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武汉黄鹤楼既然是新建的,游览价值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ye-li-ge-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章发上知乎以来,为了对网友负责和对自己负责,最近几天先后修订十几遍,订正错别字外还添加多段必须添加的文字,为了说清楚文章想说的话。

疫情前,《中国国家地理》期刊约稿,专写武汉黄鹤楼历史源脉和文化价值,即《武汉黄鹤楼》(刊发时题目有修改),文章已经正式刊发,谢谢!

算不上黄鹤楼文史研究专业学者,这里仅就自己在写作中涉及到的一星半点相关知识,谈谈我对黄鹤楼文化价值的了解和理解。

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就不再另起炉灶布局谋篇一个新文了,蛮累的。有现成的文稿数篇,放电脑也是放着,找出来一边合成一边反复修改成下面的文字。黄鹤楼景区的图片,前前后后八九年间拍摄数次,有一些图片不知道存在哪里去了(家里五个电脑两个移动硬盘)?不过不要紧,以后有机会进黄鹤楼景区拍高清图片,以后的事了。

谢谢赠给我历史资料图片的武汉文史圈专家学者老师!谢谢转发我文章的朋友老师!你们的支持和爱,是我人生坚强的动力!

下面文章如果有补充文字,就放图片注释,大家阅读时请留意。

先上图:

下面我的文章全文——和投稿《中国国家地理》那一篇相似又不同。这篇文章的写作,完全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把我多年来《黄鹤楼》写作研究中领悟到一些东西(文化知识、人生哲理等)委婉直白(两个词不矛盾)地表达出来了。当然,还得网友(读友)喜欢。

胡榴明:天地之间黄鹤楼

黄鹄矶

武昌黄鹤楼,所以称为“天下绝景”,因为地理位置“绝无仅有”——“江南三大名楼”另外两座,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莫不如此。

位于蛇山头,临于大江畔,黄鹤楼的存在,以及它存在的意义,从古至今,无可比拟。

当年,江汉之交(古称长江和汉江交汇之地)江、河、湖,纵横恣肆,陆地稀缺,建城不容易。

长江西来,江流千里,空中看蜿蜒曲折,地面看气势磅礴,进入武汉城市区,从西南向东北绕了一个半圈,分开龟蛇二山,与汉江汇合东去。

江东蛇山,山形狭长,蛇形游走,匍匐横贯武昌城(古称夏口、江夏、鄂州、武昌),山脉顶端紧抵长江,山与江垂直,如英文字母“T”,横竖相接处,蛇山截止,千尺危崖临江兀立,山形随水势生威,登高如飞鸟临虚,古人取名黄鹄矶,也称黄鹤矶或黄鹊矶。

黄鹤楼建在黄鹄矶上。

危崖上建楼阁,楼阁上看风景, 看江看城,看天看地,高天大地、四野八荒,古今联想,时空悠游。

当年的武昌老城,大道开阔,小巷幽深,一律青石板铺地,每数十步掘一口井,井口很小,圆圆一圈石头井栏,小木桶系一根绳子坠下去,拉上来半木桶清冷的甜水……(作者注:这一段文字描写是我小时候亲身经历,说明武昌老城痕迹一直保留到1980年前)

蛇山山脊朝下望,里巷坊间屋舍儼然,气象森严的府衙,门陈罗琦的商埠,静守庭院的民居,笙箫弦管的歌坊酒肆……山北沙湖,山南南湖,湖心荷花,湖岸杨柳和芦苇……

武昌长街(今解放路),顺长江流向延伸,西向横街通江边码头,东向横街通商贸集市,蛇山观风景,南湖逛夜市,阅马场演兵,城墙根下汉阳门外茶馆里喝茶戏园子里听戏,黄鹤楼下武昌城墙外长江边长长一条临江道,店铺一间挨一间,一隔隔门扇朝着江面大敞开,白天江上行舟千帆过往,夜里江畔泊船万灯明灭……

临江道边有石阶,仰头山石嶙峋林木参差,古画中有烟云缭绕,现实中还不至于,山不在高……拾级而上黄鹄矶,很方便地来黄鹤楼登黄鹤楼(古代黄鹤楼不算高,主要是天造地设位置好)——离通衢大道不远,离人间烟火很近。

