。有些看上去现代化的建筑,已经很老了,如艾菲尔铁塔;科技的化身矗立了太久,更彰显永恒的沧桑。

---------------------------------文艺装逼预警解除---------------------------------------


伴随着钢铁冶炼的进步,1850年代起钢结构建筑登上历史舞台,在工业建筑尤其受用,三角刚结点可为机器定位,也便于安装液压电梯或吊车。例如艾菲尔在设计铁塔之前的20年,已经完成了两个钢结构代表做,一个是巴黎le bon marche百货商场,一个是gebarit铁路大桥(附图)。此时建筑技术更新太快,即便铁塔时期钢结构已经成熟,铁塔依然不为巴黎市民所接受,铁塔周围的房屋因为恐惧倒塌,十年间不动产大跌。



1.3)

1890-1914

欧洲城市化先锋运动

18世纪晚期,水泥技术开始成熟,但是因为应力精读和疲劳寿命的计算不够精确,因此只能用于小型几何体。例如管道、楼梯、小桥墩等部件,1848年已经开始用水泥造船。

1900年起,巴黎人口暴增,寸土寸金,地价坐涨,因此混凝土的出现使得高层民居成为了可能,但是仅用于内部力学承重,墙面外饰依然仿古,避免环境不协和视觉冲突,但是此时也多采用平行直线条了,如下图的1905年的雷诺公司大楼。


1890年奥地利学派Sitte大师,写了一本书《Der Stadtbau nach seinen kuenstlischen Gruendsatzen》,汉语意思大致是城市建设对艺术原则的遵守。总之奥地利人特喜欢批判巴黎人,以Haussmann为反例,主张新城建设应当不伤中心古迹,尽可能暴露原始城市生态群。值得指出的是,提出完整的旧城保护,在那个时代还是极其先进的。

无独有偶,西班牙的arturo Soria学派也主张,尽可能折中的解决旧街区和新技术的冲突,主张以古典风格为基础,将新型建材融入。面临人口增长可以采取放射式城市群,或者现象城市带,以40米宽的公路做单向延伸,典型的例子是下图的马德里横向扩建。





二、1800年以前的建筑

在第一部分说道,19世纪中期城市重建风靡欧洲,意大利天时地利保留了诸多中世纪建筑是个例外,维也纳西班牙各国适当吸取了巴黎的教训。除此之外,18世纪以前的古建筑从数量上看,在欧洲并不占主体,远不如19世纪新古典建筑多。一般来说,除了纯文物古迹之外,中古建筑只剩下宫殿和教堂,例如卢浮宫曾在皇宫鉴于博物馆数次易手,巴黎圣母院除参观外,至今依然做弥撒礼拜。

相比宫殿城堡,教堂在数量上显然是压倒性优势,这与两千年的教会实力密切相关。况且欧洲没有中央集权的皇族,各地诸侯规模不大,因而除了拿破仑这样不按套路出牌的大独裁者,鲜有王侯敢对教皇不敬。得益于教名的信仰和教会的财力,故而宗教建筑保留较多,且不会因为改朝换代而废止。这里可以总结一个欧洲旅游的小技巧,一个城市的老城中心,就是这里最大的教堂所在地。该原则有时在中国也通用,答主故乡是铁路拉来的城市,但是俩教堂俩清真寺一个尼姑庵散布老城区中心,虽然城市仅百年历史,最老的清真寺却有600年。

一般来说,寄托民族信仰和文化传承的建筑自然会保留的很久。虽然可以火烧阿房宫,皇冠落地,但是蒙元犯华满洲入关也很少毁灭孔庙,甚至日本人也没有动机毁坏夫子庙。此外例如徽杭地区,因为明清两代的经济文化繁荣,大型宗族祠堂也有完好的保留,这里寄托了中国人对祖宗的敬畏。但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较晚,有诸多类似深圳这样上个世纪才成规模的城市哪来的古建筑呢