历史上的黄鹤楼,从来都是屡毁屡建,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10次……被毁原因很多,天灾和人祸,其实很多天灾也是人祸(木构架建筑的弱点)……赤焰黑烟散去,一方焦土一堆枯木,雕梁画栋,朱翠金碧,昨天成追忆,一场大梦惊醒——愈美丽,愈凄凉……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从汉阳龟山跨越大江落到武昌蛇山,黄鹄矶承托武昌桥头。

这一年,黄鹄矶上早已经没有黄鹤楼,最后一幢中式古典木结构黄鹤楼火灾毁于光绪十年。

三国演义夏口城

元代有一出戏《黄鹤楼》,说的是周瑜在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城楼设宴企图诱杀刘备而不成的故事,后来改编成湖北地方戏楚剧和汉剧《刘备醉走黄鹤楼》。其实这出戏与史实不合:那一年,刘备病逝永安(今四川奉节)后孙权建夏口城,周瑜去世已经十三年。

黄鹤楼的来历都知道和三国历史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一般人懒得往纵深想。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在长江中游域争斗激烈,赤壁之战孙刘联盟逼进军到长江边的曹军退回汉江上游,主战场随之转移。据守荆州五郡(今湖北湖南部分地区)同时出兵攻占襄阳威胁樊城,调虎离山镇守荆州的关羽——问题是关羽根本就没意识到此一去便是人生尽头。

公元219年(建安十四年),曹操和孙权联手,魏军大将徐晃攻夺襄阳,吴军主将吕蒙攻克荆州,关羽败走麦城,遭遇吴军潘璋部将埋伏被俘身死。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称帝,魏国立,大汉王朝结束。

公元221年,称帝蜀汉的刘备不顾丞相诸葛亮极力劝阻,重兵战船出三峡沿江而下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史学家认为意图夺回荆州)。吴军统帅陆逊迎战, “火烧连营七百里”,夷陵(今属宜昌)大败蜀军,稳固东吴长江中游地盘。

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率大军南征,兵分三路直奔长江,围攻江陵(今荆州)六个月,东吴将领朱然固城坚守,魏军久攻不破撤军回许昌。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永安(今奉节),诸葛亮派外交重臣邓芝出蜀国至武昌(今鄂州)说服吴国与蜀国联军征伐魏国。同年,吴主孙权下令在汉江和长江交汇处长江南岸建城,防备曹魏军队再次从中原长驱直入进犯东吴。

新城建在蛇山(古江夏山)山脊,隔江遥对汉江入江口——当年汉江名“夏水”,所以取名夏口——从此有了武昌城。

随山形地势,城墙围绕一圈,西南角楼(古代城墙转角处城楼)位于离江畔最近的黄鹄矶,站高看远,茫茫荆楚地,滚滚东逝水,天地之间尽收眼底。

夏口城墙西南角最早搭建了一个简陋透空的木架高台,后来随城池加固改建为建构完备的角楼——这,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黄鹤楼。

荆州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江陵之战,关羽死、张飞死、刘备死,魏蜀吴三国将帅兵卒死,长江和汉江血染满江红……四次惨烈大战换来东吴建城夏口(今武昌),黄鹤楼横空出世(当年没有名字),继续《三国演义》剩下的故事。

三国中,东吴存在时间最长,前后五十九年,版图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西、福建,以及越南北部……

比较其他因为战争需要而临时建筑的驻军营垒,夏口城(今武昌)无疑是很幸运的——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往往也是商贸繁荣之地——军队驻扎城内,百姓聚集城外,人口众多,粮草给养、日常用度,引来大批过往商船来往交易,黄鹄矶下长江边,码头建起来了,集市搭起来了,民房盖起来了,天长日久踩成一条长街,没有战事的日子里,军人和平民,城墙上下,城墙内外,秋月春风,一杯浊酒。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命令晋军八部分兵六路大举进攻吴国建业(今南京)、棠邑(今六合)、当涂(今当涂)、武昌(今鄂州)、夏口(今武昌)、江陵(今荆州)……天下归晋。

李白的诗歌唐朝

东晋、西晋、南北朝,隋朝和唐朝,400年时间漫长。

推想:某一个太平年月,有人来到黄鹄矶爬上西南角楼,“啊,这地方风景真好!”于是传扬开去,慕名而来的游人逐日增多,或文人墨客或达官显贵……

军事瞭望楼改风景观赏楼,黄鹤楼正式诞生,顺应时代的需要。

依然围在城墙内,楼阁下高台下单开一个城门,和平时开门礼让游客,隔扇窗雕花围栏,供人凭栏远眺。战乱时闭城门森严壁垒,观赏楼还原为瞭望楼,恢复战时功能——此时此刻,登高望远,心境大不同。