三、建筑技术和材料方面的原因

纵使华夏江山秀丽叠彩凤岭,七成人口依然居住东部平原,并不若欧洲山脉纵横海岸万里,德国瑞士意大利一线随阿尔卑斯起伏,法西 、法意交界带又是地中海大陆架凸起。也就是说,欧洲古代就不缺乏石料,建筑所需的巨石完全可以就地取材。而相反的是,木材反而是一种稀缺品,能够提供巨木的千年古树很快就会被采伐一空,即使中国这么大的国土到了明代也出现了木材短缺。对于欧洲的山地丘陵,木材的运输成本风险都指数型上升,例如下图Eze-sur-mer这样的地形,大型工程机械都难以上山。

这里洒家要破例上图了,先看一个全局的google map 3D

法国普罗旺斯省 意大利利古里亚省 边境地带地形

上图panorama基本可见,靠近地中海大陆架,沿海城市非常不平整,全都是山地,但是这里的山地是不是像中国的偏远山区呢?不是!恰恰相反,下图最右山丘下面就是全球最富的城市:摩纳哥蒙特卡洛,2015房价高达5-6万美元,是东京的五倍,迪拜的十倍。在这一带海岸线上也有机场可以直飞美洲非洲和中东。

最左侧的那个山丘在放大形状如下,及其不规则,陡峭程度快比得上黄山了,但是与黄山纯旅游性质不同,人家还是要在山顶建香水工厂和小城堡小村庄的。这样光秃秃的山,千百年前的人类就地建房子,哪去找木头啊,不是说人家建材挑剔,只有石头可以就地找。

再放大一点,最山顶的地方俨然是一个小集镇了,树木的比例并不多,既没有足够的数量,且松木的年龄强度也不够,所有房子全部是千百年历史的砖石结构。

换个角度看看盖房子多bu容易,换别的材料都怕山体滑坡

从山顶往下看是什么样的呢,每隔十来米山体炸平一块,切削一块平台,逐次类推。



显而易见的是,砖石结构比木材的设计寿命更长,如果在英德这样的多雨区差别更加显著。但是关键的一点是,石头对几何数学以及结构力学要求更高。尤其是教堂的穹顶结构,出于敬畏神的因素,要造得很大,那势必要把拉力应力、压力应力、剪切应力、转矩、和失稳现象全部算齐全了,木材的剪切强度和抗扭性能就差了很多。

待续............

------------------------------------------------

您可能感兴趣的类似文章:

为什么同样是法国沿海,比斯开湾沿岸几乎没有大城市,而地中海沿岸却有很多大城市?

为什么法国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多的一流数学家?

拿破仑时代的炮兵究竟数学要多好?

德国与法国留学,哪个更具优势?

法国科技实力相对于德国如何?

中餐在世界上的地位可以比得过法餐吗?

为什么法国的香水特别有名?

法国到底哪里好?

同样都是移民,为何欧洲国家更欢迎阿拉伯人而不是中国人?

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法语学习方法?


附图:水泥结构雷诺兵工厂

马德里城市扩张延伸趋势



艾菲尔三大代表作



给艾菲尔铁桥来个放大版彩照,是不是看起来很现代化,其实是1880年的







英国巨石阵最早柱梁雏形

1910年美国的柱梁结构大楼依然继承英伦传统








意大利北部山区房子全部依山而造,

连家乐福超市都开在山洞里我也是醉了



意大利19世纪的公用自来水系统




  

相关话题

  毕沅《续资治通鉴》中的乾隆改译辽金元三朝人名是否很影响阅读? 
  北美的房子(house)基本上都是木制的吗?具体是怎么建造的?墙体、楼板是什么样的构造? 
  罗马帝国时期高产地亩产多少? 
  歼8的零部件真的是不能互换的吗? 
  三国蜀汉为何而灭亡? 
  古代皇帝为什么不通过委任宗室成员为高官来防止异姓篡位? 
  二战刚结束时,如果美国决定趁机统一地球,成功的可能性怎样? 
  汪伪政府是如何在家属都在日本的情况下教育民众爱国的? 
  如何看待朝鲜人从古至今打仗不行的事实? 
  哪款欧制武器最能体现欧洲的优雅美学?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不把单机游戏做成全程联网游戏来防止破解?
下一个讨论
卡扎菲政权倒台后的利比亚现状如何及其成因是什么?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