“高树多悲风”,每逢战乱,武昌围城,黄鹤楼被毁首当其冲(城楼下敌军阵营一根携带油棉点燃火苗的箭矢射上来就能烧毁整座瞭望楼)。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6年),李白二十六岁,离开蜀中来到楚地(今湖北湖南),娶前朝(唐高宗)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十年间以安陆为中心四方游历,多次往来江夏城(今武昌),有一天在黄鹤楼上读到崔颢《题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问,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当时李白留下这样一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无诗而去”。

传说不可信:从年轻到老,李白来江夏多次登黄鹤楼多次题诗多首。

传说可信:李白对崔颢的诗的确很喜欢,喜欢到非照着写一首不可,于是有了下面的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从动词名词组合到声腔韵律运用,以李白一向“持才傲物”的性情来说,对旁人的诗赏识到这个地步,真的是“爱之深切”了。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推崔颢《题黄鹤楼》,无论有意还是无意。

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疆域辽阔,亚洲文明的中心,四方国土来朝,包罗万象的唐文化至此抵达顶峰,诗歌文化和游冶文化随时代的兴盛而兴盛,一个思维自由创造力丰富的时代。

黄鹤楼,以它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成为文人游走天下的必经之地,游山观水,登楼赋诗。

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孟浩然从故乡襄阳顺汉江下经江夏(今武昌)去广陵(今扬州),当天泊船黄鹄矶下,登黄鹤楼和当时闲居汉阳的李白见面然后分别。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李白来楚地不久在襄阳和孟浩然认识,一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十年后再聚,再聚再分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题黄鹤楼诗最通俗易懂的一首,如时下流行歌曲,亿万人传唱,你以为懂,其实你并不是很懂。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去长安出入宫廷伴随唐玄宗和杨贵妃认识一群诗人朋友诗酒唱和。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在江陵(今荆州)的李白受招募跑去永王璘麾下任幕僚。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因李璘案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途中经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下同)羁留将近四五个月,与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下同)王县令等地方官结为知交。江北汉阳城郊游湖饮酒,江南江夏(今武昌)城头登山听笛,日夜欢娱,日夜诗歌,例如《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一次李白登黄鹤楼听《梅花落》,离上一次李白登黄鹤楼送孟浩然,时间相距三十三年。

三十三年,转了一圈回到这里,人老了,旧日的朋友死了,山川依旧,物是人非,此时此刻,不知道李白心里在想什么。

三十三年唐朝,太平的日子,灾难的日子,经历了太多,黄鹤楼依然立在原处。

后人评价:此前黄鹤楼名气不大,自唐崔颢、李白之后名扬天下。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经是长江中游不可取代的名胜古迹游览景点(见唐·闫伯里《黄鹤楼记》)。这一年,李白去世已经三年。

“永泰”,唐代宗的年号。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长子,安史之乱协助父亲平叛立功,以兵马大元帅身份收复长安、洛阳,立为皇太子,公元762年继位,平定内乱,改革税制,发展生产,“养民为先”,开启唐朝中兴时代。

唐中期,黄鹤楼建设和江夏城(今武昌)建设比肩而行。

诗人和政治家,名留史册,各有各的功绩。

岳飞《满江红》和陆游《入蜀记》

曾经以为,南宋是一个凄哀的朝代,所有的一切都如深秋的草木枯萎凋落即将剩下支离破碎的枝条……

后来知道武昌兴盛于南宋,确实很诧异。

南宋王朝152年,以长江为天堑与金国南北对峙,守住半爿江山坚持这么多年还是不容易,靖康之乱后,宋军和金军在中原地区和长江沿线先后十几次惨烈战役,阻拦金军渡江,保住长江南岸农村继续耕种城市继续建设,临安(今杭州)朝廷笙箫歌舞。

这样担惊受怕日夜心悬的情况下,长江流域居然成就了三个城市,扬州、镇江、鄂州(今武昌)——原因很简单,黄河流域华夏文明根基才华智慧金钱技艺思想文化全部转移到长淮之地长江南岸。乱世求太平,生产生活贸易娱乐文化教育,士农工商,该干什么干什么,哭是没有用的。

宋代鄂州(今武昌)繁华胜前朝,城墙扩大到蛇山根下,长江边黄鹤楼下城墙基下临江街市,蛇山下城墙(当时城墙圈非明清城墙圈)外南湖中央花街夜市(南草市)—— “商女不知亡国恨”,说也是白说。

宋代黄鹤楼图,一副水墨,一副青绿,作者和年代均不可考。

水墨《黄鹤楼卷》因年代久远墨迹模糊,望中如薄云缥缈中的仙山琼阁,重檐歇山顶,楼阁巍峨高耸。另一幅高楼雄伟,十字脊歇山顶,雕栏围绕,画廊凉亭。

推测北宋时黄鹤楼不仅存在而且建筑壮观,南宋时黄鹤楼在还是不在就令人担忧了,因为上述两幅画图没有年代注明。

关于南宋黄鹤楼的兴废,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直接给出答案。

公元1134年至公元1141年,主战派名将岳飞在鄂州(今武昌)屯兵驻守七年,以鄂州(今武昌)为基地三次北伐中原,今江汉平原(荆楚地区)和黄河中游平原(中原地区)曾经是岳家军和金军作战主战场。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篷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在鄂州(今武昌)期间,宋高宗(赵构)绍兴四年至绍兴十一年之间,黄鹤楼在。

公元1140年,岳飞和儿子岳云率领军队从鄂州(今武昌)渡江进击中原,在郾城(今属漯河)、颍昌(今属许昌)与金军激战,进军朱仙镇途中被朝廷召回临安。失去统帅的岳家军,全军返回鄂州城,连送一步岳元帅都不可能……

这是岳飞一生中最后一次领军北伐。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可是,再也归不来了。

第二年(绍兴十一年)岳飞处死临安(今杭州)。宋宁宗时追封鄂王,纪念他最后几年驻兵鄂州(今武昌)。

今黄鹤楼公园,蛇山脊建岳飞亭,立8米高青铜岳飞塑像,25米长青石浮雕,上刻“还我山河”岳飞手迹。

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十二月,陆游受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携家人从山阴(今绍兴)乘船逆长江而上,第二年经过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

陆游《入蜀记》详细描述鄂州城(今武昌)。江边:“出汉阳门江滨,城上居民市肆,数里不绝。其间复有巷陌,往来幢幢如织,盖四方商贾所集”;江面:“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者数里”;城墙内外:“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今杭州)、建康(今南京)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

宋代鄂州城(今武昌)以黄鹄山(今蛇山)山脚为限,军事行政机关设在山北和山脊,南城门外(今阅马场以南)南草市(当时商贸集市),南草市从长江边码头兴起向东南方发展,在南湖中间筑堤成街,商埠罗列,居民聚集。

陆游途经鄂州(今武昌)这一年与岳飞驻军鄂州(今武昌)最后一年,其间相隔三十年,三十年前黄鹤楼在,三十年后黄鹤楼不在。

“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入蜀记》)——不仅楼毁了连遗址也毁了。

这一年(乾道六年)陆游来鄂州(今武昌)游黄鹄山寻访黄鹤楼,同年鄂州城百姓在黄鹄山尾东城门外(今武昌大东门外)建忠烈庙祭祀岳将军——两件事看来毫无关联其实冥冥中相互关联。

陆游一生倡议北伐一生不了其愿,“铁马冰河入梦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剧时代悲剧命运,英雄死,壮士老,黄鹤楼毁,历史翻过旧的一页。

锦衣卫画师安政文

公元1368年(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德兴扩建湖广会城,扩大武昌城圈,蛇山南北平地例如宋代南草市一律圈进城墙内,大兴土木在蛇山上和蛇山北建造官衙府邸,同时黄鹄矶上重建黄鹤楼。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楚王朱桢分封武昌,蛇山南坡建造楚王府,八年完工,宫室巍峨,上与浮云齐,占据半个武昌城,同期修复宝通寺设为皇家寺院。

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废建文帝登帝位,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

永乐帝(明成祖朱棣)笃信道教到痴迷,公元1411年(永乐九年)征三十万劳力在武当山建宫殿式道教建筑,供奉北方玄武真武大帝,工程浩大,建筑华丽,十四年完工。

上行下效,一时间中国各地大兴道教大建道观。永乐十二年,武昌东城门外(今武昌大东门)扩建长春观成今天规模。楚王朱桢实际行动向皇帝兄长致意。

楚王朱桢,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驻藩武昌,子孙九代王位世袭,前后273年。

燕王朱棣,明太祖第四子,夺帝位后对几个兄弟“怀柔”政策。各位藩王各踞一方,小心翼翼,看永乐帝的眼色。

唐代兴佛教,明代兴道教,都是皇帝起的头。

明代画师安政文《黄鹤楼雪景图》:黄鹄矶上青砖垒砌高大的台基托住黄鹤楼建筑群,主楼重檐歇山顶加两个小歇山顶,屋脊正中宝瓶,檐下斗拱密集雕花繁复,楼内雕花木围栏,楼外雕花石围栏,台基下石阶斜斜沿山坡而下穿过雕花石坊,山脚下一棵枝干虬然的古松,三三五五步行骑马的游人,楼阁上推开隔扇窗卷起竹帘撑开布篷,薄雪覆盖琉璃瓦的颜色……

台基上一群人拱手向天拜揖,画面右上方烟云缥缈处隐隐约约一只鹤载一个人不知是飞去还是飞来?

道教文化色彩含蓄婉转地显露在这一幅画里。

当时,官宦、士子、商人,来黄鹤楼除宴饮游乐外往往聚一起谈仙论道——费文伟吹笛驾黄鹤翩然而去,道教传说与黄鹤楼千百年来联系紧密。

史籍记载:明代黄鹤楼建筑群华丽恢弘史无前例。

画作者安政文(安正文)其人其事,历史资料查阅,除“锦衣卫千户安政文”寥寥数字别无记载。

锦衣卫,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于洪武十五年,先是直属皇上管理的亲兵侍卫队,后来职责范围扩大,秘密特工、独立执法,奉皇上命令监控群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私家军队。明洪武二十五年废除。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恢复建制并发展壮大。

明永乐年间,征天下画艺高绝的人入宫,在文渊阁和武英殿遵皇上旨意绘画。明朝是宫廷画师最兴盛的朝代。

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指示画师兼军职,入职锦衣卫,例如锦衣卫百户或锦衣卫千户画师不等。绘画本行,军职虚衔,待遇优厚,以示皇上对画师的“恩宠”。

画师兼军职由永乐帝开始,但锦衣卫千户安政文并不一定是永乐年间人。

明成祖后,宫廷画师兼职锦衣卫制度沿袭,宣德、成化、弘治,宫廷绘画抵达顶峰,直到明中期后江浙文人画兴起,民间绘画大家诞生,宫廷画派日趋没落。

2006年版《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建筑与环境》(王其均著、中国建工出版社),其中《明代绘画中的楼阁建筑》一章,以安政文为明代建筑绘画代表,收入他《黄鹤楼雪景图》和《岳阳楼图》。

安政文《黄鹤楼图》,想象和现实重叠,其中可能有依实景描摹的部分,也许武昌楚王请他来楚王宫作画,也许京城皇帝派他来武昌作画——总之,画留下来了,画的意义就不仅仅只是画了。

[1]

汉江揽胜图

古武昌城,沿市区周边筑一圈高而厚的城墙,东南西北,四方八面,九个城门,固若金汤,城内是官衙是学府是商埠是民居,城外是田地是田原是山岭是湖泊……

武昌河街(今临江大道)沿长江岸延伸,四方生意,八方来客,三江五湖的船停泊江边码头,沿街店铺,门朝长江,背靠城墙,黄鹄矶在城墙内,黄鹤楼在山崖上。

长江北岸汉阳古城,建城历史早于夏口,长江中游商业重镇,汉江入长江口自古以来军事商贸要冲,平常时日舟车行旅贸易繁忙。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汉阳知府范之箴主持修缮禹稷行宫(禹王庙)。东北侧长江边建晴川阁,楼阁正面与对岸黄鹤楼遥遥相对,因崔颢《登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立意得名。

明成化年(1487年),汉水改道,由龟山北注入长江,天长日久,沙泥淤积有了汉口。

汉口,隔汉江与汉阳相对,隔长江与武昌相对,扼长江、汉水两大水道的咽喉,东西南北交汇要冲,舟车商旅经行往复,明中叶时,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称中华“四大名镇”。

《汉江揽胜图》,将武汉三镇尽收眼底。

长江和汉江交汇,图左武昌古城,图右汉阳古城,那年鹦鹉洲还在长江中央,画作者站在汉江入江口汉口龙王庙高台上。

武昌风景名胜黄鹤楼,汉阳风景名胜晴川阁,当年汉口年轻,没有名胜古迹(其实有晚清龙王庙,和黄鹤楼和晴川阁比年代不算古影响也不算大)。

武昌西城门正对汉阳取名汉阳门,黄鹄矶位于汉阳门西南,画中黄鹤楼远远望去和清同治楼建筑式样没有区别。

《汉江揽胜图》,意在气势,不在意技法,属山川地理图,不属山水风景图,看得出画家对图中山石草木没有兴趣,对江河流向城市建筑方位比较着意,技法依然虚实结合,例如想象自己站在龙王庙前长江边的高处观赏两江交汇百舸争流的风景,为后人留下清晚期武汉三镇进入现代化之前的历史痕迹。

但是,和明代画家仇英扯不上关系。

仇英,明弘治至明嘉靖人,年少时开始绘画,一生画作留传下来的很多,工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其中山水建筑图多半云烟缭绕山石劲峭屋舍或精细或随意远处近处的林木几乎每一片叶子都是有生命的……

五百年前的中国画,古风沉郁悠远几乎与世隔绝,后世人(指当时清晚期)模仿不来。

没有黄鹤楼的悠长岁月

清同治四年(1865年),湖广总督官文和湖北巡抚郭伯荫主持重建黄鹤楼,两年后建成,三层四望、翘角飞檐、八面攒尖顶,沿袭清代以来样式,虽然规模不能相比,人称同治楼。国运兴衰,楼阁兴衰。不一定应合准确,表达人们对天下太平、国家兴盛的期望。

湖广总督官文,满洲正白旗人,武官出身,军功显赫,和平时期在武汉做了两件历史上必得书写的事:1861年和英国人协议“汉口开埠”,1868年主持重修战乱中被毁的黄鹤楼。

可惜,天不遂人愿,十七年后,同治楼毁。

清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武昌城墙根下一家店铺发生火灾,火焰窜出屋顶窜上黄鹄矶,当天北风肆虐(季风气候的长江中游,竟然盛夏起北风,天毁黄鹤楼也),江面空阔无阻挡,风助火势,长江南岸火光绵延,同治楼焚毁旦夕之间。

中国建筑史最后一幢木构架古建筑黄鹤楼毁掉了。自后一百年,长江江畔黄鹄矶上残垣颓壁苍凉萧索——“落日江流带女墙,飞楼百尺俯苍茫”的意境,从今往后只能去古人诗画中找。

同治楼烧毁后,官方重建计划一再搁置。张之洞督鄂时期曾经说:假如(黄鹤楼)重建全部得用钢铁。当时他正在兴建汉阳钢铁厂。说归说,做归做,有没有钱是一回事,有没有心情是另一回事。城市建设,国计民生,古建筑复兴从来不在首位。

一百年间,没有黄鹤楼的武汉人怎么过?

茶馆、酒楼、戏院,评书、大鼓、小曲、戏,《吕洞宾醉酒黄鹤楼》、《刘备醉走黄鹤楼》,戏剧故事,民间传说,真真假假不重要,图个乐而已。

武汉人心里,黄鹤楼是一种荣耀,城市精神的寄托——尽管如此,和衣食住行的日常需要还是不一样的。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广总督端方(短期兼职)在空空荡荡的黄鹄矶上自作主张建造一幢二层平顶西式建筑,竖一个砖砌瞭望高塔,武汉三镇没人喜欢,除了他自己。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之洞在北京升任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湖北部属集资在黄鹄矶山坡兴建楼阁,主楼三层重檐歇山顶,附楼攒尖顶加歇山顶,风格、气势和前代黄鹤楼截然不同,先名风度楼(如战国蔺相如之虚怀若谷),张之洞更名奥略楼(谋略深远之意)并题写楼名。

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后世人以奥略楼替代黄鹤楼,多数人真不知道,少数人知道装不知道。“昨天在武昌黄鹤楼和几个朋友聚”,“明天约好一起过武昌游黄鹤楼”……武汉三镇世代相传的黄鹤楼情结在没有黄鹤楼的一百年时光里有意无意执拗地坚持着。

万里长江第一桥1957年建成,上层走人走汽车电车,下层走火车连通京广铁路,汉阳桥头架在龟山,武昌桥头架在蛇山,“天堑变通途”,武汉人好高兴!当年哪里顾得上毁掉不毁掉黄鹤楼旧址。任何时代,观赏美学从来都败给实用主义哲学。数十年后,兴奋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蓦然回首,天造地设的大自然馈赠,蛇山山头“千尺危崖”黄鹄矶已经不见了。

很多人惋惜,以为黄鹄矶上的黄鹤楼毁掉了,后来才弄清楚毁掉的是奥略楼和纯阳楼。

其实人们“惋惜”错了——建筑毁掉可以再生(黄鹤楼古往今来毁掉兴起数十次),自然界(例如山和水)的毁掉,“再生”“重兴”就很难了。

“古黄鹤楼旧址”几个字,很不显眼地刻在长江一桥武昌桥头临江大道靠山壁的那根钢筋水泥桥墩壁上,走过路过的人如果注意到可能会停下来看看,其实也没看出来个什么。

新建黄鹤楼

1985年,新建黄鹤楼重临长江之畔,坐落蛇山山顶,距离黄鹤楼旧址面对长江后退1000米,楼高五层,中式风格,西式结构,金碧辉煌,朱彩灿烂,特别是灯光勾勒的夜晚。

古今相比较,遗憾是肯定的:地理位置变了,古人诗词里的黄鹤楼风景多纬度视角效果绝对不会再有;时代空间变了,古人绘画中的黄鹤楼木柱木梁木架构纯中国古典绝对不会再有。每逢节假日游人堆山填海的今天,古风悠然的古黄鹤楼意境存在心里最好。

古今相比较,骄傲是肯定的:今天黄鹤楼公园(黄鹤楼风景区)沿袭唐代起始楼阁建筑传统,主建筑群周边园林相互烘托,山石、花木、池塘、流水、亭阁、台榭、雕塑(包括巨型青铜雕塑世纪钟)……顺蛇山山脉一路往东绵延数公里,建造规模恢弘壮丽超过历史任何时期。

(完)2021.8.19


附武汉黄鹤楼内外景观图——摄影胡榴明:

先到这里吧,以后再补充。

2021.8.19.3:53



参考

  1. ^ 关于安政文锦衣卫身份问题,写这篇文章时在网上查到几篇学术资料有简略介绍。特谢!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钢筋混凝土带电梯避雷针的新建名楼,当然非常有意义,游览价值毫无疑问,在于追古思今。

数十米高空上的极目远眺,你依然看得到的仍是盛唐气象,晴川历历,芳草萋萋,一千年来的江山人文,跃然眼前,什么样的地方,能在瞬间给予你清晰的历史感?而这历史感,瞬间梳理了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摆正了位置,很快就心安理得,整个人都坦然起来了。

百十来块钱,一下子给你理顺了思想,你说值不值呢?别再纠结这点门票啦。


user avatar   mengxiang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个问题自我开始学旅游专业的时候就有人说了。互联网发展初期时代,专程来武汉旅游的人非常少,很多武汉的导游一年可能都接不到一个来武汉的旅游团。而游玩的散客大多数是去宜昌三峡游览的中转客。

说起武汉的旅游景点,逃不开“三菜一汤”。所谓三菜,就是指黄鹤楼,归元寺,湖北省博物馆。一汤,就是东湖。原本还有四菜一汤的说法,可是无论是当时的晴川阁还是古琴台,都撑不起一个单独的景点。武汉本地的媒体都做过统计,十年,甚至更久以前,这两个景点日均游客只有百位数级别,两个点加在一起一年的客流量还不如黄鹤楼一天的。所以这个菜自然就被除名了,这是题外话。网上论坛里关于武汉旅游的版块里,连武汉人自己都不待见黄鹤楼,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是个新楼,原来的早就毁了。现在这个还是钢筋混凝土做的,里面居然还有电梯。还有卖字画卖纪念品骗钱的。总之就是不值得,没意义,远处看看就得了。

老实说,很久以前,我也怀疑过这个新楼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之前带团过程中也不止一次被游客问起,这个新楼又不是古迹文物,修的也没什么特色,还卖这么贵的门票,是不是专门哄外地人。刚刚入行时,拙于言辞,不知如何应对。后来有一天突然想通了。回望黄鹤楼历史,总是会提到八个字“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想明白这八个字,其实很多道理都能说通。

官方说法:黄鹤楼始建于东吴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距今1800年差2年,这一千八百年里黄鹤楼迭代了多少个版本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每代黄鹤楼存续的时间都不长这是可以差不多确认的事实。(仅清代黄鹤楼就大小修缮了十多次,康熙一朝就弄了五次)



毁坏的原因都差不多,火灾(雷击),战乱。这也是所有木质结构建筑逃不开的宿命,崔浩题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黄鹤楼是三国时的那个1.0版黄鹤楼吗?很明显肯定不是,说不定送行的那个楼已经是4.0、5.0甚至是更新版本了。但两位大诗人会因为这不是初代黄鹤楼就觉得没有纪念价值吗?很明显不会吧,不然不会专门创作两首诗流传至今。在他们心里,黄鹤楼就是黄鹤楼,三国时的那个黄鹤楼是,现在的这个同样是。岳飞将军游历的黄鹤楼是唐代的黄鹤楼吗?很明显也不是。但是毫不妨碍他老人家登临楼顶后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那种俯瞰破碎山河的愤懑之情,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夙愿伴随着他的家国情怀早已和黄鹤楼融为了一体。回望这些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不同版本的黄鹤楼割裂开来,一一诉说吗?不会,因为无论它重建多少次,它身上始终都有时代的烙印,它就是历史的参与者。历经这将近两千年的时光,版本已经迭代了十几个,甚至可能是二十几个。黄鹤楼的载体变了,但内核始终没变。



这版人民币有点年纪的人应该都记得,这个视角就是现在的黄鹤楼视角,画面中除了长江大桥什么都没有,事实上那个年代确实江对面什么都没有。如果早三十年重建,也许它可以见证的变化会更多。不过没关系,它跟对面的晴川饭店几乎同时建造,眼看着这个饭店取代汉口水塔(约41.3米)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约88米),又过了一年,龟山电视塔(海拔311米)以“亚洲”桅杆的称号取代晴川饭店成为了武汉最高建筑。然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看着江对面的高楼越来越多,参观自己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脚下京广线的火车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逐渐变成电力机车,和谐号动车组。对面的长江大桥逐渐多了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天兴洲大桥,鹦鹉洲大桥这些小兄弟。身后的武昌老城逐步向外扩张,从中南路到街道口,又到卓刀泉,鲁巷。远处光谷的天际线渐渐起来。身旁的司门口、大成路却始终如一。

也许它的历史还不够久,参与的事件还不够多。但如果它就这样一直静静屹立在蛇山顶上,静静的看着如今武汉翻天复地的变化,在每一张照片,每一帧影像里留下自己的身影。到建国一百周年,到重建一百周年,甚至伴随长江大桥跨越这个世纪。我相信到那时必不会有人再置疑它“新修的假楼”身份,而只会把它当成武汉历史的一部分。唐楼也好,宋楼也罢,乃至已经消失的清楼。它们已经消散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但是“汉楼”会将黄鹤楼继承下去。


1995年的黄鹤楼视角


2021年的黄鹤楼视角



希望未来会更好




user avatar   hu-guang-qi-shi-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低情商:是的,已经结束了。

高情商:diy的时代暂停了,只不过我们暂时不知道重新开放的期限。


user avatar   alfredda-lao-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user avatar   yomunsam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版药厂公开到岸价了吗?没有。为什么?


user avatar   chen-cheng-yuan-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探轶四学院创始人的性格和精神宗旨,以及出自四学院的学生如何贯彻他们的学院宗旨。


  

相关话题

  贵州有哪些未被过度开发值得一去的地方? 
  哪些景点你去了以后发现不过如此? 
  从洛杉矶沿着加州一号公路开车到旧金山,如何开车安排行程? 
  在俄罗斯千万不要做什么? 
  官方回应「普陀山景区 1900 元天价便饭」:菜品明码标价,点菜时已与消费者说明,你怎么看? 
  如何看待武汉阮成发的“满城挖”? 
  现在国内个别地区出现疫情,还可以外出旅游吗? 
  你喜欢的「市井小巷」是什么样子的? 
  去北极圈周围看极光要做什么准备? 
  武汉发生枪击案一名律师中枪,嫌疑人已落网,具体情况如何?嫌疑人将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35 岁提前退休的人?
下一个讨论
江汉大学在武汉地位如何?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